中国武术的概念

合集下载

中国武术介绍

中国武术介绍

在历史上,中国武术经历了多次外敌入侵和内部战乱的考验。为了保卫家园和民族尊严,武术逐渐形成了以实战为目的的技术体系。同时,武术也成为了历代文人学士、文化名流所推崇的对象,他们用诗词、歌赋、小说等多种形式来描述和赞美武术的神奇和魅力
PART 2
特点
特点
中国武术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特点
以柔克刚
除了以上几大流派,还有许多小的流派和家族传承,如福建的咏春拳、广东的蔡李佛拳等
起源于福建南部,擅长棍术和拳术,代表武术有南少林大洪拳、南少林炮拳等
起源于河北北部,擅长刀术和拳术,代表武术有北少林梅花拳、北少林燕青拳等
注重剑术和轻功,强调身法灵活和动作敏捷。代表武术有峨眉剑、轻功等
x
PART 4
价值和意义
-
THANK YOU
变化无穷
内外兼修
精神文化
PART 3
种类和流派
种类和流派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武术的种类繁多,流派林立。根据地域、历史、传承等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少林派:以少林寺为依托,以禅入武,以武修禅,讲究实战与禅修相结合。代表武术有少林十八般武艺、心意把等
武当派:强调内功修炼和养生之道,代表武术有太极拳、形意拳等
种类和流派
中国武术介绍
日期:20xx-xx-xx
-
目录
起源和历史
特点
种类和流派
价值和意义
中国武术介绍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员,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重要名片
它集哲学、医学、武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于一身,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PART 1
起源和历史
起源和历史
中国武术起源于古代的战争和狩猎活动,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关于武术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融合了道家、儒家、佛家等众多思想流派的精髓

武术运动概述

武术运动概述

3、搏斗运动 是两个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较 技的实战攻防格斗。 (1)散打
(2)推手
(3)短兵



三、武术的特点与作用
〈一〉武术的特点 1、技击的特点:攻防技击性是它技击上最主要的特点 2、武术的民族文化特点 (1)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决定了武术套路的产生 (2)刚健有为的民族文化精神 (3)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4)多种拳种并存 〈二〉武术的作用 1、壮内强外的健身作用 2、提高防身自卫能力 3、培养道德情操的教育作用 4、娱乐观赏,丰富文化生活 5、促进经济发展繁荣


2、套路运动 是指以技击动作为内容,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 运动的变化规律为依据编成的组合及整套练习。 (1)单练(拳术、器械运动)
(2)对练
(3)集体演练
3、搏斗运动 是两个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较技的实 战攻防格斗。 (1)散打


武术是以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击修的民族传统体 育项目。


二、武术的内容与分类
〈一〉按功能分类 1、竞技武术 2、健身武术 3、学校武术 4、实用武术 〈二〉按运动形式分类 1、功法运动 功法运动是以单个动作为主进行练习的,以达到健体或增强某 方面体能的运动。 功法运动分为:(1)武术柔功 (2)武术内功 (3)武术硬功 (4)武术轻功 (5)武术眼功和耳功
武术运动概述
主讲:陈嫣莉 小组成员:陈嫣莉 赵杨红 李海英 张海霞 刘小花



武术运动概述
一、武术的概念
〈一〉起源 它源于人们的生产实践、军事战争和各种社会活动。 〈二〉武术原本是一种传统技击术 1、徒手技击术,主要是体现身体各部位在争斗中协调运作和气力的合 理使用,提高自身抗击力打能力,用于善战。 2、中国武术在技击方法上的表现:①踢 ②打 ③摔 ④拿 ⑤击 ⑥刺 〈三〉武术的体育属性 武术从整体运动观出发,强调“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讲究 “内三合”、“外三合”、注重心、神、意、气与动作的协调配合,更有 助于人的身心健康。 〈四〉武术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 中国武术之所以能称为武术文化,不仅在于它的广播的内涵,多元的 功能,还在于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立性。

《1-武术概述》

《1-武术概述》

《1-武术概述》第一章武术概述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经过不断的创新、提炼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包括各种拳械套路和对抗运动形式,并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它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竞技比赛、表演娱乐、交流技艺、增进友谊、陶冶情操等作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第一节武术的概念武术的概念是人们认识、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

在原始社会,武术这一概念是指人们狩猎活动中的搏击,春秋战国时称为技击,汉代称为武艺,并延用到明末。

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文选》中的堰闭武术,阐扬义令,这里的武术,是指军事技术,一般称为技击和武艺。

民国初期称国术、功夫。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武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和进步,冷兵器逐渐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产生和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武术竞赛规则的规定,武术已演化成为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其内容、形式和训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其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应该随之变化,这就需要对武术进1/ 3行科学的定义。

1988 年 2 月,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分会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武术学术专题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2- 武术武术被定义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

从而使武术有了比较完整、准确、科学的概念。

这一概念体现了武术的以下特点:一、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技击性武术的技击内容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技术,它在古代军事争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在现代武术运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武术是我国历代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将零乱的攻防技术不断综合整理、发展,并用套路形式提炼出来的技术体系。

它的技击性是沟通原始狩猎技术、古代军事技术和现代武术运动技术的内在联系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本质属性。

因此,武术的概念必须反映其本质属性技击性及其技术范畴,如徒手的踢、打摔、拿和器械的劈、砍、扎、击、刺等攻防格斗技法。

武术

武术

2.武术竞赛制度不断完善 1956年,武术定为表演项目,在北京举办了12个单位参加的武术表演大会,开始试行打分的 方法。 1957年,武术被列为国家体育竞赛项目,之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武术比赛和表演。 1958年,国家体委制订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历经七个版本,2002年,推出新的竞赛 规则。 1985年1月,国家体委颁布了《武术运动员等级试行标准》。 1979年3月,国家体委将散手列为试验项目,1989年颁布了《武术散打竞赛规则》,正式举 办全国武术散打擂台赛,1990年又颁布了《武术散打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1991年第 七届全运会,武术散打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1994年开始举办《全国大学生武术比赛》。 全国武术擂台赛的举行,标志着以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竞赛为基本框架的新的全国武术竞赛 制度的产生。
功能分类法不仅反映了现实的武术整体框架和发展格局,而且对于制定发展武术总战略, 调整发展各系统,达到整体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和依据。
武术运动的特点和作用
武术的特点
(1)独具特色的技击性 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技击术在很多行业被采用。 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将技击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 (2)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统一性 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行 外指手、眼、身、步等身体活动 “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 (3)广泛的适应性 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人们不 同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同时, 它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拳打卧牛之地”,练习者可根据场地大小变化练习内容 和方式。另外,受时间、季节限制也很小。
武术的功能
(1)武术的强身健体价值 其方法是:外部通过手、眼、身法、步法的锻炼,达到培精、调气、正神的目的,促使机体向有益处发展; 内部通过运气、意念,把握阴阳,达到调节机制的平衡。 “武医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丹找” 武医理论蕴含着大量的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拿太极拳来说,它强调动经、虚实、刚柔、快慢、开合、升降 等阴阳法则,与传统阴阳学说是一致的。另外,从中华传统医学理论来解释,心和意的修炼能使全身 的血、气、津、液得到流通,从而达到调节脏腑机制,使人从弱变强的目的。内气外力的合一,从而 产生“功夫”。 (2)武术的技击价值 技击功能是推动武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武术的重要功能之一。 一是竞争和拼搏意识,一是技击术,防身自卫。 (3)武术的文化艺术价值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武术的影响:修身养性 武术各个门派都非常注重武德的培养,提倡“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学武先学德”。“文贵文风,武重武 德”,强调“道与艺”统一,重“仁爱”,讲究以德服人,决不以武艺逞强。在技艺上,不是导向外 在的显示,而是导向内心的自修,达到“心身合一,内外兼修”。 追求人体的表现力:观赏娱乐 武术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中华武术项目种类繁多,风格不一,因而其表现手段和美学风格也就不一。 在动作表现上,大方,舒展,明快,富有阳刚之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高度的欣赏价值,是世界 上其它搏击术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中国传统文化功夫的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功夫的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功夫的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功夫,也被称为中国武术,是一种独特的身体和精神训练方式。

它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功夫的介绍:
1. 起源和发展:中国功夫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500年的春秋战国时代。

它起源于中国古代人们对自卫和保护家园的需要,并逐渐发展为一种身心健康、修身养性的运动方式。

2. 特点和分类:中国功夫的特点包括注重招式的精确性、力量的掌握和身体的敏捷度。

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和技能的表演,更是一种注重哲学、道德和社会伦理的综合性文化体系。

中国功夫可以大致分为内家拳和外家拳两大类,前者注重内功修炼和内在力量的发挥,如太极拳;后者则注重外力的发挥和身体的爆发力,如少林拳。

3. 核心价值观:中国功夫强调身心和谐的发展,注重遵守道德规范和传统价值观。

它在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价值观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多样性:中国功夫具有丰富的流派和种类。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如杨式太极拳、峨眉派、长拳、八卦掌等。

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传承和培训方式,通过师父传徒的方式进行。

5. 精神意义:中国功夫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武术技能,更是一
个全面的身心训练体系。

通过练习功夫,人们可以培养自我控制、自律、毅力、耐心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同时,它也强调和谐相处、尊重他人和理解他人的重要性。

总之,中国功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它不仅是一种身心修炼的方式,更是体现了中国人民勤劳、坚毅和智慧的精神特点。

武术的概念

武术的概念

1.武术的概念?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首先,武术属于中国传统的技击。

它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来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

无论是对抗性的搏斗运动,还是势势相承的套路运动,都是以中国传统的技击方法为其技术核心的.其次,武术是体育项目。

它明显区别于使人致伤致残的实用技击技术。

套路运动中尽管包含丰富的技击方法,但其宗旨是通过演练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能力.其三,武术是优秀的民族文化。

任何体育项目都含有一定的文化意义,但是,没有任何项目像武术这样具有浓郁的文化特征和民族色彩。

武术是传统的、固有的,它在民族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衍化发展,自然地溶汇了易学、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等,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

2.武术的特点?(一)寓技击于体育之中(二)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三)广泛的适应性: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

内容 1.单练—--徒手的拳术与器械练习;2。

对练—-—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3.集体演练---徒手拳术,器械,徒手与器械练习对练对练是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预定的程序进行的攻防格斗套路。

其中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等三种练法.(一)徒手对练:是运用踢、打、摔、拿等方法,按照进攻、防守、还击的运动规律编成的拳术对练套路(二)器械对练,是以器械的劈、砍、击,刺等技击方法组成的对练套路,(三)徒手与器械对练,是一方法手,另一方持器械进行的攻防对练套路。

集体演练集体演练是集体进行的徒手、器械或能手与器械的演练。

在竞赛中通常要求六人以上,可变换队形,图案,也可用音乐伴奏,要求队形整齐、动作协调一致。

中华武术简介

中华武术简介

中华武术简介中华武术,也称中国武术,发源于中国,历史悠久。

它是运用身体、武器和器械等特殊技能,以身体攻防技巧进行格斗或作为武术运动使用的一种传统技术。

中华武术以和平、礼仪、柔顺为核心概念,融合了中国古老的太极拳、拳术、棍术、剑术等多种技术,形成了独具中华特色的一门系统的传统体育运动。

中华武术的发展历史可追溯至尧时期(前2000多年),当时的武术主要以技术和内容为主,有的活动更多的是演习和表演,让武术运动变得更加完善。

此后,中国武术经魏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不断完善和发展,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拳术、棍术、剑术以及传统传世的中国武术形式,为后世的中国武术在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武术以简易易学、安全实用为原则,以和平、礼仪、柔顺为核心概念,融合了中国古老的太极拳、拳术、棍术、剑术及多种技术。

在技术上,中华武术把传统的属于拳术的技术融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注重自护、防卫、实用性,以及精细的技术。

例如,普通的拳法技术包括出拳、挑拳、护拳、夹拳、进步拳、偏重拳、转身拳、防拳等;而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武术技术也有一些其它的技术,例如跌打、踢、护体、拉伤等,这些技术可以更有效的防范身体受到伤害,以及攻击敌人。

传统中华武术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有助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知识,增强体质和抗击疾病的能力,例如练习太极拳可以锻炼人的身体,练习拳术可以提高拳击技术,练习棍术可以提高格斗技术,练习剑术可以提高小剑技能等等。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武术作为一门系统的传统体育运动,已广为传播,得到了很多爱好者的喜爱,并在国际上屡屡取得优异成绩。

如今,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华武术已经逐步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外都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和赞许。

综上所述,中华武术是一门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体育运动,以和平、礼仪、柔顺为核心概念,融合了中国古老的太极拳、拳术、棍术、剑术等多种技术,它有助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知识,增强体质和抗击疾病的能力,而且也得到了国内外人们的广泛欢迎和赞许。

中国武术的术语与概念

中国武术的术语与概念

中国武术的术语与概念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

在学习中国武术时,了解一些关键的术语和概念对于深入理解武术的内涵和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中国武术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气功”。

气功是武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修炼方式,通过调节呼吸和运用意念来调和身心,增强内力和体能。

气功练习强调内外兼修,既注重气的运行,又讲究身体的力量和灵活性,可以提高身体的抗击打能力,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在武术实战中,气功的修炼对于提高战斗力和应对各种复杂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武术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拳法”。

拳法是武术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各种拳术技巧的训练来提高武者的攻击和防御能力。

不同的武术门派和流派都有各自独特的拳法,如太极拳的圆形柔和之劲、少林拳的刚劲有力、八卦掌的周旋变化等。

拳法的练习既注重技术动作的规范和精准,也强调内外功的结合,使得武者在实战中能够灵活运用技巧。

另外,在中国武术中还有“内家”和“外家”之分。

内家武术强调修炼内功,注重意念和气的运用,如太极拳、八卦掌等;外家武术则强调身体力量和技术动作的发挥,如少林拳、咏春拳等。

内外家武术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追求身体的和谐统一,强调身心的协调配合,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此外,中国武术中还有“道法自然”的核心理念。

武术不仅是一种技战术,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和心灵修养的艺术。

练习武术要求武者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变化,在运动中保持心静如水,体会身心灵之间的和谐之美。

通过练习武术,人们可以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培养乐观坚韧的心态,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总的来说,中国武术的术语与概念是武术文化的精髓所在,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文化传统。

通过学习和理解武术的术语和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武术的深厚内涵和博大精神,不仅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愿更多的人能够投身于中国武术的学习与传承之中,共同感受武术带来的身心益处和积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武术的概念
第一节中国武术的本质特征
一、中国武术的概念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和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

武术概念是人们认识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

武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有过不同称谓,如春秋战国时称“技击”,汉代称“武艺”,清初称“武术”,民国时期称“国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武术”。

就其内容和形式,有文字记载的古代武术中舞练形式的套路运动有“打
拳”“使棒”“使枪”“戈舞”“矛舞”“刀舞”“剑舞”等单人和集体的演练以及“枪对牌”“剑对牌”等双人对练。

对抗形式的搏斗运动有“角骶”“手
搏”“相扑”“击剑”“较棒”“刺枪”等。

从久远年代走来的武术与今天的武术相比较,其所含盖的内容和形式确存在不少差异,但本质属性却是一致的,一脉相承的。

从历史上看,早期人类在生存竞争、狩猎及战争中的技能形态与武术初期的技术形态同源同构,甚至在一定时期融会交织,然而二者随着历史的变迁,武术发展至今,体育的功能日渐显著,并归属于体育的范畴,其内容、形式和手段的体育化特点更趋明显,所以现代武术的概念可概括为:
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其运动形式的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二、中国武术的属性
武术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1狭义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搏斗和武术功法练习等为其主要运动形式,具有广泛社会价值、功能和民族文化特色,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2广义为:武术是以武术技术、武术文化、武术人才、武术管理、武术产业、武术社团、武术医学、武术教育、武术科技、武术法规等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搏斗和武术功法练习等为其主要运动形式,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功能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注重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中国文化传统体育项目。

从广义上讲,武术不光是体育所能涵盖的,武术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体育。

从武术概念中内涵的三个属性可以看到: (一)武术是中国传统的技击术
它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来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

其主要运动形式有:套路运动、搏斗运动、武术功法。

基本功、基本动作是武术技法的基本组成部分。

无论是对抗性的搏斗运动,还是势势相承的套路运动,都是以中国传统的技击方法为其技术核心的。

就人类的社会生活来说,技击术不可能是中国独有的。

比较世界各地的技击术,武术不仅在技击方法上更为丰富(诸如各种踢打击刺之法),而且有自己的传统特点(诸如快摔法、擒拿法等)。

在运动形式上,既有套路的,也有散手的,既是结合的,又是分离的,这种发展模式,也迥然有别于世界上其他技击术。

在演练方法上注重内外兼修,演练风格上要求神形兼备,无不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技击术的运动特点。

(二)武术是体育项目
它明显区别于使人致伤致残的实用技击技术。

套路运动中尽管包含丰富的技击方法,但其宗旨是通过演练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能力,进行功力与技巧上的较量,在技术要求上与实用技术有一定的区别;散手运动的技术固然更接近于实用技击,但由于受竞赛规则的规定,亦将其限制在体育竞技运动之内。

总之,归结为
一点:武术具有明确的体育属性,体育是当今武术的主要社会功能,技击性从属于体育性。

(三)武术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任何体育项目都含有一定文化意义,但是,没有任何项目象武术这样具有浓郁的文化特征和
民族色彩。

武术是传统的、固有的,它在民族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衍化发展,自然地溶汇了易学、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等,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

它内涵丰富,寓意深邃,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体育领域中的智慧结晶。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方的民族文化光彩。

因此,从广义上认识,武术不仅是一个运动项目,而且是一项民族体育,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文化遗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