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定义
武术知识点

武术知识点1.概念: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2.本质:技击性。
起源: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
拳种:129种(源流有序,拳里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3.特点:一、动作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二、动作具有攻防技击含义三、内容丰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4.作用:一、改善和增强体质二、提高防身能力三、磨练意志,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四、丰富文化生活,增进交流5.内容与分类:①功法运动:是以单个动作为主进行练习,以达到健体或增强某方面体能的运动,主要为武术套路和攻防格斗服务(内壮功、外壮功、轻功、柔功)②套路运动:以技击动作为内容,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为依据编成的组合及整套练习(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③搏斗运动:是两个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较技的实战攻防格斗(散打、推手、短兵、长兵)6.释“武”字:从戈从止,指持戈作战或武练的意思。
武术一词的历代称谓:春秋战国时期称技击,汉代延明末称武艺,清代称武术,民国称国术,新中国称武术,老外称功夫。
7.抱拳礼的含义:一、左掌四指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
拇指扣回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表示“勇不兹乱,武不犯禁”节制勇武和约束的意图。
二、左掌右拳拢屈,两臂拢成屈圆表示五湖四海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
三、左掌为文,右掌为武,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
8.三种手型:拳、掌、勾①拳:动作:四指并拢卷握,拇指紧扣食指第二指节处,拳眼向上为立拳,拳心向下为平拳。
要领:手指紧握,手腕挺直。
部位名称:易犯错误:拳面不平,屈腕。
②掌:动作:四指并拢伸直,拇指弯曲紧扣于虎口处为柳叶掌,拇指外展为八字掌。
要领:掌指要紧,立掌背伸,小指侧朝前。
部位名称:易犯错误:松指,掌心朝前,掌背外凸。
③勾:动作:屈腕,五指尖捏拢。
要领:指尖捏紧,尽量屈腕。
武术如何定义-

武术如何定义-武术如何定义?我们常用的词,往往也是我们不甚了解的词。
朋友的两个孩子,一个学拉提琴,一个学拳术,他说这是一文一武。
如果说“文”是指文字工作,那么“武”是指军事工作,那么他们所学实在与文武没有或少有关系,严格地说,他们所学的都是艺。
不知道定义是什么,不是误了孩子终生么?“武术”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文选》:“偃闭武术,阐扬文字”,本义是指军事。
《辞源》“后指强身、自卫技击之术”说武术的应用性价值。
现代竞技体育所体现的是精神性价值,与应用性价值没有、或少有关系。
武术已走向世界,也在为走进奥运做准备,所以有必要重新为武术下定义。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召开“全国武术学术专题研讨会”时说:“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
”这个定义强调了五点:1.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的;2.套路的;3.格斗的;4.注重内外兼修的;5.中国传统的。
《中国武术段位制理论教程》一书还解释说:“武术概念所反映的运动形式既属于体育范畴,又区别于其它体育项目”。
有的刊物也说武术“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体育项目”。
什么地方特殊呢?一是形式的特殊,二是文化的特殊。
就概念说,“体育”这个词所包括的范畴很大,武术也是体育。
体育中任何一个项目都区别于其它项目。
从形式上说,武术是特殊的。
从文化上说,相对于世界而言,武术首先是民族的。
民族体育种类很多,武术所占比重较大。
世界体育大于民族体育,民族体育大于民族传统体育。
相对于现代,武术又是传统的。
武术如果不是面向世界、面向现代,本来不必重新讨论定义问题。
中国武术要与世界体育接轨,首先是民族体育与世界体育接轨,是中国民族体育文化走向世界的问题;民族传统体育与世界现代体育接轨,是传统实现现代化、走向世界的问题。
武术的传统,有文化的、有历史的。
中国的与外国的不同,是文化的不同;历史与现代的不同,是时间的不同。
文化的不同不必改,就像中国字不必变成洋文一样;时间的不同,如果要进入世界现代体育行列,就需要现代化。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体育与健康课件—第八章:武术(共15张PPT)

(七)并步抱拳
• 动作做法:左脚向右脚 靠拢成并步。同时左 钩手和右掌变拳,回 收抱于腰间。目视前 方(图8)。
总结
• 五步拳是结合长拳的主要步型、步法和手型、手 法编成的组合练习.
• 教法提示: • (1)先掌握单个动作,然后再练习两个动作以
上的组合动作,并逐渐过渡到整套组合动作的练 习。
• (2)组合动作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和提高武术 的基本动作,教学中先以步型、手型、手法的训 练为主,而后再逐渐做到“手、眼、身法、步” 的协调一致。
武术
第一节 武术的产生和发展
• 一、武术的定义
•
武术是以技击为内容,通过套路,搏斗
等运动形式,来增强体质,培养意志的民族
传统体育。
• 二、武术的产生和发展
•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
起源于我国祖先的生产劳动。
• 1 .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们为了生 存的需要,群体与自然搏斗。。
• 2.氏族公社时代: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 争,使用武力就成为掠夺财富的一种最 主要手段。
• 动作做法: 右脚落地, 向左转体90°,下蹲 成马步,同时左拳变 掌,屈臂上架,冲右 拳;目视右方(图4)。
(四)歇步盖冲拳
• 动作做法: (1) 左脚向右 脚后插一步,同时右拳变 掌向左下盖,掌外沿向前, 身体左转90°,收左拳; 目视右掌(图5-1);
• (2)上动不停,两腿屈膝下 蹲成歇步,同时冲左拳, 收右拳;目视左拳(图52)。
(五)提膝仆步穿掌
• 动作做法: 两腿起立,身体 左转。随即左拳变掌,顺势收 至右腋下;右拳变掌,由左手 背上穿出,手心向上。同时左 腿屈膝提起,目视右手(图1)。
• 上动不停,左脚落地成仆步; 左手掌指朝前,沿左腿内侧穿 至左脚面。目视左掌(图 2)。
讲解武术课程

第一讲:武术概述①武术的概念与内容一、武术的概念“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
这是2009年7月9日~11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在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河南登封召开的武术定义和武术礼仪研讨会,关于武术定义的研讨答案。
武术的定义既反映了武术的本质特征——技击动作(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动作);又全面概括了武术的外延特征——套路和格斗(功法运动、套路运动、格斗运动)的运动形式。
如果从上述定义来认识武术,那么武术是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来表现攻防格斗,来培养练习者的攻防格斗能力。
如果从武术的技击本质来认识区分武术的三种运动形式,那么这三种运动形式都是以技击本质为技术核心和练习目的,只是在技术层次和表现的真实程度上有所区别。
“功法运动”是“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的入门基础和保持、提高技术水平的辅助手段,是为“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服务的;“套路运动”是通过个人或多人的成套武术动作演练,间接表现真实的格斗拼杀情景,同时也可以看做是“格斗运动”的辅助手段;“格斗运动”则是既有一招致敌于死地的拼杀术,还有更多的是在规则限制下的、真实格斗的简化版本。
这三种运动形式各为一体,但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武术的内容中国武术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功法运动、套路运动和搏斗对抗运动三大类。
(一)武术功法功法运动是为了掌握和提高武术套路和格斗技术,诱发武技所需的人体潜能,围绕提高身体某一运动素质或锻炼某一种特殊技能而编组的专门练习。
目的是通过武术功法练习获得武术运动能力和武术专门技能。
(二)武术套路武术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遵循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变化规律组编成的整套动作练习。
套路运动按运动形式可分为拳术套路、器械套路、对练套路和集体演练套路等四类。
单练包括徒手的拳术与器械,对练包括徒手的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集体演练分徒手的拳术、器械或徒手与器械。
武术的概念

第一章武术的概述它是华夏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斗争中提炼凝结而成的一种人体运动形式,在政治、经济与文化的长期影响和渗透之下,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性,防身、健身、修性、娱乐等多功能于一炉,世代相传,历久不衰。
第一节武术的定义一、武术概念武术是以技击为内容,以套路和搏斗等运动形式,来增强体质,培养意志的民族传统体育。
根据定义可以从三个属性来进行剖析:首先,是中国传统的技击术。
其次,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其三,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二、武术名称的历史变迁:如功夫、国技、国粹、国术等。
武: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子》中,分为止、戈二字,其实只是制止横暴,停息战争。
其意为武力服人,亦泛指军旅之事,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
从历史上看,有不少归属武术类的名称。
春秋战国时则多称为称"技击"意即以技术击打对手,今天与表演武术相区分,秤实战武术为“技击”(属兵技巧一类);汉代出现了"武艺"一词,如《三国志·刘封传》中有“武艺气力过人”的记载,仍是指实战的搏击。
至汉代以后堂、宋、元、明、清多沿用“武艺”一词。
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选》中"偃闭武术"(当时泛指军事)的"武术"一词;民国时称"国术";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武术"一词。
第二节武术的起源一、武术的产生与发展·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需要武术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人们为了生存,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开始用棍棒、石块等作为武器,同野兽进行斗争,并遂渐产生了击、刺、劈、砍等动作技能。
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虽然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但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是武术的雏形。
·部落之间发生战争之后的经验总结到了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埸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着,武术逐渐形成。
武术的概念及特点有哪些讲解分析

武术的概念及特点有哪些讲解分析中国武术,源远流长。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和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武术的概念及特点。
欢迎阅读!武术的概念武术概念是人们认识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
武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有过不同称谓,如春秋战国时称“技击”,汉代称“武艺”,清初称“武术”,民国时期称“国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武术”。
就其内容和形式,有文字记载的古代武术中舞练形式的套路运动有“打拳”“使棒”“使枪”“戈舞”“矛舞”“刀舞”“剑舞”等单人和集体的演练以及“枪对牌”“剑对牌”等双人对练。
对抗形式的搏斗运动有“角骶”“手搏”“相扑”“击剑”“较棒”“刺枪”等。
从久远年代走来的武术与今天的武术相比较,其所含盖的内容和形式确存在不少差异,但本质属性却是一致的,一脉相承的。
从历史上看,早期人类在生存竞争、狩猎及战争中的技能形态与武术初期的技术形态同源同构,甚至在一定时期融会交织,然而二者随着历史的变迁,武术发展至今,体育的功能日渐显著,并归属于体育的范畴,其内容、形式和手段的体育化特点更趋明显,所以现代武术的概念可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其运动形式的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武术的主要特点武术的特点一:技击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 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
在实用中,其目的在于杀伤、制限对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
这些技击术至今仍在军队、公安中被采用。
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为攻防技击的特性,而是将技击寓于搏斗与套路运动之中,而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观念出发,他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
武术的介绍

武术的介绍
武术是中国古老的文化,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军事训练。
根据古代的书籍记载,中国的武术现已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
武术是一种融合了斗技、跆拳道、直拳拳术、柔道和刀术等传统战斗技术的综合性武术系统。
它拥有完备的战术技术,可满足言语、拳脚、刀棍以及轻重兵器的各种技术。
武术的练习,有助于增强体质和自卫能力。
它是一个艺术、一个体育运动,也是一种心理和身心技能的锻炼。
它能够让练习者提高身体的技巧,特别是反应能力,并增强身体弹性。
武术的内涵应包括心意、气力、形体、力量和灵敏度等,以达到精神、身体和技能的和谐统一。
武术的斗技技术,不仅可以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且可以通过斗技来增进锻炼,从而增强技术水平。
此外,武术还能从根本上改善人的身体机能,并可以作为一种具有抗衰老效果和调理心理的方法。
- 1 -。
武术的概念及特点有哪些讲解分析

武术的概念及特点有哪些讲解分析中国武术,源远流长。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和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武术的概念及特点。
欢迎阅读!武术的概念武术概念是人们认识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
武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有过不同称谓,如春秋战国时称“技击”,汉代称“武艺”,清初称“武术”,民国时期称“国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武术”。
就其内容和形式,有文字记载的古代武术中舞练形式的套路运动有“打拳”“使棒”“使枪”“戈舞”“矛舞”“刀舞”“剑舞”等单人和集体的演练以及“枪对牌”“剑对牌”等双人对练。
对抗形式的搏斗运动有“角骶”“手搏”“相扑”“击剑”“较棒”“刺枪”等。
从久远年代走来的武术与今天的武术相比较,其所含盖的内容和形式确存在不少差异,但本质属性却是一致的,一脉相承的。
从历史上看,早期人类在生存竞争、狩猎及战争中的技能形态与武术初期的技术形态同源同构,甚至在一定时期融会交织,然而二者随着历史的变迁,武术发展至今,体育的功能日渐显著,并归属于体育的范畴,其内容、形式和手段的体育化特点更趋明显,所以现代武术的概念可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其运动形式的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武术的主要特点武术的特点一:技击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 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
在实用中,其目的在于杀伤、制限对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
这些技击术至今仍在军队、公安中被采用。
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为攻防技击的特性,而是将技击寓于搏斗与套路运动之中,而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观念出发,他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2 年颁布的《国民体育实施方案》中有最早的武术定义。
“国术,原我国民族固有之身体活动方法,一方面可以供给自卫功能,一方面可作锻炼体格之工具”。
这概念表述有几个特点:1、用国术代替武术。
2、强调了武术的自卫技能和锻炼体格两个功能。
3、突出了武术的民族性,将武术理解为我国民族固有的身体活动方式。
1957 年6 月“关于武术性质问题的讨论”,与会者较一致认为:武术是民族形式体育的内容之一,它具有健身、技击、艺术的成分,它能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培养思想品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
1961 年出版《武术》中定义为“武术是以拳术、器械套路和有关的锻炼方法所组成的民族形式体育。
它具有强筋壮骨,增进健康,锻炼意志等作用;也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民族文化遗产。
”
1978 年出版《武术》中定义为“武术,使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素材,按照攻防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相互变换的规律变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种套路。
它是一种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项目。
”
1983 年出版《武术》中定义为“武术,使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素材,遵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套路,或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两人斗智较力,形成搏斗,以此来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体育运动。
”
1988 年将武术概念表述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概念具有以下特征:1、基本肯定了武术的技击本质。
2、将套路和格斗两种运动表现形式作为运动间的种差。
3、将武术归结为传统体育项目。
此定义不足之处在于:1、“注重内外兼修”是的描述性语词,不具有抽象性。
2、“套路和格斗”不具有区别“种差”的特性1996 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学校教材,武术》中认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
1997 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院校专业教材,武术理论基础》中认为:“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书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
2009年7月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召集国内有关学者经过反复讨论、推敲后所作出的武术概念定义值得关注,该定义是: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辞海》中对武术的解释是:“武术,亦称‘武艺’、‘功夫’,旧称‘国术’。
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由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运动规律组成,是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手段”。
其失误在于未能搞清楚武术的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错把现象看成是本质,把形式等同于内容。
类似的武术定义还有许多,但上述武术定义有一定影响,具有典型性,在此就不一一举证辨析了。
《现代汉语词典》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
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是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