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百年回顾

合集下载

回顾我国建国前的百年历史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处于怎样的生活环境中

回顾我国建国前的百年历史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处于怎样的生活环境中

回顾我国建国前的百年历史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处于怎
样的生活环境中
在中国建国前的百年历史中,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经历了各种动荡和挑战。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生活环境:
1.清朝末期:清朝统治下,中国面临着政治腐败、社会不稳定和外国侵略等问题。

许多人民生活在贫困、饥荒和疾病的困扰中。

2.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国内仍然存在政治混乱、军阀割据和外国势力的干涉。

3.抗日战争:在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日本军国主义的入侵。

战争期间,人们面临着战争的摧残、流离失所和物资短缺的艰苦条件。

4.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是中共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之间的战争,旨在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解放和建立一个新中国。

战争中,人民生活在战乱、饥荒和贫困的环境中。

综上所述,中国建国前的百年历史中,人民的生活环境主要还是面临着政治动荡、社会不稳定、外国侵略以及战争带来的苦难。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民通过艰苦奋斗和团结一致,最终取得了解放和胜利,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回顾近代中国的百年历程

回顾近代中国的百年历程

1840
1850 1860 1870
1880 1890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840 1850 1860 1870 1880 1890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虎 门 销 烟 金 田 起 义 五 “ 武 南 四 五 昌 昌 运 卅” 起 起 动 运 义 义 动 抗 日 游 击 战 胜 利 渡 长 江
第四组
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同盟会成立、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 孙中山、袁世凯、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鲁迅
第五组
中国共产党成立、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红军长征、 “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 李大钊、陈独秀、孙中山、张学良、杨虎城
第六组
抗日战争、重庆谈判、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毛泽东、蒋介石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第二次鸦 鸦片战争 片战争
八国联军 中法 甲午 侵华战争 战争 战争战争
抗日战争
1840
1850 1860 1870
太平天国 运动
辛亥革命 十年内战 解放战争 义和团运动 新文化运动 长 洋务运动 征 抗战胜利 中共成立 戊戌变法 西安事变 新中国成立 五四运动 第二次国 共合作、 第一次国 抗日 共合作、 北伐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五四运动 中国近 1840 1919 代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 1919 1949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统治时期 1840——1912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不同时 1912——1928 十年内战时期 期的中 国民政府统治时 1927——1937 期( 1927-1949 ) 国政局 八年抗战时期 1937——1945 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9

回顾近代中国的百年历程

回顾近代中国的百年历程

1880 1890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46-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三年:_________________
年五四运动为开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三十年: 1919 _________________
1840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一千八百四十年: _______________
在1840~1949年长达百余年的历史发展中,发生了很 多历史事件。想一想,为什么会选取这几个历史事件作为 浮雕的主题?
为什么浮雕是以人物群的方式出现的?
重要人物对历史发展有什么作用?
1、为什么近代以来,中国连续遭到了列强的入 侵,比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 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说明了什么? 落后就要挨打!
第二次鸦 鸦片战争 片战争
八国联军 中法 甲午 侵华战争 战争 战争战争
抗日战争
1840
1850 1860 1870
太平天国 运动
辛亥革命 十年内战 解放战争 义和团运动 新文化运动 长 洋务运动 征 抗战胜利 中共成立 戊戌变法 西安事变 新中国成立 五四运动 第二次国 共合作、 第一次国 抗日 共合作、 北伐
1880 1890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第二次鸦 鸦片战争 片战争
八国联军 中法 甲午 侵华战争 战争 战争战争
抗日战争
1840
1850 1860 1870
太平天国 运动
辛亥革命 十年内战 解放战争 义和团运动 新文化运动 长 洋务运动 征 抗战胜利 中共成立 戊戌变法 西安事变 新中国成立 五四运动 第二次国 共合作、 第一次国 抗日 共合作、 北伐

回顾辛亥革命,传承首义精神

回顾辛亥革命,传承首义精神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回顾辛亥革命,传承首义精神。

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一个普通却极不平凡的日子。

武昌城里,一声枪响,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一声枪响,掀起了一阵人民争取自由和民主的革命。

在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当转瞬即逝的戊戌变法落幕之时,这声枪响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光荣与骄傲,也不仅仅是丰厚的物质文化财富,更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的卓越贡献和光辉的业绩,这场革命所产生的伟大而深远的影响,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它所留下来的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它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意义,它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礼记》中有一句话,叫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正是这一信仰的坚定实践者。

辛亥革命是一次划时代的创新和改革。

它所要革除的君主专制是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制度,所要创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是一种全新的制度,尽管困难重重,历尽艰险,但革命先驱者仍然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呕心沥血,努力发掘那些曾经在数千年漫长岁月里凝聚、团结、鼓舞、振奋亿万国人的经济、政治、文化乃至心理素质的各种积极因素,以此来唤起“我同胞之国民”,共同救亡图强,通过艰辛的奋斗终于达到革故鼎新的目的。

我们,不正是需要去学习,去传承这样一种精神吗?岁月更迭,沧桑巨变。

昔日破败落后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是新中国的建设者和继承人。

应该始终牢记先贤的教诲:“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世人未为我敢为,天下未发我首发。

”传承首义精神,就是传承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源。

传承首义精神,就是传承团结合作的精神。

凝聚,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立于不败的核心所在。

让我们金山学子敢为世人先,把首义精神发扬光大。

谢谢大家!。

中国革命历史事件回顾

中国革命历史事件回顾

中国革命历史事件回顾一、辛亥革命:中国革命的开端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

1911年,中国爆发了以推翻清朝统治为目标的辛亥革命。

革命的导火索是武昌起义,此后,各地响应起义,清朝统治逐渐崩溃。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革命历史开启了新的篇章。

二、五四运动: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爱国运动。

1919年,巴黎和会将中国的山东归还给日本,引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愤慨和抗议。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他们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倡导民主与科学,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三、北伐战争:国共合作的胜利北伐战争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篇章。

1926年,国民党领导下的中国国民革命军发动了北伐战争,旨在推翻北方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在共产党的支持下,国共两党达成了合作,共同对抗敌人。

1928年,北伐战争胜利结束,南京成为国民政府的首都,标志着北伐战争的胜利。

四、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的抵抗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正义战争。

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抵抗。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力量。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胜利国之一。

五、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的胜利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革命战争。

1945年,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全面反攻,旨在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实现中国的解放。

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实现了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六、文化大革命:中国社会的动荡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动荡的社会运动。

1966年,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旨在清除党内的官僚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

然而,随着运动的深入,社会秩序被打破,文化大革命导致了混乱和人民的苦难。

1976年,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辛亥革命与民主共和观念doc

辛亥革命与民主共和观念doc

辛亥革命与民主共和观念----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们已经迎来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日子,回顾历史,百年前的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紧接着多数省份相继响应,向清朝统治势力奋力反抗,清廷统治土崩瓦解。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成为临时大总统,结束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彻底改变中国历史进程,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百年前的辛亥革命,不仅影响着当时的中国社会和人民,也深深影响着当时的亚洲社会和世界,同时也影响着当今的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辛亥革命中孙中山指出民族、民权、民生即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指反对列强的侵略,打倒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民权主义是指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人民有权管理政府,政府则有权治理国家。

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

建立民主共和国、实行民主政治,三民主义中民主共和观念已十分明显。

随后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在文化上,规定人们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享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在二十世纪初年的亚洲各国当中,是一部最民主、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权宪章。

这部宪法更是将民主共和制度化、法制化,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后,人们开始剪去长辫、移风易俗、提倡新式文明婚礼等等,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做派、交往礼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看似形式的变化,实际解除了人们思想的种种束缚,有利于进步和发展,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滋生并根深蒂固起来。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一举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开启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漫漫征程。

从那一刻起的百年间,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民主共和不断发扬和发展,开启中国发展的一个又一个新起点。

辛亥革命大事记

辛亥革命大事记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宗旨。

1895年2月孙中山、杨衢云等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机关,并在广州发展和建立革命秘密机关。

1895年3月孙中山等人决定发动“重九”广州起义。

1895年10月孙中山等人领导的广州起义事泄,党人陆皓东、会党首领朱贵全等被捕牺牲,孙中山流亡日本。

1896年6月孙中山在美国旧金山等地宣传革命,并创立旧金山兴中会分会。

1897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横滨宣传革命,并结识日本志士宫崎寅藏、平山周等。

1898年3月谭嗣同、唐才常在长沙创办《湘报》宣传维新变法。

1898年4月康有为等在北京发动成立“保国会”。

1898年6月光绪下诏“明定国是”,宣布变法维新,戊戌变法开始。

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幽禁光绪,戊戌变法失败。

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杨锐六君子被杀。

1898年春孙中山在日本筹划武装起义,并派党人赶赴湘、鄂运动会党。

1899年11月兴中会杨衢云、陈少白等人在香港与湘、鄂、粤、闽等地哥老会、三合会首领商议,组成“兴汉会”,准备在广东和长江流域发动武装起义,举孙中山为总会长。

1900年1月兴中会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和《中国旬报》宣传革命。

1900年7月孙中山在香港召开紧急会议,布置惠州起义。

1900年8月唐才常、林圭、傅慈祥等在汉口发动自力军起义失败。

1900年9月孙中山抵台湾,并建立惠州起义指挥中心。

1900年10月郑士良率会党六百余人在惠州三洲田起义,并攻克沙湾、崩岗墟、三多祝等地。

因情况发生变化,不久退往香港。

同月党人史坚如为策应惠州起义,在广州谋炸两广总督德寿,事败遇难。

1902年湖北地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先驱者吴禄祯,从日本留学回到武昌,在新军中进行革命宣传。

1903年1月湖北留日学生刘成禺、李书城等在日本东京创办《湖北学生界》,宣传反清革命。

同年湖北留日学生张继煦、李书城等撰写致国内同学书,鼓吹革命,极大地振奋了湖北学生界。

2024年纪念辛亥革命传承爱国精神国旗下讲话7篇

2024年纪念辛亥革命传承爱国精神国旗下讲话7篇

2024年纪念辛亥革命国旗下讲话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主题是《纪念辛亥革命,传承爱国精神》。

遥望历史,113年前的今天,辛亥革命爆发。

在这场革命运动中,无数仁人志士舍生取义、舍小为大。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结束了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辛亥革命蕴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爱国之情。

我们将带着无数先辈的精神与意志,砥砺前行。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坚定不移跟党走。

回首往昔,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用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力量,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目标,同时把红色基因融入骨血、落到行动。

从历史的新起点回望过去,改革与发展是我国自始至终的主旋律。

在历史的各个时期,我们党奋斗的脚步从未停歇,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到现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

历史选择了党,党选择了人民,党为辛亥革命赋予了新时代的特征,也升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爱国精神。

传承爱国主义精神,要坚持不懈爱党敬业。

所有的繁荣与幸福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由一代代中华儿女努力奋斗实现的。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越是艰苦,越有干劲。

正是靠着这无比优异的品质,中华儿女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经济飞速发展,国力稳步增强,社会和谐进步。

同学们,爱国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奋斗的行动,我们必须将爱国落在实处,转为实践,才能真正为民族复兴添砖加瓦。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爱国先爱校,而对学校的爱需要建立在我们的具体行为上。

首先,我们必须从小事做起,从遵守日常行为准则做起,把爱国主义变成具体的行动。

我们每天都在学校度过,而学校也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老师为了培养我们成才无私奉献,作为学生,我们没有理由不爱老师,不爱我们的学校。

其次,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学校的形象和荣誉,我们要像爱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爱我们的同学,我们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健康的活动,为集体争光,为学校争光!最后,我们要爱护周围的环境,自觉保护身边的花草树木,不乱扔垃圾并主动捡起身边的垃圾,文明待人,携手奋进,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中山先生说,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顺其者昌,逆其者亡。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

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以怎样的心态去纪念它,如何在这个崭新的时代继承辛亥精神,是今天面临的新课题。

辛亥革命对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作了一场总的清算。

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不会有民主、平等意识在国民心中的扎根,就不会有更深刻革命的到来。

我们的历史就是在继承与超越的不断运动中走向明天。

如今纪念辛亥,就是要纪念一种意义,把民族精神和民主精神两种自觉精神越加发扬,越加普及,常常提醒,不要忘记。

大家访谈。

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为何要纪念辛亥革命?通过层层解剖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从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历程中得到启迪和思考,正是其意义所在。

“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变革和社会改造的新纪元和新境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这样认为,“当今回顾百年辛亥,最大的意义也就是要祛除今日顽疾”。

南方日报:辛亥革命可以说是20世纪的开端,这个开端承前启后的意义更大,还是充当转折的意义更大?徐勇:梁启超在总结辛亥革命意义的时候这样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结果。

自觉,觉些什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情。

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第一件叫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

这两种精神原是中国人所固有,到辛亥革命前那些年间,因受了国外环境和学说的影响,多年潜在的本能忽然爆发。

从1895年至1911年间,兴中会以及后来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10次起义,而其他革命组织自立军、光复会等亦发动多次起义。

这10多次的起义虽仅昙花一现,但却在全中国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武昌起义一声炮响,各省咨议局先后10日间,各自开一场会议,发一篇宣言,那200多年霸占铺产的掌柜,便乖乖把全盘交出,这是全国人民自觉心一起迸现的结果,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变革和社会改造的新纪元和新境界。

南方日报:“辛亥革命”的“革命”二字有更深的内涵吗?徐勇:费正清在其名著《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这样说:“20世纪中国的主旋律就是革命。

”革命是需要流血牺牲的,革命的目的是什么需要明确。

然而民国初年执政北京的北洋系,对辛亥革命的解释暧昧其词,语焉不详。

1912年10月10日,由北京政府内务部举办追祭礼,国务总理赵秉钧代表袁世凯恭读祭文,只以“时会既开,国风丕变,帝制告终,民豪聿见”数语,表现民国肇建过程,肯定诸位烈士终结帝制之功,对民族革命几乎不提。

1913年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他在长达万余字的《莅任宣言书》中,提及辛亥之役只有寥寥数语,只说“武昌事起,为时势所迫,身当其冲”,简笔勾勒了自己从武昌起义出山到上任临时大总统的历程,突出了“五族共和”的主题。

实际上北洋系在辛亥纪念中,存在着刻意“去革命化”的倾向。

即便如此,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1927年10月10日前夕,中国国民党中央制定了宣传大纲,第一条就是“继续辛亥革命的精神,矫正辛亥革命的缺陷”。

1930年7月10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00次常务会议通过了《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和《革命纪念日史略及宣传要点》,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此后“辛亥革命”人所共知。

南方日报:辛亥革命对历史走势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徐勇: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功绩之一在于启开了封建主义之蒙,使社会意识的现代化大潮奔腾,人们正是从这股大潮中把握住了社会历史的趋势,同时又从辛亥革命中更加领悟到现代意识的珍贵,这才出现“改造国民性”的呐喊,出现了民主、科学的呼吁。

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不会有民主、平等意识在国民心中的扎根,就不会有更深刻革命的到来。

以民主、科学为宗旨的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继承和发展,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指导思想,则既是对新文化运动精神的继承,也是对新文化运动精神的超越。

历史就是由无数个继承与超越组成的链条,历史在继承与超越的不断运动中走向明天。

回顾百年辛亥,是要祛除今日顽疾南方日报:从辛亥革命破题走笔的现代化命题是怎样的发展曲线?徐勇:要了解现代化,就要先定义现代化。

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

从历史上来讲,常与西方化的内涵相近。

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

南方日报:辛亥革命开启了进步的闸门,是否从那时开始,中国就注定了要走现代化的道路?徐勇:说从那个年代开始,中国就要走现代化道路有些太绝对了。

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具备现代性,依然延续着洋务运动以来的各种制度。

日本的福泽谕吉在说明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时,强调过权力的制衡。

而辛亥革命时,真正的民主政体还离我们很远。

当时在日本的刺激之下,我们的民族心理落差和文化心理落差可能会促动我们重新启动内部改革,就像洋务运动。

然而这样的促动不是现代化,现代化是要唤醒大众对社会进步所必需的基本民主的愿望,是社会潮流和民心向背在推动历史螺旋曲折地前进。

南方日报:站在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历程,如何看待百年来的中国?徐勇:百年来,中国经济指标的绝对数据在上升,但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

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历程,就是中国人从祛除身体疾病到思想疾病的过程。

当今回顾百年辛亥,最大的意义也就是要祛除今日顽疾。

南方日报: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概念深入人心。

徐勇:辛亥革命对今天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解决了身份认同问题。

多民族共和凝聚了“中国人”,增强了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将百姓包容到一个中国之下。

民国初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对辛亥革命多有论述和解读。

1912年9月3日,孙中山在北京发表演说,指出“中国去年之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确认了辛亥革命的民族民主革命性质。

辛亥之前国民意识模糊性,清朝百姓对外声称自己是大清子民,都说“我们大清怎么怎么样”,当然明朝的百姓则自称“大明如何如何”,百姓自觉地把自己隶属于某一个朝代。

而辛亥革命后,国民意识里有了“中国人”的概念,从这个层面上说,辛亥革命意义重大。

100年前,是中国的辛亥年。

那年中秋节过后不久,旧历八月十八,一个脾气可能有点暴躁的士兵在武昌扣动了扳机。

这声枪响引发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灰飞烟灭。

这是历史性巨变。

100年后,当年宫鸦的后代黢黑如旧,时而飞起在故宫博物院上方的天空。

“萧瑟秋风今又是”,不同的是,早“换了人间”。

(1)大门: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辛亥革命打开的大门,让中华文明汇入世界潮流,让“振兴中华”踏上征程。

100年前,如果你是清朝的一介草民,有幸来到北京。

在前门火车站下车,无论如何,你都不会产生去做“故宫颐和园长城一日游”的念头。

那时,故宫还叫紫禁城,草民只有站在墙外望一眼的份。

“天地君亲师”、“国不可一日无君”中的“君”——皇帝住在那里。

而今,每日清晨,神武门洞开,游人鱼贯而入。

这座高墙城堡,早如这国家一样,不再归属一个皇帝一个家族,而是全中国人民。

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孙中山一定要写上一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并将政府官员称为“人民之公仆”。

自从盘古开天地,这是中国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如果说,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在器物层面学习列强;戊戌变法,“预备立宪”,是在制度层面效法西方;那么,“主权在民”则是中国与世界首次在最高价值层面上实现人类崇高精神的大接轨,中华文明自此新潮迭起,涌入崭新的世界文明共同进程的滚滚洪流之中。

渴望新文明,才会发现新文明出现的曙光。

辛亥革命带来的思想观念大解放,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途径,敞开了天地。

辛亥革命7年7个月后,五四运动激情冲荡,科学、民主两支新潮流汇入中华血脉,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光辉射入东方文明。

又过两年两个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这个组织中的朱德、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等,都曾参加中国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文海认为,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干部条件。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金冲及说,他们正是在辛亥革命的洗礼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中国问题。

思想解放的大门一旦打开,就没再关上,中华民族走向先进文明的前进脚步就再也没有停止。

解放思想,至今还是中国的时代主旋律,沉雄而豪迈。

(2)跨越:中共在继承中创新没有皇帝的故宫,宫墙上一样会长草。

中国太大了,她的文明崛起,绝对是世界级的难题……辛亥革命把皇帝请出紫禁城,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皇权统治,建立起共和政体。

然而,伟大的开创,也有巨大的缺陷。

有人认为它是“一场失败的革命”,固然有失偏颇。

但是,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变,大众照旧生活在悲惨境地——这绝对不该是辛亥革命的归宿。

临终前,孙中山留下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有革命的决心,却提不出一个彻底的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金冲及研究发现,当时的革命党人存在严重的弱点。

他们不善于发动群众,其组织成员松散而复杂,有些人逐步丧失革命意志。

反反复复,中国人民、中国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人。

辛亥革命所揭示的中华文明进步的伟大使命,所创造的中华文明复兴的历史契机,只能交托给最能唤起农工、最具文明先进性、最能为民族大众解放吃苦耐劳、冲锋陷阵的优秀力量,而这些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长项。

历史没有选错为它开辟前进道路的这支优秀力量。

中共继承并发展了孙中山开创的事业,其后多年,这个最终赢得民心执政新中国的政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三大历史跨越——将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将新民主主义胜利引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轨道;改革开放,成功探索出一条将中华民族领上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其间,历经坎坷,多有牺牲,但中国共产党人意志弥坚,始终在振兴中华、走向文明复兴的最前沿!百年来,在与浩浩荡荡“世界潮流”同行的中国道路上,中国人民经历巨变,在重塑中华文明辉煌的韧性战斗中,一次又一次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镌刻在自己永恒的心灵中。

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三大巨变,一脉相承。

中国和中国人展现出追求文明进步的巨大活力。

回头看这百年,有一条历史走向异常清晰,这就是:百年前那个羸弱不支、沉疴难愈的庞大国家,站起来、富起来、靓起来,向世界展示着一个精伦无比的文明进步故事,向人类共同的文明进程贡献上她独特的发展智慧……(3)道路:在永恒创造中拓展别人的脚走出的路,不会送我们到达目的地。

自辛亥革命起,中华民族就孜孜不倦锲而不舍追赶世界潮流。

“中国应对人类做出较大贡献”还依然是我们壮怀激烈的文明情怀吗?民国初建,孙中山提出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的美好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