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姓氏是怎么来的
中国姓氏的起源

中国姓氏的起源
中国姓氏的起源
中国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部落社会,当时
人们以父系为血缘关系的核心,以家族、亲族、部落为单位生活和工作,因此人们在取名时通常以父亲的名字作为姓氏。
随着社会的演进和发展,人口的增长和迁移,这些家族、亲族和部落逐渐融合形成了更大规模的社会结构,姓氏也随之演变和发展。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那时
贵族们已经有了明显的姓氏,如姬、姜、姚等,但这些姓氏仅流传于少数民族或部落中,还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姓氏。
汉代以前,姓氏基本上只有单姓,通常由一个汉字构成,如赵、钱、孙、李等。
到了隋唐时期,人口增长和社会变迁促进了姓氏的多样化,许多人开始使用复姓,如欧阳、司马、上官、诸葛等复姓也逐渐流行起来。
姓氏的演变和发展与文化、历史、地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一些姓氏与某个地区或民族息息相关,如岳阳、苏州、汉族等,这些姓氏多与人们所居住的地方或族群有关。
另外,一些姓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被视为一种象征或意义的符号。
例如姬姓据说是黄帝的后代,司马姓则与春秋时期的诸侯有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姓氏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如
今已经有数万个姓氏。
其中,一些姓氏具有显著的地区特色或族群特征,如哈尼族的兰姓、藏族的达娃姓、维吾尔族的吾买
尔姓等。
其他一些姓氏则与某些职业或行业相关,如医生常用的王、李、张姓、律师常用的黄、郭、陈姓等。
总之,中国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部落社会,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
姓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文化的独特财富之一。
中华姓氏源流

中华姓氏源流一、姓氏的由来“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
”“姓”对人类来说,并非是与生俱来的。
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有关。
在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程度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每一个氏族都以某种崇拜物作为本氏族供奉的神物与标志,此即图腾,后来就发展为用来区分身份、地位等的姓氏。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初期。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
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
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
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
所以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
后来在战国时期姓与氏合而为一,统称为姓氏。
姓的产生是作为共同血缘关系的识别。
《白虎通〃姓名》称:“人所以为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
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
”而氏则是部落、氏族的标志,是用来区别贵贱的。
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说:“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故有同姓、异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东周末年,随着奴隶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开始混合使用,姓氏成为表明家族来历的标志,正如郑樵所说:“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郡望)明贵贱。
”封建社会时期,人有贵贱之分,到了近代,姓氏才无贵贱之别。
二、姓氏的源头中国人的姓氏的总源头可以追溯至炎黄时代,中国的姓氏基本上都来源于当时的后代。
具体来说总源有三: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为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与炎帝共同被后世尊为“人文始祖”。
中国人常见的100个姓氏起源及郡望名人简述

中国姓氏起源及郡望名人简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姓氏文化也是博大精深。
据考证,中国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4000 年左右的夏朝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姓氏文化在中国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到如今已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姓氏体系。
在中国,常见的 100 个姓氏中,有很多姓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显赫的郡望。
以下是这 100 个姓氏的起源和郡望名人的简述:1. 姓:源自于黄帝之子禺阳,是古代最早出现的姓氏之一。
2. 熊姓:源自于楚国君主熊渠,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姓氏之一。
3. 项姓:源自于夏朝时期诸侯国项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姓氏之一。
4. 赵姓:源自于黄帝之孙赵奢,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姓氏之一。
5. 钱姓:源自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后人钱产,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富裕的姓氏之一。
6. 孙姓:源自于夏朝时期诸侯国孙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
7. 周姓:源自于黄帝之子周昌,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姓氏之一。
8. 吴姓:源自于夏朝时期诸侯国吴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姓氏之一。
9. 李姓:源自于唐朝时期李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姓氏之一。
10. 张姓:源自于黄帝之子张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姓氏之一。
以上是这 100 个姓氏的起源和郡望名人的简述。
在中国的历史上,这些姓氏的代表人物层出不穷,如孔子、诸葛亮、曹操、李世民、李清照等,他们的名字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姓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家族的传承和历史的沉淀。
如今,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姓氏文化也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姓氏大辞典

中华姓氏大辞典引言中华姓氏是中国人的姓氏,是构成中国统一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
过去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姓氏体系。
姓氏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关系到个人身份的认定,而且反映了家族的渊源和社会地位。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中华姓氏的历史背景、分类方法、起源和发展等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华姓氏文化。
姓氏的历史背景在古代中国,人们通常以姓作为自己的称呼,以此表明自己的身份和家族。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早在殷商时期(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人们就已经采用了姓氏制度。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姓氏制度更加完善,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姓氏体系。
自此以后,姓氏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多次王朝更替和社会变迁,姓氏的数量和形式也不断变化。
根据《百家姓》,中国现有姓氏超过四千种。
其中一些姓氏源远流长,有的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氏族。
姓氏的分类方法根据姓氏的起源和意义,可以将中华姓氏分为多个类别。
以下是常见的姓氏分类方法:1. 氏族姓氏氏族姓氏是最古老的姓氏形式,它主要由古代的氏族所拥有。
这些氏族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例如:嬴姓、姬姓等。
2. 地域姓氏地域姓氏是根据当地的地名来命名的姓氏。
这些姓氏通常反映了特定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属性。
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3. 字辈姓氏字辈姓氏是根据先祖名字中的字辈来命名的姓氏。
这些姓氏通常从上至下世袭,代代相传。
例如:李白、杜甫等。
4. 职业姓氏职业姓氏是根据祖先从事的职业或行业来命名的姓氏。
这些姓氏通常反映了祖先的职业特点和社会地位。
例如:张伯伦、钱钟书等。
5. 以物命名姓氏以物命名姓氏是根据某种物品或动物的名称来命名的姓氏。
这些姓氏通常表示家族与某种物品或动物有着特殊的关系。
例如:施耐庵、朱由校等。
姓氏的起源和发展中华姓氏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
中国人姓氏的来源

中国人姓氏的来源一、“姓”和“氏”最初有别“姓”产出于母系氏族社会,是同一个女性祖先的家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记;“氏”是从姓中衍生的分支,出现于父系氏族社会。
南宋郑樵《通志》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一般来说,天子有姓而无氏,诸侯、卿大夫有姓有氏,平民、奴隶只有名,无姓氏。
随着历史发展,到了周代,姓和氏开始混淆;战国时,姓和氏走向融合;秦汉时期,姓氏合二为一,而且平民也开始有姓。
二、关于姓氏的9种来源1.以动物为姓,如龙、凤、牛、马等。
2.以封国封地为姓,如齐、鲁、吴、楚等。
3.以官职为姓,如司马、上官、侯、帅、尉等。
4.以职业为姓,如做陶器的姓“陶”,管仓库的姓“仓”,做买卖的姓“贾”等。
5.以出生地和居住地特征为姓氏,如东郭、西门、杨、柳,李等。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
7.以祖先爵位或谥号为姓,如庄、康、武、恒等。
8.以次第为姓氏,即家族中兄弟排行或亲属辈分等为姓,如家族叔孙、季孙、第二、第五等。
9.以母系氏族时的部落为姓,其姓多有“女”字部首,如姜、姬、姒等。
三、姓氏祖先是伏羲氏相传中国第一位有姓氏的人是伏羲氏,据载他“因风而生,故为风姓”。
伏羲氏被称作“三皇之首”,又是“人文始祖”。
上古时期,人们群居杂婚无法避免近亲结婚。
伏羲氏早早发现这个问题,于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还规定了同姓不婚。
四、最早混言姓氏的人是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后人记述了,从上古至秦汉姓氏合一的演变过程,对先秦人物,书中清楚写着其何姓何氏,而对战国末期后的人物,则姓氏混称。
如秦始皇为“姓赵氏”,汉高祖“姓刘氏”。
五、一入佛门本无姓你可知“僧不言姓”为何故?原来是因为僧人从出家时起,便不再用俗家姓名,而用师父赐予的法名。
姓则为“释迦牟尼佛”的“释”,统称“释氏”。
六、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姓柴姓:源自江姓,山东、湖北等省尤多此姓。
米姓:源自芈姓,书法家米芾自称是先秦时楚国后裔,后改为同音字米,多分布在湖南、山西等。
中国姓氏来历繁难读音含义释解你都能读对吗

中国姓氏来历读音含义释解你都能读对吗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于说“按姓氏笔画为准”之类的话了,在大多数人心目里,姓氏是一回事。
其实,在古代,姓和氏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
“姓”、“氏”的起源很早。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所以,“姓”的本义是“生”,本来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族号。
“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
“氏”冠在男人的名前,表露着一个男人的封地、爵位、官职、以及追谥,代表了男人的荣耀、功业和尊严。
譬如武王的四弟叔旦,由于其采邑为周,被称为周公。
其实,周公为姬姓,周只是他的氏而已。
氏集中产生于周朝。
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
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
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
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
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
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
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顾炎武曾一针见血地说出了姓和氏的区别:“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 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
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
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
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则不可通婚。
显然,因为姓强调的重点在于血缘关系,所以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姓”往往起着“别婚姻”的作用。
“礼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所以,“姓”和“氏”里反映着至为重要的信息,切不可混为一谈。
一、一个字做单姓时是一个读音,做复姓时又是另一个读音。
尉:做单姓时读Wâi(位),做复姓尉迟时尉读Yù(愈),如唐初名将尉迟敬德。
中国人的姓氏

中国人的姓氏渊源流长,据说起源于太古母系氏族社会,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但先秦时代的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为同族集团的名称,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称,用于区别子孙之所出。
由于人口增殖,迁居异地,身份技能的变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这些支派就是氏。
氏是贵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如孔子,于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
姓氏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赐姓命氏的人。
黄帝对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创设了十二个姓。
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
二是以出生地为姓。
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职为姓。
楚庄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为氏。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汉丞相田千秋年纪大了,出入乘车,人称"车丞相"。
后人就以车为姓。
葛是古姓,本来是琅琊诸县人,后屯迁居阳都,阳都本来有姓葛的,又搬去姓葛的,故姓葛的人多了,就用诸葛来区别称呼他们,从此就有了复姓诸葛。
由于部落的发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渐繁多,氏名称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许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实际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稳定,还是自汉朝以后的事。
秦灭六国不久,汉又统一天下,做为维系周王室的宗法制度重要标志的姓氏有别制度,也随着王室的彻底坍塌而消亡。
至此.中国的姓氏才合二而一,或言姓,或言氏,或姓氏兼言。
实际上皆以男氏代姓了。
这就表明,以后的子孙,都是男姓血缘关系的繁衍,正如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黄帝以来之姓亡矣。
""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一",姓氏便成为维系传统之纽带,团结宗族之象征,于是尊祖敬宗便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们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维护祖国统一的保证。
中国姓氏的演变过程

中国姓氏的演变过程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华姓氏的渊源与人类文明相关联,从伏羲氏“正姓氏、别婚姻”算起,已有5000年。
上古时期,“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在最早时是母系氏族社会各部落的代称。
氏则出现较晚,它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为姓的衍生分支,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教系统的称号。
秦汉时期,姓氏才合二为一,演变成家族的标志。
由于姓氏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逐步产生了厚重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姓氏的产生文明伊始,人类便知天地人的分别,为了使自觉人与人、部落与部落之间有别,须加以图腾的标志,因而姓氏演变发展而成。
新石器时代,人类逐渐摆脱蒙昧状态,产生了原始宗教——图腾崇拜,这是中华姓氏最早的形式。
姓氏与部落图腾密切相关,而图腾多与自然现象有关,如大自然的风、雷、电、水、云、雨等,或与动植物相连,如有熊、玄鸟、龙凤、薏仁、李杏等。
婚姻实行族外群婚,即禁止同氏族男女通婚,只有不同氏族之间的同辈男女才可结婚,后来又发展为“对偶婚”,即互婚的男女各有一个主要配偶,这就需要对各个氏族加以区别,其方法是给各族起个名字,这就是图腾,做为本氏族的标志。
“姓”字的造字方法属会意。
《说文解字》说:“姓,人新生也。
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
从女从生,生亦声。
”《译史》引《三坟》说:“男女媾精,以女生为姓。
”以上两则文献表明,姓的最早含义与女性生子这一现象有关。
无数个女子繁衍后代,其后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为了把同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人加以区别,这样便产生了姓。
所以,最初的姓都带一个女子旁,如姬、姒、嬴等等。
毋容置疑,姓的作用是用来区别婚姻的,人人都应该有姓。
“氏”字的造字方法是象形。
早在甲骨文中就有解释为木本,即植物的根,后来转注为姓氏的氏,就是取水之源头、木之根本之意。
氏到父系氏族社会才逐步产生。
炎黄部落阪泉之战,炎黄联盟与蚩尤部落逐鹿之战,尧、舜禅让,大禹治水,许由、巢父隐居不仕等故事都发生在这个时代,即史书上的“五帝”时代,距今约5000~4000年,是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的姓氏是怎么来的.txt45想洗澡吗?不要到外面等待下雨;想成功吗?不要空等机遇的到来。
摘下的一瓣花能美丽多久?一时的放纵又能快乐多久?有志者要为一生的目标孜孜以求。
少年自有少年狂,藐昆仑,笑吕梁;磨剑数年,今将试锋芒。
自命不凡不可取,妄自菲薄更不宜。
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
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曾云:“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解释道:“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
”汉高祖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楚汉战争时期,娄敬能言善辩,心思缜密,为刘邦出了不少力。
在刘邦夺得江山后,与朝臣们商议建都大事,大臣们多是东方人,都建议刘邦建都洛阳,只有娄敬力排众议,建议刘邦要以江山为重,应建都长安,以扼天下形势之咽喉,刘邦知道娄敬所言正确,便采纳了娄敬的建议,决定建都长安,而且还要赏赐一片公心的娄敬。
当刘邦笑着问娄敬想要什么赐物时,娄敬曰:“臣欲刘姓。
”刘邦龙颜大悦,特赐娄敬改姓刘,改名刘敬,刘敬亦大喜。
姓氏是人的血统渊源的标志,中国漫长的封建宗法制传统,决定了中国人对自己的血统特别看重,上边的故事中娄敬宁可不要千金赐物,也要一个皇室姓氏,也说明了娄敬把姓氏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中国人的姓氏繁多,仅《百家姓》已不足包容所有了。
那么,这么多的姓氏,是从何而来呢?在我国古代的一些书籍中,自黄帝时期便有了姓氏的记载。
而研究姓氏学问的著作也很多,宋代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将姓氏的来源归纳了三十二类之众。
姓名由两部分组成,姓在前,名在后。
姓有单姓、复姓之分;名则为一字或两字即可。
姓一般随父,名则可任意取。
人一出生就取名,然后将其姓名注册在户籍上,如同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顺理成章,成为“例行公事”。
然而,在古代的中国,这个简单的姓名就复杂多了,严肃多了,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与社会的等级结构紧密关联,突出地表现着门第观念、宗法观念。
姓不能随意姓,名也不能随意取。
甚至出现了“有姓有名”,“有氏有名”,“有名无氏”,“无姓有名”,“有姓无名”,“数字为名”的奇怪的现象。
古代,姓是一种族号。
它是血统的标志,家族的徽章。
有姓的人,都是贵族。
它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与古代的图腾崇拜有关。
古代的氏族部落都是以血缘关系组成的,这些氏族认为自己起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于是就崇拜它,这就是“图腾”。
图腾,就是这个氏族的姓。
如:熊、马、牛、龙、梅、林等等。
因此说,姓是全族共有的符号标志,也是全家族的族号。
如周代初期分封诸侯时,那些诸侯国君,大部分都姓姬。
不是姬姓家族的人,根本不许姓姬。
周礼还规定,“同姓不通婚”。
因此说,当时的“姓”用于“别婚姻”。
氏是姓的分支。
氏和姓有着严格区别。
氏是怎样产生的呢?随着同姓贵族后世子孙的繁衍,居住地区也日益分散,同姓的氏族便出现了不同的分支,于是每个分支又各有称号做标志,这个分支的称号就是“氏”。
如,姬是周代祖先的姓,后来姬姓下面又分为孟氏、季氏、孙氏、游氏等。
这个“氏”“别贵贱”。
贵者,有氏有名。
贱者,有名无氏。
因为贵贱之势变幻无定,所以,“氏”是可变的,而且变化很大。
如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原来以“伍”为氏,但他在吴国被杀之后,他的儿子逃到了齐国,由贵到贱,改为“王孙”氏了。
氏因变化频繁,其来源也就复杂了。
以官名为氏:史、司马、司空、司徒……以先人别号为氏:唐、夏、殷……以封地为氏:鲁、宋、卫……以先人谥号为氏:庄、武、穆、宣……以居住地名为氏:郭、池……以从事职业为氏:陶、屠、巫、卜……这许许多多的“氏”,发
展到后来,实际上也就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姓”了。
先秦时期,男子称氏者居多。
以商鞅为例,曾称其为“公孙鞅”、“卫鞅”、“商鞅”。
“公孙鞅”:因其祖有公爵,以“公孙”为氏。
“卫鞅”:他原为卫国人,入秦之后以国名为氏。
“商鞅”:他因助秦孝公变法,被封于商邑,又以商为氏。
周代女子多称姓,不称氏。
以晋公子重耳娶三个妻子为例:娶齐女,称“姜”氏,娶秦女,称“怀嬴”,娶狄女,称“季隗”。
这里的“姜”、“嬴”、“隗”都是姓。
之所以不称氏,是因“同姓不通婚”。
男子的姓不辨自明,而娶妇必辨其姓。
到了汉代,姓氏逐渐合一,任何人都可以有姓,姓也就没有了贵贱之分。
古代不论按分封、按宗法、按贵贱,有姓的人,都有名,有氏的人,也有名。
而普通平民是“有名无姓”的。
例如,先秦的“庖丁”、“鲁班”、“优孟”等人都是平民百姓,因此,他们只有名。
如:“庖丁”,“庖”是他的职业,厨师;名“丁”,即“叫作‘丁’的厨师”。
“鲁班”,鲁”是所在国名,名“班”,即“名为‘班’的鲁国人”。
“优孟”,“优”是演员,“孟”是名字,即“名为孟的演员”。
除姓名之外,古人还常常有“字”和“号”。
先秦时期,名与字连着称呼时,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
如孔子的父亲,人称叔梁纥,其实他既不姓叔,也不姓梁。
他确实姓孔,名纥,字叔梁。
此外,名与字在称呼时,还能体现出尊卑、长幼的区别。
“称人以字,自称以名”是谦称的规范。
即,称长者、尊者只能称字,不能称名;称卑者、幼者或自称可称名。
中国历史上,取名还有一个特例:元朝规定,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这样一来,许多平民,特别是穷苦百姓只好以数字作为自己存在的符号了。
如: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苦,他就原名为“重八”,其父为“五四”;名将汤和的曾祖叫“五一”,祖父叫“方一”,父亲叫“七一”。
在名字上的等级何其森严!然而,当元朝衰败,各地起义军揭竿而起的时候,那些成千上万没有名字的“无名氏”,则成了元朝统治者的掘墓人!中国人的姓名,变迁到今天的样子,无疑是历史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