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二)_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是著名的古代汉文化散文,被誉为“思想启蒙之书”。
该散文曾被《论语》选入“过之章”,而在元、明、清三代流传甚广,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围绕《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教案展开,讲述对该散文的理解和教学方法。
一、散文背景《寡人之于国也》为战国时期吕不韦所作,写于春秋时期晋国。
吕不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富商政治家,为韩国尹氏的家臣。
他致富后,曾担任刘邦的大将军和首相,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政治家。
二、散文主旨《寡人之于国也》是一篇贬抑君主的散文,深刻揭示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提出重视地方政治和民主制度的论点,倡导君主与百姓互动的观念,主张尊重人才的作用和重视知识、实践和创新的重要性。
它主要反映了作者吕不韦对于当时中央集权政治的批判和地方政治制度的追求。
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吕不韦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2. 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和批判精神。
3. 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和语文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对于教师来说,应该首先围绕文本展开,分析文本结构、主题思想、行文修辞,理清文本的脉络,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和理解的深度。
2. 其次,可以辅以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的引导,借助多媒体和其他文献资料,向学生展现文化背景,增加学生对于文本的情感认识和文化领悟。
3. 最后,可以开展写作指导,通过讲解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机制,指导学生如何写作和用语,提高文本的写作素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通过作文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学习中。
五、教学要点1. 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
2. 地方政治与民主制度的重要性。
3. 君主与百姓的互动关系。
4. 重视人才的作用和重视知识、实践和创新的重要性。
六、教学实践1. 展开文本阅读,逐一分析文本结构、中心思想、修辞手法。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让学生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和民本观念。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孟子及其时代背景。
解读《寡人之于国也》的主要观点和论证。
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寓言。
翻译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文章中的问题。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寓言。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观点。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章的内容和重点。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使用历史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代背景。
使用在线讨论平台,方便学生交流和分享。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孟子及其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第三步:讲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四步: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寓言,让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第五步:翻译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3.2 教学活动活动一:孟子介绍和时代背景展示。
活动二:文章阅读和内容理解讨论。
活动三:观点和论证讲解和分析。
活动四:比喻和寓言分析和小组讨论。
活动五:重要句子和段落翻译练习。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评估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通过翻译练习和作业,评估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运用能力。
4.2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扩展5.1 教学资源提供孟子的其他文章和著作,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研究。
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3)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孟子论辩的艺术特色;(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中观点进行合理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民本思想的伟大,培养爱国情怀;(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关注民生,关爱他人;(3)学会担当社会责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点1. 《寡人之于国也》的文意理解和背诵;2. 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掌握;3. 孟子民本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难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2. 孟子论辩艺术的分析;3. 文本观点的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孟子简介,引导学生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难点句子,分析孟子论辩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案例分析:选取相关案例,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中观点进行评价。
6. 情感升华:总结孟子民本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关注民生,关爱他人。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2. 整理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准备课堂交流;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内涵;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3. 采用讨论互动法,激发学生思维碰撞,提高课堂活力;4. 运用情感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怀。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背诵情况评价:检查学生对《寡人之于国也》的背诵情况,巩固学习成果;八、教学资源1. 文本资料:《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注释;2. 相关案例:古今中外关注民生、关爱他人的典型事例;3. 多媒体资源:孟子思想介绍、历史背景资料等;4. 网络资源:有关孟子民本思想的论述、论文等。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通用8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2、读出标点、句段的停顿3、读出文言虚词的语气4、读出文章情节内容的意味5、积累文言字法词法句法教学重点:1、文言虚词语气的把握和诵读2、由文言虚词的语气推断人物心理教学原则:以学生诵读为主要课堂活动,以教师点拨控制为主导,以诵读启发学生思维为训练主线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文:教师范背一遍文章,学生齐读两遍,教师听音,纠正字音。
(在读、听中进行字音教学,省时高效)男生齐读,女生合书听,默译,女生读,男生亦然。
(听译训练,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能力,为下面的译文打下基础)二、译文原则:字求其训,句索其旨二把法:1、把注释搬上课文2、把问题,提给老师、写在纸上交给老师或写在黑板上(本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提问中,教师决定点拨的重点)三、讲文多媒体展示:课文中“通假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固定用法、重要句式”的课件,学生做笔记,教师针对学生口语提出的、写在纸条上黑板上的问题补充讲解。
(由于时间关系,多媒体展示环节可放到自习课或晚自习,课上只对提问进行点拨)四、作业在笔记本上整理多媒体展示的文言文字法词法句法。
第二课时一、诵文——教师点拨示范师诵第一段,要读出“也、焉耳矣、亦然、何也”中粱惠王的自夸、指责的语气。
学生齐读,体会以上文言虚词的读法。
提问:从这几个文言虚词读法上看,梁惠王当时的心理是什麽样的?多媒体展示:孟子见梁惠王{三次}第一次: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第二次:梁惠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对曰:“贤者而乐此。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
(3)掌握课文的主旨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社会公正和人类福祉的关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理解和分析。
2. 关键字词和句式的解释和运用。
3.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价值的分析。
3. 学生对课文主旨和观点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和注释。
2. 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孟子及其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旨和观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如有困难可以先不做要求。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价值。
(3)解释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旨和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点评和质疑。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2)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6. 总结:(1)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整理自己的学习心得。
7.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
(2)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题目。
(3)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课文主旨和观点的短文。
六、教学延伸1. 课时安排:1课时2. 活动内容:(1)小组合作:学生分组研究课文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和意义。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分析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3)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了解《孟子》这部书的基本情况。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如何从文本中提炼观点,进行论证和表达;(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民本思想的伟大,增强爱国情怀;(2)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分析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3)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了解《孟子》这部书的基本情况。
2.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对孟子民本思想的深入理解和阐述;(3)如何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1)让学生预习《寡人之于国也》,了解文本内容;(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了解《孟子》这部书的基本情况;(3)准备一些与文本相关的问题,以便课堂上进行讨论。
3.2 课堂导入:(1)通过引入孟子的生平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简要介绍《孟子》这部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3 文本讲解:(1)逐段讲解文本,解析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2)分析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阐述其现实意义;(3)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回答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2)评估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是否能够准确地把握文中的观点和论证;(3)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否能够受到孟子民本思想的启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2 课后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2)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阅读更多关于孟子及其思想的作品;(3)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精选7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选7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选7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
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
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
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
《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
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
《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通用15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篇1方案(二)总体设计思路方法孟子在文中高举“仁政”“民本”的大旗,阐述自己的“王道”思想。
在对文本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抓牢文言教学的常规重点外,还应将文学常识的把握放到重要的地位。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有关孟子的思想精髓的理解远比把握几个文言现象重要得多。
在教学的过程中,宜将孟子的思想体系作一梳理,以使同学能够从整体上对孟子的思想作一把握,这也为以后学习《齐桓晋文之事》作一铺垫。
老师可以要求同学查找相关的资料,以求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对孟子的思想作适当探讨,以进展与建构同学人文思想。
当然这一工作只能更多地依靠同学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预备,有条件的班级可特地辟一学时,让同学作充分沟通。
课时支配:1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把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遵循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鼓舞同学自己解决一些浅近的文言现象;引导同学对主要文言现象作一些归纳,对规律性的学问宜作适当小结;比较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系。
3.理解并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并更好地理解新时期党中心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计导语设计复习导入1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日仍旧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
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日,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复习导入2有人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大圣人在谆谆教育,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孟轲“亚圣”在侃侃而谈,何以见得?学校学习的《孟子二章》记忆犹新,今日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谈吐风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二)
一、教学要求: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
2.分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
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二、教学重点: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
三、教学难点: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
四、课型:新授课五、教学方法:文言文分析与解读相结合的方法。
六、教学时数:2课时七、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疏通讨论分析1-3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文德服人”的治国原则,了解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了解一下孟子的“仁政”思想,看看孟子对儒家思想有哪些发展。
二.孟子及《孟子》介绍:孟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
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
与孔子合称“孔孟”。
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三.预习检测:1.正音练习。
数罟(gǔ)洿池(wū)鱼鳖(biē)河豚(tún)狗彘(zhì)庠序(xiáng)孝悌(tì)饿莩(piǎo)2.朗读课文,注意断句。
①上\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斯\天下之民\至焉四.分析课
文第一段:1.“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答:“之”是助词,无意义(另有一种解释:“这样”,亦通);“于”是对于的意思。
2.“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答:“焉耳矣”三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
3.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
①凶A河内凶庄稼收成不好B凶多吉少不吉利的事C汉初匈奴凶黠凶恶,残暴D甫闻凶讯不幸,多指丧事E缉拿元凶杀人的人②加A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B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施加C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放上D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E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夸大4.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答: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
小结:本段写梁惠王把自己的治国之道与“邻国之政”进行比较,说明自己的治国措施和“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五.分析解读二三段。
1.“填然鼓之”中“鼓”是什么用法?我们曾在哪一篇文章中学过这种用法?答:“鼓”是名词用作动词,敲鼓。
《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用法与此相同。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或A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B天之行,或日或雨有时C莫之或止表示不定D云霞明灭或可睹或许直A直不百步耳只不过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与“曲”相对C 理直气壮正确D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E直上载公子上座径直3.孟子为什么要以打仗来说明治国之道?答: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好战”。
小结:这两段写孟子以打仗为例引导梁惠王认识自己治国政策的错误。
六.学生自主翻译前三段,教师加以指点。
七.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
前三段。
第二课时一.复述前三段内容,抽查翻译情况。
二.分析解读四五段:1.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无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同“毋”,不要的意思B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不,没有C地无四方,民无异闻不论,不分②胜A谷不可胜食也尽,完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胜,取胜C予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D数石之重,中人弗胜承担,承受E自古邪不胜正超过③数A数罟不入洿池密B数口之家,再以无饥矣几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屡次D愿得补黑衣之数数目E数不胜数计算2.孟子认为实现“王道”首先应做到什么?答:使老百姓丰衣足食,生活安定。
小结:本段孟子向梁惠王描述实现王道的景象。
三.分析解读第六段。
1.“树之以桑”中的“树”是何用法?答:“树”是名词用做动词,种植。
2.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
A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B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C以五十步笑百步因为D王好战,请以战喻用E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来,表目的F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根据G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3.“七十者衣帛食肉”中“衣”“食”是什么用法?答:名词作动词,分别是穿、吃的意思。
4.“然而不王者”中“然而”的古今意义是否相同?“王”又当何以解?答:“然而”的意思是“这样却”,不同于现代汉语;“王”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称王。
5.“未之有也”有什么句式特点?答:是宾语前置句式,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6.孟子所描述的政策是什么政策?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一理想?答:“仁政”;这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再发
展,是“仁爱”思想的政治化,其实施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现实性的。
小结:本段写孟子向梁惠王提出“仁政”的方针路线,他认为只有实行了“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四.分析解读第七段。
1.本段中的“检”“涂”“发”各作什么解释?答:“检”是约束的意思;“涂”是通假字,同“途”,道路;“发”是发放的意思。
2.“非我也,岁也”是什么句式?答:判断句式,“也”表判断。
3.下列各句中的“兵”各是什么用法?A非我也,兵也武器B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用军队C五万兵难卒合兵士D穷兵黩武兵力4.“王无罪岁”中“罪”是什么用法?答:“罪”是名词作动词,归罪。
5.“斯天下之民至焉”中“斯”与“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意思是否相同?答:这里是“则”“那么”的意思;后者是“这”,代词。
小结:孟子用类比的手法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现象。
五.朗读课文四至七段,然后自译这四段文言(教师进行指点,或预先点译难句)。
六.讨论: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今有何值得借鉴之处?提示: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公民的道德素质的建设。
七.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并当堂讨论订正。
2.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