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历史悠久
六年级我的家乡作文:我的家乡海宁作文350字

六年级我的家乡作文:我的家乡海宁作文350字
我来自美丽的海宁,位于中国浙江省嘉兴市东南部,邻近上海,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
海宁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这里,有着许多古老建筑,如南宋时期的“南宋德胜门”,明清建筑的“康府”等等。
其中,最让人感到自豪的是海宁的“中国针灸之乡”的美誉,针灸文化在这里根植深厚,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学习、实践针灸。
除了历史文化,海宁还有许多美景。
海宁是一个湖城,有许多漂亮的湖泊分布在市区各个角落。
其中,三江湖最为有名,四周是葱翠的树木,碧绿的草坪,还有一望无尽的湖泊,景色十分优美。
海宁是一个可以让人放心居住的城市。
这里是一个民风淳朴的城市,治安良好,人民和睦相处。
在这里,尤其是家长们可放心让孩子们自由地玩耍。
为了便于居民休闲放松,市政府还建设了许多公园和休闲广场。
海宁是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
城市中心有许多商业街和购物中心,能满足市民的各种需求。
在海宁,有许多世界知名的企业如耐克、阿迪达斯等都设立了工厂或分支机构。
总之,海宁是一个充满活力、历史悠久、环境优美、人民和谐的城市。
对于我来说,海宁是我不变的家乡,我为自己来自这样一个美丽的城市而感到自豪。
海宁文化

2011-12-18
3
文化积淀下的海宁
海宁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自唐至清末,海宁 共有进士366人。孕育了东晋学者干宝、唐代诗 人顾况,宋代女词人朱淑真,明代戏曲家陈与效、 史学家谈迁,清代大学士陈元龙,诗人查慎行, 数学家李善兰及近代一大批名人。 众多品位高、影响大的名人,为海宁积淀了名 人文化的独特领域。
23
2011-12-18
2011-12-18
请欣赏
24
至20世纪 三四十年代 50年代
• 海宁境内尚有戏班20多个,剧目达300余个, 演员120多人
• 浙江省文化部门为组建剧团赴京演出,经调 查全省惟海宁尚存技艺精湛的皮影老艺人
时至今日
• 仅存的几位老艺人年岁均逾七旬,后继乏人
渐渐衰落的海宁皮影戏
2011-12-18 34
2011-12-18
35
海 宁 皮 革 城
海宁中国皮革城, 是中国皮革界规模最
大、影响最广、 最具竞争力优势
的专业市场,全国皮 革业龙头市场。 海宁中国皮革城 是一座大型现代化专 业市场,外墙采用铝 塑板和玻璃结构相结 合的装饰,线条流畅, 富有时代感,与皮革 城广场融为一体,成 为海宁的标志性景观。
2011-12-18
26
“ 九 陌 联 灯 影 “硖石灯彩”是海宁民间艺 术的奇葩,源于秦代,盛于 唐宋。与“硖石灯彩”相随 的“灯会”、“灯展”自南 宋以来,在民间历代相沿, 蔚然成风。
2011-12-18
27
。 海细称 宁, 硖良 石宵 镇迎 的灯 民盛 间况 元, 宵享 。 灯有 ,
灯 灯
32
源自海宁的硖石灯彩以独特的针刺工艺见长,集诗词、书法、绘画、篆刻、 源自海宁的硖石灯彩以独特的针刺工艺见长,集诗词、书法、绘画、篆刻、 金石、刺绣等艺术门类之大成,寓诗情画意于内。 金石、刺绣等艺术门类之大成,寓诗情画意于内。 针工技法
对海宁的评价

对海宁的评价
海宁市位于浙江省北部,是一个美丽的小城市,被誉为“中国
针织之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下面是对海
宁的评价:
1. 纺织业发达:海宁市是国内纺织业的重要基地之一,以生产高品质的皮革、织物和针织品而闻名。
这些产品品质好,样式独特,深受国内外市场的喜爱。
2. 优美的风景:海宁市位于江浙沪三角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城市周边有着湖泊、河流和农田等美丽的风景。
同时,海宁还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古镇,如乌镇和西塘,保留着独特的古建筑和传统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3. 丰富的文化资源:海宁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
这里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庙宇和古代文化遗址,展示了海宁丰富的文化底蕴。
海宁还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有着很多佛教寺庙,吸引了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
4. 发展迅速:近年来,海宁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完善,商业中心和住宅区不断拓展。
这使得海宁成为一个宜居和宜商的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投资。
综上所述,海宁市具有独特的纺织产业、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迅速发展的经济等优势。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许多游客和投资者,被公认为是一个宜居宜游的城市。
海宁市区景点

海宁市区景点海宁市位于浙江省北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景观的城市。
海宁市区景点众多,既有历史古迹,也有自然风光,以下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景点介绍。
首先是南宋德祐宣和石刻,位于海宁市区的南京东路,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石刻建于南宋时期,刻有“德祐宣和”四个大字,是南宋维护国家统一、鼓舞士气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其次是青山湖景区,位于海宁市区东部。
这片湖泊面积广阔,湖水清澈见底,四周山岭环抱,风景秀丽。
在湖边有一个游船码头,游客可以选择乘坐游船游览湖中的小岛和美丽的风景。
此外,湖边还有许多休闲娱乐设施,如露天咖啡厅、草坪和儿童游乐场,是人们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再次是槐坎古镇,位于海宁市区西南部。
这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镇,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和独特的水乡风情是其最大的特色。
在古镇中,可以欣赏到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石板街道、小桥流水和青砖绿瓦的古老建筑。
此外,还可以参观手工艺品店、品尝当地的传统美食,感受古镇的独特魅力。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红船江南国际影视城,位于海宁市区东北部。
这个影视城是模仿红船江南的水乡风貌而建造的,是中国第一座集旅游、健身、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参观拍摄过许多影视剧的取景地,还可以体验走入影视剧情中的感觉,或者参与到影视剧的拍摄中,亲身感受一把明星的生活。
这些是海宁市区比较有特色的景点,每个景点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可以让游客感受到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无论是喜欢历史古迹,还是享受自然风光,海宁市区都能提供给游客一个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
而且,海宁市作为“中国针织名城”和“中国莞邑”两个称号的重叠区域,还有许多值得一游的工艺品和文化活动,可以让游客更好地了解海宁市的特色文化和产业。
海宁市旅游攻略

海宁市旅游攻略海宁市,位于中国浙江省东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它既拥有古色古香的传统风情,又融入了现代化的城市元素。
作为一个旅游胜地,海宁市拥有丰富多样的景点和活动,让游客们尽情畅游其中。
首先,来到海宁市,不能错过的是著名的潮州古城。
潮州古城是中国四大明代古城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传统文化而闻名于世。
游客们可以漫步在古城的石街巷弄之间,欣赏古建筑的魅力。
尤其是在黄昏时分,夕阳映照下的古城更是别有一番韵味。
除了古城,海宁市还有许多自然景观值得一游。
例如,位于大奇山镇的大奇山风景区被誉为“江南小黄山”。
这里山青水秀,森林茂密,是一个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登上山顶,俯瞰整个风景区,美不胜收。
在山脚下,有一片面积较大的湖泊,可以租船划水,感受水上的风景和宁静。
另外,作为中国丝绸之乡,海宁市还有许多与丝绸相关的景点。
例如,游客们可以参观海宁市乌镇拓展基地,了解丝绸的制作工艺和历史。
在这里,游客们不仅可以亲身参与制作丝绸的过程,还可以了解到丝绸在海宁市的文化传承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当然,在海宁市旅游,还有一个不能错过的活动就是购物。
海宁市被誉为中国皮草之都,拥有丰富的皮草资源和制造工艺。
游客们可以前往海宁市的皮草市场,选购各种款式和品质的皮草制品。
此外,海宁市还有各种优质的特色土特产品,例如香菇、笋干等,可以带回家作为纪念品或赠送他人。
除了以上所述的景点和活动,海宁市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提的地方。
例如,游客们可以参观瑞安阳朔文化景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还有海宁市政府大楼和广场,是一处现代化建筑的典范。
总的来说,海宁市作为一个旅游胜地,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
游客们来到这里,可以领略到古代和现代结合的独特魅力。
无论是欣赏古城风情,还是探索自然景观,海宁市都能给予游客们难忘的旅游体验。
因此,不妨趁着假期,踏上海宁市的旅程,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与独特之处。
海宁钱江潮

海宁钱江潮导语海宁钱江潮是指中国浙江省海宁市特有的自然景观和潮汐现象。
它是许多游客梦寐以求的目的地之一,并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这篇文档将向您介绍海宁钱江潮的特点、历史和旅游价值。
一、海宁概况海宁市位于中国浙江省的东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海宁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旅游胜地。
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海宁钱江潮。
二、钱江潮的形成和特点1. 形成原因钱江潮是由于江海潮汐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自然景观。
位于海宁的钱塘江潮位受到潮汐潮动力的影响,形成了钱江潮的特殊现象。
2. 特点钱江潮具有周期性、规律性和巨大的冲击力。
根据每天的时间变化,潮汐的高度和速度也有所不同。
在特定的时间点观看钱江潮,可以感受到它的澎湃力量和壮观景色。
三、历史文化1. 悠久的历史海宁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从古代开始,海宁就是商贸交流的中心之一。
古代的文人墨客常通过观看钱江潮来寻求灵感和创作。
2. 文化价值钱江潮也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代表了海宁人民的勤劳和勇敢。
海宁的民间文化中流传着许多关于钱江潮的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反映了当地人民对潮汐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四、旅游价值1. 自然景观钱江潮以其壮观的景色和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到海宁观看钱江潮的壮丽景象。
特别是在潮汐最高的时候,可以看到巨大的潮水拍打在江岸上,给人以震撼的视觉冲击。
2. 旅游活动海宁市为游客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旅游活动,使得来观看钱江潮的游客可以更全面地感受到这个地方的魅力。
游客可以乘船在钱塘江上观赏钱江潮,也可以参与潮汐观光活动,感受大自然的力量。
此外,海宁还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游客们可以品尝到新鲜的海鲜美食。
3. 文化交流观赏钱江潮不仅可以欣赏到自然景观,还可以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海宁市为游客提供了一系列的文化体验活动,例如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和文化展览等。
这些活动为游客提供了与当地人民交流和了解当地文化的机会。
浙江海宁历史沿革

浙江海宁历史沿革海宁是良渚文化发源地之一。
据考古资料证明,距今6000-7000年间,在海宁土地上已有先民生息。
在春秋战国时,海宁是越、吴、楚武原乡、隽李乡、御儿乡属地。
秦时在海盐县、由拳县境内。
东汉建安八年(203)陆逊在此任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
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析海盐、由拳盐官县,属吴郡,隶扬州,为海宁建县之始。
唐武德七年(624)并入钱塘县,贞观四年(630)复置盐官县。
元元贞元年(1295)升盐官州,天历二年(1329)改名海宁州。
明洪武二年(1369)降为海宁县,属杭州府。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复升为州。
民国元年(1912)改州为县,直属浙江省,民国37年(1948)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解放,建海宁县,属嘉兴专区。
1958年10月海盐县并入海宁县,到1961年12月复建海宁县。
1986年11月,撤海宁县,设海宁市,属嘉兴市。
历史上海宁县治长期在盐官镇。
抗日战争期间,曾先后迁移袁花一带乡间及县境以外,抗战胜利后设于硖石镇,后还治盐审镇。
1949年6月,县人民政府移驻硖石镇。
据散见于典籍金石部分的记载,唐以前有二市、三镇、七乡、七里、四村。
宋咸淳间(1265-1274),县辖6乡。
元初有10乡,后并为6乡。
明时有6乡,统3镇32都。
清雍正六年(1728),设6乡、4镇和市都、安都、石都、上下都。
宣统二年(1910),有1城、2镇、5乡共8个自治区。
民国初沿袭清制,后推行村里制、保甲制,行政区划多次变动。
民国34年(1945),全县4个区、55个乡镇;民国35年缩编为44个乡镇;民国36年又调节器整为25个乡镇。
1949年6月,县人民政府建7个区、25个乡镇。
1950年改为6个区、68个乡镇。
1956年撤销区建制,设22个乡、68个乡镇。
1958年10月实行人民公社,海盐县并入海宁,合建13个人民公社。
1959年,恢复5个镇的建制。
1961年5月,调整公社规模,设7个镇、37个公社;12月,海宁、海盐分县,海宁置24个公社、5个镇。
海宁南关厢古镇介绍

海宁南关厢古镇介绍
海宁南关厢古镇位于浙江省海宁市,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古镇。
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和探索。
海宁南关厢古镇建于宋代,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这座古镇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南关厢大街。
这条大街宽敞而整洁,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建筑,给人一种穿越时光的感觉。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传统的砖木结构建筑,品味古镇的独特韵味。
除了南关厢大街,海宁南关厢古镇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景点。
比如,南关厢古城墙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高大而壮观,给人一种雄伟的感觉。
登上城墙,可以俯瞰整个古镇的美景,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积淀。
在古镇的街角巷尾,你还可以发现一些独特的小店和工坊。
这些小店经营着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商品,如织锦、刺绣、香炉等。
这些商品都是当地手工艺人精心制作的,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工艺,让人流连忘返。
除了古建筑和小店,海宁南关厢古镇还有许多美食值得品尝。
这里有许多传统的江南菜肴和特色小吃,如糯米糍粑、南糕、灌汤包等。
这些美食口感独特,味道鲜美,让人回味无穷。
总的来说,海宁南关厢古镇是一座充满历史和文化魅力的古镇。
它
不仅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有丰富多样的手工艺品和美食。
来到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到悠久历史的底蕴。
无论是漫步在古街上,还是品尝当地美食,都能让人心旷神怡,留下美好的回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本科学生社会调查报告(城乡调查)题目:海宁特色文化学生姓名钱凯吴斌洪少斌郑华俊指导教师郝小明学生所在分院工商分院专业工程管理班级一班学号 22 30 33 35 成绩评阅教师签字2012年 4 月 20 日海宁文化特色海宁历史悠久。
距今约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海宁自古学风兴盛,民风淳厚,名人辈出,为文化之邦,尤以灯、潮、名人三大文化独具地方特色。
海宁是良渚文化发源地之一。
据考古资料证明,距今6000-7000年间,在海宁土地上已有先民生息。
唐武德七年(624)并入钱塘县,贞观四年(630)复置盐官县。
元贞元年(1295)升盐官州,天历二年(1329)改名海宁州。
明洪武二年(1369)降为海宁县,属杭州府。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复升为州。
海宁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自唐至清末,海宁共有进士366人。
孕育了东晋学者干宝、唐代诗人顾况,宋代女词人朱淑真,明代戏曲家陈与效、史学家谈迁,清代大学士陈元龙,诗人查慎行,数学家李善兰及近代一大批名人。
(见附表)众多品位高、影响大的名人,为海宁积淀了名人文化的独特领域。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
清末秀才。
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凤栖梧》(《蝶恋花》别称)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王国维则别具匠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
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
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
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张宗详(1882—1965),谱名思曾,字阆声,晚号冷僧。
17岁时读《宋史》,敬慕文天样,遂改名“宗样”。
长大成才各有贡献,硖石镇上流传“文有张冷僧,武有蒋百里”之说。
一生主要从事文教、图书事业,学识渊博,于文学、史学、考古、金石、书画、医学、音乐、戏曲无所不能。
42岁时主持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及平生校勘的万卷古籍,都是近世罕有匹俦的文化胜业。
张宗祥治学勤奋谨严,经他精心校勘的古籍有300多种,已出版的有《说郭》、《国榷》、《罪惟录》、《越绝书》等。
生平抄书成癖,边抄边校,往往夜以继日;运笔如飞,一昼夜能抄二万四五千字。
一生抄校9千余卷,前无古人。
其书法学李北海,兼融汉魏碑法,雄浑洒脱,一气呵成,流传颇广。
亦善画,印有《冷僧书画集》。
工诗能文,精鉴赏,通晓医药、戏曲、文学、史地等,他重视乡邦文献,海宁学者著作经他校订的有500多卷。
1957年,将藏书2000余册捐赠给海宁图书馆。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
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
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宁皮影戏。
海宁皮影戏自南宋传入,即与当地的“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并吸收了“弋阳腔”等古典声腔,改北曲为南腔,形成以“弋阳腔”、“海盐腔”两大声腔为基调的古风音乐;曲调高亢、激昂,宛转幽雅,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
同时将唱词和道白改成海宁方言,成为民间婚嫁、寿庆、祈神等场合的常演节目。
再则,海宁盛产蚕丝,民间有祈求蚕神风俗,皮影戏也因长演“蚕花戏”,称作“蚕花班”。
海宁皮影戏演绎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文献表明始于南宋,清朝末期最为盛行。
到本世纪80年代,有近八百年历史。
据皮影戏艺人述: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不久,即有北方皮影艺人到临安戏场(当时称为瓦舍)演出影戏。
海宁地近都城,皮影戏很快在境内传播。
先是达官贵人、上层人士在寿庆、喜期、丧吊、宴会时请艺人演皮影戏。
清光绪年间,朝廷下令禁止在阀门演出,皮影戏一度衰落,艺人大多转务农业。
他们在乡间传统节日和民间婚丧喜事中演出,逐渐为乡闾喜爱,又趋繁荣。
蚕户为求蚕花二十四分(求祈丰收之意),养蚕前由独家或几家合起来请皮影戏班演出,通宵达旦。
演毕,由戏班揭银幕(桃花纸)贴上蚕匾,以示吉庆,再由蚕户给戏班桃花纸换上银幕,此谓蚕花戏习俗。
皮影戏流入民间后,成为发展过程中的鼎盛时期。
清末民初,全县有11个戏班,近百名艺人,分布在斜桥、盐官、郭店、石井、庆云、长安、辛江、周王庙等地。
解放后,传统习俗改变,皮影戏又转入业余活动。
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海宁境内尚有戏班20多个,剧目达300余个,演员120多人。
50年代,浙江省文化部门为组建剧团赴京演出,经调查全省惟海宁尚存技艺精湛的皮影老艺人。
但时至今日,仅存的几位老艺人年岁均逾七旬,后继乏人,已属重点抢救的传统民间艺术项目之一。
1954年,全县仅存四个业余性班团。
1956年6月,浙江省成立木偶皮影艺术团。
海宁的皮影戏以周王庙魏伯荣的剧团为基础,吸收其他班团艺人成立皮影队,常在外地为外宾和儿童演出。
1958年改为浙江皮影剧团,下放到海宁县管理。
50年代,皮影戏的剧目以神话、童话为主,景片照明废弃油灯改用电光,银幕也得到扩大。
文化大革命中,皮影戏停演。
1980年,恢复皮影剧团,但操作人员不齐备,又后继乏人,业务也不景气。
1982年停止演出。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海宁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陌联灯影,前门共月华海”——硖石灯彩硖石灯彩是海宁硖石镇的民间元宵灯会,素以灯彩之针工精细,良宵迎灯盛况,享有“江南第一灯会”的誉称。
正是农历正月十五。
“硖石灯彩”工艺独特,其制作主要以拗、扎、结、裱、刻、画、针、糊“八字技法”见长,尤硖石灯彩(15张)以针刺花纹精巧细美取胜,制作精巧,细腻秀丽,玲珑剔透,经千百年的锤炼,成为融声、光、电、建筑、书、篆、画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传统工艺品。
海宁硖石灯彩早在宋代就被列为贡品,在宣统2年“南洋劝业会”和1934年“巴黎万国博览会”上荣获大奖,1955年,周恩来总理将一对硖石灯彩作为国礼赠送给斯里兰卡贵宾,1992年全国花灯邀请赛,参赛的14盏硖石灯彩全部获得一等奖,轰动全国灯彩界。
1994年海宁市人民将两对硖石灯彩分别赠送给新加坡内阁资政和新加坡中华总商会。
2001年2月,硖石灯彩在新西兰展出,海宁市人民将两对灯彩分别赠送给奥克兰市政府和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再一次在异国他乡引起轰动。
硖石灯彩,是中国著名的民间工艺美术,又是海宁三大文化(灯文化、潮文化、名人文化)之一,以针刺工艺独树一帜,堪称“江南一绝”,誉满海内外。
1959年版《辞海》灯彩:“浙江的灯彩,则以针刺花纹著名。
”它的起源甚早,“相传源于秦,始于汉,盛于南宋,绵延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南宋朝时,金兵已入寇中原,高宗赵构迁都临安(今杭州),偏安于半壁江山,为了粉饰太平,元宵放灯已发展到新的高峰,扎灯、赛灯、赏灯蔚然成风,据《武林旧事》和《乾淳岁时记》等记载,当时,进京朝贡的灯品,有福州的白玉灯、安徽新安琉璃灯、江苏南京夹纱灯、常州料丝灯、苏州罗锦灯、杭州羊皮灯和硖石万眼罗灯等。
正是各具特色,争奇斗妍。
灯品中尤以针工细密的“万眼罗”最奇,南宋诗人范成大《灯市行》中有“叠玉千丝似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诗句,点出了它比用轻罗、织锦剪裁结扎的罗锦灯更加精细、美观,当年硖石灯彩进京朝贡,被选为“灯彩精品”而悬挂在临安(杭州)东华门外凤楼前,故许葆翰(1866—1942)《硖川灯市》诗有“东华门外凤楼前,博得虚名非一年”句。
硖石,古时曾先后是长水、由拳、嘉兴、盐官等县的县城,自唐永徽六年县治南迁后,遂以“双山夹水”改名“硖石”,是浙北诸郡市镇之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人们自秦汉以来,一直以制作灯彩为乐,出精品为荣,何论它的造型或样式,绝非他乡的灯品可以媲美!自古以来,在硖石从未有过以买卖为目的之“灯市”,也无靠扎灯为生的专业艺人,这些“灯彩艺术家”都来自丝绸、土布、药材、米业、袜业等商号的老板、店伙,也有医生、画师、教师和手工艺者,还有家居老人,民妇等,其中,不乏“灯彩世家”,都是世代相传,兴之所至。
硖石灯彩赛会,历来不重元宵节。
许葆翰《硖川灯市》诗云:“紫硖灯夕无定时,十年一度春三月。
三月清明谷雨间……”。
近代著名学者、里人张宗祥(1882—1965)在其遗著《铁如意馆碎录――硖琐记》中有《纪灯》一文也说:“硖以灯名。
灯不在灯节,在正二月、二三月之交。
不悬于市,不架为山。
小者持之手,悬诸竿,大者数人肩之,周一市,故俗名之曰:‘迎灯’。
灯不年年有,即有,不年年盛;即盛,不年年同。
”故硖石灯会,自古以来,多数在清明节前后举行,是为了祭奠社稷之神――大禹、秦始皇二神,与全国各地盛行的“元宵灯会”毫不相干,所以说,硖石灯彩决非起源于宫廷,而是来自民间,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对全国乃至世界产生这样大的影响这是可以想见的。
现代最著名的硖石灯彩工艺大师孙惟君(1917.7.10—1998.11.8)字芹如,出生中医世家,在前人制灯基础上总结出了硖石灯彩“八字技法”,被誉为“全能灯彩艺人”。
1995年被评为浙江省民间艺术家。
并培养了一大批制灯骨干(陈伟炎便是其中之一)。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