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 拿来主义
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文原文

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文原文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文原文和电子课本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高一语文必修二《拿来主义》原文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6),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2〕。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3〕,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4〕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5〕。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7)。
【课件】《拿来主义》(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 重后果。
第二部分(5—9):阐明“拿来主义”观点,批判在对待 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 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 文化的重要意义。
研习第一部分
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 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 态的?(表现和实质) 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 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5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 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 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 “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 说罢”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 深刻性。
语文(统编版) 上册
第六单元 12 拿来主义/鲁迅
导入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 了这样一件事,在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 “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 级的东西,你们不但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 答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 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我 们学习知识应采取怎样的方法和态度呢?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 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 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写作特点
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 ③语言犀利、幽默。每一条要求能举出实例,并结合自己 的感悟作简要分析。
送古董: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 外的可耻行径;
拿来主义课文解析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一篇杂文,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
文章首先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以及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
然后提出要实行“拿来主义”,即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在文章中,鲁迅先生认为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拿来主义”,即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他强调“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要有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
同时,鲁迅先生也指出对待外来文化应该把有益的拿进来,有害的赶出去。
他以“大宅子”比喻外来文化,认为其中既有有用的东西,也有鸦片等害人的东西。
因此,应该把有用的东西拿来,把有害的东西赶出去。
此外,鲁迅先生还强调“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一种双向交流。
他主张既要送去中国文化的精华部分,也要从外国文化中拿来有益的东西。
总的来说,《拿来主义》是一篇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杂文。
它不仅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反动派的无耻卖国罪行,也阐明了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批判地继承。
这篇文章被选入多个课本中,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高一语文《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我们要 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
问题三: “大宅子”实指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 一共列举了几种错误态度?
大宅子 比 喻
中外文化遗产
孱头
昏蛋
废物
怕被染污
勃然大怒
欣欣然蹩进卧
徘徊不敢走进门 放一把火烧光 室,大吸鸦片
逃避害怕
全盘否定
全盘接受
思考? “大宅子”实指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
×
(3) 沉潭——南方有的地方,过去对偷情 的男女,实行残酷的惩罚:沉潭、浸猪笼,
这也是所谓的文化吧?现代社会采取这样
× 的处罚方式,行吗?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继承的有哪些?
武术、传统乐器、书法、诗词(《在水一方》, 邓丽君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周杰 伦的《青花瓷》。
比如今天我们提倡的重读经典,因为传统的文化 正慢慢被人所淡忘,这正是百家讲坛在今天如此 火暴 的原因.于丹因为《<论语>心得》被称为学术 超女。
深 渊
远 陷
躏 和
略 ;
给 ”
“ 送
英国的鸦片 德国的废枪炮 法国的香粉 美国的电影 日本的各种小东西
。
于 殖 民 地 半 殖 民 地 的
践 踏 , 是 要 使 中 国 永
是 血 与 火 的 奴 役 、 蹂
, 是 经 济 、 文 化 的 侵
来 ” 的 实 质 是 “ 抛
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 同时在青少年中刮起一股哈韩风暴。
请问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上,“拿来主义” 有什么现实意义?
(1)小脚——小脚据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如 果把脚骨头掰折了,缠上三寸金莲儿,年纪轻轻 让姑娘们颤颤巍巍地到处晃荡,行吗?
高一语文 鲁迅《拿来主义》

不 挑 选
混蛋 保存清白 放火烧光 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废物 羡慕 欣欣然蹩进 全盘接受(投降主义)
思考? “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的?
“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 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 如何挑选,课文列举了几种正确的做法?运用了什 么论证方法? 喻体事物 态度 本体事物 态度 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吸收(使用)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
(1881~1936)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1898年 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1909 年回国,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 “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 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 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 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 资源,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 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清 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 外思想”。
比喻论证,既清楚透彻, 鸦片 送药房供治病 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趋利避害(使用) 有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烟枪烟灯 毁掉大部分 姨太太 各自走散
分析“送来主义”
• 实质——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 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 • 做法——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 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 • 后果——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的一概排 斥 • 问: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 倾销商品(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
12《拿来主义》课件高一语文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上册

府对日本侵犯者实行“不抵抗主 背
义”,致使日本侵犯者很快地占
景
领了东三省、并把侵犯的魔爪伸
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
向华北。国民党反动派投奔英、 外国文化问题上,文化工作者存
美帝国主义,对外,出卖国家的领 在错误认识,一是全盘肯定,
土主权,文化界也有一些反动文 全盘吸取;一是全盘否定,盲目
人,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 排挤。针对这些错误的认识,
崇洋媚外
侵犯掠夺
丧权辱国 割地赔款 导致送去主义
文化腐化 主权丧尽 贻害子孙
摧毁国人 摧毁中国
闭关主义——盲目排外,抱残守缺(误国)
先 送去主义——投降卖国,媚外求宠(卖国) 破 送来主义——嗟来之食,强加侵犯(害国)
后 立
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提出中心论点)
三、品读课文
思考探究:第8段:“大宅子”比喻什 么?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是怎样说 理的?
烟枪和烟灯 姨太太
留一点销毁 散去
文化遗产中旧情势 封建文化
适当保存 坚决抛弃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 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 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 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 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 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 炬火。”
鲁迅《热风》
“铁屋子理论”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 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 并不感到就死的悲伤。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苏醒 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痛楚, 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 绝没有损坏这铁屋的希望。”
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
精华和糟粕 并存
吸取 批评吸取
高一语文必修拿来主义知识点详解

高一语文必修拿来主义知识点详解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虽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之久,今天读起时仍觉得虎虎有生气,充满力量。
这篇文章主要阐明对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的态度。
所谓的“拿来主义”精华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继往开来”,其哲学依据在于辩证否定观。
银川君翰一对一辅导老师今天就为大家带来高一语文必修一新版,第12课《拿来主义》知识点详解,希望能帮到大家。
知识点总结《拿来主义》鲁迅一.知识目标:1.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明确鲁迅所针对的那个时代特点和鲁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3.学会立论驳论相结合说理、抒情;学会根据语境辨识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一)重点:1.本文十个自然段可以概括为两部分,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本文第一部分主要是批判“送去主义”,第二部分则是正面论述“拿来主义”。
采用“破”字当头的迂回笔法,先破“送去主义”,再立“拿来主义”,这就从广阔的社会背景上点明国民党反动派与腐朽的清政府一脉相承,提示了“送去主义”的本质。
批判“送去主义”即是对“拿来主义”的肯定,前者的危害提示越彻底,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越充分,文章的立论更鲜明有力。
2.对“送去主义”的批判及其手法:鲁迅批判文化领域里的“送去主义”列举了三件事。
行文中说国民党反动政府大干出卖祖国山河、资源和主权的勾当,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以后,又葬送了大片国土。
这三件事增添了揭露的深刻性,且善用反语:是“一点进步”等,表达了强烈的憎恶之情。
3.“送来”与“拿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对二者加以区别?“送来”是帝国主义从经济、军事到文化对我国进行贪得无厌的侵略和掠夺,以实现亡我野心。
“拿来”则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根据中国人民的需要,积极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目的是为了丰富和滋养本身。
二者虽一字之差,却本质迥异,将二者区别,既可明辨是非,又可使立论更加鲜明突出。
高一语文《拿来主义》

高一语文《拿来主义》嘿,大伙儿,今儿咱们来聊聊高中一年级那篇让人印象深刻的课文——《拿来主义》。
你别看它名字听着挺玄乎,其实啊,里头讲的都是咱们生活中的实在事儿,跟吃饭睡觉一样接地气。
首先,咱们得明白,《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给咱们上的一堂生动的生活哲学课。
想象一下,你手里有个大果盘,里头啥都有:苹果、香蕉、葡萄,还有那么一两个看着挺特别,但不知道是啥的果子。
这时候,鲁迅先生就站在旁边,笑眯眯地说:“同学们,这果盘里的果子,怎么拿,怎么吃,可是有讲究的。
”### 一、认清形势,别当“傻白甜”1.1 鲁迅先生先给咱们敲了个警钟,说有些人啊,看见啥都要,也不管好坏,跟那饿了几天的松鼠似的,一股脑往嘴里塞。
这就是“闭关主义”,结果呢?眼界窄了,肚子也撑坏了。
1.2 反过来,还有那么一群人,看到外来的东西就吓得直哆嗦,生怕被“同化”了,连碰都不敢碰。
这就是“送去主义”,跟守财奴似的,守着那点老古董,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穷。
### 二、学会挑选,做个精明的“吃货”2.1 这时候,鲁迅先生就说了:“咱们得学会‘拿来主义’,好东西咱们拿,不好的,咱就让它一边凉快去。
”这就像咱们逛超市,看见打折的巧克力,先瞅瞅生产日期,过期的咱可不要。
2.2 挑选的时候,咱们还得有眼光,得能分辨出哪些是真材实料,哪些是花架子。
就像挑水果,得挑那皮薄肉厚汁水多的,吃起来才过瘾嘛。
2.3 最关键的是,拿了之后得会用。
别光看着好,结果放在那儿积灰。
学知识也是这样,得学以致用,不然跟没学有啥区别?### 三、勇于创新,别做“复读机”3.1 鲁迅先生还提醒咱们,拿了别人的好东西,别直接照搬照抄,得学会创新。
就像做菜,同样的食材,不同的厨师能做出不同的味道。
咱们也得在学习的基础上,加点自己的调料,让知识变成自己的。
3.2 创新可不是瞎搞,得有理有据,有根有据。
就像建房子,地基得打牢,材料得选好,才能盖出既安全又漂亮的房子。
3.3 最后,别忘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拿来主义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意。
揣摩语言内涵,分析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旨。
2. 培养学生“杂文语感”。
3. 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1. 重点:“拿来主义”的内涵分析。
2. 难点:(1)“送去主义”的内涵分析。
(2)作品语言的内涵。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略作停顿说)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冯先生发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多方启发,让学生进入角色)冯先生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也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了满堂喝彩。
是的,冯先生的意思是说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继承文化遗产和我们的改革开放一样,只要我们坚持“拿来主义”的原则,就一定成功。
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这正是我们今天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拿来主义)。
二、复习旧知,补充新知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时所用的笔名。
他的作品集主要有:
小说集两部:《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一部:《故事新编》
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
诗文集一部:《野草》
杂文集十六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本文选自于1935年结集的《且介亭杂文》。
当时鲁迅寓居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是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以外修筑马路的区域,俗称“半租界”。
“且介”就含“半租界”之意。
“且介亭杂文”即指在半租界亭子间里写的杂文。
本文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之后,又企图吞占中原地区,但国民党政府却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外出卖主权,对内军事围剿。
同时,一些御用主义则大力鼓躁“尊孔读经”“全盘西化”“少谈主义”等,鲁迅先生在此加“主义”二字就含讽刺之意。
而进步文学在探讨文艺大众化时,又对旧形式采取全部否定的态度,这又涉及到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则以“拿来”进行了分析阐释。
针对以上介绍,鲁迅先生此文一方面揭露国民党丧权辱国的同时,阐明了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三、文章导析:
1.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提问:什么是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情况提出来的?
答:“拿来主义”就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主张。
是针对“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争论而作,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2. 全文写“拿来主义”为何又从“闭关主义”起笔?
答:第一段主要写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两种“主义”都是错误的,“闭关主义”是盲目排外的,与世隔绝的保守政策,而“送去主义”又是卖国求荣的奴才政策,这是鲁迅先生树的靶子,否定这两者才能让“拿来主义”的出现有理有据,这是“先破后立”的写法。
(分析:“送去主义”的本质和“闭关主义”是相同的,都是国力虚弱,而又自以为是的,实际又是无知和愚昧的,而正确对待问题的态度应是正视现实,取长补短,以求文明与进步,这就应实行“拿来主义”)
3. 根据课下注释,分析作者举三个“学艺”上的例子的作用。
答:是为了论证“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为本文着重讲文化继承的问题,所以文章用了“别的且不说罢”转到“学艺”方面,紧扣文章主题。
同时讲此三例还意在揭露反动政府媚外卖国的丑行。
(分析:A“近来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一句,用反语进行了强烈的讽刺与鞭挞,“后事”批借展览一事行盗卖之实。
B“以催进‘象征主义’”一句,根据课下注释,“催进”一词应无从谈起,因“象征主义”在苏联已趋没落,可“催进”的实则“全然是旧社会的维护者。
“送去主义”已无真正的艺术贡献于世界。
)
4. 如何理解第3段中“要不然……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一句的含义?
答:这实际上是实行“送去主义”的后果。
一味“送去”只能是亡国灭种,祸延子孙。
“磕头贺喜”嘲笑了反派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的丑态。
“残羹冷炙”则生动描绘了做了奴才的人受到的必然待遇。
当我们的财富被掠夺殆尽的时候,只能仰人鼻息,靠列强的所谓“援助”过活了。
(分析:尼采的例子和掘煤的事,都意在论证一味的送与只能让自己“发疯”毁灭,让子孙后代受累,这都是切切实实的后果,从而使“讨一点残羹冷炙”的悲惨结局更加警人深省)5、揣摩课文前半部分语言:在对各种“非拿来主义”概念的清理和清算中,一面认识它们的
实质,一面去发现“拿来主义”的立场怎样在文章的论述过程中逐渐浮现出来,使学生看到课文清晰的思路,使语言和思维能力同步得到提高。
如果把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分为同意交往和拒绝交往两大类,那么,“闭关主义”代表了拒绝交往的态度。
但是,自从枪炮打破了国门以后,“闭关”的道路(或选择)已不复存在,因此中国人只有学会同外部世界交往而别无他途。
如果把交往分为“输出”和“引入”两种方式,“送去主义”是只包含“输出”内容的单一交往方式。
一味送去的后果是恐怖的,将来,终于无物可送的子孙只能仰人鼻息,摇尾乞怜。
于是,交往中必须包含“引入”观念成了不言自明的道理。
如果再把“引入”分成主动和被动两类,那么自己主动去拿叫“拿来”,被动接受外国的给予叫“送来”。
当鲁迅指出了“送来”总是不怀好意后,“拿来”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国人对外交往中无可逃避和惟一可能的选择,文章确立了鲜明有力的观点。
鲁迅先生就是用这种不断两分和排异的方法彰明“拿来主义”立场的,逻辑极为严谨。
6、“占有”和“挑选”是拿来主义的精髓,阐示此中道理时,鲁迅巧设比喻,语言生动形象。
对继承来的“宅子”只有占有一途,经过前半篇的论证应不再有疑义,故此有了对“孱头”“昏蛋”的指斥,这“宅子”唯其大而旧,才需要占有和挑选,所以“废物”也就丧失了存在的理由。
要“挑选”就必须有对象,作者将“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和“姨太太”一一排出,既然它们价值不同,作用各异,照单全收诚不可以,慎重挑选以趋利避害也就顺理成章。
教学这一部分可以充分利用作品用相互联系的一组比喻说理的特点,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联想到新主人和旧家当的矛盾,想到最符合新主人利益的解决办法只能是对旧家当来一番清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这样有助于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成一个简单的、经验性的问题,而且学生在品读中还可以获得语言艺术的享受。
7、对文章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可以集中在两点上。
一是作品将准备批判的观念形象化,然后着意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否定,如描写徘徊的孱头、放火的昏蛋和欣然入室吸鸦片的废物,就是用了这种方法。
另一种方法是将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如描写捧着古画挂过去的大师,让人忍俊不禁。
对讽刺语言的揣摩让学生了解鲁迅辛辣的笔触和风格,更要让学生在笑过后感悟鲁迅无情的战斗精神。
至于对徐悲鸿、梅兰芳的评价,教师可参读鲁迅《花边文学》中《谁在没落?》和《略论梅兰芳及其他》等文,但一般无须给学生深讲。
《拿来主义》板书
闭关主义
↓┏行为、表现(①②)
送去主义┃
│┗实质、后果(③④)
│┏“送来”X(吓怕)(⑥)
↓┃┏不敢进门(逃避主义)-孱头┓拿来主义┃┏错误态度┃放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拿来!┃┏或存放│⑦┃┏占有┓┏方针┃或使用│┗正确态度┃挑选┃总之,┃┗或毁灭│┗区别┛要拿来┃┏沉着勇猛│┗条件┃有辨别│┗不自私└───────────────────结果:新
四、熟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