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

程标准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一、前言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高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历来占有特殊地位,它是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了解研究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了解和研究儿童心理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本课程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两方面:

1、0—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日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能够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根据幼儿园新课改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如何培养人才,还要关注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即培养的人才还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将来从事前教育事业的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程,突出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学工作必需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的年龄特点、发展趋势,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初步能力,逐步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

(二)知识目标

1.掌握系统的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相关的理论知识。

2.掌握中外着名的心理学家的经典理论和相关的教学活动。

3.具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能力。

4.能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并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三)能力目标?

1.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

2.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儿童创设适合他们发展的心理空间。

3.在实际教学中具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能力。

4.自主学习新知识;具有团队合作能力。

(四)素质目标?

1.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和规律,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做好幼儿教育工作。

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职业热情和爱心。

3.有转化、传递知识的教学水平和育人的教养能力,为幼儿发展提供更加适合的外部和心理环境。

4.通过学习本门课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三、内容标准:

四、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1)精讲与见习实践相结合。

(2)加强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注重以任务引领型案例或项目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案例分析或项目活动中理解基本概念、启发幼儿思维和培养幼儿语言表达。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采用案例法、情景法、探究法等教学模式,做到“做中学、做中教”,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4)应注重工作情境的模拟,以挂图、多媒体、录像、案例分析、现场见习实习等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5)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更新观念,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探索职业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评价建议:

(1)以学习目标为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平时考核:主要包括出勤、学习主动性、学习热情、作业、提问等,课程学习中评价,突出过程与情境或任务结果评价,结合课堂提问、课后任务、任务结果考核等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教学环节的考核,注重平时采分,即形成性评价。

理论知识考核:以期末考试方式。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理论考核分数以卷面分数的50%计入总分。

3、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视听光盘等多媒体资源,通过搭建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2)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3)利用幼儿园实训中心,将教学与培训相结合、教学与实训相结合,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4、编写建议:

《幼儿心理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编写过程中应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学工作必需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的年龄特点、

发展趋势,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初步能力,因此在编写过程中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介绍最基本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注重理论结合实践,便于实际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突出重点,内容生动,以有利于学生掌握课业;

(3)着眼于新世纪,尽量考虑学生适应未来变化的新形势的需要,注意教材本身的时代性,适当增加教材的声像部分。

(3)尽可能的将幼儿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和家长心理,在幼儿教育的行为环境中统一起来,相互衔接,相互补充。

五、附录:

(一)常用术语解释?

1.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能动的状态,指向性和集中性是两个特点。

2.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3.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4.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恢复三个环节,其中恢复又分为再认和再现两种形式。

5.表象:指过去感知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据加工创造的程度,表象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两种,还可分为具体表象和符号表象两种。

6.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两大基本特征;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是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头脑中

的表征,不是词或符号;形成的新形象,可以是未曾感知过的,还可以是现实中不存在甚至不可能有的形象,但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7.思维: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基本特点就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8.言语: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的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通过言语活动互相交往,交流思想。儿童言语发展,首先表现在掌握语言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能够越来越完善地运用语言来和别人交往。

9.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的特点包括对现实稳定的态度、惯常的行为方式。

10.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反过来,能力又是成功完成活动的条件。

(二)典型案例?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1、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

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笔记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从狭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比较动物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心理,研究动物种系心理发展的图景与规律;比较处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以及研究人类一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不同于常识所称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从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 行为模式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特质,也包含内隐的心理特征。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对心理发展原因和机制的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构建有关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好地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使我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培养与干预具有了科学的依据。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尽管心理发展遵循相同的模式,必须注意到发展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不仅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各不相同,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也不相同。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遗传的作用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充分体现了,环境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施加影响。儿童生活的环境各种各样,这些环境因素也被视为儿童行为的生态圈。在这些生态环境中,儿童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家庭、学校和社区。 就家庭而言,父母的养育方式、文化水平与职业状况、父母个性、亲子关系的质量、家庭类型(完整家庭还是单亲家庭)、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等是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班级凝聚力、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方式等,对不同的儿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社区环境方面,邻里关系、社区文化娱乐设施、社区社会支持体系等是较为重要的环境变量。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测量和解释发展的个别差异,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每个发展阶段,帮助儿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或暂时的障碍。 例如,通过对儿童早期依恋现象的探讨,提出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的有效方法。 通过对学龄初期儿童认知与行为特点的探讨,可以提出培养儿童注意力集中、行为自我控制的有效手段,从而减少儿童的多动行为三、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儿童发展心理学 (1)

此资料根据重点所着,只供学习参考,不可用于商业行为!! 第一章 一、发展心理学: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年龄范围出生到17-18岁左右):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①描绘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③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④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⑤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四、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他认为个体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引发作用。 五、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六、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尔杰。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②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七、关键期:它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人类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有机体体内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和器官迅速发育生长的时期。这时的有机体对外界抵抗力十分微弱,胎儿受到不良刺激影响,很容易造成先天缺陷,这个时期就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八、最佳学习期——劳伦兹 九、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学家普莱尔在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着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十、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儿童心理学家是陈鹤琴,其着作《儿童心理之研究》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用日记法进行了3年的追踪观察。 十一、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优点——时间短、取样大。缺点——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年龄的个体,不一定能正确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十二、纵向研究: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验,探究心理发展规律。优点——通过对个别或若干个体的长期追踪性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是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缺点——时间长、耗资多 十三、跨文化研究(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一、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①孕妇的营养②孕妇的疾病③药物④辐射⑤孕妇的情绪 二、身体的发展——儿童生长具有的四个显着的时期:①从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②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③青春发育期开始,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④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三、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上至下;②由近及远;③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 第三章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①发射行为;②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③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④视觉偏爱 二、定向反射: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 三、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的现象 四、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的这种对新事物的兴趣现象。 五、新生儿(颜色视觉)①近视眼;②色盲 六、形状知觉:①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②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像;③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④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新生儿更喜欢注视曲线,不喜欢注视直线或角 七、深度知觉:新生儿产生深度知觉是在9个月的时候。 八、视崖实验:吉尔森和瓦尔克做的实验。描述:P70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 易形成或习得,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 种行为的大好时期。 危机期: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 铜佛,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 客体永久性: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 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 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 维。 自我中心性: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 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 角度认识事物。 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 生的。 游戏言语:即一面动作,一面嘀咕,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问题言语:是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 或惊奇。 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 要抚养者之问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 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 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包 括合作、谦让、帮助、抚慰、等等。 攻击性行为:消极社会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伤害的行 为和倾向。包括推人、打人、骂人等 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活动中都经常表现出来的 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不可缺 少的心理条件,包括一般的运动、操 作能力和认识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 舞蹈能力等。 自我意识:是特殊的认知过程。是主体对自己的 反映过程,是对自我的反映,不仅是 认知问题,而且有个人的情感和意志 活动的参与。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 价和自我调节。生理成熟:是指身体在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也称生理发展。主要依赖于种系遗传 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牲,即天生的解剖生 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开关、感觉 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 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 结构和机能特征。 社会环境:是指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 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儿童所 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状况、周围 的社会气氛等。 亲子交往: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之间的交往。 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会关 系,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 影响。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 外的在同龄伙伴中建立的又一重要社 会关系。 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 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各年龄阶段上儿童 所表现出来的、与其它年龄阶段不同 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 征。 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 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 美的评价而产生的。 理智感: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 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情绪情感:情绪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通常是有 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 验;情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通常是 指人的社会需要是是否满足而产生的 体验。 能力: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顺利完成 某种活动的条件。 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 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抽象逻辑思维: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而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想象出某种事物

儿童发展心理学_笔记_刘金花版

儿童发展心理学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2 、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 、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1、绝对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Galton ,F)为代表。 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和一个我自己可以给予特殊培养的世界。我保证在他们中任意选择一个,训练成我想要培养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天赋、爱好、能力、倾向性以及他祖宗的种族和职业。”(1930) 2、共同决定论 代表认为是“辐合论”的倡导者斯腾(Stern ,W.1871-1938)。核心:人类心理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两者相辅相成所造就的。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发展观。 格赛尔(Gesell ,A.1880-1961)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祖宗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这就是成熟-学习原则。格赛尔的理论——成熟优势论,主要来自双生子研究。(双胞胎爬梯实验) 3、相互作用论 代表认为是皮亚杰。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是当前普遍承认的观点。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通常是年龄越小,遗传的影响越大;低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制约少,受遗传影响大;越是高级的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高级情感)受环境的影响越大。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2)乳儿期(1 个月~1岁) (3)婴儿期(1岁~3 岁)(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 岁) (5)童年中期(6岁~11、12 岁) (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 岁) (7)青年早期(14、15岁~17、18 岁) 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S、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 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 六、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第三节儿童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身体的发展 人体的生长发育不是直线上升,而是呈波浪式的,发展的速度是不等速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交替着进行。 1、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身高和体重。 2、儿童的身高和体重的增长水平可用以下公式计算:身高(厘米)=实龄 ╳ 5+80(2 岁后)体重(公斤)=实龄╳ 2+8(1 岁后)儿童身体正常的发展遵循两项原则:头尾原则(从头到尾)和远近原则(由近及远)。 、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儿童年龄越小,神经的兴奋过程就比抑制过程占优势,兴奋也特别容易扩散第四节儿童动作的发展 一、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上至下头-翻身-坐-爬-站-行走。

儿童发展心理学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心理性欲理论) 1.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三部分组成:伊底(人格的生物部分),自我(人格的心理部分)和超我(人格的社会成分)。 2.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阶段年龄范围性感带性的活动 口唇期0-18个月嘴,唇,舌,牙齿吸吮,吞咽,咀嚼,咬肛门期8个月-4岁肛门,屁股排泄或潴留排泄物 性器期(俄狄浦斯情结)3-7岁生殖器手淫 潜伏期5-12岁 生殖器(俄狄浦斯情结)12-20岁生殖器手淫,性交,对其他人的 感情 (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正是借助这个力量,性本能才能得以完成目的,这种力量成为里必多。在性器期将里必多集中投放到生殖器部分。弗洛伊德认为在生殖器期很容易发生里必多停滞或倒退,导致出现后来的许多行为问题。) 3.简评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①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特别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这一人格发展理论的提出对推动心理学界重视并积极开展儿童早期教育和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研究有极大影响。 ②弗洛伊德将人格分成三部分,让人们开始看到动机,情绪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对开创心理动力学,对改变传统心理学中重理念轻意欲,重视意识轻视无意识的倾向是个重大的贡献。 ③弗洛伊德是性本能决定论者,他把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归功于性本能或里必多,认为性本能的满足与否直接影响人格的发展。太过于强调性的作用,致使在观察中发现的许多重要的心理学事实上升到理论时变成了谬误。 ④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依据的资料主要来自于他个人的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很难重复验证。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中五个重要的阶段 ①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②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羞耻感与怀疑感 ③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 ④基本的勤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 ⑤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基本的同一感分散或混乱 2.埃里克森理论的八个发展阶段 1 2 3 4 5 6 7 8 8 成熟自我整 合与绝 望 7 成年期繁衍与 停滞 6 年轻的 成年期亲密与孤独 5 发育期 青春期同一性与角色混乱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1)新生儿期,(2) 乳儿期,(3)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7)青年早期。 2、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 记忆。 3、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认 知疗法。 4、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 仆;埃里克森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 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创造性游戏,(2)建筑性游戏,(3) 教学游戏,(4)活动性游戏等几类。 6、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 模仿范性获得的。 7、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 看法,从而发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 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2)。 (1)肖孝嵘(2)陈鹤琴(3)黄翼 2、(3)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染色体(2)DNA (3)基因 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3)阶段。 (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 4、(1)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1)家庭(2)幼儿园(3)儿童游乐场所 5、(3)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实践。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 三、判断: (√)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后天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特点。 (√)4、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5、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带着自身已有的特点在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 (×)6、男女两性认知差异的年龄倾向反映了男女儿童在认知差异上的不平衡性。 (√)7、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8、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为了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

【笔记】发展心理学笔记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 概念 1. 二因素理论p10 2. 复演说p18-p19+p187 3. 比率智商p19 4. 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普莱尔”-《儿童心理》 简答、论述 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P2-P4 2. 什么是“遗传与环境之争”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P9-P11 02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P12两个观点说一下,P12-P13 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P15-P16 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P16-P17 第二章 1. 格式P23 2. 同化和顺应P23 同化是01年名词 3. 平衡过程P26 4. 客体永存P30 5. 守恒P32 02年名词 6. 心理社会危机P40 01年名词 7. 同一性P217 8. 观察学习P43 9. 内化P44-P45 10. 最近发展区P46 简答、论述 1. 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P24 2.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P27-P34 3. 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02年简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01年论述 4. 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P44-P45 5. 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P37-P41 6. 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P41-P43 第三章 1. 组群效应P49 02名词 2. 序列研究P51 01名词 3. ABAB设计P57 4. 跨文化研究P52 5. 文化公平测验P56-P53 简答论述 1. 说明横向研究的优缺点P48 2. 说明纵向研究的优缺点P50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3)1、(2)乳儿期,1)新生儿期,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7)青年早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记忆。2、

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认知疗法。3、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4、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4)(3)创造性游戏,(2)教学游戏,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建筑性游戏,活动性游戏等几类。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范性获得6、 的。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从而发7、 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 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2)。 (1)肖孝嵘(2)陈鹤琴(3)黄翼 2、(3)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染色体(2)DNA (3)基因 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3)阶段。

(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 4、(1)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1)家庭(2)幼儿园(3)儿童游乐场所 5、(3)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实践。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 三、判断: (√)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后天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特点。 (√)4、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5、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带着自身已有的特点在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 (×)6、男女两性认知差异的年龄倾向反映了男女儿童在认知差异上的不平衡性。 (√)7、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8、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为了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动。 (×)9、儿童社会化的内容就是使儿童了解社会,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 (√)10、道德情感的发展是一个从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转移的、不断内化的过程,有了良心和羞愧感,就有可能使儿童自觉地克制不良行为。 四、概念解释: 1、元认知: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 2、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是抽象思维能力,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3、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4、移情: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映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映,是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感情的能力。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 B.0—3岁 C.0—6岁 D.0—13.14岁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 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 4.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A)。 A.抓握反射B.吮吸反射C.转向反射D.张嘴 5.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A) A.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B.大脑皮层兴奋机能的发展C.神经兴奋过程的发展D.条件反射的出现。 6.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在(A) A.出生后的下半年起B.出生后一年C.出生起D.出生后两年 7.一般认为,婴儿从(D)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 A.生后1个月B.生后2个月C.生后3个月D.生后4个月 8.设置视崖装置以检查儿童深度知觉的心理学家是(A) A.吉布森和福克B.皮亚杰C.维果斯基D.福禄贝尔 9.幼儿的记忆以(B)为主。 A.有意记忆B.无意识记忆C.再认记忆D.重复记忆 10.儿童通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球,下次在看到床单上的球就会通过拉床单来拿到手。此阶段孩子的思维处于(B)。 A.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B.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C.抽象思维阶段 D.具体思维阶段11.直觉行动思维直到学龄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的一个基础,这段话出自(A) A.皮亚杰B.吉布森和福克C.维果斯基D.福禄贝尔 12.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B)进行思考 A.动作B.表象C.语言D.形象 13.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B) A.反射练习时期B.习惯动作时期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D.感知行动时期14.婴儿的动作与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D) A.反射练习时期B.习惯动作时期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D.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 15.在(A)阶段,儿童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 A.感知运算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16.在(B)阶段,儿童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A.直觉运动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形式运算思维 17.获得守恒性和可逆性概念是在(C)阶段? A.感知运算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18.“三山实验”说明了该阶段儿童思维处于(A)。 A.自我中心 B.他我中心 C.自我—他我中心 D.超越自我中心。 19.“三座山试验”的设计者是(B) A.维果斯基B.皮亚杰C.蒙台梭利D.福禄贝尔 21.(A)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A.微笑B.哭泣C.愤怒D.张嘴 23.(A)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感悟1500字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感悟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感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感悟1500字: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的学科。(为人父为人母我们是不考证的,没有上岗证就诞生了一个幼小的生命,我们亦步亦趋,从马虎大意,一个孩子的身份转化成有母爱,有父爱的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也是走向成熟的历程。 教育是终身的事,也预示着,当我们老去,还是有不懂的教育问题,吾生有涯而知无涯,用有限的生命探索无尽的宇宙奥秘,那就要抱着一颗平常心,不求穷尽,只求日醒。) 人的儿童时期(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一般为0-18岁) (原来总以为儿童仅仅是13岁以前的,青春期也是儿童的升级版,孩子还是个孩子,不当做完全的成人要求,也不当做绝对的孩子教育。随着个性化发展,自由的渴望,读懂他们的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决定沟通的钥匙。) 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算起,因为这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用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比较有系统的科学的著作。 (德国哲学家辈出,康德、马克思、尼采、黑格尔、叔本华、莱

布尼茨、海德格尔、哈贝马斯、谢林,真是个值得花费精力的国家。)弗洛伊德核心是情欲说,超我包括两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 (在龙岗书院王阳明要求学生务必做到: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不立志不可能勤学,不勤学志也无法完成。为人处世,不可能无过,但应有过必改。同理,一个孩子具有善念、自我约束力、正的目标,学习就有东西,自然形成自推的力量,这股力量是多少家长梦寐以求的。 我们常说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再好,我们孩子最爱自己的孩子,那何必过多关注别人家的孩子,总是自毁自家的呢。要是更看重激发内推力,是不是轻松很多呢?) 主动感对内疚感(4-7岁),勤奋感对自卑感(7-16岁) (主动与内疚是希望父母高兴吧,这个时候只是想做听话的孩子,得到父母的表扬。到了入学年龄后,孩子通过集体生活,真正具有了荣辱观,无论是一起嬉戏还是竞争,学知识,都造成孩子会跟同伴比较,抓住机会促进他们趋于勤奋、坚强、乐观的品质,逃离享乐、攀比、懒惰的价值观。) 4-7岁培养靠自己的良心控制自己的行为,主动性 (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更多是天性使然,顺其自然,因材施教,不要做过多的干涉。) 7-16岁学习,帮助儿童勤奋学习,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正确对待竞争,勤奋品质。 (当孩子刚入学要帮助他们适应,在前期多花精力,后期就轻松

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年龄特征-同一年龄段儿童共同具有的,与其他年龄段儿童区别开来的心理发展的本质特征。 2、白板说-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白板说,将儿童的心灵比喻为一块白板,后天的经验决定这块白板上出现的画面。 3、比率智商-比内、西蒙提出智商的概念IQ,指儿童智力的相对发展水平,通过它可以方便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儿童进行比较,由于IQ是MA和CA之间的比率,所以称为比率智商。 4、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自出生至生命结束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5、心理发展-个体自出生至生命结束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的发展变化。 6、复演说-霍尔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对人类种族历史发展的重演。 7、发生认识论-研究儿童关于现实、因果、时间和空间、集合各种物理量的守恒等概念的形成和心理运算的起源与发展的理论,是从个体发生的角度来研究认识论中的问题,所以称为发生认识论。 8、格式-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术语,他将认识结构称作格式,格式是一种动态的心理结构,有一连串的动作组成。 9、同化-当外部刺激作用于格式时,格式总是从已有水平出发来理解新的知识和经验,格式对输入的刺激加以选择和改造,以使刺激能纳入现有的格式中去,这个过程称作同化。10、顺应-由于新刺激的作用,现有的格式也会适当改变易适应外部刺激的特点,这个过程称作顺应。11、平衡过程-先天的平衡过程是发展的最高原则,平衡过程保证了在同化与顺应之间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使发展具有连续性,使成熟因素和经验及社会影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格式以确定的步伐和顺序向着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发展,它是所有影响发展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12、客体永存-由于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即使不在眼前,它仍然存在于某个地方,这种认识叫客体永存。13、守恒-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14、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和语言来进行思维。15、自我中心-儿童由于思维发展水平低而表现出思维上的种种不足。16、去自我中心-在感觉运动阶段末期随着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形成对世界的主观表征,懂得事物的存在不依赖于自我对事物的感知觉,能够将自我与外界事物区别开来。17、里比多-人与生俱来的性本能中携带的心理能量,它具有驱使个体行为以获得满足和快感的作用。18、超我-人格结构的一部分。代表的是习俗道德、法律等社会约束力。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中那些被认为是恶的、可耻的欲望。19、本我-储藏里比多的结构叫本我,它是与生俱来的,它的活动遵循快乐的原则,即获得快乐就是更好的,本我是完全无意识的。20、自我-人格中的理性成分,它调节本我与社会的关系,为满足本我的需要而服务。21、操作条件作用-指一种行为的结果改变着该行为发生频率的机制,积极的结果称作强化,消极的结果称作惩罚。强化会提高一种行为的发生频率,而惩罚会降低一种行为的发生频率。22、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在得到环境的一定支持或指导下可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范围。23、心理社会危机-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所引起的紧张。24、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 25、观察学习-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受到强化或惩罚,使自己的行为发生改变的过程。26、内化-工具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晶,儿童通过对工具的掌握将社会文化转会化为自己内部的心理结构的过程。27、替代性强化-在观察学习过程中,他人行为受到的强化所起的作用类似于儿童行为直接受到的强化。28、工具-维果斯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能对事物的反应方式是间接的,儿童必须掌握一定的中介手段才可发展出高级心理机能,这种中介手段就是工具。29、组群效应-横向研究将社会环境影响不同而造成的差异当成是年龄增长所引起的发展变化。30、序列研究-首先是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进行横向研究,然后再间隔一定时间后,对同一批被试进行一次或多次重复研究,从而构成纵向研究。31、ABAB设计-通过系统的引进和撤去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适用于个案研究。其中A为没有引入自变量时的基线水平,B为引进自变量以后的水平。32、跨文化研究-在一项研究中采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进行研究。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060108401247-01A0701-02114-金丰????????????????????????????????????????????????????????????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 2 - 33、文化公平测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和绘人测验是非言语测验,在测验中较好的排除了文化因素,所以被认为是文化公平的智力测验。34、隐性遗传-基因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显性基因的作用比隐性基因的作用更占主导地位。当一个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结合时,显性基因代表的症状能够表示出来,而隐性基因代表的症状则不能表示出来。很多致病基因都是隐性基因,当两个隐性基因结合在一起时,才会导致个体发生该病症。35、伴性遗传-在XY染色体上,由于Y染色体比X染色体短很多,因此X染色体上有相当多的基因是不成对的,将这种由X染色体携带的基因所决定的性状称做伴性遗传。36、多基因遗传-除了眼睛颜色、色盲等特征是单个基因决定的外,个体的绝大多数特征,如身高、智力和气质等特征往往都是有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这种遗传模式称为多基因遗传。37、异卵双生子-母体一次排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卵子,如果这些卵子同时受精,那么就会形成双胞胎或多胞胎,这样的双生子称为异卵双生子。38、同卵双生子-一个受精

1-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密云社区教育中心 ?第一章绪论 ?本章主要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心理学的几个主要理论流派,以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第一节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一)发展阶段 ?参照我国的学制对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学前儿童是指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的统称。该阶段又可分为三个分阶段:出生前的发展、婴儿阶段和幼儿阶段。 ?出生前的发展: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胚胎前9个月是发展最快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体有一个受精卵转变为一个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周围环境的婴儿。 婴儿阶段:身体和大脑都出现巨大的变化:能够独立行走;有较成熟的感知运动能力;基本掌握了母语的口语表达系统;与他人建立了最初的亲密关系。本书将婴儿期定义为0-3岁。 幼儿阶段:幼儿的身体变长、变瘦,运动技巧更精细,更具自我控制性和自信。游戏促进和支持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思维和语言得到惊人的发展,道德感开始发展并开始与同伴建立关系。本书将该阶段定义为3-6岁。 ?(二)发展的领域 ?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整体,我们对其生理、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时会初步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 生理发展主要包括:身体的发展、脑的发展、感知觉的发展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认知发展主要包括: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 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情绪那里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对他人的认知、同伴关系、以及品德心理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 ?遗传和环境那一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 ?儿童是主动地还是被动的? ?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 ?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所有的发展心理学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些基本理论问题是:遗传和环境那一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儿童是主动地还是被动的?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 ?(一)遗传与环境

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简介

一、先天论/遗传决定论 格塞尔(A.Gesell)成熟论 理论内容: 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成熟被定义为是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推动发展。 格塞尔认为,成熟是通过从一种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突然转变而实现的,发展的本质是结构性的。只有结构的变化才是行为发展变化的基础,生理结构的变化按生物的规律逐步成熟,而心理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心理形态的演变,其外显的特征是行为差异,而内在的机制仍是生物因素的控制。 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所谓准备,是指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机制的变化过程,只要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决定学习最终效果的因素,取决于成熟。在发展的进程中,个体还表现出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通过对儿童行为的观察与归纳,格塞尔总结出三个重要的观点: 1、发展是遗传因素的主要产物; 2、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较好的年头与较差的年头(也即发展质量较高与较低)有序地交替; 3、在儿童的身体类型和个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 测量工具:格塞尔发展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les) 格塞尔收集整理了数以万计儿童的发展行为模式,推出了格塞尔行为发育诊断量表(即年龄常模)。通过与行为发育的年龄常模相比较,即可判断不同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该诊断量表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十分广泛。 该量表主要诊断4个方面的能力: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 动作能分为粗动作、细动作。粗动作如姿态的反应、头的平衡、坐立、爬走等能力;细动作如手指抓握能力,这些动作能构成了对婴幼儿成熟程度估计的起点。 应物能是对外界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是运用过去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如对物体、环境的精细感觉。应物能是后期智力的前驱,是智慧潜力的主要基础。 言语能反映婴幼儿听、理解、表达言语的能力,其发展也具备一定的程序。 应人能是婴幼儿对现实社会文化的个人反应,反映其生活能力(如大小便)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这4种能力对于每个时期的儿童都有相应的行为范型,正常儿童的行为表现在这4个方面应当是平行的、相互联系并彼此重叠的。 二、后天论/环境决定论 华生(J.B.Watson)的行为主义观 华生对待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源于洛克的“白板说”,认为儿童生来其心理类似一块“白板”,日后心理的发展就是在这块“白板”上学习建立起S-R联结的过程。发展是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不体现出阶段性。 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华生认为遗传得来的是数量甚微的简单反射而已,它们对日后的心理发展无多少作用,而环境与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他曾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发育良好的婴儿,和符合我的要求的抚育他们的环境,我保证能把他们随便哪一个都训练成为我想要的任何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不论他的才智、嗜好、倾向、能力、禀性,以及他的宗族如何(1930)。” 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客观与实证,把重点从对意识的过多关注转向行为研究,注重刺激与反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 客体永久性:是指当一个物体从视野中消失后,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3. 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 4. 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5. 结构性游戏:是有组织的目标导向的游戏,也就是说,儿童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通过操作,将一些无意义的材料变成有意义的结果的游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 至6 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 在怀孕后的第四周,胚胎第一个形成的是神经系统。 3. 婴儿从4 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 4. 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婴儿通过笑能引起其他人对他作出积极的反应。 5.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 6. 到了2 岁左右,儿童歌曲的基本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自发唱出来的" 咿呀之歌" 已经具有了歌曲所具备的一个大体的构架和轮廓,心理学家称之为婴幼儿的"轮廓歌"。 7. 托马斯将儿童的气质分为三种类型: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和启动缓慢型。 8. 心理学家Parten 根据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游戏分为四种: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和合作游戏、联合游戏 9. 儿童一般要到六七岁才能获得性别恒常性的认识。 10. 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结构,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11. 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 12.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既不是来自自主体( 即大脑),也不是来自客体( 即环境),而是来自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完整word版)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概论 一、三个基本问题 1、何谓“发展” 发展指的是个体生命全程中系统的连续性的变化。 2、为何发展成熟和学习 3、何谓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青年期这个特定过程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这个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的一门科学。 二、为什么要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 三、三个争论 1、发展是连续性还是阶段性 2、儿童是主动还是被动 3、遗传还是环境 (一)遗传与环境 1、遗传决定论 ⑴创始人——高尔顿遗传定律“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其受遗传的决定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与躯体组织所受遗传的决定一样” ——〈遗传的天才〉 ⑵复演说——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⑶本能说一一麦独孤、弗洛伊德和桑代克 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华生 给我12 个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自己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中养育他们,不论他们祖宗的才干、爱好、倾向、能力和种族如何,我保证将任何一个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美术家、大商人,以至于乞丐或者强盗——华生 纽曼的同卵双生子实验 3、共同决定论 斯特恩的“合并原则” 吴伟士的“相乘说”格塞尔的“成熟学习论” 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4、总结与反思 1、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影响心理发展(安娜斯塔西) (1)反应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遗传结构,都以独特的方式对环境和刺激作出反应,这种反应有一个范围限度。 ①遗传给个体提供了潜在的发展范围。 ②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力是不一样的。 ③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可能使不同的个体表现出相似的特征。 (2)渠道化遗传基因已为某些行为特征纳入特定的发展渠道,限制着这些行为的发展。而对于某些心理特征(如智力、个性),遗传很少将其纳入特定的发展渠道,环境较容易发生影响。 (3)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遗传和环境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 四、早期儿童发展心理学回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