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孔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江陵凹陷新沟咀组下段砂岩次生孔隙成因及有利次生孔隙分布区预测

生 的有机酸对次生孔 隙的分布有重要的控制和影响 . 该文通过对铸体薄片 、 扫描 电镜 、阴极发光 、 物性 、 碳酸盐
含量等多方面资料研究 , 探讨了次生孔 隙带 的发育规律 , 并对该区有利次生孔隙发育区进行了预测 , 出荆州背 得
斜带与南部生油洼陷之间的过渡带为次生孔隙最有利发育区 , 为储层评价提供 了有利依据 . 关键词 : 江陵凹陷 ; 次生孑 隙 ; L 有机酸 ; 岩 砂 中图分类号 : 5 92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0 02 3 (0 0 0—3 80 P 7. A 1 0-8 92 1 )30 6 —5
Vl1 .NO 3 0. 27 . Aug. 01 ,2 0
江 陵 凹 陷新 沟 咀组 下 段砂 岩 次生 孑 隙成 因及 有 利 次 L 生 孑 隙分 布 区预 测 术 L
田 继 军
( 新疆大学 地质勘查与工程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 0 4 ) 3 0 6
摘
要 : 中一 深部砂岩储集空间主要是次生孔隙 , 其在纵横 向上 的分布具有非均质性 , 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产
第 2 卷第 3 7 期
21年 8 00 月
新 疆 大学 学 报 ( 科 学 版 ) 自然
J u n a o n a nv s y N t r l c n e i o ) X jn e t e E i
A bs r c t a t: Th e e v i p c fM e i m — e p p r i n s nd t n s ma n y s c n a y p r s t it i u e r s r o rs a eo d u d e o t o a s o e i i l e o d r o e .I sd s rb - to s h t r g n iy i e t c l n o i o t l .Th umi cds wh c o n o b i g a h t r i n i e e o e et n v r i a l a d h rz n a l y y eh c a i i h c me i t e n t t e ma u e s a e o r a i t e o t o n n ue c e o d r o e it i u i n n t i a e ,t e d t fm ir - t g fo g n c ma t r c n r l d i f n e s c n a y p r s d s rb to .I h sp p r h a a o c o a l s o , h c n n lc r ni n l ss c t o o u i e c n e p t o y ia o e t n a b n t o t n c pe t e s a ni g ee t o c a a y i , a h d l m n s e c , e r ph sc l pr p r y a d c r o a e c n e t
次生孔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次⽣孔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1、次⽣孔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答:次⽣孔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1)溶解(或溶蚀)作⽤;2)成岩收缩作⽤;3)构造应⼒作⽤。
2、碎屑岩的成岩作⽤可以划分为哪⼏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标志?答:碎屑岩的成岩作⽤可以划分为同⽣成岩阶段、早成岩阶段、中成岩阶段、晚成岩阶段和表⽣成岩阶段。
(1)同⽣成岩阶段的主要标志有:①岩⽯(沉积物)疏松,原⽣孔隙发育;②海绿⽯主要形成于本阶段;③鲕绿泥⽯的形成;④同⽣结核的形成。
⑤沿层理分布的微晶及斑块状泥晶菱铁矿;⑥分布于粒间及粒表的泥晶碳酸盐,有时呈纤维状及微粒状⽅解⽯;⑦有时有新⽉形及重⼒胶结;⑧在碱性⽔介质(盐湖盆地)中析出的⾃⽣矿物有粉末状和草莓状黄铁矿、他形粒状⽅沸⽯、基底式胶结或斑块状的⽯膏、钙芒硝,可见⽯英等硅酸盐矿物的溶蚀现象等。
(2)早成岩阶段可分为A、B两期,下⾯分别对A期和B期进⾏阐述。
1)早成岩A期的主要标志有:①古温度范围为古常温⼩于65℃。
②有机质未成熟,其镜质组反射率R o⼩于0.35%,最⼤热降解峰温T max⼩于430℃,孢粉颜⾊为淡黄⾊,热变指数TAI⼩于2.0。
③岩⽯弱固结—半固结,原⽣粒间孔发育。
④淡⽔—半咸⽔⽔介质的泥岩中富含蒙皂⽯层占70%以上的伊利⽯/蒙皂⽯(I/S)⽆序混层粘⼟矿物(有序度R=0),统称蒙皂⽯带;碱性⽔介质(含煤地层)的砂岩中⾃⽣矿物不发育,局部见少量⽅解⽯或菱铁矿,颗粒周围还可见少量绿泥⽯薄膜;碱性⽔介质的⾃⽣矿物有粒状⽅沸⽯、泥晶碳酸盐,⽆⽯英次⽣加⼤。
古温度低于42℃是⽯膏及钙芒硝析出,本期末,泥晶含铁⽅解⽯和含铁⽩云⽯析出;泥岩中粘⼟矿物以伊利⽯—绿泥⽯(I—C)组合和伊利⽯—绿泥⽯—伊利⽯/蒙皂⽯混层(I-C-I/S)组合为主,伊利⽯/蒙皂⽯(I/S)混层为有序混层,也有⽆序混层,少见蒙皂⽯,砂岩中可见⾼岭⽯。
⑤砂岩中⼀般未见⽯英加⼤,长⽯溶解较少,可见早期碳酸盐胶结(呈纤维状、栉壳状、微粒状)及绿泥⽯环边,粘⼟矿物可见蒙皂⽯、⽆序混层矿物及少量⾃⽣⾼岭⽯。
成岩过程中长石、高岭石、伊利石之间的物质交换与次生孔隙的形成.

动力学第5期黄思静等:成岩过程中长石、高岭石、伊利石之间的物质交换与次生孔隙的形成:来自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和川西凹陷三叠系须家河组的研究1OO石80_馨斜长石31042~10oC古地温以后长石溶解方式及控制因素31该成岩阶段钾长石溶解和高岭石伊利石化的.6O—一主要控制因素当温度超过10—10℃以后,以认为地层已24可褂4O-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同时该温度将启动高岭石的伊自篓酸性利石化反应口那么钾长石溶解(引,提供钾离子)就成为高岭石伊利石化的必须伴随反应。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深埋藏地层都能满足这样的条件,除埋藏前20-0I三延长组太原组石盒子组碎屑组成中需要有足够的钾长石(源因素)物以外,地层的初始物质中含膨胀层的粘土矿物(同期火如图4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太原组和石盒子组长石类型分布直方图Fg4Thitbtnitgaoeatflsayei.edsrughsormfrmnnedprtpsiiihnhnrtn,teTaynFrtnadnteYacagFomaiohiuaomainoteSieeFrainodsBsnhhhzomtftOroaiohe山物质)应相对较少,否则,当成岩作用演化到该阶段时,地层中的钾长石是十分有限的,如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和石盒子组砂岩中的残余长石就以钠长石或其他酸性斜长石为主(4,因为这两个图)延长组为32个随机样品EX测试结果;太原组为1D4个随机样品ED测试结果;盒子组为2砂岩样品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
X石1个EDrslo2smpe'meYaeagFrtn1alsXutfr3alsfesiotnhnomao,4smpehifoteTayaomainad21splohhhzrto.rmhiunFrtnaesfrteSieiFomanomi地层都存在较多的同期火山物质,其在1010℃24以前的成岩作用应按(3)图b的方式发生。
尔多斯鄂盆地太原组的深埋藏砂岩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1地层中缺乏足够的同期火山物质,()使得反应不能按图3b的方式发生;()2作为海相地层的太该成岩温度范围内,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如上古生界上部和四川盆地三叠系须河组上部等,因而大量次孔隙都是在该成岩阶段形成的。
孔隙结构分类

孔隙结构分类
孔隙结构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按孔隙成因分类:孔隙可分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
原生孔隙是在沉积成岩过程中形成的,不受后期成岩作用的影响;次生孔隙则是受沉积后压实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影响形成的。
2. 按孔隙产状分类:根据孔隙的产状,孔隙可分为粒间孔隙、粒内孔隙、微孔隙及裂缝孔隙等四种类型。
3. 按孔隙大小分类:孔隙可分为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等。
4. 按孔隙空间构造分类:孔隙可分为孔隙缩小型、孔隙展大型、孔隙裂缝型等。
5. 按流体渗滤及几何特征的裂缝性碳酸盐岩孔隙结构分类:孔隙可分为裂缝型、缝洞型、裂缝-孔洞型和无规则型等。
总的来说,不同的分类标准使孔隙结构变得多种多样,具体使用哪一种分类方法应根据具体研究或工程实践的目的和要求来确定。
大牛地气田石英次生加大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大牛地气田石英次生加大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曲希玉;邱隆伟;宋璠;张满利;刘冰【摘要】以大牛地气田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依据石英次生加大的点状式、环边式和多期式形貌,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将石英次生加大分为3期,其中第Ⅱ期在本区发育数量最多,含有一定量的有机包裹体,第Ⅰ期和第Ⅲ期见石英溶解现象。
随石英次生加大期次的增加,加大边的宽度逐渐增大,对应的储层物性逐渐变差,但第Ⅲ期对应的孔隙度较前两期明显偏高。
当大牛地气田的硅质胶结物含量大于3%时,将以孔隙充填为主,在第Ⅲ期石英次生加大之后,砂岩储层已完全致密化。
在整体致密的背景下,碱性溶解作用形成的石英溶解型孔隙,为大牛地气田提供了大量的储集空间,是太原组二段次生孔隙的主要成因。
%The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 from the Taiyuan, Shanxi and Xiashihezi Formations of the Daniudi Gas Field were studied. In view of the punctate type, zonary structure and multistage morphology of quartzover-growth, and combined with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fluid inclusions, the quartz overgrowth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among which the stage Ⅱ was most developed and contained some organic inclusions. Quartz solution was found in the stagesⅠandⅢ. The corresponding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 gradually became poor with the increasing stage of quartz overgrowth and the increasing width of enlargement margin;however, the po-rosity of the stage Ⅲ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revious two stages. Pore filling was dominant when the content of siliceous cement was over 3% at the Daniudi Gas Field. After the quartz overgrowth in the stageⅢ, sandstone reservoirs weredensified completely. Under the whole compact background, alkalinity dissolution resulted in pores of quartz solution type, which offered reservoir space for the Daniudi Gas Field, and was the main cause for secondary pores in the second member of the Taiyuan Formation.【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7页(P567-573)【关键词】次生加大;期次;致密化;碱性溶解;大牛地气田【作者】曲希玉;邱隆伟;宋璠;张满利;刘冰【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55;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55;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55;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55;中国石油大庆油田第十采油厂肇州分公司,黑龙江大庆 1664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3石英次生加大是硅质胶结物围绕碎屑石英颗粒生长形成的,两者成分相同,光性方位一致。
碎屑岩中长石蚀变形成次生孔隙的试验研究

1 实 验 分 析
1 1 实 验 条 件 . 乙 酸 是 油 田地 层 水 中 常 见 的 有 机 酸 组 分 类 型 ,
收稿 日期 :0 00 -6; 订 日期 :0 0 9 l 2 1 -82 修 2 1 - 一3 0
征 。通 过实 验 , 探讨 长 石 类 矿物 溶 蚀作 用 过程 中矿 物组分 的转移关 系 、 转移 数量 以及 所涉及 耗水量 。
图 l 高 温 高 压 热 模 拟试 验 仪 结 构 示 意 图 。
Fi 1 S t h c a t o g e p r t r n i h p e s e g. ke c h r fhi h t m e a u e a d h g r s ur t e ma i l to x e i n pp r t s h r l s mu a i n e p r me ta a a u .
温压环 境逐渐 升高 , 温度 是 控 制 长石 溶蚀 的一 个 而 重要环 境 因素 “’ “ 。长石 类 矿物 溶 蚀形 成 次 生
孔隙 的过程 中 , 溶蚀耗 掉一 定量 的酸性水 , 其结果 必
然使烃 源岩与砂 岩 储层 之 间 形成 一 定 的压 力 差 , 这 种压力 差可能 加大 了油气 进 入储 集 层 的驱 动 力 , 从
交换 的 主要 介 质 。利 用含 乙酸 溶 液 , 拟地 层 水 , 济 阳坳 陷 的长 石 砂 岩进 行 高 温 高 压 条 件 下溶 蚀 试验 , 用 扫 描 模 对 使
电镜 、 一 射 分 析 设 备 对 实验 产 物 进 行 对 比检 测 。 实验 证 明 : 1 的 溶 蚀 作 x衍 ()
文章 编 号 :0 0 6 8 ( 01 0 - 60 10 —2 1 2 0) 651 -5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第4章储层孔隙结构新进展

51
52
二、毛管压力曲线常规定量分析
(四)孔隙-喉道分选性
75% 总饱和度下的压力 PTS 25% 总饱和度下的压力
(五)储层级别(Reservoir grade)
18
二、次生孔隙(secondary porosity)
2、破裂孔隙-裂缝(fracture)
19
二、次生孔隙(secondary porosity)
2、破裂孔隙-裂缝(fracture)
20
二、次生孔隙 (secondary porosity)
3、晶间孔隙 ---重结晶作用晶间孔为主
21
二、次生孔隙(secondary porosity)
2 碳酸盐岩基块的喉道类型:管状喉道 孔隙缩颈喉道 片状喉道
五、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结构
1 孔隙空间由孔隙及相当孤立的近乎狭窄的连通喉道组成。 2 孔隙空间的缩小部分为连通喉道,喉道变宽即成孔隙。 3 孔隙由细粒孔隙性连通带所连通,镜下可见连通支脉。 4 孔隙系统在白云岩的主体或胶结物的颗粒之间发育,孔隙大 部分反映了颗粒外形。 5 孔隙主要由裂缝沟通。 6 由两种以上基本孔隙结构构成。
孔喉分选性则是指孔喉大小分 布的均一程度
50
第四节
压汞数据的孔隙结构参数研究进展
二、毛管压力曲线常规定量分析
(一)排驱压力(displacement pressure) Wardlaw和Taylor(1976) :取饱和度为20%时对应的压力为排驱压力。
Schowalter(1979):把汞饱和度在10%的压力定义为排驱压力。 在毛管压力曲线上, 沿着曲线的平坦部分作切线与纵轴相交的压力 值就是排驱压力(Pd)。
次生孔隙形成

次生孔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次生孔隙:指岩石形成之后,经历各种次生变化,如溶解作用、重结晶作用、白云岩化及构造应力作用等所产生的孔隙或裂缝。
包括溶蚀孔隙、多数的晶间孔隙。
构造缝、层间缝、亚溶缝及角砾孔隙等。
次生孔隙在不同成岩后生阶段的差异不同成岩后生阶段所形成的次生孔隙在数量上差异很大:一般后生阶段中期可以形成大量次生孔隙,后生阶段早期和晚期则形成较少;晚期主要为裂缝,中期主要是溶蚀孔隙;表生作用阶段也是次生孔隙形成的重要阶段,风化剥蚀和大气渗水的淋滤可形成区域性风暴不的风化壳次生孔隙发育带。
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原因砂岩的次生孔隙绝大部分是由溶蚀作用造成的,除溶蚀作用外,方解石交代难溶硅酸盐、胶结物和基质中的重结晶作用、成岩圈闭造成、生物作用、砂岩中的碳酸盐胶结物在上升期和风化期受溶解以及岩石组分的破裂和收缩也可以使砂岩产生重要的次生孔隙。
一、溶蚀作用造成的次生孔隙在底下深处,由于孔隙水成分的改变,导致长石、火山岩屑、碳酸盐岩屑和方解石、硫酸盐等胶结物的大量溶解,形成次生溶蚀孔隙,使储集层孔隙度增大。
这种次生溶蚀孔隙对改善储集层物性的重要性近来受到越爱越多的重视。
石油生成之前有机质的早期成熟作用产生了酸以及溶解状态的有机络合物和为流体移提供部分驱动压力的甲烷。
蒙托石与伊利石的转化可提供作溶剂的载体自由水, 水溶剂溶液排进相邻的砂岩, 造成溶解作用。
这一部分溶液被进一步从砂岩中带走, 就形成次生孔隙。
在溶解作用中, 骨架颗粒的溶解和迁移尤为重要, 而骨架颗粒的溶解和迁移要求: ①必须有可以利用的水和足够的压力梯度, 把水从页岩中迁移到砂岩和排出砂岩。
②必须有发生溶解反应所需的离子来源。
③被释放到溶液中的离子, 不能以任何方式沉淀在砂岩孔隙中。
首先, 水的主要来源可以有两部分: 大气水和页岩水。
页岩压实(D ick in son, 1953) 和热膨胀(Barker, 1972)、蒙托石向伊利石的转化放出吸附水(Barst, 1969) 以及碳氢化合物形成时期, 页岩中固体干酪根转化为液态碳氢化合物(尤其是天然气的形成) 所引起的体积膨胀(Hedbu rg, 1924) 都可产生页岩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次生孔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答:次生孔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1)溶解(或溶蚀)作用;2)成岩收缩作用;3)构造应力作用。
2、碎屑岩的成岩作用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标志?答:碎屑岩的成岩作用可以划分为同生成岩阶段、早成岩阶段、中成岩阶段、晚成岩阶段和表生成岩阶段。
(1)同生成岩阶段的主要标志有:①岩石(沉积物)疏松,原生孔隙发育;②海绿石主要形成于本阶段;③鲕绿泥石的形成;④同生结核的形成。
⑤沿层理分布的微晶及斑块状泥晶菱铁矿;⑥分布于粒间及粒表的泥晶碳酸盐,有时呈纤维状及微粒状方解石;⑦有时有新月形及重力胶结;⑧在碱性水介质(盐湖盆地)中析出的自生矿物有粉末状和草莓状黄铁矿、他形粒状方沸石、基底式胶结或斑块状的石膏、钙芒硝,可见石英等硅酸盐矿物的溶蚀现象等。
(2)早成岩阶段可分为A、B两期,下面分别对A期和B期进行阐述。
1)早成岩A期的主要标志有:①古温度范围为古常温小于65℃。
②有机质未成熟,其镜质组反射率R o小于0.35%,最大热降解峰温T max小于430℃,孢粉颜色为淡黄色,热变指数TAI小于2.0。
③岩石弱固结—半固结,原生粒间孔发育。
④淡水—半咸水水介质的泥岩中富含蒙皂石层占70%以上的伊利石/蒙皂石(I/S)无序混层粘土矿物(有序度R=0),统称蒙皂石带;碱性水介质(含煤地层)的砂岩中自生矿物不发育,局部见少量方解石或菱铁矿,颗粒周围还可见少量绿泥石薄膜;碱性水介质的自生矿物有粒状方沸石、泥晶碳酸盐,无石英次生加大。
古温度低于42℃是石膏及钙芒硝析出,本期末,泥晶含铁方解石和含铁白云石析出;泥岩中粘土矿物以伊利石—绿泥石(I—C)组合和伊利石—绿泥石—伊利石/蒙皂石混层(I-C-I/S)组合为主,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为有序混层,也有无序混层,少见蒙皂石,砂岩中可见高岭石。
⑤砂岩中一般未见石英加大,长石溶解较少,可见早期碳酸盐胶结(呈纤维状、栉壳状、微粒状)及绿泥石环边,粘土矿物可见蒙皂石、无序混层矿物及少量自生高岭石。
在碱性水介质中可见石英、长石溶蚀现象。
2)早成岩B期的主要标志有:①古温度范围为大于65℃~85℃。
②有机质未成熟,镜质组反射率R o为0.35%~0.5%,最大热解峰温T max为43℃~435℃,孢粉颜色为深黄色,热变指数TAI为2.0~2.5。
③在淡水—半咸水水介质中,由于压实作用及碳酸盐类等矿物的胶结作用,岩石由半固结到固结,孔隙类型以原生孔隙为主,并可见少量此生孔隙;在酸性水介质(含煤地层)中,由于缺乏早期碳酸盐胶结物,压实强,颗粒可呈点—线状接触,压实作用使原生孔隙明显减少;碱性水介质中颗粒间以点接触为主,部分线接触,此生孔隙发育,形成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共存的局面。
④淡水—半咸水水介质的泥岩中蒙皂石明显向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粘土矿物转化,蒙皂石层占70%~50%,属无序混层(有序度R=0),称无序混层带;酸性水介质(含煤地层)的砂岩中胶结物少,局部可有少量早期方解石,粘土矿物以伊利石/蒙皂石(I/S)无序混层为主,还可有少量绿泥石和伊利石,在富火山碎屑的岩石中可见蒙皂石;碱性水介质的泥岩中粘土矿物以伊利石—绿泥石(I—C)组合和伊利石/蒙皂石混层(I—C—I/S)组合为主,少见高岭石或蒙皂石,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为有序混层(蒙皂石可占20%~25%)。
⑤淡水—半咸水水介质的砂岩中可见Ⅰ级石英次生加大,加大边窄或有自形晶面,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石英小雏晶,呈零星或相连成不完整晶面,书页状自生高岭石较普遍,有的砂岩受火山碎屑颗粒的影响,仍可见蒙皂石;酸性水介质(含煤地层)在早成岩阶段B期末出现早期石英加大,有的具有明显加大边,使颗粒在单偏光下观察呈线状接触,自生高岭石也相当发育,还可见少量粒内溶孔及铸模孔;碱性水介质的自生矿物有亮晶方解石、白云石、含铁方解石、含铁白云石和泥晶铁白云石、孔隙式胶结的硬石膏和钙芒硝,石英次生加大属Ⅰ级,加大边窄且不连续,偶见自形晶面,部分长石次生加大,可见长石、碳酸盐和方沸石溶蚀。
⑥在淡水—半咸水水介质中,有的砂岩基质中有云雾状燧石。
⑦在淡水和酸性水介质中可见一些矿物交代和转化现象。
(3)中成岩阶段,中成岩阶段同样可分为A、B两期。
1)中成岩A期①古温度范围为85℃~140℃。
②有机质低成熟—成熟,镜质体反射率Ro大于0.5%~1.3%,最大热解峰温Tmax为435℃~460℃,孢粉颜色为橘黄—棕色,热变指数TAI为2.5~3.7。
③淡水—半咸水水介质中,泥岩中的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粘土矿物,蒙皂石层占15%~50%,其中蒙皂石层占35%~50%时属部分有序混层(R=0/R=1),蒙皂石层占15%~35%时属有序混层(R=1)。
在某些有火成岩侵入的地层中或富含火山碎屑物质的岩石中,蒙皂石和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粘土矿物的转化和分布有时出现异常,应综合其他指标进行成岩阶段划分;碱性水介质中泥岩中的粘土矿物以伊利石—绿泥石(I—C)组合和伊利石—绿泥石/蒙皂石混层(I—C—I/S)组合为主,偶见高岭石,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均为有序混层(蒙皂石层小于20%)。
④淡水—半咸水水介质的砂岩中可见晚期含铁碳酸盐类胶结物,特别是铁白云石,常呈粉晶—细晶,以交代、加大或胶结形式出现,还可见其他自生矿物如钠长石、浊沸石、片沸石、方沸石等。
在酸性水介质(含煤地层)的富含石英和长石的砂岩中,自生矿物组合以石英加大和自生高岭石发育为特点,但它们的发育程度与石英、长石颗粒和填隙物的含量有关,在石英颗粒含量少而富含火山岩屑的砂岩中,石英次生加大不发育。
另外,还可见长石加大、自生钠长石、方解石、菱铁矿、浊沸石、硬石膏、伊利石、绿泥石、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粘土矿物,以及石英颗粒裂缝愈合和高岭石向绿混石转化等现象。
⑤淡水—半咸水水介质的石英次生加大属Ⅱ级。
大部分石英颗粒和部分长石颗粒具次生加大,自形晶面发育,有的见石英小晶体,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多数石英颗粒表面被较完整的自形晶面包裹,有的石英自生晶体向孔隙空间生长,交错相接,堵塞孔隙。
酸性水介质(含煤地层)在中成岩阶段A期后期,水介质开始由酸性向碱性转变,出现含铁方解石、铁白云石等晚期碳酸盐的胶结、交代作用,使孔隙度下降,除部分碳酸盐溶解外,以长石和火山岩屑颗粒溶解为主,形成粒内溶孔、铸模孔等次生孔隙,岩石具有孔径大、喉道窄的特征,另外还可见裂缝。
碱性水介质在本期(含)铁碳酸盐类胶结物中大量出现,常呈自形粉晶—细晶,以孔隙式胶结或以交代、加大形式出现,硬石膏和钙芒硝呈孔隙式胶结或以交代形式出现。
石英次生加大属Ⅱ级,石英和长石普遍具有次生加大现象,自形晶面发育,扫描电子显微镜下颗粒表面被较完整的自形晶面包裹或有自生石英晶体出现,部分长石钠长石化,方沸石逐渐减少直至消失,长石等碎屑颗粒及碳酸盐常被溶解,次生孔隙发育,本期末溶蚀缝开始出现。
⑥砂岩中的粘土矿物,可见自生高岭石、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粘土矿物、呈丝发状自生伊利石、叶片状或绒球状自生绿泥石、绿泥石/蒙皂石(C/S)混层粘土矿物等,蒙皂石基本上消失。
⑦长石、岩屑等碎屑颗粒及碳酸盐胶结物常被溶解,孔隙类型除部分保留的原生孔隙外,以次生孔隙为主。
三种水介质在中成岩阶段A期,根据泥岩中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粘土矿物演化和有机质热演化特征,以蒙皂石层占35%、镜质组反射率Ro为0.7%或最大热解峰温Tmax为440℃为界,还可以细分为A1、A2两个亚期。
2)中成岩B期①古温度范围为140℃~175℃。
②有机质处于高成熟阶段,镜质组反射率Ro为 1.3%~2.0%,最大热解峰温Tmax为460℃~490℃,孢粉颜色为棕黑色,热变指数TAI为3.7~4.0。
③淡水—半咸水水介质的泥岩中有伊利石及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粘土矿物,蒙皂石层小于15%,属超点阵或称卡尔克博格有序混层(有序度R≥3),称超点阵有序混层带;酸性水介质(含煤地层)的砂岩中高岭石、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粘土矿物含量下降,伊利石、绿泥石含量升高,成为主要粘土矿物类型;碱性水介质的泥岩中粘土矿物为伊利石—绿泥石组合。
④淡水—半咸水水介质的砂岩中石英次生加大为Ⅲ级,特别是富含石英的岩石中几乎所有石英和长石具有加大且边宽,多呈镶嵌状,高岭石明显减少或缺失,有的可见含铁碳酸盐类矿物、浊沸石和钠长石化;酸性水介质(含煤地层)的砂岩中的自生矿物以铁方解石、铁白云石发育为特征,以交代作用为主,石英加大可达Ⅲ级,有的还可见长石加大以及榍石、硬石膏、重晶石等;在碱性水介质中,(含)铁碳酸盐和硬石膏多以交代形式或以充填粒间孔隙形式出现,石英加大属Ⅲ级,大部分石英和长石次生加大,加大边宽且连续,石英自形晶面发育,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石英自生晶体相互联结,大部分长石钠长石化。
⑤在淡水—半咸水水介质中,颗粒间石英自形晶体相互连接,岩石致密,有裂缝发育;酸性水介质(含煤地层)的孔隙类型以裂缝为主,少量溶孔,颗粒间呈线—凹凸状接触或缝合线状接触;碱性水介质中岩石致密,裂缝较发育,颗粒间以凹凸接触和缝合线状接触为主,部分颗粒间为线接触。
(4)晚成岩阶段①古温度范围为175℃~200℃。
②有机质处于过成熟阶段,镜质组反射率Ro为2.0%~4.0%,最大热解峰温Tmax>490℃,孢粉颜色为黑色,热变指数TAI>4.0。
③淡水—半咸水水介质的岩石已极致密,颗粒呈缝合接触及有缝合线出现,孔隙极少且有裂缝发育;酸性水介质(含煤地层)的孔隙类型以裂缝为主,含少量长石岩屑溶孔,颗粒间呈缝合线状接触,有的可见石英颗粒压裂及愈合现象;在碱性水介质中还可见缝合线发育。
④在淡水—半咸水水介质的砂岩中可见晚期碳酸盐类矿物及钠长石、榍石等自生矿物,石英加大属Ⅳ级,颗粒间呈缝合线状接触,自形晶面消失;酸性水介质(含煤地层)的砂岩中自生矿物为铁白云石、石英加大(可达Ⅳ级)、少量榍石等,粘上矿物有绿泥石、伊利石、黑云母挤压变形,有的被菱铁矿交代或伊利石化;在碱性水介质中可见(含)铁碳酸盐及钠长石等自生矿物,石英次生加大属Ⅳ级,颗粒间呈缝合线状接触,自形晶面消失,普遍见钠长石化现象。
⑤砂岩和泥岩中代表性粘土矿物为伊利石和绿泥石,并有绢云母、黑云母,混层已基本消失,称伊利石带或伊利石—绿泥石带。
根据伊利石的结晶度,其Kuber指数(K.I)为0.25 (Δ2θ)<K.I<0.42°(Δ2θ),属于晚成岩期;碱性水介质的砂岩和泥岩中代表性粘土矿物为伊利石和绿泥石,并有绢云母和黑云母。
(5)表生成岩阶段的主要标志①含低价铁的矿物(如黄铁矿、菱铁矿等)被褐铁矿化或呈褐铁矿的浸染现象;②碎屑颗粒表面的氧化膜;③新月形碳酸盐胶结及重力胶结;④渗流充填物;⑤表生钙质结核;⑥硬石膏的石膏化;⑦表生高岭石;⑧溶蚀现象,有溶孔、溶洞产生,使不整合面下的次生孔隙发育,改善了物性;⑨断层和裂缝的发育,为地表水的向下渗透及深部地层水和地表水的对流作用提供通道,同时也形成次生孔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