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批复武陵山片区规划
论武陵山片区发展进程中本土高校知识分子责任与担当

论武陵山片区发展进程中本土高校知识分子责任与担当摘?要:2011年,国务院批复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 年)》,标志着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正式开始实施。
深入了解湖南武陵山片区本土高校知识分子的地位,分析其在武陵山片区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探讨其为实现武陵山片区的“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高校知识分子;地位;作用;责任一、武陵山片区本土高校知识分子之地位《现代汉语词典》对“知识分子”的解释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
知识分子是以脑力劳动为特征的社会群体。
而高校知识分子是指在高校里从事教学、科研、医疗和管理等工作的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教职工以及正在学习和积累知识的大学生。
教职工还有一个主要任务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社会培养知识分子;学生主要是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将来要承担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任。
那么高校知识分子不仅是这个群体中科技水平最高的一个阶层,而且是直接培养年轻科技文化高级人才的教育工作者。
武陵山片区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主要以湖北民族学院、吉首大学、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怀化学院、邵阳学院、贵州铜仁学院等为代表的本土本科高校。
武陵山片区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本土高校知识分子作为片区内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是武陵山片区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片区开发进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而要实现“将继续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国民教育的理念下,提高本片区各民族的素质和修养;全力支持本片区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实现片区内的区域经济合作,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实现特色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并最终实现武陵山片区脱贫致富的目标”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必须使科技进步真正成为加速武陵山片区发展的重要动力,必须进一步发挥高校知识分子的积极作用。
武陵山区概览

武陵⼭区概览武陵⼭区概况武陵⼭区是以武陵⼭脉为中⼼,以⼟家族、苗族、侗族为主体的湘鄂渝黔四省(市)毗邻地区,总⾯积11万多平⽅公⾥,总⼈⼝为2300多万⼈,其中,⼟家族、苗族、侗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1100多万⼈,约占总⼈⼝的48%。
本区域是⾰命⽼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穷地区,是中国区域经济的分⽔岭和西部⼤开发的最前沿,是连接中原与西南的重要纽带。
历史沿⾰。
“武陵”作为⾏政区划的名称始于汉代。
《汉书·地理志》载:“武陵郡,⾼帝置。
”《中国古今地名⼤辞典》在解释“武陵郡”时说:“汉置,治义陵,在今湖南溆浦县南三⾥。
后汉移⾄临沅,在今湖南常德县西。
隋初废,寻复置移今常德县治。
唐置朗州,寻仍⽈武陵郡,后⼜为朗州。
宋⽈朗州武陵郡,寻废。
”《辞海》在释“武陵”词条时说:“郡名,汉⾼帝置。
治所在义陵 (今湖南溆浦南)。
辖境相当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及⼴西三江、龙胜等地。
东汉移治临沅(今湖南常德市西)。
其后辖境逐渐缩⼩。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
⼤业及唐天宝、⾄德时⼜曾改朗州为武陵郡。
延⾄宋以后,“武陵”作为⾏政区划的名称再未出现于⽂献中,元朝开始施⾏⾏省制度,历史上的“武陵郡”划归于湘、鄂、川、黔四省管辖,于是“武陵”被湘、鄂、渝、黔边区所代替。
地貌⽓候。
武陵⼭区是我国三⼤地形阶梯中的第⼀级阶梯向第⼆级阶梯的过渡带,位于北纬27°10'-31°28',东经106°56'-111°49',是云贵⾼原的东部延伸地带,平均海拔⾼度在1000⽶左右,海拔在800⽶以上的地⽅占全境约70%。
武陵⼭脉贯穿黔东、湘西、鄂西、渝东南地区,长度约420千⽶。
武陵⼭脉是乌江、沅江、澧⽔的分⽔岭,主脉⾃贵州中部呈东北—西南⾛向,主峰梵净⼭⾼2494⽶。
该地区⽓候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类型,平均温度在13℃-16℃之间,降⽔量在1100-1600毫⽶,⽆霜期在280天左右。
(完整word版)武陵山片区行政区域范围

石门县
张家界市(4)
慈利县、桑植县、武陵源区、永定区
益阳市(1)
安化县
怀化市(14)
中方县、沅陵县、辰溪县、溆浦县、会同县、麻阳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鹤城区、洪江市
娄底市(3)
新化县、涟源市、冷水江市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8)
泸溪县、凤凰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花垣县、吉首市
重庆市(7)
丰都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黔江区、武隆县
贵州省(16)
遵义市(6)
正安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
铜仁市(10)
碧江区、江口县、玉屏侗族自治县、石阡县、思南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德江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万山区
武陵山片区行政区域范围
省(市)
地 (市、州)
县(市、区)
湖北省(11)
宜昌市(3)
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8)
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湖南省(37) Nhomakorabea邵阳市(8)
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
创建武陵山片区民族团结示范区的优势条件探析

团结示范 区“ 何 以可能 ” , 即条件分 析 ; 其二是创 建 “ 什
么类型” 的武 陵山 片区 团结示 范 区, 即模 式选 择 ; 其 三 是“ 如何创建 ” 武 陵 山片 区 团结示 范 区 , 即路径 探析 。 其 中, 条件分析是创建武陵 山片区团结示范 区的前 提 ,
可以从有利 的民族关 系条件 、 民族文化条件 、 民族 经济
V0 I _ 3 3 No . 3 M 2 01 3
创 建 武 陵 山片 区 民族 团结 示 范 区 的优 势条 件 探 析
游
摘
俊
( 吉 首大学 学校 办公 室 , 湖南 吉首 4 1 6 0 0 0)
要: 创建武陵 山片 区民族 团结示范 区具有四个优势基础 条件 , 即民族关 系的长期和 睦是 各民族 团结一致的
条件和民族教育条件 四个方 面展开 。
一
、
民族关 系的长 期和 睦是各 民族 团结一 致的优
势条件
模式研究是核 心 , 路径探 讨是关 键 。本文 重点就 创建
武 陵 山片 区团结示 范区 的有 利条件展 开较为 系统 、 深
入的分析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1 2—2 6
道德 素质 和法 治意识 , 积极 推动社会 主义精 神文 明建 设, 夯实民族 团结进 步 的政治 基础 、 物 质基 础 、 制度 基 础、 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 力争使武 陵山片 区民族 团结 进步事业 的各项基 础工作走 在全 国前 列 , 为全 国范 围 内加强 和创新 民族工作 , 推进 民族 团结 进步事业 作 出 示范 。 ” 由此可见 , 对 武陵 山片区 团结示 范 区的要 求可 以从两 个层 面来 理解 , 其基本 要求是 民族关 系和 睦和
5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附件5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国家林业局二〇一三年十二月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 (1)第一节区域概况 (1)一、规划范围 (1)二、自然条件 (1)三、社会经济 (3)四、扶贫开发 (4)第二节生态功能定位 (5)第三节主要生态问题 (6)一、生物多样性退化 (6)二、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 (7)三、经济社会落后导致自身承担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能力弱 (8)四、自然灾害威胁大 (8)五、生态脆弱与资源开发的矛盾突出 (9)第四节生态保护与建设现状 (9)一、生态工程建设 (9)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11)三、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态势 (12)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原则目标 (13)第一节指导思想 (13)第二节基本原则 (14)一、全面规划,突出重点 (14)二、保护优先,科学治理 (14)三、合理布局,分区施策 (15)四、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15)第三节规划期与规划目标 (16)一、规划期 (16)二、规划目标 (16)第三章总体布局 (18)第一节功能区划 (18)一、区划原则 (18)二、功能区划 (18)第二节建设布局 (19)一、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 (19)二、武陵山水土流失控制区域 (23)第四章主要建设内容 (27)第一节生物多样性保护 (27)一、资源调查 (27)二、禁止开发区域划建 (27)三、加强禁止开发区域能力建设 (30)第二节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 (32)一、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32)二、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32)三、全面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防治工程 (33)四、加强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 (33)第三节生态扶贫建设 (35)一、生态产业 (35)二、农林实用技术培训 (37)三、人口易地安置 (37)第四节配套建设 (38)一、防灾减灾 (38)二、基础设施设备 (40)第五节生态监管 (41)一、生态监测管理系统 (41)二、空间管制与引导 (42)三、生态监测评估方法 (43)第五章政策保障 (44)第一节政策需求 (44)一、生态补偿政策 (44)二、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的配套扶持政策 (44)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 (45)第二节保障措施 (45)一、法律保障 (45)二、资金保障 (46)三、技术保障 (46)四、考核体系 (48)附表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名录附图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位置图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区域概况一、规划范围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以下简称“武陵山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包括湖北省、湖南省和重庆市的25个县(市、区),总面积65571平方公里,人口1137.3万人。
国务院关于《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02.21•【文号】国函〔2024〕32号•【施行日期】2024.02.21•【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国务院关于《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国函〔2024〕32号重庆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你们关于报请批准《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重庆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是直辖市之一,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和对外开放门户、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等功能,更加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独特魅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庆篇章。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重庆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664.00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064.0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92万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国家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79.9亿立方米。
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保护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浅议武陵山区旅游协作的包容性发展

和 “ 经济持续”的原则 ,在体现旅游发展与社会系 武陵山区特殊的行政 区划体系及其旅游分离式开发 统及其 内部要素的协调性 ,体现旅游由小到大的渐 的模式 , 也导致了其旅游开发的不平衡 、 整合度低 、 进性 ,体现 民族特色与 国际规范接轨的国际性等方 协调性差等欠发展 、不协调及不可持续发展特征 。 面提 出当代旅游的发展 目标 。这样的旅游发展 目标 2 0 1 1 年 ,国务院批复了 《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 多从旅游产业本位 出发 ,过多地强调了旅游经济持 和扶贫攻坚规划 》 , 将武陵山片区整体规划为限制开 续发 展 与环 境生 态 承载 能力 的平 衡 ,而对 于旅 游发 发 区,明确 了 5个方面的战略定位 ,即扶贫攻坚示 展的公平性的关注显得有所欠缺 。 范区、跨省协作创新 区、民族 团结模范区 、国际知 时至当代 , 旅游不仅仅是一项经济产业 , “ 它对 名生 态文 化 旅游 区 、长 江流 域重 要 生态 安全 屏 障 。 扶贫 、社 区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 、弱势群体就业 、 在 旅 游产 业 方 面 ,提 出以 中心城 市 为依 托 ,构建 渝 平衡外汇 、文化交流 、生态环境保护、公民素养提 东南 山水生态旅游组 团、渝东鄂西山水风情旅游组 升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嘲 在全球化和技术飞速进步 团 、张家 界 湘西 风情 旅 游组 团 、湘西 南 山水 文化 旅
基于其旅游资源 、区位条件以及经济背景创建了颇 求能力的发展” 。 我国学者吸收可持续发展理论提 出
具 特 色 的旅 游 开发 模式 ,然 而 ,由于省 际边 区分离 了旅 游 业 的可 持续 发 展 ,即改 变 旅游 的经 济 机制 ,
式发展引起 的区域问恶性竞争及不协调 , 严重地影 在不损害资源与环境的情况下 ,实现旅游效益 的最
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调查报告

武 陵 山 片 区 ( 湖 南 所 属 区 位 图 )
<武陵山片区· 现状>
丰富的资源与落后的 经济状况
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慢; 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经济转型速度 太慢; 投资续航能力不足,消费品市场有 待拓展; 城镇居民收入低,农民人均纯收入 增速慢。
<武陵山片区· 政策>
2011年11月,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启动会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举行, 标志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的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战略正式实施。国务院批复的《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明确行政区域范围为湘鄂渝黔4个省市的71个县( 区、市)
壶瓶山/夹 山(常德 石门)
茶马古道/ 安化黑茶 (益阳安 化)
<武陵山片区· 旅游产业分析>
不利因素
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作为从中部向西部过度的高山丘陵地带,武陵山片区的交通、信息、住宿、 餐饮、购物等设施近年来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中东部发达地区相比, 依然有很大的差距; 区域发展不均衡 以张家界-凤凰为代表的旅游中心区域是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的黄金带,但 并没有因此形成良好的带动效果,反而制造出一种“灯下黑”的效应,旅游 客群大量流向中心区域,导致其他区域严重弱化; 缺乏整体统一定位 武陵山片区的旅游资源存在着各自不同的定位方向,缺乏统一的整体形象, 造成客源市场对该片区的不同认知,不利于建立完整的区域旅游形象。
武 陵 山 片 区 ( 湖 南 省 区 域 ) 旅 游 资 源 概 况
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界旅 游区
大熊山/梅 山龙宫/紫 鹊界(娄 底部分区 域)
武陵山片 区湖南省 所属部分 区域
凤凰古城 旅游区/乾 州古城/里 耶古城( 湘西州)
南山/黄桑 /崀山(邵 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务院批复武陵山片区规划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近日获得国务院批复。
规划确定的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区域范围包括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省市11个地(市、州)的71个县(市、区),其中湖北11个、贵州16个、重庆7个,湖南省除了湘西自治州8县市之外,还包括怀化市的全部县市区、张家界市的全部县区、邵阳市的8个县区、娄底市的3个县市、常德市的石门县、益阳市的安化县。
片区国土总面积17.18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36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3万人,农村人口2792万人。
该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
规划的总体要求包含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四个方面的内容。
指导思想提出: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着力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全社会扶贫和全方位协作新格局,促进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实现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目标。
规划明确了6条基本原则:坚持加快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坚持加快发展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坚持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相结合;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统筹协调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支持相结合。
规划明确了5个方面的战略定位:扶贫攻坚示范区、跨省协作创新区、民族团结模范区、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规划确定了10年间的主要发展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10%,“十三五”期间高于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7%,“十三五”期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8%,“十三五”期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在“十二五”期末达到38%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45%以上;人均教育、卫生、社保和就业四项支出在“十二五”期末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0%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8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在“十二五”期末达到80%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在“十二五”期末下降到6.4%。
以内,“十三五”期末下降到
5.9%。
以内;森林覆盖率在“十二五”期末达到57%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60%以上。
规划第三章空间布局提出,要构建“六中心四轴线”的经济带格局,依托铁路、高速公路,发挥6个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强与重庆城区、武汉市、贵阳市、长沙市和长三角地区、成渝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等周边重点城市和重要经济区的联系。
六中心,即黔江、恩施、张家界、吉首、怀化、铜仁6个中心城市;四轴线,即重庆—黔江—恩施—武汉,贵阳—铜仁—怀化—长沙,万州—黔江—铜仁—凯里,宜昌—张家界—怀化—柳州。
规划明确,设立武陵山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建设步骤为:到2012年,做好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在同城建设、统筹城乡、公共管理等方面协作发展取得初步成果;到2015年,在城乡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20年,全面建成一体化发展体系,成为武陵山片区的重要城市和经济增长极。
规划第四章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方面,明确了“两环四横五纵”的交通主通道。
涉及我州的有黔张常铁路、黔江经龙山至张家界高速公路、遵义—铜仁—吉首——岳阳铁路、枝柳铁路石门至柳州段扩能改造工程、铜仁凤凰机场扩建工程等重大交通项目。
规划第五章产业发展。
本章把旅游产业摆在第一节,凸显了旅游产业对片区发展的重要性。
规划提出,以中心城市为依托,构建渝东南山水生态旅游组团、渝东鄂西山水风情旅游组团、张家界湘西风情旅游组团、湘西南山水文化旅游组团、梵净山生态休闲文化旅游组团5大特色旅游组团;着力打造12条精品旅游线路。
规划要求,改善旅游交通条件,加快景区设施建设,提升城镇旅游服务功能,推进旅游产品多元化开发。
在产业发展第二节特色农业方面,提出要加快推进区域性特色农林产品基地建设,明确了油茶基地、茶叶基地、蚕茧基地、烤烟基地、高山蔬菜基地、魔芋基地、柑橘基地、中药材基地、干果基地、肉类基地、优质楠竹基地11大基地。
规划要求,要完善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培育一批绿色名、优、特农产品品牌。
第三节加工制造业方面,明确了农林产品加工业、生物医药产业、矿产资源加工业、机械工业4大类。
在民族文化产业一节,要
求推进民族文化品牌传承与保护,大力扶持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加强民族文化设施建设和民族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发展民族工艺品。
本章对产业化扶贫单列一节论述,要求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发挥各种合作组织、致富带头人、经纪人等在带动贫困户和协调企业方面的纽带聚合作用,促进企业和贫困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
加大扶贫贴息贷款的投放力度,完善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形式。
鼓励企业在贫困村建立产业基地,为贫困农民提供技术、市场、信息等服务,积极推行订单农业,促进农超对接。
规划第六章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分为小城镇与村庄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人居环境三节。
本章提出要支持一批特色小城镇发展,引导农民建设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传统风貌的住房;对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的村落实施异地搬迁,把发展特色产业和移民搬迁相结合;要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所有乡镇到县城公路达到三级标准,100%行政村通公路,其中95%以上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要制定专门规划,实施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水渠、小泵站“五小水利”工程;要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规划第七章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实施“雨露计划”:引导和鼓励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继续接受高、中等职业教育或一年以上的技能培训;组织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参加以取得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为方向的就业技能培训;培训贫困农民各种实用技能,扶持他们参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培养贫困村产业带头人引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能力和带领当地贫困人口发展生产、参与市场竞争、共同致富增收的能力。
规划第十章改革创新分为三节:深化体制改革、扶贫机制创新、协作机制创新。
本章提出,要探索扶贫投入增长机制。
建立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对片区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结合土地利用制度创新、林权制度改革和旅游业产业发展,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和财政政策将片区资源环境优势转变为扶贫投入稳定来源的具体变化。
规划第十一章政策支持,对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生态补偿、帮扶政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优惠举措。
要求加大中央财政均衡性转移
支付力度;中央财政有关专项转移支付向片区内重点区域倾斜;省级财政要提高转移支付水平。
规划第十二章组织实施,要求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建立跨省协调机制;加强基层组织保障;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本章第二节规划管理还明确要求省、县两级要编制相应的实施规划,推动片区发展扶贫规划的落实。
[编辑张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