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批复武陵山片区规划

合集下载

论武陵山片区发展进程中本土高校知识分子责任与担当

论武陵山片区发展进程中本土高校知识分子责任与担当

论武陵山片区发展进程中本土高校知识分子责任与担当摘?要:2011年,国务院批复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 年)》,标志着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正式开始实施。

深入了解湖南武陵山片区本土高校知识分子的地位,分析其在武陵山片区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探讨其为实现武陵山片区的“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高校知识分子;地位;作用;责任一、武陵山片区本土高校知识分子之地位《现代汉语词典》对“知识分子”的解释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

知识分子是以脑力劳动为特征的社会群体。

而高校知识分子是指在高校里从事教学、科研、医疗和管理等工作的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教职工以及正在学习和积累知识的大学生。

教职工还有一个主要任务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社会培养知识分子;学生主要是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将来要承担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任。

那么高校知识分子不仅是这个群体中科技水平最高的一个阶层,而且是直接培养年轻科技文化高级人才的教育工作者。

武陵山片区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主要以湖北民族学院、吉首大学、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怀化学院、邵阳学院、贵州铜仁学院等为代表的本土本科高校。

武陵山片区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本土高校知识分子作为片区内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是武陵山片区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片区开发进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而要实现“将继续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国民教育的理念下,提高本片区各民族的素质和修养;全力支持本片区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实现片区内的区域经济合作,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实现特色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并最终实现武陵山片区脱贫致富的目标”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必须使科技进步真正成为加速武陵山片区发展的重要动力,必须进一步发挥高校知识分子的积极作用。

在客商考察座谈会上的致辞

在客商考察座谈会上的致辞

在客商考察座谈会上的致辞ok3w_ads(“s004”);ok3w_ads(“s005”);篇一:在外地客商来XX考察座谈会上的致辞在外地客商来XX考察座谈会上的致辞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值此第二届中博会暨第五届XX食品节隆重举行之际,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共谋发展。

借此机会,我代表XX县委、县政府,向不辞劳苦莅舞考察的各位来宾,向投资XX创业发展的新老朋友,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XX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9000年历史的贾湖文化,被誉为“有考古物证的人类文明的源头”;物产富庶,资源丰富,尤为盐矿资源为最,远景储量达400亿吨,是全国品位第一,储量第二的超大型盐矿;交通便利,区位优越,沪渝铁路、南洛高速穿境而过,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278公里。

近年来,我们以打造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中国新兴盐都为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断创优环境,创新举措,坚定不移地走外向带动之路,吸引了一大批知名企业来舞投资兴业,促成了工业效益全面攀升、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和谐进步的大好局面。

今年第一季度,我县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多项经济指标增幅,在全市位居第一,XX已成为漯河最富生机、最富活力的县区之一。

特别是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建设全省重要的盐化工基地,将把XX盐化工业区升格为市级工业区,使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必将对XX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当前的XX,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充满希望。

邀宾朋畅叙友谊,话发展前程似锦。

XX过去的发展,凝聚着大家的心血和汗水;XX今后的发展,更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和参与。

相互依存、求得双赢,是我们的共同目标,相互信任、共谋发展是我们的共同心愿。

这次考察,必将进一步促进我们加深了解,增进感情,拓宽合作渠道,实现互利共赢。

希望我们以此为平台,加强沟通,增进了解,达成更多的合作协议,更希望你们牵线搭桥,介绍更多的朋友、动员更多的客商来舞投资兴业。

武陵山区概览

武陵山区概览

武陵⼭区概览武陵⼭区概况武陵⼭区是以武陵⼭脉为中⼼,以⼟家族、苗族、侗族为主体的湘鄂渝黔四省(市)毗邻地区,总⾯积11万多平⽅公⾥,总⼈⼝为2300多万⼈,其中,⼟家族、苗族、侗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1100多万⼈,约占总⼈⼝的48%。

本区域是⾰命⽼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穷地区,是中国区域经济的分⽔岭和西部⼤开发的最前沿,是连接中原与西南的重要纽带。

历史沿⾰。

“武陵”作为⾏政区划的名称始于汉代。

《汉书·地理志》载:“武陵郡,⾼帝置。

”《中国古今地名⼤辞典》在解释“武陵郡”时说:“汉置,治义陵,在今湖南溆浦县南三⾥。

后汉移⾄临沅,在今湖南常德县西。

隋初废,寻复置移今常德县治。

唐置朗州,寻仍⽈武陵郡,后⼜为朗州。

宋⽈朗州武陵郡,寻废。

”《辞海》在释“武陵”词条时说:“郡名,汉⾼帝置。

治所在义陵 (今湖南溆浦南)。

辖境相当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及⼴西三江、龙胜等地。

东汉移治临沅(今湖南常德市西)。

其后辖境逐渐缩⼩。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

⼤业及唐天宝、⾄德时⼜曾改朗州为武陵郡。

延⾄宋以后,“武陵”作为⾏政区划的名称再未出现于⽂献中,元朝开始施⾏⾏省制度,历史上的“武陵郡”划归于湘、鄂、川、黔四省管辖,于是“武陵”被湘、鄂、渝、黔边区所代替。

地貌⽓候。

武陵⼭区是我国三⼤地形阶梯中的第⼀级阶梯向第⼆级阶梯的过渡带,位于北纬27°10'-31°28',东经106°56'-111°49',是云贵⾼原的东部延伸地带,平均海拔⾼度在1000⽶左右,海拔在800⽶以上的地⽅占全境约70%。

武陵⼭脉贯穿黔东、湘西、鄂西、渝东南地区,长度约420千⽶。

武陵⼭脉是乌江、沅江、澧⽔的分⽔岭,主脉⾃贵州中部呈东北—西南⾛向,主峰梵净⼭⾼2494⽶。

该地区⽓候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类型,平均温度在13℃-16℃之间,降⽔量在1100-1600毫⽶,⽆霜期在280天左右。

5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5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附件5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国家林业局二〇一三年十二月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 (1)第一节区域概况 (1)一、规划范围 (1)二、自然条件 (1)三、社会经济 (3)四、扶贫开发 (4)第二节生态功能定位 (5)第三节主要生态问题 (6)一、生物多样性退化 (6)二、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 (7)三、经济社会落后导致自身承担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能力弱 (8)四、自然灾害威胁大 (8)五、生态脆弱与资源开发的矛盾突出 (9)第四节生态保护与建设现状 (9)一、生态工程建设 (9)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11)三、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态势 (12)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原则目标 (13)第一节指导思想 (13)第二节基本原则 (14)一、全面规划,突出重点 (14)二、保护优先,科学治理 (14)三、合理布局,分区施策 (15)四、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15)第三节规划期与规划目标 (16)一、规划期 (16)二、规划目标 (16)第三章总体布局 (18)第一节功能区划 (18)一、区划原则 (18)二、功能区划 (18)第二节建设布局 (19)一、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 (19)二、武陵山水土流失控制区域 (23)第四章主要建设内容 (27)第一节生物多样性保护 (27)一、资源调查 (27)二、禁止开发区域划建 (27)三、加强禁止开发区域能力建设 (30)第二节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 (32)一、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32)二、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32)三、全面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防治工程 (33)四、加强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 (33)第三节生态扶贫建设 (35)一、生态产业 (35)二、农林实用技术培训 (37)三、人口易地安置 (37)第四节配套建设 (38)一、防灾减灾 (38)二、基础设施设备 (40)第五节生态监管 (41)一、生态监测管理系统 (41)二、空间管制与引导 (42)三、生态监测评估方法 (43)第五章政策保障 (44)第一节政策需求 (44)一、生态补偿政策 (44)二、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的配套扶持政策 (44)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 (45)第二节保障措施 (45)一、法律保障 (45)二、资金保障 (46)三、技术保障 (46)四、考核体系 (48)附表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名录附图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位置图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区域概况一、规划范围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以下简称“武陵山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包括湖北省、湖南省和重庆市的25个县(市、区),总面积65571平方公里,人口1137.3万人。

国务院批复武陵山片区规划

国务院批复武陵山片区规划

国务院批复武陵山片区规划《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近日获得国务院批复。

规划确定的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区域范围包括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省市11个地(市、州)的71个县(市、区),其中湖北11个、贵州16个、重庆7个,湖南省除了湘西自治州8县市之外,还包括怀化市的全部县市区、张家界市的全部县区、邵阳市的8个县区、娄底市的3个县市、常德市的石门县、益阳市的安化县。

片区国土总面积17.18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36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3万人,农村人口2792万人。

该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

规划的总体要求包含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四个方面的内容。

指导思想提出: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着力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全社会扶贫和全方位协作新格局,促进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实现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目标。

规划明确了6条基本原则:坚持加快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坚持加快发展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坚持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相结合;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统筹协调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支持相结合。

规划明确了5个方面的战略定位:扶贫攻坚示范区、跨省协作创新区、民族团结模范区、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规划确定了10年间的主要发展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10%,“十三五”期间高于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7%,“十三五”期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8%,“十三五”期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在“十二五”期末达到38%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45%以上;人均教育、卫生、社保和就业四项支出在“十二五”期末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0%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8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在“十二五”期末达到80%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在“十二五”期末下降到6.4%。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评估及政策建议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评估及政策建议
【区域经济】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评估及政策建议
●魏后凯,赵 勇
(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北京 100028)
内容提要: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东部地区及其他区域的相对差距不断缩小。但 是,目前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仍然突出,同步实现小康难度较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城镇化水平和 质量较低,生态补偿机制仍有待完善。进一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支持政策体系,制定和完善西部 大开发政策实施细则,建立健全资源开发和生态补偿机制,有效推进西部特色新型城镇化,积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 加大沿边开发开放力度,以确保在 2020 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战略评估;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4161( 2014) 01 - 0001 - 07 DOI: 10. 13483 / j. cnki. kfyj. 2014. 01. 001
一、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展及效果 自 2010 年 6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 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以来,西部大开发工作取得了明 显的成效。 西 部 地 区 综 合 经 济 实 力 明 显 增 强,基 础 设 施更加完善,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 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序推进,对外开放程度稳步 提高。 ( 一) 西部开发政策不断细化落实,经济保持平稳 快速发展态势 按照国务院《关 于 深 入 实 施 西 部 大 开 发 战 略 的 若 干意见》的总体目标和部署,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相关 扶持政策、配套办法和实施细则,加大了中央财政对西 部地区的转 移 支 付 以 及 各 类 专 项 资 金 的 支 持 力 度,使 近年来西部地区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态势。 第一,经济 平 稳 快 速 增 长 且 占 比 不 断 提 高。 西 部 地区生产总值由 2009 年的 66 973. 5 亿元增加到 2012 年 的 113 914. 6 亿 元,占 全 国 各 地 区 总 额 的 比 重 由 18. 3% 提高到 19. 8% 。2010—2012 年,西部地区生产 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 14. 0% ,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东 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高 2. 2,3. 4,1. 6,1. 3 个百 分点( 见表 1) 。与 2007—2009 年相比,2010—2012 年

5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5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附件5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国家林业局二〇一三年十二月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 (1)第一节区域概况 (1)一、规划范围 (1)二、自然条件 (1)三、社会经济 (3)四、扶贫开发 (4)第二节生态功能定位 (5)第三节主要生态问题 (6)一、生物多样性退化 (6)二、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 (7)三、经济社会落后导致自身承担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能力弱 (8)四、自然灾害威胁大 (8)五、生态脆弱与资源开发的矛盾突出 (9)第四节生态保护与建设现状 (9)一、生态工程建设 (9)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11)三、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态势 (12)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原则目标 (13)第一节指导思想 (13)第二节基本原则 (14)一、全面规划,突出重点 (14)二、保护优先,科学治理 (14)三、合理布局,分区施策 (15)四、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15)第三节规划期与规划目标 (16)一、规划期 (16)二、规划目标 (16)第三章总体布局 (18)第一节功能区划 (18)一、区划原则 (18)二、功能区划 (18)第二节建设布局 (19)一、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 (19)二、武陵山水土流失控制区域 (23)第四章主要建设内容 (27)第一节生物多样性保护 (27)一、资源调查 (27)二、禁止开发区域划建 (27)三、加强禁止开发区域能力建设 (30)第二节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 (32)一、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32)二、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32)三、全面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防治工程 (33)四、加强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 (33)第三节生态扶贫建设 (35)一、生态产业 (35)二、农林实用技术培训 (37)三、人口易地安置 (37)第四节配套建设 (38)一、防灾减灾 (38)二、基础设施设备 (40)第五节生态监管 (41)一、生态监测管理系统 (41)二、空间管制与引导 (42)三、生态监测评估方法 (43)第五章政策保障 (44)第一节政策需求 (44)一、生态补偿政策 (44)二、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的配套扶持政策 (44)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 (45)第二节保障措施 (45)一、法律保障 (45)二、资金保障 (46)三、技术保障 (46)四、考核体系 (48)附表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名录附图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位置图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区域概况一、规划范围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以下简称“武陵山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包括湖北省、湖南省和重庆市的25个县(市、区),总面积65571平方公里,人口1137.3万人。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目录序言 (4)第一章基本情况 (5)第一节规划范围 (5)第二节自然条件 (5)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 (5)第四节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 (6)第五节发展机遇 (8)第六节重大意义 (9)第二章总体要求 (10)第一节指导思想 (10)第二节基本原则 (10)第三节战略定位 (12)第四节发展目标 (13)第三章空间布局 (16)第一节功能分区 (16)第二节空间结构 (16)第三节城镇布局 (18)第四章基础设施建设 (19)第一节交通 (19)第二节水利 (21)第三节能源 (22)第四节通信和信息化 (23)第五节城市基础设施 (24)第五章产业发展 (24)第一节旅游业 (24)第二节特色农业 (26)第三节加工制造业 (28)第四节现代服务业 (29)第五节民族文化产业 (30)第六节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协作发展 (31)第七节产业化扶贫 (32)第六章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32)第一节村庄建设 (33)第二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4)第三节改善人居环境 (34)第七章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35)第一节就业促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35)第二节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36)第八章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 (38)第一节教育 (38)第三节科技文化体育 (41)第四节社会保障 (42)第五节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42)第九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42)第一节重点生态区 (43)第二节生态建设 (43)第三节环境保护 (44)第四节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 (45)第十章改革创新 (45)第一节深化体制改革 (46)第二节扶贫机制创新 (47)第三节协作机制创新 (48)第十一章政策支持 (48)第一节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 (49)第二节投资、产业政策 (50)第三节土地政策 (51)第四节生态补偿政策 (51)第五节帮扶政策 (52)第六节扶持重点群体 (53)第七节重大政策和项目贫困影响评估 (53)第十二章组织实施 (54)第二节规划管理 (55)第三节监测评估 (55)附表武陵山片区行政区域范围 (56)附图图1.武陵山片区行政区划图 (57)图2.武陵山片区三维地形图 (58)序言按照中央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的战略部署和国家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决定率先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为全国其他连片特困地区提供示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务院批复武陵山片区规划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近日获得国务院批复。

规划确定的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区域范围包括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省市11个地(市、州)的71个县(市、区),其中湖北11个、贵州16个、重庆7个,湖南省除了湘西自治州8县市之外,还包括怀化市的全部县市区、张家界市的全部县区、邵阳市的8个县区、娄底市的3个县市、常德市的石门县、益阳市的安化县。

片区国土总面积17.18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36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3万人,农村人口2792万人。

该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

规划的总体要求包含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四个方面的内容。

指导思想提出: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着力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全社会扶贫和全方位协作新格局,促进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实现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目标。

规划明确了6条基本原则:坚持加快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坚持加快发展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坚持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相结合;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统筹协调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支持相结合。

规划明
确了5个方面的战略定位:扶贫攻坚示范区、跨省协作创新区、民族团结模范区、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规划确定了10年间的主要发展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10%,“十三五”期间高于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7%,“十三五”期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8%,“十三五”期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在“十二五”期末达到38%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45%以上;人均教育、卫生、社保和就业四项支出在“十二五”期末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0%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8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在“十二五”期末达到80%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在“十二五”期末下降到6.4%。

以内,“十三五”期末下降到5.9%。

以内;森林覆盖率在“十二五”期末达到57%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60%以上。

规划第三章空间布局提出,要构建“六中心四轴线”的经济带格局,依托铁路、高速公路,发挥6个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强与重庆城区、武汉市、贵阳市、长沙市和长三角地区、成渝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等周边重点城市和重要经济区的联系。

六中心,即黔江、恩施、张家界、吉首、怀化、铜仁6个中心城市;四轴线,即重庆—黔江—恩施—武汉,贵阳—铜仁—怀化—长沙,万州—黔江—铜仁—凯里,宜昌—张家界—怀化—柳州。

规划明确,设立武陵山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建设步骤为:到2012年,做好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在同城建设、统筹城乡、公共管理等方面协作发展取得初步成果;到2015年,
在城乡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20年,全面建成一体化发展体系,成为武陵山片区的重要城市和经济增长极。

规划第四章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方面,明确了“两环四横五纵”的交通主通道。

涉及我州的有黔张常铁路、黔江经龙山至张家界高速公路、遵义—铜仁—吉首——岳阳铁路、枝柳铁路石门至柳州段扩能改造工程、铜仁凤凰机场扩建工程等重大交通项目。

规划第五章产业发展。

本章把旅游产业摆在第一节,凸显了旅游产业对片区发展的重要性。

规划提出,以中心城市为依托,构建渝东南山水生态旅游组团、渝东鄂西山水风情旅游组团、张家界湘西风情旅游组团、湘西南山水文化旅游组团、梵净山生态休闲文化旅游组团5大特色旅游组团;着力打造12条精品旅游线路。

规划要求,改善旅游交通条件,加快景区设施建设,提升城镇旅游服务功能,推进旅游产品多元化开发。

在产业发展第二节特色农业方面,提出要加快推进区域性特色农林产品基地建设,明确了油茶基地、茶叶基地、蚕茧基地、烤烟基地、高山蔬菜基地、魔芋基地、柑橘基地、中药材基地、干果基地、肉类基地、优质楠竹基地11大基地。

规划要求,要完善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培育一批绿色名、优、特农产品品牌。

第三节加工制造业方面,明确了农林产品加工业、生物医药产业、矿产资源加工业、机
械工业4大类。

在民族文化产业一节,要求推进民族文化品牌传承与保护,大力扶持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加强民族文化设施建设和民族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发展民族工艺品。

本章对产业化扶贫单列一节论述,要求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发挥各种合作组织、致富带头人、经纪人等在带动贫困户和协调企业方面的纽带聚合作用,促进企业和贫困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

加大扶贫贴息贷款的投放力度,完善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形式。

鼓励企业在贫困村建立产业基地,为贫困农民提供技术、市场、信息等服务,积极推行订单农业,促进农超对接。

规划第六章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分为小城镇与村庄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人居环境三节。

本章提出要支持一批特色小城镇发展,引导农民建设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传统风貌的住房;对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的村落实施异地搬迁,把发展特色产业和移民搬迁相结合;要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所有乡镇到县城公路达到三级标准,100%行政村通公路,其中95%以上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要制定专门规划,实施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水渠、小泵站“五小水利”工程;要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规划第七章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实施“雨露计划”:引导和鼓励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继续接受高、中等职业教育或一年以上的技能培训;组织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参加以取得初、中级职业资格
证书为方向的就业技能培训;培训贫困农民各种实用技能,扶持他们参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培养贫困村产业带头人引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能力和带领当地贫困人口发展生产、参与市场竞争、共同致富增收的能力。

规划第十章改革创新分为三节:深化体制改革、扶贫机制创新、协作机制创新。

本章提出,要探索扶贫投入增长机制。

建立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对片区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结合土地利用制度创新、林权制度改革和旅游业产业发展,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和财政政策将片区资源环境优势转变为扶贫投入稳定来源的具体变化。

规划第十一章政策支持,对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生态补偿、帮扶政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优惠举措。

要求加大中央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有关专项转移支付向片区内重点区域倾斜;省级财政要提高转移支付水平。

规划第十二章组织实施,要求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建立跨省协调机制;加强基层组织保障;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本章第二节规划管理还明确要求省、县两级要编制相应的实施规划,推动片区发展扶贫规划的落实。

[编辑张友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