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合集下载

联系与发展基本规律PPT课件

联系与发展基本规律PPT课件

发展的规律性和创新性
规律性
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人们可以通过认识和掌握这些规律来指导实践,推动事物 的发展。
创新性
事物的发展不仅遵循客观规律,还需要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创新是推动事物发展的重要动力,人们应该 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
联系与发展基本规律的相互作用
01
联系对发展的影响
联系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条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
02
发展对联系的作用
发展使得事物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和复杂,促进了新联系的产生和发展。
03
联系与发展基本规律的辩证关系
联系与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在联系中才能
看到发展,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看到联系的深化和拓展。
PART 04
联系与发展基本规律的关 系
REPORTING
WENKU DESIGN
联系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联系与发展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没有 孤立存在的事物。
联系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联系 就没有发展。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构 成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条件。
联系的多样性
本文强调了联系与发展基本规律对于指导实践、推动理论创新的重要 意义,并指出了在实践中如何运用这些规律来Fra bibliotek决问题、推动发展。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局限性
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已有的文献和案例,对于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的挖掘不够深入,未来可以进 一步拓展研究视野和方法。
实践应用前景
联系与发展基本规律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指导实践、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 义。未来可以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这些规律,推动实践创新和发展。同时,也 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些规律,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课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6版数字教材版)第六章

课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6版数字教材版)第六章

2.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普遍存在,但现实中的矛盾却各不相同。 每一领域、每一事物及其运的过程中的矛盾既有性质上的共同性,又又特殊性, 即个性,从而体现出矛盾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矛盾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都属于矛盾的特殊性。 认识矛盾,主要就是认识不同的矛盾所具有的特殊的对立统一关系; 解决矛盾,关键也在于找到适合解决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
·“两点论”和“重点论”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
从共时态看,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从历史态看,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 换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所谓事物的本质包含矛盾,就是说,不仅要承认一个事物在本 质上与自身是同一的,而且要承认一个事物在本质上与自身又 是对立的。 和谐就是指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
内因是事物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源泉,规定着事物的本质和 发展方向 ,外因则影响事物的状况和发展进程。即外因通过加 强或削弱内部矛盾的某一方面影响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进程。
第四部分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关系
矛盾的存在是普 遍的
矛盾的差异性和 多样性
重点分析
·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是否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 是否处于支配与主导地位
的幅度。
任何事物都同时具有质与量,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和量的统一体体现在“度”这个范畴中。
2.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量变,即量的变化,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事物在原有
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所发生的变化。
质变,即质的变化,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
质态的转变,表现为显著的突变。
系统论与矛盾论:对立统一规律是矛盾论与系统论的立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所以,质和事物是不可分割的。
事物的质和属性
事物的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但 是一个事物的质又要通过它和其它事物 的关系表现出来。 事物的质通过与其它事物的联系表 现出来,就是这一事物的属性。或者说, 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人们通过认识事 物的属性来认识事物的质。
例如,铜的导电性是它与电源联系中 的表现,导热性是它与热源联系中的表 现,延展性是它与锤子等较硬的东西相 碰撞过程中的表现,等等。
《老子》:“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 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百喻经》中“笨人吃饼”的小故事。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必然会产生质变。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不早早消灭白蚁,结果是千里之堤的毁坏。
《战国策》:“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一两一两地不断增加它的负担,直到后来, 这驴子担负不起这重量而倒下了。”
用钱——用的太多,就成了奢侈;用 的太少,就成了吝啬。
黑格尔还说:“举凡一切人世间的事 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 等——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过这尺度就会 招致沉沦和毁灭。”
“适度”原则
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一切实践活 动中都应当掌握“适度”原则,“过” 和“不及”都是不对的。 炼钢要看“火色”,炒菜要掌握 “火候”,做事要注意“分寸”,都是 “度”的问题。
例如,生物进化中,新物种不再是旧物种, 这是否定;而同时新物种还保留着旧物种的许多 特征,这是一种连续和保留。 例如,新的社会形态与旧的社会形态的更迭 也是一种扬弃的过程。
例如,水温突破了100摄氏度,就变成了 水蒸气,原有的连续变化中断了,事物的质发 生了变化,液态变成了气态。
(3)质变和量变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
秀才对官员说:“官位贵,官印重,风吹官袍 动,官衙里面能藏凤。”
面对商人的回答则是:“金子贵,元宝重, 风吹银票动,红罗帐里能藏凤。”
对学士的回答又是一种格调:“书为贵,情为重, 风吹秋波动,君心深处能藏凤。”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矛盾性质 作用与反作用 排斥与吸引 化合与分解 同化与异化 前进与倒退
❖青花瓷之模仿19人.flv
一群商人在一条船上谈生意,船在行驶中出了故
障,渐渐下沉。必须让乘客跳水逃命。船长深谙世故, 知道这些商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必须用不同的方式说 服他们。于是他对英国商人说:“跳水是一种体育运 动”,英国人崇尚体育,听罢就跳;他对法国商人说: “跳水是一种时髦,你没看见已经有人在跳了吗?” 法国人爱赶时髦,听完即跳下;他对德国商人说; “我是船长,现在跳水,这是命令!”德国人严于纪 律,服从了命令;船长对意大利商人说:“乘坐别的 船遇险可以跳水,但在我的船上不准许!”意大利人 多有逆反心理,你不让他跳他偏要跳。对非常现实的 美国人,船长就说:“跳吧,反正有人寿保险的,不 亏!”对中国商人则说:“你不是家有八十多岁的老 母亲么,你不跳水逃命怎么对得起她老人家呀?”
联系的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康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事 德 物之间的联系是由人的
观念和意志决定的。
黑 格 尔
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事物的联 系是某种客观精神或绝对观念联 系的表现。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 Nhomakorabea联系是事物本 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
承认联系客观性的意义
➢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批判唯心主义的基 本要求。
拆字的故事
崇祯“友” 、“有”、 “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联系及其特点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联系具有以下特征: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和多样性。

第一,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依人的意识和主观认识而转移。

第二,联系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复杂的系统。

系统就是由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

第三,联系具有多样性。

由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因而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是复杂多样的。

不同的物质与运动形式之间,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不同的联系。

事物之间的联系也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形式主要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掌握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对于指导我们实际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及系统性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在工作中我们要把整体性原则作为基本的出发点,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作为整体,系统是由部分组成的,但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系统整体的功能也不是部分功能的机械相加。

要从整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综合地、系统地把握事物,避免孤立地、片面地看事物,使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注意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问题,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随便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联系起来。

第二,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能使我们正确地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六章: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节: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度1质的含义质是使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它物的内在规定性成为某特定事物而不是其它事物的内在根据,是事物本身固有,非现露于外表的,比如,水、生命、社会主义、抽象地说就是使社会主义的,使粉笔之成为粉笔者理解该概念的要点(1)、质和事物的关系是直接同一关系不仅仅是教材上的两层、更根本的是、质一改变事物就变为它物(2)、质和属性及其关系A.、属性的含义是事物相互关系中质的外在表现流动性可燃性B、质和属性的关系有区别又有联系是内在根据与外在现显的关系是表里关系(3)、怎样确定事物的质结合人的实践需要、抓住本质属性比如;买一个杯子是作为一件艺术品还是作为喝水的用具选一名运动员还是选先进个人(4)、质的多样性由于事物之间区别的多样性如常三好学生社会主1、量(1)、量的含义(2)、内涵的量与外延的量(3)、量和事物的关系(4)、量和质的关系2、度(1)、度的含义(2)度和关节点的关系(3)、度的特征A、质和量的相互结合B、质和量的相互规定二量变和质变及其关系1、含义2、关系(1)、区别是否超出度体现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还是间断性(2)、联系A、必要准备必然结果理论理由事实根据 B、巩固成果、开始新的量变2、复杂多样性(1)、量变的复杂性A、具体形式多样基本形式两种B、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A、阶段性部分质变(造成的原因)B、局部性部分质变(造成的原因) C、时间延续上的多样性(2)、质变的复杂性A、具体形式多样基本形式两种B、相互渗透及其原因C、质变过程中量的特征(与单纯量变的区别) D、质变过程本身的多样性三、方法论意义(1)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2)、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原则(从自己小事现在做起既要又要既不也不(3)、批判错误观点的理论武器把握适度的原则第二节对立统一规律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1)、矛盾术语的几种含义 A、日常生活用语的矛盾B、形式逻辑学科中的矛盾、C、哲学的矛盾范畴(2)、矛盾的属性很多基本属性只有两个、为什么(3)、矛盾的同一性总的含义、两层基本含义、不能把相互贯通与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等同起来与毛的理解的对比(4)、矛盾的斗争性、含义、理解时应特别注意A、是对一切矛盾双方相互离异排斥性的共同本质的总摡栝、实质是相互不同B、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尤其要与政治生活用语中的斗争区别开来C、事物和过程不同,矛盾斗争性的特征不同,D、有矛盾必有斗争不能把斗争性的差别等同于斗争性的有无(5)、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A、不可分割的关系B、相对与绝对的关系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1)、该命题的基本含义(2)、内外因及其辩证关系(3)、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A、B、C、(4)、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5)、同一的相对性与斗争性的绝对性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1)、普遍性的含义(2)、特殊性A、特殊性的总含义B、基本表现(同怎样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第一、第二、第三、(3)、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四、方法论意义*(1)、矛盾分析法第一、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第二、内外因结合分析法第三、共性个性相结合分析法(2)、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第三节:否定之否定规律、一、辩证的否定(1)、矛盾意义的肯定与否定A、它们的含义B、它们的关系、首先、其次、再次、(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观点 A、事物的自我否定B、联系和发展的环节C、实质是扬弃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和形式1、实质是事物在内部矛盾的推动下经过两次否定,达到第三阶段,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所实现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2、形式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3、理解时要主意的A、不是离出发点越来越远而是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B、事物发展的方向或者说总趋势前进性上升性理由 B、道路曲折性周期性理由C、事物发展的回复性3、方法论意义1、发展的观点2、科学分析的态度,即不肯定一切也不否定一切或者说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不能作为形式乱套)3、坚定信心战胜挫折思考题:1、怎样理解质、量、度三个概念的含义2、质量互变的关系及此原理的意义3、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怎样4、矛盾同一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5、怎样正确理解矛盾解决方式的多样性6、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7、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8、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9、为什么说事物发展是曲折上升的?10、为什么说否定之否定是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hh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第四章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hh22墨菲定律墨菲定律hh33木桶定律木桶定律hh44风桶定律风桶定律hh55风桶定律风桶定律hh66六度理论六度理论sixdegreesseparationsixdegreesseparation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伦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提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6
六度理论
一家德国报纸接受了一项挑战,要帮法兰克福
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找到他和他最喜欢的 影星马龙·白兰度的关联。结果经过几个月,报社 的员工发现,这两个人只经过不超过六个人的私 交,就建立了人脉关系。原来烤肉店老板是伊拉 克移民,有个朋友住在加州,刚好这个朋友的同 事,是电影《天生爱情狂》的制作人的女儿在女 生联谊会的结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马龙·白兰度主 演了这部片子。
2、联系的性质 A.客观性 B.普遍性 C.多样性
h
10
一、世界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
3、系统 A.相关性 B. 整体性 C. 有序性
h
11
一、世界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
4、发展 A.新事物 B. 发展的本质 C. 过程
h
12
研究联系和发展的5对范畴
内容与形式 现象和本质 原因和结果 必然和偶然 现实和可能
的种种趋势; 3、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
h
25
七、现实和可能
4、相互关系 A.相互联系; B.相互转化
h
26
七、现据和条件上对可能性向现实转
化进行详细的分析; B.要从主观条件上对可能性向现实转化进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基本规律

第三节 事物普遍联系与发展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情形二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失败乃成功之母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柔弱胜刚强
第三节 事物普遍联系与发展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
相传某一天,孔子领着他的学生去见老子,当时老 子正在闭目养神,少顷,老子睁开眼睛,孔子率众门生 向老子行礼,老子问孔子有何事,孔子说特来请教。注 意他们的对话: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基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律
第三节 事物普遍联系与发展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的含义
反映事物内部或 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 系的哲学范畴。
同一性 斗争性
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的不同

具客

有观

的事







第三节 事物普遍联系与发展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
小男孩最大的劣势变成了他最大的优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第三节 事物普遍联系与发展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情形二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石 头 可 以 变
以 变 女 吗 ?




缺少转化的一定条件
第三节 事物普遍联系与发展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情形二
老子:你看看我的牙齿怎么样? 孔子:啊,差不 多全掉光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非子 《解老》
“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 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死夭,动弃理 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 祸本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
——韩非子 《解老》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人类社会是由于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的既斗争又统一 才不断发展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 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 始终。
•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 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 机械运动:包含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
人类社会:任何社会 形态都是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的矛盾统一体
矛盾的同一性
中 都矛 包盾 含双 着方 对相 方互 的渗 因透 素, 。双

矛盾的斗争性
•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 对立的性质。
包含两个方面内容:
– 矛盾双方的区别和差异 – 矛盾双方激烈冲突
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 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 准备;
➢ 一方面,同一性是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没有 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 性就没有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人有祸则心畏惧,心畏惧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 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 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 寿富贵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
矛盾的同一性
•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
包含两方面性质:
–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的存 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 中。
–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双方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 表现为两种情形:
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双方中都包含着对方的因素。 矛盾双方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 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 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孟子·滕文公下 》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孔繁森
焦裕禄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搞活国有企业,一方 面要转变政府职能,为 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 境;但更重要的是企业 自身要注重练“内功”, 面向市场,完善内部机 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 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
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 依据。
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
我的矛无坚不摧!
我的盾没有利器能穿过它!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如何?
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
辩证的矛盾在对事物肯定的理解中, 包含着对事物否定的理解
生命本身即包含 有死亡的种子。
黑格尔
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
这是一条活鱼 这是一条死鱼
在辩证法看来,在肯定“这是一条活鱼”的同时, 也要承认这条鱼本身所包含的死亡的因素和倾向。
——《晏子春秋》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赤 壁 之 战 计借东风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孟母三迁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成克杰在法庭上接受审判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 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宋]苏轼《范增论》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行之,不 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
• 逻辑矛盾是人们的思维不合逻辑、违反 逻辑规则造成的,是思维违反形式逻辑 的自相矛盾,是我们应当力求避免的;
• 辩证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即对 立又统一的本性及其在人们思想上的正 确反映,是我们力求认识和利用的。
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神 州 六 号
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 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 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 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 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 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 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矛盾的普遍性
认识领域:存在着感性和理性、理论和实践、主观
和客观、主体与客体、真理和谬误的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 机械运动:作用 物理运动:排斥
反作用 吸引
化学运动:化合 分解 生物运动:同化 异化 社会运动:生产力 生产关系
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性质的矛盾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源自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 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 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 首先,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有区别的,是矛 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二者在矛盾运 动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 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互相联 结、不可分离的。
第六章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源泉和动力 状态和过程 方向和道路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
•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的基本内容: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 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发展。
• 矛盾: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 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 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
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 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
到发展。 • 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
老 子
矛盾的同一性
互 为 存矛 在盾 的双 前方 提相 。互
依 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