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道围岩变形观测记录
矿井岩移观测方案

矿井岩移观测方案矿井岩移是指由于围岩应力作用及其与巷道交界面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岩体破裂、滑动或变形现象。
岩移是矿山开采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可能导致采掘安全事故和资源浪费。
为了监测矿井岩移情况,制定合理的观测方案至关重要。
观测方案应包括观测的目标、观测的方法、观测设备的选择、观测频率和观测时机等。
1.观测目标:观测目标是了解矿井岩移的发生、发展和演化特征,预测岩移危险性,指导矿山安全生产。
观测目标应明确,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2.观测方法:观测方法可采用定点观测法、连续观测法和间歇观测法。
-定点观测法:选取固定点位,通过测量点位的位移变化来判断岩移情况。
可以采用GPS定位技术、激光测距技术等。
-连续观测法:通过安装传感器设备,实现对岩体位移的实时连续监测。
传感器设备可以是应变计、位移传感器、倾角传感器等。
-间歇观测法:按照规定的频率进行岩体位移观测,可以利用全站仪进行岩壁测量、侧向位移测量等。
3.观测设备选择:观测设备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岩移类型和观测方法来确定。
例如,对于断裂岩体的观测,可以选用应变计观测设备,对于滑移岩体的观测,可以采用位移传感器等设备。
4.观测频率和观测时机:观测频率应根据岩移的发展情况和特点来确定。
对于稳定的岩体,观测频率可以适当降低;而对于危险性较大的岩体,观测频率应增加。
观测时机可选择在矿山生产前、生产过程中和生产后等时期。
5.数据分析与报告:观测数据的分析是观测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测数据应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有意义的结果。
观测结果应及时编制观测报告,向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通报和解释。
总之,矿井岩移观测方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观测目标、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和设备、确定观测频率和观测时机,并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报告。
这样可以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有效的监测和预警手段,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巷道围岩变形观测记录

初测时间
巷高
巷宽
观测时间
巷高
巷宽
变量和
上下变量
左右变量
巷道围岩变形观测记录
测点编号:
测点位置:
观 测 记录(单位㎜)
观测时间
a
b
c
d
e
f
g
上下位移量
左右位移量
b点位移量
d点位移量
巷道围岩变形观测记录
测点编号:
测点位置:
观测记录(单位mm)
初测值
初测时间
巷高
巷宽
a
b
c
d
观测时间
巷高
巷宽
变量和
a
b
c
d
上下变量
左右变量
巷道围岩变形观测记录
轨道下山延伸
巷道围岩变形观测记录
测点编号:
测点位置:
观 测 记 录(单位㎜)
初 测 值Leabharlann 观测时间ab
c
d
e
f
上下变量
左右变量
测点编号:
测点位置:
观测记录(单位mm)
巷道矿压监测

免维护。使用过程中用户不需要任何 操作,也不需要更换电池
技术指标
量 程:0-125mm测量范围:0-10mm测量精度:1%电 源:DC4.5V 50uA
二、监测仪表(围岩离层)
3、顶板离层在线监测系统
二、监测仪表(围岩离层)
二、监测仪表(围岩离层)
四、监测资料分析方法
图7 测站Ⅵ处顶板锚杆工作阻力
四、监测资料分析方法
图8 测站Ⅵ处顶板锚索工作阻力
由图可见,在距工作面煤壁50m以外时,巷道中锚杆(锚索)的工作阻力基本保持稳定;在距工作面煤壁50m以内时,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锚杆(锚索)工作阻力逐渐增大;当距工作面煤壁20~30m时,锚杆(锚索)工作阻力最大,随后,锚杆(锚索)工作阻力逐渐减小。 工作面前方超前支承压力范围在0~50m范围内,峰值大约位于工作面前方17~29m范围内。
目 录
1、监测的目的 2、监测仪器 3、测区布置 4、监测资料分析方法 5、监测报告的撰写
1、数显、固定式 由KBY-60型矿用数字压力计配转接阀组成
二、监测仪表(支柱载荷)
2、数显、便携式 由KBY-60型矿用数字压力计配转接阀组成
数显、固定式
二、监测仪表(支柱载荷)
3、SY-40型单体支柱增压式工作阻力监测仪
结果表明: (1)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巷道顶板和帮内不同深度处离层量呈增大趋势帮的离层量要比顶板大,如测点V处巷道帮总离层量达到120mm左右,而顶板总离层量只有34mm; (2)对帮而言,帮0~2.2m范围内离层量最大,其次是 6~4m范围内离层量,而4~2.2m范围内离层量最小;
i=1,2,3,4 式中s(i)表示第个测点距煤壁的距离,V3*i为第个测点按班平均下沉速度,P3*i为第个测点按班平均的支柱载荷值。
巷道围岩变形观测记录

测点编号:
测点位置:
观测记录(单位mm)
初测值
初测时间
巷高
巷宽
a
b
c
d
观测时间
巷高巷宽变量和abcd
上下变量
左右变量
巷道围岩变形观测记录
轨道下山延伸
巷道围岩变形观测记录
测点编号:
测点位置:
观 测 记 录(单位㎜)
初 测 值
观测时间
a
b
c
d
e
f
上下变量
左右变量
巷道围岩变形观测记录
27#层二区段运输顺槽
轨道联络巷
巷道围岩变形观测记录
测点编号:
测点位置:
观测记录(单位mm)
初测值
初测时间
巷高
巷宽
观测时间
巷高
巷宽
变量和
上下变量
左右变量
巷道围岩变形观测记录
测点编号:
测点位置:
观 测 记录(单位㎜)
观测时间
a
b
c
d
e
f
g
上下位移量
左右位移量
b点位移量
d点位移量
某矿区段运输巷围岩变形监测数据统计分析

某矿区段运输巷围岩变形监测数据统计分析摘要:基于某矿区段运输巷锚杆锚索联合支护技术实际,根据巷道围岩的长期监测数据,统计分析了该巷围岩变形与时间的关系,得出了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实施该支护技术方案后,巷道围岩变形量大大减小,控制巷道围岩变形效果十分明显。
关键词:区段运输巷;围岩;变形;监测;分析中图分类号:TV69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08-00-0收稿日期:2009-03-25一、巷道地质概况该工作面标高为-660~-680m,埋藏深度790~810m。
该工作面所采煤层为己15煤层,赋存较为稳定,煤层结构单一,断层处煤厚可能稍有变化,厚度一般在2.91~4.71 m,平均3.50 m,另由于距离己16-17煤层较近,厚度不稳定,部分地段与己16-17煤层合层,厚度达到6.2米。
该工作面紧邻白石山背斜,煤层倾角变化较大,在白石山背斜轴部坡度较平缓,几乎在0°,在机巷里段坡度较大,一般为11°左右。
煤层直接顶板大部为中厚-厚层状泥岩、砂质泥岩,局部为中厚层状细粒砂岩,厚度0.62~9.60m,一般3~6m,因己15-12010采面紧邻白石山背斜轴,断层裂隙发育,顶板岩石破碎,岩体完整性差,大部为Ⅲ~Ⅳ类,局部为Ⅱ类。
直接底板大部分为泥岩、砂质泥岩,厚度0~5.50m,一般0.50~4.0m,平均3.43m,局部为细粒砂岩,厚度0~7.00m,底板饱和抗压强度平均为20.7MPa,属松软类底板。
二、测点布置在巷道跨度中部顶、底板各设置一个测点用卷尺测量顶底移近量;在巷道两帮距离底板1.3m处各设置一个测点,卷尺测量两帮移近量。
机巷沿顶掘进,巷道形状与尺寸及支护方式。
三、巷道围岩变形监测数据分析观测点1于2007年11月19日建立,建立后共测试至21号,测试期间巷道围岩位移并不很大,但此处顶板破碎,极易冒落伤人,为保证顺槽的安全顺利掘进,此处2天后即套金属对棚,由于对棚阻挡,此后数据未测,测点作废。
巷道围岩变形观测记录

监测目的:了解巷道围岩应力分布情况,预测变形趋势
监测方法:采用应力计、应变计等设备进行实时监测
观测目的:了解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判断围岩变形与地下水位的关系
观测方法:设置水位观测孔,使用水位计进行观测,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观测周期:根据工程需要确定观测周期,一般应定期进行观测
数据分析: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
数据可视化:将分析结果以图表、曲线等形式进行可视化展示
围岩变形量测数据收集
围岩变形量测数据分析
围岩变形规律总结
围岩变形规律应用
支护效果综合评价
围岩稳定性评价
支护结构变形量评价
支护结构完整性评价
安全措施与建议
Hale Waihona Puke 观测时间:定期进行变形观测,及时掌握巷道围岩变形情况
数据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比较,判断围岩变形与地下水位的关系
观测数据记录与分析
观测时间、地点、设备信息
观测数据记录:变形量、变形速率、变形趋势等
数据记录方式:手工记录、自动监测系统等
数据记录精度和可靠性评估
数据来源:观测数据的来源和采集方式
数据处理:对观测数据进行预处理、分析和计算
监测围岩变形情况
预测变形趋势及危害
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确定巷道围岩变形情况
分析巷道围岩变形原因
评估巷道围岩稳定性
为支护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观测方法
观测周期:根据巷道围岩稳定性和支护情况,确定观测周期,一般以日为单位进行观测
观测目的:监测巷道围岩表面位移变化,判断围岩稳定性和支护效果
观测方法:采用收敛计、测杆等测量仪器,对巷道表面位移进行定期观测和记录
采矿巷道位移变形规律(全文)

采矿巷道位移变形规律(全文)引言开磷集团马路坪矿在深部巷道的掘进过程中,随着掘进深度的增加,深部红页岩巷道发生大面积片帮冒顶。
巷道呈现破坏特点,且巷道的破坏速度快、破坏程度也非常严重,破坏区域也较大。
鉴于此,巷道开挖后应对巷道进行位移观测,寻找其位移破坏特征,为巷道支护提供依据。
1巷道收敛位移监测方法为了充分了解马路坪矿深部红页岩巷道开挖后围岩的变形规律,为巷道的支护参数提供理论依据,选择+700m中段运输平巷作为试验监测地点。
位移监测的仪器采用SWJ-Ⅳ位移收敛测量计,每隔50m 布置一个测点,共布置4个测点。
巷道掘进及采用锚网支护的第1月观测频率为1d/次;第2月观测频率为2d/次;第3月观测频率为1周/次;位移的变化非常小时便停止观测。
2位移收敛监测结果及分析图1~图4分别为4个测站的位移监测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
由监测结果知:a.巷道掘进后前10d,巷道内所建4个测站的巷道两帮位移大于顶板位移,第一测站巷道两帮位移量为155.3 mm,顶板位移量为102.4mm。
第二测站,巷道两帮位移量为114.6mm,顶板位移量为101.2 mm。
巷道以垂直位移为主。
b.巷道掘进后10d左右,采用目前支护参数支护后,巷道位移变形同样很大。
顶板最大位移量63 mm,最小位移量31 mm,平均位移量47mm;两帮最大位移量134mm,最小位移量103mm,平均位移量128mm。
底鼓最大位移量272mm,最小位移量215mm,平均位移量243mm。
由此可知,使用锚杆支护,巷道围岩的位移没得到有效控制。
c.巷道进行二次喷射混凝土支护后,顶板和底板的最大位移速率为38.3mm/d,最小位移速率为24.61mm/d,平均位移速率为31.45mm/d,巷道两帮的最大位移速率为15.27mm/d,最小位移速率为11.25 mm/d,平均位移速率为13.26mm /d;此时红页岩巷道掘进后的位移速率变化大,围岩暂时没有稳定,目前支护方式不合理。
巷道围岩表面位移观测记录

巷道围岩表面位移观测记录表
巷道围岩表面位移观测记录表
山西******************煤业有限公司
巷道围岩表面位移观测记录
****综采工作面
生产技术科
二〇二〇年
一、测点布置
如下图所示,垂直测线A-B应与巷道中垂线重合,水平测线C-D应与巷道腰线重合。
在顶底板中部垂直方向和两帮水平方向钻φ30mm、深400mm的孔,将φ32mm、长450mm的木桩打入孔中。
顶、底板和帮木桩外露端部按图所示安设测钉。
二、测量方法
1.顶底板相对移近量和两帮相对移近:在C、D之间拉紧测绳,
A、B之间拉紧钢卷尺,测读A0、AB值;在A、B之间拉紧测绳,C、D之间拉紧钢卷尺,测读C0、CD值;测量精度要求达到1mm,并估计出0.5mm,并填入记录表。
2.顶板下沉与底鼓:先在水平测线C-D位置拉直测线,再用测量仪器测出顶部测点A与水平测线的垂直距离A-0,并填入记录表。
将巷道顶、底板距离A-B减去距离A-0为底鼓的观测值0-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点编号:
测点位置:
观测记录(单位mm)
初测值
初测时间
巷高
巷宽
a
b
c
d
观测时间
巷高
巷宽
变量和
a
b
c
d
上下变量
左右变量
巷道围岩变形观测记录
轨道下山延伸
巷道围岩变形观测记录
测点编号:
测点位置:
观 测 记 录(单位㎜)
初 测 值
观测时间
a
b
c
d
e
f
上下变量
左右变量
巷道围岩变形观测记录
27#层二区段运输顺槽
轨道联络巷
巷道围岩变形观测记录
测点编号:
测点位置:
观测记录(单位mm)
初测值
初测时间
巷高
巷宽
观测时间
巷高
巷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变量和
上下变量
左右变量
巷道围岩变形观测记录
测点编号:
测点位置:
观 测 记录(单位㎜)
观测时间
a
b
c
d
e
f
g
上下位移量
左右位移量
b点位移量
d点位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