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作品对比
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赏析

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赏析李清照是中国古典词的重要代表。
她以其高超的词术,优美的诗句,贴切的艺术技巧,以及贯穿其词中的情感抒发等特点,被誉为宋词之最。
李清照的词可分为三大阶段,也即应景词阶段、离别词阶段和乐府阶段。
应景词阶段是李清照从婚恋词开始,便开始活跃于宋代文坛的早年,完成了她至今被人们所称颂的最著名的应景词作品。
这段时期,李清照的作品以“叙事”为主,诗句里抒写的是清新的写实情景。
她的诗句里仿佛是在描绘自然景物,纯朴地表达思想。
句中小插画,抓住了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无一不是刻画生活细节的精粹。
例如,“浅草才能没马蹄,深池无人舞蛙鳞”(《五夜饮》),最简洁的几句诗表达了生活的真实,清新的意境洋溢在句中,给人以轻快、洒脱的感觉。
离别词阶段是李清照被夫父兴衰摇摆,以及撰写诗歌来安慰自己的绝境时期。
此时李清照的词表现出的是一种苦涩的、抑郁的情绪,“惆怅”、“挂怀”便是离别词中最多见的表现手法。
在《忆秦娥》中,李清照写到“千载一啼清芬,犹隔几许汉水滨”,这里李清照咏叹自己无法重聚,又表达了对秦娥的思念,在此句中可以看到满满的感伤意境。
乐府阶段是李清照在结束抑郁思想后,逐渐回归乐观、愉悦的另一个时期。
她的诗句中,从物象到意境,致力于以柔和、淡雅的笔触抒发情感。
多次的“凤求凰,鸾求鹤”,“西施照水,无人问津”,以及被誉为“宋词之冠”的《念奴娇》,成为李清照乐府时期的代表作品。
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李清照表达的是一种轻快、内敛的愉悦情感,尤其是《念奴娇》,更是一种带着浓浓思念的淡淡感伤之情泊于诗句中。
作为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凭借其卓越的词术,便让其词饱含着深邃的情感,抒发出清新、淡雅的抚今追昔的思想。
尽管她的时代背景凄凉,但从她的词中仍可看到她十分乐观、勇敢的性格。
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无疑为宋代审美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诗性思潮,也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古代女性的精神面貌及其内在的思想世界。
李清照前后期词愁情比较

妇脆弱的 身体 和敏感的心 灵。 一
个 愁 肠 满 怀 的思 妇 形 象 顿 时 跃 然
纸上。
词人 唯有借泪来倾诉南 渡的亡 国 辛 酸 , 无 依 的 孀 居 之 痛 。 《 萨 菩
饱 经 风 霜 的 暮年 孀 妇 的形 象 已 悄 然 进人 读 者 心 间 。 “ 处合 成 愁 , 何
离 人心 上 秋 ” ,原 本 幸福 快 乐 的 李 二. 照 后 期词 中的 “ ” 李清 愁 清 照 ,就是 在 与 心爱 的 丈 夫离 别 , 与 深 爱 的祖 国 别 离 后 ,孤 寂 和 落 寞 牵 动 了 内 心最 柔 软 的 愁 肠 ,触
李 清 照 前 后 期 词 愁 情 比 较
一
.
李清 照 前 期 词 中 的 “ ” 愁
圃 廖 冬 . 车
( ) 女 的 浅 浅 闺愁 一少
“ ,是在品尝生命历程 中不 同 愁” 滋 味时 所生发 的思 绪 。南渡前 , 词 中带着几分 少女朦胧且稚 嫩的
愁 绪 ,将 一 个 愁 肠 绵 绵 ,生 。南 渡 后 ,词 中 蕴 含 着 围 破
心 念 国 家 存 亡 ,懂 得 亡 国 恨 的大
女 人 。满 腹 的愁 情 是 对 整个 民族 , 整 个 国 家 沦 亡 的 无 限 哀 叹 和 深 深
心 中无尽 的相 思 离愁 。
“ 下 眉 头 ,却 上 心 头 ” 的 才
痛惜 。 从 少 时 的 闺 愁 , 到之 后 的 离
也 唤 醒 了她 关 注大 局 的 忧 患意 识 。
感 中 的升 华 和 凝练 。在 前期 词 中 , 词 人 塑 造 的形 象 还 是 一 个 含 蓄 矜 持 的 大 家 闺 秀 ,一个 普 普 通 通 的 小 女 人 , 目光 仅 在 花 花 草 草 ,分 分 合 合 中游 离 , 独 享 一 花 一 世 界 的 快 乐 与 忧 伤 。 但 后 期 词 中 的 主
论朱淑真与李清照诗词作品之比较

02
朱淑真与李清照诗词风格比较
章节副标题
朱淑真的婉约柔美
朱淑真的诗词风格以婉约为主,语言优美,情感细腻。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爱情、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朱淑真的诗词中常常表现出女性的柔美和温婉,给人以美的享受。 她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被誉为“宋代四大女词人之一”。
李清照的词 作以豪放激 昂、情感丰 富著称,对 后世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二人的诗词 作品都反映 了当时社会 的风貌和人 们的生活状 态,具有很 高的历史价 值和文化价 值。
二人诗词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启示
朱淑真与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们的作品被视 为女性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朱淑真与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她们的作品被视为中 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共同点:都表达了对自然、人生的热爱和感慨,如朱淑真的《蝶恋花·春景》 和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不同点:朱淑真的诗词更多关注个人情感,而李清照的诗词更关注社会、国 家大事,如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 骤》。
女性意识与自我价值的比较
朱淑真诗词中的女性意 识:关注女性内心世界, 表达对爱情、婚姻、家 庭的独特见解
朱淑真与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深远,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 了重要影响。Leabharlann 后人对二人诗词作品的评价与影响
朱淑真被誉 为“宋代第 一才女”, 其诗词作品 在当时具有 很高的声誉。
李清照被誉 为“千古第 一才女”, 其诗词作品 在中国文学 史上具有重 要地位。
朱淑真的诗 词作品以婉 约清新、情 感真挚著称, 对后世产生 了深远的影 响。
李清照前后期创作比较

秋雁 梧桐
酒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 他晚来风急。
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 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种“淡”字表白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 惨淡。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 【下阕】
准确地描绘出主人公既爱恋又羞涩、既欣喜又紧张、既兴奋又恐惊旳 微妙心理活动。把一个情窦初开,又受着封建礼法约束旳少女旳复杂情感, 十分清楚而委婉、真切而自然、细腻而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整首词风格明快,节
奏轻松,活生生旳刻画了 一种活泼害羞,情窦初开 旳少女形象。李清照旳词 就是这么,把握人物旳心 理活动如此精确,勾勒人 物形象是那样旳生动,以 致呈现给一千数年后旳今 日旳我们面前,依然是那 么旳栩栩如生,感觉距离 还是那么旳近,好像就是 在昨天发生旳一切故事。
愁
词人描写在残秋旳所见所闻所感 来充分展示她所处旳冷清悲凉旳环 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旳巨 大悲痛旳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 悲凉愁苦旳心绪)
直接抒情旳句子: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种愁字了得!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借物抒情、 借事抒情等
淡酒
找出词中旳 主要意象
黄花
晚风 细雨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雁
雁过也,正难过,却是 旧时相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之比较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之比较李清照的词和她的人一样,永远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永远都是笼罩着一层美丽的轻轻的面纱,能够唤起我们很多很多对于情感的追索,对于情感的一种追忆。
李清照应该算是中国古代最杰出、最有才华的女文学家、女作家。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李清照这个人,我们也可以说李清照这个才女,她不容易,不简单,而且也不平凡。
她一生经历了很多的苦难和坎坷。
国破,家亡,财散,再嫁,离婚,还没有子嗣。
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她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苦难,但是,这些苦难的挫折从来没有打到过李清照,她的意志非常顽强,她挺住了,这作为一个女性,真是太不容易。
李清照的一生从优裕走向苦难,时代和个人生活的巨变使词人视野不断扩大。
其前后期词作在内容上呈现出前期的闺阁相思、离愁别绪到后期的哀怨情愁,凄婉哀痛忧愤深沉迥然不同的特色。
一、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变化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幻,李清照的词以靖康之难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词的内容、风格迥然不同:前期词中多以少女闲游、少妇闲愁等作为题材,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
而后期由于国破家亡之后,遭受政治上的风险和饱经风霜的凄苦生活,词作题材则由前期抒发个人感情发展到关注国家存1/ 6亡的感情,多写内心愁苦,展现出饱经世态炎凉的凄苦心情。
(一)前期的闺思闲愁李清照前期的创作局限于自我的狭小空间内,关注的是自己的感情世界和自然青春。
1、少女时代李清照在她的少女时代,生活幸福,性格天真活泼,她的生活在她的眼睛里边是充满了色彩的,充满了愉快,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乐趣,这很集中地体现在她一首著名的词《如梦令》当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给我们描画出了这样一幅生机勃勃而又盎然情趣的画面,运用白描的笔法勾勒出一幅美不胜收的日暮晚景图。
溪亭、暮日、莲塘、荡舟、鸥鹭等景致动静交织,情景交融,表现出明快、清新、活泼的风格。
2、少妇时期李清照前期的生活也有因与丈夫离别而产生的寂寞与忧愁。
《醉花阴》《声声慢》比较阅读

《醉花阴》《声声慢》比较阅读《醉花阴》《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里面的两首词,作者是女词人李清照。
中年以前的李清照,一直过的是比较幸福快乐的日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所写出来的作品,很多是自然游兴的,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比如她的一些咏物词)及闺阁之情,诉说对理想爱情的追求,此时的基调是欢快明朗。
然而到了中年,作品大多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书写一种离愁别绪,体现追求自由的强烈反封建意识。
这两首词同写秋季到来时的愁绪,但不一样的情境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不同的愁绪李清照是一代才女,也曾度过一段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
她18岁时嫁与太学生赵明诚为妻,李清照出身名门,赵明诚也是官宦人家,两家可谓是门当户对。
但更重要的是两人之间的心心相印、志同道合。
李清照是才女,赵明诚爱好金石之学,夫妻共同写诗填词、探究学术,成为千古传诵的佳话。
正因为这样,他们的爱情故事也被后人看成是姻缘天定的绝好例子。
成婚之后,夫妻二人经常会有离别,李清照借助诗词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悠远思念,这首《醉花阴》就是其中的名作。
元代伊世珍的《瑯嫘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李清照把《醉花阴》词寄给了丈夫,赵明诚读了赞叹不己,又自愧不如,一时间兴起了好胜之心:我为什么就不能写出更好的作品来呢?于是他闭门谢客,三天三夜废寝忘食,终于写出了五十首词,他把妻子的作品夹杂在里而给好朋友陆德夫看。
陆德夫品味再三,说:“就三句最好。
”赵明诚迫不及待地问是哪三句,对方回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南渡前后用词对比研究

李清照南渡前后用词对比研究一、本文概述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沉的情感内涵,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生平跨越了南北宋两个时期,其中,南渡成为了她人生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点。
南渡前后,李清照的词作在风格、主题和情感表达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研究李清照南渡前后的用词差异,揭示其词风转变的内在动因和深层含义,以期对李清照的文学创作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将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包括她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以及南渡事件对她的影响。
然后,通过对比分析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从用词选择、意象构造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探讨其词风的转变及其原因。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挖掘李清照南渡后词作中所蕴含的深层情感和社会意义,以揭示其词作的独特价值和历史地位。
本文将对李清照南渡前后用词对比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并指出这一研究对于理解李清照文学创作和宋代词坛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文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为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李清照南渡前词作风格分析李清照,这位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宋代女词人,其词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清丽,深受后人喜爱。
南渡前,她的生活相对安逸,主要居住在汴京(今河南开封),那时她的词作多反映闺中生活、离愁别绪以及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快,情感细腻。
南渡前的李清照词作,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描绘著称。
她的词作中,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对爱情、生活的感悟。
如《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以溪亭日暮为背景,通过描绘词人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的情景,展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
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还表现出对离愁别绪的深刻体会。
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后期作品风格特点

李清照后期作品风格特点李清照擅长写词,《如梦令》、《醉花阴》等都是李清照词曲代表作品。
李清照的词分为两个时期,分别是前期和后期。
李清照前期的词曲风格明快,吟唱出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李清照后期的词风沉闷沉闷,表达了他离乡背井的悲哀。
李清照后期的作品有《声声慢寻寻觅觅》、《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临江仙庭院深深几许》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她的词风多变,通过对景色和人物的描写和刻画,引发世人的深思。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李清照后期的词曲经典作品,全词内容为:“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诗人通过描写“雾”、“哀云”、“瑞敖”等意象来突出季节环境。
当秋天来临时,诗人感到窗外一片郁闷。
生活在这样一个凄凉凄凉的天气里,诗人的心情逐渐变得悲伤和沮丧。
后来,诗人写了重阳节,这反映了他的孤独。
中秋节原本是一个家庭共享菊花和饮品的日子,但今年的重阳节只留下诗人一个人,感觉有点孤独和凄凉。
在《夏侃》中,诗人用菅直人的形象来表达对丈夫和亲人的思念。
李清照是两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她的作品主要以词为主,诗歌相对而言较少。
尽管如此,她的诗歌也有很独特的风格:与婉约风格的词不同的是清照的诗歌具有一种豪迈的气魄!颇有一种大丈夫的气概,诗歌中善于使用历史典故、借古讽今、想象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例如,诗《吴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在这首诗中,“生是英雄,死也是鬼英雄”展现了一种壮丽的精神;后一句“我仍然想念项羽,拒绝过东河”借用项羽拒绝过南的典故,表达了他对项羽的钦佩,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腐败和软弱!李清照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通过联想和想象创造出不同的风格。
《小孟》这首诗具有典型的浪漫色彩。
诗人描绘了一个美丽的自由王国。
当他陶醉其中时,他突然醒来,发现他周围的世界离他梦中的“天堂”太远了!作为一位女子,李清照能有这样的广阔的眼界,如此豪迈的气魄,这让很多男人都赞叹不已呀!清照自小便生活在一个有书香氛围的大家庭,对文学有着极深的兴趣爱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认为这首词的
主题是什么?
以花自喻,惜自己的 青春易逝。表达 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小结
《如梦令·昨夜雨疏 风骤》是李清照早 期的一篇名作,历 来为人们所称道。 词中刻画了一个年 轻女子爱花、惜花 的细腻感情,创造 了鲜明、优美的艺 术形象。
声声慢文章音乐欣赏
3.那么大家想象一下,李清照当时是以一种怎 么样的心情去问丫鬟的?她为什么要这样问?
而丫鬟又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回答主人的?
明确:李清照的问表现出她对昨夜雨后花儿的 关心,担心经过风雨的摧残花儿是否还依旧, 而丫鬟的回答似乎漫不经心,这令李清照很失 望,所以她纠正她的丫鬟说“知否?知否?应 是绿肥红瘦。”
快 的
沉醉不知归路。 少
兴尽晚回舟, 女
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再品一品另外一首: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仰 望 星 空 —— 走 近 李 清 照
1.你认为这首词是写她的早年还是晚年? 2.那么你认Biblioteka 那个卷帘人是谁呢?初读 感 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 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 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 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
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 分为前后期
南 内容:闺情(离愁) 渡 词风:清丽明快 前 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走近李清照
文 学 地
宋代的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 学史上最有成就的女作家。
位
李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
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取得
了这一词派的最高成就。
李清照一生跨越南北宋两个 时代,经历了南北宋之交国破 家亡的惨痛变化,属于南渡词 人之列。
品一品:这首词写于李清照人生的那个时期?
如梦令
欢
常记溪亭日暮,
南 内容:怀旧、悼亡
渡 后
词风:凄凉、低沉 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
伤怀,表现思夫、思国、
思乡
文章音乐欣赏
课后作业
1.品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 2.李清照前后期词作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