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分类总结
论语核心思想归纳总结

论语核心思想归纳总结《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之一。
其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涉及政治、伦理、教育等多个领域。
以下将对《论语》的核心思想进行归纳总结。
一、仁爱之道《论语》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仁爱之道。
孔子认为仁是人之常德,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和修养。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待人。
例如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味着不做自己不愿意受到的事情对待别人。
他还提倡为人正直,有责任心,对人宽容和善良。
孔子认为通过修养自身的德行,人们可以达到和谐相处、互相尊重的境界。
二、修身立命之道《论语》强调修身立命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修身是人类的首要任务,只有获得了内在的修养和道德修为,才能在社会中做出贡献。
他主张通过修身来立命,这包括追求知识和学习,端正态度和行为,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准则。
他强调修身要以自律为基础,追求道德的高标准,并倡导正直诚实、谦逊谨慎、坚毅勇敢、恭顺尊敬的品质。
通过修身立命,人们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三、政治治国之道《论语》对于政治治国之道也有所论述。
孔子提倡贤能之政,强调领导者必须具备道德修养并具备管理才能。
他认为好的领导者应当以身作则,以德治国,并且要关心民众的利益。
他注重人才选拔,提倡择善而从,重视教育培养。
他主张政府要建立以德为基础的治理体系,通过按德行来分配权力和责任,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教育培养之道教育是《论语》重要的核心思想之一。
孔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他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他说:“教学不严则乱,礼仪不肃则荡,事业不密则散。
”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学习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能和素质。
他注重倡导教育者的道德修养和示范作用,提出了“以身作则”的原则。
《论语》中还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智慧和方法,例如引导学生去感悟、去思考和去实践。
五、家庭伦理之道《论语》还强调了家庭伦理之道。
(完整版)《论语》思想分类总结

一、孔子思想核心是什么?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具体有以下几层意思:一、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人之天性是“仁”的根基,由此以往,对别人也怀有爱心;二、去除私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一举一动,使言行举止符合“礼”;三、“仁”表现在政事活动上,则要求仪容、态度庄重、恭敬,做事认真、谨慎,对人讲究信用,并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尽力成人之美,而不做损害别人利益的事。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
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
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
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
追求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
当然这也是鉴于当时君不象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发的。
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礼”是外在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社会规范,“仁”偏重于内心自觉追求,不过,对“礼”的遵循仍要出自内心的自觉自愿,并且要以“仁”为心理基础,否则的话,“礼”就成为虚假的文饰,对此,孔子批评道:“人而不仁,如礼何?”而反过来,行为不符合“礼”,却不妨害它符合“仁”,从孔子指斥管仲不知“礼”,而仍称许他“仁”,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可见,在孔子思想里,“仁”是更高的规范。
思考:你如何看待孔子的“礼”(克己复礼)?二、孟子思想核心是什么?孔子将“仁”作为人的最高道德规范,但他没有说明人为什么要行“仁”,孟子的“性善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在孟子看来,人的天性中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即具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德的萌芽。
论语中的人的思想总结为

论语中的人的思想总结为《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行录,记录了他的言论和教导。
这本经典作品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性、道德和政治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论语》中的人的思想进行总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仁德之道:《论语》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是仁德之道。
孔子认为人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对他人关心、宽容和尊重。
他以自己为榜样,教导学生要通过对仁德之道的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人修身可以借鉴先贤的行为,使自己的心境更加和谐,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此外,他还强调了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与人民的幸福息息相关。
三、君子之道:孔子对于君子的定义是有高尚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人。
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克己德、立身修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标准,并通过自身的言行和行为,影响和引导社会的发展。
四、教育的重要性:《论语》中承载着孔子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造福社会的关键所在,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行为修养、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他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教导,为后来的教育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五、君主的德行:孔子对君主的要求非常高。
他认为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德行,以身作则,推行仁政,使人民安乐。
孔子强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孜孜不倦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民树立榜样。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人的思想主要包括仁德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之道、教育的重要性和君主的德行等。
这些思想凝聚了孔子对人性、道德和政治的思考与实践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孔子的思想为后来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论语》所传承的思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至今仍对当代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和启示作用。
《论语》中学习思想归纳整理解析

13-5 子曰:“诵诗三百, 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 方,不能专对。虽多,亦 奚以为?”P178
「译文」孔子说:“把 《诗》三百篇背得很熟, 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 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 能独立地办交涉;背得很 多,又有什么用呢?” 。
注重实践
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硬背,而在于应用, 在于”举一反三”的灵活运用知识。
答案: (1)D (3分)
(2)做学问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厚 积薄发;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向前, 要积极进取。(3分,大意对即可)
说明:孔子思想中 对于学习教育思想 有的并无明确界线, 加以整理只为便于 理解和记忆,也是 制作时的要求,归 纳不当之说礼
“绘事后素。”曰:“礼后 也是后起的事呢?”
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孔是子能说启:发“我商的,人你,真现
始可与言诗已矣。”P32
在可以同你讨论《诗
经》了。”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学 习
学习内容
好学爱学 知难而进 学无常师 不耻下问
持之以恒 专心致志 虚心求教 严谨治学
《论语》中的学习思想
指导思想
有教无类 德育第一
教育方法 教 育
教学内容
培养目标
以身教人 因材施教 启发教育 循循善诱
德智体美.社会实践 六艺(诗、书、礼、
乐、易、春秋)
学优则仕 净化灵魂,
培养仁义之仕
学习思想 一.学习目的 二.学习内容 三.学习态度 四.学习方法
一.学习目的 学以致用
孔子 认为学习必须有 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 于“学以致用”
严谨求实
2-17子曰:“由,诲女知之 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知,是知也。” P21
四 学习方法
态度端正固然重要,却也 要讲究方法
《论语》思想总结

二、为人处世的思想 1.自省 2.知错能改 3.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4安贫乐道 5.不断充实自我 6.言行一致 7.交友之道
• 实行礼治: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 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 3.德主刑辅 • 4.主张取信于民 • 5.主张改善民生,教育人民 • 6.举荐贤才
五、教育思想
(一)教育目的 除了用仁义礼教化百姓,协调其社会行为 之外,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 心的“仕”、“君子”,以培育贵族官僚 为主,为当时的政治服务。 (二)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 2.德育先于智育
《论语》思想概括
福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载中学 洪 陈小
主要思想
一、仁的思想 二、礼的思想 三、孝的思想 四、政治思想 五、教育思想 六、中庸思想 七、天命思想
一、仁的思想
• 仁是儒家认为的最高道德标准 • 1.仁的核心?(爱人,即爱别人,最重 要的是爱父母) • 2.怎样归于仁?(克已复礼为仁--自我 约束) • 3.孔子的仁讲究内外合一,除了表现为 外在的制度、规范之外,还必须有仁爱 之内心。 • 4.仁的目的:形成周礼的社会规制,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恕孝悌等,即“
三、孝的思想
1、孝为仁之根本 2、孝要合乎礼 3、孝要真心实意 4、孝之局限性:孝与仁的冲突 5.孝与政治的关系:孔子认为在家能孝悌者, 在政治上必能敬重君主、公卿
四、政治思想
• 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 主要主张。“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 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要求执政者 实行“仁政”(德政): • 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 ,反对强制、扰民,富民教民。 B:执政者德行自身,示范百姓,使民信而 国立.。
• (三)教育方法 1.因材施教 2.启发式教育
论语十二章思想归纳总结

论语十二章思想归纳总结《论语》是一部具有丰富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十二章被视为最重要的章节之一。
通过对这十二章的思想归纳总结,可以看出《论语》所传达的核心理念以及其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为政”这一章主要讨论了如何建立一个有道德的政府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孔子提出了以德治政的观念,认为作为一位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以仁爱之心来对待百姓。
第二章:“学而”这一章主要强调了对知识的追求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修行,人们才能够达到完善的状态,同时也能够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章:“为学”这一章主要强调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是虚心才能进步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注重实践和实践的运用。
第四章:“子罕言”这一章主要探讨了言语和沉默的关系。
孔子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并认为言语应该真实、谦逊并且有益于他人。
第五章:“雍也”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关系。
孔子认为,作为一位老师,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教育和培养弟子,同时也应该注重与弟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第六章:“述而”这一章主要强调了对于经典和传统的尊重。
孔子认为,通过对经典和传统的学习和理解,人们可以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第七章:“述而”这一章主要探讨了孔子对于政治和社会的看法。
孔子认为,政治应该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谐和稳定的手段,而不是权力和利益的工具。
第八章:“子张”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孔子与子张的对话。
通过这段对话,孔子提醒人们要保持谦虚和谨慎,不要过于自信和狂妄。
第九章:“尧曰”这一章主要讨论了领导者的德行和所应承担的责任。
孔子认为,领导者应该以德行来赢得人民的信任,并为人民的利益而努力。
第十章:“子路”这一章主要描绘了孔子与子路之间的互动。
通过这段对话,孔子强调了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第十一章:“颜渊”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孔子与颜渊之间的互动。
通过这段对话,孔子强调了自律和谦虚的重要性,并倡导通过与他人交流来完善自己的思想。
论语知识点总结及归纳

论语知识点总结及归纳一、孔子的思想1. 仁:孔子认为“仁”是人类最为重要的品德,也是教育的根本。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己”到了一个境界,就不会给别人带来痛苦,也就实现了仁的境界。
2. 孝:孔子非常强调“孝”这一美德,他认为孝的核心是敬老慈幼,对父母进行尊敬、体贴和孝顺。
同时,他也提出了“不违贵贱,敬长也”这一观点,强调尊重长者和尊卑有序的道德准则。
3. 礼: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和遵守礼的规范,才能使人的品行正直、行为得体,使社会秩序井然。
在他看来,礼是实行仁、理解义、重视礼仪的基本途径。
他说“绝域从事,不陷恶声”,说明了他对礼的重视。
4. 忠:孔子把忠定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他认为自己要“忠信俭约”来获得自己的完善。
在孔子看来,忠为人之本,信为人之道,只有忠信才是人要追求的道德境界。
二、父子关系在《论语》中,孔子对父子关系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表述。
他强调尊敬父母,弘扬“孝”道。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对自己的父母尊崇有加,如果父母有过错,也要体恤父母,尽孝尽养。
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父子关系,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政治和治国理念1. 君子:孔子对君子的要求非常严格,他认为君子应该以德服人,以礼行事,有所作为。
同时,他也强调君子应该有大视野、美好的品行和丰富的人情智慧,以便成为人们的楷模。
2. 政治: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说政治应该是立足于民本,以服务人民为出发点。
他强调道德高于一切,认为只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人才能担任政治重任,才能治理国家。
3. 君臣关系:孔子对待君臣关系一向以礼敬为准则。
他强调君臣之间的忠、义、诚信等道德品质,也提出了“臣弒其君”、“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等言谈,都是希望通过君臣之道,使国家更加和谐。
四、教育理念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学习应该是刻苦努力的过程,没有不劳而获。
他主张教育应该以“仁”、“孝”、“礼”等传统价值观为核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理智,以培育有德有才的君子。
论语中孔子思想的观点总结

论语中孔子思想的观点总结孔子是古代中国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思想观点主要集中在《论语》这部经典著作中,下面将对孔子思想的观点进行总结。
一、仁爱观:孔子强调仁爱的重要性,认为仁者爱人,有爱心的人能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孔子认为,仁者能够悲天地之心,泽及万物,能够以德化人,影响他人的行为和品德。
孔子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来强调仁爱的重要性,教育他的学生培养仁爱之心。
二、道德观:孔子非常重视道德观念,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行为准则,即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自己也不应该对别人做。
他认为,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修身来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
他主张通过正直、廉洁、公正的行为来塑造自己的品德,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教育观:孔子对教育非常重视,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才,提高个人修养和素质的重要途径。
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要不断学习与实践,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
他提倡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认为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施策,不同的人要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其所长。
同时,孔子也强调“教学相长”,认为教育不是单向的传授和灌输,而是双方相互学习和进步的过程。
四、礼制观:孔子注重礼仪观念,他认为礼仪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范和道德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手段。
他提倡人们恪守社会上的各种礼仪,尊卑有序,礼让他人,以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秩序。
孔子强调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强调家族和谐和睦,同时也强调君臣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和合作。
五、政治观:孔子对政治有独特的观点,他提倡“仁政”,即政治应该以仁爱为核心,讲究仁爱和德行。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以德来行政,依靠德行来取得民众的支持和敬重。
他认为君主应该任用贤能之士,崇尚贤德,而不是重视血缘关系和权力斗争。
他主张政治应该有度,不过度干预和控制,同时也主张尊重人民的意见和权益。
总之,孔子的思想观点体现了对人性的看重和尊重,注重仁爱、道德、教育、礼制和政治等方面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孔子思想核心是什么?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具体有以下几层意思:一、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人之天性是“仁”的根基,由此以往,对别人也怀有爱心;二、去除私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一举一动,使言行举止符合“礼”;三、“仁”表现在政事活动上,则要求仪容、态度庄重、恭敬,做事认真、谨慎,对人讲究信用,并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尽力成人之美,而不做损害别人利益的事。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
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
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
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
追求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
当然这也是鉴于当时君不象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发的。
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礼”是外在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社会规范,“仁”偏重于内心自觉追求,不过,对“礼”的遵循仍要出自内心的自觉自愿,并且要以“仁”为心理基础,否则的话,“礼”就成为虚假的文饰,对此,孔子批评道:“人而不仁,如礼何?”而反过来,行为不符合“礼”,却不妨害它符合“仁”,从孔子指斥管仲不知“礼”,而仍称许他“仁”,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可见,在孔子思想里,“仁”是更高的规范。
思考:你如何看待孔子的“礼”(克己复礼)?二、孟子思想核心是什么?孔子将“仁”作为人的最高道德规范,但他没有说明人为什么要行“仁”,孟子的“性善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在孟子看来,人的天性中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即具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德的萌芽。
孟子,名轲,字子舆,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
生活在战国时代,在政治学说方面,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了“仁政”“王道”思想。
其核心是保民、爱民,具体做法是:制定百姓的产业,并实行低赋税的政策,使百姓得以衣食无忧,上可供奉父母,下可养护妻儿;对百姓重在教化,使具备孝悌之德,而尽量少动用刑罚。
孟子倡导的“仁政”,是和他的民本思想紧密相联的。
他明确地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如何理解文中孟子的“仁义”观?孟子为了使孔子所说的“仁”更易理解,把孔子分开来说的“仁”与“义”合并为“仁义”一词,并加以阐扬。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从《论语》相关语录来看,“义”指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什么事,它和“利”是一对矛盾的概念。
“君子义以为质”,“质”是干、根基的意思,君子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具备“仁”的人,所以说“义”之于“仁”极为重要。
《孟子》里对其解说有新的发挥,即: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大意是人心应该居于“仁”,人的行事应该以“义”为准,也即是说蕴蓄在内为“仁”,而发之于外则为“义”。
那么看一个人是否具备“仁”,只要看他的行为是否合乎“义”就行了。
这样,就把孔子所说的“仁”的内涵和要求简明化了。
思考:请你用今天的眼光如何看待孟子所说的“利”?三、《论语》中相关思想的语录体(一)、《论语》有关学习的思想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孔子认为读书的目的在于应用于实践)(二)、《论语》中有关教育的思想因材施教子曰:“习相近也,性相远也。
”意思:每个人在小时候都性情都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子曰:“有教无类”。
意思: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意思:天生就懂得的人最聪明,通过学习而懂得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
遇到困难还不学习,就是下等的愚民。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三)《论语》中有关为人处世的思想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白话)孔子说:能够自我反省,责备自己重,而责人轻者,怨恨自然远离了。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白话)孔子说:相处整天,言谈从未论及仁义,好使小聪明,专弄一些投机取巧的事,这种人实在难以教化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我)不知道(他)该怎么办。
(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它靠什么行走呢?”)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四)、有关君子的思想“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学而》)(态度要庄重不轻浮。
做事要尽力,要讲究诚信。
不要和道德品行不如自己的人结交。
犯了过错要勇于改正。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里仁》)(一切行事以“义”为准则)“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意思同上)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意思同“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实不能与别人平和相处。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宪问》)(强调言行一致。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卫灵公》)(一切行事以“义”为准则,具体做的时候要符合“礼”,言词要谦逊,要讲信用。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卫灵公》)(积极修身求学,虽不求名而定能有美名,否则,表明修身求学功夫没有做到,应该以之为耻。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强调内省的态度,遇事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卫灵公》)(君子态度庄重,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但并不争什么;和大家相处得很好,但不会结党。
)“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卫灵公》)(以求学问道为上,学有所成,自然能获得禄食,衣食无忧。
但学习过程中应安于贫困。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想的是道德,小人想的是土地等利益;君子想的是法度,小人想的是实惠。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五)、《论语》中有关治国为政的思想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孔子说:用政治手段约束民众,用刑法手段规范秩序,民众会设法规避而没有羞耻的感觉;用道德教育启发民众良心,用礼来规范秩序,民众会既遵守秩序又知道羞耻。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译: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问如何求禄仕。
先生说:“多听别人说话,把你觉得可疑的放在一旁,其余的,也要谨慎地说,便少过。
多看别人行事,把你觉得不安的,放在一旁,其余的,也要谨慎地行,便少悔。
说话少过失,行事少后悔,谋求禄仕之道,就在这里面了。
)“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答道:“‘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
你自己带头端正,谁敢不端正呢?”)“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篇》)“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篇》)思考:你如何看待孔子的“礼”(克己复礼)?(150字)思考:请你用今天的眼光如何看待孟子所说的“利”?(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