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二篇 政治意识【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二篇 政治意识【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二篇 政治意识【圣才出品】

第二篇政治意识

第三章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

一、概念题

1.政治文化(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研;河北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1年研;华侨大学2011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2009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四川大学2010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研)

答: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

2.政治心理(华东理工大学2007年研)

答:政治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而这些因素的综合,构成了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

3.政治动机(武汉大学2011、2007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研)

答:政治动机是政治心理的若干构成要素之一。它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它隐藏在人们的政治行为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

政治动机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是由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和政治目标两个方面有机构成。政治动机是构成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

4.政治情感(四川大学2011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年研;南京大学2009年研;武汉大学2008年研)

答:政治情感是指社会成员以政治认知为基础,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社会成员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之感、爱憎之感、美丑之感、亲疏之感、信疑之感等心理反应的统称。

5.政治态度(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研;南京大学2009年研)

答:政治态度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及其实际形态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对特定政治权力、政治权利、政治制度或肯定或否定,或赞成或反对的倾向状态。与其他政治心理构成要素相比较,政治态度有着自己的特点:①政治态度是特殊的心理要素。它不是心理反应本身,而是对心理反应的一种规定。政治态度是由政治认知成分、政治情感成分和政治动机成分构成的。这三种成分的不同组合和配置便构成了政治态度的不同内容。②它是综合性的心理要素,这就是说,政治态度既不是与其他心理要素并列存在的,也不是在其他心理形成时形成的,而是其他心理要素形成以后的心理结果。当政治心理活动表现为特定的政治态度时,它已不是某一心理要素的单独表现,而是一种包括政治意识、政治价值和政治信仰在内系统而且定型的信念体系。政治态度在政治心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

的地位。它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心理转换为政治行为的必经环节,政治态度的倾向性决定了政治行为的选择指向。

6.政治认知(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研)

答:政治认知是指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政治认知过程是认知者、被认知者和情境等因素交互作用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分为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政治认知判断三个环节。

7.群体政治心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4年研)

答:群体政治心理是指个体在共同的政治活动、政治环境中形成的政治意识、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和相应的政治行为,是社会群体对本身特定的政治关系以及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政治关系的反映。

8.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燕山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政治社会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研;河北大学2011年研;四川大学2010年研;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研;武汉大学2009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研)答:①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它具有以下特点:

a.作为一种观念形式而存在,它是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关系作用于大脑的产物,因此,特定政治文化的性质是由特定政治关系决定的;

b.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现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一方面,它不是机械地随着特定政治关系变化而变化,而是可以通过观念的方式保留下来;另一方面,它对于社会

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又具有巨大的心理和精神支配作用。

c.可以传习,它通过各种政治社会化媒介和途径来实现传习和传播,从而使自身得到延续。

②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是人们认识政治和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媒介主要有:家庭、学校、特定的政治符号、政治实践。

9.政治文化结构(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研)

答:政治文化结构主要由政治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政治心理这三大层次有机组合而成:①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②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部分,包括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理论;③政治价值规则是政治心理与政治思想相互作用并在人的认知系统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观念取向,构成了政治文化的核心部分。

10.公民文化

答:公民文化既不是传统的文化,也不是纯理性的现代工业文化,而是一种将传统与现代完全融合的文化。它是“以沟通和说服为基础的多元主义文化,是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文化,是允许变革但要渐进性变革的文化”。

11.政治社会化

答: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模式的学习、传播、继承的过程。从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含义看,首先,在个体层面,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特有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认知模式的形成过程。其次,在社会层面,政治社会化是特定政治文化传播和延续的过程。

12.政治意识形态

答:在任何政治文化系统中,政治意识形态是一个政治系统试图说服社会成员、取得后者的认同和支持过程中形成的一套特定的权威阐释系统,是一种能够提供政治认同和引导民众政治态度的符号模型。它构成了一个政治系统中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二、辨析题

1.政治文化指人们对政治体系的感情、态度、认知、评价等心理积淀;还包括政治思想与政治理论等理性层面;也包括政治制度与政治规范等物化层面。(中山大学2011、2009年研)

答:这个观点是片面的。原因如下:

(1)“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中最有争议的概念之一。这句话前两个包括所包含的内容是观念性的政治文化,一般没有异议。政治制度和政治规范是政治文化的物化形态,是一种实体性的政治文化。

从一般的文化意义来讲,将作为物化形态的政治制度、政治规范和经过理论升华的政治思想纳入政治文化范畴,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一方面,传统的制度研究和规范研究又

都被归结为政治文化研究,政治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的意义和价值将被大大降低;另一方面,虽然政治制度、政治规范、政治思想对政治体系和体系成员的政治行为方式发生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是直接的,它还需要一个转化为支持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心理基础的过程。

(2)从政治学的发展进程和政治文化概念出现的背景来看,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它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因此,题中观点是片面的。

2.政治文化是政治制度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山东理工大学2006年研)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政治制度变革是改革政治制度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要求的部分。我们只能说政治文化具有维系或变革政治制度的功能,但并非政治制度变革的决定性因素。

(2)政治文化是政治制度得以有效运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政治文化的性质和内容对于政治制度的维系或变革,具有很大的影响。

①政治文化对于确立政治制度的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功能是指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性质和形式的规定。

②政治文化对于维持政治关系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③每一场政治文化的变革,都与政治制度的变革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3.政治文化包括政治认知性成分、政治情感性成分和政治评价性成分。(中山大学2012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