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设计总说明书

合集下载

市政道路初步设计说明书(范文)

市政道路初步设计说明书(范文)

工程设计证书编号:A222000384 工程编号:龙湖区龙祥街道夏桂埔社区“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程初步设计二○一八年十一月目录1 设计说明书 (1)1.1 概述 (1)1.1.1 任务依据 (1)1.1.2 设计标准 (1)1.1.3 工程概况 (1)1.1.4 项目研究过程 (2)1.1.5 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 (2)1.1.6 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2)1.2 功能定位 (2)1.2.1 规划情况 (2)1.2.2 交通量预测 (2)1.2.3 工程建设意义 (2)1.3 建设条件 (3)1.3.1 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3)1.3.2 工程地质条件 (5)1.3.3 交通设施现状与规划 (6)1.3.4 沿线环境敏感区(点)分布及对项目建设的影响 (7)1.3.5 项目区域内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对项目的影响 (7)1.3.6 沿线市政管线的现状与规划 (7)1.3.7 各项(地质、地震、环保、水保等)专项评价、评估结论对项目的影响 .. 71.3.8 有关部门对重大问题的意见,沿线居民的要求或建议 (7)1.3.9 其他 (7)1.4 工程设计 (7)1.4.1 设计原则 (7)1.4.2 设计依据 (8)1.4.3 技术标准与设计技术指标 (9)1.4.4 平面和纵断面设计 (9)1.4.5 横断面设计 (10)1.4.6 路基、路面结构设计 (11)1.4.7 道路附属工程设计 (14)1.4.8 桥梁、隧道及涵洞设计 (14)1.4.9 排水工程 (14)1.4.10 沿线环境保护设施 (15)1.4.11 近远期结合实施方案 (20)1.4.12 新技术应用情况及下阶段需要进行的试验研究项目 (20)1.4.13 设计配合及存在问题与建议 (21)2 工程概算 (21)2.1 工程概况 (21)2.2 编制依据 (21)2.2.1 工程项目及工程量: (21)2.2.2 定额及取费依据: (21)2.2.3 价格依据: (22)2.2.4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计算依据: (22)2.2.5 其他 (22)2.3 概算投资 (22)3 主要材料及设备表 (23)3.1 道路工程主要工程数量表 (23)3.2 污水工程主要工程数量表 (23)3.3 雨水工程主要工程数量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道路边坡设计总说明

道路边坡设计总说明

1、设计依据及参考文献1.1、设计依据现行国家及地方有关规范、标准集规程,主要有:国家规范《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国家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国家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50007-2002);国家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国家规范《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行业规范《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 SL 386-2007;国家规范《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公路加筋土工程设计规范》(JTJ 015-91)《公路加筋土工程施工技术规范》(JTJ 035-9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1.2、勘察报告及参考文献(1)《文卫路市政工程勘察报告》(2)《边坡工程—理论与实践最新发展》,崔政权、李宁编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3)《岩土工程治理手册》。

(4)我司设计、施工的其它高边坡支护方案。

2、工程概况文卫路路位于深圳市宝安区臣田村,前进路东北侧。

道路沿线地貌单元为山前洼地。

钻探点孔口标高14.11~32.23m。

相对高差18.12m。

文卫路北侧畔山美的嘉园基础以及西乡卫生所基础已开挖形成临时边坡。

因此道路边坡支护需结合现场开挖地形、周边建筑物基础标高以及基础填土换填厚度等因素综合考虑边坡支护方案。

此次支护范围为文卫路桩号K0+000~K0+241.504,坡高约0~8m,大部分为填土边坡。

3、场地地质条件3.1、地形地貌拟建道路位于深圳市宝安区臣田村,前进路东北侧。

道路沿线地貌单元为山前洼地。

钻探点孔口标高14.11~32.23m。

相对高差18.12m。

文卫路北侧畔山美的嘉园基础以及西乡卫生所基础已开挖形成临时边坡。

3.2、地层结构与岩性人工填土层(Q ml)、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Q3al)含卵石细砂,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Q3al+pl)粉质粘土及早白垩世细粒花岗岩层(K1)。

(完整版)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

(完整版)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

(完整版)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总说明书1、概述本路段为保定市徐⽔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程之⼀,起点与易保线相交,沿现有道路向西,穿解村中部,终点解村西与瀑河⽔库⾄屯⾥路相交⼝,总⾥程2.606Km。

1.1道路现状现状道路为⾮等级路,总长为2.606Km。

其中过村段1.01Km,为5m宽⽔泥混凝⼟路⾯,路⾯厚度为20cm,⽆路⾯基层;野外段长度为1.596Km,为5m宽⽔泥混凝⼟路⾯,路⾯结构与过村段相同。

由于现状道路等级较低,随着交通量的增长,过村段路⾯病害逐渐严重,主要病害为破碎板、露⾻等,现状如下:露⾻破碎板根据“保定市徐⽔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程”的要求,对本路段进⾏改造提升。

过村段由于受道路两侧空间、地形等客观因素限制,仅按照现状道路线形、宽度将旧路挖除新建,新建路⾯结构为:20cm⽔泥混凝⼟⾯层+16cm 5%⽔泥稳定碎⽯基层+16cm 5%⽔泥稳定⼟底基层,增加排⽔边沟和路灯照明,并通过加强交安措施,保证通⾏安全。

野外段参照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7.5m,路⾯宽6.5m,将旧⽔泥路⾯⾯层挖除,再新建路⾯结构,路⾯结构与过村段相同。

1.2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1.2.1 任务依据l、《保定市徐⽔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程可⾏性研究报告》;2、建设⽅提供的其他资料。

1.2.2 测设经过接受建设⽅委托后,我公司即组织精⼲⼈员进⾏了本路段的勘查设计⼯作。

针对本路段特点,勘测⽅⾯,加强对路基、料场等现场调查。

路基⽅⾯,侧重于沿线填⼟调查;料场⽅⾯,积极与保定市徐⽔区交通局以及地⽅政府了解周围料场情况,扩⼤调查范围,满⾜道路施⼯需要。

勘测中,积极与地⽅政府进⾏协调,并与环保、⼟地、⽔务等部门先⾏进⾏了沟通,取得了相关意见。

项⽬组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与设计相关资料。

1.3技术标准1.3.1本路段执⾏的主要技术规范、标准如下:1、《公路⼯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2、《公路勘测规范》(JTG Cl0—2007)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5、《公路路基施⼯技术规范》(JTG F10-2006)6、《公路⽔泥混凝⼟路⾯设计规范》(JTG D40-2011)7、《公路⽔泥混凝⼟路⾯施⼯技术细则》(JTG/T F30-2014)8、《公路沥青路⾯设计规范》(JTG D50-2006)9、《公路沥青路⾯施⼯技术规范》(JTG F40-2004)10、《公路路⾯基层施⼯技术细则》(JTG/T F20-2015)11、《公路排⽔设计规范》(JTG/T D33-2012)1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13、《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2008)14、《城市道路照明⼯程施⼯及验收规程》(CJJ89-2012)1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2011)16、《电⼒⼯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2007)17、《民⽤建筑电⽓设计规范》(JGJ 16-2008)18、《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19、《公路⼯程基本建设项⽬设计⽂件编制办法》[2007]358号1.3.2 主要技术指标过村段受客观条件限制,按照等外路设计。

乡村道路设计说明书(20㎝混凝土面层20㎝片石基层)

乡村道路设计说明书(20㎝混凝土面层20㎝片石基层)

说明书第一篇总体设计说明一、概况12345678工程位于12县内县境内,本项目是12345生产、生活以及对外经济交流的主要道路,也是沿线村民出行的主要通道。

二、任务依据1、《12345678工程》合同书。

三、测设主要依据1、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部颁《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3、部颁《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4、部颁《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5、部颁《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66、部颁《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67、部颁《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8、77省地方行业标准《农村公路技术标准》JTD/T B01-20099、《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JTG B06-200710、《公路工程预算定额》JTG/TB06-02-200711、其他相关规范、手册;四、主要技术指标1、公路等级:农村公路基本级;2、设计速度:15公里/小时;3、路基宽度:4.5米;4、圆曲线极限最小半径:15米,回头曲线最小半径10米;5、最大纵坡:12%;6、最小坡长:60米;7、路面类型:水泥混凝土路面;8、汽车荷载等级:公路-II级;9、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g):0.15;10、地震基本烈度值Ⅶ。

五、测设经过根据《12345678工程》对该路的勘测设计深度和工期要求,以及在听取业主方对全线路况介绍和设计方对全线实地考察基础上,组织相关技术人员,于2014年1月上旬正式开始外业勘测。

在12县交通运输局和其他各有关部门、沿线居(村)民的支持和配合下,经过半个月的外业测量完成外业资料收集,进而转入内业设计,于2014年1月中旬完成了全部的施工图设计工作。

六、路线走向及工程概况12345678工程,路线总长2226.52公里,起点位于123456公路捌邓岔路口处,止于123456村K2+046.93。

S-1-1总说明书

S-1-1总说明书

S-1-1 第 1 页共 6 页总说明书一、概述1、任务依据依据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道路工程2007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并根据有关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2、设计标准全线按三级公路设计,双向二车道,计算行车速度为30km/h,路基宽度7.5m,行车道宽2×3.25m,土路肩宽度2×0.5m;设计荷载:公路Ⅲ级;设计年限为8年。

3、测设经过在1:2000大比例图纸上进行纸上定线。

4、路线全长本路线长2.800公里。

5、沿线自然地理特征此路线位于湖南省,属于山岭地区,山高谷深,坡陡流急,植被丰厚,地形复杂。

但山脉水系清晰,水系发达,沿线河流较多,有部分农田。

人口密度不大,须拆迁建筑物较少。

该路线位于旅游地区,拟修建成一条旅游区三级公路。

6、设计主要依据以下标准、规范:(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01-2003》;(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5)《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6)《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二、总体设计1、总体设计原则为保证设计方案科学可行、经济合理、安全可靠,设计过程中按照“充分利用,安全舒适,合理可行”的设计思路,在满足工程经济的前提下要满足三级公路标准的要求,尽可能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并综合考虑其它影响因素。

2、技术标准与技术指标的总体适用情况本项设计方案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的要求。

本路线主要设计指标见表1:表1 路线主要设计指标三、路线1、路线方案选择的基本原则(1)路线走向在满足技术标准规范的前提下,尽量与湖南省当地的旅游景区规划保持相一致。

(2)结合地形、地物、河流位置及地质条件确定路线走向,要求做到安全、顺适,保证线形的均衡性。

(完整word版)道路勘测设计说明书

(完整word版)道路勘测设计说明书

《设计说明书》(一)概述1、任务依据.根据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进行设计。

2、设计标准此地区为丘陵地区,该路设计为二级公路,选用行车速度V=80km/h,双车道,路幅宽度12m。

其他技术指标参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拟定,充分考虑了平、纵、横三方面的优化组合设计,力求平面线型流畅,纵坡均衡,横断面合理,以达到视觉和心理上的舒展。

3、路线经过:中间控制点,池塘,那龙养殖场,路线设计终点,全长1684。

865KM,桩号间距为20。

4、需要说明的其它事项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的要求,交通量的预测情况及公路的使用功能,确定总体设计原则如下:1.采用的技术标准必须满足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远景交通量的需要。

2.避免不必要的浪费,项目建设时应适当超前考虑。

3.尽量利用老路及山地,以降低造价。

4. 尽量选择高差较低的地段修路,减小工程量和土石开挖量,减小造价.5.沿线的中小城镇采取“离而不远,近而不进”的原则,通过人口稠密地区时,在现有详细调查资料基础上,进行了多方案比较,尽可能减少房屋的拆迁量。

除考虑房屋拆迁外,对管线的避让和动迁在初步设计选线时也进行了重点考虑,并作为线位的重要控制点.(二)沿线自然地理概况1、地形、地貌路线所经地区地形为湿润丘陵重丘、低山及平原、属云贵高原与东南沿海三角洲平原的过渡地区。

丘陵、低山坡面陡峻,陡达40%以上。

沟谷两侧坡面曲折,局部地段呈鸡爪地形。

该地区河流及沟谷水量丰富,地面径流资源丰富,水土流失不太严重。

广阔平坦,村镇、田地、水利建筑设施等较多。

2、工程地质评价本地区位于南岭中等山地工程地质区的西南部。

第四纪多残积层土质为砖红色粘性土、属高液限的粘土,多为碳酸岩风化的残积土.该地区岩石风化破碎较重,丘陵地区属于自然营力的长期作用,局部地方有岩石出露。

岩石以碳酸岩为主,花岗岩次之。

据实地调查,路线所经平原微丘区均按土质考虑,其中松土占30%,普通土占70%;路线所经山岭重丘区:(1)凡岩石悬崖地区,土层厚1米,为普通土,以下为岩石中,软石占40%,次坚石60%;(2)凡有土质陡坎地区,均为土质,其中松土占30%,普通土占30%,硬土占40%;(3)凡无陡坎悬崖地区,土层覆盖厚度约为1。

(完整版)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

(完整版)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

总说明书1、概述本路段为保定市徐水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之一,起点与易保线相交,沿现有道路向西,穿解村中部,终点解村西与瀑河水库至屯里路相交口,总里程2.606Km。

1.1道路现状现状道路为非等级路,总长为2.606Km。

其中过村段1.01Km,为5m宽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厚度为20cm,无路面基层;野外段长度为1.596Km,为5m宽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与过村段相同。

由于现状道路等级较低,随着交通量的增长,过村段路面病害逐渐严重,主要病害为破碎板、露骨等,现状如下:露骨破碎板根据“保定市徐水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的要求,对本路段进行改造提升。

过村段由于受道路两侧空间、地形等客观因素限制,仅按照现状道路线形、宽度将旧路挖除新建,新建路面结构为:20cm水泥混凝土面层+16cm 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6cm 5%水泥稳定土底基层,增加排水边沟和路灯照明,并通过加强交安措施,保证通行安全。

野外段参照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7.5m,路面宽6.5m,将旧水泥路面面层挖除,再新建路面结构,路面结构与过村段相同。

1.2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1.2.1 任务依据l、《保定市徐水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建设方提供的其他资料。

1.2.2 测设经过接受建设方委托后,我公司即组织精干人员进行了本路段的勘查设计工作。

针对本路段特点,勘测方面,加强对路基、料场等现场调查。

路基方面,侧重于沿线填土调查;料场方面,积极与保定市徐水区交通局以及地方政府了解周围料场情况,扩大调查范围,满足道路施工需要。

勘测中,积极与地方政府进行协调,并与环保、土地、水务等部门先行进行了沟通,取得了相关意见。

项目组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与设计相关资料。

1.3技术标准1.3.1本路段执行的主要技术规范、标准如下: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2、《公路勘测规范》(JTG Cl0—2007)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 F30-2014)8、《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9、《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1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11、《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 D33-2012)1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13、《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2008)14、《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CJJ89-2012)1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2011)16、《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2007)17、《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18、《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19、《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2007]358号1.3.2 主要技术指标过村段受客观条件限制,按照等外路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说明书

道路勘测设计说明书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一、技术规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二、工程概述与设计标准2.1 路线地理位置图见平面设计图。

2.2 工程概况设计时间:2011年9月15日-2011年10月29日设计地点: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设计公路路段:公路AB段2.3设计公路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平原微丘区三级公路)(JTGB01—2003)2.4 主要设计技术指标:设计车速:30km/h停车视距:110m路基总宽度:8m三、道路线形设计过程规范要求(部分):平曲线一般最小半径为65米,最短缓和曲线长40米,最短平曲线长度250米,纵断面最大纵坡5%,纵坡长度限制为最小为130米,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凹形)400米和(凸形)400米。

3.1平面:(1)圆曲线一般最小半径为65m,极限最小半径30m;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当路拱≤2%时为350m,当路拱>2%时为450m。

(2)平曲线长度一般值为270m,最小值为90m。

(3)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一般值为40m,最小值为30m。

3.2纵断面:(1)最大纵坡为5%,最小坡度为0.5%,最小坡长130m;纵坡为5.5%时的最大坡长为300m。

(2)凹形竖曲线半径一般值为400m,极限值为250m;凸形竖曲线半径一般值为400m,极限值为250m,竖曲线最小长度为25m。

四、平面设计4.1平面选线的原则(1)在道路设计的各个阶段,应运用各种先进手段对路线方案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多方案论证、比选的基础上,选定最优路线方案。

(2)路线设计应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迅速的前提下,做到工程量小、造价低、运营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

路线设计应注意立体线形设计中平、纵、横面的疏顺、合理配合。

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可能的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

不应轻易采用最小或极限指标,也不应片面采用较高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说明书第 1 页共18 页总说明书第一篇:工程概况一、项目概况及建设的意义:该设计路段为海南省横线万宁至儋州至洋浦高速公路。

由于该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不断的提高,原有的一条镇级公路已远远不能满足该地区的交通需求,随着交通量的日益增长,为此,拟定新建高速公路,以缓解交通拥挤的状况,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本设计有推荐方案和比较方案两个方案,虽然比较方案路线比较平顺土石方也相差不多,但由于比较方案在跨越河流时是斜交,并且刚好在河流转弯处,跨径比较大,增加了建桥费用。

而且比较方案与已有道路过多的相交,严重影响了施工时沿线的交通。

所以经比较确定使用推荐方案。

二、设计依据:1、当地政府提供的地质资料。

2、国土资源厅测绘院测量的线路沿线带状地形图。

3、其他相关道路的规划要点、图纸、文字资料等。

三、设计规范: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2)《公路工程地质勘测规范》(JTG C20-2011)3)《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6)《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 D33-2012)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8)《公路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四、技术标准:全线新建采用高速公路设计标准,路基宽27米,沥青砼路面宽22.5米,计算行车速度为100km/h,设计荷载:公路-I级,BZZ-100。

设计洪水频率:路基、大中小桥涵1/50。

五、路线起点、路线长度:本路线全长1.73公里,全路线均为新建,路线的起点桩为K0+000,终点位于桩号K1+732.567。

全线设有1个平面交点,平曲线最小半径为800米。

第二篇:路线设计一、平曲线设计1、选线原则1)在路线设计和选线中,应该尽量避开农田,做到少占或不站高产田。

2)路线设计应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迅速的前提下,使工程数量小,造价低,运营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

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不应轻易采用最小指标或低限指标,也不应片面追求高指标。

3)选线时应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测,查清其对工程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路线应设法绕避特殊地基地区。

当必须穿过时,应选择合适的位置,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4)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注意由于公路修筑以及汽车运行所产生的影响与污染等问题。

2、平面设计技术指标的确定1)直线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当采用长的直线线形时,为弥补景观单调之缺陷,应结合沿线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规范规定,高速公路同向圆曲线的最小直线长度不小于6V、反向圆曲线的最小直线长度不小于2V。

本设计速度为100km/h。

2)圆曲线圆曲线是平面线形中常用的线形要素,圆曲线的设计主要确定起其半径值以及超高和加宽。

(1)圆曲线的最小半径①极限最小半径②一般最小半径③不设超高最小半径(2)圆曲线的最大半径选用圆曲线半径时,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尽量采用大半径曲线,使行车舒适,但半径过大,对施工和测设不利,所以圆曲线半径不可大于10000米。

(3)圆曲线半径的选用在设计公路平面线形时,根据沿线地形情况,尽量采用不需设超高的大半径曲线。

(4)平曲线的最小长度公路的平曲线一般情况下应具有设置缓和曲线(或超高,加宽缓和段)和一段圆曲线的长度;缓和曲线长度:圆曲线长度:缓和曲线长度宜在:1:1:1 到1:2:1之间。

平曲线的最小长度一般值:600m平曲线最小长度极限值取:170m3)缓和曲线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一般应满足以下几方面:行车视距可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超车视距。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规定:高速公路(100)停车视距S t 取160m 。

2、平曲线要素计算 内移值:)(2384-24342m R L R L p ss = (2.1)切线增长值:)(240-223m R L L q s s = (2.2)缓和曲线角:)(π1802β000R L s = (2.3)切线长:)(2αtan )(m q p R T ++= (2.4)平曲线长:)(180πm L RaL s += (2.5)外距:)(-2αsec )(m R p R E += (2.6)切曲差:)(-2m L T D = (2.7)式中: α—转角(度)Ls —缓和曲线长(m) R —圆曲线半径(m)基本型曲线计算图示主点桩号计算如下:JD1桩号为K0+952,直缓点桩号:ZH=JD1-256.876=K0+695.125 缓圆点桩号:HY=ZH+120=K0+815.125曲中点桩号:QZ=ZH+503.416/2=K0+946.833 圆缓点桩号:YH=HZ-120=K1+078.541 缓直点桩号:HZ=ZH+503.416=K1+198.541以此方法计算2JD 、3JD 的曲线要素,具体结果见设计图纸《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二、 逐桩坐标计算NN中桩坐标计算示意图放线时一般是根据导线点坐标用全站仪或者CPS 测量路线交点坐标,计算交点转角和方位角,交点间距;再根据计算的结果、选定的圆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计算中线上各桩坐标。

三、纵断面设计1.纵断面线形设计主要是解决公路线形在纵断面上的位置,形状和尺寸问题,具体内容包括纵坡设计和竖曲线设计两项。

纵断面线形设计应根据公路的性质、任务、等级和地形、地质、水文等因素,考虑路基稳定,排水及工程量等的要求对纵坡的大小,长短,前后的纵坡情况,竖曲线半径大小及与平面线形的组合关系等进行组合设计,从而设计出纵坡合理,线形平顺圆滑的最优线形,以达到行车安全、快速、舒适,工程造价省,运营费用较少的目的。

2.该路地处高差较大,本项纵断面设计采用较大纵坡,起伏与该区域农田相结合,尽量降低路堤高度,路线纵断面按百年一遇,设计洪水位的要求和确保路基处于干燥和中湿状态,所需的最小填筑高度来控制标高线形设计上避免出现断背曲线,反向竖曲线之间直线长度不足3秒行程的则加大竖曲线半径,使竖曲线首尾相接。

此外,所选用的半径还满足行车视距的要求,另外,竖曲线的纵坡最小采用0.3%以保证排水要求。

3.纵坡设计(1)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①纵坡设计必须满足《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一般不轻易使用极限值②纵坡应力求平缓,避免连续陡坡,过长陡坡和反坡③纵断面线形应连续,平顺,均衡,并重视平纵面线形的组合从行车安全,舒适和视觉良好的要求来看,要求纵断面线形注意有以下几点:在短距离内应避免线形起伏,易使纵断面线形发生中断,视觉不良;避免“凹陷”路段,若线形发生凹陷出现隐蔽路段,使驾驶员视觉不适,产生莫测感,影响行车速度和安全;在较大的连续上坡路段,宜将最陡的纵坡放在底部,接近顶部的纵坡宜放缓些;纵坡变化小的,宜采用较大的竖曲线半径;纵断面线形设计应注意与平面线形的关系,汽车专用公路应设计平、纵面配合良好协调的立体线形;纵坡设计应结合沿线自然条件综合考虑,为利于路面和边沟排水,一般情况下最小纵坡以不小于0.5%为宜,在受洪水影响的沿河路线及平原区低速路段应保证路线的最低标高,以免遭受洪水冲刷,而确保路基的稳定;纵坡设计应争取填、挖平衡,尽量利用挖方作就近填方,以减少借方和废方,接生土石方量,降低工程造价;纵坡设计时,还应结合我过情况,适当照顾当地民间运输工具,农业机械、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

纵坡设计的方法和步骤:①准备工作纵坡设计前,应先根据中桩和水准记录点,绘出路线纵断面图的地面线绘出平面直线,曲线示意图,写出每个中桩的桩号和地面标高以及土壤地质说明资料,并熟悉和掌握全线有关勘测设计资料,领会设计意图和要求。

②标注纵断面控制点纵面控制点主要有路线起终点,重要桥梁及特殊涵洞,隧道的控制标高,路线交叉点,地质不良地段的最小填土和最大控梁标高,沿溪河线的控制标高,重要城镇通过位置的标高及受其它因素限制路线中须通过的控制点、标高等。

③试坡试坡主要是在已标出“控制点”的纵断面图上,根据技术和标准,选线意图,考虑各经济点和控制点的要求以及地形变化情况,初步定出纵坡设计线的工作。

试坡的要点,可归纳为“前面照顾,以点定线,反复比较,以线交点”几句话。

前后照顾就是说要前后坡段统盘考虑,不能只局限于某一段坡段上。

以点定线就是按照纵面技术标准的要求,满足“控制点”,参考“经济点”,初步定出坡度线,然后用三角板推平行线的办法,移动坡度线,反复试坡,对各种可能的坡度线方案进行比较,最后确定既符合标准,又保证控制点要求,而且土石方量最省的坡度线,将其延长交出变坡点初步位置。

④调坡调坡主要根据以下两方面进行:⑴结合选线意图。

将试坡线与选线时所考虑的坡度进行比较,两者应基本相符。

若有脱离实际情况或考虑不周现象,则应全面分析,找出原因,权衡利弊,决定取舍;⑵对照技术标准。

详细检查设计最大纵坡、坡长限制、纵坡折减以及平纵线形组合是否符合技术标准的要求,特别要注意陡坡与平曲线、竖曲线与平曲线、桥头接线、路线交叉、隧道及渡口码头等地方的坡度是否合理,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修正。

调整坡度线的方法有抬高、降低、延长、缩短、纵坡线和加大、减小纵坡度等。

调整时应以少脱离控制点、少变动填挖为原则,以便调整后的纵坡与试定纵坡基本相符。

⑤根据横断面图核对纵坡线核对主要在有控制意义的特殊横断面图上进行。

如选择高填深挖、挡土墙、重要桥涵及人工构造物以及其它重要控制点的断面等。

⑥确定纵坡线经调整核对后,即可确定纵坡线。

所谓定坡就是把坡度值、变坡点位置(桩号)和高程确定下来。

坡度值一般是用三角板推平行线法,直接读厘米格子得出,要求取值到千分之一。

变坡点位置直接从图上读出,一般要调整到整10桩位上。

变坡点的高程是根据路线起点的设计标高由已定的坡度、坡长依次推算而来。

设计纵坡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⑴在回头曲线地段设计纵坡,应先按回头曲线的标准要求确定回头曲线部分的纵坡,然后向两端接坡,同时注意回头曲线地段不宜设竖曲线。

⑵平竖曲线重合时。

要注意保持技术指标均衡,位置组合合理适当,尽量避免不良组合情况。

⑶大中桥上不宜设置竖曲线。

如桥头路线设有竖曲线,其起(终)点应在桥头两端10m 以外,并注意桥上线形与桥头线形变化均匀,不宜突变。

⑷小桥涵上允许设计竖曲线,为保证路线纵面平顺,应尽量避免出现急变“驼峰式纵坡”。

⑸注意交叉口、桥梁及引道、隧道、城镇附近、陡坡急变处纵坡特殊要求。

⑹纵坡设计时,如受控制点约束导致纵面线形欺负过大,纵坡不够理想,或则土石方工程量过大而育无法调整时,可用纸上移线的办法修改平面线形,从而改善纵面线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