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

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19-12-24T09:49:48.800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第22期作者:杨帅

[导读] 本文构建了一个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标体系

本文构建了一个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标体系,包括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3大方面,分析发现:对于人口城镇化,东部地区的人口集聚效应对产业转型升级产生负向影响,但是中西部地区的人口集聚效应对产业转型升级有积极作用;对于经济城镇化,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对产业转型升级有积极作用,而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对产业转型升级有抑制作用,不过相对微弱;对于社会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改善产生了正向作用,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包括产业的构成情况和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由低级化向高级化水平发展的过程。我国的产业结构“进化史”中,最初为由第一产业占优的农业大国,后来发展到第二产业占优的工业大国,直到2014 年,我国第三产业第一次超过了第二产业增加值,并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产业结构的升级归根究底是社会资源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要实现刺激消费需求、化解过剩产能和吸收人口就业的三重目标,就要利用新型城镇化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文献综述如下,多淑杰(2013)实证分析了城镇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指出当前我国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并没有很好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但是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却对产业转型升级有促进作用。杨婉君等(2013)指出新型城镇化所具备的特点有利于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他提出城市化的核心内容是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而城市人口的集聚是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因此城镇化要与产业升级相结合。蓝庆新、陈超凡 (2013)运用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标构建了回归模型,发现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并且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面空间效应。杨文举(2007)通过对城镇化率和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发现城镇化水平提高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只有在长期才成立,短期效果正好相反。

新型城镇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有技术创新机制,当前我国的产业升级,迫切的需要在技术水平上有所进步,而欠发达地区要实现产业升级,技术水平低下和创新能力不足是所面临的最大阻碍。二是人口市民化机制,产业的转型升级必然会增加要素需求,所以人口、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合是实现城镇化的基础,其次,新型城镇化会提高人力资本的供给,劳动力质量的提升将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内生动力。三是消费结构优化机制,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情况下,收入水平提高,消费水平也会上升,所以转移到城市的农民的消费水平会上升。此外,农村人口来到城市后,会效仿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形成消费示范效应,进入城市的农民在购买商品时,不仅会与同一阶层收入水平的城市居民比较,而且还会受到较高收入阶层消费模式的影响,这种影响会极大地刺激消费需求的扩张。这种变化不仅刺激消费总量的增加,甚至促进企业创新,生产新的多样化的产品来满足日益丰富的消费需求,形成新的消费热点。消费需求的增加对化解城市的过剩产能和过剩库存产品意义重大,

通过对新型城镇化对产业转型升级影响的机制和路径进行分析,针对人口城镇化角度,发现全国的人口城镇化水平提高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分不同区域研究,会发现东部地区的人口城镇化对当地的产业转型升级起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中西部地区目前城镇化水平还相对较低,城镇化所带来的人口集聚效应发挥着积极的经济效应,从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针对经济城镇化角度,东部沿海地区的城镇居民消费增加可以起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但是中西部等不太发达地区的城镇居民消费增加对产业转型升级作用为负向抑制作用,不过作用微弱。相比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城市的消费机制并没有起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主要取决于他们的收入水平,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突破户籍制度阻碍,提高农民工劳动收入,从根本上实现农村人口市民化,将更好地发挥各地区的消费机制作用,使消费机制能更好地促进各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

综上可得结论我国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大致相同,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也不断向更高级的形态演进,但是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在总体上是滞后于工业水平的,这反应了我国现行的产业政策并没有很好地推进城镇的进程,没有很好地实现新型城镇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同时,一些地区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存在赶超现象,导致现有的产业基础无法支撑所达到的城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所谓的“城镇化泡沫”,可能会带来一系列非常严重的城市问题,因此,现阶段,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与产业转型升级程度还没有实现相互匹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城镇化过快过慢都不行[R].北京:2013

[2]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 4 ~10

[3]Michaels G,Rauch F,Redding S J.Urbanization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2,127 (2): 535 ~586

[4]Gereffi,G.Humphrey, J. 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5,12 (2): 78 ~104

[5]吴福象,沈浩平.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空间溢出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J].财经科学,2013,(7): 89~98

[6]蓝庆新,陈超凡.新型城镇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了吗[J].财经研究,2013,(12): 57~71

[7]杨文举.中国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07,(1): 78 ~81

[8]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1

[9]赵永平,徐盈之.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时空分异与传导路径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8): 48 ~56

[10]王瑞鹏,王朋岗.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的动态关系———基于 V AR模型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3,(1): 26 ~31

[11]马孝先.中国城镇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

[12]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19-335.

[13]Lei B W. The Transformation of U rban Space with Upgrading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case of Wuhan [J].Urban Planning Forum,2001, 3: 013.

[14]Haze1 Moir.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Labor Force Structure Urbanization and Development[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