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集下载

(2008)关于郫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8)关于郫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县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文件(七)关于郫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09年1月8日在郫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郫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胡林各位代表:我受县政府委托,现将郫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请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

一、2008年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一)主要经济和社会计划指标完成情况2008年,全县预计(下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9亿元,同比增长(下同)18%,增速超年计划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40.7亿元,增长85.8%,增速超年计划60.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3.6亿元,增长20.3%,增速超年计划4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5亿元,增长35%,增速超年计划15个百分点;市外到位资金4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出口创汇1.9亿美元;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

其他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均完成了计划任务。

(二)2008年主要工作进展情况1、着力推动传统工业向现代都市工业转型。

工业经济不断优化,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3亿元,增长29.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6%。

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步伐加快,建成11.2平方公里工业新城,工业港承载能力继续增强,累计建成投产项目334个,工业集中度达到58%,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加大,完成工业投资75亿元,其中技改投资57亿元;招大引强力度加大,工业港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0个,无地、微地项目102个,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0家,累计达309家,其中年销售2亿元以上企业16家;强化企业服务,成立了豆瓣行业融资担保平台“成都惠福担保有限公司”。

继续推进川菜特色产业发展,加大地方品牌打造力度,14家豆瓣企业获省市著名商标。

2、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2008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四川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2009年2月200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组织和动员全省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两个加快”,努力克服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经国家统计局初步审定,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12506.3亿元,比上年增长9.5%,增速比上年回落4.7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66.2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5790.1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4350.0亿元,增长8.3%。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2%、61.9%和32.9%。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378元,增长9.7%。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从上年的19.3:44.2:36.5调整为18.9:46.3:34.8。

图一:2004-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6516.7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占GDP的52.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8.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0.7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3514.7亿元,增长20.1%;第三产业增加值2041.3亿元,增长12.3%。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0%。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6.6%。

表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指标全省城市农村居民消费价格 105.1 104.7 105.5食品 112.0 112.5 111.3其中:粮食 106.1 105.9 106.4油脂 119.6 121.9 117.4猪肉 116.5 117.8 114.9鲜蛋 103.6 103.3 104.5水产品 116.0 116.5 115.2鲜菜 105.2 104.7 106.9烟酒及用品 102.0 101.9 102.0衣着 97.3 95.8 99.5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102.7 103.2 101.9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102.4 102.1 102.7交通和通信 99.8 98.2 102.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9.9 99.1 101.0居住 104.6 103.1 106.0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9.3%,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9.6%、生活资料价格上涨8.0%。

成都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成都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成都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交通运输经济课程设计课程名称:交通运输经济题⽬:成都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学⽣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定稿⽇期:2010年5⽉24⽇Abstract:Based on some information and data about the study of Chengdu transportation and combing with relevant theoretical knowledge on the course of Transportation economy, this papper made the transport demand analysis and supplyanalysis of Chengdu road and railway, gave us the scale and structure of Chengdu's transport in the future, and completed the strategic 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strategies for the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of Chengdu simply.摘要:本⽂参考有关学者对成都市交通运输的研究资料及数据,在交通运输经济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做了成都市道路和铁路的运输需求分析与供给分析,给出了对成都市未来交通运输规模与结构的观点,并为成都市交通运输发展做了简单的战略规划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成都市道路铁路需求分析供给分析运输规模运输结构发展战略实施策略⽬录第⼀节成都市社会经济现状第⼆节成都市道路运输⼀成都市道路发展现状⼆成都市道路运输需求与供给分析三成都市道路⽹络存在的主要问题四针对问题的建议第三节成都市铁路运输⼀铁路运输在我国社会经济和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成都市铁路发展现状三成都市当前铁路运输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分析第四节成都市其他运输⽅式⼀⽔运河运⼆航空运输第五节成都市未来交通规模与结构分析⼀成都市未来交通规模分析⼆成都市未来交通结构分析第六节成都市交通发展战略与实施策略分析⼀发展战略分析⼆实施策略分析第⼀节成都市社会经济现状⽬前,四川地区已初步形成以成都为核⼼的绵阳—德阳—成都—眉⼭—乐⼭城市带,加快了川西平原城镇经济带的城市化进程,使其进⼊良性发展期。

关于公交车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公交车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成都市公交车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都市玉林中学四班蒋天宇指导教师冯贤兵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交通已经成为市民出行的一大主要交通工具,更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但是公交车存在的问题倒是很多,让市民很是苦恼。

至于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现象出现呢?怎么样才能使我们的出门工具更好的利用呢?这是值得市民关注和深思的问题。

关键字:城市公交现状优点不良现象正文:一.成都市公交车的现状1.基本状况:成都市公共交通现状成都市所辖行政区域面积为1.24万平方公里,涵盖9区、4市(县级市)、6县。

截至2008年底,成都市有公交企业65家、公交线路244条、公共汽车7254辆、年载客10.75亿人次,其中:成都市主城区有公交企业16家、公交线路181条、公共汽车5155辆、年载客9.62亿人次2.优点:1)设立双十佳奖项每年评出公交司机等服务员优秀者,并获得表彰,此举大大增加了服务人员对工作的责任心,以及个人、线路集体荣誉感,增强了服务意识,市民的乘坐质量带来提高。

2)车次发车频率合理对与人口分布密集的区域实现了6-10分钟一班次,方便了市民的出行,节约了大家的时间,增加了生活服务质量3)公交车专用车道已经建设的部分道路的公交车的专用车道,大大的响应国家号召,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减少道路拥挤,低排放,给市民更好的生活环境。

二、成都市公共交通发展方向未来,成都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应全面推进公交优先的政策和措施,以大、中运量快速公交系统建设为核心,以普通地面公交系统建设为基础,建立不同运量、运速的多层次公交网络为重点,适应和引导城市建设与发展,支持和支撑城市社会与经济活动,满足城市居民中、长距离的出行要求。

具体有以下一些建议:1.继续推进公交优先策略,增加公交专用车道。

建立与市规划、建设、财政、旅游、公安交警、地铁建设公司等部门和单位的协商制度,形成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及时协调解决涉及城市交通方面的问题,建立起适应成都市发展要求的大交通管理体制。

2008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年度报告

2008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年度报告

成都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关于2008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年度报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有关规定、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成办函[2009]54号文件通知要求,我办编制了2008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全文包括概述、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办理情况、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改进情况,并附相关统计表。

本报告的统计数据时限为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我办网站(网址http:// )可下载本报告的电子版。

如对本报告有疑问,请联系:成都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纪检监察处,电子邮箱: cdfao@,联系电话:86272427。

一、概述(一)组织机构建设情况根据市政府对信息公开工作的统一部署,我办成立了信息公开工作组织机构,明确了工作分工及职责。

办党组书记、主任牵头,纪检监察处为具体负责部门,2名工作人员具体承办该项工作,各处负责落实具体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根据上级统一安排,组织参加了政府信息公开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组织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成都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等有关法规,提高了工作水平,强化了责任意识。

(二)《指南》和《目录》的编制工作情况按照市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编制工作方案,结合外办工作实际,制定了《成都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成都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组织清理了政府信息,明确了编制原则、主体、内容、组织保障和工作要求;规范了信息公开编码,编制了各类政府信息的代码。

(三)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度规范情况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建立和完善了信息公开制度,拟订了《成都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政府信息公开办法》,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做到奖惩分明。

(四)加强外办门户网站建设2008年度,对外办中文网站进行了升级改版,建立了英、法、德、日、韩等五种语言的外语网站,对1000余条外事工作信息进行了整理、更新和数据导入。

二〇〇八年彭州市

二〇〇八年彭州市

二〇〇八年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经受住了5.12特大地震灾难的挑战和考验。

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成都市委市政府和彭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万众一心,迎难而上,顽强拼搏,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要求,取得了抗震救灾全面胜利。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灾后恢复重建全面推进,我市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在恢复中前进。

一、综合5.12特大地震,给我市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全市59.7万人不同程度受灾,956人失去生命。

房屋倒塌33.27万间,受损81.39万间,农田、水库、道路桥梁、公共设施等损毁严重,94户规模工业企业不同程度受灾,旅游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全市直接经济损失273亿元。

经济一度下滑。

截止2008年末,全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89亿元,同比下降12.9%。

其中: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03亿元,同比下降3.2%,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8.59 亿元,同比下降6.4 %,其中,工业增加值实现43.87亿元,同比增长0.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35.09亿元,同比增长1.9%;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27 亿元,同比下降28.9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2999元,比上年下降13.3%。

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6.8:48.16:25.0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67472万元,同比下降21.58%。

二、农业按照“建设现代农村、构建现代农业、培育现代农民”的工作思路,继续实施“农业稳基础”战略.在“5.12”特大地震灾害影响下,千方百计落实生产自救措施和恢复重建的政策,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着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和重点产业项目发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20个镇全面推进,全年已完成20个镇300个村(社区)2860个组的确权摸底调查工作,对10180户进行了确权公示,颁发农村承包地经营权证书9617本。

2009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3/24 发布人:来源:〖字体:大中小〗〖背景色:〗〖打印本稿〗〖关闭〗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2010年3月23日200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扩大内需、灾后重建和试验区建设三大机遇,国民经济形势总体实现较快回升,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一、综合经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2.6亿元(见图1),比上年增长14.7%。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67.8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01.8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33.0亿元,增长13.4%。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5.9:44.5:49.6。

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389.1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占GDP的比重为53.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1%。

图1:2005-2009年成都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年末全市从业人员为729.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为409.5万人,增加27.3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9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4.7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1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12.8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152.8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3%(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0.3%,烟酒及用品上涨3.0%,衣着类下降5.6%,交通与通信下降2.0%,居住类价格下降1.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持平。

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下降1.0%。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9%。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3.5%。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0.9%。

2007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成都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三新突破年”的各项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和“三大工程”为核心,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企业培育和项目推进为抓手,坚持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经初步核定,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24.4亿元,比上年增长15.3%。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5.5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04.0亿元,增长18.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84.9亿元,增长13.6%。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7.1∶45.2∶47.7。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26527元(按2007年平均汇率折算为3634美元),增长13.7%。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691.9亿元,增长21.2%,占GDP的比重为50.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6.7%,拉动GDP增长10.2个百分点。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687.1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99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达360.17万人,增加50.08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4.5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6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7万人。

失地农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11.0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达158.1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

市场物价上涨较快。

受食品类价格大幅上涨影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4%,衣着类上涨1.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7%,交通与通讯下降1.7%。

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2-27 发布人:来源: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2009年2月27日2008年是成都发展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

这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受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一方面共克时艰、夺取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另一方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以产业发展为支撑,进一步扩大内需,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取得新的成就。

一、综合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经初步核定,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0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已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见图1)。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0.2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16.7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14.2亿元,增长9.9%。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6.9:46.6:46.5。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30855元,增长9.6%。

图1:2004-2008年成都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04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占GDP的比重为52.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5%。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704.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4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达382.2万人,增加22.1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7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6.3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7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15.0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达155.1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

市场物价平稳回落。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3%,涨幅回落0.9个百分点(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9%,居住类价格上涨3.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4%,烟酒及用品上涨0.9%,衣着类下降5.1%,交通与通信下降1.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1.4%。

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4.5%。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9%。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3.2%。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4.2%。

图2:2004-2008年成都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金融危机影响加剧,企业投资信心有所下降,就业压力加大,中小企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

二、农业农业经济平稳发展。

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464.6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种植业211.0亿元,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6.2%下降为45.6%;牧业实现产值229.5亿元,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8.2%上升为49.4%。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0.4万公顷,减少0.5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6.0万公顷,减少0.3万公顷。

粮食总产量274.5万吨,增长1.6%;油料总产量23.6万吨,增长9.1%;肉类总产量97.8万吨,增长2.9%。

主要农副产品生产保持稳定(见表1)。

表1 主要农产品产量农产品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至年末,已认证各类安全优质农产品569个。

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09个,绿色食品272个,有机食品88个。

农业设施化、产业化、科技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全市有年产值或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26个,比上年增加21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面达66.7%。

至年末,全市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场)158个,建成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

全年农村用电量达29.5亿千瓦时;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63.4万千瓦,增长3.1%;农用大中型拖拉机9145台;小型拖拉机24316台;农用载重汽车5815辆。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经济稳定增长。

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1479.4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49.0%提高到58.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277.9亿元,增长24.0%;完成新产品产值920.5亿元,增长59.5%;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达98.0%。

主要产品生产保持稳定(见表2)。

表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重点行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全市电子通讯产品制造业、医药工业、食品饮料及烟草业、机械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和建材冶金工业六大重点行业完成增加值993.5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77.7%(见图3)。

图3:2008年成都工业支柱行业比重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238.7%,比上年提高28.8个百分点。

资产负债率为56.2%,总资产贡献率为16.1%。

实现利润264.7亿元,增长42.9%;实现利税480.2亿元,增长48.0%。

企业亏损面为16.2%,比上年下降3.3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稳定。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37.3亿元,比上年增长0.1%。

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253.7亿元,竣工产值454.1亿元,施工面积10994.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445.7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12.9亿元,比上年增长25.8%(见图4)。

民间投资完成1805.2亿元,增长23.5%。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929.9亿元。

图4:2004-2008年成都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其增长速度分产业看,一产业完成投资33.4亿元,增长9.9%;二产业完成投资974.3亿元,增长27.5%,其中工业投资956.0亿元,增长28.1%;三产业完成投资2005.2亿元,增长25.3%。

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邮政通信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分别完成投资144.9亿元和32.8亿元,分别增长1.2倍和1.1倍;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635.2亿元,增长43.3%;制造业完成投资919.2亿元,增长34.8%;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投资下降36.1%。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回落。

完成房地产投资912.5亿元,比上年增长0.3%。

房地产销售下滑,全年含预售在内的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273.5万平方米,下降43.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191.4万平方米,下降43.3%;实现商品房销售额626.7亿元,下降34.5%,其中住宅销售额达580.1亿元,下降34.1%。

五、国内贸易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1.9亿元,比上年增长19.5%。

从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216.3亿元,增长32.1%;零售业零售额1096.4亿元,增长16.9%;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03.3亿元,增长21.2%。

从地域看,市的零售额1153.1亿元,增长22.3%;县的零售额105.5亿元,增长18.9%;县以下零售额363.3亿元,增长11.6%。

从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66.2亿元,增长9.7%;集体经济零售额97.2亿元,增长9.0%;私营个体经济零售额768.9亿元,增长17.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零售额197.3亿元,增长24.8%;股份制及其他经济零售额492.3亿元,增长24.7%。

商品交易市场不断规范和发展。

截至年末,年成交额上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有36个,成交额561.8亿元。

其中上10亿元的市场有15个。

六、对外开放进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实现进出口总额15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0%。

其中出口总额90.7亿美元,增长58.8%;进口总额63.4亿美元,增长66.7%。

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一般贸易出口额5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7%;机电产品出口额49.3亿美元,增长88.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21.4亿美元,增长80.8%。

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和地区的贸易往来密切,其中对美国出口额8.5亿美元,增长24.0%;对日本出口额2.7亿美元,增长21.3%;对香港出口额17.7亿美元,增长55.9%。

利用外资增势良好。

协议外商直接投资50.6亿元,比上年增长47.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2.5亿美元,增长97.3%。

全市协议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107个。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交通设施建设继续完善。

年末公路里程达19489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437公里。

全年新改建公路952公里。

年末拥有汽车101.1万辆,比上年增长20.4%。

其中私人拥有82.8万辆,增长21.5%。

客运略降,货运继续增长。

公路旅客周转量(含出租车)140.8亿人公里,下降7.3%;民航旅客周转量245.1亿人公里,下降4.7%。

公路运输货物周转量101.2亿吨公里,增长53.9%;民航运输货物周转量6.2亿吨公里,增长0.5%。

邮电通信业稳定发展。

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79.4亿元,比上年增长17.4%。

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756万门。

电话用户400.1万户,下降4.5%,其中小灵通用户100.7万户。

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274.1万户,年内净增110.7万户。

旅游产业发展受地震影响有所下降。

接待国内游客4105.4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5%;国内旅游收入363.6亿元,下降8.1%。

组织出境旅游人数16.1万人次,增长15.2%。

接待入境旅游者50.0万人次,下降36.3%;旅游外汇收入1.7亿美元,下降35.0%。

旅游接待设施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三星级以上饭店104家,增加6家。

旅行社239家,其中国际旅行社达40家。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金融平稳运行。

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31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9.6%,其中企业存款3042亿元,增长24.1%。

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410亿元,增长32.7%。

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010亿元,增长15.7%,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911亿元,增长14.7%。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净回笼132亿元。

证券市场有所降温。

全年推荐3家公司上市,融资6.5亿元。

年末有证券营业部78个,比上年末减少5个;证券从业人员达2487人。

证券投资者175万人,增加11万人。

保险业务增长较快。

年末有保险公司44家,比上年末增加5家。

全年保费收入184.2亿元,增长34.0%。

其中,财产类保险公司保费收入50.8亿元,增长21.1%;人身类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33.4亿元,增长39.6%。

各类保险赔偿与给付支出47.4亿元,增长34.6%。

其中,财产类保险公司赔偿与给付支出27.0亿元,增长47.7%;人身类保险公司赔偿与给付支出20.4亿元,增长20.2%。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科技事业持续发展。

全年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894项,年内新上科技项目604项,其中国家级114项,省级159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