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合集下载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微小世界PPT课件4 (共27张PPT)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微小世界PPT课件4 (共27张PPT)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连线:
蟋蟀 蝗虫 蚂蚁 蝴蝶 雄蛾 天牛源自膝状 棒状 羽毛状 鞭状 丝状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 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 、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 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知缘斋主人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 ,站不稳的样子。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2)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目标:1.会使用放大镜耐心仔细地观察昆虫的特殊构造和本领,发现昆虫王国的更多秘密;知道使用工具比只用眼睛观察获得的信息更多。

2.知道蝴蝶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耳、昆虫的触角等方面的特殊构造,了解蚜虫和草蛉之间的生活习性,从而获得对昆虫世界更多的了解。

3.在学生获得更多昆虫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

教学准备:1.分组材料:昆虫或昆虫标本、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

2.有关昆虫世界的图片、视频资料和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1.对话:我们曾经观察过蚂蚁、蝗虫、蚕蛾,他们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有哪些共同特征?2.讲解:像蚂蚁、蝗虫、蚕蛾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都属于昆虫。

3.你知道蝗虫头上的触角是什么样的吗?谁能来画一画?像昆虫的触角、眼睛、耳朵这些细小的器官我们平时看得并不是很清楚,今天我们就借助放大镜来观察它们的特殊构造,也许会发现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

二、观察昆虫的部分器官1.教师提供昆虫或昆虫标本,学生分组观察蝴蝶的翅,蜻蜓或蝗虫的眼睛,昆虫的各种触角、口器等。

要求先用眼睛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边观察边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里。

2.交流自己的发现。

蝴蝶的翅交流自己对蝴蝶翅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蝴蝶的翅,并呈现文字“每个美丽的鳞片都有一个小柄,像鱼鳞似的镶嵌在翅上的鳞片窝里。

鳞片上有几十条到上千条脊纹,它们具有很好的折光性能。

脊纹上还有很多并列的薄片,像书页一样叠合在一起。

这些脊纹在光照下闪射出美丽的光芒”。

昆虫的复眼交流自己对昆虫复眼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蜻蜓的复眼,并呈现文字“蝴蝶有 1.2 ~1.7 万个小眼,蜻蜓则有 1 ~ 28 万个小眼,家蝇有 4 千个小眼。

昆虫的复眼虽然由许多小眼组成,但它们的视力远不如人类的好,蜻蜓可以看到 1 ~ 2 米远,苍蝇只能看到 40 ~ 70 毫米。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科学教学反思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科学教学反思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科学教学反思《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是一本以昆虫为主题的科学教学教材。

通过观察昆虫的生态环境、生命过程和行为特点,帮助学生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对教材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首先,教材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科学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将昆虫作为学科内容,教材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推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设计符合现代科学教育的要求,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然而,教材在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内容的呈现上,教材过于注重对昆虫物种和特征的介绍,而忽视了昆虫生态环境的展示。

昆虫的栖息地和相互关系对于学生理解昆虫的生命过程和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可以通过图片和图表等形式进行展示,让学生感受到昆虫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联系。

其次,在实验设计上,教材设计的实验内容和步骤较为简单,缺乏探究性和创造性。

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论等步骤,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另外,教材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需要进行改进。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述和学生听讲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可以采用问题导向、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合作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针对以上问题,我有几点改进建议。

首先,在教材的内容组织上,可以增加对昆虫生态环境的展示。

可以通过图片、图表和现场考察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昆虫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培养他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在实验设计上,可以引入更具探究性和创造性的实验内容。

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最后,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向、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等。

科学《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三套)

科学《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三套)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一、教材简析:本课将引领学生用放大镜探索奇妙的昆虫世界,对昆虫观察的活动,是从昆虫的身体构造到昆虫的生活习性,由易到难,由静到动。

昆虫生活习性的观察活动要延伸到课外。

教科书共两页,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奇特的身体构造”;第二部分是“蚜虫和它的天敌一草岭”。

二、教学背景:昆虫世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昆虫的种类和数量繁多,生活范围广,有着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学生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观察昆虫对许多学生来说本来就是一个乐此不疲的活动。

在三年级上册的动物单元他们对昆虫已有一些接触,但远远不能满足探索的好奇心。

而且许多昆虫个体较小,仅用肉眼人们无法看清它们的身体构造,也不便于观察它们的活动和生活习性。

而借助放大镜在探索中进一步观察昆虫世界,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用观察工具的重要性。

三、教学设计:f观察的都 是昆虫的标本,如果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观察它们, 在蔚蓝的天空下,在蝉的歌唱声中去观察,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并且还会 发现更多的秘密。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观察范例“蚜虫和它的天敌一一草蛉”。

(其中部分瓢虫也捕食蚜虫)2、小组制定观察计划,包括观察的内容、地点、方法。

汇报、交流小组的观察计划。

提出观察要求,包括环境保护和安全注意事项。

【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 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 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结课,拓展延伸1. 总结: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生回答要点: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使用放大镜 观察昆虫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2. 延伸:教师:关于昆虫世界可以研究的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研究。

(例如:昆虫的触角类型虫和它的天敌一_草蛉(读音 ling)1、教师:我们前面蜻蜓复眼苍蝇复眼邪齿飒融闻 坏E 状融向 活动二:r /七配:4 T i. I- H. r tPI ¥Un 2 另 F蝴蝶翅膀 辗阮戟融角 飒栉齿就割极)融舒 每球就S 角 削毛映(H 角 续故(窥坡J 胜南 蜓d 泱膝枚〔肘拙J ■--—■■■ —»r. 耳芒律触席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二【课时目标】1、会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昆虫的特殊构造和本领,并能作好记录。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科学教学反思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科学教学反思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科学教学反思《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是一本以昆虫为主题的科学教材,旨在通过放大镜下观察昆虫的生态习性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这本教材在内容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教材偏重于描述昆虫的生态特征和形态结构,却忽略了对昆虫分类和进化历程的介绍。

从科学教学的角度来看,昆虫的分类和进化历程是了解昆虫世界的基础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昆虫的生态习性。

因此,在未来的版本中,应该增加对昆虫的分类和进化历程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建立起更系统和完整的昆虫知识框架。

其次,教材在实践操作环节的设计上存在一定的不足。

尽管教材通过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但却缺乏一些具体的实践操作指导,如如何收集昆虫标本、如何观察昆虫行为等。

这些实践操作对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未来的版本中,应该增加一些具体的实践操作环节,提供详细的实践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深入了解昆虫世界。

此外,教材在知识呈现方式上可以更加丰富多样。

教材大部分内容以文字和图片形式呈现,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过程,学生可能会缺乏直观的理解和感受。

为了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教材可以增加一些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动画等,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示昆虫的特征和行为。

此外,可以引入一些案例研究,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案例来了解昆虫的生态习性和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也非常重要。

教材虽然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但是教师的指导和引导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因此,教师在使用这本教材时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和思维方式。

综上所述,《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这本科学教材在内容设计、实践操作、知识呈现方式以及教师的角色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年级科学下册_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科版ppt(19张)标准课件

六年级科学下册_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科版ppt(19张)标准课件

合成刺吸式构
造,能插入蚜
3
虫体内,它吧

蚜虫的体液吸

感 后还会把蚜

虫的空壳粘在 自己背上做伪

装,成了披着

蚜壳的狮子
1 产 卵 的 草 蛉
顶部“开
4
始”面板 中可以对

字体、字

号、颜色、 行距等进

行修改。

建议正文 8-14号字,

1.3倍字间

距。

02蚜虫的天敌蚜狮
2 草 蛉 的 卵
本课内容
01
奇特的身体构造
蝴蝶的翅、蝇的 眼、蟋蟀的耳昆虫的 触角等你都知道是什 么样子的吗?
这节我们来观察 学习。
02
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 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 对蚜虫和草蛉进行比较 深入的观察,并进行记 录和描述。
小结: 昆虫的触角
蝴蝶的触角
雄蛾的触角 天牛的触角
蝗虫的触角
昆虫的触角:
蟋蟀蝗虫的触角成丝状,蝴蝶 的触角成棒状,雄蛾的翅膀成 羽毛状,天牛的触角成鞭状。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01
奇特的身体构造
01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
A 蟋蟀的耳朵
C 蝴蝶的鳞片
B 蝇的复眼
D 昆虫的触角
• 你们能发现这些细节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会使用放大镜,现在我们用放大 镜观察身边的小动物。
A蟋蟀的耳朵
蟋蟀的耳朵不是长在头部,而是生在前肢的小 腿上,呈裂缝状,叫鼓膜器。里边有特殊的 “录音器” 一一感觉细胞,贯穿着神经。
蚜 虫 和 它 的 天 敌 草 我们学习了四种代表性的昆虫的触角,回忆下都有哪四种

小学科学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

小学科学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

小学科学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作用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

3. 让学生通过放大镜观察昆虫,认识昆虫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放大镜、昆虫标本、昆虫图片、纸张、铅笔、设计好的观察表格。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放大镜,问学生放大镜的作用是什么?引导学生认识放大镜是一种能够放大看不清的东西的工具。

第二步:激发兴趣(10分钟)向学生展示几张昆虫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昆虫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让学生猜测用放大镜观察昆虫会有什么发现。

第三步:实验探究(30分钟)1. 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个放大镜、纸张和铅笔。

2. 每个小组选择一只昆虫标本进行观察。

引导学生观察昆虫的外貌特征、颜色、纹理等,并记录在纸上。

3. 让学生互相交换观察结果,比较不同昆虫的特征和相似之处。

第四步:总结归纳(10分钟)邀请学生依次展示自己观察到的昆虫特征,并进行总结归纳。

指导学生发现昆虫具有六只腿、翅膀等特点,并结合观察结果讨论昆虫的生活习性。

第五步:拓展应用(15分钟)1. 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教室或校园周围的昆虫,记录观察结果,包括种类、特征等。

2. 让学生尝试画出观察到的昆虫,加深对昆虫特征的理解。

第六步:巩固练习(10分钟)给学生出示几张昆虫图片,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并写出观察到的特征。

检查学生对昆虫特征的掌握程度。

第七步: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鼓励学生积极观察身边的昆虫,并培养保护昆虫的意识。

教学延伸:1. 建议学生做一个小昆虫收藏盒,将自己观察到的昆虫标本放入,每个学期都可以增加一些新的标本。

2. 鼓励学生观察昆虫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进行观察记录,并与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观察昆虫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放大镜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环节设计合理,引导学生发现昆虫的特征,并通过观察记录、总结归纳等活动加深学生对昆虫的认识。

六年级下册科学-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六年级下册科学-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在放大镜下观察, 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 形状不同。
A:棒状触角;B:羽状触角;C:环毛状触角;D:鳃叶状触角;E:栉齿状触角; F:分枝状触角;G:锯齿状触角;H:梳状触角;I:念珠状触角;J:丝状触角
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 “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 子灵敏得多。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判断
1、苍蝇在光滑的玻璃上不掉落和它脚上的构造有关。( √ )
2、很多昆虫的嗅觉灵敏和它们的触角有关。( √ )
3、一般观察蚜虫在12月份比较合适。 ( × )
4、借助放大镜,我们观察到了昆虫世界更多的秘密。( √ )
5、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 )
6、蟋蟀的“耳朵”跟我们人的耳朵一样,都长在头部。 ×
()

7、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蜻蜓的眼睛是复眼。( ) ×
8、苍蝇在竖直光滑玻璃上不会滑落,跟它翅膀有关( )√
连线: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蟋蟀 蝗虫 蚂蚁 蝴蝶 雄蛾 天牛
念珠状 棒状 羽毛状 鞭状 丝状
苍 蝇 的 复 眼
奇特的身体构造
苍蝇的复眼
复眼: 头部上方两侧,许多小眼组成,每 只小眼六角形,如一个凸透镜—— 角膜镜。
复眼
蚂蚁工蚁的小眼:1只 蝴蝶:1.2万—1.7万 蜻蜓:1万—28万(1—2米) 家蝇:4000个(4—7厘米)
动物的耳朵
蟋蟀:足的内侧 蝉:腹部第二节 蚂蚁:触角 螳螂:尾须
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蚜虫(课本P6)
蚜虫:危害性大,身体小,在植物 嫩茎上吸食汁液,用10倍放大镜观 察肢体。
草蛉——灭虫能手(“蚜狮”)善于伪来自自己草蛉草蛉卵
雌草蛉把卵产在 蚜虫密集的植物叶 的反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结构
围绕核心概念,按人类观察工具不断 发展,视野越来越宽广的思路编写。从放 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 晶体世界到生命世界。
本单元教学内容结构示意图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放大镜下的发现 放大镜 放大镜下的晶体
显微镜
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主要教学内容
1、放大镜;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放大镜下的晶体; 4、怎样放得更大;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微小世界和我们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材解读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范鑫军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微小世界》
本单元的名称是“微小世界”, 和科学上所指的“微观世界”有 所不同。
课标解读
本单元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 本单元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所涉及到 的内容有生命科学、物质科学、 的内容有生命科学、物质科学、设计和技术三 大领域。 大领域。但教学的重点不是学习这些方面的知 而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 识,而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的观 察兴趣,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 察兴趣,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从 而能独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而能独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因此本单元 也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单元, 也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单元,课堂上的学习只是 科学学习的开端, 科学学习的开端,希望学生把观察活动延续到 课后,把观察内容拓展到更多的方面。 课后,把观察内容拓展到更多的方面。
蚜虫是一种常见的危害性很 大的害虫,其身体很小, 大的害虫,其身体很小,要用 放大镜才能看清它的身体的大 致外形。 致外形。它们常聚集在植物的 嫩茎上吸食植物的汁液。 嫩茎上吸食植物的汁液。6页右 上是一只雌性蚜虫正在生小蚜 虫,蚜虫可以不用雌雄交配而 由雌虫直接生小蚜虫, 由雌虫直接生小蚜虫,这种繁 殖方式叫孤雌生殖。 殖方式叫孤雌生殖。
第二部分:蚜虫和它的天敌一草蛉 第二部分 蚜虫和它的天敌一草蛉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激发 学生进一步观察昆虫, 学生进一步观察昆虫,从观 察静止的昆虫标本过渡到观 察活着的昆虫的生活习性, 察活着的昆虫的生活习性, 难度有所增加。 难度有所增加。 第6页上“蚜虫和它的天 页上“ 页上 敌一草蛉” 敌一草蛉”是对蚜虫和草蛉 进行比较深人的跟踪观察。 进行比较深人的跟踪观察。 观察者从蚜虫和其天敌草蛉 的肢体、进食、 的肢体、进食、伪装等几方 以及它们的关系, 面,以及它们的关系,作了 比较细致的观察和生动具体 的记录、描述。 的记录、描述。
昆虫的复眼
教科书第5页右上是蝇的复眼的照片。 教科书第 页右上是蝇的复眼的照片。 页右上是蝇的复眼的照片 昆虫的眼睛分单眼和复眼, 昆虫的眼睛分单眼和复眼,复眼在头部上方 的两侧。在放大镜下观察, 的两侧。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复眼由 许多小眼组成,每只小眼都是六角形的。 许多小眼组成,每只小眼都是六角形的。不 同的昆虫其复眼中的小眼的数目不同, 同的昆虫其复眼中的小眼的数目不同,例如 蝴蝶有1. 一 万个小眼;蜻蜓则有 蝴蝶有 2一1. 7万个小眼 蜻蜓则有 万一 万个小眼 蜻蜓则有1万一 28万个小眼。 每只小眼睛只能看到物体的 万个小眼。 万个小眼 一部分,整个眼睛看物体就像一个拼凑物。 一部分,整个眼睛看物体就像一个拼凑物。 昆虫的复眼虽然由许多小眼组成, 昆虫的复眼虽然由许多小眼组成,但它们的 视力远不如人类的好,蜻蜓可以看到1一 视力远不如人类的好,蜻蜓可以看到 一2 苍蝇只能看到40一 毫米 可是, 毫米。 米,苍蝇只能看到 一70毫米。可是,昆 虫对于移动物体的反应却十分敏感, 虫对于移动物体的反应却十分敏感,当一个 物体突然出现时,蜜蜂只要0. 秒就能做出 物体突然出现时,蜜蜂只要 0l秒就能做出 反应。 反应。捕食性昆虫对移动物体反应能力更加 迅速敏捷。 迅速敏捷。
教科书第6页右下是草蛉的幼 教科书第 页右下是草蛉的幼 虫正在捕食蚜虫。 虫正在捕食蚜虫。草蛉的成虫和 幼虫都能捕食蚜虫以及其他危害 农作物的小虫, 农作物的小虫,尤其是幼虫十分 擅长捕食蚜虫, 擅长捕食蚜虫,其口器外形像两 把镰刀, 把镰刀,左、右的上下颚分别合 成刺吸式构造,能插人蚜虫体内。 成刺吸式构造,能插人蚜虫体内。 它把蚜虫的体液吸干后, 它把蚜虫的体液吸干后,还会把 蚜虫的空壳粘在自己的背上作为 伪装,成了披着蚜壳的“狮子” 伪装,成了披着蚜壳的“狮子” , 素有“蚜狮”之称。 素有“蚜狮”之称。
本单元所涉及到的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内容标准框图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科技发展促进观测工具的发明和改进, ● 科技发展促进观测工具的发明和改进,观 测工具的改进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测工具的改进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从放大 镜到显微镜, 镜到显微镜 ,人类观察到微小世界越来越多 的秘密。 的秘密。 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 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 类对物质世界的不断认识, 类对物质世界的不断认识 ,促进了社会的进 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昆虫的耳朵
教科书第5页左下是蟋蟀长在足 教科书第 页左下是蟋蟀长在足 内侧的耳朵。 内侧的耳朵。 昆虫的耳朵不像人类 的耳朵,它有各种各样的外形, 的耳朵,它有各种各样的外形,在身 体上的位置也不固定。 体上的位置也不固定。如蝉的耳朵长 在腹部第二节附近; 在腹部第二节附近 夜蛾的耳朵长在 腹部之间的凹处;雄蚊和蚂蚁的 胸、腹部之间的凹处 雄蚊和蚂蚁的 听觉毛长在触角上;嶂螂的听觉毛长 听觉毛长在触角上 嶂螂的听觉毛长 在尾须上。蟋蟀是大家所喜爱的昆虫, 在尾须上。蟋蟀是大家所喜爱的昆虫, 可以发出优美动听的鸣叫。 可以发出优美动听的鸣叫。它们用来 听音的耳朵长在前足胫节上, 听音的耳朵长在前足胫节上,是一个 膜状构造,称为鼓膜听器。 膜状构造,称为鼓膜听器。
教材解读
教科书首段 提出本课的 观察活动任 务,并了解 学生已有的 昆虫知识。 昆虫知识。
第一部分:奇特的身体构造 第一部分 奇特的身体构造
这部分的 活动主要是激 发学生用放大 镜探索昆虫世 界的兴趣。 界的兴趣。观 察的内容有: 察的内容有 蝴蝶的翅、 蝴蝶的翅、蝇 的眼、 的眼、蟋蟀的 耳、昆虫的触 角等。 角等。
昆虫的触角
棒状
羽 毛 状 触角 5 昆虫的触角 触角 的 昆虫的 昆虫的 触
丝 状
的昆虫 的 : 状; 虫的触角 状 的 状; 触角 状 的触角 棒状; 状; 棒状 的触角 状 的触角 状 昆虫的 触角 的 的

昆虫的翅膀
第5页右下是放大镜下蝴蝶翅的照 页右下是放大镜下蝴蝶翅的照 蝴蝶的翅本来和蜻蜓、 片。蝴蝶的翅本来和蜻蜓、蝉的翅膀 一样,是膜质、透明和无色的, 一样,是膜质、透明和无色的,但它 们的翅面上密密地覆盖着一层粉末。 们的翅面上密密地覆盖着一层粉末。 如果我们用手摸一下这种翅,手上就 如果我们用手摸一下这种翅, 会粘上粉末, 会粘上粉末,而翅上就会显出透明的 一块。这些粉末在放大镜下观察, 一块。这些粉末在放大镜下观察,是 些像鱼鳞似的小东西, 些像鱼鳞似的小东西,昆虫学上称之 为鳞片.每个美丽的鳞片都有一个小柄 为鳞片 每个美丽的鳞片都有一个小柄 ,像鱼鳞似地镶嵌在翅蜡上的鳞片窝 每个鳞片有几十条到1 里。每个鳞片有几十条到 000多条 多条 脊纹,它们具有很好的折光性能。 脊纹,它们具有很好的折光性能。脊 纹上有许多并行的薄片, 纹上有许多并行的薄片,像书页一样 叠合在一起。 叠合在一起。这些脊纹在光照下闪烁 出美丽的光芒。 出美丽的光芒。
草蛉的卵
草蛉产卵的方式十分奇 特,雌草蛉常把卵产在蚜虫 密集的植物叶片反面。 密集的植物叶片反面。产卵 时先从尾部拉出一根丝, 时先从尾部拉出一根丝,然 后在丝的顶端产一椭圆形的 卵,往往是一簇簇卵产在一 在蚜虫多的地方, 起在蚜虫多的地方,还能找 到草蛉的幼虫。 到草蛉的幼虫。
草 蛉 的 口 器
教科书上的“蚜虫和它的天敌一草蛉”仅是一个举例。 教科书上的“蚜虫和它的天敌一草蛉”仅是一个举例。希 望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从中受到启发,乐意参与这个活动。 望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从中受到启发,乐意参与这个活动。 能选择1 种昆虫在放大镜下进行比较深人细致的观察和记录。 能选择1-- 2种昆虫在放大镜下进行比较深人细致的观察和记录。 这里的观察和记录都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 这里的观察和记录都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对观察结果没有严格 的规定。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这个活动,经历了活动的过程, 的规定。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这个活动,经历了活动的过程,活 动中认真地观察、记录和总结,就达到了教学的要求。 动中认真地观察、记录和总结,就达到了教学的要求。
草蛉
蚜虫的天敌一草蛉, 蚜虫的天敌一草蛉,是一 种非常美丽的昆虫。 种非常美丽的昆虫。教科书中 之所以选草蛉, 之所以选草蛉,是因为草蛉是 一种重要的蚜虫天敌, 一种重要的蚜虫天敌,比较普 遍,其生活习性也有很多奇特 的地方。 的地方。草蛉是完全变态的
昆虫,成虫的头顶长着一 昆虫, 对又细又长的触角, 对又细又长的触角,头的 两侧是闪着金色光泽的大 眼睛。 眼睛。它的身体多呈嫩绿 翅膀透明, 色,翅膀透明,纵横交错 的翅脉形成格状的网络. 的翅脉形成格状的网络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材说明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本课对昆虫观察的活动, 本课对昆虫观察的活动,是从昆虫的身体构造到昆虫的生活习 由易到难,由静到动。 性,由易到难,由静到动。昆虫生活习性的观察活动要延伸到课 教科书共两页,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 外。教科书共两页,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奇特的身体 构造” 第二部分是 蚜虫和它的天敌一草蛉” 第二部分是“ 构造”;第二部分是“蚜虫和它的天敌一草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