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口腔粘膜病学课程教学大纲教案
最新第一章----口腔黏膜病学(3)教学讲义PPT课件

口腔黏膜基本病损类型如下: 1.斑:它的含义是指黏膜或皮肤上的局限 性颜色异常损害。斑的颜色、大小、形状各不 相同,不高于粘膜表面,也不变厚。其颜色比 周围正常黏膜为深。若为黏膜固有层血管扩张、 增生或充血引起的称为红斑。
① 红斑(ergthemaous macule),红斑 压之褪色。
② 若为出血引起的称为淤斑(ecchymosis), 淤斑压之不褪色,常见为坏血病或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
为了对口腔黏膜病加深印象,提高诊断和 治疗水平,可以将有共同特点的疾病加以归纳 分组如下:
1.病损单纯或主要发生在口腔黏膜的疾病。 2.口腔黏膜和皮肤同时或先后发生病损的 疾病。 3.全身性疾病在口腔黏膜的表征。
七、口腔黏膜病的临床病损特点 各种口腔黏膜病有自己特别的临床病损, 如复发性口腔溃疡,一定要出现溃疡而不是色 素斑。口腔白斑一定在黏膜上出现白色角化斑 而不是疱疹。所以根据病人口腔黏膜病损的临 床表现,可以初步考虑可能是什么病,是哪一 类疾病。因此,正确诊断口腔黏膜病的第一步, 就是要能正确辨认各种口腔黏膜病损的临床及 其组织病理变化,第二步是要了解各种病损可 以发生在哪些疾病。
7.结节(nodule)或(tuberele) 所谓结节的实质就是有组织增生,形成突 起于黏膜表面的小结。 8.肿瘤(tumor) 肿瘤是一种黏膜表面向外突出的,大小不 同的实质性生长物,按组织病理变化可分为真 性和瘤样病变。真性肿瘤又可分为良性与恶性, 而瘤样病变也可称为假性肿瘤,即具有肿瘤的 生长特点而没有肿瘤的生物学特征。
③ 若为上皮基底层有黑色素沉着引起的 我们称为色素斑(pigmentary macule),色 素斑可以是生理性和病理性的。
生理性的常见有雀斑(ephelides)或黑 色素沉着(melanosis)。病理性的常见为艾 迪生病(Addison’s disease)和色素沉着即: 肠自息肉综合征(Peutz Jeghers Syndrome) 等。这种综合征一般为先天性遗传所致,常见 为以口唇粘膜和口周皮肤出现黑色素斑点为主, 同时也可出现在手指、足趾上。
口腔粘膜病(完整版)教学文案

口腔粘膜病(完整版)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上皮角质细胞由表入里分为四层1、角化层:细胞核及细胞器消失,均质的角化蛋白(嗜酸性)2、颗粒层:细胞核浓缩,细胞扁平(嗜碱性)3、棘层:细胞体积大,层数最多,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最活跃(层次最多)4、基底层: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有增殖能力,和深部棘层细胞都称为生发层(增值)上皮非角质细胞由基底层、棘层、中间层、表层构成。
包括黑色素细胞、梅克尔细胞(位于基底层,触觉感受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位于基底层和棘层,免疫功能细胞)——因细胞不着色,称为透明细胞口腔粘膜病第一节、口腔粘膜的基本病理变化1、过度正角化棘层增厚明显,细胞核消失 过度不全角化增厚的角化层残留细胞核2、角化不良(错角化)含义: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角化珠 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良性角化不良,指在棘层高度增生的上皮组织钉突中出现,如白斑; 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见于重度异常增生,见于原位癌或鳞状细胞癌3、上皮异常增生基底核消失;核质增加;上皮钉突呈滴状;细胞多形性;核分裂增多;棘层出现角化团4、棘层松解 棘层细胞桥溶解、张力原纤维断裂,细胞解离,形成裂隙多见于天疱疮 5、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基底细胞内水肿,胞浆呈空泡状,严重时细胞液化、溶解、破碎、消失 常见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角质层:上皮的最浅层.细胞扁平,细胞器消失, 胞质内充满角质蛋白,染成红色均质状 正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完全消失者不全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固缩而未消失者6、疱粘膜或皮肤内液体的贮存形成半圆形的突起 口腔粘膜其他地方的庖形成后易破裂,不易结痂皮分类:按内容物(水疱、血疱、脓疱)按大小(5mm 为标准,大疱、小疱) 疱疹:小的水疱聚集成簇.7、糜烂机械刺激或药物烧伤引起上皮浅层破坏,未侵及上皮全层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可有疼痛8、溃疡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 溃疡累及上皮层,不留瘢痕,累及粘膜下层,可留瘢痕9、斑是粘膜或皮肤上的颜色异常,范围局限,大小不一; 不高起,不变厚,也无硬度的改变,可为暂时性或永久性如红斑(粘膜固有层的血管充血)、黑斑(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增多)10、丘疹消失后不留痕迹表现:①上皮增生;②浆液渗出;③炎症细胞浸润肉眼:黏膜或皮肤上突起的小疹,大小不等,针头或粟粒样大,红色或灰白色,质较硬 镜下:上皮增厚,表层可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固有层有浆液渗出及炎细胞浸润第二节口腔粘膜病一、白斑(P208)癌前病变1、定义:指发生在粘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被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者。
5《口腔粘膜病学》教学大纲修改稿.doc

《口腔粘膜病学》教学大纲—»—刖舌口腔粘膜病学是研究口腔粘膜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治的学科,是口腔医学中的一门重要临床专业课程,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口腔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系统科学地阐述口腔粘膜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灵活,创新的钻研精神并掌握本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常见粘膜病临床知识.—、修改原因2000级首届口腔系学生所用教材及采用的教学大纲已不适合新一界及下一界学生学习要求,再加上教材已改版,根据新教材内容,大纲需要作相应的修改。
二、更改的内容1、课时数:36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验6学时。
2、对于自学部分的内容(以前):性传播疾病在口腔的表征及爱滋病2个章节在此将加以讲述,共用2学时。
3、其他具体内容见后。
教学以讲授大课的形式为主,部分内容留作自学,系统理论课菜26学时。
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分配表章节学时理论实践合计绪论202第二章404第三章404第四章628第五章202弟八早628第七章000第八章426第九、十章202总论(2学时)掌握:(1 ) 口腔黏膜病涉及的内容及口腔黏膜病的特点;(2 )常见口腔黏膜病损名称(包括中外文),临床特征;(3) 口腔黏膜病的病史采集方法。
熟悉:(1 ) 口腔黏膜病的分类;(2) 口腔凳膜病的检查内容。
了解:(1 ) 口腔黏膜病研究的范畴及改革和学习方法;(2) 口腔凳膜病常用的几种辅助检查方法。
第二章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4学时)掌握:(本章只讲述单纯疱疹及念珠菌病)(1 ) 单纯疱疹的临床特征,诊断及与其他疾病(带一足一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的鉴别诊断。
(2) 口腔念珠菌感染的临床分型,各型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所见,诊断及鉴别诊断。
熟悉:(1 )单纯疱疹的病因,治疗措施及防治方法;(2)菌感染的发病诱因,治疗及防治措施。
了解:上述2种病原微生物特点。
第三章口腔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4学时)掌握:多形性渗出性红斑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华北理工口腔粘膜病学教学大纲

口腔粘膜病学教学大纲一、学习目标1、熟悉:粘膜皮肤病及某些全身系统病的口腔表征的基本知识;写出正确详细的病历的方法2、掌握:口腔粘膜常见病诊断及治疗;口腔粘膜病的一般治疗原则3、了解:口腔粘膜疑难病例初步诊断方法二、教学内容1、讲述:粘膜皮肤病及某些全身系统病的口腔表征的基本知识2、简介:口腔粘膜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3、重点:口腔粘膜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三、教学安排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考点第一章口腔黏膜病概论;第二章口腔粘膜感染性疾病;笫三章口腔粘膜变态反应性疾病教学重点:1.口腔粘膜病的特点2.口腔粘膜病基本病损3.口腔粘膜病病史采集和体检基本要求4.口腔单纯性疱疹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5.药物性过敏性口炎、过敏性接触性口炎、多形性红斑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教学难点:从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和代谢更新的特殊性理解口腔粘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从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口腔白色念珠菌病发病机制及念珠菌性□炎分型特点。
口腔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类型及发病机理考点:口腔黏膜的功能、斑、丘疹、溃疡、糜烂、被裂、原发性疱疹性□炎分为哪几期、急性疱症性龈口炎与疱疹性RAU的区别、单纯疱疹的治疗、手足口病的病因、口腔念珠菌病的病因、念珠菌性口炎分为哪几种、口腔结核的临床表现、超敏反应、多形性红斑。
第四章口腔黏膜溃疡类疾病教学重点:L复发/阿弗它溃疡的分型、临床特点。
2.溃疡类疾病病因。
3.溃疡的良恶性鉴别。
4.溃疡类疾病的治疗原则。
教学难点:1.溃疡鉴别2.联系全身因素对溃疡发作规律的影响,加深理解口腔粘膜病诊治中的全局观念。
考点:复发性阿弗它溃疡的病因及临床表现、治疗原则、白塞氏病的临床表现、重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与创伤性溃疡、癌性溃疡、结核性溃疡、坏死性唾液腺化生的鉴别诊断。
笫五章口腔黏膜大庖类疾病教学重点:L掌握天疱疮与类天疱疮的临床分型,病理特征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2.了解天疱疮与类天疱疮的治疗原则。
口腔粘膜病学理论教学大纲

口腔粘膜病学理论教学大纲第一章口腔黏膜病概论(2学时)一教学目的从整体上认识口腔粘膜病,学习口腔粘膜的结构特点、临床病损及口腔粘膜病的检查和诊断。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口腔粘膜临床病损特点。
(二)熟悉:口腔粘膜的结构功能,口腔粘膜组织的代谢与更新,口腔粘膜的增龄性变化,口腔粘膜上皮的结构性蛋白。
(三)了解:口腔粘膜病的基本特点,口腔粘膜病学的基本概念与学习方法,了解口腔粘膜疾病的检查与诊断。
三教学内容概述(一)口腔粘膜的结构与功能(二)口腔粘膜临床病损特点(三)口腔粘膜病的检查与诊断第二章口腔粘膜感染性疾病(2学时)一教学目的学习口腔单纯性疱疹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以及口腔单纯性疱疹与其它口腔粘膜感染性疾病的鉴别。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手足口病、口腔粘珠菌病、口腔结核、球菌性口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二)熟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手足口病、口腔念珠菌病、口腔结核、球菌性口炎的鉴别诊断;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三)了解: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手足口病、口腔念珠菌病、口腔结核、球菌性口炎的发病机理;急性坏死性龈口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深部真菌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三教学内容(一)口腔单纯性疱疹(二)带状疱疹(三)手-足-口病(四)口腔念珠菌病(五)口腔结核(六)球菌性口炎第三章口腔粘膜变态反应性疾病(2学时)一教学目的学习各型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特点。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变态反应的概念、分型;药物过敏性口炎、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接触性口炎、苔藓样变、血管神经性水肿、多形性红斑和斯-约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二)熟悉:各型变态反应的特点;药物过敏性口炎、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接触性口炎、苔藓样变、血管神经性水肿、多形性红斑和斯-约综合征的发病机制、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原则。
接触性口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治疗和预防原则。
(三)了解:药物过敏性口炎、接触性口炎、苔藓样变、血管神经性水肿、多形性红斑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表现。
口腔黏膜病学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
章
节
理论课
所属单元
掌握要点
熟悉要点
了解要点
一、口腔黏膜病学概论
1.概述
(1)口腔黏膜的定义
(1)口腔黏膜病的基本特点
(1)口腔黏膜病学的基本概念
黏膜病学
(2)正常口腔黏膜的特点
(2)口腔黏膜病的分类
(2)口腔黏膜病学的学习方法
(3)口腔黏膜病的定义
2.口腔黏膜的结构和功能
(1)口腔黏膜的结构
黏膜病学
(2)口腔黏膜的功能
3.口腔黏膜组织的代谢与更新
(1)细胞周期
(1)能源代谢
黏膜病学
4.口腔黏膜增龄性变化
(1)口腔黏膜增龄性变化
5.口腔黏膜上皮的结构蛋白
(1)口腔黏膜上皮的结构蛋白
6.口腔黏膜疾病的基本临床病损
(1)口腔黏膜疾病的基本临床病损,如斑、斑片、丘疹、斑块、疱、大疱、脓疱、溃疡、糜烂、萎缩、皲裂、假膜、痂、坏死、坏疽等。
7.口腔黏膜病的检查与诊断
(1)口腔黏膜病的检查与诊断
二、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
1.单纯疱疹
(1)病因
(1)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诊断及鉴别诊断
(4)治疗
2.带状疱疹
(1)病因
(1)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诊断及鉴别诊断
(4)治疗
3.手足口病
(1)病因
(1)传播途径
(1)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诊断及鉴别诊断
(4)治疗
(5)预防
4.口腔念珠菌病
(1)病因
(1)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诊断及鉴别诊断
(4)治疗
《口腔黏膜病学》课程标准

《口腔黏膜病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ZX243115适用专业:口腔医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修课方式:限选教学时数:16学时总学分数:1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口腔黏膜病学是研究口腔黏膜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治的学科,它所研究的疾病种类繁多,而且与机体的全身状态之间联系密切,它主要是探讨与口腔疾病有关的内科学原则以及采用药物进行口腔疾病治疗的规律。
2.课程性质:这是口腔医学中的一门重要的临床专业课,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临床型课程。
本课程注重实用知识的讲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临床具体病例诊断与治疗能力的培养,推行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的临床案例教学。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口腔黏膜病学》是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临床课程,是在口腔组织病理学、牙周病学等专业临床知识的基础上开设。
4.课程作用:课程以培养能够阐述口腔黏膜病学的发展史、基本概念及理论;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病的病因、病理;掌握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熟悉主要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初步具有口腔黏膜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知识;初步具有诊疗口腔黏膜疾病常用相关技术的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依据所学知识对黏膜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指导,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良好职业素养。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与国家规定的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岗位要求相一致。
(2)课程教学目标与学院发展的职业教育特色相匹配,体现职业教育、技能教育等办学理念。
(3)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在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教育的普遍性、学生差异的个体性教育等育人思想和观念。
(4)在总结以往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参考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标准制订教学实践与评价模式。
口腔粘膜实病学实验大纲

口腔粘膜病学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口腔粘膜病学是系统研究口腔粘膜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一门独立学科。
以临床特性为主干,兼顾病因及病理学特性。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能对口腔粘膜常见病具备诊断及治疗能力,对粘膜皮肤病及某些全身系统病的口腔表征具有基本知识,遇到疑难病例,通过查阅资料,写出正确详细的病历,作出初步诊断,并能掌握口腔粘膜病的一般治疗原则及本大纲所讲授各种常见病的常用外文名词。
二、实验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在粘膜病学实验的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按照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三严(严肃态度、严格作风、严密方法)的要求培养学生。
学生通过听课、绘图、实习操作、观察标本、自学、教师辅导、考试等方式完成教学大纲内容。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课堂教学方式,以PBL教学法为主,辅以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
三、课程总学时根据教务处下发的教学计划,口腔医学专业口腔粘膜病学实验学时为10学时。
四、实习内容及要求实习一口腔溃疡及感染性疾病示教1、教学目的学习RAU、创伤性溃疡、粘膜血疱、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白色念珠菌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教学要求(一)掌握口腔溃疡性疾病和口腔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二)掌握口腔溃疡与感染性疾病的病因及鉴别诊断。
(三)熟悉口腔溃疡与感染性疾病的病历书写3、教学内容(一)复习口腔粘膜病中口腔溃疡与感染性疾病的相关知识。
(二)讲授口腔溃疡与感染性疾病的病因及治疗原则。
(三)选择合适的临床病例进行示教,讲授口腔溃疡与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
(四)进行病历书写示教。
(五)总结。
实习二口腔斑纹类疾病示教1、教学目的学习常见的口腔斑纹类疾病(OHK、OLK、OLP和DLE)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原则。
2、教学要求(一)掌握常见口腔斑纹类疾病的表现以及与其它疾病的鉴别诊断。
(二)熟悉常见的口腔斑纹类疾病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粘膜病学》课程教学大纲教案口腔医学院牙周粘膜教研室编写
前言
口腔粘膜病是指发生于口腔粘膜及口腔软组织的疾病。
主要分为口腔粘膜固有病、粘膜-皮肤病及全身病在口腔粘膜的表征三类。
其临床表现多样,病因较复杂。
其发病往往与全身关系密切,某些为癌前病变,某些则为全身系统疾病在口腔粘膜上的表征。
因此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能对口腔粘膜的固有病及常见病具备诊断及治疗能力,对粘膜皮肤病及某些全身系统病的口腔表征具有基本知识,遇到疑难病例通过查阅资料设计诊断步骤,写出正确详细的病历,并能掌握口腔粘膜病的一般治疗原则及本大纲所讲授各种常见病的常用外文名词。
本课程为口腔医学专业的必修课,教学以讲授大课的方式为主,总学时28学时,系统理论课20学时,实验课时8学时。
本大纲根据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口腔粘膜病学》第三版制定,是指导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纲领性文件,在口腔粘膜病学的教学过程起提纲挈领作用。
参考书目
1.《口腔粘膜病学》李秉琦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2.《现代口腔科诊疗手册》第二版,俞光岩,王嘉德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3.《实用口腔科学》郑麟蕃,张震康主编,人民出版社,1993.
4.《中华口腔科学》(上中下),王翰章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5.Pindborg JJ.Alatas of diseases of the oral mucosa. Munksgaard, Copenhagen 5th ed.1992.
6.Malcolm A.Lyhch. Burket's oral medicine:diagnosis and treatment. 9thed,J.B.Lippinocott,1994.
7.Samaranayake LP and MacFarlance TW.Oral candidosis. Bristol:Wright,1990.
目录
第一章口腔粘膜病概论 -------------------1 第二章口腔粘膜感染性疾病 ---------------2 第三章口腔粘膜变态反应性疾病 -----------3 第四章口腔粘膜溃疡类疾病 ---------------4 第五章口腔粘膜大疱类疾病 ---------------5 第六章口腔粘膜类斑纹类疾病 -------------6 第七章口腔粘膜肉芽肿性疾病 -------------7 第八章唇舌疾病 -------------------------8 第九章性传播疾病的口腔表现 -------------9 第十章艾滋病-----------------------------10 第十一章系统疾病的口腔表现 -------------10 第十二章口腔粘膜色素异常 ---------------11
教学时数分配表(共28学时)
教学内容理论课学时实验课学时第一章口腔粘膜病概论 2
第二章口腔粘膜感染性疾病 2 1
第三章口腔粘膜变态反应性疾病 2 1
第四章口腔粘膜溃疡类疾病 4 2
第五章口腔粘膜大疱类疾病 4 1
第六章口腔粘膜斑纹类疾病 2 2
第七章口腔粘膜肉芽肿性疾病0.25
第八章唇舌疾病 2
第九章性传播疾病的口腔表征0.25
第十章艾滋病0.5 1
第十章系统疾病的口腔表征0.25
第十一章口腔粘膜色素异常0.25
合计 20 8
第一章口腔粘膜病概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口腔粘膜病的基本特点、口腔黏膜病学的基本概念与学习方法、口腔粘膜病的检查与诊断
2.熟悉:口腔粘膜的结构和功能,口腔黏膜组织的代谢与更新、口腔黏膜的增龄性变化,口腔粘膜上皮的结构性蛋白。
3.掌握:口腔粘膜疾病的基本临床病损如:斑、斑片、丘疹、斑块、疱、大疱、脓疱、溃疡、糜烂、结节、痂、假膜、皲裂、萎缩、坏死、坏疽等。
二、主要内容
1、概述
口腔粘膜的基本病损:过度角化、过度不全角化、斑、丘疹、疱、溃疡、糜烂、结节、痂、伪膜、皲裂、萎缩。
2、口腔粘膜病分类
口腔粘膜病归纳为:①口腔粘膜固有病;②皮肤粘膜病的口腔粘膜表征;③全身病在口腔粘膜的表征。
3、口腔粘膜病的诊断方法
口腔粘膜病的临床病史收集特点,临床检查方法,活检适应症及方法。
4、口腔粘膜病的治疗原则
(1)局部治疗原则;①去除局部刺激因素;②注意口腔卫生;③止痛;④止血;⑤抗炎防腐,防止继发感染;⑥促进病损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