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
七年级上册语文一词多义汇总

七年级上册语文一词多义汇总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语文中的一些一词多义的汇总:
●安
(1)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
(2) 衣食所安。
(养)
●卑
(1) 卑鄙无耻 (品质低劣)
(2) 身份卑微 (地位低下)
●策
(1) 策之不以其道 (驱使)
(2) 策无遗算 (计策,策略)
●当
(1) 当是时也 (在)
(2) 一夫当关 (守住)
●道
(1) 人间大道 (路,道路)
(2)不以道 (方法,道理,规律)
●得
(1) 吾得兄事之 (应该)
(2)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领会,体味)
●故
(1) 温故而知新 (旧的,学过的)
(2)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所以) ●顾
(1)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难道)
(2)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回头看) ●国
(1) 故国神游 (国都,国家)
(2) 国破山河在 (国家灭亡)
●极
(1) 南极潇湘 (到,至)
(2) 此乐何极 (穷尽)。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文言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陈太丘与友期行》(1)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4)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止”通“只”,只、仅)二、古今异义三、一词多义顾: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看到)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动词,知道)其: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他);仁在其中矣(这、那;指的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这里指狼);止:一狼得骨止(停止);止增笑耳(同“只”,只、仅)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意:意暇甚(神情、态度);意将隧入以攻以后也(打算)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狼不敢前(上前)之:学而时习之.(代词,学到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复投之(代词,它,指狼)以:投以骨(“以骨投之”,把);以刀劈狼首(用)四、词类活用(1)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4)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5)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感悟),(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7)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8)恐前后受其敌(名词用为动词,攻击,胁迫)(9)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10)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1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从柴草堆中打洞)(12)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五、文言句式(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鄂教版文言文一词多义

初中文言实词一词多义--180个词及意思汇编(按音序排列)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3、告别 4、感谢16. 次:1、编次。
初一上册文言文知识点

初一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对于初一的同学们来说,上册的文言文学习是一个重要的起点。
掌握好这些知识点,能够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初一上册文言文的重要知识点。
一、文言文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之一。
初一上册常见的实词有:1、“之”:①作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
例如“友人惭,下车引之”中的“之”代指元方。
②作助词,“的”,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③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2、“其”:①作代词,指代人、物、事。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其”代指“他们的”。
②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如“其真无马邪?”3、“而”:①表顺承,“然后、就”,如“温故而知新”。
②表转折,“却、但是”,如“人不知而不愠”。
③表修饰,“着、地”,如“康肃笑而遣之”。
4、“以”:①作介词,“用、拿、把”,如“以刀劈狼首”。
②作连词,“因为、由于”,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于”:①表示在,如“于舅家见之”。
②表示到,如“至于夏水襄陵”。
二、文言文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不充当主要成分,但对理解文意起着重要作用。
1、“乃”:①于是,就,如“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②才,如“去后乃至”。
2、“者”:①……的人,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②……的原因,如“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乎”:①表示疑问语气,“吗、呢”,如“为人谋而不忠乎?”②表示感叹语气,“啊、呀”,如“不亦乐乎!”4、“也”:①表判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表陈述或解释,如“夫战,勇气也”。
三、文言文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的一种用字习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1、“尊君在不”中的“不”,通“否”,表示疑问。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的“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四、文言文古今异义古今词义的差异也是理解文言文的一个关键点。
1、“儿女”,古义指子侄辈,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去”,古义指离开,今义指前往。
3、“汤”,古义指热水,今义指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一字(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目录一、一字多义 (4)1、虚词 (4)而 (4)尔 (4)盖 (4)夫 (5)以 (6)故 (7)乎 (8)何 (9)或 (10)者 (10)之 (11)哉 (12)已 (12)因 (13)于 (13)则 (14)为 (15)惟 (16)焉 (17)也 (17)且 (18)然 (19)若 (19)虽 (20)所 (20)即 (21)既 (21)莫 (22)乃 (22)其 (23)2、实词 (24)安 (24)卑 (24)备 (24)被 (24)鄙 (24)毕 (24)薄 (24)策 (24)长 (24)称 ....................................................................... 24 惩 (25)驰 (25)出 (25)辞 (25)次 (25)箪 (25)当 (25)道 (25)得 (25)等 (25)敌 (25)度 (25)端 (25)恶 (25)发 (26)凡 (26)方 (26)分 (26)奉 (26)扶 (26)拂 (26)福 (26)富 (26)更 (26)苟 (26)固 (26)故 (26)顾 (27)观 (27)冠 (27)光 (27)归 (27)过 (27)好 (27)号 (27)患 (27)惠 (27)或 (27)极 (27)寂 (27)加 (27)间 (27)见 (28)将 (28)1借 (28)尽 (28)就 (28)居 (28)举 (28)具 (28)决 (28)绝 (28)开 (28)可 (28)苦 (28)乐 (28)类 (28)利 (28)隶 (29)良 (29)临 (29)鳞 (29)令 (29)名 (29)谋 (29)奇 (29)骑 (29)强 (29)且 (29)清 (29)情 (29)请 (29)穷 (29)屈 (29)去 (30)阙 (30)容 (30)乳 (30)善 (30)少 (30)舍 (30)甚 (30)胜 (30)食 (30)使 (30)始 (30)市 (30)是 ....................................................................... 30 适 (30)书 (30)数 (31)所以 (31)通 (31)图 (31)徒 (31)屯 (31)望 (31)为 (31)谓 (31)文 (31)闻 (31)下 (31)鲜 (31)贤 (31)相 (31)效 (31)屑 (32)谢 (32)信 (32)行 (32)许 (32)寻 (32)焉 (32)艳 (32)夷 (32)遗 (32)已 (32)义 (32)异 (32)易 (32)诣 (32)益 (32)意 (33)因 (33)引 (33)盈 (33)用 (33)友 (33)余 (33)与 (33)欲 (33)援 (33)2缘 (33)杂然 (33)再 (33)曾 (33)争 (33)指 (33)至 (33)志 (34)质 (34)致 (34)诸 (34)属 (34)缀 (34)资 (34)子 (34)自 (34)足 (34)卒 (34)作 (34)坐 (34)二、初中通假字 (35)三、所有通假字 (37)四、初中成语 (41)五、词类活用 (45)六、古今异义 (48)3一、一字多义1、虚词而⑪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七年级上册一词多义总结

七年级上册一词多义总结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一词多义的总结,供您参考:
1. 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安稳)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哪里)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生)
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2. 诚:
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确实,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如果)
3. 宜:
吾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适宜,合适)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应,应当)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应该)
4. 许: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地方)
曳屋许许声(象声词)
杂然相许(赞成)
高可二黍许(左右)
5. 兴:
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乃兴焉(兴盛)
兴国安邦(兴起,兴盛)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跑得快)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兴盛)
6. 行: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而吾已作此志,后五年,吾妻来而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将要)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军队)
7. 和:
未几,夫齁声起(和谐)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夫:发语词,无实意)
8. 或:
或凭几学书(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9. 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10. 得:
优劣得所也(得:适合)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的原因)11. 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时为农历十一月(是)。
七上语文 古文 一字多义

(一)一字多义
3.为:wèi(1)①项为之强;②为之怡然称快;因为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②而身为宋国笑;被 (3)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给 wéi(4)①以丛草为林;②仁以为己任; 当作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做 (6)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 ②弟子孰为好学?③始悟为山市 连用:以为:(1)仁以为己任;把……当作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认为…是 6.日:(1)一日,观二虫斗草间。量词,天 (2)张目对日;太阳 每天 (3)①日以十本为率;②吾日三省吾身;
一.解释下列字词和句子: 1.一字多义: 使之冲烟而飞鸣; 表修饰 拔山倒树而来; 表修饰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表承接 学而时习之 表承接 表承接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表转折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表承接 择其善者而从之 表承接 表并列 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 表承接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在 又留蚊于素帐中 在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 对于
(一)一字多义 7.时:(1)余忆童稚时; 时候 (2)①学而时习之;②故时有物外之趣; 时常 9.故:(1)温故而知新; 旧的 (2)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故敢献之; 所以 (3)子攫人之今,何故? 原因 10.或:(1)或答人简札 有时候 有的人 (2)或曰:“啖菱须去壳。” 13.至:(1)至则无可用,防之山下。到达 (2)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极点 (3)至之市而忘操之。 等到,及至
表示人称的文言文词有
第一人称“我”:余、吾(臣、朕、孤) 第二人称“你”:若、汝(女)、卿 第二人称“您”:子、君、
二.通假字
1.项为之强 通“僵”,僵硬。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通“智”,智慧;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悦”,快乐; 4.诲女知之乎 通“汝”,你; 5.少不当意 通“稍”,稍微; 6.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通“早”,早早地; 7.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通“无”,没有; 8.技止此耳 通“只”,只有。 9.反以报君 通“返”,返回; 10.清旦被衣宽 通“披”,披着; 11.一切乌有 通“无”,没 12.裁如星点 有 通“才”,只,仅仅 13.置之坐而忘操之 通“座”,座位
鄂教七上文言文知识归纳

文言文知识归纳22、《两小儿辩日》一、通假字孰为.汝多知.乎?为:通“谓”,以为,认为。
知:通“智”,智慧。
二、词类活用孔子东.游东:名词作状语,到东方。
三、古今异义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古义:多指距离,离开,文中指距离。
今义:多指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2.及其日中如探汤.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烹制出的汁水23、《短文两篇》一、词类活用我将东.徙东:名词作状语,向东边。
有闻而传之者闻:使听见,动词使动用法。
二、一词多义以以.故东徙(因为,介词)一儿以.日初出远(认为,动词)于闻之于.宋君(向、对)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在)之国人道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这件事)得一人之.使(助词“的”)子将安之.(动词,到)三、古今异义1.子将安.之?安:古义:哪里今义:平安、安全2.吾穿.井得一人穿:古义:凿通今义:把衣物等套在身体上3.常一人居外居:古义:待着今义:居住四、重点句式子将安之?(宾语前置的倒装句)24、《晏子使楚》一、通假字1. 曷为.者也?曷:同“何”,什么2.圣人非所熙.也。
熙:同“嬉”,戏弄,开玩笑二、一词多义为为.其来也(相当于“于”,在)缚者曷为.者也(干、做)橘生淮南则为.橘(成为)三、古今异义1.谓左右..曰古义:君主或达官贵人身旁侍奉的臣子或奴仆今义:左边右边,指方位2.其实..味不同古义:他们的果实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情况,紧承上文而多含有转折之意3.何坐.古义:因犯…罪今义:多用于坐下4.寡人反取病.焉古义:辱今义:指身体不适四、文言句式判断句:晏婴,齐之习辞者也(“者也”表判断)宾语前置句1、何以也(“何以”即“以何”)2、缚者曷为者也(“曷为”即“为曷”,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省略句: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后省略了介词“于”)25、《世说新语》三则二、通假字1、至大寒,止.得襦。
(“止”通“只”,只是,只有)2、且著.襦,寻做复裈。
(“著”通“着”,穿)二、词类活用母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三、古今异义1.尝.与诸小儿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上)第六单元文言文汇总
一、多义词
(一)之
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等
(1)代事
有闻而传之(这件事)者《穿井得人》
楚王闻之(这件事)《穿井得人》
国人道之(这件事)《穿井得人》
闻之()于宋君《穿井得人》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穿井得人》
婴闻之()《晏子使楚》
母甚异之()《复褌》
(2)代人
吾欲辱之(他,代晏子)《晏子使楚》
之虛所卖之(他,代区寄)《童区寄传》
因取刃杀之(他,代强盗)《童区寄传》
我幸皆杀之(他们,代两强盗)矣《童区寄传》
刺史严证奇之(他,代区寄)《童区寄传》
(3)代物
以缚即炉火烧绝之(它,代绳子)《童区寄传》
诸儿竞走取之(它,代李子)《道旁李树》
2、助词:的;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等
宋之(的)丁氏《穿井得人》
得一人之(的)使《穿井得人》
齐之(的)悉辞者也《晏子使楚》
得无楚之(的)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
蜀之(的)鄙有二僧《蜀鄙二僧》
乡之(的)行劫缚者《童区寄传》
人之(取消主谓独立性)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蜀鄙二僧》
西蜀之(取消主谓独立性)去南海《蜀鄙二僧》
3、动词:往、到
子将安之(到)《枭逢鸠》
吾欲之(到)南海《蜀鄙二僧》
之(到)虛所卖之《童区寄传》
吏护还之(往)乡《木兰诗》
(二)为
1、成为
母甚异之,知为(成为)国器《复褌》2、干、做
(1)一人去为(做)市《童区寄传》(2)为(做)两郎僮,孰若为(做)一郎童《童区寄传》(3)为(做)儿恒状《童区寄传》(4)不当为()僮《童区寄传》(5)留为()小吏《童区寄传》(6)何为(干)者也《晏子使楚》(7)缚者曷为(干)者也《晏子使楚》
3、是
此不为(是)远着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4、替、给
愿为(替)市鞍马《木兰诗》
4、相当“于”,在
为(相当“于”,在)其来也《晏子使楚》
5、通假字
孰为(通“谓”,以为,认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三)以
1、认为
(1)我以(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2、因为
(1)以(因为)故东徙《枭逢鸠》
3、用
(1)何以(用)也《晏子使楚》
4、把
(1)以(把)告富者《童区寄传》(2)以(把)缚背刃《童区寄传》(3)以(把)缚即炉火烧绝之《童区寄传》(4)愿以(把)闻于官《童区寄传》
(四)于
1、向、对
(1)闻之于(向、对)宋君《穿井得人》(2)宋君令人问之于(向、对)丁氏《穿井得人》(3)贫者语于(对)富者曰《蜀鄙二僧》(4)愿以闻于()官《童区寄传》
2、在
(1)非得一人于(在)井中也《穿井得人》(2)今民生长于(在)齐《晏子使楚》
(五)而
1、表顺承
(1)火在熨斗中而(表顺承)柄热《复褌》(2)与其卖而(表顺承)分《童区寄传》(3)有闻而(表顺承)传之者《穿井得人》
2、表转折
(1)树在道旁而(表转折,却)多子《道旁李树》(2)僧富者不能至而(表转折却)贫者至焉《蜀鄙二僧》
3、表修饰
(1)过王而(表修饰)行《晏子使楚》
4、表并列
(1)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而(表并列)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六)其
1、代词,他(她、它)们的
(1)其(它的)实味不同《晏子使楚》(2)布囊其(他的)口《童区寄传》
2、其中的
(1)其(其中的)一贫,其一富《蜀鄙二僧》
(七)使
(1)得一人之使(劳动力)《穿井得人》(2)得无楚之水土使(让)民善盗耶《晏子使楚》(3)晏子将使(出使)楚《晏子使楚》
(八)买
(1)吾数年来欲买(雇)舟而下《蜀鄙二僧》(2)东市买(购买)骏马《木兰诗》
(九)故
(1)母问其故(原因)《复褌》(2)何故(原因)《晏子使楚》()以故(原因、缘故)东徙《枭逢鸠》(2)故(所以)不须耳《复褌》
(十)见
(1)昨夜见(看见)军帖《木兰诗》(2)归来见(拜见)天子《木兰诗》(3)郎诚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与恩《童区寄传》
(十一)行
(1)行(做)牧且荛《童区寄传》(2)乡之行(干)劫缚者《童区寄传》(3)过往而行(走过)《晏子使楚》
(十二)即
(1)即(就是)公大兄无奕女《咏雪》(2)以缚即(靠近)炉火烧绝之《童区寄传》(3)即(立即、马上)藏其尸《童区寄传》
(十三)愿
(1)愿(希望)以闻于官《童区寄传》(2)愿(希望)为市鞍马《木兰诗》(3)愿(希望)驰千里足《木兰诗》(4)幼愿(老实)耳《童区寄传》
(十四)因
(1)因(于是)取刃杀之《童区寄传》(2)因(于是)大号《童区寄传》(3)未若柳絮因(凭借)风起《咏雪》
(十五)闻
(1)有闻(听到)而传之者《穿井得人》(2)婴闻(听到)之《晏子使楚》(3)唯闻(听到)女叹息《木兰诗》(4)闻(使听到)之于宋君《穿井得人》(5)愿以闻(使听到)于官《童区寄传》
(十六)与
(1)圣人非所与(同、跟)熙也《晏子使楚》(2)与(同)儿女讲论文义《咏雪》(3)尝与(同、和)诸小儿游《道旁李树》(4)与(给)衣裳《童区寄传》
(十七)市
(1)东市(集市)买骏马《木兰诗》(2)愿为市(买)鞍马《木兰诗》(3)一人去为市(买卖)《童区寄传》
(十八)去
(1)我以日始初时去(距离)人近《两小儿辩日》(2)西蜀之去(距离)南海《蜀鄙二僧》(3)一人去(离开)为市《童区寄传》(3)去(离开)逾四十里《童区寄传》
二、通假字
1、孰为(“为”通“谓”,以为,认为)汝多知(“知”通“智”,智慧)乎
2、缚者曷(“曷”通“何”,什么)为者也
3、圣人非所与熙(“熙”通“嬉”,戏弄、开玩笑)也
4、恐栗(“栗”通“慄”,发抖)
5、之虚(“虚”通“墟”)所买之
6、州白大(“大”通“太”)
7、对镜帖(“帖”通“贴”,粘贴)花黄
8、出门看火(“火”通“伙”)伴
三、活用现象
1、孔子东(向东,名词作动词)游
2、布(用布,名词作状语)囊(捂住,名词作动词)其口
四、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何以也?《晏子使楚》
(2)何为者也?《晏子使楚》
(3)子将安之?《枭逢鸠》
(4)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5)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
(6)吏二缚一人诣王《晏子使楚》
2、反问句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蜀鄙二僧》(3)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4)岂可近耶?《童区寄传》
(5)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1、判断句
童区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童区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