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读书报告1
《读书与旅行》的读书心得

《读书与旅行》的读书心得
《读书与旅行》这本书是一本关于阅读和旅行的心灵启迪之作。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地阐述了阅读和旅行对于个人成长
和心灵修养的重要性。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阅读和旅行对于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
升情感和丰富人生阅历的重要作用。
阅读可以让人在书本中领略世
界的风土人情,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增长见识和智慧;而旅行则
可以让人亲身体验不同地域的风景和人文,拓展心灵的空间,激发
灵感和创造力。
通过阅读和旅行,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内心的平静
与满足。
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建立起更宽广的人际关系
和社会视野。
阅读和旅行不仅是一种消遣,更是一种修行,可以让
人在追求精神世界的同时,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总的来说,《读书与旅行》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
它
让我意识到了阅读和旅行对于个人成长和心灵修养的重要性,也让
我更加珍惜和努力去体验这两种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我会在以后
的生活中更加努力地阅读和旅行,不断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成为一个更加全面和有深度的人。
旅行见闻总结汇报

旅行见闻总结汇报
近期,我有幸进行了一次精彩的旅行,这次旅行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也让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见闻和经验。
在此,我将对这次旅行进行总结汇报。
首先,这次旅行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不同地方的文化差异。
在旅途中,我发现每个地方都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这让我感受到了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我学会了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也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其次,这次旅行也让我领略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在旅途中,我欣赏到了雄伟的高山、清澈的湖泊、广阔的草原等美丽的自然风光,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我学会了珍惜自然资源,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这次旅行也让我结识了许多新朋友。
在旅途中,我遇到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旅行者,我们一起分享了旅行的快乐,交流了彼此的见解和经验,这让我感受到了友谊的力量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我学会了尊重和理解不同的人,也更加珍惜友谊和人际关系。
总的来说,这次旅行让我收获颇丰,不仅丰富了我的见闻和知识,也让我得到了心灵上的满足和成长。
我相信这次旅行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经历,也将对我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期待未来更多精彩的旅行,让我不断丰富自己的见闻和经验。
中国传统文化读书报告一怎么写

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等。
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提升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是了解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就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并结合自身阅读体会,分析如何通过阅读相关经典著作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一、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等,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我国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情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量。
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提高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2. 传统文化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化在国家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我国传统文化作为独特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
通过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
3. 传统文化对于个体修养和道德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修养、人伦之道,对于培养优秀的人格品质和道德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和领悟传统文化的智慧,可以提升个人的修养和道德素质,塑造良好的品德风范。
二、如何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包括《论语》、《孟子》、《道德经》等众多经典著作,这些著作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著作可以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下面将分别从阅读《论语》和《孟子》两部经典著作入手,探讨如何通过阅读这些著作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1. 阅读《论语》深入了解儒家思想《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包含了丰富的儒家思想。
阅读《论语》可以让人深入了解儒家的仁爱、孝道、礼乐等思想,领悟儒家思想对于人际关系、家庭和社会的重要影响。
《文化日记》读后感

《文化日记》读后感《文化日记》是一本让人沉浸其中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一本文化类书籍,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历史和自我探索的书籍。
通过作者对各种文化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后的内涵和意义,同时也能够反思自己对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在阅读《文化日记》的过程中,我被作者对各种文化现象的深刻洞察力所震撼。
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进行观察和思考,揭示了文化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从食物、服饰到语言、礼仪,作者都能够找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并加以解读。
通过这种方式,作者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除了对外部文化的观察,作者还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感悟,探讨了文化对个体的影响和塑造。
在书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体验和感受,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化对人的塑造和影响。
通过对比和反思,我开始意识到文化对我们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开始思考如何在不同文化之间找到平衡和共通之处。
在阅读《文化日记》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在了解和探索不同文化,更是在思考和反思自己的文化认知和态度。
通过作者的文字,我开始意识到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传统和习俗,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只有通过对文化的深入了解和体验,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也才能够更好地融入不同文化之中。
总的来说,读完《文化日记》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作者对文化的观察和思考,我不仅仅是学到了更多关于文化的知识,更是开始思考和反思自己对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文化类书籍,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历史和自我探索的书籍。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汲取智慧和启发,也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体会到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旅游地理学读书报告

旅游地理学读书报告班级:学号:姓名:指导老师:读书报告旅游地理学读书报告一、作者简介(一)、保继刚简介保继刚,汉族,1964出生,云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5年在中山大学地理系获博士学位。
曾担任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院长、现任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兼任中山大学校长助理,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管委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广东地理学会理事长。
2001年成为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Tourism Studies 会员。
(二)、楚义芳简介楚义芳,男,汉族,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博士。
2011年研究与教育经历,4年海外学习与工作经历;国际中文期刊《金融》编委;多家大型企业与机构的资本运作、投融资管理咨询顾问;主要工作经历如下:1996-1997年天津信托投资公司金融开发中心主任;1997-1998年香港天信财务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1999-2001年天津信托投资公司证券业务总部总监;2000-2001年宝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2001-2006年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筹备组常务副组长、董事、总经理;2007-至今南开大学教授。
二、内容梗概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是介于这三者之间的一门综合性部门地理学。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旅游地理学研究已经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地理学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该书在1992年出版了第一版,由陈传康先生作序。
陈传康先生充分肯定了其在理论上和实用性上的贡献,第一版也因此获得国家教委第三届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中青年奖。
1999年修订版一经面世,便获得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印数累计达16万册,前后23次印刷,王恩涌教授认为该书反映了保继刚教授在繁忙的旅游地理学的实践当中,仍保持对理论的不懈追求,花了很大力量与精力注意国内外的理论发展,经过消化、总结,写进修订版,使该书对我国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阅读传统文化读书报告心得(通用8篇)

阅读传统文化读书报告心得(通用8篇)阅读传统文化读书报告心得篇1一名90后女孩钟嗣源因热衷于传统文化,立志做一名传承者,决定毕业后去玉皇观做一名道士,投入到传承传统文化的事业中去,这是当今社会十分罕见的事了,如今互联网信息技术发达,人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外来文化,关注传统文化的人反而减少。
但中华文化需要传承者!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智慧的结晶,是古人们总结传承下来的道德准则。
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等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依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明道理,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悟人生。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个人的责任。
如今,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万圣节等各种各样的西方节日在国内兴起,反倒是一些传统节日无人问津,各种崇洋媚外的行为不断出现,试问有谁还记得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这位90后女孩能够不忘炎黄子孙的使命,投身于传承传统文化的事业中去是她强烈责任感的体现,但这并不只是她一人的责任,这是我们14亿中国人共同的责任。
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它自身的传统文化,才能够长久地发展下去,走向兴盛,一个民族只有拥有其自身的传统文化,才能使所有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协作,发展该民族。
能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是真正的勇士,90后女孩钟嗣源放弃了似锦前程,将自身奉献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她牺牲了“小我”以实现“大我”,是一名真正的勇士,当然,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有多种,并不一定都要像她一样做一名道士。
钟嗣源应当结合新时代的发展,创新式地传承传统文化。
现今的经济是全球化的,文化是多元化的,而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当下需要一种新的传承方式,创新型地传承。
钟嗣源身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可选择自主创业的道路,建立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企业。
让传统文化与经济相结合,也许会有不一样的传承效果。
在很多时候,大胆创新比按部就班和亦步亦趋更为有效,在文化传承方面更是如此。
文化旅游活动工作总结范文

文化旅游活动工作总结范文
文化旅游活动工作总结。
近年来,文化旅游活动在我国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了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作
为文化旅游活动的从业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首先,我们在文化旅游活动中注重了文化传承和保护。
我们深入挖掘本地的历
史文化资源,举办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文化活动,让游客们亲身感受到了我们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
同时,我们也积极参与了一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努力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其次,我们在文化旅游活动中注重了游客的体验和服务。
我们不仅仅是向游客
们展示我们的文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愉快的体验。
我们通过改进服务质量,提升游客满意度,使得我们的文化旅游活动受到了广大游客的好评和喜爱。
此外,我们也意识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在文化旅游活动中,我们还存在着一
些管理上的不足和服务上的瑕疵,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同时,我们也要更加注重文化旅游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
总的来说,文化旅游活动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工作。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
升自身的素质和水平,为更好地开展文化旅游活动而努力奋斗。
希望我们的文化旅游活动能够越来越好,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文化,爱上我们的文化。
文明旅游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

文明旅游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
文明旅游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旅行者,我深刻体会到文明旅游的重要性。
在旅行中,我们不仅是代表着自己,更是代表着我们的国家和文化。
因此,文
明旅游不仅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首先,文明旅游需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和传统。
在不同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可能会有所不同,我们应该尊重并理
解这些差异。
在参观名胜古迹时,我们要遵守相关规定,不随意触摸、涂鸦或破坏文物,保护好历史遗产。
其次,文明旅游需要保护环境。
在旅行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不
随地乱扔垃圾,保持景区的清洁整洁。
尊重自然,不破坏动植物的
生存环境,不采摘珍稀植物或捕杀野生动物。
同时,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减少浪费。
最后,文明旅游需要友好待人。
在与当地居民交往时,我们要
保持礼貌,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尊重当地居民的劳动成果,不以游客身份傲慢对待服务人员,不进行不文明行为,如大声喧哗、
争吵等,不给他人造成困扰。
总的来说,文明旅游是一种积极的旅行态度,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形象,更能够传递友好与和平的信息。
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一名文明旅行者,让旅行变得更加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
机械工程学院包工0701 宋爽0403070104
在不久之前,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是《画境文心》,作者是刘天华。
在作者的带领下,我们畅游了中国各地精美绝伦的园林,感受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深远魅力,品读了中国文人的人性光辉,倾听了中国古典音乐的婉转悠扬。
文字清新淡雅给人以诗情画意的感觉。
“弄真成假诗画误,主次分明文与书。
”虽然古典园林的唯美主义大肆强调园林=游憩=观赏=艺术,实质上即使园大于宅或独立者,其本质不同于诗画。
它至少有七大非艺术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生真谛的诠释,少不了一个“乐”字,人活着就要快乐,在古典园林的赏景中,乐字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外出旅游,神乐山水,徜徉园林,亲近有文化意味的自然,应该是人类最钟情的一件乐事。
本书主要介绍了园林艺术的历史,园林景色的欣赏结构,园林各构景之间的相互关系,园林的的韵律美及文化内涵。
书中的园林包括苑囿花园,独特的宫区,山水林泉,青山流水的古刹,城市寺院,邑郊风景园林等。
园林构造有楼台、植物景观、桥、池塘、回廊、游船等。
文化内容为琴韵与曲趣、山水画与文人骚客的书法、游记与诗词歌赋等等。
被称为“城市生态—生活细胞”的园林艺术,不但曾经点睛般地灵化了整个中国古建筑体系,而且正在不断深刻影响着现代建筑、规划工作寻求完美和生态意境的方式、方法。
中国古典园林唯美性形成了其自有而系统的特征。
“两半之和妙琴琵,对立互掺似博奕”。
中国古园林妙就妙在只是半类型,多附于各类建筑,与另一半主要功能区合而为一,系统优化。
中国古建筑两半合一的结构就似琴琵夫妇和阴阳八卦乃至万物,其半为园,独树一帜,生机盎然。
无论是皇宫、王府、陵墓、宅子、酒肆、茶楼、花园甚至风月场都体现了两半合一的建造理念。
如:宁波天一阁藏书楼,有池备灭火,亭廊花木石山俱佳;杨州梅华书院多梅及楼台池榭、庭舍阁道;江宁州县会馆皆有园;扬州青芝药铺附于“十二间房花园”;重宁寺外古榆数十株,构大戏台于其间;小山园即鱼池;明北京琉璃厂手工作坊亦是“作房、神祠之外浓荫万态,烟水一泓”;扬州上方寺有八景;慧因寺有鹿苑鹦林,水局最佳……
而且住宅、寺观等建筑各自都交错多种类型,都有与园融合。
以宅院为例:据周维权编著的《中国古典园林史》记载,全国私家园林绝大多数为宅园,且依附于住宅;苏州中小型园多位于住宅的东或西侧,“皆环绕着书房或客厅布置”;大型的多位于在后,而且结合颇好,不可孤立言之,以拙政园为代表,都可以从功能的有机结合、总体空间结构的相融,来认识圆宅中双重生活统一的关系。
园与所有建筑类型合一的模式,成为了城市形态的生活细胞,具有方向性意义。
这一点不同于欧洲古典园林,后者未融于所有建筑类型,未达到在功能及空间上都互相渗透之境,房自房,园自园,拼在一起,凡尔赛宫亦不过如此。
通过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到历史是一条滚滚不尽的长河,古典园林的过去与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息息相关,它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沉寂下来的一条美丽的轨迹。
我们应该为我们的祖先有如此造诣和情趣而感到幸运,正是由于他们的创造,我们才会看到今天的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