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合集下载

继续教育《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继续教育《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继续教育《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答案百分之百正确)1、新生儿破伤风解痉治疗首选(B、地西泮)。

A、氯丙嗪B、地西泮C、10%水合氯醛D、苯巴比妥2、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最常见的骨感染类型,经常发生于(A、儿童)。

A、儿童B、青年人C、成年人D、老年人3、引起硬脑膜外脓肿最常见的病原菌是(C、金黄色葡萄球菌)。

A、链球菌B、大肠埃希菌C、金黄色葡萄球菌D、铜绿假单胞菌4、确定给药方案的三要素不包括(C、药效)。

A、人体B、药物C、药效D、致病菌5、丝虫病首选药物为(D、海群生)。

A、呋喃嘧酮B、氯喹C、哌喹D、海群生6、最常见的引起过敏性休克的药物是(A、青霉素)。

A、青霉素B、红霉素C、庆大霉素D、万古霉素7、卡他莫拉菌引起的中耳炎常发生在(A、儿童)。

A、儿童B、青年人C、中年人D、老年人8、引起尿路感染的致病微生物以什么最为常见(A、细菌)。

A、细菌B、病毒C、支原体D、衣原体9、发生CRI/CRBSI的危险性顺序正确的是(A、锁骨下静脉D、股静脉10、肝移植后早期深部曲霉病较少发生,但一旦发生,死亡率达(C、70%~80%)。

A、50%~60%B、60%~70%C、70%~80%D、80%~90%11、急性胆道感染时临床上最常选用(D、第3代头孢菌素或广谱青霉素)。

A、第1、2代头孢菌素或喹诺酮类B、第3代头孢菌素或四环素类C、第1、2代头孢菌素或氨基糖甙类D、第3代头孢菌素或广谱青霉素12、临床以哪种类型的鼠疫最为多见(A、腺鼠疫)。

A、腺鼠疫B、肺鼠疫C、败血症型鼠疫D、肠炎型鼠疫13、关于麻疹的流行情况,以下说法错误的是(D、6个月以下婴儿免疫力差,很容易患麻疹)。

A、麻诊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B、麻疹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或直接接触而传播C、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高峰多在冬春季D、6个月以下婴儿免疫力差,很容易患麻疹14、急性淋巴结炎多继发于四肢化脓性感染病灶,什么部位最常见(A、腹股沟部位和腋窝)。

中国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南

中国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南
报告
医疗机构应按照相关规定及时上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并定期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促进抗菌药物的合 理使用。
06
中国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 用的政策与建议
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培训与教育
培训医务人员
定期组织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课程, 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用药 水平。
VS
患者教育
向患者普及抗菌药物知识,强调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的必要性,减少患者自行购药和 滥用抗菌药物的行为。
儿童
选择对儿童安全性较高的抗菌药物,如青霉 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孕妇
选择对孕妇和胎儿安全性较高的抗菌药物, 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老年人
选择对老年人安全性较高的抗菌药物,如喹 诺酮类等。
肝肾功能不全者
根据肝肾功能情况,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 小的抗菌药物。
03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与剂量
给药途径
根据感染部位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适 当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静脉注射 、肌肉注射等。
剂量
根据患者的体重、体表面积等因素, 以及抗菌药物的种类和感染病原体, 制定合理的给药剂量。
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
适应症
在严重或难治性感染、混合感染、需提高药物浓度等情况下 ,可以考虑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
药物选择
控制措施
制定和实施抗菌药物耐药性控制计划,限制过度使用和 滥用抗菌药物的行为,降低耐药性的发生和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预防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遵循合理用药原则,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过度使 用。
处理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采取相应措施,如抗过敏、保肝、保肾等治疗,严重 时应紧急抢救。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一、引言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武器,但不合理使用不仅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还可能引发细菌耐药、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

为加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一)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级。

1、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的抗菌药物。

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具有明显或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新上市不足 5 年的抗菌药物,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不优于现用药物的抗菌药物;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二)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权限1、初级职称医师:可使用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2、中级职称医师:可使用非限制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3、高级职称医师:可使用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征(一)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由真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也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三)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指征。

四、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原则(一)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二)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

(三)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

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

(四)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全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 84号 2012-05-10 15:52:02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大、中、小】《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已于 2012年2月13日经卫生部部务会审议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

部长陈竺二O 一二年四月二十四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水平,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相关卫生法律法规,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 所致感染性疾病病原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 菌作用的中药制剂。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第五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六条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 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

具体划分标准如下:(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 较低的抗菌药物;(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 对较高的抗菌药物;(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 1. 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 2. 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 3. 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 4.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由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报卫生部备案。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职责第七条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分析

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分析

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分析抗菌药物是一类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然而,由于滥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因此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进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合理选药、规范用药、合理疗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首先,合理选药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础。

治疗开始之前,临床医生应慎重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选药的原则包括病原菌、药物的抗菌谱、药物的安全性和耐药性。

通过病原菌的培养和药敏试验,了解病原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从而选择最适合的抗菌药物。

同时,抗菌谱也是选择抗菌药物的重要考虑因素,应根据病原菌所在部位的特点选择局部或全身用药。

此外,药物的安全性和耐药性也需考虑,应选择副作用小、耐药性低的抗菌药物。

其次,规范用药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关键。

抗菌药物的用药剂量、用药途径、用药时间等都需要严格遵守规定。

根据药物的特点合理调整剂量,避免给药过高或过低导致疗效不佳或药物中毒。

对于口服给药,应注意饭前饭后或与食物同服的时间以保证药物的吸收和利用。

而对于静脉给药,应严格掌握给药速度和给药时间,以确保药物达到疗效浓度。

此外,抗菌药物的用药时间也是重要的,应遵循用药时间的要求,避免药物的中途停用或过长使用。

最后,合理疗程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保证。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来确定合理的疗程。

疗程过短会导致病原菌未完全清除而反复感染,疗程过长则可能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和药物的不良反应。

因此,根据病情严密观察患者的疗效,及时调整疗程,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分析需要从合理选药、规范用药和合理疗程三个方面进行。

通过合理选药,根据病原菌的类型选择最适合的抗菌药物;通过规范用药,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用药剂量、用药途径和用药时间;通过合理疗程,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确定最佳疗程。

只有全面贯彻这些原则,才能更好地发挥抗菌药物的治疗作用,最大程度地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 应用抗菌药物应基于临床病情评估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

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可能的病原体进行评估,同时结合微生物学检测结果确定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2.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应遵循药物的敏感性、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

医生应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测试结果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并考虑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动学特征,以及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等药效学特征。

3.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适当的剂量和疗程。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功能、肾功能等因素,以及感染的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剂量和疗程。

同时,抗菌药物的疗程通常应在所用药物的半衰期内,以确保足够的疗效和避免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4. 减少不必要的广谱抗菌药物使用。

广谱抗菌药物应仅在必要情况下使用,且应有明确的理由和指征。

不需要广谱抗菌药物治疗的感染可以选择更窄谱的抗菌药物,以减少对人体正常微生物群的破坏和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

5. 应遵循合理的联合用药原则。

对于某些严重感染的患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不同机制的抗菌药物以增强疗效或预防耐药性的发展。

但联合用药应基于临床评估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并遵循相应的药物相互作用和剂量调整原则。

6. 加强抗菌药物的监测和评估。

对于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应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评估,包括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耐药性的发展情况、不良反应的发生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及相关政策和指南的制定和更新。

总体原则是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既能够有效治疗感染,又能够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发展。

这需要医生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充分考虑患者的情况和药物特征,并遵循相关的指南和建议。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是指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特点、临床表现和患者特殊情况等因素,科学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用于治疗感染,并且合理使用该药物,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助于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护细菌敏感性。

基本原则如下:1.明确感染的病原体:应尽可能明确感染的病原体,通过病原体的检测、培养以及药敏试验等手段,对细菌进行分类和鉴定,以确保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2.考虑细菌的敏感性:选用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细菌的敏感性及抗菌谱,选择对感染菌株敏感的药物。

通常动态监测当地常见的耐药菌株,确保选择药物对当地的菌株敏感。

3.选择最窄谱抗菌药物:根据感染的情况,选择抗菌药物时应尽可能选择最窄谱的药物,以减少对人体正常菌群的影响,降低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4.按照“击中靶点”原则:选择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感染部位、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选择能够“击中”病原体的靶点,并且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5.根据患者特征选择药物:选择抗菌药物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药物过敏史等特征,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6.合理用药剂量和疗程:抗菌药物使用的剂量和疗程应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个体差异进行调整,既要注意达到有效治疗的剂量,又要避免过度用药引起的毒副作用。

7.药物配伍应用合理:在特定情况下,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选择联合用药,但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兼容性和相应的给药途径。

8.严格执行治疗方案: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抗菌药物的使用,严格控制用药的剂量和疗程,避免患者自行停药或使用不规范的剂量。

9.合理评估疗效:在用药期间,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的监测和评估,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调整用药方案,确保疗效的最大化。

10.加强患者的教育和培训: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患者教育,让他们了解药物的使用原则,并告知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自身的合理用药意识。

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口服制剂: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和头孢羟氨苄等。
2024/2/26
14
抗菌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特点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二代: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活性与第一代相仿或略差, 对部分革兰阴性杆菌亦具有抗菌活性,对多种β-内酰 氨酶比较稳定,对肾毒性低。 注射剂:头孢呋辛、头孢替安等, 口服制剂:头孢克洛、头孢呋辛酯和头孢丙烯等。
2024/2/26
15
抗菌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特点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三代:对肠杆菌科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具有强大抗菌作用,头孢 他啶和头孢哌酮除肠杆菌科细菌外对铜绿假单胞菌亦具高度抗菌活 性,对β-内酰氨酶有较高稳定性,无肾毒性。 注射品种: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等 口服品种:头孢克肟和头孢泊肟酯等,口服品种对铜绿假单胞菌 均无作用
2024/2/26
16
抗菌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特点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四代:头孢吡肟,它对肠杆菌科细菌作用与第三代头孢菌素大致 相仿,其中对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柠檬酸菌属等的部分菌株 作用优于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与头孢他啶相仿, 对金葡菌等的作用较第三代头孢菌素略强,对β-内酰氨酶有高稳定 性,无肾毒性。
基本原则
2024/2/26
9
抗菌药物的分类及பைடு நூலகம்作用特点 一、β-内酰胺类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
分类:
1、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细菌的药物:青霉素(G)、普鲁卡因青霉素、苄
星青霉素、青霉素V(苯氧甲基青霉素)。
2、耐青霉素酶青霉素:甲氧西林(现已不用,不耐酸,仅用于药敏试验)、 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等。
2024/2/26
29
抗菌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序贯疗法与转换疗法
序贯疗法:住院患者经短期静脉用药病情稳定后,将静脉注射剂改 为口服药物继续治疗.在不影响患者疗效的基础上,可缩短住院时 间,降低治疗费用,预防长期静脉输液引起的感染,减少静脉注射所 致的疼痛及其他危险.通常选用半衰期长且生物利用度接近注射 剂的抗菌药物口服替代注射剂继续进行治疗的方法,它是同一种 药物不同剂型间的转换.
用抗菌药物。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
点制订。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方有指针应用抗菌药物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 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 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 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 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 菌药物。(两菌四体、不含病毒)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 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品种选用原则: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的 结果而定。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在病人开始抗菌药物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 本,立即送细菌培养。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 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 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随后根据细菌培养 及药敏结果,调整给药方案。
1、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2、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3、给药途径: (1)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
必采用静脉或肌肉内注射给药。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 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疗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两点: 1、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 点选择用药
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 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适应症。临 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症正确选用抗菌 药物。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 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应注意6项:
转换疗法:属于序贯疗法的范畴,其定义为作用相近的同类药物之 间的转换.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3、给药途径: (2)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后,
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易引起过敏反应或导 致耐药菌产生,因此治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应用抗 菌药物。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等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氨基糖 苷类等耳毒性药不可局部滴耳。
在抗菌药物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不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导致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的增多、细菌耐 药性的增长、以及治疗的失败等,给患者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 影响。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表现在诸多方面: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 征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 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 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卫生部2004年8月19日公布《抗 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一、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相关规定。 二、外科预防性用药的规定。 三、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四、医疗机构在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相关建议。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前言
(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 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 症感染。 (4)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 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5)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 此外必须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将增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杀灭感染 灶病原菌,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 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 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外,阿奇霉素每日一次,罗红霉 素每日二次)。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抗菌作用与同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 而与峰浓度关系较小。多数β内酰胺类、部分大环内酯类(罗红 霉素、克拉霉素)、林克霉素类、氨曲南等。建议给药方法:缩 短间隔,尽量延长血药浓度超过MIC时间。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抗生素杀菌作用与临床效果与药物浓度相 关。包括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两性霉素B等。建议给药方法: 提高血药浓度,适当延长投药间隔时间。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5、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 状消退后72-96小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 膜炎、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6、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 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