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概论第二章

合集下载

课件 《旅游概论》第二章 旅游的本质、属性与特征

课件 《旅游概论》第二章 旅游的本质、属性与特征
1、团体旅游 是指一切由一定人数的旅游者组成的团队以有组织
的集体活动方式开展的旅游活动。团体同行旅游人数 一般不少于15人。
团体旅游的开展多由旅行社组织包价旅游。 包价旅游是旅行社以一定价格向市场推销的成批量组 合的旅行路线产品。
内容包括:旅行交通、住宿、早餐和导游服务等。
2、散客旅游
旅游者根据个人兴趣自行设计旅游路线和活动项目, 以个人、家庭以及15人以下的自行结伴而行的旅游方式。
第二章旅游的本质、属性与特征
提问: 旅游的定义是什么? 旅游的内容包括什么?
复习
(一)旅游的定义
1、艾斯特定义 该定义是1942年有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在 《普通旅游学纲要》中提出,到20世纪70年代为 “旅 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简称“AIEST”) 所采用。 埃斯特定义从消遣性旅游的研究角度,较好地把握 了旅游的本质属性,因而在世界各地的旅游学界都有 很大影响。
3、经济现象
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旅游的规模、内容、方式 和范围;旅游的发展又促进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
4、政治现象
稳定的政治环境才会有旅游的发展。国际旅游活动 比喻为“民间外交”,国际旅游者比喻为“民间大 使”。
第二节 旅游的基本属性: 一、旅游的社会属性 旅游主体具有社会的文明性 旅游客体具有社会发展的变化性 旅游价值观具有社会的进步性 二、旅游的文化属性 旅游者是依赖于一定社会文化背景而产生的。 旅游资源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化身。 旅游设施和管理服务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自我表现形式 三、旅游的经济属性
旅游者角度分析
从旅游活动产生的原因看,旅游活动是人类在基本生 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现 象。
旅游经营者角度分析
从旅游业兴起的原因看,是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旅 游可以产生巨大经济效益,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旅游是 一种经济现象。

旅游概论 第二章 1世界旅游简史

旅游概论 第二章 1世界旅游简史

一、古代旅行游览的发展
(5)公元7--8世纪,在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兴起。 宗教、经商和考察旅行盛行。 旅行家:苏拉曼
一、古代旅行游览的发展
(6)公元10--11世纪,在西欧城市兴起。如威尼斯、热那亚, 客栈、旅馆也随之兴起。 旅行家:马可-波罗
知识拓展: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意大利)为经商来到中国, 是第一个走完丝绸之路全部行程的人。 由他口述经人记录完成的《马可-波罗游 记》一书,第一次系统地向欧洲人介绍 了亚洲和中国。记录了中亚、西亚、东 南亚等地区。
13、世界近代旅游的特征有( A B C D )。
A.旅游者人员构成多层次 B.旅游动机多元化,非功利目的的纯享乐旅游开始兴盛 C.旅游活动空间不断拓展 D.有组织的群体性旅游活动开始兴盛,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大众旅游运动 模式的基础 E.旅游业刚刚诞生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地位突出
A.宗教朝圣 B.通商贸易 C.帝王寻游 D.科学考察
2、第一次系统地向欧洲人介绍亚洲和中国的书籍是( B )。
A.《旅行杂志》 B.《马可·波罗游记》
C.《徐霞客游记》 D.《旅游地理》
3、人类的旅行游览活动首先在( ABCDEF)等这些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国家兴起。
A.古埃及 B.古印度 C.古巴比伦 D.古希腊 E.古罗马 F.中国
二、近代旅游的兴盛与旅游业的诞生
近代旅游的兴起与旅游业的诞生,使人类旅游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人类的 旅游活动已初见平民化的时代的曙光,其特征归纳如下:
旅游者人员构成的多层次。
旅游动机中消遣娱乐成分增多,非功利目的的纯享乐旅游开始兴盛。
请输入标题
请输入标题
旅游活动空间的拓Pe展llent,esqu使e ha跨bitan国t mo、rbi 跨洲旅游成为时尚。 tristique senectus et netus et

高一旅游概论第二章知识点

高一旅游概论第二章知识点

高一旅游概论第二章知识点旅游概论是一门研究旅游现象和旅游发展的学科,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掌握旅游概论的基本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在第二章中,我们将学习有关旅游概论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理论。

下面是这一章知识点的详细介绍:1. 旅游的定义旅游是指人们出于休闲、度假、观光、文化交流等目的,离开日常居住地,前往其他地区或国家的活动。

2. 旅游的特点旅游具有以下特点:- 需要离开日常生活环境;- 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休闲、度假等需求;- 通常需要发生在可达性范围内的其他地区或国家。

3. 旅游者的分类旅游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包括:- 根据动机:包括休闲度假旅游、寻求刺激的冒险旅游、文化交流旅游等;- 根据年龄:包括儿童旅游、青少年旅游、老年人旅游等;- 根据性别:包括女性旅游、男性旅游等。

4. 旅游的影响与效益旅游对于目的地和旅游者本身都有一定的影响和效益,包括:- 经济效益:旅游业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 社会效益:旅游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国际友谊等;- 环境影响:旅游可能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

5. 旅游行为的规划与组织旅游行为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组织,包括:- 目的地的选择: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和兴趣选择合适的目的地;- 行程的安排:合理安排旅游行程,包括时间、交通、住宿、景点等;- 预算的控制:制定适当的预算,合理控制旅游费用。

6. 旅游的发展与趋势旅游的发展与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增长;- 技术因素: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使得旅游更加便利和普及;- 环境因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得可持续旅游得到更多关注;- 文化因素:旅游的文化体验和交流对于旅游者越来越重要。

通过学习第二章的知识点,我们对旅游概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理解这些概念和理论对于我们更好地研究和理解旅游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旅游的发展与影响需要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旅游学概论 第二章 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古代人类的旅行与旅游活动

旅游学概论 第二章   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古代人类的旅行与旅游活动

➢结论:在最初的 年代中,主要是 商人开创了旅行 的通道。
2.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是旅行 活动发展的物质基础。
3.古代国家的形成为旅游活动 提供了社会保障。
➢四大文明古国:
➢四国前后建立起了统一的奴隶制国 家,国家的统一结束了混战和争夺, 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空间移动的基 本条件越来越完备,为旅行活动的 发展创造了条件。
(2)商代:航海旅行开始出现。
➢夏商时期,人们外出旅行的主要 交通工具是舟、车。舟主要是木 板船,车主要以牛马为动力。主 要是帝王巡游,商务旅行。
(3)西周至战国,我国奴隶社会的旅游 达到鼎盛。
➢西周的道路有水路和陆路之分。
➢战国时,马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 到战国末期的时候,原来作为军事、政 治需要的驿站,也可以作为供旅客住宿 的旅社了,这一时期,出现了民间旅 馆——逆旅。
➢旅行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特点。艺术 鉴赏、疗养、徒步行走、参观庙宇、 欣赏建筑、游览古迹以及自然观光 等都可以成为出行的目的。
罗马竞技场
➢罗马斗兽场,建于公元72至82年 间,是古罗马文明的象征 。这座
庞大的建筑可以容纳近九万人数的 观众。
➢罗马帝国的货币为各国所接受,拉 丁语成为通用的语言,为旅行的发 展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
➢当时,也存在着一
些人类迫于自然因素
或特定的人为因素而
被迫从一个地方到另
一个地方的转移现象,
这种空间的转移只能
被称为迁徙,而非旅
行,更说不上是旅游
了。
原始人迁徙
早期人类历史上有几 次大的社会分工?
人类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1)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生产 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农业开始从畜牧业 中分离出来,出现社会第一次大分工。

旅游概论第二章

旅游概论第二章

2模块二:旅游者,让快乐相随模块目标:1.掌握我国及国际上对旅游者定义的划定与解释2.掌握国际旅游者、国内旅游者的概念3.能够分析影响旅游者产生的主客观条件4.理解旅游者旅游动机的类型5.了解旅游者类型的划分方法6.熟悉不同类型旅游者的特征业界新语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马尔代夫会见我大使馆工作人员时曾幽默提示,提醒我国公民到海外旅游讲文明,矿泉水瓶不要乱扔,不要破坏当地的珊瑚礁。

这以小见大的一席话,指出了一些游客在海外旅游方面存在的不文明问题。

部分游客个人素质偏低,随手乱扔垃圾、破坏旅游景观等,把“自由散漫”当成“不拘小节”;还有一些游客旅游心态存在误区,抱着“到此一游”的心态,认为旅游就是在景点拍照留念发微博朋友圈,不注重旅行品质和当地风俗文化的融入,忽视了旅游的真正意义。

旅游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

然而,由于多数旅游行为并不触犯强制性规范,很大程度上只能靠自觉自律。

出门在外,展现的不仅是自己的形象,也是家国的大面子。

旅游者捡起丢弃的矿泉水瓶,留住的却是国人的文明形象。

每个旅行者都是一张名片,文明旅游则是每个公民应该担起的责任。

项目一 身未动,心已远——认知旅游者学习导读旅游业的兴旺取决于旅游活动的活跃,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与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的媒介——旅游业,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紧密结合构成旅游业的整体。

有了旅游者,才有旅游活动,有了旅游活动,才有旅游业的产业。

要想更好的发展旅游业,就必须首先研究旅游者。

因此,旅游者是旅游学的首要研究对象。

图2-1 纳木错的老奶奶 图2-2骑行者任务一、了解国际组织对旅游者的界定案例播报2014年“十一”黄金周河南接待游客4136万人次 总收入238亿根据河南省旅游局统计的数据,国庆7天假日接待游客4136.13万人次,同比增长11.2%,旅游总收入238.28亿元,同比增长12.4%。

旅游概论第二章PPT课件

旅游概论第二章PPT课件
35
世界各国后来陆续成立了一系列的旅游公司:
1850年,英国的托马斯.尔内特成立了“旅游者组 织”,向旅客提供日程安排、车辆、食品以及旅游 用具等。 1857年,英国成立登山俱乐部; 1885年,英国成立了帐篷俱乐部; 1890年,法国、德国成立了观光俱乐部; ❖ 1850年,美国运通公司兼营旅行社代理业务; ❖ 1893年,日本成立了观光局,1926年改名为东亚 交通公社; ❖ 1927年,意大利成立旅行社; ❖ 1929年,前苏联也成立了旅行社。
18
(2)中国封建社会的旅行与旅游
分为:秦汉、魏晋至宋元、明清三个阶段
❖ 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政治比较安定,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 较前都有很大的发展,领先于当时西方世界)
❖ 水路、陆上运输的极大发展 如灵渠与都江堰的产生。
❖ 常见的旅游类型:文史考察、文人漫游、公务旅行、宗教旅 行、帝王巡游等。
19
新中国第一家国营旅行社; 1954年4月成立中国国际旅游总社;
46
❖ 开拓阶段(1956-1965)
苏联、东欧旅游者
西方旅游者
1964年7月,正式设立“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 (国家旅游局的前身);
公安部、外交部联合发文放宽了对西方国家旅游者 的来华限制。
47
坎坷阶段(1966-1976)
饭店少,规模小。 4)旅游客体:基本上为自然旅游资源。 5)旅游影响:对社会、经济、文化影响小。
16
(1)世界古代旅行、旅游的特点
❖ 1)旅游活动兴起和发展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 经济状况有直接的关系。
❖ 2)古代旅行中商务旅行人数较多,一直处于主导 地位。
❖ 3)古代旅行参加人数有限,消遣性旅行只限于统 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人士。

旅游概论 第二章 2中国旅游简史

旅游概论 第二章 2中国旅游简史
《旅游法》的出台是中国旅游发展的里程碑,是众望所归,是所有旅游从业人翘 首以待的,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大势所趋。
中国古代旅游与近代旅游的分界线
1840年
世界古代旅游与近代旅游的分界线
1841年
二、近代旅游
1、出国考察旅行和求学、 “留学热” 代表人物:康有为、严复、 孙中山、周恩来、朱德
二、近代旅游 2、中国旅行社发展
1923年
1924年 (春) 1925年 1927年 (春) 1927年6月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陈光甫)设立“旅行部”,专门 为中国人办理出国手续和代订车船票,组织国内和出 国旅游活动 杭州旅游团 日本“观樱团” 发行第一本《旅行杂志》 更名为“中国旅行社”
(二)信使时期---明清时期
形式特点:更重视对自然山水景观的鉴赏和旅游经验的总结, 尤其是明朝的国内科学考察极盛 代表人物:①郑和
②徐霞客 ③李时珍
请在此处添加 具体内容。
知识拓展:徐霞客与中国旅游日
5月19日“中国旅游日” 是国务院于2011年批准 设立的非法定节假日。
因为这一天是《徐霞 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 的开篇之日,以纪念杰出 的旅行家徐霞客。“达人 所之未达,探人所未知”
①中国旅游业的诞生:华侨服务社
1954年4月15日
中国国际旅行社
②中国现代旅游业的拓展: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
1964年7月22日
中国客源市场的转移以及旅游者
构成的变化
三、现代旅游
2、改革振兴阶段(1978--1989年):
外事接待型
经济创汇型
知识拓展:徐霞客与中国旅游日
5月19日“中国旅游日” 是国务院于2011年批准 设立的非法定节假日。
②张骞(西汉)

旅游概论 第二章 第一、二节 旅游需要与本质,基本属性

旅游概论 第二章 第一、二节 旅游需要与本质,基本属性

基本 属性
旅游价值观具有 社会的进步性。
第二章 旅游的本质、属性与特征 第二节 旅游的基本属性
由于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等 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一种具有 消费性、享受性的综合性社会活动方式。 因此,旅游具有社会属性、文化属性、经 济属性和消费属性。
旅游主体具有社 会的文明性。
社会属性 文化属性 经济属性 消费属性
旅游客体具有社 会发展的变化性。
二、 旅游的高度自由选择性和综合功能 为人们的不同需要的满足提供了条件。 • 旅游为何能够满足这种需要呢?
原因一:旅游拓展了人们的生活领域,产 生了与日常生活的疏离。
原因二:旅游的综合功能丰富了旅游者愉 悦身心的内容和形式。
三、旅游本质的规定
综上分析,可以明确,旅游在本质 上是以获得人身的自由感、精神上的解 放感和特定需要的满足感——身心愉悦 感受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生活经历。自由 感、解放感和满足感——人生中的一种 完美感,反映了旅游的特殊品质和最高 价值。
人为什么会有旅游需要呢?
旅游需要的产生,是由于人有许多不 自由(被局限)但又渴望自由(超越局限 )之间的矛盾存在。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 然 属 性
社会属性
一、旅游需要源于人的不自由(被局 限)与渴望自由(超越局限)之间的矛盾 性。 • 人类的不自由和种种被局限的客观存在, 是人类旅游需要产生的前提(即有不足之 感),而追求个性价值实现的文化意识, 是个人旅游需要产生的不可或缺的基本条 件(即有追求满足之感)。这就是旅游需 要产生的原理。(齐读三遍)
第二章 旅游的本质、属性与特征二:
如何理解“旅 游是从旅行中 孕育又从旅行 中分离出来 的”?
旅游的定义是 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TO TRAVEL
三、国内旅游者
国内旅游者是指任何一个在他居住国或地区内到惯常环境以外的地方旅行, 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访问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人。按 照停留时间的长短,国内旅游者又可以分为过夜的国内旅游者和一日游国内旅游 者。
I TO TRAVEL
一、实现旅游活动的客观条件
老年旅游者最大的优势是有充足的余暇时间和较好的经济条件。
I TO TRAVEL
2.按性别划分
旅游需求的性别差异也很明显。一般来说,男性旅游者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较喜欢知识性、运动性、刺激性较强的旅游活动,具体表现为公务旅游者、体育 旅游者;而女性旅游者则更注意选择旅游目的地,关注人身和财产安全因素,倾 向于购物活动,对价格比较敏感。


第一节 旅游者概述

第二节 旅游者产生的条件
第三节 旅游者的分类
学习目标
1. 熟悉国内外关于旅游者统计口径的异同 2. 掌握旅游者产生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3. 了解不同类型旅游者的需求特点
一、旅游者的定义
在我国旅游界,旅游者是指离开常住地到异地旅行和访问的人,其停留时间 不超过一年,其外出的目的可以是消遣性旅游,例如,观光、度假等;也可以是 非消遣性旅游,如公务、会议,但主要不是为了赚钱。
旅游需要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I TO TRAVEL
一、根据旅游者的购买目的划分
1.消遣型旅游者
消遣型旅游者主要选择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娱乐旅游等类型的旅游活动, 并往往与家庭成员或单位组织的成员在一起,把旅游作为与他的职业无关的活动, 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放松。
2.差旅型旅游者
差旅型旅游者是指以业务为主要目的,兼顾观光旅游的人。
1.收入水平
对旅游者个体来说,要实现旅游的首要条件是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2.时间 3.其他因素
影响人们旅游活动的还有其他客观因素,主要是旅游目的地国的社会条件、 可进入性以及旅游者个人因素三个方面。
I TO TRAVEL
二、实现旅游活动的主观条件
当具备了旅游的经济条件、足够的闲暇时间以及其他客观条件后,如果没有 旅游的愿望,旅游活动也不能实现。旅游愿望称为旅游动机,它是促使人们参加 旅游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I TO TRAVEL
二、国际旅游者
国际旅游者是指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探亲访友、观光度假、就医疗养、参加会 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他们出于 上述目的离开常住国或地区到中国内地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 12 个月,并且不是 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人。
根据停留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国际旅游者和国际一日游旅游者。
I TO TRAVEL
3.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
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的出游目的是为了处理家庭及个人事务。
I TO TRAVEL
二、根据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人口统计因素划分
1.按年龄划分
青少年旅游者精力充沛,好奇心强,大多数都喜欢探险、偏好刺激性的娱乐 活动,虽然他们的消费水平有限,但旅游需求很高。
中年旅游者占外出旅游人数的比例最大,这类旅游者具有较高的收入水平和 较好的健康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