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 练习二教案 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观察物体练习》教案1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观察物体练习》教案1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观察物体练习》教案1一.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练习》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观察物体的方法、观察物体的角度和观察物体的形状等方面。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观察物体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并能够识别物体的形状。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观察到各种各样的物体。

但是,他们对观察物体的方法、角度和形状等方面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来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2.让学生能够识别物体的形状,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观察物体,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并能够识别物体的形状。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观察物体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并能够准确识别物体的形状。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球、正方体、长方体等。

2.准备一些图片,展示不同的物体形状。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物体的形状。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如何观察物体的?从哪个角度观察物体?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观察物体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带来的不同感受。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

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并说出物体的形状。

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篇1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在折、剪、拼等活动中,初步体会相关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

难点:在折、剪、拼等活动中感受相关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钉点板、各种平面图形、七巧板。

教学课时:4课时第1课时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课本第12—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经历认识多边形的过程,能够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区分多边形。

难点:根据图形的边来判断多边形的方法。

教学准备:钉子板、各种平面图形教学过程:一、引发兴趣谈话: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设计精美的古代建筑,请看老师给大家带的一幅图案(出示主题图)。

这是我国古代建筑上一种常见的窗格图案,见过这么漂亮的图案吗?你知道怎样从图案中找出图形吗?从这个图案中能找到哪些图形呢?我们今天就来找一找隐藏在窗格图案中的图形。

揭示课题: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初步认识。

二、自主探索1、描图形。

提问:你能从窗格图案中找出一个自己认识的图形吗?组织交流,注意引导学生指一指找出图形的边。

如三角形,让学生指一指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

启发:要清楚地说明自己找到的是哪个图形,可以像这样用笔把它描出来。

(示范描图形的方法)你能把自己找到的图形描出来吗?学生尝试描图形,并结合反馈和评价,提醒学生描图形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例如,要沿着图形的边描,要把图形的边描直。

谈话:你能从窗格图案中找出边数相同的图形吗?先找一找,再描一描。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课时 平均分(2)教案与反思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课时  平均分(2)教案与反思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翰辰学校李道友组长第2课时平均分(2)教学内容:课本第44—45页。

教学目标: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体验“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种平均分的操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桃子图片,小黑板等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提问: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叫做平均分?巩固练习:出示小黑板上的习题16个足球要分给学生,如果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个学生;如果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个学生。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谈话:有一天,猴哥哥和猴弟弟一起到山上去摘桃子,你们看看,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呢?(板贴8个桃子图片)学生观察得出:一共摘了8个桃子。

2、提问:你们认为怎样分最公平?3、引导学生说出: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

4、提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呢?三、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想一想,分一分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分,教师适时要点拨引导。

2.说一说,演一演学生边说边演示分的过程。

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先分给每只小猴1个,再分给每只小猴1个,直到每只小猴有4个;先每只小猴2个,再每只小猴2个;先每只小猴3个,再每只小猴1个……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分的方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一样,都是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可分得4个。

3、书上第44页的“试一试”先按照题意,自己动手一边摆一边写答案四、组织练习,加深认识。

1、完成第44页的“想想做做1”学生同桌讨论解决,再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教科书上第45页的第2题学生读懂题意,讨论完成。

3、教科书上第45页的第3题学生读懂题意,讨论完成。

五、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结合“分桃子”的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一是知道平均分成份,问每份分到几个;二是知道每份按几个来分,问能分成几份。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5篇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5篇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5篇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学会使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对事物进行统计。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统计的方法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整理。

能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

3、情感目标:认识到统计的价值,感受到统计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能够使用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

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教师:“今天是孙老师第一天给同学们上课,孙老师非常高兴,你们能告诉老师今天与老师合作的同学有几个吗”(学生数,并回答:“30个”)教师:“女同学有几个男同学有几个”(学生数,回答:“男生有15个,女生有15个)教师:“同学们数的真认真,老师把我们的30位同学分成了八个小组,今天八个小组进行一个比赛,看哪个小组表现得好,就得老师手中的金星,本节课得星最多的将是我们的小擂主。

”二、导入教师:“现在我们这儿的天气已经非常冷了,可是在美丽的海南岛却十分温暖,大家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到哪里的海滨浴场游览一下”生:“想。

”三、新授1、初次接触师:“大家请看大屏幕。

”(出示图片)教师:“来到美丽的海南岛,你都看到了些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同学们观察的真是太仔细了,现在你能不能将海滨浴场的游人按照性别,也就是男、女进行分类,数一数男的有几人女的有几人”(学生开始动手数,并汇报)教师:“我们一起验证一下。

”(教师指,学生一起数)教师:“男的有15人,女的有14人,那么合计,也就是一共有多少人呢” (学生回答:“29人”)教师:“同学们数的真是太仔细了,那你能不能把这些数据填在这样的表格中”(教师出示幻灯片)教师:“好,拿出表1,开始填,看谁填的好,填的准。

”(学生填表1)教师:“那位同学上台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学生展示)教师:“这位同学真勇敢,我们给他鼓励一下,哪位同学再上来展示一下”(随时加星)教师:“同学们表现的真是太棒了,刚才我们用的这种整理数据的方法,就是统计,也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5篇)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5篇)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5篇)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小组学习的能力。

2、学会运用平均分。

3、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4、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5、初步认识“平均分”6、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7、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三、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

老师要送给你们。

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

(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2)、各小组动手操作(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二)、观察问题(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4)、学生自己取名。

(三)、出示课题(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写下板书:平均分(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4)、学生交流、汇报(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

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四)、学习平均分1、教学例2:把10个卡片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一份有创意的教案才能在教学中起到作用,优秀的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下面是无忧文档我为您分享的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教学难点:能辨认和区别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

1、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

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2、在长方体下面的括号里面画“ ”,正方体的下面括号里面“√”。

3、口答。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如: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5、1。

2、完成教科书p5第5题。

学生自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7第7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4、完成教科书p6第五题。

观察:(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2)第一行和哪几行有关系?(3)第二行和哪几行有关系?(4)你发现了什么?(5)图中缺了几块?你是怎样得出来的?5、完成教科书p7第六题。

6、完成教科书p7第8题根据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想象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的是哪些数字,教师出示实物演示。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在辨认方向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复习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复习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的乘除法计算,能运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认真计算、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00以内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乘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灵活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处理计算中的进位和借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旧知,通过提问学生关于表内乘除法的相关知识,引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2. 新授:(1)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复习:通过练习和讲解,让学生掌握100以内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包括进位和借位的处理。

(2)乘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时计算找零、计算时间等。

(3)探究活动:设计一些有趣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乘除法的规律和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3. 巩固: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如计算题、应用题等,让学生熟练掌握100以内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4. 拓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如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解决相遇问题等,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

同时强调乘除法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讲授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和理解。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4. 任务驱动法:通过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互动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练习二。

教学三维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用加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同学们,学过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你有什么想法呢?
二、自主探究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收获和想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想法。

组织学生交流。

同学们总结得真棒!接下来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怎么样?
1、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重点汇报第(3)的解题思路。

2、练习二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解订正。

3. 练习二第4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再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4. 练习二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再根据题中的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尝试进行解答。

三、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和整理,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作业:练习二第1题
课后反思: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
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
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