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启示录

合集下载

读《资治通鉴》之成事不能靠心灵鸡汤

读《资治通鉴》之成事不能靠心灵鸡汤

读《资治通鉴》之成事不能靠心灵鸡汤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在这段着重讲了韩国、齐国、秦国的变法。

韩国用申不害变法韩昭侯任用申不害改革,经过十五年韩国国治兵强。

改革成功之后申不害推荐自己的堂兄被韩昭侯拒绝,申不害很不高兴,韩昭侯跟申不害说:“我像你请教治国之策,就是为了富国强兵。

现在你举荐自己的亲戚是带头破坏你自己制定的法度,我该怎么做呢?”申不害赶紧请罪并送上彩虹屁:“主上,您真的是明君啊。

”韩昭侯有一条破裤子,他没有送给别人而是让下人收起来而不是送人,下人很不理解,韩昭侯这样回答:“明君的一颦一笑都是要符合法度的。

这条裤子比我的一颦一笑更重要,所以必须得有人立功我才能赏人。

”司马光用一正一反两个故事讲了韩国使用申不害的法家的“术”来治国,第一个是突出变法的优点,但是紧接着司马光就用一条破裤子恶心申不害变法有多变态,强调这次变法是很恶心的。

齐国重用孙膑强军孙膑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但是庞涓嫉妒孙膑,于是把孙膑骗到魏国然后把孙膑的两条小腿砍掉,让孙膑成了废人。

孙膑等到齐国的外交使节出使齐国的时候偷偷见到了齐国使者,并成功说服齐国使者把他带回齐国。

孙膑到齐国之后得到田忌的欣赏,并由田忌推荐给齐王,齐威王于是以孙膑来改革军队。

当齐威王打算派兵救赵国,孙膑举荐田忌为主将,而孙膑坐在车里给田忌当参谋。

于是孙膑使用围魏救赵,在桂陵打败魏国庞涓。

齐国宰相邹忌嫉妒田忌立下赫赫战功,担心田忌会取代他,于是派人到拿着重金到街市上占卜,并对算卦的人说:“我是田忌的仆人,田将军为国出征三战三胜,现在造反,能不能成功啊?”等这跟人从算卦人那里出来,邹忌就把他逮捕,立刻就把这件事做成铁案,田忌没有机会解释,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起兵攻打临淄,试图抓住邹忌,后战败逃到楚国去了。

司马光通过齐国军事改革虽然取得了成就,他紧接着又讲了邹忌、田忌之间的内乱,内涵齐国变法没有灵魂。

秦国用商鞅变法秦国用商鞅变法迁都到咸阳,并移风易俗,让父子兄弟分开房间居住,并集村并乡,设置县令、县丞管理,秦国共设立了三十一个县。

资治通鉴历史的智慧与启示

资治通鉴历史的智慧与启示

资治通鉴历史的智慧与启示资治通鉴:历史的智慧与启示历史是人类的一面镜子,通过对过去的回顾与总结,我们可以获得智慧和启示。

《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通史著作,不仅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还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解读,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和启示。

本文将以《资治通鉴》为基础,探讨历史的智慧以及从中获得的启示。

一、历史的智慧1. 人性固有的弱点与局限性《资治通鉴》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揭示了人性固有的弱点与局限性。

在众多的历史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权力欲望、私利心态、好战天性等人性弱点的体现。

比如,唐末五代时期的割据混战,反映了人类贪婪权力的一面。

了解这些弱点与局限性,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人性的缺陷,并通过自我反思提高自身修养。

2. 历史经验的积累与智慧启迪历史是一部宝贵的经验之书,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宝贵的智慧启迪。

《资治通鉴》记录了上千年的历史,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和事件。

通过对这些事件的研究,我们可以探索历史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

3. 警醒与启迪历史是一面警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我们可以获得警醒和启迪。

《资治通鉴》中的故事警示我们,不能重蹈历史的覆辙,不能堕入相同的错误。

比如,历史上的一些统治者在面对不同情况时做出了错误的决策,结果导致了国家的衰败。

通过了解这些故事,我们可以借鉴历史的教训,避免重复这些错误。

二、资治通鉴的启示1. 历史的周期性重复《资治通鉴》揭示了历史的周期性重复。

历史中的某些事件和现象往往在不同的时空中反复出现。

通过对这些事件和现象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历史的某些规律和重要趋势。

历史往往是有迹可循的,而资治通鉴正是将这些迹象串联起来,帮助我们洞察历史走向。

2. 制度的重要性《资治通鉴》表明了制度的重要性。

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制度决定了一个国家或社会的长治久安。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成功或失败的例子,这些案例反映了不同制度对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影响。

资治通鉴历史的教训与反思

资治通鉴历史的教训与反思

资治通鉴历史的教训与反思历史是人类最好的教科书,几千年来的兴衰荣辱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提供了宝贵的教训与反思。

通过对《资治通鉴》的研读与思考,我们可以汲取智慧,从中获得启示,以更好地探索人类社会的进步之路。

首先,从《资治通鉴》中我们可以学到历史上的各种政治斗争与权力争夺。

历史上的政权更迭往往伴随着各种复杂的政治斗争,如今天的政治阴谋、权谋、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博弈等。

通过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斗争背后的真实动机与手段,进而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中的政治现象,警醒自己在面对权力与利益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其次,《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兴衰与转折。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国家的荣辱与国力的强弱是如何转变的,找到一系列的原因与因果关系。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并非偶然,而是由于一系列的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

可能是内外交困,可能是统治者的愚昧无能,也可能是一些其他的原因。

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原因,避免重蹈覆辙,努力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此外,《资治通鉴》还揭示了历史上的各种经济制度与发展模式。

从封建社会的土地经济到现代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历史上各种经济制度的兴衰演化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启示。

不同的经济制度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各个朝代对经济政策的处理也是各不相同的。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制度的利弊,为我们当下的经济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最后,《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众多伟大的人物与英雄故事。

这些英雄人物以其杰出的智慧、勇气与卓越的才干,推动了历史的进程,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坚定的信仰、追求真理、拯救世界的力量。

通过学习这些人物的品质与行为,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示与动力,激励自己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卓越,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综上所述,《资治通鉴》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与宝贵的教训与反思。

资治通鉴读后感历史的教训与反思

资治通鉴读后感历史的教训与反思

资治通鉴读后感历史的教训与反思在阅读完《资治通鉴》后,我深感历史的教训与反思对我们当代人的重要性。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与思考,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变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以及各种冲突和矛盾的根源。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表达对《资治通鉴》的读后感以及对历史的教训与反思。

一、历史的轮回循环《资治通鉴》以编年体的形式整理了中国自远古至唐代的历史事件,并且展现了历史的周期性。

随着时代的更替,人们或经受着不同的王朝兴衰,或面临着不同的外族入侵与战争,或遭遇着不同的政治动荡与社会变革。

然而,我们发现某些历史事件与当今社会依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的轮回循环,重复发生的政治错误、社会问题和战争冲突需要我们引以为戒,并加以反思。

二、权力与统治的困境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经历了权力更迭、统治的变迁。

《资治通鉴》对各个王朝的兴衰进行了详实的记载,展现了权力与统治的困境。

不论是王朝内部的政治斗争,还是对外族的抵抗与侵略,都凸显了统治者的角色与责任。

回想到现今世界上的各个国家,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相似之处。

权力的集中与滥用、政治腐败与权谋之间的博弈等问题,使我深思统治者应该怎样去管理一个国家,使之不至于走向灾难的深渊。

三、科技进步与社会变革《资治通鉴》中,科技进步往往成为引发社会变革的关键。

历史上的许多社会转型与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无论是革命性的农业发展、工业革命还是信息技术的崛起,这些科技进步都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今天,我们身处科技高速发展时代,新的科技革命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也将为社会带来重大的变革。

通过历史的教训,我们应该认识到科技进步的潜力和挑战,避免科技对社会、环境以及人类自身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四、历史的层层叠加与相互影响《资治通鉴》以年代为节点,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事件与故事。

通过逐年递进的叙述,我们发现历史事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资治通鉴》与古代中国治乱兴衰启示录 ——以田氏代齐

《资治通鉴》与古代中国治乱兴衰启示录 ——以田氏代齐

周武王12年 — 秦统一 前1065—前221 周武王12年-秦统一 前1065年—前386年。 前489年,田恒(常, 无宇)杀齐简公。 前386年田和为齐侯。 前379年,齐康公死。
4
姜太公建国方略:
第一, 为政简易,平易近民。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 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 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 从其俗为也。”及后闻伯禽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 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第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泱泱大国 “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 归齐,齐为大国”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 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 封于营丘,地舄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 之,襁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袂而往朝焉。
——明 ·杨慎《临江仙》
3
田氏代齐——与民争利,可以亡国;让利于民,可以兴国。
齐 800年 姜齐(32世) 686年 田齐
1,自田完奔齐(前 671年)7世到田常杀 齐简公(前489年) 182年。 2,自田完奔齐10世到 太公和立为诸侯(前 389年),历时10世 281年。 3,自田和立为诸侯, 六传到齐王建灭于秦
8
第四,高压措施。 景公“籍重而狱多,拘者满圄,怨者满朝”。(赋敛沉重,狱讼繁多,被捕的 人,塞满监狱,怨恨的人充满了外朝。 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窃利之,敢不识乎?”公曰: “何贵何贱?”是时,公繁于刑,有鬻爵踊者,故对曰:“踊贵而屦贱”。公 愀(qiao )然改容。公为是省于刑。 屦贱踊贵。 第五,不关心人民死活。遇到灾情,也不去赈济。 “孤老冻馁,而死狗有祭祀;鳏寡不恤,而死狗有棺。” 景公出游,目睹路边的尸体,都默不作声,不予理会。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白狐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景公时,霖雨十七日,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 褐,饥饿不得糟糠。景公饮酒作乐,日夜相继。马食府粟,狗厌刍豢,三保之 妾,俱足粱肉。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不得已,晏子分粟于民,致 任器于陌。

60个《资治通鉴》小故事(1—10),千古经典,启示智慧

60个《资治通鉴》小故事(1—10),千古经典,启示智慧

一、以瑶为后原文: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弗听。

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译文:晋国的智宣子想以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

智瑶有超越他人的五项长处,只有一项短处。

美发高大是长处,精于骑射是长处,才艺双全是长处,能写善辩是长处,坚毅果敢是长处。

虽然如此却很不仁厚。

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做不仁不义的恶事,谁能和他和睦相处?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灭亡。

”智宣子置之不理。

智果便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另立为辅氏。

二、智伯要地原文:智伯(智瑶)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

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

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

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康子曰:“善。

”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

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

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

”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

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

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

《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

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

”复与之万家之邑一。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

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译文:智瑶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想不给。

段规说:“智瑶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一定讨伐我们,不如姑且给他。

他拿到地更加狂妄,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他必定向人动武用兵,这样我们就可以免于祸患而伺机行动了。

”韩康子说:“好主意。

”便派了使臣去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

智瑶大喜,果然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想不给。

家相任章问:“为什么不给呢?”魏桓子说:“无缘无故来要地,所以不给。

资治通鉴兴衰规律的启示

资治通鉴兴衰规律的启示

资治通鉴兴衰规律的启示《资治通鉴》这部编年体通史巨著,涵盖了 16 朝 1362 年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兴衰规律,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启示。

历史的长河中,王朝的兴衰如同潮起潮落,有其必然的规律。

从政治治理的角度来看,一个王朝的兴盛往往始于统治者的明智决策和高效治理。

他们能够任人唯贤,广纳贤才,建立起一个清明、公正的政治环境。

例如唐太宗李世民,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贤臣,使得政治清明,国家繁荣昌盛。

相反,当统治者昏庸无道,沉迷于个人享乐,任用奸佞之臣,政治必然腐败,社会矛盾激化。

经济是国家兴衰的重要基础。

在繁荣时期,国家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合理的税收政策,促进商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国家财政充裕。

而当经济政策失误,如过度征敛、土地兼并严重,百姓生活困苦,就会引发社会动荡。

例如,明朝后期,赋税繁重,加上天灾不断,百姓民不聊生,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军事力量也是影响王朝兴衰的关键因素。

强大的军事能够抵御外敌入侵,保卫国家的安全和领土完整。

但如果军事管理不善,军队腐败,战斗力下降,就会给外敌可乘之机。

宋朝重文轻武,军事力量相对薄弱,面对辽、金等外族的侵略,常常处于被动挨打之势。

文化教育对于国家的兴衰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

重视文化教育能够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文化繁荣的时期,思想活跃,科技创新不断。

而当文化受到压制,思想禁锢,社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

社会稳定是国家兴盛的保障。

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反之,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国家必然走向衰落。

从《资治通鉴》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统治者的个人品质和能力对王朝的命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作为的统治者具备远见卓识、果断勇敢、善于用人等品质,能够引领国家走向繁荣。

而那些懦弱无能、刚愎自用的统治者往往会将国家带入困境。

同时,制度的创新和完善也是国家保持兴盛的重要因素。

僵化的制度会束缚社会的发展,而适时的制度改革能够激发社会的活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柏杨曰:资治通鉴启示录

柏杨曰:资治通鉴启示录

“政治不是道德的竞技场,也不是权力的游戏。政治是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的体现。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应该以民为本,以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为己任。”
“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一个国家的强盛与繁荣,取决于其人才的培养和 利用。我们必须尊重人才,珍惜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让他们发 挥出自己的才华。”
在第三部分总评中,柏杨先生对整个历史进行了总结和评价,提出了许多深 刻的见解和观点。这部分内容是整部书的结尾之作,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深 入的历史视角。
从具体内容上看,这本书的目录也充满了深刻的思考和见解。例如,“历史 的残酷与人生的哀歌”、“权力的诱惑与道德的约束”、“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等等,这些标题都揭示了柏杨先生对历史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通过这些标题, 我们可以看到柏杨先生对于历史的看法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他不仅历史的宏观 发展,也历史的微观变化;不仅历史的必然性,
柏杨先生还在书中融入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思考。他通过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所见所闻,与读 者分享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独到见解。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书中的内涵,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 理解了柏杨先生的思想体系和人格魅力。
《柏杨曰:资治通鉴启示录》这本书是一份宝贵的思想财富。它不仅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资治 通鉴》这部史书,更让读者从中汲取了丰富的智慧和启示。无论是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还是对 人生和社会有思考的读者,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不少的收获和启示。
《柏杨曰:资治通鉴启示录》这本书的目录分析充满了深刻的思考和见解, 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是整部书的核心和灵魂。通过深入剖析这本书的目录,我们 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柏杨先生的思想和观点,更加深入地认识历史的规律和启示。
作者简介
这是《柏杨曰:资治通鉴启示录》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启示录
1、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不善者反之…
【译文】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

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

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
2、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译文】法律是天下共同遵守的准绳,只有善于运用法律的人,不分关系亲疏,严格执法,无所回避,这样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不敢依仗权势而触犯法律。

3、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亡战必危。

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

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译文】“国家虽大,喜好战争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必定危险。

”愤怒是悖逆之德,兵器是不祥之物,争斗是细枝末节。

那些致力于战伐争胜、穷兵黩武的人,到头来没有不悔恨的。

4、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译文】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

5、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译文】即使做一件坏事,杀一个无辜人便可得到天下,仁爱的人也不会去干。

6、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译文】贤能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磨损他们的志气,愚蠢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增加他们的过错。

况且富有的人,往往会成为众人怨恨的目标,我既然没有教化子孙的才能,也不愿增加他们的过错而落下怨恨。

7、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译文】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不难,改正过错才是难的;说好话并不难,做好事才是难的。

8、任人当才,为政大体,与之共理,无出此途。

而之用才,非无知人之鉴,其所以失溺,在缘情之举。

【译文】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与有识之士齐心协力地处理政事,也并不例外。

但以往在任
用贤才的时候,掌权的并非不具备知人善任的见地,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病,是由于过多地考虑情面的缘故。

9、无纾目前之虞,或兴意外之变。

人者,邦之本也。

财者,人之心也。

其心伤则其本伤,其本伤则枝干颠瘁矣。

【译文】如果不解除眼前的忧患,也许还会引起意外的变故。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财力是百姓的核心。

核心受到伤害,根本也就会受到伤害;根本受到伤害,枝干也就会坠毁了。

10、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

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纴之巧,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

何则?大节已亏故也。

【译文】正派的女人不会跟从两个丈夫,忠诚的臣子不会事奉两位君主。

做女人不正派即使再有如花似玉的美貌,纺纱织锦的巧手,也称不上贤惠了;做臣子不忠诚,即使再才气过人,足智多谋,政绩卓著,也不值得看重了。

什么缘故呢?因为大节已经亏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