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詹天佑》评课稿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教案)《詹天佑》评课稿

(六年级语文教案)《詹天佑》评课稿

《詹天佑》评课稿六年级语文教案本文主要讲述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

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

全文围绕“杰出、爱国”而展开,教学时应以此为线索,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我认为老师的课努力做到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朗读指导到位,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想,张老师的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一、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老师上课时要求学生全员参与。

课堂伊始,课前谈话充分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让学生看录象、大声读、细细读、入情入境读都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让学生更多参与。

其次,张老师让学生全程参与,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并不停留与一个时间段,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老师从“初读课文,整体认识詹天佑”到“品读感悟,全面认识詹天佑”,然后到“研读体验,深入认识詹天佑”,让学生在认识詹天佑的过程中,多次地读,多次地感悟,多次地提升自己的情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更在朗读与感悟中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

最后,学生在文本内容的感悟中,老师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人”字形铁路的设计,老师请一位同学当工程师后,并没有自己直接地说,而是让学生交流回答这样设计的优点在哪里以及当时世界上有这样的设计吗?学生通过思考与寻找文本的内容,找到了答案,也体会到了詹天佑的精神,感动了学生。

●二、情感朗读指导到位。

张老师的朗读指导,体现了他的语文教学功底与语文教学的艺术。

通过多次感性的朗读内化为学生的内心体验。

如,教师在指导“詹天佑背着标杆……”这一部分的时候,当学生找到这一部分内容,让他的心里很有感触的时候,张老师也随之说,老师每次读到这儿,心里总是很有感触,让我深深地感动,然后就是教师的范读,接下来让学生读,多次使用充满智慧的评价语,学生在张老师不露痕迹的指导中,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加深了情感的体验。

《詹天佑》评课稿6篇

《詹天佑》评课稿6篇

《詹天佑》评课稿6篇《詹天佑》评课稿6篇《詹天佑》评课稿1这学期我听了邵老师执教的《詹天佑》,《詹天佑》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

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

全文围绕“杰出、爱国”而展开,教学时应以此为线索,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我认为邵老师的课努力做到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下面,我简单谈谈我听课后的一些感受。

一、结合背景介绍,缩短人本对话。

本课内容离学生现在的生活现实较远,因此学生对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原因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邵老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能结合当时社会背景的介绍,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当时詹天佑接受修筑任务的压力之大、困难之大。

二、紧抓句的教学,感悟人格魅力。

在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时候,邵老师紧抓这一段中的句子展开教学,如:引导学生明确过渡句的作用、画排比句、找詹天佑亲自坚持野外工作的句子等,并一一引导学生细细体味,从句中感悟詹天佑的伟大品格,从而感悟到詹天佑身上所具有的人格魅力。

不过,这里我有一个小小的看法:如学生围绕詹天佑亲自坚持在野外工作的句子谈体会时,有一生说从中可以看出詹天佑的爱国品质,这时邵老师给予了否定,我个人的看法是,学生的说法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詹天佑所有一切的行为动力应该是来源于他那强烈的爱国心,也正应该是这强烈的爱国情感才支撑着他克服修筑铁路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

如果在这一段的教学中,老师能让学生说说哪些句子更令自己感动,说说原因,可能学生能更好地在自己的心目中构筑詹天佑的真实形象,情感体验也能得到更主动地调动,这时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令自己感动并受自己所喜欢的句子,学生肯定能借助声情并茂的朗读达到与文本内容的更好沟通,从而更真切地受到詹天佑人格魅力的感染。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詹天佑》评课稿2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詹天佑》评课稿2

《詹天佑》评课稿我今天评的课文是由付道方老师执教的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文《詹天佑》,本文主要讲述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

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

全文围绕“杰出、爱国”而展开,教学时应以此为线索,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我认为付老师的课努力做到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朗读指导到位,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想,付老师的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付老师上课时要求学生全员参与。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并不停留与一个时间段,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老师从“初读课文,整体认识詹天佑”到“品读感悟,全面认识詹天佑”,然后到“研读体验,深入认识詹天佑”,让学生在认识詹天佑的过程中,多次地读,多次地感悟,多次地提升自己的情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更在朗读与感悟中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

学生通过思考与寻找文本的内容,找到了答案,也体会到了詹天佑的精神,感动了学生。

二、情感朗读指导到位。

付老师的朗读指导,体现了他的语文教学功底与语文教学的艺术。

通过多次感性的朗读内化为学生的内心体验。

如,教师在指导“詹天佑背着标杆……”这一部分的时候,当学生找到这一部分内容,让他的心里很有感触的时候,张老师也随之说,老师每次读到这儿,心里总是很有感触,让我深深地感动,然后就是教师的范读,接下来让学生读,多次使用充满智慧的评价语,学生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加深了情感的体验。

三、教学思路新颖,引人入胜。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验、探究、演示,走进詹天佑的内心世界。

这是很吸引学生的,毕竟还是十一、二岁的孩子,老师选取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作为他们本次阅读的话题,是很有吸引力的。

四、教学媒体使用妥当。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詹天佑》评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詹天佑》评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詹天佑》评课稿1. 引言本篇评课稿旨在对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詹天佑》一课进行评价和分析。

本文将从课文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进行探讨和评价。

2. 课文内容分析《詹天佑》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

课文通过生动的叙述描绘了詹天佑在修建京张铁路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让学生们了解到了工程师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感。

3. 教学目标设定3.1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著名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词语的意义;•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抓住重点,准确进行朗读。

3.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3.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工程师职业的尊重和认同;•培养学生的勇于面对困难、积极拼搏的精神。

4. 教学方法选择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本课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4.1 创设情境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看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背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

4.2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们共同探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交流自己的理解和解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精神。

4.3 情景模拟可以设计一些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扮演詹天佑及其他角色,亲身体验课文中的故事情节,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责任意识。

4.4 课外拓展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课文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如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读后感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5. 教学过程安排5.1 预习阶段在课前,要求学生提前阅读课文内容,并做好预习。

可以通过课前讨论或布置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5.2 导入阶段开展导入活动,如观看相关视频、图片展示或小组合作讨论课文的背景知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故事背景,并引发思考。

【2019年整理】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詹天佑》评课记录

【2019年整理】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詹天佑》评课记录
二、课外知识的添加是不是少了点,教师是为学生打开一道学习知识的大门,这里教师并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也没有提示学生课后学习的方向,好象对于《新课标》所提出的拓展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是否显得苍白了一些?
二、情感朗读指导到位。
肖老师的朗读指导,体现了他的语文教学功底与语文教学的艺术。通过多次感性的朗读内化为学生的内心体验。如,教师在指导“詹天佑背着标杆……”这一部分的时候,当学生找到这一部分内容,让他的心里很有感触的时候,肖老师也随之说,老师每次读到这儿,心里总是很有感触,让我深深地感动,然后就是教师的范读,接下来让学生读,多次使用充满智慧的评价语,学生在肖老师不露痕迹的指导中,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加深了情感的体验。
以下谈几点本人并不成熟的想法:
一、肖老师的课,总觉得牵的成份太多,虽然有时候还是需要的,但我认为这种牵不能背离规律而强加于人,得是“有源之水”。肖老师在本课执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很多情感的表达是外显模仿的,不是孩子通过阅读中自发而生的,其实学生通过自己读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给合当时背景,可以将心目中的詹天佑一点一点累积。孩子们心中的詹天佑可能不一定都是激情奋亢,但一定是有血有肉,真实可亲的,因为那是孩子们心中自己构筑起来的詹天佑。
三、教学媒体使用妥当。
在一堂离学生实际生活年代比较远的课堂中,老师能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显得尤为重要。肖老师在多媒体的使用上,内容不多,但有节有序。如,三分钟的动画通过声音、画面立体地介绍了当时当地的情况,远胜教师枯燥的千言万语,这样的背景拓展有助于学生理解两种开凿隧道的方法。教师的友情提醒更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最后的“人”字形铁路,让学生做工程师,多媒体演示火车的行驶过程,学生能够看得真切,感得真实,更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詹天佑》评课共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詹天佑》评课共5页

《詹天佑》评课《詹天佑》,本文主要讲述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

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

全文围绕“杰出、爱国”而展开,教学时应以此为线索,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我认为翟老师的课努力做到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朗读指导到位,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想,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上课时要求学生全员参与。

课堂伊始,课前谈话充分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让学生看录象、大声读、细细读、入情入境读都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让学生更多参与。

其次,让学生全程参与,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并不停留与一个时间段,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老师从“初读课文,整体认识詹天佑”到“品读感悟,全面认识詹天佑”,然后到“研读体验,深入认识詹天佑”,让学生在认识詹天佑的过程中,多次地读,多次地感悟,多次地提升自己的情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更在朗读与感悟中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

最后,学生在文本内容的感悟中,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人”字形铁路的设计,老师请一位同学当工程师后,并没有自己直接地说,而是让学生交流回答这样设计的优点在哪里以及当时世界上有这样的设计吗?学生通过思考与寻找文本的内容,找到了答案,也体会到了詹天佑的精神,感动了学生。

二、情感朗读指导到位。

老师的朗读指导,体现了他的语文教学功底与语文教学的艺术。

通过多次感性的朗读内化为学生的内心体验。

如,教师在指导“詹天佑背着标杆……”这一部分的时候,当学生找到这一部分内容,让他的心里很有感触的时候,老师也随之说,老师每次读到这儿,心里总是很有感触,让我深深地感动,然后就是教师的范读,接下来让学生读,多次使用充满智慧的评价语,学生在老师不露痕迹的指导中,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加深了情感的体验。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詹天佑》听评课记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詹天佑》听评课记录

《詹天佑》听课评课主持人姚老师:本文主要讲述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

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

全文围绕“杰出、爱国”而展开,教学时应以此为线索,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我认为董老师的课努力做到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朗读指导到位,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李青老师:是的,董老师的课确实有不少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板块清晰,环节简化。

教学由复习中心句与三个典型事例导入,接着便引导学生分别学习这三件事例,再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练习说话,再次赞美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激发学生的情感,最后,仿照本文布局谋篇的方法,课后写一写“同学李进是一个勤学好问的人”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

这样板块清晰,层层推进,环节简化,目标简明,课堂也就更为有效。

华明艳老师:教学中,董老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如,学习“勘测线路”一段时,董老师让学生自由读这段,边读边做不同的记号,找出詹天佑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然后再进行交流,抓住关键词来谈自己的体会。

学习“开凿隧道”一段时,老师让学生默读5、6节,想想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还当堂让学生拿出《补充习题》,试着画一画八达岭与居庸关的开凿示意图。

画一画,可以促使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内容,促使学生展开思维。

当发现学生由于马虎画得不准确,两端开凿的箭头没有对齐时,董老师引导得非常好。

她指出,按这样的箭头开凿是不会成功的,又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我们不禁想起詹天佑说的话: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还幽默而善意地指出:看来,这位同学是个马虎的工作人员哟。

六年级语文《詹天佑》评课稿

六年级语文《詹天佑》评课稿

六年级语文《詹天佑》评课稿这学期我听了邵老师执教的《詹天佑》,《詹天佑》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

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

全文围绕“杰出、爱国”而展开,教学时应以此为线索,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我认为邵老师的课努力做到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下面,我简单谈谈我听课后的一些感受。

一、结合背景介绍,缩短人本对话。

本课内容离学生现在的生活现实较远,因此学生对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原因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邵老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能结合当时社会背景的介绍,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当时詹天佑接受修筑任务的压力之大、困难之大。

二、紧抓句的教学,感悟人格魅力。

在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时候,邵老师紧抓这一段中的句子展开教学,如:引导学生明确过渡句的作用、画排比句、找詹天佑亲自坚持野外工作的句子等,并一一引导学生细细体味,从句中感悟詹天佑的伟大品格,从而感悟到詹天佑身上所具有的人格魅力。

不过,这里我有一个小小的看法:如学生围绕詹天佑亲自坚持在野外工作的句子谈体会时,有一生说从中可以看出詹天佑的爱国品质,这时邵老师给予了否定,我个人的看法是,学生的说法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詹天佑所有一切的行为动力应该是来源于他那强烈的爱国心,也正应该是这强烈的爱国情感才支撑着他克服修筑铁路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

如果在这一段的教学中,老师能让学生说说哪些句子更令自己感动,说说原因,可能学生能更好地在自己的心目中构筑詹天佑的真实形象,情感体验也能得到更主动地调动,这时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令自己感动并受自己所喜欢的句子,学生肯定能借助声情并茂的朗读达到与文本内容的更好沟通,从而更真切地受到詹天佑人格魅力的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詹天佑》评课稿
我今天评的课文是由刘永琦老师执教的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文《詹天佑》,本文主要讲述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

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

全文围绕“杰出、爱国”而展开,教学时应以此为线索,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我认为刘老师的课努力做到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朗读指导到位,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想,刘老师的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刘老师上课时要求学生全员参与。

课堂伊始,课前谈话充分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让学生看录象、大声读、细细读、入情入境读都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让学生更多参与。

其次,刘老师让学生全程参与,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并不停留与一个时间段,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老师从“初读课文,整体认识詹天佑”到“品读感悟,全面认识詹天佑”,然后到“研读体验,深入认识詹天佑”,让学生在认识詹天佑的过程中,多次地读,多次地感悟,多次地提升自己的情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更在朗读与感悟中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

最后,学生在文本内容的感悟中,刘老师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人”字形铁路的设计,刘老师请一位同学当工程师后,并没有
自己直接地说,而是让学生交流回答这样设计的优点在哪里以及当时世界上有这样的设计吗?学生通过思考与寻找文本的内容,找到了答案,也体会到了詹天佑的精神,感动了学生。

二、情感朗读指导到位。

刘老师的朗读指导,体现了他的语文教学功底与语文教学的艺术。

通过多次感性的朗读内化为学生的内心体验。

如,教师在指导“詹天佑背着标杆……”这一部分的时候,当学生找到这一部分内容,让他的心里很有感触的时候,刘老师也随之说,老师每次读到这儿,心里总是很有感触,让我深深地感动,然后就是教师的范读,接下来让学生读,多次使用充满智慧的评价语,学生在刘老师不露痕迹的指导中,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加深了情感的体验。

三、教学思路新颖,引人入胜。

刘老师以“感动中国”作为切入点,以这一条线索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验、探究、演示,走进詹天佑的内心世界。

这是很吸引学生的,毕竟还是十一、二岁的孩子,老师选取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作为他们本次阅读的话题,是很有吸引力的。

《新课标》指出,语文要加强与实际的联系,要加强在语文具体的实践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刘老师在这一点上做的比较有特色。

四、教学媒体使用妥当。

在一堂离学生实际生活年代比较远的课堂中,老师能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显得尤为重要。

刘老师在多媒体的使用上,内容不多,
但有节有序。

如,三分钟的录像通过声音、画面立体地介绍了当时当地的情况,远胜教师枯燥的千言万语,这样的背景拓展有助于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况。

教师的友情提醒更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最后的“人”字形铁路,让学生做工程师,多媒体演示火车的行驶过程,学生能够看得真切,感得真实,更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

五、评价合理及时。

刘老师整堂课的评价语,语言优美,体现了教师深厚的语文功底;同时,教师的评价及时稳健,为接下来学生的学习做了铺垫,创设学习情境,加深了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使学生在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表现里,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六、板书井然有序。

刘老师的板书就是他上课的思路,条理清晰,突破难点,让人一目了然,很值得我们学习。

以下谈几点本人并不成熟的想法:
一、张祖庆老师的课,总觉得牵的成份太多,虽然有时候还是需要的,但我认为这种牵不能背离规律而强加于人,得是“有源之水”。

刘老师在本课执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很多情感的表达是外显模仿的,不是孩子通过阅读中自发而生的,其实学生通过自己读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给合当时背景,可以将心目中的詹天佑一点一点累积。

孩子们心中的詹天佑可能不一定都是激情奋亢,但一定是有血有肉,真实可亲的,因为那是孩子们心中自己构筑起来的詹天佑
二、我觉得詹天佑这篇课文的内容很平实,就象詹天佑所说的话一样,课文的内容其实也不难理解,我觉得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能否借鉴一些詹天佑平时的为人处事,与人说话的语句来作为铺垫,是否能让学生学得更加丰满一些呢?
三、教师的导语是否有点过长,显得有冗长之感。

能否有所选择,或者把其中的一部分作为课前谈话内容,是否更加合适一些?要不然,在上课之前,说这么一大段煽情的话语,是不是把教师的情感强加于学生身上?
四、课外知识的添加是不是少了点,教师是为学生打开一道学习知识的大门,这里教师并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也没有提示学生课后学习的方向,好象对于《新课标》所提出的拓展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是否显得苍白了一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