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毛虫
合集下载
医学原虫概论溶组织内阿米巴鞭毛虫讲解专家讲座

慢性间歇性阿米巴患者或带囊者成 形粪便
医学原虫概论溶组织内阿米巴鞭毛虫讲解
第18页
19
(3)取材要求: a、送检标本要新鲜, 取材后马上检 验。
b、标本容器要清洁。
c、选择带脓血和粘液部分镜检。 2、免疫学诊疗
临床上怀疑为阿米巴病患者,但又查不到病原体时,可采 取免疫诊疗法,其中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 荧光抗体试验(IFA)和间接血凝试验(IHA)较惯用。
解后,尼龙线松开伸展,3-4小时后抵达十二指肠和空肠,滋养体粘 附于尼龙线上,然后慢慢地拉出尼龙线,刮取附着物镜检。 2.免疫学诊疗
医学原虫概论溶组织内阿米巴鞭毛虫讲解
第37页
38
五.流行
1. 本病世界范围内流行, 因为旅游者中发病率高, 故又称为 “旅游者腹泻”。儿童、年老体弱者和免疫功效缺点者尤其易感。 2. 粪便施肥是最主要环境污染。人摄食了包囊污染食物或饮水 被感染。
锥虫
Trypanosoma spp.
蓝氏贾第鞭毛虫 Giardia lamblia
阴道毛滴虫 Trichomonas vaginalis
医学原虫概论溶组织内阿米巴鞭毛虫讲解
第21页
22
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donovani
杜氏利什曼原虫引发内脏利什曼 病也称黑热病(Kala-azar)
(1)脾肿大
巨噬细胞和浆细胞大量增生 脾脏血流受阻及网状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2)贫血(全血性贫血) 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均降低
脾功效亢进 隔离和破坏血液细胞成份 免疫溶血 骨髓造血功效低下 (巨噬细胞浸润)
医学原虫概论溶组织内阿米巴鞭毛虫讲解
28
第28页
2.临床表现
医学原虫概论溶组织内阿米巴鞭毛虫讲解
第18页
19
(3)取材要求: a、送检标本要新鲜, 取材后马上检 验。
b、标本容器要清洁。
c、选择带脓血和粘液部分镜检。 2、免疫学诊疗
临床上怀疑为阿米巴病患者,但又查不到病原体时,可采 取免疫诊疗法,其中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 荧光抗体试验(IFA)和间接血凝试验(IHA)较惯用。
解后,尼龙线松开伸展,3-4小时后抵达十二指肠和空肠,滋养体粘 附于尼龙线上,然后慢慢地拉出尼龙线,刮取附着物镜检。 2.免疫学诊疗
医学原虫概论溶组织内阿米巴鞭毛虫讲解
第37页
38
五.流行
1. 本病世界范围内流行, 因为旅游者中发病率高, 故又称为 “旅游者腹泻”。儿童、年老体弱者和免疫功效缺点者尤其易感。 2. 粪便施肥是最主要环境污染。人摄食了包囊污染食物或饮水 被感染。
锥虫
Trypanosoma spp.
蓝氏贾第鞭毛虫 Giardia lamblia
阴道毛滴虫 Trichomonas vaginalis
医学原虫概论溶组织内阿米巴鞭毛虫讲解
第21页
22
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donovani
杜氏利什曼原虫引发内脏利什曼 病也称黑热病(Kala-azar)
(1)脾肿大
巨噬细胞和浆细胞大量增生 脾脏血流受阻及网状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2)贫血(全血性贫血) 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均降低
脾功效亢进 隔离和破坏血液细胞成份 免疫溶血 骨髓造血功效低下 (巨噬细胞浸润)
医学原虫概论溶组织内阿米巴鞭毛虫讲解
28
第28页
2.临床表现
鞭毛虫

11
12
13
白 蛉
14
生活史要点:
•
人体内寄生部位:巨噬细胞内(肝、脾、骨髓 和淋巴结等); 致病期:无鞭毛体(利杜体);
•
•
•
传播媒介:白蛉 ;
感染阶段:前鞭毛体; 保虫宿主: 犬等其他哺乳动物。
15
三、致 病
细胞反复破坏、增生致脾、肝、淋巴结肿大; 浆细胞增生,球蛋白增加,白蛋白减少,白/球 蛋白比例倒置;
29
滋养体(未染色)
30
染色后的滋养体
31
二、生活史
仅有滋养体期,虫体以纵二分裂法繁殖
感染期:滋养体
寄生部位: 女性的阴道后穹窿、尿道 男性的尿道、前列腺等。 感染方式:直接或间接接触
致病期:滋养体
32
阴道毛滴虫生活史
33
三、致
病
虫体毒力 宿主生理状态
破坏阴道内环境
临床表现: 女性:滴虫性阴道炎。 男性:多带虫状态,也可引起尿道炎、前列腺炎。 阴道毛滴虫可能引起不孕症;
犬源型
病犬 丘陵地区 10以下儿童多见
自然疫源型
某些野生动物 荒漠地区 多为幼儿
流
媒
行
介
常呈较大流行
散发
散发
吴氏白蛉 亚历山大白蛉 防治工作难度大
中华白蛉(家栖) 中华白蛉 (野或近野栖 ) 多数地区已消灭 偶见皮肤型病人 个别地区有 较难防治
现
状
27
六、防 治
1.治疗病人和感染者 葡萄糖酸锑钠,疗效可达97.4%。 抗锑病人采用
8
前鞭毛体
细胞质呈蓝色,核呈紫红色。
9
前鞭毛体在培养基内排列成菊花状
10
二、生活史
鞭毛虫概述

实验诊断
以取自阴道后穹窿的分泌物、尿液沉淀 物或前列腺液中查见滋养体为确诊依据。 常用的方法有: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或涂 片染色法(瑞氏或姬氏液色),镜检滋养 体。也可用培养法。
防治
发现无症状的带虫者及患者都应及 时诊治以减少和控制传染源,尤其夫妇 双方必须同时用药方能根治。改善公共 设施,净化公共浴厕,如改盆浴为淋浴, 坐厕改为蹲厕,注意个人卫生与经期卫 生等。
三、蓝氏贾第鞭毛虫
形态
简称贾第虫,寄 生于人体小肠、 胆囊,引起腹痛、 腹泻和吸收不良 综合征, 即:旅游者腹泻。
生活史
四核包囊 人体十二指肠脱囊
分裂成两个滋养体 吸附于肠壁,经体表吸
收营养 进行二分裂繁殖 小肠后段脱去
鞭毛
包囊
随粪便排出
致病
1、感染期:四核包囊; 感染途径:经口 。
2、典型表现: 以腹痛为主的吸收不良综合征: 腹痛、腹泻、腹胀、呕吐、发热和厌食。
鞭毛虫
一、杜氏利什曼原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又称黑热病原虫。
形态:
无鞭毛体 卵圆形,2 - 5 μm.
无鞭毛体
前鞭毛体
14.3-20 ×1.5-1.8 μm;
生活史
前鞭毛体(白蛉)
无鞭毛体 (巨噬细胞)
宿 主:人 保虫宿主:狗 传播媒介:白蛉
感染时期:前鞭毛体 感染方式:白蛉叮咬
黑热病传播媒介—白蛉
实验诊断
查到包囊或滋养体是确诊的依据。 腹泻病人查滋养体用生理盐水涂片法。 成形粪便用碘液涂片法查包囊。检查包 囊应以隔日粪检1次并连续检查3次以上 为宜。
免疫学诊断也是确诊的方法。
防治
彻底治愈病人、带虫者,注意饮食卫生, 加强水源保护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旅 游者的饮水应煮沸后饮用。 Nhomakorabea 引起黑热病
鞭虫病的症状

鞭虫病的症状
鞭虫病是一种寄生虫感染疾病,由肠道寄生的鞭毛虫引起。
这种寄生虫会在人
体肠道内寄生并繁殖,引发一系列症状。
下面将详细介绍鞭虫病的症状。
1. 肠道症状
•腹泻:患者可能会经常出现腹泻,并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
腹泻可能持续数天至数周不等。
•腹痛:患者可能会感到腹部不适、绞痛或阵发性的剧痛。
•消化不良:患者可能在进食后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如恶心、呕吐等。
2. 贫血
•贫血:由于鞭虫长时间在体内吸取宿主的营养物质,可能导致宿主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
3. 营养不良
•体重下降:由于鞭虫寄生在肠道内消耗宿主的营养,可能导致患者体重下降、营养不良。
•厌食: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对食物失去兴趣的情况。
4. 其他症状
•腹泻后便带血:在严重的鞭虫病病例中,患者可能出现腹泻后便带血的情况,需引起重视。
•肠道症状持续时间延长:如果患者肠道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应考虑是否存在鞭虫感染。
总的来说,鞭虫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肠道症状、贫血、营养不良等。
如果患者
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腹泻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希望以上对鞭虫病的症状介绍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第九章 鞭毛虫(蓝、滴)

性传播为主的传染病之一。
【形态】
仅有滋养体期,
梨形或椭圆形,大小 约20μ m×10μ m。 有4根前鞭毛, 后鞭毛1根波动膜占
虫体1∕2,后鞭毛与
波动膜相连。
滋养体模式图
新鲜标本
虫体无色 透明,似水滴 样,具折光性, 活动力强,体
态多变。
阴道毛滴虫(未染色)
阴道毛滴虫(染色)
【生活史】
1.生活史过程
蓝氏贾第鞭毛虫
1.滋养体
吸盘 前鞭毛
细胞核
外形:纵切的半个梨形,前端钝圆,后端尖细,
背面隆起,腹面扁平,两侧对称。
中体 轴柱
大小
9.5~14μ m ×5~15μ m
腹鞭 毛 后鞭毛 尾鞭毛
运动特点 直线翻滚式运动 细胞核: 2个,空泡状。
结构:吸盘: 2个,腹面前部内陷形成。
鞭毛: 4对,前、后、腹及尾鞭毛各1对
轴柱:2条,沿中线由前向后连接尾鞭
中体:1对,羊角状,在轴柱中部
蓝氏贾第鞭毛虫 四核包囊
2.包囊
包囊呈球形或近球形,囊壁较厚,与虫体间有明
显的间隙。其它结构与滋养体相似。囊内可见核、
鞭毛、丝状物、轴柱。 (1)未成熟包囊:双核 (2)成熟包囊:四个核
蓝氏贾第鞭毛虫
生 活 史 过 程 模 式 图
蓝氏贾第鞭毛虫
【致病性】
1.致病机制
吸盘的吸附以及分泌物与排 泄物的化学性刺激; 大量虫体形成的屏障作用:
大量虫体覆盖影响小肠的吸收功能
宿主的免疫力降低;
大量滋养体覆盖于小肠黏膜
蓝氏贾第鞭毛虫
【致病性】
2. 临床类型 无症状带虫者
贾第虫病
第六节-鞭毛虫病

❖ 流产, 死胎或泌乳量减少,甚至停乳。因 胎盘感染的犊牛可于出生后2—3周内发 病死亡。
❖ 马感染后多呈急性经过, 体温升高40℃ 以上, 初期结膜发炎, 潮红、肿胀, 后 期苍白、黄染、出血。反复数次发热后, 病状加重, 高度贫血, 精神沉郁, 食欲 减速退, 逐渐消瘦, 体表水肿, 晚期后 躯麻痹, 倒地死亡。
❖ 3.流行病学:病牛是主要的感染来源, 尤其是病公牛往往无临床症状,可带虫 达三年之久,。主要是通过病牛和健康 牛交配时,生殖器官的直接接触而感染; 在人工授精时,使用了带虫精液或沾染 虫体的输精工具也能造成感染。
❖ 胎三毛滴虫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弱, 干燥和一般消毒药均能杀死虫体。
❖ 4.病状:每牛感染后1—2天,阴道发生红 肿,1—2周后,见有灰白色絮状物流出, 同时在阴道粘膜上出现小疹样的毛滴虫性 结节,若发生化脓性炎症则见体温升高, 泌乳量显著下降。孕牛见死胎,流产后发 情期延长,并有不妊娠等后遗症。公牛感 染后12天,包皮肿胀,分泌出大量脓性物, 阴茎粘膜上发生红色小结节,不愿交配, 但虫体侵入输精管、前列腺等时症状消失。
二、马媾疫
马媾疫是由锥虫科锥虫属的马媾疫锥虫寄生 于马属动物的生殖器官而引起的疾病。
1.病原体:马媾疫锥虫在形态上与伊氏锥虫 基本相同,但马媾疫锥虫只感染马属动物, 病原体在病马与健康马交配时,通地家务 事殖器官粘膜的直接接触而感染健康马。 也可在人工授精时,因所用器械消毒不严或
利用了含媾疫锥虫的精液而造成感染。
❖ 8、预防: 疫区应每年在春季虻类出现 之前和冬季对易感动物进行检查,发现 阳性家畜及时治疗。对假定健康家畜可 在发病季节内进行药物预防。加强对调 动家畜的检疫,调进的家畜须隔离观察 20天,确认健康后,方可合群饲养。搞 好环境卫生,消灭传播媒介,病畜尸体 应深埋或烧毁。手术器械和注射器要严 格消毒。
c寄生虫学第十一讲(鞭毛虫)

预防鞭毛虫病的措施
1 2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手卫生,避免饮用生水或食用未煮熟的食品。
加强环境卫生
改善卫生设施,减少环境中鞭毛虫的传播。
3
避免接触感染源
避免接触可能受鞭毛虫污染的水源或土壤。
04
鞭毛虫病的预防与控制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内容
向公众普及鞭毛虫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自我 保护意识。
及时治疗患者和病畜
及时就医
一旦出现鞭毛虫病症状,应立即就医,接受 专业治疗。
隔离治疗
对确诊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疾病传播。
病畜处理
对病畜进行隔离和治疗,同时对病畜粪便等 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疾病再次传播。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
鞭毛虫的分类
鞭毛虫属于真核生物中的鞭毛藻类和动物中的鞭毛虫类。 鞭毛藻类主要包括绿藻和蓝藻,而鞭毛虫类则包括肠道鞭 毛虫、口腔鞭毛虫、血液鞭毛虫等。
c寄生虫学第十一讲(鞭毛 虫)
• 鞭毛虫概述 • 鞭毛虫的致病性 • 鞭毛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 鞭毛虫病的预防与控制 • 总结与展望
01
鞭毛虫概述
鞭毛虫的定义与特点
鞭毛虫定义
鞭毛虫是一类具有鞭毛的微小单 细胞或多细胞寄生虫,属于真核 生物。
鞭毛虫特点
具有鞭毛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 鞭毛是其运动和感染宿主细胞的 主要器官。
鞭毛虫在人体和动物体内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感染,导致 相应的疾病症状。例如,肠道鞭毛虫可以引起腹泻、腹痛 等症状,口腔鞭毛虫可以引起口腔溃疡等症状。
鞭毛虫的感染情况
鞭毛虫可以通过食物、水源等多种途径传播。在某些地区 ,鞭毛虫的感染率较高,对当地居民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 威胁。
Parasite寄生虫2-医学原虫-鞭毛虫

滋养体无色透明,有折光性,体态多 边,运动活泼
阴道毛滴虫作旋转式运动
滋养体—姬氏染色
鞭毛 椭圆形泡状核 轴柱 深染颗粒--氢化酶体
生 活 史
生活史简单,仅有滋养体期 虫体以纵二分裂法繁殖 滋养体为本虫的感染期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方式而传染 主要寄生在阴道,以阴道后穹窿多见,也可在 尿道内发现;男性一般寄生于尿道、前列腺, 也可在睾丸、附睾或包皮下寄生。
1. 滋养体 2. 包囊
1 滋养体
呈半个倒置梨形,9~21µ m× 5~15µ × 2~4µ m m 两侧对称,背凸腹平,腹面 前半部向内凹陷成吸盘 有4对鞭毛,分为前、后侧、 腹、尾鞭毛各1对 有1对并列细胞核在吸盘底部 有1对轴柱,纵贯虫体中部, 不伸出体外 1对半月形中体与轴柱1/2相交
致
病
1.致病机制 虫体本身毒力 宿主的生理状态—阴道自净作用减弱。阴 道自净作用:健康女性阴道内有乳酸杆菌, 发酵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产生乳酸,使阴 道保持酸性环境,该环境可抑制致病菌或 虫体的繁殖。
2.临床症状 1) 阴道感染滴虫后,一般分泌物较多,呈灰黄 色,带泡状,伴有臭味,也有呈乳白色的液状 分泌物,当伴细菌感染时白带呈脓液状或粉红 状。外阴搔痒,灼热、刺痛,性交疼痛。如尿 路也受感染,可出现尿痛,尿频,甚至血尿, 少数患者且有全身乏力,腰酸及下腹痛,不过, 亦有感染滴虫而阴道无炎症反应、无其他症状 的带虫者。
鞭 毛 虫
鞭毛虫隶属于肉足鞭毛门的动鞭纲,是以 鞭毛作为运动细胞器的原虫。无色素体。种类 繁多,分布很广,生活方式多种多样。营寄生 生活的鞭毛虫主要寄生于宿主的消化道、泌尿 道、血液及组织内。生活过程以分裂法繁殖。 有些种类尚可形成包囊。 寄生人体的鞭毛虫常见的有十余种,其中 利什曼原虫、锥虫、蓝氏贾第鞭毛虫及阴道鞭 毛虫对人体危害较大。
阴道毛滴虫作旋转式运动
滋养体—姬氏染色
鞭毛 椭圆形泡状核 轴柱 深染颗粒--氢化酶体
生 活 史
生活史简单,仅有滋养体期 虫体以纵二分裂法繁殖 滋养体为本虫的感染期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方式而传染 主要寄生在阴道,以阴道后穹窿多见,也可在 尿道内发现;男性一般寄生于尿道、前列腺, 也可在睾丸、附睾或包皮下寄生。
1. 滋养体 2. 包囊
1 滋养体
呈半个倒置梨形,9~21µ m× 5~15µ × 2~4µ m m 两侧对称,背凸腹平,腹面 前半部向内凹陷成吸盘 有4对鞭毛,分为前、后侧、 腹、尾鞭毛各1对 有1对并列细胞核在吸盘底部 有1对轴柱,纵贯虫体中部, 不伸出体外 1对半月形中体与轴柱1/2相交
致
病
1.致病机制 虫体本身毒力 宿主的生理状态—阴道自净作用减弱。阴 道自净作用:健康女性阴道内有乳酸杆菌, 发酵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产生乳酸,使阴 道保持酸性环境,该环境可抑制致病菌或 虫体的繁殖。
2.临床症状 1) 阴道感染滴虫后,一般分泌物较多,呈灰黄 色,带泡状,伴有臭味,也有呈乳白色的液状 分泌物,当伴细菌感染时白带呈脓液状或粉红 状。外阴搔痒,灼热、刺痛,性交疼痛。如尿 路也受感染,可出现尿痛,尿频,甚至血尿, 少数患者且有全身乏力,腰酸及下腹痛,不过, 亦有感染滴虫而阴道无炎症反应、无其他症状 的带虫者。
鞭 毛 虫
鞭毛虫隶属于肉足鞭毛门的动鞭纲,是以 鞭毛作为运动细胞器的原虫。无色素体。种类 繁多,分布很广,生活方式多种多样。营寄生 生活的鞭毛虫主要寄生于宿主的消化道、泌尿 道、血液及组织内。生活过程以分裂法繁殖。 有些种类尚可形成包囊。 寄生人体的鞭毛虫常见的有十余种,其中 利什曼原虫、锥虫、蓝氏贾第鞭毛虫及阴道鞭 毛虫对人体危害较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什曼病类型
• 皮肤利什曼病——由热带利什曼原虫和 墨西哥利什曼原虫引起 • 粘膜皮肤利什曼病(鼻咽粘膜)——由 巴西利什曼原虫引起 • 内脏利什曼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 起
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donovani
又称:黑热病原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
• 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肝脾骨髓淋巴结 等内脏器官的巨噬细胞内 • 临床上引起—发热、肝脾肿大、贫血等 内脏利什曼病
• 急性期—— 类似急性肠炎, 排恶臭的水样便,极少带血 病程3~4天;
幼儿患者病程可持续数月,出现吸收不良、脂 肪泻、贫血、体重减轻。
• 亚急性或慢性期—— 间歇性恶臭味稀便(粥样)
恶心、厌食、嗳气、烧心、头痛、便秘和体重 减轻等。慢性期病人较多见,病程可达数年; 在幼儿可出现营养不良和发育障碍。
1、脾亢:血细胞在脾脏大量被破坏 2、免疫溶血:Ⅱ型变态反应 3、骨髓有感染的巨噬细胞浸润,影响骨髓造 血功能。
• 白/球倒置
浆细胞大量增加,所致血浆球蛋白增高,同时 肝脏受损合成白蛋白减少及肾脏受损白蛋白从 尿中排出所致。
• 蛋白尿与血尿(Ⅲ型变态反应) • 预后
病死率高,治愈率也高。治愈后可获终身免疫。
贾第虫感染的诊断、流行与防治
• 诊断
– 慢性期——粪检包囊(碘染) 急性期——粪检滋养体(生理盐水涂片) – 十二指肠引流液涂片镜检,查滋养体 – 肠检胶囊法查滋养体
• 流行特点
– 世界性分布,广泛,旅游者中发病率高 – 我国全国性分布,乡村高于城市
贾第虫感染的诊断、流行与防治 流行因素
传染源:粪便中有包囊的慢性患者和带囊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食入包囊污染的食物或水; 苍蝇和蟑螂携带包囊 易感人群:儿童,旅游者,男同性恋,胃切除病 人,胃酸缺乏者等。
• 病理变化
– 阴道壁粘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变性脱落, 白细胞浸润等。轻度感染阴道粘膜无异常。
阴道毛滴虫的致病
临床症状
• 多数女性患者无临床表现或症状不明显。 • 常见症状:白带增多,外阴瘙痒或烧灼感。合 并细菌感染时,白带呈脓液状或粉红色粘液状。 感染也可累及尿道。 • 产妇患者可通过分娩传染婴儿,主要为呼吸道 和结膜的炎症病变。 • 男性患者:常带虫状态,但可导致配偶连续重 复感染;男性不孕症。
无鞭毛体在巨噬细胞内大量繁殖, 使巨噬细胞大量破坏和增生,受累最重 的是脾、肝、骨髓、淋巴结等,由此产 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 肝、脾、淋巴结肿大
脾肿大最常见(95%),细胞增生(巨噬细胞,浆 细胞)是导致器官肿大的基本原因,还有脾内血流 受阻、充血和纤维组织增生等原因。
• 全血性贫血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均减少)
感染阶段
接触感染
扫描电镜下贾第虫滋养体
扫描电镜下贾第虫滋养体
姬氏染色滋养体
碘液染色滋养体
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包囊)
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
碘液染色
蓝 氏 贾 第 鞭 毛 虫 包 囊
蓝 氏 贾 第 鞭 毛 虫 生 活 史
肠组织切片(示贾第虫滋养体)
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 (骨髓涂片)
(visceral leishmaniasis,VL)
又称:黑热病(kala-azar)(印度)
杜氏利什曼原虫形态
• 无鞭毛体(利杜体)
amastigote,
Leishman-Donovan body, L.D小体 微鞭毛体 micromastigote
• 前鞭毛体(鞭毛体)
promastigote
• 生活史特点
– 有滋养体和包囊两个阶段 – 成熟的四核包囊是感染期 – 经口感染 – 滋养体主要寄生于人十二指肠,也可 寄生在胆囊内 – 滋养体可随腹泻病人粪便排出,包囊 见于成形粪便中
贾第虫的致病
• 致病机制
– 虫体吸盘的机械刺激对肠粘膜的损伤 – 大量虫体寄生时,吸盘吸附的屏障作用
– 虫体竞争营养(Vb12 、脂肪等) – 宿主的免疫状态对寄生虫致病的影响(分泌型IgA 缺乏;二糖酶缺乏;合并某些细菌感染等)
临床表现
• 潜伏期长短不一,平均3~6月。 • 早期发热为主要症状,起病缓慢,症状轻而 不典型,长期不规则发热。 • 病后3~6月典型症状逐渐明显,长期不规则 发热、贫血、消瘦、肝脾和淋巴结肿大、鼻 齿龈出血等。 • 晚期患者(发病1~2年后)可因长期发热营 养不良,极度消瘦,致使患儿发育障碍。病 情加重后皮肤有色素沉着,偶至肝硬化。
阴道毛滴虫感染的诊断
• 阴道分泌物、前列腺液、尿液涂片镜检
– 生理盐水涂片法- 取阴道分泌物涂片查活滋养体 – 涂片染色法(姬氏或瑞氏染色)镜检
• 培养法检查
– 采用肝浸汤培养基在37℃下孵育48h后查虫
阴道毛滴虫感染的流行
• 流行特点
– 以女性感染居多 – 世界性分布,“性传播疾病”
• 流行因素
防治原则
– 治疗药物:甲硝唑;巴龙霉素(孕妇感染者)
阴道毛滴虫
Trichomonas vaginalis
阴道毛滴虫的形态
• 生活史中只有滋 养体一个时期
• 滋养体
– 呈梨形或椭圆形, 30 x 10 ~15 µ m
前鞭毛
副基纤维
核
后鞭毛
波动膜 基染色杆(肋)
轴柱
阴道毛滴虫滋养体
阴道毛滴虫的生活史
骨髓涂片中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
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体外培养)
黑热病患者
一 家 五 个 儿 童
同 患 黑 热 病
侏儒型黑热病
患者女,26岁,肝脾肿大,腹水,身高120cm,体重32kg,肝 季肋下8cm,剑突下12cm,脾大平脐,质硬。白细胞2.2x109/L, 骨髓片查见利杜体
黑热病合并走马疳
– 传染源:患者、带虫者或男性感染者 – 传染途径: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 滋养体在外界有一定抵抗力
阴道毛滴虫感染的防治
• 改善共公卫生设施,净化公共浴厕 • 注意个人卫生和经期卫生 • 治疗病人和带虫者,减少传染源
– 治疗药物
• 甲硝咪唑(灭滴灵)内服、外用 • 1/100乳酸水或1/5000高锰酸钾水外用 • 中药:荚竹桃叶、猪胆汁等
皮肤型黑热病
皮肤型黑热病
皮肤型黑热病
黑热病患儿 在锑剂治疗 过程中皮肤 上出现的含 虫丘疹
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
基体
动基体 鞭毛 核
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
无鞭毛体
前鞭毛体
光镜观察杜氏利什曼原虫
扫描电镜下观察杜氏利什曼原虫
无鞭毛体
前鞭毛体
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
无鞭毛体
白 蛉 叮 咬
二分裂增殖 (人、犬的巨噬细胞) (白蛉消化道)
无鞭毛体
白 蛉 叮 咬
前鞭毛体
二分裂增殖
前鞭毛体
•感染阶段:前鞭毛体;感染方式:随白蛉叮咬吸血而感染 •前鞭毛体进入巨噬细胞的过程 •无鞭毛体在巨噬细胞内生存的机制
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
胞核
轴柱
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四核)
扫描电镜下的滋养体和包囊
• 扫 描 电 镜 下 包 囊
贾第虫生活史
成熟包囊 (感染期)
经口
二分裂增殖
滋养体
十二指肠
滋养体
包囊
(随粪便排 出体外,发 育至四核成 熟包囊)
寄生部位:
十二指肠、小肠上段、 以吸盘吸附在肠粘膜上
贾第虫生活史特点
白蛉
人体
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模式图
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
• 生活史特点
– 生活史类型属虫媒传播型,需2个宿主。 – 前鞭毛体为感染阶段,寄生于媒介宿主—白 蛉的消化道内 – 无鞭毛体是致病阶段,寄生于人及犬等哺乳 动物的巨噬细胞内 – 感染方式:经白蛉叮刺吸血而感染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致病
• 发病机制
– 注意检查、治疗配偶
利什曼原虫
• 生物学地位
– 属动鞭纲动基体目(Kinetoplastida)、锥虫科 (Trypansomatidae)、利什曼属(Leishmania)
• 细胞内寄生的鞭毛虫,引起利什曼病。 • 人体寄生的常见种类
–杜氏利什曼原虫(L.donovani) –巴西利什曼原虫(L.brasiliensis) –热带利什曼原虫(L.tropica) –墨西哥利什曼原虫(L.mexicana)
• 免疫学检查:用于疗效考核
黑热病的流行
• 长江以北的广大农村,与白蛉的地理分布一致,虽已 基本控制,但仍时有发生。
• 中国流行区的划分及流行现状
– 平原型:人源型,主要在人群中传播,青少年和
壮年居多。
– 山区丘陵型:犬源型,多见于西北华北和东北,
人的感染来自病犬,患者多为婴幼儿。
– 自然疫源型:新疆内蒙的荒漠地区,为野生动物
12岁男孩 脾肿大 贫血 严重消瘦
• 淋巴结型黑热病
淋巴结呈轻、中度肿大,无明显压痛,结内可 查见利杜体。
• 皮肤型黑热病
– 多发生于黑热病治疗后期或黑热病治愈后, 故又称“黑热病后皮肤利什曼病”
• 结节型(瘤麻风型):肉芽瘤性结节,不痛不痒 不溃烂,局部不麻木,结节内可找到无鞭毛体 • 丘疹、褪色斑型:皮肤上出现暗红色含虫丘疹, 或大小不等的褪色斑疹
腹股沟、腋窝、颈部、耳 后、锁骨上等处
黑热病的诊断
• 病原学检查
– 组织穿刺涂片镜检无鞭毛体
• • • • 骨髓穿刺:安全、常用,检出率高 85% 淋巴结穿刺:常用于疗效考核(其内原虫消失慢) 肝穿、脾穿:检出率高,但危险性大 皮肤结节刮片:用于检查皮养基(前鞭毛体)
• 生活史简单:只有滋养体阶段;滋养体
既是感染阶段又是致病阶段。
• 感染方式: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 寄生部位:女性或男性泌尿生殖系统,
最常见于女性阴道后穹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