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2020上半年教师资格面试真题:桃花源记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试讲稿逐字稿

《桃花源记》试讲稿逐字稿

《桃花源记》试讲稿逐字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考生号]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桃花源记》。

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都向往美好的生活,都渴望生活在一个没有烦恼、没有纷争的世界里。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就有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它被称为“世外桃源”。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去探寻这个神秘而美好的世界。

(板书课题:桃花源记)二、初读课文1. 了解作者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陶渊明。

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陶渊明呢?生: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诗人。

师:非常正确!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作品以田园诗为主,风格清新自然,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

2. 字词积累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字词预习情况。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出示词语:俨然、阡陌、垂髫、怡然自乐、便要还家)生:(齐读词语)师:同学们读得非常准确。

下面,我们来重点理解一下“俨然”“阡陌”“垂髫”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谁来解释一下?生:“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

师:解释得很准确。

那“阡陌”呢?生:“阡陌”的意思是田间小路。

师:非常好!那“垂髫”呢?生:“垂髫”的意思是小孩。

师:非常正确!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整体感知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源的?生:(阅读课文后回答问题)桃花源是一个美丽、宁静、和谐的地方。

作者通过对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民生活的描写,展现了桃花源的美好。

三、精读课文1. 分析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师:我们先来分析课文中桃花源的自然环境。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一段,思考:桃花源的自然环境有哪些特点?生:(齐读第一段)桃花源的自然环境优美,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等。

师:非常正确!这一段运用了描写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桃花源的自然环境。

初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桃花源记》试讲稿(逐字稿)

初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桃花源记》试讲稿(逐字稿)

初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桃花源记》试讲稿【试讲课文】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试讲稿件】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初中语文教师的XX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桃花源记》。

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新课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同学们,上课之前呢,老师要先给大家播放一个叫《桃花源记》的视频短片,它是曾在国际动画节目中获奖的作品。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入这个神秘又美丽的桃花源。

好,视频播放完了,大家觉得怎么样?我听到有同学说制作团队太酷炫了!是啊,里面可是采用了很多我们中国山水画的元素呢!哦,还有同学觉得人物设计的也是惟妙惟肖。

那在故事情节上,它是否吸引了你们呢?哦,大家都说非常有趣。

那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根据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改编的吗!别着急,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二、初读课文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课前预习情况。

我们有几道难关等着同学们来闯一闯。

第一关:理解题目第二关:介绍作者那现在谁来谈谈你对题目《桃花源记》的理解?中间倒数第二排的这位女生,请你来说说!哦,你说“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哪位?A. 陶渊明B. 苏轼C. 杜甫D. 白居易答案:A. 陶渊明2. 桃花源中的人们最初是因为什么原因来到这里的?A. 逃避战乱B. 寻找宝藏C. 放逐之地D. 宗教信仰答案:A. 逃避战乱3. 桃花源中的人自称是“先世避秦时乱”来到这里的,请问“秦时”指的是哪个朝代?A. 商朝B. 秦朝C. 汉朝D. 唐朝答案:B. 秦朝4. 在《桃花源记》中,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A. 通过一条神秘的小径B. 跟随一只奇特的鸟C. 误入一片桃花林D. 通过一个山洞答案:C. 误入一片桃花林5. 桃花源中的人与外界隔绝了多久?A. 几十年B. 几百年C. 一千多年D. 两千多年答案:C. 一千多年二、填空题1. 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了标记路径,他沿途做了标记,这些标记是________。

答案:桃花2. 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得非常和谐,他们的生活方式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这四个字是________。

答案:怡然自乐3.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尽管有当地官员的资助和支持,但最终还是没有找到回到桃花源的路,这说明了桃花源是一个________的地方。

答案:难以寻觅4. 桃花源中的人对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他们不知道________已经统一了中国。

答案:汉朝三、简答题1.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

答案:渔人在溪边行走时,偶然进入了一片桃花林。

桃花林深处有一山,山中有一个小洞口,渔人便舍弃船只,从洞口进入。

起初洞内非常狭窄,但经过数十步后,视野突然开阔,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那里有肥沃的田野、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的人们过着和谐安宁的生活。

2. 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何不愿意随渔人离开?答案:桃花源中的人们表示,他们的祖先是为了逃避秦朝的战乱才来到这个地方,从此与外界隔绝。

他们对外界的生活并不了解,而且对桃花源内的生活非常满意,因此不愿意离开。

2020广东肇庆教师招聘面试: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2020广东肇庆教师招聘面试: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2020广东肇庆教师招聘面试: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在初中学段的教师资格的面试考试中,文言文内容理解和情感分析考查一直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通过字里行间的叙述,抽离出隐含的情感,尤其是抽象难懂的文言文,一直都是教师授课能力的体现。

《桃花源记》选自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第九课,文章借渔人行踪,将现实和理想联结在一起。

作者通过对桃花源这一理想世界的描绘,展现了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生活。

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以及对当时的现实生活的不满。

中公考试研究院为大家提供了详细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1.学生解决文中的关键词句,以及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解决基本问题;2.学生通过自主研读和小组合作探究法,学会概括桃花源的自然美景和淳朴民风;3.学生通过分析桃花源的描写语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对和平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当时军阀混战、赋役繁重的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批判。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自主研读和小组合作探究法,学会概括桃花源的自然美景和淳朴民风。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分析桃花源的描写语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对和平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当时军阀混战、赋役繁重的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批判。

三、教学过程(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在行程中突然迷路的经历呢?正在你没有前进之路时,突然发现三两处美景,顿时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你又是怎样的心情呢?今天,就请大家跟随老师一起走进渔人的行程,跟随陶渊明进入虚幻的世外桃源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初读文章,解决字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等基本问题:解决文中出现的“俨然”“叹惋”“垂髫”等字词含义;穿插作者以及写作背景:陶渊明,字元亮,名潜,谥“靖节”。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等作品。

颇有壮志、博学能文,性情豪放,偏爱田园生活。

他所处于东晋社会动荡时期,军阀混战,人民痛苦不堪。

教师资格证语文面试题目(3篇)

教师资格证语文面试题目(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桃花源记》是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寓言小说,讲述了渔人偶然发现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以及他在那里所见所闻的故事。

这篇课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哲理思想,成为了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桃花源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生字词,正确读写“渔人”、“桃花源”、“世外桃源”等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题;(3)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运用联想、想象等思维方式,丰富情感体验;(3)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2)掌握生字词,正确读写;(3)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桃花源记》的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2. 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渔人为何会来到桃花源?(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查阅工具书;2. 小组讨论,交流生字词的含义;3. 教师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纠正读音、书写错误。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 逐段分析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题;3. 分析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提升素养1.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联想、想象,丰富情感体验;2. 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收获。

《桃花源记》试题集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集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集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2004·肇庆)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二.(07重庆市,15分)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2020年云南教师招聘考试试题三《初中语文学科》

2020年云南教师招聘考试试题三《初中语文学科》

2020年云南教师招聘考试试题三《初中语文学科》——————育萃教师祝您考试顺利一、单选题1、某教师在教学《小石潭记》一课时,不要求学生预习,而是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首先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并欣赏一幅幅利用PPT制作的小石潭美景的图片;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喜欢的景象,说一说他们对所见景物的感受;最后结合音乐、动画与文章进行学习。

以下对该教师运用多媒体方式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A.教师忽略了多媒体的使用是为语文教学的内容服务的这一特点,其设计不当B.过多欣赏图片,以多媒体展示代替学生的理解感悟,限制学生思维能力发展C.限制学生的个性化想象,使其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D.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2、教师在教授泰戈尔《金色花》时,指出泰戈尔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课后教师设置了一个“走进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阅读活动,希望学生去阅读文学大家作品以提升性情修养。

下列推荐不合适的是。

()A.川端康成B.莫言C.莫泊桑D.海明威3、在古诗文总结课上,教师告诉学生,同样的事物在不同诗歌中的含义是有区别的。

下列选项中“酒”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B.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D.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4、在教学《孔乙己》时,有学生对文中的“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提出疑问,认为“大约”和“的确”不能连用,前后矛盾。

对此,教师的评价最合适的是。

()A.问得很好,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两个词是否前后矛盾?B.书本上怎么会错呢,你还是认真听课吧!C.上课应该跟着老师的思路来,不要自己随便发挥D.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下面我们就通过对文章的解读来看看这句话究竟是作者的笔误还是有意为之呢?5、阅读以下《珍珠鸟》教学实录(节选_),按照要求答题。

师:(看图)在作者眼里,鸟是多么的幸福,作者也是幸福的。

滁州初中语文面试题目及答案

滁州初中语文面试题目及答案

滁州初中语文面试题目及答案1. 题目:请简述《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意味着在国家和人民遇到困境时,要首先感到忧虑,主动承担起责任;“后天下之乐而乐”则表示在国家和人民欢乐时,自己才能感到快乐。

这体现了作者高尚的情操和对国家民族的忠诚。

2. 题目:《桃花源记》中,陶渊明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答案:《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人们生活幸福安宁的理想境界。

在文中,作者通过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奇遇,展现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贫富差距、人们和谐相处的乌托邦式社会。

3. 题目:请解释《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出自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出师表》,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以及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鞠躬尽瘁”意味着竭尽全力,不遗余力地工作;“死而后已”则表示只有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会停止自己的努力。

这体现了诸葛亮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意志。

4. 题目:《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是如何描绘醉翁亭的?答案:《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散文,通过对醉翁亭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文中,欧阳修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山水景色,以及亭中饮酒作乐的情景,表达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意境。

5. 题目:《论语》中孔子提倡的“仁”是什么?答案: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仁”,将其视为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是一种道德品质,包含了爱人、尊重人、帮助人等多重含义。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达到“仁”的境界,需要不断地修身养性,关爱他人,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6. 题目:《滕王阁序》中,王勃是如何赞美滕王阁的?答案:《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一篇骈文,通过对滕王阁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2020上半年教师资格面试真题:桃花源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东方城市,那里有着旖旎的风光、蔚蓝的天空和纯净的土地,是一个宁静、安逸、悠远、知足、明朗、和谐的理想归宿。

人们常常将自己理想中的居所称为“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让我们一起跟随陶渊明的脚步,探访那片神秘的土地。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疏通文意,教师进行纠正和强调。

4.梳理行文线索
(1)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的不同片段。

(2)为故事的不同片段拟写小标题。

发现桃花源──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三)深入研读
1.走进桃源生活
教师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探究。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归纳,引导学生明确桃源人的生活及处世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1)渔人进入桃花源后,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从自然
风光、人文风情两个角度去思考。

)
(2)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村中人是如何对待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3)桃花源中的人“避秦时乱”之后为何“不复出”?渔人“──为具言所闻”后,桃花源中的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文中古今异义词
(1)鲜美,古:鲜艳美丽,今:(味道)新鲜
(2)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指运输事业
(3)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专指男子的配偶
(4)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不管
(5)绝境,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四)拓展延伸
带领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桃源生活。

陶渊明为我们呈现的桃花源是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
理想社会,描写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
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隐含了作者对
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抨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五)小结作业
有人说陶渊明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发现桃花源→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理想社会
答辩题目解析
1.你认为本文的知识点和重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言文,正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是第一步要做的,其次就是要将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句式讲解清楚。


于重点,文言文的教学往往会流于串讲文言知识,这是不可取的,
我们更应该关注文本所反映的内容。

比如《桃花源记》当中包含了
陶渊明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蕴含着老子的自然观,所以在教学
中应该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挖掘,提升学生的语文
素养。

2.你认为教授文言文时应突出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教材所选的文言篇章是千古传诵、文质兼美的佳作。

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努力挖掘文言文中的审美因素,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一,享受文言文的形式美。

古人作文很重视文章的形式美,在写作方法上讲究对比、烘托、铺陈。

在布局谋篇上,有的出奇制胜,似铁骑突出;有的精雕细琢,如间关莺语;有的行文如山间流水;有的
落笔似林间惊鸿……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非常值得学习。

第二,享受文言文的情意美。

文学作品的优美,或壮丽,或朴素,或含蓄……无一不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在文学创作中,不同
的内容都在寻求着可以完满表现它的形式;不同的形式总是尽力地表达它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文言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悟作品的理,品味作品的美。

这样,学生就会在美的探索中提高自己,在提高自己的过程中享受美的乐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