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的常用推拿手法
推拿与按摩的常用十七种手法

推拿与按摩的常用十七种手法:1、推法2、擦法3、揉法4、揉捏法5、搓法6、按法7、摩法8、拍击法9、抖法10、运拉法11、拿法12、滚法13、刮法14、掐法15、弹筋法(提弹法)16、拔法(分筋法)17、理筋法(顺筋法)【推拿与按摩的主要手法】一、推法用手或掌等部分着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为推法。
轻推法具有镇静止痛,缓和不适感等作用,用于按摩的开始和结束时,以及插用其他手法之间。
重推法具有疏通经络,理筋整复,活血散瘀,缓解痉挛,加速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等作用,可用于按摩的不同阶段。
(一)方法与步骤1.用指或掌等部位着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
2.根据推法用力的大小,可分为轻推法和重推法。
选定力度后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
一般推3~5次。
(二)动作要领 1.轻推法时用的压力较轻;重推法时用的压力较重。
作全掌重推法时,四指并拢,拇指分开,要求掌根着力,虎口稍抬起,必要时可用另一手掌重叠按压于手背上,双手同时向下加压,沿着淋巴流动的方向向前推动。
2.指、掌等着力部分要紧贴皮肤,用力要稳,推进的速度要缓慢而均匀,但不要硬用压力,以免损伤皮肤。
二、擦法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紧贴在皮肤上,作来回直线的摩动为擦法。
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镇静止痛,能提高皮肤温度,增强关节韧带的柔韧性等作用。
轻擦法多用于按摩开始和结束时,以减轻疼痛或不适感。
重擦法多插用于其他手法之间。
(一)方法与步骤1.用手掌、大鱼际、小鱼际或掌根部位着力于皮肤上。
2.根据力量大小选择轻重手法作来回直线的摩动。
(二)动作要领1.操作时腕关节要伸直,使前臂与手接近相平,以肩关节为支点,带动手掌作前后或左右直线往返擦动,不可歪斜。
2.按摩者手掌向下的压力要均匀适中,在擦动时以不使皮肤褶叠为宜。
3.擦法的速度一般较快,往返擦动的距离要长,动作要均匀而连贯,但不宜久擦,以局部皮肤充血潮红为度,防止擦损皮肤。
三、揉法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作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以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或掌的揉动而滑动的手法为揉;。
推拿六大基本手法

推拿六大基本手法成人推拿基本手法第一节摆动类手法我们把通过腕关节有节奏的摆动,使手法产生的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所施部位的手法归类为摆动类手法。
主要包括一指禅推法、滚法和揉法三种。
一、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某部位着力,沉肩、垂肘、悬腕,通过肘关节屈伸,前臂与腕的摆动,带动拇指的联合动作,使着力部对施术部位进行一种活动性、深透性压力刺激的一种手法,称之为一指禅推法。
临床可将其分为一指禅指峰推法、一指禅偏峰推法和一指禅屈指推法。
用拇指指端着力做一指禅推法,即为一指禅指峰推法。
用拇指偏峰着力做一指禅推法,即为一指禅偏峰推法。
拇指屈曲,指端顶于食指桡侧缘,或以罗纹面压在食指的指背上,余指握拳,用拇指指间关节桡侧及背侧着力,做一指禅推法,即为一指禅屈指推法【操作及要领】术者站位或坐位,体态自然、舒展,精神集中。
拇指自然着力,其余手指自然屈曲或平伸,沉肩,垂肘,悬腕。
肘关节做小幅度屈伸、前臂以肘为支点做内外摆动,在前臂连同腕掌摆动带动下,使拇指着力部位对所施部位进行一种节律性、轻重交替性、活动性、深透性压力刺激的操作。
动作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1)沉肩:即肩关节放松,不要耸起,不要外展。
(2)垂肘:肘部自然下垂。
(3)悬腕:腕关节自然屈曲。
(4)掌虚:半握拳,拇指指间关节的掌侧与食指远节的桡侧轻轻接触。
(6)紧推慢移:紧推是指摆动的频率略快,一般每分钟140次左右;慢移是指从一个治疗点到另一个治疗点时应缓慢移动。
(7)蓄力于掌,处力于指,着力于螺纹面:即本法产生的力应从掌而发,通过手指,传达至螺纹面并作用于患者体表,如此使力含而不露。
【临床应用】一指禅推法的特点是接触面积小、深透性好、刺激柔和、应用广泛。
临床主要用于全身各经络、穴位及各种线状与点状部位。
在治疗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各科常见病证中均可用到此手法,根据治疗部位和治疗病证的不同可发挥其平衡阴阳、调和营卫、疏通经络、舒筋活血、通调脏腑、消积导滞等广泛的治疗作用。
推拿学之运动关节类手法

3.摇动的方向和幅度要在生理许可范围内和患者能耐受度内进行,幅度由小渐大,循序渐进。
[功效] 滑利关节、松解粘连、解痉止痛、行气活血
[适应症]
该类手法用于全身各关节处,多用于治疗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如下:
1.落枕、颈椎病、颈项部软组织损伤,可用颈项部摇法摇颈项部,常配合颈项部拿法、揉法、扳法应用。
巧力寸劲”协调、快速扳动,使颈椎过旋,此时颈椎可发出“咔嗒”的弹响声,随即松手。
2) 颈椎旋转定位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位,头颈微前屈,颈项放松。术者立于其棘突偏歪侧后方,用一手拇指顶按住患椎棘突旁,另一手兜托住下颏部,在适当地做向上牵引颈椎的同时,将其头部缓慢的旋转,当旋转到有阻力时略为停顿一下,随即用“巧力寸劲”做一相反方向的扳动,即兜托下颏部的一手略向上提,顶按棘突的拇指同时用力向对侧外上方推动,此时颈椎常可发出“咔嗒”的弹响声,同时拇指下亦有棘突弹跳感,随即松手。(见图:4-72)
2) 俯卧位摇腰法:患者俯卧位,两下肢并拢自然伸直,术者一手按压腰部正中,一手从患者双下肢大腿前方穿过,抱起双下肢,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动,同时按压腰部的一手适当的施加一定的压力。(见图:4-59)
3) 站立位摇腰法:患者站立位,双手平伸扶墙,术者一手扶按其腰部,另一手扶按于其脐部,两手做一前一后协调的环转揉动,使患者腰部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见图:4-60)
2.急性腰扭伤,常先针刺人中或后溪透合谷等治疗使腰部肌肉痉挛缓解,然后采用背法,背后配合腰部的点法、揉法、按法操作。
3.腰柱间盘突出症,使用背法可使突出物还纳或移位,有利于神经根受压症状的解除,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疼痛剧烈时不宜使用,另外,中央型大块突出者也不可使用背法治疗。
髋关节疼按什么穴位

髋关节疼按什么穴位文章目录*一、髋关节疼按什么穴位1. 髋关节疼按什么穴位2. 髋关节疼的原因有哪些3. 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如何治疗*二、走路髋关节疼痛的治疗方法*三、髋关节的保健操髋关节疼按什么穴位1、髋关节疼按什么穴位环跳穴:位于臀部腿外侧,腰下有凹陷处,或是侧卧脚往臀部上抬,足跟碰到的地方。
针了此穴就可以跑跳了,所以叫环跳。
治疗所有髋骨的毛病,也可以治疗中风后遗症、坐骨神经痛。
阳陵泉穴:位于小腿外侧,膝盖下一寸,尖骨前的凹陷处。
胆经的脉气由此进入脏腑合内部。
有一阵子很流行敲打胆经养生,没空的话只敲阳陵泉的效果也很好,从髋骨一直到脚踝的筋病都治得到。
2、髋关节疼的原因有哪些 2.1、强直性脊柱炎:其早期症状常表现为下腰、臀及髋部疼痛和关节僵硬,疼痛往往在休息和不活动时加重,伴有晨起时髋关节和骶髂关节僵硬感,常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为双侧骶髂关节和髋关节同时发病,X线片检查股骨头保持圆形无塌陷,但关节间隙变窄、消失甚至融合。
2.2、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可以引起髋关节疼痛,表现为髋部疼痛和僵硬,往往在晨起下地负重时疼痛明显和长时间僵硬感(10分钟以上),临床常见女性患者,X线片检查可见股骨头保持圆形。
3、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如何治疗 3.1、一般治疗:适当休息很重要。
除非疼痛十分严重,一般不需要卧床休息,仅限制关节活动,这样可减轻症状及延缓疾病进程。
减轻关节负更是另一项重要措施。
理疗和体疗应配合进行,以便减轻关节疼痛和肌肉痉挛,增强肌肉力量。
3.2、药物治疗:适当的药物治疗对减轻症状。
可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
3.3、手术治疗:用于治疗骨性关节炎的手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保留患者自己的髋关节的手术;另一类是髋关节重建手术,包括关节固广术。
但近年来,全髋关节且换术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开展。
走路髋关节疼痛的治疗方法1、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如保健体操、练气功、太极拳、做广播体操、散步等,大有好处。
推拿手法(6) 运动关节类

推拿手法运动关节类我们把能使受术者关节进行摇、扳、拔伸、伸展等运动的手法归结为运动关节类手法。
主要包括摇法、背法、扳法和拔伸法。
一、摇法摇动受术者关节的手法,称之为摇法。
包括颈项部摇法、腰部摇法和四肢关节摇法。
【操作及要领】1.颈项部摇法受术者坐位,颈项部放松,术者立于其背后或侧后方,以一手扶按其头顶后部,另一手托扶其下颌部,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转摇动颈项部。
图338。
图3-38 颈项部摇法2.肩关节摇法可分为托肘摇肩法、握手摇肩法、大幅度摇肩法、拉手摇肩法和握臂摇肩法等。
(1)托肘摇肩法:受术者坐位,肩部放松,肘关节屈曲,术者以一手扶按受术者肩部,另一手托其肘部,其前臂放在术者前臂上,按顺时针或逆时针中等幅度摇转肩部。
图339。
(2)握手摇肩法:受术者坐位,两肩部放松,术者一手扶按其肩部,另一手握其手部,稍用力牵伸,同时做肩关节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小幅度环转摇动。
图340。
(3)大幅度摇肩法:受术者坐位,上肢自然下垂并放松。
术者立于其前外侧,两足呈丁字步,两掌相合,挟持被施术侧上肢的腕部,牵伸并抬高其上肢,至前外方约45º时,再将其慢慢向前外上方托起。
在此过程中,位于下方的一手应逐渐翻掌,上举至160º度时,虎口向下握其腕部;另一手随其上举之势由腕部沿其前臂、上臂抹至肩关节上部,之后,两手协调用力,抻拉一下肩关节(按于肩部的一手将肩关节略下按,握腕一手则略上提,使肩关节伸展)。
随即握腕一手将其摇向后下方,经下方复于原位,此时扶按肩一手已随势沿其上臂、前臂抹至腕部,回至初始时两掌挟持腕部状态。
此即大幅度摇转肩关节一周,可反复摇转数次。
图341。
在大幅度摇转肩关节时,要配合脚步的移动,调节身体的重心,当肩关节向上、后外方摇转时,前足进一步,身体重心在前;当向下、前外方复原时,前足退步,身体重心后移。
图3-41 大幅度摇肩法(4)拉手摇肩法:术者立于受术者的外侧,受术者拉住术者的手,术者以圆周形中等幅度摇转其肩关节。
运动关节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运动关节推拿技术操作规程对关节作被动性活动,使其在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屈伸、旋转、内收或外展等运动的一类手法称为运动类手法。
该类手法具有活利关节、整复错缝等作用,是正骨推拿、骨伤推拿的重要手法。
其共同特点:手法动作节奏明快,操作时间短,技术要求更高,疗效显著。
本法包括摇法、背法、扳法、拔伸法。
【定义】沿关节运动轴的方向,在起始至最大病理位或至功能位的运动区位(即摇动区位)之间,所进行的使四肢关节前后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脊柱俯仰、侧屈、左右旋转以及环转等被动运动的一类手法称关节摇动类手法,称摇法。
【动作要领】用一手握住或按住患者某一关节近端的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的肢体,作缓和回旋转动。
动作要和缓,手力宜适度,不可用力过猛,活动范围的大小须在各关节生理功能许可的范围内进行。
逐渐加大旋转范围,由小到大,由轻到重,自慢而快。
颈椎摇法:【定义】沿颈椎各运动轴方向,在摇动区位之间摇动颈椎的手法,称颈椎摇法。
【要领】1、摇动的幅度宜小,由小渐大,速度要慢,就尽量避免摇动到极限位置。
2、摇颈时,应嘱患者睁开眼睛,以免产生头晕。
【操作】1、俯仰摇颈法:患者正坐,术者站在其身后,双手捧握住其头的两侧,沿颈椎额状轴方向,从其起始位至病理位或到功能位之间,用力使头颈做往返前俯、后仰运动,在矢状面内反复摇动颈椎。
2、侧屈摇颈法:体位与双手握法同前,沿颈椎矢状轴方向从其起始位至病理位、或到功能位之间,用力使头颈做往返的左、右侧屈运动,在额状面内反复摇动颈椎。
3、旋转摇颈法:患者正坐,术者立于其侧后方,一手握住颏部,另一手握住枕部或顶骨上方,沿颈椎垂直轴方向,从起始位至病理位或到功能位之间,用力使头颈做往返的左右旋转运动,在水平面内摇动颈椎。
4、环转摇颈法:体位与术手握法同前,术者双手反相用力引导其头颈做由左向右的反复环转,或由右向左的反复环转运动。
【应用】主要用于恢复颈椎各方向的运动功能,可整复颈椎椎间关节,牵伸与舒展颈部的软组织。
中医推拿技术 第三章 关节运动推拿技术

第三章关节运动推拿技术关节运动推拿技术是以屈伸法、摇法等手法作用于关节,使关节在生理运动极限范围内做屈伸、旋转等运动的推拿医疗技术。
具有舒筋通络、滑利关节的功效,适用于全身各关节,适应的病证包括常见的骨伤科病证,如关节粘连、错缝,肌肉痉挛等。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摇法以关节为轴心,将肢体作被动环转运动的手法。
1.摇颈患者坐位,颈项部放松,医者立于其背后或侧后方。
以一手扶按其头顶后部,另一手扶托于下颌部,两手协调运动,做环形摇转运动。
2.摇腰(1)仰卧位摇腰法患者仰卧位,两下肢并拢,屈髋屈膝。
医者双手分按其两膝部;或一手按膝,另一手按于足踝部,两手臂协调用力,做环形摇转运动。
(2)俯卧位摇腰法患者俯卧位,两下肢伸直。
医者一手按压其腰部,另一手托抱住双下肢膝关节稍上方,两手臂协调施力,做环形摇转运动。
3.摇肩(1)托肘摇肩法患者坐位,医者立于其侧方。
以一手按压于其肩关节上方以固定,另一手托握肘部,使其前臂搭放于医者前臂上,手臂部协调施力,使肩关节做中等幅度的环形摇转运动。
(2)握腕摇肩法患者坐位,医者立于其对面。
以一手扶按肩部以固定,另一手握腕部,使上肢外展。
两手协调施力,做肩关节中等幅度的环形摇转运动。
(3)大幅度摇肩法患者坐位或站立位,两上肢自然下垂并放松。
医者于其前外方,两足前后开立呈前弓步。
令其一侧上肢向前外上方抬起,以一手反掌托于其腕部,另一手扶压其上呈挟持状。
将其上肢慢慢向前外上方托起,位于下方一手应逐渐翻掌,当上举至160°左右时,即可虎口向下握住其腕部。
另一手随上举之势由腕部沿前臂、上臂外侧滑移至肩关节上方。
略停之后,两手协调用力,使按于肩部的一手将肩关节略向下方按压并予以固定,握腕一手则略上提,使肩关节伸展。
随即握腕一手握腕摇向后下方,经下方至其前外方45°位稍停,此时扶按肩部一手已随势沿其上臂、前臂滑落于腕部,呈两手挟持其腕部状。
然后将其手臂上抬经医者胸前运转至初始位,此过程中握腕一手应逐渐变成手掌托腕,另一手则经其腕部的下方交叉滑移回返至其腕关节的上方。
关节运动摇法推拿技术

关节运动摇法推拿技术使关节做被动的和缓回旋运动的手法,称为摇法。
[分类及使用部位]根据运动的关节的不同可分为:颈项摇法、腰椎摇法、肩关节摇法、肘关节摇法、腕关节摇法、髋关节摇法、膝关节摇法、踝关节摇法。
[操作方法]1. 颈项摇法操作方法:受术者坐位,颈项部放松,术者用一手扶住患者头顶后部,另一手托住其下颌部,两手臂协调运动,使头颈部做顺时针和逆时针环转摇动,反复摇转数次。
2. 腰椎摇法操作方法:1) 仰卧位摇腰法:患者仰卧位,两下肢并拢,自然屈膝屈髋,术者双手分别按住两膝关节,一手按患者膝关节,另一手按住足踝部,双手协同用力,带动腰部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2) 俯卧位摇腰法:患者俯卧位,两下肢并拢自然伸直,术者一手按压腰部正中,一手从患者双下肢大腿前方穿过,抱起双下肢,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动,同时按压腰部的一手适当的施加一定的压力。
3) 站立位摇腰法:患者站立位,双手平伸扶墙,术者一手扶按其腰部,另一手扶按于其脐部,两手做一前一后协调的环转揉动,使患者腰部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
4) 滚床摇腰法:患者左于诊断床上,术者站在其后方,助手按住患者双膝以固定,患者上身后仰靠在术者身上,术者用两手臂环抱其胸部并双手交锁固定,适当做向上牵托时,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慢摇转。
3. 肩关节摇法操作方法:1) 托肘摇肩法:患者坐位,肩部放松,患侧肘关节自然屈曲,术者站于受术者患侧,用一手扶按住肩关节上部,另一手从其前臂下方穿过,以手腕托住肘关节,用手拿住肘关节上方,使其前臂放在术者前臂上,然后双手协调用力,让患肩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从小到大幅度的环转摇动。
2) 牵拉摇肩法:患者坐位,肩部放松,术者站于其患侧,用一手扶按住肩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其手部,稍用力做手臂牵拉,待手臂拉直后,保持一定牵拉力的情况下,使其肩关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转摇动。
3) 大云手:患者坐位,双上肢放松自然下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ead of femur is driven posteriorly, out of acetabulum Poterior dislocation of the hip bone
髋骨
形态不规则的扁骨。外 侧面有一大而深的关节 窝即髋臼;前下部有一 大孔即闭孔。 幼儿时期的髋骨由上部 的髂骨、前下部的耻骨 和后下部的坐骨借软骨 在髋臼处相连而组成; 15、16岁左右,软骨逐 渐骨化,三骨融合为1 块髋骨。
3.足底的血管和神经
⑴足底内、外侧动脉 足底内侧动脉:较细小 足底外侧动脉:较粗大 足底弓:由足底外侧动脉终支与足背动脉的足底深支吻合而成 ⑵足底内、外侧神经: 足底内侧神经:足底肌内侧部,足底内侧半和内侧3个半趾皮肤 足底外侧神经:足底肌外侧部,足底外侧半和外侧1个半趾皮肤
4.足弓:
由跗骨和跖骨借韧带和关节连接而成 ,凸向上方 ⑴内侧纵弓:较高 ⑵外侧纵弓:较低
Torn fibers of anterior talofibular lig.
(5)足骨
•跗骨(7块)距骨、跟骨、
楔(xie)骨3块 •歌诀:距在上,跟在下 距前舟,跟前骰 三楔又在舟前头 •跖(zhi)骨:5块,分为 底、体、头三部 足 骨
∨ •趾 (zhi) 骨:14块
骰(tou)骨、足舟骨、
分区:
踝部:内、外踝为界;踝前区、踝后区 足部:足背、足底
距小腿关节(踝关节) ①组成:胫、腓骨下端的踝关节面与 距骨滑车构成
②特点:
a.关节囊前后薄而松弛,两侧有韧带加强 内侧:内侧韧带(三角韧带),强大 外侧:距腓前、后韧带,跟腓韧带,薄弱 b.距骨滑车呈前宽后窄状,当背屈时比较 稳固,跖屈时稳定性较差。 ③运动:背屈(伸)、跖屈(屈) ④损伤:足内翻,扭伤外侧韧带多见
患者仰卧位,助手双手压住患者双侧髂前上棘, 将骨盆固定,医生将患侧下肢小腿放于肩上, 两手压于患侧下肢膝关节前方,勿使膝关节屈 曲,此时嘱患者上抬患侧下肢,当患者无法继 续上抬下肢时,医生以肩部突然使患肢上抬到 90°以上
第五节 膝关节的常用手法
膝关节
体积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关节 ①组成和结构特点: 关节面: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 髌骨。股骨内、外侧髁的体积和曲度较大,而胫 骨内、外侧髁的关节面则较小且平坦。 关节囊:广阔而松弛,各部厚薄不一。周围 有韧带加强,前方有髌韧带,两侧分别由胫侧、 腓侧副韧带。囊的滑膜层形成翼状襞、多个滑膜 囊。 关节腔:大而不规则。 韧带:髌韧带,胫侧、腓侧副韧带。 前、后交叉韧带:前交叉韧带居于外侧, 起于髁间隆起的前端,行向后外上,止于股骨外 侧髁内侧面的后上部,伸膝时最紧张,防止胫骨 前移;后交叉韧带居于内侧,起于髁间隆起的后 端,行向前内上,止于股骨内侧髁外侧面的前上 部,屈膝时最紧张,防止胫骨后移。 关节内软骨:内、外侧半月板:居于股骨、 胫骨内、外侧髁之间,呈半月形,上平下凹。内 侧半月板较大,呈“C”形;外侧半月板较小,呈 “O”形。加深关节窝深度,增加稳定性,并可缓 冲震荡。 ②运动: 主要做屈、伸运动;屈膝时,可作轻微旋转 运动。 ③临床: 前、后交叉韧带损伤:
分支:跗内侧A、跗外侧A,弓状A、足底深支、第一跖背A
4.腓深神经:位于足背动脉的内侧 5.足背筋膜间隙:略
二、踝后区
跟腱内侧沟:(太溪)有屈肌腱、血管、神经进出足底 跟腱外侧沟:(昆仑)有小隐静脉、腓肠神经、及腓骨长、短肌腱通过
(一)浅层结构
1.皮肤:移动性大 2.浅筋膜:较疏松 跟皮下囊:位于跟腱与皮肤之间 跟腱囊:位于跟腱止端与跟骨之间
二、治疗足外翻的手法
患者仰卧 助手将患侧踝关节上方固定 医生右手托住患侧足跟部,左手扶住患侧足背 先对抗牵引,接着医生将足顺时针、逆时针转 动数次。 医生右手拇指压于内踝下缘,并向外侧推顶, 其余四指将足跟向内侧扳动,医生左手将足背 向外侧扭转,并使之过度背屈。
三、治疗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手法
患者仰卧 助手将患侧踝关节上方固定 医生一手将患侧足跟托住,另一手握住患侧足背 对抗牵引,然后将踝关节反复摇晃数次,再对抗牵引约 1分钟,医生突然加大力度,将足沿小腿纵轴下拉 , 足背屈固定
第七节 足部的常用手法
一、拇外翻手法
拇趾骨和第一跖骨之关节 倾斜超过15度。
⑶横弓: 功能:有弹性,可缓冲震荡;保护足底血管、神经。
一、治疗足内翻手法
足外翻:足跟轴向外偏 斜,同时伴有扁平足和 舟骨塌陷,小腿中点、 跟腱中心、跟骨中心三 点连线呈 》《 型 足内翻:足跟轴向内侧 偏移,三点连线呈 《 》 型
患者仰卧(右脚内翻) 助手将患侧踝关节上方固定 医生左手托住患侧足跟,右手扶住患侧足背 先对抗牵引,接着医生将足顺时针、逆时针转 动数次。 医生左手拇指压于患侧外踝下缘向内侧推顶, 其余四指将患侧足跟向外侧扳动,右手将患侧 足背向内侧扭转,并使之过度背屈
(二)深层结构
1.踝管 屈肌支持带(分裂韧带):深筋膜在内踝与跟骨之间增厚而成 踝管:由屈肌支持带与内踝、跟骨内侧面共同构成 四个骨纤维管:由屈肌支持带向深部发出3个纤维隔形成 前: 胫骨后肌腱及腱鞘 趾长屈肌腱及腱鞘 胫后A、V及胫神经 后: 踇长屈肌腱及腱鞘 意义:①是小腿后区与足底之间的通道,感染可相互蔓延 ②踝管综合征
四、坐骨神经牵拉手法 直腿抬高试验,又称Lasegue征。 为神经根受刺 激的表现。嘱病人仰卧,两下肢伸直,医师一手置 于膝关节上,使下肢保持伸直,另一手将下肢抬起。 正常人可抬高70度以上,如抬高不到30度,即出 现由上而下的放射性疼痛,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见于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或腰骶神经根炎等。 为增加坐骨神经牵拉强度可被动使踝关节背屈,如 有椎间盘突出症时,坐骨神经的串痛将明显加剧, 此方法称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即Lasegue征)。
⑷腓骨
位于小腿外侧部。长骨, 一体两端:腓骨头,腓骨 颈,外踝。
一、治疗膝关节上楼 困难的手法
A、外推髌骨 B、外下推髌骨 C、下压髌骨
二、治疗膝关节下 楼困难的手法
三、膝关节的松动手法
四、治疗膝内翻手法
以两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两足内踝能相碰 而两膝不能靠拢为主要表现的畸形疾病。俗称 “O型腿”、“罗圈腿”、“弓形腿”、“箩筐 腿”。指的是在膝关节处,小腿的胫骨向内旋 转了一个角度。
三、足底
(一)浅层结构
1.皮肤:致密而坚厚,移动性差 2.浅筋膜:有纤维束将皮肤与足底深筋膜紧密相连
(二)深层结构
深筋膜:浅层:中间部增厚形成足底腱膜
深层:称为骨间跖侧筋膜 1.足底腱膜:呈尖向后的三角形,发出2个肌间隔 形成3个骨筋膜鞘(内侧、中间、外侧) 作用:保护足底血管、神经,加强足纵弓 2.足底肌:分3群 内侧群:3块,踇展肌、踇短屈肌、踇收肌 中间群:13块,趾短屈肌1块、蚓状肌4块、足底方肌1块、 骨间足底肌3块、骨间背侧肌4块 外侧群:2块,小趾展肌、小趾短屈肌
三、治疗大腿内收肌 群 挛缩手法
内收肌群, 5块:耻骨 肌、长收 肌、短收 肌、大收 肌、股薄 肌
患者仰卧,膝关节屈曲45°左右
助手将患者双足对掌,并扶持住足部,医生双 手压于患者双侧膝关节内侧
同时向外侧推动膝关节,使患者双膝关节的距 离达到最大限度时,双手同时突然将双侧关节 向外方弹压5~6次
股骨
人体最粗壮、最长的长骨, 长度约占身高的1/4。 位置:大腿部。 形态结构:一体两端 上端:股骨头,股骨头凹, 股骨颈,大转子、小转子, 转子间线,转子间嵴,颈干 角。 体部:圆柱形,稍向前凸。 粗线,臀肌粗隆。 下端:股骨内、外侧髁, 髁间窝,股骨内、外上髁。
一、髋关节松动手法 (一)被动屈髋 患者仰卧位 医生一手压住患侧髂前上棘,另一手前臂挽住 患者患侧膝关节上方后侧 一手下压髂前上棘,另一手挽住患侧膝关节上 方后侧使其髋关节屈曲
A、内外旋小腿 B、屈曲位向内弹拉小 腿 C、伸直位向内弹拉小 腿
五、治疗膝关节外翻手法
以两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两膝能相碰,两足内 踝分离而不能靠拢为主要表现的畸形疾病。又称碰 腿症,俗称“外八字腿”,是较常见的下肢畸形。 其畸形与膝内翻相反,两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 当两膝相碰,两足内踝分离而不能靠拢。两下肢膝 外翻者,形如“X”状,故又名“X”形腿。单下肢 膝外翻者,状如“K”字形,又名“K”形腿。
2.腓骨肌上、下支持带
腓骨肌上支持带:连于外踝与跟骨外侧面之间 腓骨肌下支持带:前连伸肌下支持带,后附跟骨 作用:固定腓骨长、短肌腱于外踝下方和跟骨外侧面 损伤:腓骨肌腱滑脱(弹响踝)
3.踝关节的韧带
内侧韧带(三角韧带):厚而坚韧 外侧韧带(3条):较薄弱,易受损伤 距腓前韧带 距腓后韧带 跟腓韧带
一、踝前区和足背 (一)浅层结构
1.皮肤:较薄,移动性较大 2.浅筋膜:疏松,肌腱和浅静脉清晰可见。 ⑴浅静脉: 内侧端→大隐静脉
足背静脉弓 外侧端→小隐静脉 隐神经 足背外侧皮神经 足背内侧皮神经 足背中间皮神经 腓深神经终支
⑵皮神经:
(二)深层结构
1.伸肌上支持带(小腿横韧带) 2.伸肌下支持带(小腿十字韧带) 3.足背动脉:踇长伸肌腱外侧可摸到搏动
(二)被动后伸髋关节 患者俯卧 助手压住患侧臀部,医生拉住患侧踝关节上部, 使髋关节后伸
助手下压患侧臀部,医生和助手弹性上拉和下 压
(三)被动内收外展髋关节 患者俯卧 助手压住患侧臀部,医生手挽住患侧膝关节上部பைடு நூலகம்使患肢外展内收,角度适当
二、髋关节研磨手法 患者仰卧 助手双手压住患者双侧髂前上棘,将骨盆固定, 医者一手挽住患侧膝关节处,另一手握住患侧 踝关节上方 使患侧下肢屈膝屈髋,进行顺时针转动髋关节 30~50次,然后再逆时针转动30~50次
自由下肢骨
⑴股骨
人体最粗壮、最长的长骨, 长度约占身高的1/4。 位置:大腿部。 形态结构:一体两端 上端:股骨头,股骨头凹, 股骨颈,大转子、小转子, 转子间线,转子间嵴,颈干 角。 体部:圆柱形,稍向前凸。 粗线,臀肌粗隆。 下端:股骨内、外侧髁, 髁间窝,股骨内、外上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