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实验总结

合集下载

病理生理学实验报告总结

病理生理学实验报告总结

病理生理学实验报告总结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学科,实验是其重要的教学和研究手段之一。

通过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学实验,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疾病的本质,还能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以下是对近期病理生理学实验的总结。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项目。

其中,“缺氧实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实验中,我们分别设置了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的模型。

通过观察小鼠在不同缺氧条件下的行为变化、皮肤黏膜颜色以及存活时间等指标,直观地了解了不同类型缺氧的特点和机制。

在低张性缺氧模型中,我们将小鼠置于密闭的缺氧瓶中,随着瓶内氧气的逐渐消耗,小鼠出现了呼吸加深加快、活动减少等表现。

皮肤黏膜也由最初的粉红色逐渐变为暗红色,最终小鼠因严重缺氧而死亡。

这让我们认识到低张性缺氧主要是由于氧分压降低导致的,机体通过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来试图代偿,但当缺氧严重到一定程度时,代偿机制无法维持生命活动。

血液性缺氧模型则是通过给小鼠注射亚硝酸盐,使其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

我们观察到小鼠很快出现了皮肤黏膜青紫、呼吸困难等症状,存活时间明显缩短。

这使我们明白了血液性缺氧是由于血红蛋白的质或量发生改变,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而引起的。

循环性缺氧实验中,我们通过结扎小鼠的部分血管,造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小鼠出现了局部组织水肿、发绀等表现,进一步理解了循环障碍对组织供氧的影响。

组织性缺氧实验是通过给小鼠注射氰化物,抑制细胞的氧化过程。

小鼠迅速出现了抽搐、昏迷等症状,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细胞利用氧障碍在组织性缺氧中的关键作用。

除了缺氧实验,“水肿实验”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通过给大鼠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观察其全身或局部组织的水肿情况。

在实验中,我们测量了大鼠的体重、尿量、血浆蛋白含量等指标,并对组织进行了病理切片观察。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分析了导致水肿发生的因素,如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等。

病理学实验报告

病理学实验报告

病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本次病理学实验旨在通过对病理组织切片的观察和分析,巩固和加深对病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常见疾病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1、病理组织切片:包括正常组织切片和各种病变组织切片,如炎症、肿瘤、心血管疾病等。

2、显微镜:双目显微镜。

3、实验教材和图谱:用于对照和参考。

三、实验方法1、首先,在显微镜下选择低倍镜观察切片的整体结构,了解组织的大致形态和分布。

2、然后,转换到高倍镜,仔细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排列方式以及细胞核、细胞质的变化。

3、对照实验教材和图谱,对观察到的病理变化进行识别和分析。

4、记录观察结果,包括病变的部位、范围、性质以及细胞的特征等。

四、实验结果(一)炎症1、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肉眼观察:阑尾肿胀、充血,表面附有脓性渗出物。

镜下观察:阑尾壁各层均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上皮部分坏死脱落,腔内有脓性渗出物。

2、慢性胆囊炎肉眼观察:胆囊壁增厚,粗糙,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

镜下观察:胆囊壁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部分黏膜上皮化生。

(二)肿瘤1、鳞状细胞癌肉眼观察:肿块呈菜花状,表面粗糙,有溃疡形成。

镜下观察:癌细胞呈巢状排列,细胞间桥明显,角化珠形成,核大、深染,有异形性。

2、腺癌肉眼观察:肿块呈结节状,质地较硬,切面灰白色。

镜下观察:癌细胞形成腺管状结构,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

(三)心血管疾病1、动脉粥样硬化肉眼观察:主动脉内膜可见黄色斑块,向管腔内突出,使管腔狭窄。

镜下观察:内膜下有大量泡沫细胞聚集,形成脂质条纹,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纤维组织增生。

2、心肌梗死肉眼观察:心肌梗死灶呈不规则地图状,颜色淡黄,质地较软。

镜下观察:梗死灶心肌细胞坏死,细胞核消失,周围有充血、出血带,后期有肉芽组织形成。

五、结果分析(一)炎症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因子的防御性反应。

病理标本观察实验报告总结

病理标本观察实验报告总结

病理标本观察实验报告总结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病理标本的观察,了解病理学基本概念和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以及掌握常用病理标本处理技术。

二、实验过程1. 病理标本制备:将小鼠肝脏、心脏、肾脏等器官取出,用生理盐水清洗后固定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中。

2. 石蜡包埋:将固定好的组织标本经过甲醇梯度脱水后,用乙醇和苯并加入适量的石蜡进行包埋处理。

3. 切片染色:将包埋好的标本切成5μm厚度的切片,然后进行染色处理。

其中常用的染色方法有HE染色、Masson染色等。

三、实验结果1. 小鼠肝脏切片观察:肝细胞排列紧密,中央静脉周围有明显血窦。

HE染色显示肝细胞核大而圆,胞浆呈深粉红色。

Masson染色显示纤维化程度较轻。

2. 小鼠心脏切片观察:心肌细胞排列整齐,有明显的纵横交错的纤维。

HE染色显示心肌细胞核圆形,胞浆呈深粉红色。

Masson染色显示心肌纤维化程度较轻。

3. 小鼠肾脏切片观察:肾小球内有明显毛细血管丛,肾小管排列整齐。

HE染色显示肾小球内有明显的Bowman囊和肾小管,核呈圆形或椭圆形。

Masson染色显示肾小球内无明显纤维化。

四、实验分析通过对病理标本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器官在组织结构上存在差异。

例如,肝脏中央静脉周围有血窦,而心脏和肾脏则不存在这种结构。

同时,在不同染色方法下,我们也可以观察到不同的病理变化。

例如,在Masson染色下,我们可以看到组织中是否存在明显的纤维化。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病理学基本概念和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掌握了常用病理标本处理技术。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不同器官在组织结构上的差异以及不同染色方法下观察到的病理变化。

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病理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学教学实践报告总结(3篇)

病理学教学实践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引言病理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和预后的认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为了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现将实践报告总结如下。

二、实践背景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病理学知识体系日益丰富,临床病理学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病理学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脱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

为了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我们开展了以下教学实践活动。

三、实践内容1. 课程设置与改革(1)优化课程结构:我们将病理学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两部分,理论教学以基础病理学为主,实践操作以临床病理学为主,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更新教学内容:结合最新病理学研究成果,更新教材和讲义,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2. 教学方法改革(1)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和预后,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2)开展翻转课堂: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进行讨论和答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互动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病理学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实践操作培训(1)加强实验室建设:完善实验室设施,确保实验教学顺利进行。

(2)规范操作流程:对实验操作进行规范化培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3)开展实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四、实践效果1. 学生成绩显著提高:通过教学实践,学生的病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了显著提高,考试成绩普遍提高。

2. 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增强:案例教学法和翻转课堂的实施,使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3. 教学质量得到认可:同行专家和学生对病理学教学实践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实践模式具有推广价值。

五、总结与展望1. 总结本次病理学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了教学质量。

病理分析实验报告

病理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病理切片,了解常见病理变化的特点,掌握病理诊断的基本方法,提高病理学诊断水平。

二、实验内容1. 实验材料(1)病理切片:肝脂肪变性、肉芽组织、淋巴结结核、肾小球波变等。

(2)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染色液等。

2. 实验步骤(1)观察大体标本观察肝、肾脂肪变性、心肌褐色萎缩、心肌肥大、肾盂积水、骨折愈合、亚急性黄色肝萎缩、脑液化性坏死、下肢干性坏疽、肝水肿、皮肤愈合等大体标本,了解其形态学特点。

(2)观察病理切片观察肝脂肪变性、肉芽组织、淋巴结结核、肾小球波变等病理切片,了解其镜下特点。

(3)绘图绘制肉芽组织切片,要求比例、颜色、病变组织各部分准确。

(4)病理诊断根据观察结果,对病理切片进行病理诊断。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肝脂肪变性(1)大体特点:肝体积增大,淡黄色,边缘圆钝,切面油腻感。

(2)镜下特点:脂肪变的细胞质中出现大小不等的球形脂滴,细胞核被挤压偏位。

(3)病理诊断:肝脂肪变。

2. 肉芽组织(1)大体特点:呈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2)镜下特点:可见新生的毛细血管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伴有炎性细胞浸润。

(3)病理诊断:肉芽组织。

3. 淋巴结结核(1)大体特点:淋巴结肿大,质硬,切面呈干酪样坏死。

(2)镜下特点:结核结节,中央为干酪样坏死,周围为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上皮样细胞及朗汉斯巨细胞。

(3)病理诊断:淋巴结结核。

4. 肾小球波变(1)大体特点:肾脏体积增大,表面不平整。

(2)镜下特点:肾小球体积增大,细胞增生,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毛细血管壁增厚,出现新月体。

(3)病理诊断:肾小球波变。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常见病理变化的特点,了解了病理诊断的基本方法,提高了病理学诊断水平。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认真观察,分析病变特点,准确判断病理诊断。

五、实验体会1. 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病理学诊断水平。

病理解剖实训实验报告总结

病理解剖实训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背景病理解剖实训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人体解剖学知识,了解疾病的形态学变化,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

本次实验于2023年X月X日在XX医学院解剖实验室进行,实验对象为XX号尸体。

二、实验目的1. 熟悉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知识,掌握人体主要器官的解剖结构。

2. 了解疾病对人体器官形态学的影响,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临床实践技能。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

三、实验内容1. 人体解剖学基本知识讲解:由实验指导老师讲解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人体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和功能等。

2.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依次进行以下步骤:a. 皮肤剥离:使用手术刀、手术剪等工具,将皮肤从肌肉层上剥离。

b. 骨骼系统解剖:观察骨骼的形态、结构,了解骨骼与肌肉、内脏器官的连接关系。

c. 消化系统解剖:观察胃、小肠、大肠等器官的形态、结构,了解消化系统的功能。

d. 呼吸系统解剖:观察气管、支气管、肺等器官的形态、结构,了解呼吸系统的功能。

e. 循环系统解剖:观察心脏、血管等器官的形态、结构,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

f. 泌尿系统解剖:观察肾脏、膀胱等器官的形态、结构,了解泌尿系统的功能。

g. 生殖系统解剖:观察男性、女性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了解生殖系统的功能。

h. 神经系统解剖:观察大脑、脊髓、神经等器官的形态、结构,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

3. 疾病形态学观察:观察实验尸体的病理切片,了解疾病对人体器官形态学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人体解剖学基本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了人体主要器官的解剖结构。

2. 疾病形态学观察结果:在观察病理切片时,学生发现实验尸体存在以下疾病:a. 肿瘤:观察到大肠、肺等器官存在肿瘤细胞。

b. 炎症:观察到肝脏、肾脏等器官存在炎症细胞。

c. 脱水:观察到皮肤、肌肉等组织存在脱水现象。

病理学实验总结与体会

病理学实验总结与体会

病理学实验总结与体会病理学实验总结与体会病理学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研手段,在此类实验中,我们可以研究各类疾病的发展机制以及治疗方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病理学实验的学习和实践,我开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一、细胞实验在细胞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观察、鉴定不同类型的细胞,分析其病理生理机制以及不同的变化情况。

通过对细胞生长情况的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类型的疾病是如何导致细胞死亡或分化的。

另外,在细胞实验中,我们可以给予不同的治疗手段,比如药物,从而挖掘出更多治疗方案的可能性。

二、组织实验组织实验则更多地呈现在药物研发过程中。

通过对动物体内不同组织样本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作用于人体的药物对不同组织的影响。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用各种手段比较不同药物的效果,以及不同剂量是否存在可接受的安全性。

三、动物实验动物实验在病理学实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一定的人为操作,我们可以了解人类患者所疾病病变的进程,从而通过动物实验挖掘出更多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手段。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给予不同治疗手段,比如药物或手术等。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结果进行患者风险评估,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医学工作。

总之,在经过病理学实验的学习与实践中,我逐渐认为,人体的生命是相对脆弱的,所以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科学的探究和研究。

病理学实验可以作为重要的手段之一,为我们发现和研究疾病奠定基础。

病理学实验中的每个步骤都需要我们谨慎而认真地对待,因为这涉及到大量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问题。

在未来的病理学实验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实验安全,严格执行相关实验操作规程,努力为医学研究做出更多贡献。

病理缺氧实验报告结论

病理缺氧实验报告结论

一、实验概述本次实验旨在探讨病理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及其耐受性。

通过模拟不同类型的缺氧环境,观察小鼠在不同缺氧条件下的生理变化,分析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进一步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结果1. 缺氧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在乏氧性缺氧条件下,小鼠呼吸频率逐渐加快,呼吸幅度增大,肺通气量增加。

随着缺氧程度的加深,呼吸频率进一步加快,肺通气量显著增加。

这表明乏氧性缺氧对呼吸系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促使机体通过增加呼吸频率和肺通气量来代偿缺氧。

2. 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在乏氧性缺氧条件下,小鼠的中枢神经系统逐渐出现兴奋和抑制现象。

初期,小鼠表现为精神亢奋、活动增加;随着缺氧程度的加深,小鼠出现意识模糊、反应迟钝、动作不协调等现象。

这表明乏氧性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 缺氧对血液颜色的影响在乏氧性缺氧条件下,小鼠的血液颜色逐渐由鲜红色变为暗红色。

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超过5g/dl时,小鼠的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即发绀。

这表明乏氧性缺氧导致机体缺氧程度加重,血液中的氧合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脱氧血红蛋白增多。

4. 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1)个体差异:实验中发现,较小的小白鼠因个体发育不完全,大脑对呼吸中枢更不敏感,故其缺氧能力常大于较大的小白鼠,即存活时间更长。

(2)缺氧瓶的密闭性:缺氧瓶的密闭性越好,进入其中的氧就越少,小白鼠存活时间就越短,反之亦然。

(3)钠石灰:钠石灰用于吸收瓶中CO2以排除CO2的干扰。

实验中发现,钠石灰不能有效地吸收CO2,使瓶中存有低浓度CO2,从而促进呼吸,导致本组小白鼠的存活时间比前几个班各组的更长。

三、结论1. 乏氧性缺氧对呼吸系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促使机体通过增加呼吸频率和肺通气量来代偿缺氧。

2. 乏氧性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导致小鼠出现精神亢奋、意识模糊、反应迟钝等现象。

3. 乏氧性缺氧导致机体缺氧程度加重,血液中的氧合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脱氧血红蛋白增多,出现发绀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细胞脂肪变性:镜下见肝小叶结构存在,小叶中部分肝细胞胞浆中出现大小不等的类圆形脂滴空泡。

空泡大者可将肝细胞核挤到胞浆一侧。

肉芽组织:镜下见大量由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实性细胞索及扩张的毛细血管,新生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体积较大,呈椭圆形,向腔内突出。

在新生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增生的成纤维细胞。

此外常可见大量的渗出液和各种炎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白噬细胞等)慢性肺淤血:镜下见费小静脉和肺泡壁毛细血管高度扩张淤血,肺泡壁变厚,肺泡腔内可见红细胞和心衰细胞。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腔内由脓液形成,由大量脓细胞坏死脱落的粘膜上皮及红细胞组成。

部分粘膜组织坏死脱落,粘膜上皮不完整;阑尾壁明显增厚,阑尾各层均高度充血水肿。

并可见大量中性白细胞弥漫浸润,部分毛细血管内可见白细胞边集附壁。

负着黏着与内皮细胞表面,部分区域可见出血。

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癌细胞形成大小形态不一的巢状结构,癌巢之间是肿瘤间质,为含有血管和免疫细胞儿的结缔组织,实质(癌巢)与间质界限清楚。

癌巢内的癌细胞,外层为立方形或矮柱状(似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内层为排列紊乱的复层癌细胞(似鳞状上皮的棘细胞层),部分癌细胞之间可见细胞间桥;癌巢的中心可见红染层状的角化现象,称为角化珠或癌珠。

癌细胞异型性显著,核分裂象多见,并有病理性核分裂象。

风湿性心肌炎:心肌间质内靠近小血管旁可见梭形和椭圆形阿少夫小体(风湿小体、风湿肉芽肿)。

高倍镜下可见小体中央有少量红染的纤维素样坏死,外围为风湿细胞。

风湿细胞体积大,圆形、多边形,边界清楚而不整,胞浆丰富,偏嗜碱性,核大,圆形或椭圆形,核膜清晰,染色质集中于中央,横切面似枭眼状,纵切面似毛虫状,外围可见少量的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大叶性肺炎:低倍镜下肺泡腔内被渗出物充填。

肺组织变实。

高倍镜下可见肺泡腔内有大量的纤维素渗出,纤维素网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及少量的巨噬细胞。

肺泡间隔受压变薄,毛细血管受压管腔变小。

肝硬化: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分割肝小叶并包绕肝细胞团形成假小叶。

假小叶间纤维间隔厚薄不均,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及小胆管增生,假小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中央静脉缺失或偏位,有的有两个或更多中央静脉,有的假小叶内可见门管区,假小叶大小不一肝细胞水肿明显,并可见再生的肝细胞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多数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球囊内可见纤维性或纤维细胞性的新月体或环形体。

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或出现均质红染的玻璃样小滴。

有些肾小管萎缩或消失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滤泡上皮增生呈单层柱状或形成乳头突人腔内,并有小滤泡形成,滤泡腔内胶质稀薄,滤泡周边胶质出现许多吸收空泡。

间质血管丰富、充血,淋巴细胞增生浸润,局部可见淋巴滤泡形成混合血栓:镜下见血栓有白色血栓和充满小梁间红色血栓构成,血小板小梁边缘可见中性粒细胞附着。

异物肉芽肿:镜下见在异物周围有多少不等的巨噬细胞、异物多核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慢性肾盂肾炎:病变呈灶性分布,以肾小管和肾间质受累最重。

肾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伴较多的慢性淋巴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消失。

部分肾小管代偿性扩张,腔内有均质红染的胶样管型。

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有些肾小球的球囊周围纤维组织增生(球囊周围纤维化) ,肾小球逐渐发生纤维化和玻璃样变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增宽,充满大量的中性粒细胞纤维素和少量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邻近脑皮质轻度水肿流行性乙型脑炎:低倍镜下脑组织内可见大小不一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浅染的筛网状软化灶。

高倍镜观察,可见血管明显扩张,周围间隙增宽,有的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围管浸润;小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结节;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肾凝固性坏死:梗死灶内可见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组织结构轮廓,细胞核溶解,细胞结构消失,胞浆嗜酸性增强红染。

坏死区边缘血管扩张充血、出血,形成充血一出血带,伴炎细胞浸润。

结节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滤泡增生,形态多样,大小不一,可见储有大量胶质的巨滤泡和不含胶质的小滤泡,上皮扁平或立方,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将甲状腺组织包绕形成大小不一的结节壮病灶。

肝细胞水肿:肝细胞体积增大,胞浆疏松淡染,胞质内可见红然细小颗粒。

严重者肝细胞体积明显增大。

有多角形变为圆型,包浆完全透明(气球样变),肝血窦因肝细胞水肿而变窄,肝细胞排列紊乱。

皮肤乳头状瘤:肿物向皮肤表面儿呈外生性的生长,形成许多儿乳头状隆起,表面灰白色,肿瘤下方有蒂与正常皮肤相连。

化脓性脑膜儿炎:在蛛网膜下腔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脑膜增后其内血管儿扩张充血。

肝脓肿:镜下见肝组织内有多处界限清楚的化脓性病灶,病灶内肝组织溶解坏死。

中性粒细胞,脓细胞浸润,外周为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和慢性炎细胞组成的脓肿膜包绕。

肉瘤:瘤细胞弥漫分布,无巢样结构形成,实质与间质界限不清,间质内可见较多扩张的毛细血管,瘤细胞大小不一样,形态各异,核分裂现象多见,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

动脉粥样硬化:肉眼观动脉内膜面可见一隆起的斑块。

镜下可见斑块表面为玻璃样变的,深层为大量红染的无定形坏死物质,其内有胆固醇结晶的针形空隙,并可见紫蓝色的钙盐沉着。

底部及周边可见肉芽组织,少量泡沫细胞和淋巴细胞,动脉中膜变薄。

小叶性肺炎:低倍镜下可见散在分部的实变去,病灶中细支气管壁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黏膜上皮部分坏死脱落。

管腔内可见由中性粒细胞,脓细胞和脱落坏死的黏膜组织组成的脓性渗出物。

炳灶肺组织呈化脓性炎,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肺泡腔内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和脓细胞儿。

病灶周围肺组织部分肺泡腔扩张,部分肺组织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肺泡腔内浆液渗出。

慢性肝瘀血:瘀血肝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表面光滑,被膜紧张,福尔马林固定后切面呈棕褐色与灰黄色相间的花纹(新鲜慢性瘀血肝脏可呈红黄相间条纹状,形似中药槟榔片的花纹,故称为槟榔肝。

)门脉性肝硬变(小结节性肝硬化):肝脏体积缩小,被膜增厚,硬度增加,表面呈颗粒状或细小结节状,直径多为0.1 ~0. 5cm,大小较一致,切面见大小较均匀的灰黄色结节,结节周围被灰白色组织分割或包绕。

小肠出血性梗死:部分小肠颜色呈暗黑红色,肠壁明显增厚,肠腔内可见血性液体,其余小肠颜色呈灰粉色足的干性坏疽:足趾端坏死组织呈黑褐色,无光泽,干燥皱缩,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肝细胞脂肪变性:镜下见肝小叶结构存在,小叶中部分肝细胞胞浆中出现大小不等的类圆形脂滴空泡。

空泡大者可将肝细胞核挤到胞浆一侧。

肉芽组织:镜下见大量由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实性细胞索及扩张的毛细血管,新生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体积较大,呈椭圆形,向腔内突出。

在新生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增生的成纤维细胞。

此外常可见大量的渗出液和各种炎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白噬细胞等)慢性肺淤血:镜下见费小静脉和肺泡壁毛细血管高度扩张淤血,肺泡壁变厚,肺泡腔内可见红细胞和心衰细胞。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腔内由脓液形成,由大量脓细胞坏死脱落的粘膜上皮及红细胞组成。

部分粘膜组织坏死脱落,粘膜上皮不完整;阑尾壁明显增厚,阑尾各层均高度充血水肿。

并可见大量中性白细胞弥漫浸润,部分毛细血管内可见白细胞边集附壁。

负着黏着与内皮细胞表面,部分区域可见出血。

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癌细胞形成大小形态不一的巢状结构,癌巢之间是肿瘤间质,为含有血管和免疫细胞儿的结缔组织,实质(癌巢)与间质界限清楚。

癌巢内的癌细胞,外层为立方形或矮柱状(似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内层为排列紊乱的复层癌细胞(似鳞状上皮的棘细胞层),部分癌细胞之间可见细胞间桥;癌巢的中心可见红染层状的角化现象,称为角化珠或癌珠。

癌细胞异型性显著,核分裂象多见,并有病理性核分裂象。

风湿性心肌炎:心肌间质内靠近小血管旁可见梭形和椭圆形阿少夫小体(风湿小体、风湿肉芽肿)。

高倍镜下可见小体中央有少量红染的纤维素样坏死,外围为风湿细胞。

风湿细胞体积大,圆形、多边形,边界清楚而不整,胞浆丰富,偏嗜碱性,核大,圆形或椭圆形,核膜清晰,染色质集中于中央,横切面似枭眼状,纵切面似毛虫状,外围可见少量的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大叶性肺炎:低倍镜下肺泡腔内被渗出物充填。

肺组织变实。

高倍镜下可见肺泡腔内有大量的纤维素渗出,纤维素网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及少量的巨噬细胞。

肺泡间隔受压变薄,毛细血管受压管腔变小。

肝硬化: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分割肝小叶并包绕肝细胞团形成假小叶。

假小叶间纤维间隔厚薄不均,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及小胆管增生,假小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中央静脉缺失或偏位,有的有两个或更多中央静脉,有的假小叶内可见门管区,假小叶大小不一肝细胞水肿明显,并可见再生的肝细胞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多数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球囊内可见纤维性或纤维细胞性的新月体或环形体。

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或出现均质红染的玻璃样小滴。

有些肾小管萎缩或消失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滤泡上皮增生呈单层柱状或形成乳头突人腔内,并有小滤泡形成,滤泡腔内胶质稀薄,滤泡周边胶质出现许多吸收空泡。

间质血管丰富、充血,淋巴细胞增生浸润,局部可见淋巴滤泡形成混合血栓:镜下见血栓有白色血栓和充满小梁间红色血栓构成,血小板小梁边缘可见中性粒细胞附着。

异物肉芽肿:镜下见在异物周围有多少不等的巨噬细胞、异物多核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慢性肾盂肾炎:病变呈灶性分布,以肾小管和肾间质受累最重。

肾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伴较多的慢性淋巴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消失。

部分肾小管代偿性扩张,腔内有均质红染的胶样管型。

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有些肾小球的球囊周围纤维组织增生(球囊周围纤维化) ,肾小球逐渐发生纤维化和玻璃样变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增宽,充满大量的中性粒细胞纤维素和少量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邻近脑皮质轻度水肿流行性乙型脑炎:低倍镜下脑组织内可见大小不一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浅染的筛网状软化灶。

高倍镜观察,可见血管明显扩张,周围间隙增宽,有的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围管浸润;小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结节;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肾凝固性坏死:梗死灶内可见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组织结构轮廓,细胞核溶解,细胞结构消失,胞浆嗜酸性增强红染。

坏死区边缘血管扩张充血、出血,形成充血一出血带,伴炎细胞浸润。

结节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滤泡增生,形态多样,大小不一,可见储有大量胶质的巨滤泡和不含胶质的小滤泡,上皮扁平或立方,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将甲状腺组织包绕形成大小不一的结节壮病灶。

肝细胞水肿:肝细胞体积增大,胞浆疏松淡染,胞质内可见红然细小颗粒。

严重者肝细胞体积明显增大。

有多角形变为圆型,包浆完全透明(气球样变),肝血窦因肝细胞水肿而变窄,肝细胞排列紊乱。

皮肤乳头状瘤:肿物向皮肤表面儿呈外生性的生长,形成许多儿乳头状隆起,表面灰白色,肿瘤下方有蒂与正常皮肤相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