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硕士)

合集下载

计量经济学简单的课程论文范文

计量经济学简单的课程论文范文

计量经济学简单的课程论文范文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学界越来越被关注,其方法与工具也在实证研究中被广泛的应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篇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计量经济学论文》一翻转课堂的内涵传统的教学流程是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完成知识传递,然后通过课外作业促使学生完成知识内化。

翻转课堂则是对传统教学流程的颠倒安排,它将知识传授过程由课堂移到课外,让学生借助观看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课件或利用网络资源等自主、协作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则成为教师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讨论探究问题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的地方。

因此,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地位发生根本改变,教师由教学“主导者”和“控制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则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自主或协作去探究和构建知识,实现个性化学习。

由此可见,翻转课堂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通过提供教学视频、课件、文本等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自主、协作学习,完成知识的传授,然后在课堂上通过答疑解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的垄断,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主动去探究和构建知识,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技术发展推动教育变革的产物,被誉为预见未来的教育。

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与传统教学有本质的不同。

翻转课堂要想取得预期成效,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

首先,翻转课堂把知识的学习过程放在课外,由学习者自主学习或协作探究去完成,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其次,由于翻转课堂把知识的学习过程放在课外,所以需要有完善的信息化教学系统来支持,以满足学生随时随地自主、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再次,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教学视频、课件的制作以及各种系统工具的操作和应用,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授热荐10篇)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授热荐10篇)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授热荐10篇)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授热荐10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的学科,以济理论和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与电脑技术,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本篇文章主要给大家介绍几篇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供给大家作为一个参考。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授热荐10篇之第一篇: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四步法"摘要:"四步法"可以将计量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的核心呈现出来,让晦涩难懂的厚厚的一本计量经济学教科书变得"越来越薄", 从而收获良好的理论教学效果。

本文主要对"四步法"在模型和参数的显著性检验以及计量经济学检验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学生学习和掌握其他所有的假设检验方法提供思路。

关键词:四步法;课程教学;计量经济学;一、引言《计量经济学》是一门面向经济学类各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199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计量经济学为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八门核心课之一。

著名计量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克莱因教授指出:"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经成为经济学课程中最权威的一部分",对其他专业课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从教学实践上来看,各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着"学生难学"和"教师难教"的双重困境,因而引发了教师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学者们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比如,王乃静和李国锋(2001)、黄雪燕(2006)、李锐(2009)在教学过程中结合Eviews、R软件等应用软件探究了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难点问题;胡新艳和陈文艺(2006)提出了"探究(Exploration)-讨论(Discussion)-实践(Practice)"教学模式;万冰魂等(2018)将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引入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4个方面设计了OBE改革的具体内容;叶霖莉(2017)和王文静(2017)则提出了问题导向式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与案例教学(Case-based Learning)双轨教学模式以及刘冬萍(2018)基于任务驱动式教学(Task-driving Teaching)及问题导向式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的"三线一体"教学模式试图改进传统计量经济学讲授式教学的弊端。

有关计量经济学论文

有关计量经济学论文

有关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一:计量经济学教学能力培养论文1计量经济学教学中需培养的关键能力1.1独立的思辨能力1.2对经济现象或经济问题进行抽象研究的能力龄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关于犯罪的合适的计量模型。

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尝试进行这样的思考和训练。

1.3比较和评价不同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的能力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有一种能力特别重要,就是计量模型时需培养的比较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否能够在现有计量模型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发展出一个更能解释和贴近现实经济问题的计量模型。

这就需要学生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对其产生的背景和运用的计量原理、方法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且要学会通过不断的比较和深化,来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现有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学生完成学习能力上的一种升华。

比如,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不同时期的中国经济增长以及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不是平稳,时间序列估计和面板模型估计的结果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别等。

要弄清上述问题,不能局限于教科书之中,而是根据数据特征和研究问题本身,选择和运用合适的计量理论和方法,以及扩展和创新的前沿方法,等等。

2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模式改革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中的能力目标,笔者尝试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模式改革:2.1带着问题的启发式教学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要扮演好领航员和引导员的角色,在具体讲解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时,需要改变传统的上课方式,学会通过一个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作为引子,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概念学习中。

在讲授参数估计方法和假设检验时,教师要善于提出各种问题,比如为什么需要采用这种假设检验方法这种检验方法的优势和缺点是什么让学生先尝试回答,然后教师再公布正确答案,让学生在回答或准备问题的过程中,尽快地进入角色,熟悉上课所讲的内容。

其次,教师要能够有效地组织课堂,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授课内容中,有效地集中注意力,不要让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完整版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完整版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完整版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通过运用数理统计和经济理论分析来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

本文旨在探讨计量经济学在现代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

首先,计量经济学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利用实证数据来分析经济学中的问题,能够帮助经济学家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经济现象。

例如,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可以对通货膨胀、失业率、经济增长率等经济指标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其次,计量经济学在企业经济决策和市场预测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许多企业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市场需求、价格变动、产品销售等进行预测和分析,以便更好地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和产品定价策略。

同时,投资者和金融机构也可以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进行风险评估和投资组合优化,提高投资收益率和降低风险。

另外,计量经济学在社会政策评估和效果分析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政府部门可以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评估各种社会政策的效果和影响,例如教育政策、医疗保健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

通过对政策实施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客观评价政策的效果,为政府改进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总的来说,计量经济学在现代经济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增强人们对经济现象的理解,促进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还能够为企业经济决策、市场预测、社会政策评估等提供有力支持。

因此,进一步深化对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将会对推动经济领域的发展和进步起到积极作用。

此外,计量经济学也能够帮助经济学家们更准确地理解市场行为与市场效率。

通过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可以对供需关系、价格弹性、市场竞争等因素进行经验分析,为市场营销、产业咨询和市场调研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和理论支持。

这对于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制定战略计划,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计量经济学还在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分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际贸易中的各种关贸协定、贸易政策和汇率波动都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复杂的影响。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完整版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完整版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完整版引言。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运用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来研究经济现象。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和模型,以及它们在经济领域的应用。

在本文中,我将讨论我在这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并且对一些相关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一、计量经济学方法和模型。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和模型,包括线性回归模型、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分析等。

其中,线性回归模型是最基础的模型之一,它可以用来分析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通过线性回归模型,我们可以得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且进行预测和检验。

另外,时间序列分析是研究时间序列数据的一种方法,它可以用来分析经济变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我们可以研究经济变量的趋势、季节性和周期性等特征,从而进行预测和政策制定。

面板数据分析则是研究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的一种方法,它可以用来分析不同个体或单位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通过面板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研究个体特征对经济现象的影响,以及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计量经济学在经济领域的应用。

在实际经济研究中,计量经济学方法和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学等。

其中,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和模型,我们可以研究国民经济的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重要问题。

在微观经济学领域,计量经济学方法和模型可以用来研究市场结构、企业行为、消费者选择等问题。

通过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市场的运行机制,以及政策对市场的影响。

在金融学领域,计量经济学方法和模型可以用来研究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汇率市场等问题。

通过金融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金融市场的波动规律,以及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三、实证分析。

在本文的最后部分,我将通过一个实证分析来展示计量经济学方法和模型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

我选择了一个关于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实证研究。

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论文范文

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论文范文

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论文范文什么是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论文范文是怎样的?下面是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论文范文,仅供参考。

(1)充分利用校院两级提供的资源鼓励与支持课程组成员进修学习,拓展研究视野、提升教学才能。

(2)学习与借鉴国内外高校优秀教学经历与成果课程组一方面注重跟踪学科的开展,结合《计量经济学》国际国内的最新科研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跟踪国外、国家与省级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获取有益的经历与方法。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增强课程教学效果课程的考试分为两部分:实验和课程论文。

实验的考核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纯熟掌握计量软件EVIEWS的应用,可以纯熟进展建模求解并对模型的参数进展检验,进一步为科学研究的实证分析奠定根底;而课程论文的考核主要是增强学生的科研写作才能。

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课程组要反复研讨并通过与学生的反响交流,精心设计符合我校研究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适应和符合培养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在教学理论方面,课程组要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案例,加强理论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论文、课程实习等),注重培养学生在科研中应用本课程中相关知识与方法的才能。

在教学载体方面,课程组要做到全部教学资源上网共享,实现课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障碍教学。

由于我校管理类专业研究生需要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而非侧重在研究计量方法本身,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应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才能为主,课程教学应当理论与应用并重,融根本理论方法与应用为一体。

考虑到本学科的研究生大部分在本科没有系统学过本课程,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大多数研究的实际情况以及本课程的体系,反复精选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使之更加符合本专业教学的实际要求。

本课程以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为主,适当概要性地介绍“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的新开展与动态。

课程特别注重根本思想、经济背景、根本方法和实际应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和分析的根本理论与方法,并可以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现实的经济和管理问题。

计量经济学课程结课论文范文3篇

计量经济学课程结课论文范文3篇

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篇一:《形成性评价计量经济学》1形成性评价的可行性及必要性我国医学类院校最早成立统计学本科专业的是第四军医大学,随后中山大学、潍坊医学院、滨州医学院等院校也相继成立了统计学本科专业。

该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未来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和i皆发展,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可熟练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能在卫生行政机关、卫生防疫及医药相关部门从事统计调査、统计分析工作,或在医药卫生、教育机构从事科研与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我院统计学专业本科(卫生统计方向)自2006年开始招生,其培养友案涉及的主干课程可分为医学类(含基础医学_、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统计类、数学类、经济管理类、计算机类、外语及人文社会科学7类课程。

其中计量经济学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的核心课程之一,属于统计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掌握计量经济分析的方法和基础理论,通过模型研究经济问题的数量规律,对经济问题的前景做出正确的预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统计学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评价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即学生成绩由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组成。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终结性评价存在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内容缺乏全面性等诸多缺陷,而“一考定乾坤“的不公平评价方式也给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造成一定的考前突击、考试作弊现象ra,不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迄今为止,尚没有形成性评价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应用的文献,但形成性评价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表明,它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具有明显效果,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自信心得到增强M。

因此,有必要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应用形成性评价的具体方案进行探讨。

2调查结果分析自制“计量经济学课程形成性评价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态度等,以便改进。

计量经济学的论文2篇

计量经济学的论文2篇

计量经济学的论文范文一: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与改革分析一、引言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中重要的理论和应用分析工具。

正因为其重要性,1998年教育部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

在本科生阶段,除了经济、管理专业将其作为必修课程外,不少高校将其作为全校性选修课程。

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课程特点和日益显现的重要性,对当前普通高校学生的课程学习和老师教学,特别是对商科背景的本科生,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文献评述作为一门以经济与管理基本理论为基础,综合数学、统计学分析工具,以现代电子计算技术为依托的计量经济学,其知识面涉及之广、综合应用能力要求之强,是经管类专业课程中所罕见的,这也是计量经济学难教、难学的根本原因。

李均立、许海平归纳了该门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研教改建议。

马成文、金露、魏文华强调案例教学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并指出了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张柠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加大实验教学力度,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已有文献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通过对有关文献仔细地梳理后发现,现有文献存在一个特点:将焦点聚焦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上。

上述文献既存在合理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偏见。

三、商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问题(一)学生本身的问题1.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计量经济学需要大量计算与演算,学科本身与其他一些学科相比显得枯燥乏味一点。

在安徽省教学研究一般项目(2013jyxm240):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这一研究中完全不喜欢,不太喜欢以及持中立态度的同学占比59%,超过半数的同学是不非常喜欢这门课程的,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太高。

2.数学基础薄弱商科学生有大多数是文科生,数学基础薄弱。

而计量经济学需要良好的统计学,运筹学和数学基础,这就导致了商科学生难以学好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

(二)老师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过于死板目前,国内教学很多教师只进行理论教学,而没有实验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在当代社会,旅游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在旅 游上的消费也越来越多。本文通过对中国城镇居民旅游花费与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 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城镇居民旅游人数的实证分析,运用从计量经济模型的 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模型运用对这一问题作出解释,希望能够得出对中国城镇居民 旅游花费的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
0.997788 0.997346 299.5727 1346157. -133.0589 2255.818 0.000000
Mean dependent var S.D. dependent var Akaike info criterion Schwarz criterion Hannan-Quinn criter. Durbin-Watson stat
y 0 1 x1 2 x2
中假定
k xk
x1 (为描述方便)是其余变量的一个线性组合,即在辅助回归
k xk
2
x1 0 2 x2 3 x3
2Hale Waihona Puke 中 R 1 ,那么此时原回归模型就存在完全多重共线性;如果方程 R 接近 1,那么就 称回归模型存在高度多重共线性。(一般而言,在实际应用当中,多重共线性指的是高度 多重共线性) 多重共线性的影响 在回归方程中,有
Sample: 1995 2013 Included observations: 19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X2 X3 X4
-1216.870 0.304365 0.019655 9.514691
299.1730 0.501880 0.034690 0.427519
棘轮效应:家庭消费即受本期绝对收入的影响,更受以前消费水平的影响。收入变化 时,家庭宁愿改变储蓄以维持消费稳定。 为了分析中国城镇居民旅游花费与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 城镇居民旅游人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选取了知网 1995-2013 年的统计数据。
3.建立回归分析模型
为了建立相关模型,我选取了我国 1995 年到 2013 年的我国城镇居民的旅游总花费与 及其相关因素的数据的统计资料。见表 1.(来自知网年鉴统计数据)
数越来越小于 R2,这相当于对增加新自变量的惩罚;对于很小的 n 和很大的 k, R 可能远 小于 R2,甚至 R 可能为负, R 为负表明相对于自由度个数而言,该回归方程是个很差的 拟合模型。由回归结果可以得出结论, =0.998 好。 =0.997 说明模型对样本拟合非常良
2 2
2
4.2.2 F 检验:回归整体显著的 F 检验 在 Eviews 中报告的 F 检验实际上是对于所有自变量的排除约束进行检验,即原假设认 为没有一个自变量可以影响应变量,用参数表示为:
因此将城镇居民旅游总花费设为 Y,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 收入为 Y= + ,将城镇居民旅游人数设为 + + + 。 。建立回归模型为:
,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
Eviews 回归结果如下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1/05/16 Time: 23:07
5801.658 5815.129 14.42726 14.62608 14.46090 1.910892
通过 Eviews 回归分析我们能够看到结果: Y= + + -1216.87
T 值为:(0.606) (0.567) (22.256) (-4.067) F 值为 2255.818 D·W 值:1.911 =0.998 =0.997
H0 : 1 2
k 0
实际上得到的受约束的模型为:
y 0
所有自变量被从方程中除去,所以 H0 等同于:
H0 : R 2 0
即因变量的变异一点都没有得到解释,因此回归整体显著性的 F 统计量可以定义为:
R2 k F 1 R2 n k 1
在本实验中, F 统计值为 2255.818,其相伴概率 p 为 0.000,显示出回归整体是极为 显著的。 4.2.3 多重共线性检验 多重共线性的基本概念 在回归模型
2 文献综述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 凯恩斯在《货币通论》中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其主要理论观点是认为,人们的消费支 出是由其当期的可支配收入决定的。当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时,其中用于消费的数额也会 增加,但是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重是下降的,因此随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在收入 中的比重是下降的, 而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则是上升的。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假定了消费是人们收入水平的函数,也称为绝对收入消费函数。 当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时,其中用于消费的数额也会增加,但是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 比重是下降的,因此随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是下降的,而储蓄在收入中 所占的比重则是上升的。 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 该假说的基本思想是,在稳定的收入增长时期,总储蓄率并不取决于收入;储蓄率要 受到利率、收入预期、收入分配、收入增长率、人口年龄分布等多种因素变动的影响;在 经济周期的短周期阶段中,储蓄率取决于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的比率,从而边际消费倾向 也要取决于这一比率,这也就是短期中消费会有波动 的原因,但由于消费的棘轮作用,收入的减少对消费减少的作用并不大,而收入增加 对消费的增加作用较大;短期与长期的影响结合在一起了。当期收入和过去的消费支出水 平决定当期消费。该假说间接的说明了消费对于经济周期稳定的作用。 示范效应:家庭消费决策主要参考其他同等收水家庭,即消费有模仿和攀比性。
我国 1995 年-2013 年城镇居民旅游总花费及其相关因素 中国 城镇居民旅游总花费 (亿元)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2001 年 2000 年 1999 年 1998 年 1997 年 1996 年 1995 年 20692.6 17678 14808.6 9403.8 7233.8 5971.7 5550.4 4414.7 3656.1 3359 2404.1 2848.1 2651.7 2235.3 1748.2 1515.1 1551.8 1368.4 1140.1 中国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 数((上年=100)) 102.6 102.7 105.3 103.2 99.1 105.6 104.5 101.5 101.6 495.2 479.4 475.1 479.9 100.8 472.8 479 481.9 467.4 116.8 中国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 收入(元) 29547.1 26959 23979.2 21033.4 18858.1 17067.8 14908.6 12719.2 11320.8 10128.5 9061.2 8177.4 6907.1 6316.8 5888.8 5458.3 5188.5 4844.8 4288.1 中国 城镇居民旅游人数 (百万人次) 2186 1933 1687 1065 903 703 612 576 496 459 351 385 375 329 284 250 259 256 246
关键词:实证,模型,旅游
1.引言
旅游消费是在人们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之后而产生的更高层次的消费需要。它包括以下 五个方面:保健性旅游消费,基础性旅游消费,文化性旅游消费,享乐性旅游消费和纪念 性旅游消费。同旅游者收入水平、旅游者结构密切相关,也同旅游产品结构与产品质量密 不可分。我国的城镇居民的旅游总花费与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 和城镇居民旅游人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我们对城镇居民的旅游总花费与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 和城镇居民旅游人数进行 Eviews 回归分析。分析对我过城镇居民的旅游总花费的主要因 素。
2
R2 1
SSR n k 1 n 1 1 (1 R 2 ) SST n 1 n k 1
2
相比较 R2 而言, R 考虑到了自由度,对在回归方程中增加新的自变量施加了惩罚。
2 2 其具有以下性质:由于 k 0 ,则 R R 。即随着模型中自变量的增加,调整的判定系
-4.067446 0.606450 0.566591 22.25561
0.0010 0.5533 0.5794 0.0000
R-squared Adjusted R-squared S.E. of regression Sum squared resid Log likelihood F-statistic Prob(F-statistic)
我们可以大概观察到散点图,如下
30,000
25,000
20,000 X2 X3 X4
15,000
10,000
5,000
0 0 4,000 8,000 12,000 16,000 20,000 24,000 Y
4 实证研究
4.1 经济意义检验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居民消费指数 每增加 1 个单位,城镇居民旅游总花费就会增加 0.304 亿元;在假定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 下,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每增加 1 个单位,城镇居民旅游总花费就会增加 0.020 亿元; 在假定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城镇居民旅游人数每增加 1 个单位,城镇居民旅游总花费 就会增加 9.515 亿元,这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相一致。 4.2 统计检验 4.2.1 拟合优度检验:调整的判定系数( R )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中国城镇居民旅游花费与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家 庭人均收入和城镇居民旅游人数的实证分析
作 者 专 业 指导教师 学 院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