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原油采收率原理(EOR)第六章-B

合集下载

提高原油采收率原理EOR第六章表面活性剂驱

提高原油采收率原理EOR第六章表面活性剂驱
CMC即可 增溶
微乳的类型: 微乳类型:水外相微乳、油外相微乳、中相微乳(过渡态)
图6-1 微乳类型的转换
微乳类型决定于:活性剂的类型、使用温度、油的性质 (如烃的碳数)、水中的电解质(种类和浓度)、体系 中的助表面活性剂(种类和浓度)
微乳的准(pseudo)三组分相图
(a)水溶性表面活性剂 (b)油溶性表面活性剂 图6-2 微乳的准三组分相图
四、泡沫驱
泡沫配制 水:淡水,也可用盐水 气:氮气、二氧化碳气、天然气、炼厂气或烟道气 起泡剂:主要是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或非离子型表面活
性剂 在起泡剂中还可加入适量的聚合物(提高水的粘度,从 而提高泡沫的稳定性)和盐(调整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 油平衡)。
四、泡沫驱
对起泡剂的亲水基而言,在亲油基选定后,亲水基的亲水性强一些 为好,这主要是亲水基的亲水性越强,形成气泡膜的排液速度越小, 泡沫越稳定;亲水基的亲水强弱参考如下顺序:
图6-3 图6-2中A、B两点的相态
O——
W
一活 组性 分剂
和 ;助 油活 为性 一剂 组为 分一
组 分 准; 三水 组和 分盐 为 另
S
油水比1:1
活性剂浓度不变
盐 可 以 调 整 值
HLB
随着盐含量的增加,表面活性剂由亲水性变至亲油性,微乳体系的类 型由水外相微乳(L)变成油外相微乳(U)。
图 4-5 30℃不同含盐量时相体积的变化(1)5g/LNaCl,形成水外相微乳;(2)15g/LNaCl,中相微乳; (3)25g/LNaCl,形成油外相微乳;(4)100g/LNaCl
地面发泡:将气体通过浸在起泡剂溶液中的发泡器进行发泡,然 后将泡沫注入地层中。 地下发泡:将水、气和起泡剂注入地下,利用孔隙的分散和机械 作用,在油藏中生成泡沫。

chapter6提高采收率原理全解PPT课件

chapter6提高采收率原理全解PPT课件

释放出含碳化合物作为依然存活的细胞的食物;
.
5
(一)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4.油田微生物驱使用的微生物
原生物:单细胞动物; 藻类:大的,具有光合作用的植物细胞; 病毒:只能在别的活细胞中生存和繁殖; 真菌:丝状有机体,有时是单细胞 细菌:具有生长繁殖全部机能的最小有机体;
适合微生物驱油中使用,大多数细菌有特定的细胞形状,
地衣菌素
.
16
(2)生物聚合物
表7-7中列出了常用的一些生物聚合物及生产 这些生物聚合物的菌种。
表7-7
微生物菌种
甘兰黑腐病 黄单胞菌
假单胞菌属 棕色固氮菌 塔希提欧氏
植病杆菌 印度产粘固
氮菌
生物聚合物 微生物菌种
杂多糖黄胞 胶
多糠 藻肮酸
Zanflo PS-7
粘质甲基单 胞菌
肠膜状明串 珠菌
出芽短梗霉 菌
近岩石的污染细菌的形成和生长; • (2)通过一个溶菌原周期,再紧接着一个
裂解周期来抑制细菌采油作业时注入的 细菌在油藏的更深部位无目的地过分滋 长。
.
12
三、 微生物采油工艺 (一)微生物采油工艺 (二) 筛选条件 (三) 微生物采油的发展前景
.
13
(一)微生物采油工艺
1. 地面法
生物活性剂驱油法 生物聚合物驱油法
如球形、杆状、弹簧状螺旋和游丝状螺旋。细菌的平均
大小是0.5~1.0μm宽、1~5.μm长。
6
(二)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机理
1. 微生物对油层的直接作用 2. 微生物产生代谢产物的作用
.
7
(二)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机理
1. 微生物对油层的直接作用: (1) 在岩石表面的繁殖占据孔隙空间而驱出原油; (2) 通过降解原油而使原油的粘度降低。

chapter6提高采收率原理ppt课件

chapter6提高采收率原理ppt课件

目的与意义
提高采收率可以增加油田的最终可采 储量,延长油田的开采寿命,提高油 田的经济效益。
提高采收率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 破坏,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02 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聚合物驱油
1 2 3
聚合物驱油
通过向油层中注入高分子聚合物,增加油层中水 溶液的粘度,降低油水流度比,从而提高采收率。
在提高采收率的同时,应注重环境保护和 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 调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加强采收策略和管理的研究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关注采收技术和设备的 创新,探索更高效、智能的采收方法和设 备,以提高采收率。
应加强对采收策略和管理的研究,优化采 收计划和组织,提高采收效率和可持续性 。
拓展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关注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鼓励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合作与 交流,共同推动提高采收率原理的研究和 应用。
较好的应用前景。
热力驱油
热力驱油
通过向油层中注入热能,降低原油粘度,提高其流动性,从而提高 采收率。
原理
热能能够降低原油粘度,使其更容易流动,从而提高采收率。此外, 热能还能使原油中的轻质组分挥发,降低界面张力,提高洗油能力。
应用
热力驱油技术适用于稠油油田和重质原油油田,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03 提高采收率的原理分析
提高采收率原理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 提高采收率的原理分析 • 提高采收率的应用实例 • 提高采收率的挑战与展望 • 结论
01 引言
背景介绍
01
石油和天然气是现代工业的重要 能源和化工原料,提高采收率对 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提高采收率(EOR)技术方法及其机理

目前提高采收率(EOR)技术方法及其机理

目前EOR技术方法主要有哪些,分别论述其机理?1化学驱(Chemical flooding)定义:通过向油藏注入化学剂,以改善流体和岩石间的物化特征,从而提高采收率。

1.1聚合物驱(Polymer Flooding)(1)减小水油流度比M(2)降低水相渗透率(3)提高波及系数(4)增加水的粘度聚合物加入水中,水的粘度增大,增加了水在油藏高渗透部位的流动阻力,提高了波及效率。

高渗透部位流动时,水所受流动阻力小,机械剪切作用弱,聚合物降解程度低,则聚合物分子就易于缠结在孔隙中,增大高渗透部位的流动阻力。

反之,低渗透率部位,聚合物分子降解作用强,,反而容易通过低孔径孔隙,而不堵塞小孔径。

1.2表面活性剂驱(Surfactant Flooding)(1)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吸附,可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界面张力的降低意味着粘附功的减小,即油易从地层表面洗下来,提高了洗油效率;(2)改变亲油岩石表面的润湿性(润湿反转)一般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均大于亲油性,在地层表面吸附,可使亲油的地层表面反转为亲水,减小了粘附功,也即提高了洗油效率;(3)乳化原油以及提高波及系数驱油用的表面活性剂的HLB 值一般在7—18范围,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可稳定水包油乳状液。

乳化的油在向前移动中不易重新粘附润湿回地层表面,提高了洗油效率。

此外,乳化的油在高渗透层产生贾敏效应,可使水较均匀地在地层推进,提高了波及系数;(4)提高表面电荷密度当驱油表面活性剂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时,它在油珠和地层表面上吸附,可提高表面的电荷密度,增加油珠与地层表面的静电斥力,使油珠易被驱动界质带走,提高了洗油效率;(5)聚集并形成油带若从地层表面洗下来的油越来越多,则它们在向前移动时可发生相互碰撞。

当碰撞的能量能克服它们之间的静电斥力时,就可聚并并形成油带。

油带向前移动又不断聚并前进方向的油珠,使油带不断扩大,最后从生产井采出;(6)改变原油的流变性表面活性剂水溶液驱油时,一部分表面活性剂溶入油中,吸附在沥青质点上,可以增强其溶剂化外壳的牢固性,减弱沥青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削弱原油中大分子的网状结构,从而降低原油的极限动剪切应力,提高采收率。

提高石油采收率

提高石油采收率

第一章注水及空气驱油技术1.原油采收率Er:采出原油量与原始地质储量的百分数或比值。

2.一次采油:利用油层原有的天然能量采油,采油成本低,采出程度低。

二次采油:利用人工补充能量采油,机械能采油,采出程度和采油成本相对较高。

三次采油:利用物理化学能采油,即通过改变地层,流体的性质,特别是界面性质进行采油,采油成本高,采出程度高。

四次采油:利用生物能,核能等方法采油。

3.波及系数Ev:油藏被工作剂驱洗过的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数。

4.驱油效率Ed:被工作剂冲洗下来的油量与波及区域内总油量比值的百分数。

5.Er=Ev-Ed6.残余油:①剩余油:由于注水波及系数低,注入水未波及的区域内剩余的原油。

②残余油:注入水在波及区域内或孔道内已扫过区域仍然残留而未能被驱走的原油7.毛管数:粘滞力与局部毛细管力的比值。

(增大毛管数可降低残余油饱和度)8.影响水驱油效率的因素:①油藏岩石的润湿性②油层沉积韵律的影响:正韵律油层、反韵律油层、复合韵律油层③粘滞力和毛管力的影响9.影响波及系数Ev的因素:①油藏流体粘度(粘度↑,Ev↓)②流度比的影响③非均质的影响④井网的影响10.流度比:驱替相的流度与被驱替相的流度之比。

M=1,油水流动性能相同。

M<1水的流度小于油的流度,利于驱油,Ev高。

M>1水的流度大于油的流度11.油水前缘:分隔油区与油水两相区的界面。

水驱油前缘推进方式:①活塞式推进②非活塞式推进。

12.粘性指进:当一相流体驱替与其不混溶的另一相流体时,由于两相流体粘度的差异,造成驱替相流体在两相接触处呈分散液束,像手指状向前推进的现象。

13.舌进:在油层平面上,注入水沿高渗透区域高渗透区或高渗透带,首先到达油井,其水线前缘成舌状,故称舌进。

第二章聚合物驱油技术1.聚合物溶液驱油:把聚合物添加到注入水中,提高注入水的粘度,降低驱替介质的流度的一种改善水驱的方法。

2.聚合物:由被称为单体的低分子物质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油气田开发概论第6章、提高采收率技术

油气田开发概论第6章、提高采收率技术

4、化学复合驱
化学复合驱是由聚合物、活性剂、碱以各种形式组合驱动。 包括:二元驱和三元驱。
驱 油 机 理 聚合物的流度控制作用:聚合物可以使水相粘度增加,渗透率降低, 以提高波及系数为主;
降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或碱与原油中的酸性成份反应就地生成的 表面活性剂,可降低相间界面张力和残余油饱;
另外:复合驱还有碱驱所具有的乳化携带、捕集、聚并、润湿反转等 机理。
2、提高原油采收率 ——在我国各油田的潜力非常大。 原油可采储量的补充,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已探明地质储量中采收率的提
高。
注水开采只是整个油田开发全过程度一个阶段,而提高采收率则是油田 开发永恒的主题。
四、提高采收率的途径
第一,通过降低流度比以提高波及系数,同时尽可能适应油层的非均质
性,以减少非均质性对驱油过程的不利影响;
Recovery”,即EOR或Improvement Oil Recovery,即IOR)。
概 述
一次采油
依靠
天然能量
人工注水 注气
化学驱 混相驱 热力采油 微生物采油
二次采油
立足
物理、机械和力学等宏观 作用
三次采油 (强化采油)
应用
化学、物理、热力、生物 或联合微观驱油作用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提高石油采收率(EOR) ——向地层中注入驱油剂,改善油藏及其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提高 宏观与微观驱油效率的采油方法统称为提高石油采收率方法。
二、气驱
凡是以气体作为主要驱油介质的采油方法统称为气驱(Gas Flooding)。
按照相态特性分类:混相驱和非混相驱 按照驱替介质分类:二氧化碳驱 氮气驱 轻烃驱 烟道气驱
1、混相驱油法
混相驱:指向油藏中注入一种能与原油在地层条件下完全或部分混相的流体

提高原油采收率EOR

提高原油采收率EOR

1第一章1.波及系数:指注入流体波及区域的体积与油藏总体积之比。

2.洗油效率:指注入流体在波及范围内,采出的油量与波及区内石油储量的体积之比。

3.采收率:油藏累计采出的油量与油藏地质储量比值的百分数。

从理论上来说,取决于波及效率(系数)(EV )和驱(洗)油效率(ED ) 。

因此,采收率(ER )定义为:ER (η)=EV · ED4.影响采收率的因素:(1)地层的不均质性(2)地层表面的润湿性(3)流度比(4)毛管数(5)布井 5.流度比:指驱油时驱动液流度与被驱动液(原油)流度之比。

w ro orw w o o w o o w w o w wo k k k k /k /k M μμμμμμλλ====6.毛管数:粘滞力与毛管力的比值。

毛管数增大,洗油效率提高,使采收率提高(即剩余油饱和度减少)-影响残余油饱和度的主要因素。

σμd d V Nc =7.增大毛管数的途径: (1)减小σ水驱油时,毛管数的数量级为10-6。

从图1-8可以看到,若将毛管数的数量级增至10-2,则剩余油饱和度趋于零。

若油水界面张力由101mN.m-1降至10-3mN.m-1数量级,即满足此要求。

因此提出表面活性剂驱和混相驱的采油法。

(2)增加µd这也是提出聚合物驱的依据。

(3)提高Vd 但有一定限度。

8.、第二章1.2.在亲水地层,毛细管上升现象是水驱油的动力,在亲油地层,毛细管下降现象是水驱油的阻力。

233.Jamin 效应:是指液珠或气泡通过喉孔时由于界面变形而对液流产生的阻力效应。

)R 1R 1(2p p 2112-=-σ4.(1)Jamin 效应始终是阻力效应,亲水地层Jamin 效应发生在油珠或气泡通过喉孔之前;亲油地层Jamin 效应发生在油珠或气泡通过喉孔之后。

(2)Jamin 效应具有叠加作用即总的Jamin 效应是各个喉孔Jamin 效应的加和。

5.润湿现象:固体表面上一种流体被另一种流体取代引起表面能下降的过程。

提高采收率1

提高采收率1

《提高采收率原理》习题第一章:原油采收率及其影响因素一、概念1.EOR:它是常规油藏的三次采油技术及非常规油藏强化采油技术的总称。

2.原油采收率:无水采收率:油水前缘突破时总采油量与地质储量之比。

经济极限采收率:注水达到经济极限(含水率95%—98%)时总采油量与地质储量之比。

采出程度:油田在某一阶段的“采收率”(目前采收率) 它是指油田在某一阶段的累积采油量与地质储量之比。

3.面积波及效率:工作剂扫过的面积与油藏面积的比值。

4.洗油效率:驱替流体波及区内驱出的原油与该区域内总含油量之比。

5.流度比:驱替液的流度与被驱替液 (原油 )的流度之比。

6.剩余油:水位波及到的区域内所剩余的油。

7.残余油:注入水波及区水洗后所剩的油。

8.毛管数:驱油过程中粘滞力和局部毛管力的比值,即驱动力和毛管阻力的比值。

9.界面张力:相接触面上由于分子间引力的不同而产生的力,单位:mN/m 。

10.指进:是在排驱过程中由于油水粘度差异而引起的微观排驱前缘不规则的指状穿入油区的现象。

11.舌进:指油水前缘沿渗透层突进的现象。

12 变异系数二、简答常规油藏的特点:1 地层能量充足2 岩石储油物性好3 原油流动性好非常规油藏的特点:1地层能量低2 岩石储油物性差 3 原油流动性不好1. 写出流度比与毛管数的定义式,说明流度比、毛管数与原油采收率的关系;从流度比与毛管数的定义出发,分析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途径和方法。

2. 推导原油采收率ER与波及系数EV和洗油效率ED的关系,说明提高采收率的途径有那些?答:已知: A, h, φ, Soi , Sor 等1),ER=产油量/储量=波及区产出油/储量=(波及区原油储量-波及区残余油)/ 储量=(AshsφSoi-AshsφSor)/ AhφSoi =(Ashs/Ah) *{(Soi-Sor) /Soi}2)、提高采收率的途径:Ev­:合理部署井网、调整吸水剖面、降低流度比、合理选择井网、合理注采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活性水驱(活性剂的浓度小于CMC)
以活性水作驱油剂的驱油法叫活性水驱。 活性水属稀表面活性剂体系,其中的表面活 性剂浓度小于临界胶束浓度。
二、胶束溶液驱(活性剂的浓度大于CMC,但 其质量分数不超过0.02)
以胶束溶液作驱油剂的驱油法叫胶束溶液驱。 胶束溶液也属稀表面活性剂体系,其中表面活 性剂浓度大于临界胶束浓度,但其质量分数不 超过2×10-2。
油水比1:1
活性剂浓度不变
盐 可 以 调 整 值
HLB
图6-4 微乳随盐含量增加的相态变化
随着盐含量的增加,表面活性剂由亲水性变至亲油性,微 乳体系的类型由水外相微乳(L)变成油外相微乳(U)。
以微乳作驱油剂的驱油法叫微乳驱。
预冲段塞可以是盐水段塞或牺牲剂段塞
图6-5
微乳驱段塞图
1-剩余油;2-预冲洗液;3-微乳;4-聚合物溶液;5-水
单泡法—测定泡沫的寿命(起泡升至液面到破裂所需时间)。
搅拌法—由泡沫随时间的变化求出Lf=∫Vdt/VO).
可交替向地层注气泡剂溶液和气体,也可同时分别 从油套管注入地层。
图6-11 泡沫驱油效果 泡沫特征值:1-0.00(水驱);2-0.72;3-0.85;4-0.91
乳状液驱是以乳状液作为驱油剂的驱油法。地面配好 后注入地层。酸性原油与碱水乳化后效果较好。
图6-7 相体积分数、界面张 力、采收率、磺酸盐滞留量 与盐含量的关系
图6-8 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增溶参数与盐含量关系
处于最佳盐含量下的中相微乳有以下特点 (图6-7、图6-8):
(1)中相微乳与油的界面张力(σMO)和中相微乳与 水的界面张力( σMW)处在相等的最低值。 (毛管阻力小-取决于最大一个界面张力。) (2)表面活性剂的滞留量最小。 (σ越低,界面层堆积越紧密,电荷密度越大, 静电斥力越大,滞留量越小。)
第六章 表面活性剂驱
Surfactant Flooding
第一节 什么叫表面活性剂驱
用表面活性剂体系作驱油剂的驱油法叫 表面活性剂驱。 表面活性剂体系 稀表面活性剂体系(如活性水、胶束溶液) 浓表面活性剂体系(如上相微乳、中相微 乳和下相微乳) 泡沫、乳状液也包括在表面活性剂体系 之中
表面活性剂驱包括下列的驱油法:
第三节
表面活性剂驱用的活性剂
一、磺酸盐型表面活性剂
石油磺酸盐是一类重要的磺酸盐型表面活性剂,它可 用磺化剂(如三氧化硫)将芳香烃含量高的石油或石油 馏分磺化再用碱中和制成: RArH+SO3-RArSO3H RArSO3H+NaOH-RArSO3Na+H2O
表6-1 石油磺酸盐的规格
成分 活性物 矿物油 水 硫酸钠
第六节 表面活性剂驱的进展
1、抗温抗盐表面活性剂的研制开发 2、泡沫驱油技术的完善与应用 3、超低界面张力的研究 4、表面粘弹性研究 5、聚合物改性(引入表面活性基团)
本章小结
上相微乳、下相微乳、泡沫驱、泡沫特征值等
• 一、基本概念:活性水驱、胶束溶液驱、微乳驱、 • 二、基本原理:微乳驱的准三组分相图分析;水
图6-1
微乳类型的转换
微乳的准(pseudo)三组分相图
另活 一性 组剂 分和 助 ;活 油性 为剂 一为 组一 分组 分 ; 准水 三和 组盐 分为
W
(a)水溶液表面活性剂 (b)油溶性表面活性剂 图6-2 微乳的准三组分相图 S-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W-盐水;O-油
S O——
图6-3 图6-2中A、B两点的相态
外相微乳驱的相图描述;微乳驱的段塞。
• 三、思考题:表面活性剂驱(四种方法)提高采
收率的机理分析;举例说明表面活性剂驱主要的活 性剂类型;适合表面活性剂驱油田的筛选标准是什
么;举例说明表面活性剂驱存在的问题及其进展。
W为控制流度的的聚合物溶液, X为驱油的水外相微乳组成, B为剩余油或水中的饱和度。
微乳性质与含盐量的关系
图6-6 水外相微乳驱的相图描述 聚合物溶液驱动水外相微乳的组成沿WX变化, 水外相驱动剩余油的组成沿XB变化。L的组 成变化先沿XM变化,后沿MW帽形的边沿线变 化。XM一段为混相的水外相微乳驱,MB一段 为非混相的水外相微乳驱。
二、乳化
用改性木质素磺酸盐作牺牲剂;用羟基铝(锆)预处 理地层,选用耐盐活性剂等。
类似碱驱,乳化机理也是表面活性剂驱的重要机理。表面 活性剂驱的产出液为原油与水的乳状液。
三、流度控制
可用聚合物溶液或泡沫控制流度。
由于表面活性剂体系流度大于油的流度,所以表面活性剂体 系也易沿高渗透层指进入油井而不起驱油作用。
>0.35 不限 >10 <2740 <93 砂岩
地层温度必须低于表面活性剂的浊点,界面张 力最好达到10-3mN/m。
第五节 表面活性剂驱存在的问题
一、滞留
表面活性剂在地层中有四种滞留形式,即吸附(主要吸附在蒙 脱石界面上)、溶解(在三次剩余油和水中溶解)、沉淀(由阴离 子型表面活性剂与多价金属反应生成)和与聚合物不配伍,由此产 生絮凝、分层。
气相氧化法和液相氧化法
三、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主要用有聚氧乙烯基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它 由烷基醇、烷基苯酚或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聚氧 乙烯制得。
平平加型表面活性剂,如:
OP型表面活性剂,如: Tween型表面活性剂,如:
四、非离子型-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这是一类耐盐、耐高价金属离子的表面活 性剂,有下列几种:
(3)增溶参数VO/VS (单位体积表面活性剂增 溶油的体积)与Vw/VS (单位体积表面活性剂增 溶水的体积)达到相等的最大值。
(对水和油有最适宜的平衡关系) (4)采收率最高 由于中相微乳在最佳盐含量下有许多特点、优 点,所以中相微乳驱得到比油外相微乳驱或水 外相微乳驱好的驱油效果。
中相微乳M驱比油外相微乳驱U、水外 相散在液体中,以气体为分散相,液体为 连续相的分散体系 -固体泡沫和液体泡沫
泡沫驱是一种用泡沫作驱油剂的驱油法。
泡沫由水、气、起泡剂组成,起泡剂中除
表面活性剂外还有聚合物(增加体相粘度)和
盐(调整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
泡沫属Bingham塑性流体。
泡沫特征值是描写泡沫性质的一个重要 数值。泡沫特征值是指泡沫中气体体积对 泡沫总体积的比值。 通常泡沫特征值是在0.52~0.99之间。
三采剩余 油与二采 剩余油之 比(水驱 10-6)
图6-16 Sorc/Soc与Nc的关系 (数据点由不同条件得出)
图6-18 相对渗透率曲线随油水界面张力的变化 油水界面张力 1-大于10mN· -1;2-接近0.5mN· -1;3-接近0mN· -1 m m m
界面张力降低→毛管阻力降低→剩余油 饱和度和束缚水饱和度降低→采收率提高
耐盐性能好,耐高价金属离子
第四节 表面活性剂驱油田的筛选标准
参数 密度 原油 粘度 成分 矿化度/(mg/l) 水 Ca2+、Mg2+含量/ (mg/l) 含油饱和度/Vp 厚度/m 油藏 渗透率×103/μm2 埋深/m 温度/℃ 岩性 要求 <0.934 <35 轻烃含量高 <4×104
<500
表面活性剂浓度10倍于临界胶束浓度或更大的 浓度时,胶束一般是非球形的。 (棒状、棒状胶 束六角、层状胶束等)
在胶束溶液中,除了表面活性剂外,还需加入 醇和盐。
三、微乳驱(表面活性剂的质量分数超过0.02) 微乳的组成和类型: 微乳组成:微乳属浓表面活性剂体系,由 水、油、活性剂、助活性剂、盐组成。 微乳类型:水外相微乳、油外相微乳、中 相微乳(过渡态)
3、乳化机理
驱油用的表面活性剂可稳定水包油乳状 液。 乳化的油不易重新粘湿润湿回地层表面, 提高了洗油效率。 乳化的油在高渗透层产生叠加的Jamin
效应,可使水较均匀地在地层推进,提高
了波及系数。
4、提高表面电荷密度原理
图6-13 驱油过程中提高表面电荷密度的作用
阴离子活性剂的吸附,提高了电荷密度, 增加了地层与油珠的静电斥力,易被带走, 提高了洗油效率。
w(成分)×102 50~80 5~30 2~20 1~6
合成磺酸盐是另一类重要的磺酸盐型表面活性剂。 可由相应的烃类(如烷烃、烷基苯、烷基甲苯、 烷基二甲苯)用相应的合成方法制得。烷基磺酸 盐、烷基芳基磺酸盐,α-烯烃磺酸盐等属这一类 磺酸盐。
二、羧酸盐型表面活性剂
石油羧酸盐是一类重要的羧酸盐型表面活性剂, 它由石油馏分通过气相氧化得石油羧酸,再用碱 皂化石油羧酸得石油羧酸盐。 但是羧酸盐型表面活性剂的耐盐、耐高价金属 离子的能力远不如磺酸型表面活性剂。
第二节 表面活性剂提高采收率的机理
表面活性剂驱提高采收率的原因与碱驱大体相同
一、活性水驱机理
1、低界面张力原理
w粘附= 油水 1+ cos ) (
式中,w粘附-粘附功; σ油水-油水界面张力; θ-油对岩石表面的润湿角。
活性剂吸附—降低界面张力—粘附功减小— 洗油效率提高
2、润湿反转机理
图6-12 表面活性剂使地层表面润湿反转
三、微乳驱机理
微乳驱有胶束溶液驱的全部机理,即 1. 低界面张力机理; 2.润湿反转机理; 3.乳化机理; 4.增溶机理; 5.提高表面电荷密度机理; 6.聚并形成油带机理。 由于微乳属浓表面活性剂体系,所以微 乳驱在增溶机理和提高表面电荷密度机理 上比胶束溶液驱更突出。
四、泡沫驱机理
泡沫的分散介质为表面活性剂溶液,根据 表面活性剂在其中的的浓度,它应具有活性 水或胶束溶液的性质,因此具有与它们相同 的驱油机理。 泡沫驱还有两个提高采收率的机理。 1. 通过Jamin效应的叠加,提高驱动介质的 波及系数。 2. 驱油泡沫中的气泡,可依孔道的形状而变 形,能有效地将波及到孔隙中的油驱出,提 高洗油效率。
5、聚并形成油带机理 若从地层表面洗下来的油越来越多, 则它们在向前移动时可发生相互碰撞, 产生聚并,形成油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