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相实验报告(成分组织观察分析)
金相分析实训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金相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构造。
2. 掌握金相试样的制备过程。
3. 学习金相显微组织的观察方法。
4. 通过实验,提高对金属材料显微组织的认识,为后续材料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打下基础。
二、实验原理金相分析是一种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金属材料显微组织的方法。
通过观察金属材料的显微组织,可以了解其成分、结构、性能等方面的信息。
金相显微镜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光学透镜将物体放大,使其细节清晰可见。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金相显微镜、抛光机、砂轮机、显微镜载物台、显微镜切片机、显微镜镜头、显微镜光源等。
2. 材料:金属试样、金相砂纸、抛光布、脱脂棉、3~5硝酸酒精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金属试样制备(1)将金属试样切割成合适尺寸,并进行粗磨、精磨、抛光等处理。
(2)将磨光后的试样放入显微镜切片机,进行切片处理。
(3)将切片放入脱脂棉中,用3~5硝酸酒精溶液清洗,去除油污。
2. 金相试样制备(1)将清洗干净的切片放入显微镜载物台上,调整切片位置。
(2)用显微镜镜头观察切片,选择合适的部位进行磨光。
(3)用金相砂纸对切片进行粗磨、精磨,直至切片表面平滑。
(4)将磨光后的切片放入抛光机中,用抛光布进行抛光处理。
3. 金相显微组织观察(1)将抛光后的切片放入金相显微镜中,调整光源和焦距。
(2)观察切片的显微组织,记录其形态、分布、尺寸等信息。
(3)分析切片的显微组织,了解其成分、结构、性能等方面的信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发现金属试样具有以下显微组织:(1)晶粒组织:金属试样晶粒大小不一,分布不均。
(2)析出相:金属试样中存在析出相,形态各异。
(3)夹杂:金属试样中存在夹杂,分布不均。
2.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对金属试样的显微组织进行分析:(1)晶粒组织:晶粒大小和分布对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
晶粒细化可以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2)析出相:析出相的形态、分布和数量对金属材料的性能有显著影响。
金相组织观察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金相组织观察实验报告篇一:金相试样制备试验报告金相试样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了解金相显微试样制备原理,熟悉金相显微试样的制备过程。
(2)初步掌握金相显微试样的制备方法。
二、实验原理金相试样制备金相试样制备过程一般包括:取样、粗磨、细磨、抛光和浸蚀五个步骤。
1.取样从需要检测的金属材料和零件上截取试样称为"取样"。
取样的部位和磨面的选择必须根据分析要求而定。
截取方法有多种,对于软材料可以用锯、车、刨等方法;对于硬材料可以用砂轮切片机或线切割机等切割的方法,对于硬而脆的材料可以用锤击的方法。
无论用哪种方法都应注意,尽量避免和减轻因塑性变形或受热引起的组织失真现象。
试样的尺寸并无统一规定,从便于握持和磨制角度考虑,一般直径或边长为15~20mm,高为12~18mm比较适宜。
对那些尺寸过小、形状不规则和需要保护边缘的试样,可以采取镶嵌或机械夹持的办法。
金相试样的镶嵌,是利用热塑性塑料(如聚氯乙烯),热凝性塑料(如胶木粉)以及冷凝性塑料(如环氧树脂+固化剂)作为填料进行的。
前两种属于热镶填料,热镶必须在专用设备一镶嵌机上进行。
第三种属于冷镶填料,冷镶方法不需要专用设备,只将适宜尺寸(约φl5~20mm)的钢管、塑料管或纸壳管放在平滑的塑料(或玻璃)板上,试样置于管内待磨面朝下倒入填料,放置一段时间凝固硬化即可。
2.粗磨粗磨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点:1)修整有些试样,例如用锤击法敲下来的试样,形状很不规则,必须经过粗磨,修整为规则形状的试样;2)磨平无论用什么方法取样,切口往往不十分平滑,为了将观察面磨平,同时去掉切割时产生的变形层,必须进行粗磨;3)倒角在不影响观察目的的前提下,需将试样上的棱角磨掉,以免划破砂纸和抛光织物。
黑色金属材料的粗磨在砂轮机上进行,具体操作方法是将试样牢牢地捏住,用砂轮的侧面磨制。
在试样与砂轮接触的一瞬间,尽量使磨面与砂轮面平行,用力不可过大。
金相实验报告

金相实验报告金相实验是一种常用的金属材料分析方法,主要通过对样品进行预处理、金相显微观察和分析来得出该材料的性质和组成。
本次实验使用了金相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对不同材料进行观察和分析,得出了精确的分析结果。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
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解不同材料的组织结构、成分、相对密度等参数。
实验原理及步骤本次实验使用金相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来分析不同材料的组织结构,其中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预处理:首先将不同材料制成小块,将其用磨片机进行打磨,直至样品表面光滑均匀。
2.金相显微镜观察:将处理好的样品放入金相显微镜中,通过金相显微镜获得样品的显微组织结构图像。
3.光学显微镜观察:将处理好的样品放入光学显微镜中,通过光学显微镜获得样品的显微组织结构图像。
4.分析结果:根据观察到的图像和结构,分析出样品的组成、成分、相对密度等参数。
实验结果本次实验分别对不同材料进行了金相显微镜观察和光学显微镜观察,并根据观察结果得出了分析结果。
1.不锈钢材料的分析首先对不锈钢材料进行了金相显微镜观察,可以得到如下的观察图像:和镍组成的奥氏体和铁素体相互交叉分布形成。
此外,还存在一些铁素体晶粒在奥氏体中。
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出,不锈钢材料的组织结构精细,但硬度较低。
2.铝合金材料的分析接下来对铝合金材料进行了金相显微镜观察,得到如下的观察图像:从上述图像中可以看出,铝合金材料的显微组织结构主要由铝在晶格中承载分布的硬质相和软质相组成。
此外,还存在一些硅和镁分布在铝晶粒边缘。
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出,铝合金材料的组织结构颗粒较大,但含有许多晶粒。
3.碳素钢材料的分析最后对碳素钢材料进行了金相显微镜观察,得到如下的观察图像:素体和珠光体相互交错组成。
其中,珠光体是由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化而形成的一种晶格结构,因此含有高硬度。
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出,碳素钢材料的组织结构颗粒较小,但含有较多的结晶。
金相观察实验报告整理版

金相观察一、实验目的1. 观察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特征。
2. 掌握铁碳合金成分,组织性能之间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器材1、金相显微镜2、金相标准试样三、实验原理铁碳合金室温下基本相和组织组成物的基本特征1.铁素体(F ) 是碳溶入α-Fe 中的间隙固溶体,晶体结构为体心立方晶格,具有良好的塑韧性,但强度硬度低,经4%硝酸酒精浸蚀呈白色多边形晶粒,在不同成分的碳钢中其形态为块状和断续网状。
2.渗碳体(Fe 3C ) 是铁与碳形成的化合物,含碳量为6.69%。
晶格为复杂的八面体结构,硬度高,脆性大,用4%的硝酸酒精浸蚀后呈白色,用碱性苦味酸钠热蚀后呈黑色,用此法可以区分铁碳合金中的渗碳体和铁素体。
由铁碳相图知,随着碳的质量分数的不同,渗碳体有不同的形态,一次渗碳体是由液态直接析出的渗碳体,呈白色长条状;二次渗碳体是从奥氏体中析出的渗碳体,呈网状分布,三次渗碳体是从铁素体中析出的渗碳体,沿晶界呈小片状,共晶渗碳体在莱氏体中为连续基体,共析渗碳体是同铁素体交替形成呈交替片状。
3.珠光体(P ) 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在平衡状态下,铁素体和渗碳体是片层相间的层状组织。
在高倍下观察时铁素体和渗碳体都呈白色,渗碳体周围有圈黑线包围着,在低倍下当物镜的鉴别能力小于渗碳体厚度的时候,渗碳体就成为一条黑线。
见图3-1a (15000×)b (400×)图3-1 不同放大倍数下珠光体的显微组织四、实验内容及步骤观察以下铁碳合金组织在铁碳状态图上,根据碳的质量分数的不同,铁碳合金分为工业纯铁,碳钢及白口铸铁。
1.工业纯铁 碳的质量分数小于0.0218%的铁碳合金称为工业纯铁。
室温下的组织为单相的铁素体晶粒。
用4%的硝酸酒精浸蚀后,铁素体呈白色。
当碳的质量分数偏高时,在少数铁素体晶界上析出微量的三次渗碳体小薄片,见图 3-2。
2.碳钢 碳的质量分数在0.0218~2.11%范围内的铁碳合金称为碳钢,根据钢中含碳量的不同,其组织也不同,钢又分为亚共析钢,共析钢,过共析钢三种。
金相的制备与观察实验报告

金相的制备与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熔融法制备银金相,并观察其结构及形貌特征。
二、实验原理
银金相是一种金属复合材料,由银和金两种金属组成。
它们之间存在着熔点差异,当银融化时,金以固态存在,而当金融化时,银以固态存在,从而形成金属复合材料。
三、实验材料
银粉、金粉、玻璃杯、烧杯、棉絮、烧瓶、搅拌棒、火焰及安全装备。
四、实验步骤
1. 将银粉和金粉放入玻璃杯中,按比例混合;
2. 将玻璃杯放入烧杯中,用棉絮固定;
3. 将烧杯放入烧瓶中,用棉絮固定;
4. 用火焰将混合物加热,搅拌均匀;
5. 加热时间达到最高温度,熔融物中出现金属晶体,停止加热;
6. 用搅拌棒将混合物搅拌均匀,使金属晶体形成银金相;
7. 将银金相取出,观察其结构及形貌特征。
五、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银金相的结构呈现出金和银的晶体状,形貌特征表现出金和银的金属光泽。
六、安全措施
1. 加热时应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2. 加热时应注意通风,避免毒气污染;
3. 加热时应注意火焰,避免火灾。
金相实验报告(成分组织观察分析)

金相综合实验报告实验名称: 碳钢成分-工艺-组织-性能综合分析实验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班级: 材料11(1)指导老师:席生岐高圆小组组长: 仇程希小组成员:齐慧媛李敏朱婧王艳姿闫士琪陈长龙黄忠鹤郭晓波丁江蒋经国庞小通林乐二〇一四年四月三日一、实验目的1.了解碳钢热处理工艺操作;2.学会使用洛氏硬度计测量材料的硬度性能值;3.利用数码显微镜获取金相组织图像,掌握热处理后钢的金相组织分析方法;4.探讨淬火温度、淬火冷却速度、回火温度对45和T12钢的组织和性能(硬度)的影响;5.巩固课堂教学所学相关专业知识,体会材料的成分—工艺—组织—性能之间关系。
二、实验内容1.进行45和T12钢试样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热处理,工艺规范参考相关资料;2.用洛氏硬度计测定试样热处理试样前后的硬度;3.制备所给表中样品的金相试样,观察并获取其显微组织图像;4.对照金相图谱,分析探讨本次实验可能得到的典型组织:片状珠光体、片状马氏体、板条状马氏体、回火马氏体、回火托氏体、回火索氏体等的金相特征。
三、实验原理热处理是一种很重要的金属加工工艺方法。
热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改变钢的性能,热处理工艺的特点是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经一定时间保温,然后以某种速度冷却下来,从而达到改变钢的性能的目的。
研究非平衡热处理组织,主要是根据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来确定。
热处理之所以能使钢的性能发生显著变化,主要是由于钢的内部组织结构发生了的一系列的变化。
采用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将会使钢得到不同的组织结构,从而获得所需要的性能。
钢的热处理基本工艺方法可分为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等。
(一)碳钢热处理工艺1.加热温度亚共析钢加热温度一般为Ac3+30-50℃,过共析钢加热温度一般为Ac 1+30-50℃(淬火)或Acm+50-100℃(正火)。
淬火后回火温度有三种,即:低温回火(150-250℃)、中温回火(350-500℃)、高温回火(500-650℃)。
金相组织观察实验报告

金相组织观察实验报告金相组织观察实验报告引言:金相组织观察实验是一种常见的金属材料研究方法,通过对金属材料的显微组织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材料的晶体结构、晶界分布、相组成等信息。
本报告将对金相组织观察实验进行详细介绍,并结合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金相组织观察,了解金属材料的晶粒尺寸、晶界分布、相组成等信息,从而对材料的性能和加工工艺进行评估和优化。
实验原理:金相组织观察实验主要基于光学显微镜的原理,通过对金属材料进行切割、研磨和腐蚀等处理,使其表面显露出内部的组织结构。
然后使用显微镜观察和拍摄材料的显微组织,进而进行分析和评估。
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首先,将待观察的金属材料切割成适当大小的样品,然后进行研磨和抛光处理,使其表面光洁度达到要求。
2. 腐蚀处理:将样品放入适当的腐蚀液中进行腐蚀处理,以去除表面氧化层和其他污染物,使组织结构更加清晰可见。
3. 清洗和干燥:将腐蚀后的样品进行清洗,去除腐蚀液残留物,并使用酒精或其他适当的方法进行干燥处理。
4. 显微观察:将样品放置在显微镜台上,调节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焦距,观察样品的显微组织,并通过摄影或录像等方式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金相组织观察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显微组织结构:观察到材料的晶粒尺寸、晶界分布和相组成等结构信息。
不同材料的晶粒尺寸和晶界分布情况可能存在差异,这直接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
2. 相变现象:在观察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观察到材料的相变现象,如固溶体相变、相分离等。
这些相变现象对材料的性能和加工工艺也有重要影响。
基于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分析:1. 材料的晶粒尺寸和晶界分布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有重要影响。
晶粒尺寸越小,晶界分布越均匀,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往往更高。
2. 相变现象的发生与材料的成分和处理工艺密切相关。
通过观察和分析相变现象,可以优化材料的热处理工艺,提高材料的性能和加工效果。
金相组织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金相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构造;2. 掌握金相试样的制备方法;3. 认识并分析金属材料的金相组织;4. 建立金相组织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金相组织是指金属材料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组织结构。
金相显微镜是一种利用光学原理对金属材料进行观察和分析的仪器。
通过观察金相组织,可以了解材料的微观结构,从而推断出材料的性能和加工工艺。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金相显微镜、抛光机、砂轮机、金相试样制备设备(如砂纸、抛光布、脱脂棉、3~5硝酸酒精溶液等);2. 材料:金属材料试样(如钢铁、铝合金、铜合金等)。
四、实验步骤1. 试样制备(1)将金属材料试样切割成合适的尺寸,并进行打磨处理,去除表面的氧化层和杂质;(2)用不同型号的砂纸对试样进行粗磨、细磨和精磨,直至表面光滑;(3)将磨好的试样放入抛光机中进行抛光处理,直至表面呈现镜面效果;(4)将抛光后的试样进行腐蚀处理,以显示金相组织。
2. 金相显微镜观察(1)打开金相显微镜,调整光源和物镜,使视野明亮;(2)将腐蚀后的试样放置在显微镜载物台上,调整焦距,使金相组织清晰可见;(3)观察并记录金相组织的形态、分布和大小;(4)根据观察结果,分析金相组织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发现金属材料的金相组织主要包括晶粒、析出相、相变组织等。
2. 结果分析(1)晶粒:晶粒是金属材料的基本结构单元,其大小和形态对材料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晶粒越小,材料的强度、硬度、韧性等性能越好;(2)析出相:析出相是指在金属材料中形成的第二相,如碳化物、氮化物等。
析出相的形态、大小和分布对材料的性能有显著影响;(3)相变组织:相变组织是指在金属材料中发生的相变过程形成的组织,如珠光体、贝氏体等。
相变组织的形态和分布对材料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金属材料的金相组织,了解了金相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构造,掌握了金相试样的制备方法,认识并分析了金属材料的金相组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相综合实验报告实验名称: 碳钢成分-工艺-组织-性能综合分析实验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班级: 材料11(1)指导老师:席生岐高圆小组组长: 仇程希小组成员:齐慧媛李敏朱婧王艳姿闫士琪陈长龙黄忠鹤郭晓波丁江蒋经国庞小通林乐二〇一四年四月三日一、实验目的1.了解碳钢热处理工艺操作;2.学会使用洛氏硬度计测量材料的硬度性能值;3.利用数码显微镜获取金相组织图像,掌握热处理后钢的金相组织分析方法;4.探讨淬火温度、淬火冷却速度、回火温度对45和T12钢的组织和性能(硬度)的影响;5.巩固课堂教学所学相关专业知识,体会材料的成分—工艺—组织—性能之间关系。
二、实验内容1.进行45和T12钢试样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热处理,工艺规范参考相关资料;2.用洛氏硬度计测定试样热处理试样前后的硬度;3.制备所给表中样品的金相试样,观察并获取其显微组织图像;4.对照金相图谱,分析探讨本次实验可能得到的典型组织:片状珠光体、片状马氏体、板条状马氏体、回火马氏体、回火托氏体、回火索氏体等的金相特征。
三、实验原理热处理是一种很重要的金属加工工艺方法。
热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改变钢的性能,热处理工艺的特点是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经一定时间保温,然后以某种速度冷却下来,从而达到改变钢的性能的目的。
研究非平衡热处理组织,主要是根据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来确定。
热处理之所以能使钢的性能发生显著变化,主要是由于钢的内部组织结构发生了的一系列的变化。
采用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将会使钢得到不同的组织结构,从而获得所需要的性能。
钢的热处理基本工艺方法可分为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等。
(一)碳钢热处理工艺1.加热温度亚共析钢加热温度一般为Ac3+30-50℃,过共析钢加热温度一般为Ac 1+30-50℃(淬火)或Acm+50-100℃(正火)。
淬火后回火温度有三种,即:低温回火(150-250℃)、中温回火(350-500℃)、高温回火(500-650℃)。
实际生产中可根据钢种及要求作适当调整。
2. 保温时间在实验室中,通常按工件有效厚度,用下列经验公式计算加热时间:t=a•D式中 t----加热时间(min)a----加热系数(min/mm)D---工件有效厚度(mm)淬火后回火保温时间,要保证工件热透,使组织充分转变,一般为1~3小时,实验时,可酌情减少。
3.冷却方式钢退火采用随炉冷却到600-550℃以下再出炉空冷。
正火采用空中冷却。
淬火时常用水或盐水冷却,合金钢常用油冷却。
(二)碳钢热处理后的组织1.珠光体型组织过冷奥氏体在高温区(Ar1至C曲线鼻尖)转变的产物。
随着奥氏体在冷却时过冷度的增加,依次得到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
他们都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细密机械混合物,但铁素体与渗碳体的片层间距依次减小,组织的强度、硬度递增。
2.贝氏体型组织过冷奥氏体在中温区(C曲线鼻尖与马氏体转变点Ms)进行等温淬火转变的产物。
贝氏体也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1)上贝氏体:是在珠光体转变区稍下温度等温形成的。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成束的铁素体向奥氏体晶内伸展,呈羽毛状。
(2)下贝氏体:是在马氏体转变点(Ms)稍上的温度形成的。
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灰黑色针状或竹叶状。
与上贝氏体相比,下贝氏体不仅具有较高的硬度、强度、耐磨性,且有较高的韧性及塑性。
3.马氏体组织过冷奥氏体在低温区(Ms以下)转变的产物。
马氏体是碳在铁素体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马氏体组织形态主要有两种:(1)片状马氏体:高碳马氏体,主要在高碳钢淬火组织中形成。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呈针状或竹叶状。
马氏体针的粗细程度取决于淬火加热温度。
例如T10 钢在淬火加热温度较低时(如760℃)由于奥氏体中的碳浓度不均匀,在光学显微镜下分辨不出它的形态,称之为隐针马氏体;淬火温度稍高时(820℃)可见到短针状马氏体;若淬火温度提高到1000℃,由于奥氏体晶粒粗大,从而获得粗大的马氏体。
片状马氏体性能较硬且脆。
(2)板条马氏体:又称低碳马氏体。
主要在低碳钢淬火组织中形成。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呈一束束相互平行的细长条状。
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可由几束不同取向的马氏体群,且束与束之间有较大的位相差。
它不仅具有较高的强度与硬度,还具有良好的韧性与塑性。
淬火组织中总会有一定数量的残余奥氏体,并且随着钢中含碳量的增加,淬火温度的提高,残余奥氏体的相对量也会增加,残余奥氏体不易受硝酸酒精的侵蚀,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白亮色,无固定形态,难以与马氏体区分,因此常常需回火后才可分辨出马氏体间的残余奥氏体。
4.回火组织:钢淬火后一般都需要经回火才能满足性能要求。
根据回火温度的高低,回火组织可分为以下几类:(1)回火马氏体:在150-250℃回火时形成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
它是由极细小的弥散的ε-碳化物和а-Fe 组成。
回火马氏体易于腐蚀,一般呈黑色,且保留原淬火针状马氏体或淬火板条马氏体的形态,在光学显微镜下难以辨出其中的碳化物相。
具有较高的强度及硬度,且脆性较低。
(2)回火屈氏体:在350-450℃回火时形成的组织为回火屈氏体。
它是由细片状或细粒状渗碳体和铁素体组成。
在光学显微镜下,碳化物颗粒仍不易分辨,但可观察到保持马氏体形态的灰黑色组织,且马氏体形态的边界不十分清晰。
它具有较高的屈服强度、弹性极限和韧性。
(3)回火索氏体:在550-650℃回火时形成的组织为回火索氏体。
它是由粒状渗碳体和铁素体组成。
在较高倍数的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渗碳体的颗粒,此时马氏体形态已消失, 600℃以上回火时,组织中的铁素体为等轴晶粒。
工业上称之为调质处理。
回火索氏体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
(三)洛氏硬度的测量所谓硬度,是材料在一定条件下抵抗另一较硬材料压入的能力。
它不是金属材料独立的力学性能,而是人为规定的在某一特定实验条件下的一种性能指标。
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硬度实验所获得的硬度值与材料的其他性能指标有大致的对应关系,可以用材料的硬度值来大致估计抗拉强度等性能指标。
由于硬度实验在测量过程中简单易行,所以它可以作为评定工艺性能的重要参考。
洛氏硬度实验方法是1919年美国人(Rock-well)提出的,是采用测量压痕深度的方法来显示材料的硬度。
洛氏硬度实验操作比较简单迅速,工作效率高,适用于成批生产中的硬度检测。
由于使用的试验力较小,因此压痕较浅,对工作表面损伤很小,这样可以用于测定半成品或成品工作的硬度,试验中使用金刚石锥和钢球压头,配合不同试验力,可以测量较硬或较软材料的硬度,适用范围较广。
但它由于采用测深原理指示硬度值加之试验力较小,压入深度浅,因此对实验结果影响因素较多,准确性较差,不适用于测定组织粗大的不均匀的金属。
为了保护压头也不适用于测定表面有微气孔、浅表面有缺陷的材料。
测定硬度的操作步骤:1)试验前根据所选定的标尺确定所需的载荷,由试样的材质确定硬度计的保载时间;2)试样应平整、稳固的放在载物面上,使加力方向垂直于试样面,如果试样是曲面应确保压头作用力方向与试样部位最高点作的水平线垂直,并正确对中;3)初载(10kg)时,将长针对BC线上,短针对至红点。
4)加主载(150kg),待保载时间结束后,读取C标尺所规定的读数,小数点留一位为估读;5)逆时针方向旋转使载物台下降,方可取走试样,每次至少打三点读取平均值,若在5度以内有效,若偏差超范围,需继续打硬度,直至数据稳定。
四、实验材料及设备45、T12钢试样,尺寸分别为ø 10×20mm、ø 9×25mm。
砂纸、玻璃板、抛光机等金相制备设备一套,马福电炉,洛氏硬度计(型号为HR-150A),淬火水槽、油槽各一只,铁丝、钳子。
金相显微镜及数码金相显微镜。
五、实验步骤1.实验前应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书(包括洛氏硬度计的原理、构造及其操作),明确实验目的、内容、任务。
2.实验以组为单位进行,每组9-15人,每人完成表3-1列内容之一。
3.实验流程:①按组每人领取已编好号码的试样一块,绑好细铁丝环;②全组人员由老师讲解洛氏硬度计的使用,观看硬度测试示范,并按顺序各人测定试样处理前硬度。
③按表3-1中规定条件对试样进行相应热处理。
试样经过处理后,必须用纱布抹去氧化皮,擦净,然后在洛氏硬度计上测硬度值。
进行回火操作的同学,先对淬火的试样测定淬火后的硬度值,再按表3-1所指定的温度回火,保温一小时,回火后再测硬度值。
每位同学把自己测出的硬度数据填入原始记录表格中,几下本次实验的全部数据。
④制备金相分析试样,分析组织特征。
各人制备并观察所处理样品的金相显微组织,在原始记录表中画下组织特征示意图。
组织观察在普通显微镜上进行,并和附录中相应图谱对照分析,在具有数据采集功能的数码显微镜上采集图像,保存成电子文档并打印输出在相片打印纸上。
⑤小组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围绕材料的成分-工艺-组织-性能关系,进行分析讨论。
这项任务在同学准备好后,可以在专门安排的讨论课上进行。
六、实验注意事项1、试样淬火时,一定要用夹钳夹紧,动作要迅速,并在冷却介质中不断搅动;2、测硬度前,必须用砂轮或砂纸将试样表面的氧化皮除去并磨光。
每个试样应在不同的部位测定三次硬度,取其平均值。
退火、正火试样测HB值,其余测HRC 值。
3、热处理时应注意:(1)取放试样时,应切断电路电源;(2)炉门开关要快,以免炉温下降和损坏炉膛的耐火材料与电阻丝的寿命;(3)取放试样时,夹钳应擦干,不能沾有水或油;同时,操作者应带上手套,以免灼伤。
七、实验数据以上试样所用腐蚀剂均为4%硝酸酒精。
八、实验结果及分析1.45号钢(45钢含碳量为0.45%,属于亚共析钢)在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组织特征及性能:1)金相显微组织(加热到850℃,保温10分钟,空冷,400×)组织图像分析:图中浅色基体是铁素体,深色的组织是珠光体,珠光体覆盖区域较退火态明显增多,珠光体组织层间距减小,呈细层片状。
正火与完全退火相比,二者加热温度与保温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正火冷却速度较快,转变温度较低,发生伪共析转变,因此获得的珠光体较退火态多(退火后组织:45%铁素体+55%珠光体;正火后组织:30%铁素体+70%珠光体)。
此外,正火可以细化晶粒,图中下部区域细化效果比较明显,由于处理时保温时间较短,以上部分晶粒还是比较粗大。
性能:正火的细化晶粒作用可以提高材料的强度和塑韧性,所以45钢在正火后力学性能有所改善。
其次,经退火和正火后45钢组织虽都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混合物,但是正火组织弥散度大,故硬度,强度较高。
经硬度测试后发现硬度却有提升,HRC从0增加到15左右,相对于切削时退火态45钢“粘刀”现象,正火后大大改善它的加工性能。
2)金相显微组织(加热到850℃,保温10分钟,油冷,400×)组织图像分析:理论上,将45钢加热到850℃保温会使碳钢奥氏体化,在油中冷却,冷却速度较快,将得到非平衡组织马氏体,并且有托氏体沿晶界析出或观察到贝氏体和托氏体沿晶界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