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 图件题总结
石油地质简答题总结

1.什么是孔隙结构。
用压汞法的原理如何评价储集层的孔隙结构。
孔隙结构:指岩石所有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1)排驱压力:压汞实验中汞开始大量注入岩样的压力,表示非润湿相开始注入岩样中最大连通喉道的毛细管压力,排驱压力越小,说明大孔喉越多,孔隙结构越好。
2)孔喉半径集中范围与百分含量:孔喉半径的集中范围与百分含量反映了孔喉半径的粗细程度和分选性,孔喉粗,分选好,其孔隙结构好。
毛细管压力曲线上,曲线平坦段位置越低说明集中的孔喉越粗;平坦段越长,说明孔喉的百分含量越大。
3)饱和度中值压力:非润湿相饱和度为50%时对应的毛细管压力。
其值越低,孔隙结构越好。
4)最小非饱和的孔隙体积百分数:当注入汞的压力达到仪器的最高压力时,仍没有被汞侵入孔隙体积百分数。
束缚孔隙含量越大,储集层渗透性能越差。
2.简述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及影响物性的主要因素。
A. 物源和沉积环境对储集层孔隙发育和物性的影响——基本因素a. 岩石的成分:石英砂岩比长石砂岩储物性好b. 粒度和分选:粒度越大,渗透率越高。
c. 颗粒排列方式和圆球度:立方体排列堆积孔隙度最大,渗透率最大。
d. 基质的含量:基质含量高,储物性差。
B. 造成储集层物性损失的成岩作用a. 压实作用和压溶作用:衰减b. 胶结作用:变差的重要因素(1)胶结物的成分:泥质、钙-泥质胶结物性较好,纯钙质、硅质、铁质物性差。
(2)胶结物的含量:含量越高物性越差(3)胶结类型:(与孔隙度的关系)接触式胶结> 孔隙式胶结> 基底式胶结> 杂乱式胶结(4)粘土矿物:分散装颗粒——高岭石孔隙衬垫、孔隙桥接——蒙皂石、绿泥石、伊利石C. 次生孔隙形成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D. 其他因素3.烃原岩异常高压的成因(机理):1)泥质烃原岩的压实现象2)蒙皂石脱水作用3)有机质的生烃作用4)流体热增压作用5)构造应力4.用压汞法的原理如何评价储集层的孔隙结构。
石油地质学试卷,习题集精华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2分)1.石油的旋光性:当偏振光通过石油时,能使偏光面旋转一定角度的特性。
2.含油气盆地:地壳中具有统一地质发展史,发生过油气生成、运移、聚集过程,并发现工业性油气藏的沉积盆地。
3.门限温度:有机质随埋深加大成熟度增大,当达到一定温度时开始大量向油气转化,此时的温度称生油门限温度。
4.生物化学气:在低温(小于75℃)还原条件下,厌氧细菌对沉积有机质进行生物化学降解所形成的富含甲烷气体。
5.石油储量:油气资源中已被证实的、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开采的石油资源量。
6.有效渗透率:岩石孔隙为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某相流体的渗透率。
7.油型气:系指与成油有关的干酪根进入成熟阶段以后所形成的天然气,它包括伴随生油过程形成的湿气,以及高成熟和过成熟阶段由干酪根和液态烃裂解形成的凝析油伴生气和裂解干气。
8.油气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集层后的所有运移(或加:包括油气沿储集层中的运移、沿断层和不整合的运移,也包括油气藏破坏后油气再分布的运移)。
9.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性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10.油气田:由单一地质因素控制的同一产油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
二、填空(每题1.5分,共15分)1.石油的颜色取决于胶质、沥青质的含量;相对密度受石油化学组成、石油组分的分子量、溶解气量影响;影响粘度的因素有石油化学组成、温度、压力。
2.油田水中的主要无机离子有K+、(Na+)、Mg2+、Ca2+、Cl-、HCO3-、SO42-;按苏林分类油田水可分为CaCI2、 NaHCO3、 MgCl2、 Na2SO4四种水型;常见的油田水类型是CaCI2、 NaHCO3。
3.烃源岩的特点是暗色、细粒、富含有机质、分散状黄铁矿、有时含油苗;储集岩的特性是孔隙性和渗透性;盖层的特征是致密、无裂缝,物性差,具有高的排替压力,厚度大,分布稳定。
4.盖层的封闭机理包括物性封闭、超压封闭、高烃浓度封闭。
油气田地下地质总结复习题

油气田地下地质总结复习题油气田地下地质学作业第一章1、名词解释:地质井、参数井、预探井、评价井、开发井、调整井、定向井、丛式井、水平井、CT值、井斜角、井斜方位角、井号编排、钻时、钻时录井、岩心、岩心收获率、岩心编号、岩屑、岩屑录井、岩屑迟到时间、套管程序。
2、录井方法一般包括哪几种?3、影响钻时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根据钻时来判断岩性?4、现场上常用的荧光录井方法有哪几种?5、如何划分碎屑岩的含油级别?6、为什么要进行岩心归位?简述岩心归位的原则和步骤。
7、如何获取有代表性的岩屑?常用的测定迟到时间的方法有哪几种?8、在钻井中泥浆的功能是什么?泥浆性能包括有哪些?9、什么是泥浆的失水量和泥饼?钻井过程中对其作何要求?为什么?10、如何根据井号编排判断井别:渔浅1井、荆参2井、浩4 -3井、陵1井、沙36井。
11、泥浆显示分为哪几类?12、完井方法因地质条件不同可分为哪几类?13、如何根据泥浆性能的变化来判断油、气、水层和其它特殊岩层?第二章1、概念:油气水的综合判断、束缚水、可动水、含油饱和度、相渗透率、增阻侵入、减阻侵入、地层测试、中途测试、跨隔测试、测试垫。
2、在进行油气水层的判断时,为什么对低渗透性砂岩油气层的含油性解释偏低?3、在进行油气水层的判断时,为什么对高渗透性砂岩油气层的含油性解释偏高?4、简述在碳酸盐岩双重孔隙结构中,基质孔隙系统和裂缝系统的主要区别。
5、标注钻柱测试压力卡片各点所表示的压力。
6、满足什么样条件的压力卡片才能供我们解释分析用?7、简述MFE的工作过程(步骤)。
8、对几张典型的压力卡片进行初步分析。
9、简述低阻油层的成因。
第三章1、名词解释:有效厚度、沉积旋回、细分沉积相、标准层、标准剖面、含油层系、油层组、砂岩组、单油层。
2、按研究范围,地层对比分为哪四级?3、什么是沉积旋回?在油田,如何进行沉积旋回级别的划分?4、油层对比单元划分为哪几级?各有何特点?5、简述油层对比的步骤。
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学历年考题综合

2002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石油地质学及其新进展》考试大纲石油地质学基础部分(70分)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一、油的成分和性质二、天然气的成分和性质三、油田水的成分和类型四、重质油的成分和性质五、石油沥青类中的碳、氢、硫、氧、氮同位素第二章现代油气成因理论一、干酪根热降解成烃的基本原理和模式二、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判识三、烃源岩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一、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二、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三、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的类型、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四、盖层的类型及其封盖机理第四章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一、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相态、通道和模式二、油气二次运移的动力、通道、方向和时期三、油气运移的疏导体系四、地下流体势分析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一、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与油气聚集的基本原理三、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及油气成藏史研究第六章地温和地层压力及其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一、地温场与古地温研究二、地层压力与异常地层压力三、凝析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第七章油气藏的类型及其形成机理一、构造油气藏二、地层油气藏三、岩性油气藏四、其他类型的油气藏第八章油气聚集单元一、油气田及其类型二、油气聚集带及其类型、油气藏组合、在盆地中的分布三、含油气盆地及其类型四、油气系统第九章油气资源分布一、我国油气资源分布轮廓二、世界油气资源分布轮廓三、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和克拉通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第十章油气资源评价概述一、油气资源概念及序列二、盆地评价基本内容及方法三、区带评价基本内容及方法四、圈闭评价基本内容及方法石油地质学新进展(30分)第一章低熟油与煤成油理论第一节低熟油气形成机理一、低熟油的概念二、低熟油气形成的物质基础三、低熟油气的性质及其判识标志四、低熟油气形成机理及地质模式五、我国低熟油的分布及其资源前景第二节煤成油形成机理一、煤成油的概念二、煤和煤系地层的生油潜力三、煤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四、煤成油的形成机理和模式五、我国煤成油的勘探前景第二章油气成藏理论新进展第一节流体压力封存箱一、封存箱的概念二、封存箱的特征三、封存箱的识别四、封存箱的形成机理五、封存箱与油气成藏第二节天然气成藏机制一、天然气的溶解性二、天然气的扩散性三、天然气运聚动平衡第三节非常规天然气聚集一、深盆气二、天然气水合物三、煤层气第三章油气系统一、油气系统的概念二、油气系统的划分与命名三、油气系统的研究程序与研究内容四、油气系统研究中的关键技术参考书:张厚福、方朝亮、高先志等编,1999,石油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钟宁宁、张枝焕编,石油地球化学进展,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张厚福编,石油地质学新进展,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郝石生等著,天然气运聚动平衡原理及应用,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胡见义、黄第藩等,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基础,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2001年地科系博士生入学试题“石油地质学及其进展”一、名词解释(30分,每个名词3分)1.无机成因油气2.干酪根3.排烃门限4.岩性油气藏5.煤层气6.水合甲烷7.资源量8.地质流体9.滚动勘探10.叠合盆地二、简答题(30分,每题10分,任选3题)1.简述盖层封油气机理及主控地质因素2.油气成藏的动力类型及作用机理3.简述油气勘探的地质风险类型及主控因素4.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三、论述题(共40分,每题20分,任选2题)1.深盆气成藏机理及其基本特征2.简述油气聚集带与含油气系统概念并评述它们在指导油气勘探中的作用3.论述具有中国特色的油气地质理论在油气勘探中的指导作用2002年博士试题(石油地质及其新进展)答案及评分标准(A卷)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1.孔隙结构:指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1分)、大小和分布(1分)及其相互连通的关系(1分)。
中国地质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与答案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一)一、概念题(30 分):二、论述题:1. 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 分)2. 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 分)。
3. 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4. 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 分)。
5. 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 分)6. 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 分)。
7. 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10 分)?一、概念题(30 分):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
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4、TTI :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5、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6、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7、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8、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9、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10、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二、论述题(70 分):(答题要点)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 分)(1)气藏气中常见的烃类组成有甲烷(C1H4)、乙烷(C2H6)、丙烷(C3H8)、异丁烷(iC 4H 10)、正丁烷(nC4H10);(2)气藏气中常见的非烃气有氮气(N2)、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氢气(H 2)、一氧化碳(CO)、汞(Hg)蒸气及惰性气体(氦、氖、氪、氩、氙、氡)。
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学历年考试总结及部分试题汇总

1、有机质成烃演化模式有机质的成烃演化进程和烃类产物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因此可根据有机质性质的变化和油气的生成来划分有机质的成烃演化阶段。
目前主要按石油生成将有机质成烃演化划分为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和过成熟阶段,分别与沉积物成岩演化的成岩作用、深成作用和准变质阶段相对应。
(1)未成熟阶段从沉积有机质开始埋藏至门限深度为止,Ro小于0.5%,地层温度小于50℃。
在成岩作用早期,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木质素等生物聚合物,由于细菌作用下的水解和分解,转化为分子量较低的脂肪酸、氨基酸、糖、酚等生物化学单体,同时还产生CO2、CH4、NH3、H2S和H2O等简单分子。
随着埋深的增加,生物化学单体将发生缩聚作用形成复杂的高分子腐植酸类,进而演化为干酪根。
在成岩作用后期,干酪根可产生CO2、H2O和一些重杂原子组分。
该阶段尤其是早期生成的烃类产物,是生物甲烷和少量高分子烃。
高分子烃多是从生物体中继承下来的,一般为C15以上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多具明显的奇数碳优势,缺乏低分子烃。
(2)成熟阶段此为干酪根生成油气的主要阶段。
从有机质演化的门限值开始至生成石油和湿气结束为止,Ro为0.5-2.0%,地温50-200℃。
当达到门限深度和温度时,在热力作用下,通常还伴有粘土矿物的催化作用,干酪根开始大量降解生成石油,后期热裂解生成轻质油和湿气。
此阶段可按照干酪根的成熟度和成烃产物进一步划分为2个带。
油带:Ro为0.5%-1.3%,又叫低-中成熟阶段,干酪根通过热降解作用产生成熟的液态石油,并以中-低分子量的烃类为主,奇数碳优势逐渐消失,环烷烃和芳香烃的碳数和环数减少,曲线由双峰变为单峰。
轻质油和湿气带:Ro为1.3-2.0%,又叫高成熟阶段,在较高温度下,干酪根和已形成的石油将发生热裂解,液态烃逐渐减少,C1-C8的轻烃将迅速增加,胶质和沥青质逐渐减少乃至消失,石油密度降低,颜色变浅,适当条件下可形成凝析气。
(3)过成熟阶段该阶段埋深大,温度高,大于200℃,Ro大于2.0%。
石油地质考题总结2022

石油地质历年考题总结2009-2-17一、名词解释溢出点指流体充满圈闭后,开始溢出的位置点,称为圈闭的溢出点。
旋光性凡具有能够使偏光面发生旋转的特性,称为旋光性。
充满度含油高度与闭合高度的比值。
生油窗系指在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的阶段。
有效孔隙度是指那些互相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渗透性是指在一定压力差下,岩石使流体通过的能力。
绝对渗透率指岩石中只有一种流体存在时,在一定压力差下,流体通过岩石的能力。
有效渗透率在有多相流体存在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称为相对渗透率或有效渗透率。
(也是一般有比值)生储盖组合系指在地层剖面中,紧密相邻的包括了生油层、储集层、盖层的一个有规律的组合。
差异聚集原理在静水条件下,如果在油气运移的主方向上存在一系列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圈闭,当油气源充足及盖层封闭能力足够大时,油气首先进入运移路线上位置最低的圈闭中,由于流体密度差,圈闭中气居上、油居中、水居下;当圈闭被油气充满后,继续进入的油气就会通过排油在圈闭中继续聚集直到整个圈闭被气充满,而排出的油通过溢出点向上倾方向饿圈闭中聚集;若油气源充足,上述过程会相继在更高的圈闭中进行,如油气源不足,则上倾方向的圈闭仅产水。
这样对于这一系列圈闭,从下倾方向至上倾方向,将依次出现纯气藏-纯油藏-油气藏的分布特征,称之为差异聚集原理。
有效烃源岩系指能够提供形成工业性油气藏所需烃量的烃源岩。
有效盖层系指那些在油气发生大规模运聚成藏时期之前就就有封盖能力的盖层。
有效圈闭系指具有工业价值油气聚集的圈闭。
有效储层系指符合有效储集层岩性、电性、物性标志的储集层段。
复合含油气系统多套有效烃源岩在一个或多个负向单元内集中发育,并在随后发展中出现多期生烃和成藏,导致多个含油气系统叠置、交叉与窜通,构造复合含油气系统。
欠压实作用泥质岩石在压实过程中由于压实流体排出受阻或来不及排出,孔隙体积不能随上覆负荷增加而减少,导致孔隙流体承受了部分上覆沉积负荷,出现孔隙流体压力高于其相应的静水压力的现象称为欠压实现象。
中国石油大学历年石油地质学考题及答案汇总

1999年博士生入学试题一、名词解释1、氯仿沥青“A”2、孔隙结构3、排替压力4、隐蔽油气藏5、生物气6、油藏地球化学7、前陆盆地:位于皱褶山系前缘与毗邻克拉通之间的沉积盆地,它包括从山前拗陷到克拉通边缘斜坡的过渡区。
前渊盆地、山前拗陷、山前拗陷—地台边缘拗陷、山前拗陷—地台斜坡等概念都属于前陆盆地范畴。
8、油气藏描述9、控制储量10、流体封存箱: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指沉积盆地内(1分)由封闭层分割的(1分)异常压力系统(1分)。
箱内生、储、盖条件俱全,常由主箱与次箱组成。
有两种类型,一为超压封存箱,孔隙流体支撑盖层及上覆岩石—流体的重力;另一为欠压封存箱,岩石基质支撑盖层及上覆岩石—流体的重力。
二、问答1、叙述现代油气成因模式,并简要说明我国陆相油气成因理论研究的进展2、举例说明我国东西部含油气盆地类型及其油气藏分布特征的差异3、围绕勘探的任务和目标,试述不同勘探阶段石油地质综合研究的内容和主要方法4、试述影响碎屑岩储层储集物性的地质因素5、讨论烃源岩的排烃机理6、试评述“含油气系统”,并举例说明7、试论述现代油气有机成因理论的主要观点8、试论述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答、(1)成因类型:有机成因气和无机成因气。
有机成因气包括生物气、油型气(腐泥型气)、煤型气(腐殖型气)。
另外,有人对有机成因气除分为上述几种外,还划分出了低温-热催化过渡气以及陆源有机气等(2)地球化学特征:无机成因气,取决于具体成因,一般非烃成分含量较高,可含少量甲烷。
来自深源的无机气一般含较高的氦、氩等。
生物化学气,成分主要为甲烷油型气:依其源岩成熟程度分石油伴生气、凝析油伴生气和裂解干气。
石油伴生气和凝析油伴生气的重烃气含量高。
过成熟的裂解干气,以甲烷为主,重烃气极少。
煤型气:主要为甲烷。
其凝析油重,常含有较高的苯、甲苯以及甲基环己烷和二甲基环戊烷。
另外,煤型气常含汞蒸汽陆源有机气是指成气母质是介于油型气和煤型气母质之间的过渡型,其特征也如此,是陆源有机质,多位分散III型有机质生成的,现在一般归于煤型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按照图例要求,在图中标出各圈闭的溢出点,闭合范围、含油面积; 3)按照图中所给剖面线位置(A-B),画出油藏剖面示意图。
A
-19-61094-0192-01900
1
-2060 2
-2080
4
-2100
-2120
3 -2080 -2100 -2120 -2140
B
-2100
图例
-1900
1
断 层 储层顶面 井位及井号 圈 闭 面 积 等高线
1.下图一为某油层顶面构造图,储层厚 60 米,储层上、下均发育有巨厚的非渗透性泥 岩。钻井结果表明,1 号井油水界面距油层顶 20 米,2 号井油水界面距油层顶 30 米,3 号井油水界面距油层顶 10 米,4 号井油水界面距油层顶 10 米。 要求:1)试计算出油藏的油水界面,确定油藏数目,指出油藏类型;
圈闭 1 的溢出点的高度为-775 米,顶点的高度为-725 米,闭合高度为 50 米; 圈闭 2 的溢出点的高度为-475 米,顶点的高度为-425 米,闭合高度为 50 米; 圈闭 3 的溢出点的高度为-575 米,顶点的高度为-475 米,闭合高度为 100 米; 圈闭 4 的溢出点的高度为-575 米,顶点的高度为-525 米,闭合高度为 50 米; 圈闭 5 的溢出点的高度为-475 米,顶点的高度为-430 米,闭合高度为 45 米。
图一 某油田 M 油层顶界面构造图
三、分析作图题(共 10 分) ha=35 米 hb=36 米 圈闭类型:为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
(5 分)
E ADC B源自1、图 A: 正断层、地堑、地垒;图 B:倒转背斜。 2、长垣 3、油气藏类型:A 是 背斜油气藏;B 是 断层油气藏;C 是不整合油气藏;D 是 背斜 油气藏;E 是 透镜体油气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