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出身”指标从哪年开始在人事管理中成为历史

合集下载

我国人事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人事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人事制度发展历程我国人事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中,人事制度往往与血缘关系密切相关,贵族身份和世袭制度决定了人事任免的主要方式。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人事制度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和演进。

在秦汉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政府开始实行按才能选拔人才的政策。

这一时期的人事制度重视选拔人才,重视教育培养,注重官员的选拔和考核,对人才的重用和提拔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开始形成,并在后来的宋代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科举制度选才公平,提拔人才的机会更加平等,不再由出身和家族关系来决定。

这为人事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同时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成为了中国的主要选拔人才的方式。

尽管科举制度有其局限性,但它为中国的人事制度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和体系化的选拔和提拔人才的机制。

近代以来,中国人事制度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改革。

1912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开始了政治制度的改革。

北洋政府建立了“国家学校”,实行了官吏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并试图实行职业化的公务员制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人事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演变。

在统一战线阶段,中共在人事制度上遵循了先容纳、后改造的原则,吸收了一部分原国民党的官员。

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共强调党委的领导权,推行了干部选拔与考核的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我国人事制度也迎来了一场重大的变革。

1985年,中共中央决定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消了职称制度,推行了聘任制度。

1993年,《公务员法》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实行了一套相对完整和科学的公务员制度。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国家的发展,人事制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需求。

当今中国,在实行市场化经济的条件下,人事制度更加注重中层干部的选拔和选拔机制的公正、科学和透明,也更加注重新一代青年干部的培养和选拔。

综上所述,我国人事制度的发展经历了艰难的历史和长期的演进。

中国人事制度史

中国人事制度史

中国人事制度史中国的人事制度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变。

从古代朝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到现代的职称评聘制度,中国的人事制度从一开始的贵族政权到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中国实行了官员的选拔制度。

这个制度以举荐和科举考试为主要方式,通过选拔优秀的人才来担任朝廷中的要职。

科举制度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项伟大发明,它为优秀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获得官职的途径,也为朝廷提供了可靠的官员。

这个制度一度十分严格,要求考生具备才学、品德和文化等多方面的优点,以确保选拔出的官员能够胜任工作。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人事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世纪初,列强侵华和反封建斗争的背景下,中国开始借鉴西方国家的制度,试图进行改革。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废除科举制度,建立了新的官员选拔制度。

这个制度主要以考试选拔为基础,同时注重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这一时期的人事制度也尝试了一些新的东西,比如推行了选举和任免制度,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环境的限制,这些制度并没有持续下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人事制度进一步演变。

根据社会主义的原则,中国建立了以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

人事制度也随之改革,注重选拔党和政府的干部,强调党性、组织纪律和政治觉悟的培养。

同时,中国还建立了职称评聘制度,通过评聘的方式来确定官员的级别和职务。

这种制度主要基于绩效评价和考核,强调工作业绩和能力的提升。

近年来,中国的人事制度也面临着改革和调整的压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的人才选拔和管理方式需要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变化,中国需要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总的来说,中国的人事制度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变。

从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到现代的职称评聘制度,中国的人事制度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推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浅析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
理装订 , 管好干部档案为合理流动人才服 务。 ( 加强档案工作的基础建设 。干部档案管理部 门 , 三) 要建 立坚 固的、 防火 、 防潮的专用档案库房 , 配置铁质 的档案柜 , , 库
二、 目前 人事 档案 管理 主要存 在 的 问题
( 对人事档 案的重视程度 不够 。一种是思想认识 陈旧 一) 片面 。由于历史的原 因 , 以往的人事档案主要收集的是一个人 的政 治历 史材料 、 家庭出身及社会关系等材料 , 而现在 各项 工 作重心转移 , 组织人事政审工作相对减少一些 , 人们就认 为人 事档案“ 没什么用了” 另一种是受许多新建私营企业 、 司用 ; 公 人不建档案 的影响 , 存在 着“ 不要人事 档案无所谓 ” 要 的错误 认识。以上两 种轻视人事档 案工作 的思想都 表明了一些人对 人事档案工作缺 乏了解 .对在 人才资源 开发中人事 档案的作 用缺乏认 识。在 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对人 事档案工作不予重 视, 特别是在人事工作改革不断深入 的今天 , 只重视人事的其 它工作而忽视人事档案工作已无法适应现在的管理 需求。 ( 档案管理不规范。一是收集归档工作制度不健全 , 二) 执 行不严格 。少数管 档部门只照搬 上级 的干 部人事档案材 料收 集归档规定 , 没有形成 自己的实施细则和 制度 。 即使建立了制 度也在 不同程度 上存在 执行 不严格现 象 , 收集归档工作被动 、 不及 时。 二是收集归档的材料不全面 、 不准确 。当前 的人事档 案材料在 全面准确地 反映一个人 的全 貌方面还 是欠缺的。首 先有的单 位一些材 料还 没有收集 上来或收 集得 不齐 全 ,如干 部的考核材料 、 反映人 的能力水平的材料等 。 其次一些归档的 材料还不够真实和 准确 。人事档案是记载一个人的经历和德 才表现 的材料 , 的内容 应该是真 实 、 确的 , 它 准 而现在人 事档 案中有些材料在 内容和形式上是雷同的 。 如一些鉴定 、 考核和 评价 材料都给 人以“ 干篇一律” “ 、同出一辙 ” 的感觉 , 内容形式 相同 , 不能准确反映每个人 的真实情况。 ( 档案室硬件环境设施不齐全 。对人事档案管理 必备 三) 的条件解 决落 实差 , 个别单位没有专用档案室 , 有的单位档案 多、 档案室 狭窄 、 潮湿 、六 防” 备不 配套 , “ 设 引起档 案材料 霉 变、 虫蛀 , 影响档案 的美观整 沽、 完整 , 有的管档单位必统一的 档案夹 , 都无法购置齐备 。

山东省胶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三12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山东省胶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三12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6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新中国初期,以稳定就业为目标,从分散管理逐步迈上集中调配的轨道,通过采取
“包下来”的政策,解决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公职人员的就业问题,实施失业救济政策, 对私营企业提出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妥善安置工人的就业问题。从1953 年开始,中央将劳动用工制度的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建设计划,着手调整我国劳动用工管 理政策。1956年,我国确立了使全体劳动者实现“全面就业”的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 引下,我国制定了“统包统配”的就业政策,并呈现鲜明的计划性特点。“大跃进”运 动造成“劳动力不足与充分就业”的假象,农业生产和城市粮食问题日益突出,给城乡 经济发展带来较大挑战,于是1961年政府实行“精简职工、鼓励返乡”和“支工”“支 农”的政策,但效果不明显,1968年,中央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形成了“亦工 亦农”的独特就业模式。进入新时期,党和政府根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的 变化,提出要改革传统就业体制,并制定了“三结合”、“劳动合同制”、“再就业工 程”等保障就业政策,1983年,劳动人事部发布了《关于积极试行劳动合同制的通知》 等文件,使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赢得空前的发展,社会就业安置能力大幅提高。1995年 1月劳动部发布了《关于全面实施再就业工程的通知》,我国就业政策体现出统筹性、 多元化、市场化的特征。
富儿更替 经济 急,多是将钱强以借与……并息为本,别更生息,又诱勒其将田


产折还。法禁虽严,多是幸免。惟天网不漏,谚云“富儿更替做”,
盖谓迭相酬报也。
朝为田舍 郎,暮登 天子堂
科举 谣
汪洙《神童诗》: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 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户籍制度的历史渊源与演变

户籍制度的历史渊源与演变

户籍制度的历史渊源与演变2023年,中国的户籍制度已经历经多年的演变和改革。

它是对中国人口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承载着国家统计和管理、社会保障、选举投票等众多功能。

而这个制度的历史渊源也非常悠久,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中国的户籍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封建时代,户籍通常是以家族为单位,主要记录了家族的人数、姓名和家谱等信息。

这个制度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了官方对人口统计和管理的工具。

20世纪初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包括辛亥革命、北洋政府的建立和国共内战等。

在这个时期,户籍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1914年,北京政府首次颁布了户口管理法,明确了户口的含义和使用范围。

随着时间的推移,户口管理法不断完善,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人口管理法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户籍制度在新中国的建立过程中得到了重视和改革。

新政府将户籍制度与计划生育、计划经济、公共服务等政策密切结合,使其逐渐成为国家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期间,中国实行了全民户口登记制度,每个人都必须有一个户口,以保障其在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的权益。

20世纪90年代,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并逐渐开放经济。

这一时期,中国对户籍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市场化和流动性增强的时代需求。

1998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对户籍制度做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这次修改主要是为了扩大农村人口劳动力的自由就业、城市居民的自由迁移、家庭关系的多样化等,为户籍制度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随着人口政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新的改革尝试。

这个变革的核心是推进户口制度和居住证制度的融合,将户口从“门槛”变为“服务”,让全体公民享有平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这种新模式有望实现公民权利、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的有机结合,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社会形态的高质量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的户籍制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制度。

中国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史

中国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史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史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1、从传统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人事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年代,对人和事的管理是伴随组织的出现而产生的。

现代意义上的人事管理是伴随工业革命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并且从美国的人事管理演变而来。

70年代后,人力资源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传统的人事管理已经不适用,它从管理的观念、模式、内容、方法等全方位向人力资源转变。

从80年代开始,西方人本主义管理的理念与模式逐步凸现起来。

人本主义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人本主义管理被作为组织的第一资源,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便应运而生。

它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差别,已经不仅是名词的转变,两者在性质上已经有了较本质的转变。

1)、传统人事管理(1)、传统人事管理活动。

早期的人事管理工作只限于人员招聘、选拔、分派、工资发放、档案管理之类琐碎的工作。

后来逐渐涉及职务分析、绩效评估、奖酬制度的设计与管理、人事制度的制定、员工培训活动的规划与组织等。

(2)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的性质。

传统人事管理基本上属于行政事务性的工作,活动范围有限,以短期导向为主,主要由人事部门职员执行,很少涉及组织高层战略决策。

(3)传统人事管理在组织中的地位。

由于人事活动被认为低档的、技术含量低的、无需特殊专长的工作,因而传统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不被人们所重视,人事管理只属于执行层次的工作,无决策权力可言。

2、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主要区别:(1)区别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以提高扩大、从行政的事务性的员工控制工作转变为: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建立一个人力资源规划、开发、利用与管理的系统,以提高组织的竞争能力。

因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最根本区别在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战略性、整体性和未来性。

它被看作为一种单纯的业务管理,从技术性管理活动的架构中分离出来。

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而相应制定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成为组织战略与策略管理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

政党与人事

政党与人事

美國人事制度特性:民主化:在民主政治發展的過程中,政治與行政兩者分立,並確立常任文官與行政中立制度,形成民主化文官的行政模式。

功績化:在政黨政治的影響之下,早期人事制度為分贓制,由勝選政黨包辦公職。

其後因功績因素影響,轉變為以績效才能因素,作為取才用人的功績制為主要標準。

專業化:以是否具備職務之專業性,作為人員進用之依據,強調專業專才之用人行政模式,使得人事制度深具專業化的特性。

人性化:不強調傳統古典管理學派理論,著重於行為學派與人性化管理的理論與思潮,人性化的人事管理措施受到重視,形成人事制度的主要課題。

職位化:政府人事制度受企業人事管理的影響,採取職位分類的人事制度,以工作職位的需求,作為人員聘用之依據。

流動性:國家教育普及,使得人才輩出,惟企業界薪資福利優於政府部門,使得政府取才不易,難以吸收與留用第一流人才,造成文官制度的缺陷。

第一階段:仕紳制度(1789 華盛頓~1829 傑克遜)【品格合適】【展現相當政治性】第二階段:分贓制度【社會代表性】第三階段:功績制度【1883 年「潘德頓文官法」】【去政治化】【政治中立】【1939 年「哈契法」】第四階段:1978 年的文官改革法【由卡特總統主導】【目標在效率兼具政治回應】【將管理、政治與法律觀念加以區分】第五階段:再造的人事行政【聚焦於分權化的概念赫奇法(Hatch Act)-就是確保文官政治中立之規範(哈契法)美國於一九三九制定,後經修正補充的「赫奇法」(the Hatch Act)規定:公務員可登記參與競選或在選舉中投票;但另規定公務員不得運用職權或影響力,去干擾或影響選舉結果,亦不能對政治管理或活動積極參與。

倫理法典(Code of Ethics)-多為公務員倫理守則美國公共行政學會之倫理法典計有32條條文規範,並歸為五大項:實踐公共利益、尊重憲法法律、展現個人廉潔、倡導倫理組織、追求專業卓越。

政府倫理法(Ethics in Government Act)-防止公務員貪污收賄政府倫理法規定自總統以下的民選和任命的重要官員,都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公佈財産、收入、受禮等資訊。

人事管理理论

人事管理理论

1.3. 人事管理理论1.人事管理理论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人事管理最早作为一门科学诞生于美国,人类从事的人事管理的历史其实同人类社会一样悠久。

从古代社会的原始部落到奴隶社会,都属于人事管理。

然而人类并没有从这些活动中加以总结,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

直到20世纪的初期,那些在政府、工厂或者商业工作的人们为了能尽快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结合历史上成功的人事管理的案例加以运用,应用到具体的劳动管理问题中并加以分析,从而形成了一套合理完善的科学管理。

在这一时期的人事管理,主要是指在私人企业、公司中员工的甄选和聘用,也被后世称为工业关系。

人事管理这一说法直到20世纪20年代后才被广泛应用与传播。

2.人事管理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有着两千余年的历史。

考试录用制度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源溯流,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参见《五权宪法》)。

中国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到了唐朝,这①王星.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现状分析与改革[D].湖南:湖南大学,2006.一制度逐渐趋于完备,并一直延续到清末。

科举考试制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完备的选拔人才制度。

它对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隋炀帝大业年间设进士科,定期举行考试选拔官吏,一般认为是科举制度创立的标志。

唐代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并将其迅速发展。

唐代科举分为常科和制举两类。

常科由礼部每年定期举行,是生徒和乡贡参加的科举考试;制举是皇帝不定期下诏举行的,旨在选拔“非常之才”的考试。

宋代的科举制度对应试者范围、增加录取人数、简化录取程序、增加考试制度的等级、限定主考官的权力以及考试规则等,都有了具体的明确的规定。

可以说,宋代的科举制度达到鼎盛时期。

明代的科举制又有了新的发展,科举考试大致分四级:即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试取得生员资格,才可参加乡试和会试、殿试。

乡试为省一级考试,通过考试的称为举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出身”指标从哪年开始在人事管理中成为历史
2017年01月13日 09:27
来源:快乐老人报作者:佚名
核心提示:1979年1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

不仅仅是农村,在城市,随着一系列的平反,阶级身份体系也逐渐开始消失。

然而,后来在“全国干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指标体系分类和代码”里,依然有“本人成分”和“家庭出身”,直到2002年才取消了这两项指标。

2004年,因为基本上没有单位用了。

表格中的“家庭出身栏” 资料图
本文摘自:《快乐老人报》2017年1月12日第16版,作者:佚名,原题:中国人曾有45个家庭出身代码
《家庭出身代码》如下:工人1;社员2;农民3;雇农4;贫农5;下中农6;中农7;上中农8;富裕中农9;干部10;革命军人11;革命烈士12;职员14;城市贫民15;自由职业16;店员17;小手工业者18;小商贩19;商人20;小业主21;游民22;资本家23;房屋出租25;小土地出租26;地主28;富农29;富农兼工商业30;地主兼工商业31;职员兼地主32;破落地主(破产地主)34;管公堂35;旧职员41;旧军官42;旧军人43;旧官吏44;华侨手工业46;牧民50;奴隶52;农奴53;领主54;土司58;土司头59;百户60;千户61;其他99。

这个标准号为GB4765-84的国家标准,规定了家庭出身的代码,适用于人事档案管理、社会调查、公安户籍管理等工作。

它产生于1984年。

当时,随着人事管理从手工向计算机过渡,急需形成资源共享网络。

而“家庭出身”,是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指标里的重要一项。

家庭出身代码,从01开始顺序编码,中间缺省若干数字,最后一个是99,总共45个代码。

中间缺省部分是故意留的,为了方便使用单位在此基础上增加。

据该标准的起草者回忆:“应该没有全国性的正式文件,来规定‘家庭出身’到底该怎么划分。

当初起草的时候,中组部给了我们一些资料做参考,我们只是将历史积累的、约定俗成的叫法进行归纳分类。


曾经,在升学、毕业分配、工作使用等许多方面,“家庭出身”都是极为重要的“指标”。

1979年1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

不仅仅是农村,在城市,随着一系列的平反,阶级身份体系也逐渐开始消失。

然而,后来在“全国干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指标体系分类和代码”里,依然有“本人成分”和“家庭出身”,直到2002年才取消了这两项指标。

2004年,因为基本上没有单位用了,《家庭出身代码》国家标准被废止。

(摘编自《北京日报》《看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