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州家乡文化大搜索材料易武历史文化
古六大茶山——易武(上)

古六大茶山——易武(上)本篇文章我们来说易武。
易武,曾经以慢撒(或称漫撒,音译名,各种流传版本中字形有所不同,但大致都指易武本地区)的名号跻身于古六大茶山之列,后来虽然随着历史战乱原因而导致当地茶叶发展趋势一直停滞,甚至大为倒退,但是随着这些年普洱茶的发展趋势潮流,易武茶区重新恢复它的荣光,并且还有所发扬光大。
据茶界中某条小道消息所传——每十个做茶人当中,最终选择存点老茶去卖的,有九个会去选择易武茶。
虽说这条小道消息略有夸张的成份存在,但是我们从目前茶叶市场上已有的在售老茶情况上来看,易武茶的存量确实远远多于其他茶区所产的茶,并且其保存良好的老茶价格也往往是远超其他茶区所产的茶,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呢?要想回答这一点,我们或许得好好重新了解一下易武茶的前世今生。
易武茶山位于古六大茶山的东部,紧靠中老边境,其整个茶山范围约有750平方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的茶山。
它包括以前人们所说的易武正山、慢撒、曼腊等茶山在内。
而到1958年末,当时的易武、勐腊两县合作为易武县,县府设勐腊,1961年易武县更名为勐腊县,便一直沿用迄今。
所以到如今我们来看易武茶区,它其实比旧有的易武茶区范围还要大上一些,因此我们就会发现近些年大家所知道名字的产茶地,易武茶区几乎是占了近半数的存在。
对于这些产茶地,后来有人进行总结整理,就变成了如今比较知名的“七村八寨”,易武七村包括:曼洒村、曼秀村、落水洞村、麻黑村、高山村、三合社村、易比村。
易武八寨包括:倮德寨、新寨、旧庙寨、大寨、张家湾寨、丁家寨(汉)、丁家寨(瑶)、刮风寨。
在上述所说的产茶区范围内,有些产茶区近些年得到了很大的知名度,茶价也上涨得厉害,并且其境内还有某些更加细微产茶区的存在,得到了很多茶商与茶友的追捧,一时风光无限,但有些产茶区则反响平平。
所以接下来,笔者就挨个对这些茶区进行点评,文中若有疏漏处,欢迎各位茶友老师进行指正!一、曼洒村那我们按照七村八寨的顺序一一说下去吧!先说曼洒,它是一个自然村,隶属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乡曼腊村委会,位于易武乡北边,距离易武乡政府19公里。
一山一味之易武:诞生于贡茶之地的传奇精品

一山一味之易武:诞生于贡茶之地的传奇精品易武自古出好茶从地理位置上看,易武位于西双版纳自治州勐腊县东北部,海拔差异大,立体气候明显.早在清朝年间,清政府云贵总督鄂尔泰在云南考察比较,认为易武百里正山的海拔、空气、温度、湿度、土壤等地质环境是最适合种植茶叶的。
于是,易武原本那些数百年的古乔木茶树就被保护起来,列为贡茶,仅供皇宫享用,还召集茶农和专家到易武扩大种植普洱茶树,一时间,形成了“十万茶农进易武”的繁荣景象。
从古至今,易武种茶、制茶的历史底蕴文化不断累积叠加,成为一个传统意义上集茶叶种植、采收、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镇。
易武——贡茶之地,百年老茶的诞生地易武,清王朝的贡茶之地,也是茶马古道的起源地,有着200多年的茶业辉煌时光,除却易武,其余的都无可比拟。
早在唐代,易武等六大茶山就已开始种植茶叶,到了清朝雍正、乾隆年间,以易武为核心的部分茶山取得了较快发展,于道光到民国年间,已形成数万人上山做茶的繁荣景象。
当时易武和倚邦的年产茶量十分惊人,可高达十万担,被政府指定为贡茶生产区,每年都要进贡。
之后1845年,为了方便运输贡茶,从易武经倚邦一直到普洱,建成了至今家喻户晓的“茶马古道”。
易武地区一时间商贾云集、马帮赛途,成为了普洱府六大茶山中最大的制茶中心和贸易集散地。
闻名中外的易武老字号就有20多家,其中一些大茶号在香港、泰国、越南等都建有商号。
易武茶区自古出好茶,这在业界都是公认的。
例如丁家寨、落水洞、麻黑等这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易武好茶都出自这里,每年的鲜叶价格都在飞速上涨,很多茶商和茶友都会亲自来收料压制。
至今还有一些台湾人和香港人还珍藏着易武老茶号的茶饼,存放上百年的易武老茶,更是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价比黄金,名扬四海。
易武——福元昌繁荣昌盛的起点福元昌老宅(易武老街)随着普洱茶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易武再度闻名天下,站在了六大茶山的金字塔顶端。
尤其是近几年,很多海外茶友都会驻守易武,高价收购一批好茶,也使得易武及周边的毛茶价格连年翻番。
西双版纳的风土人情及旅游景点推荐

西双版纳的风土人情
西双版纳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热带雨林地区,拥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下面是西双版纳的一些风土人情:
傣族文化:傣族是西双版纳的主要民族之一,拥有着独特的语言、宗教和文化传统。
当地的饮食、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都带有浓郁的傣族特色。
热带雨林气候:西双版纳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气温高、降雨多、湿度大,是一个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
佛教文化:西双版纳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佛教文化历史和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
西双版纳旅游景点推荐
西双版纳是一个拥有独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地方,下面是西双版纳的几个著名景点:
勐海热带植物园:它是西双版纳的著名景点之一,是中国最大的热带植物园之一,以其丰富的热带植物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而著名。
傣族园景区:它是西双版纳的著名景点之一,是一处集傣族文化、佛教文化和热带雨林生态环境于一体的景区,以其浓郁的傣族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而著名。
普洱茶山:它是西双版纳的著名景点之一,是中国最著名的茶叶产区之一,以其优质的普洱茶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而著名。
翡翠湖:它是西双版纳周边的一个著名景点,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湖泊之一,以其清澈的湖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而著名。
西双版纳旅游注意事项
西双版纳气温较高,建议游客携带轻便、透气的衣物和防晒用品;
在旅游过程中,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不随意破坏文物古迹;
在旅游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环境,不随意乱扔垃圾;
西双版纳的美食口味独特,游客可以适当尝试,但要注意卫生和饮食安全;
西双版纳是一个旅游城市,游客要注意防范旅游诈骗和其他安全问题。
云南西双版纳汉族移民的文化适应与地域认同--以云南勐腊县易武镇为例

云南西双版纳汉族移民的文化适应与地域认同--以云南勐腊县易武镇为例何连伟【摘要】From the middle of the Qing dynasty,with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Tea-House Road,the ethnic Han people from Shiping (county)of Honghe Prefecture continuously migrated to Yiwu (Township)of Mengla (county).In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local ethnic peoples,the Han culture is featured with the style of frontiers.The migrants have adapted themselves to the locality all along,while the internal adaption appears slower than the external adaption.In recent years,with the booming economy and culture of Pu-erh Tea busi-ness,the Hans′cultural and regional adaption has been accelerated.%清中叶至今,受茶马古道的影响,云南省红河地区的石屏汉人陆续迁入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镇。
在与当地少数民族互动与交融的过程中,移出地的汉族文化被带到移入地,并在移入地民族的影响下呈现出多元文化共存的“边疆风格”。
移民在移入过程中表现出了灵活的文化适应性。
而这种适应性与迁入的时间密切相关,且内在深层次文化的适应慢于外在文化。
近年来,普洱茶文化与经济的兴起加速了汉族移民的文化适应和地域认同。
古六大茶山之易武刮风寨

古六⼤茶⼭之易武刮风寨古六⼤茶⼭之易武刮风寨刮风寨⾪属于⿇⿊村委会,共有180多户⼈家,两个村⼩组。
刮风寨是⼀个纯正的瑶族村寨,和⽼挝接壤,距边界仅2公⾥,⾮常偏僻。
刮风寨寨名的由来,据当地很多⽼⼈回忆:在⼏⼗年前,刮风寨在距离现址往下⼀个叫做⽥坝的地⽅,这⾥距离刮风寨现址有3公⾥左右,处在两⼭之间的⼭坳中,风⽐较⼤,地名的来源可能与此有关。
刮风寨因地处风⼝,四⾯环⼭,⼭坳间建寨⽽得名,⼀条⼩河刚好卧在寨前。
关于刮风寨名字的由来流传着另⼀种说法:以前村寨⾥有⼀个⾮常美丽的姑娘,某⼀天突然刮来⼀阵⼤风把这个美丽的姑娘给吹跑了,⾃此这个寨⼦就得名刮风寨了,因其三⾯迎茶,⼀⼝通妖风⽽得。
刮风寨是⼀个纯正的瑶族村寨,易武镇出发沿⿇⿊公路到达刮风寨约32公⾥路程,这⾥靠近⽼挝边境,翻座⼭过去便是⽼挝的瑶族寨⼦。
刮风寨独居⼀隅,周围⼭⾼林密,为国家级森林保护区,⽣态资源极其完整,物种丰富,2002年⿇⿊公路通车以前,主要以养⽜、茶叶为收⼊来源,⾄今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织棉⿇布⾐、散养“冬⽠猪”、芭蕉叶包饭⼿抓吃饭的传统⽣活⽅式,简单⽽安逸。
随着古树茶的兴起和⽕热的追求⽣态⼝感,刮风寨浓厚的地理⽣态环境,受到⼤量爱茶之⼈的关注,⾃此,改变了⼀切,2008年通电,2009年穿寨⽽⾏的⼩河上架起了⽯拱桥,2012年通往茶王树茶地的⼩马路修通,刮风寨寨貌彻底改变。
刮风寨茶地历史:据古茶园的拥有者瑶族兄弟说茶王树这⾥最早期居住的是布朗族和回族(现在茶王树地标⼤⽯头附近还有回族⼈的古墓),⽽布朗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较早栽种茶树的民族,布朗⼈当时就在此地种植了连⽚茶园。
后来布朗族离开了这⾥迁徙到了现在的⽼挝,这⽚茶园就被瑶族接管。
瑶族接管茶园后就砍掉了茶树,改为种植粮⾷(因靠近⽔源,⼭脚有条茶王树河)和其他经济作物。
后来瑶族也没有在这⾥居住⽣活,搬到了⽣活更为便捷的村寨(就是现在刮风寨),在⼀百多年的时光中,这些曾经荒废了的地⽅就变成了国有林。
《美丽的西双版纳》

澜沧江-湄公河风光
壮观的峡谷
澜沧江和湄公河在西双版纳境内形成了壮观的峡谷风光。江 水奔腾,峡谷陡峭,景色变化多端,令人心旷神怡。
独特的民俗
沿江而居的少数民族保留了独特的民俗文化。例如,拉祜族 的传统乐器“四弦琴”和傣族的“光邦”舞等,都为这片风 光增添了浓厚的民族色彩。
傣族园与橄榄坝
傣族文化中心
动物资源
西双版纳拥有丰富的动物资源,包括许多热带特有的物种,如亚洲象、孟加拉虎、孔雀等。这些动物 在当地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看点。
昆虫世界
热带雨林中的昆虫种类繁多,包括蝴蝶、蜜蜂、蚂蚁等。这些小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例如,蜜蜂采蜜可以提供蜂蜜和蜂蜡等产品景 洪、勐海、勐腊等城市。
人口密度较高,但乡村地区人 口较为分散。
02
美丽的自然风光
热带雨林景观
丰富的植被
西双版纳拥有热带雨林特有的丰富植被,包括大型乔木、竹类植物、灌木、 藤本植物等。这些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和觅食的场所,形成了独特的生态 系统。
奇特的动物
热带雨林中生活着许多珍稀和独特的动物,如亚洲象、绿孔雀、黑冠长臂猿 等。这些动物在雨林中自由自在地穿梭,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画面。
05
旅游服务与设施
旅游接待服务
01
02
03
旅游咨询服务
西双版纳设立了旅游咨询 中心,提供游客关于旅游 景点、住宿、交通及当地 文化的信息咨询。
多语种服务
为了满足不同国籍游客的 需求,西双版纳提供英语 、汉语、泰语等多种语言 的服务。
导览服务
当地的旅游公司或旅行社 提供专业的导游服务,为 游客讲解景点的历史文化 背景。
易武古树,茶中皇后(详解易武山)

易武古树,茶中皇后(详解易武⼭)2019款易武古树名称:易武古树重量:200g⽇期:2015年~2019年类型:乔⽊⽣普产地:云南省西双版纳易武树龄:200年~400年易武,是普洱茶的发源地,⼀直也是贡茶的所在地,易武茶以柔克刚,滋味鲜美柔和,花⾹丰富多变,滋味随着时间变迁变得更加醇厚。
这款易武古树是雍庆号古树基地茶品,具有树龄⼤,⾹⽓⾼,滋味厚,制作精良等特点。
易武也是雍庆号茶的重要产区。
易武茶在普洱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众多普洱茶爱好者的⾸选产品;本⽂希望以点带⾯介绍易武茶产地、茶⼭路线及茶质特点,⽐较系统地告知茶友易武普洱茶的知识。
路线指引喜欢普洱茶的朋友⼀定会知道易武茶,易武茶是普洱茶的发源地,是茶马古道的发源地;易武茶⼭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易武乡,我们乘坐飞机来到版纳(景洪嘎啦机场),可以乘坐⼤巴或者驾车前往易武乡,通过⼩磨⾼速公路在勐仑下⾼速,到达勐仑镇右转、经过勐醒,穿越两座⼭就可以“爬⼭”上易武了,到达易武牌坊,⾏驶5公⾥左右即可到易武镇上;易武镇不⼤,来回⾛半个⼩时可以把镇上看个遍!易武镇上有茶马古道的起始地,也有⼀个易武贡茶院,从这⾥可以看到易武的历史发展;易武镇上客栈⽐较多,不过住宿可能并不安静;夜晚摩托车声还是⽐较⼤,游客在这⾥过夜是⽐较头痛的。
如果你觉得太吵,也许可以去⼭上找个农户家住宿,只要习惯就好;这⼏年随着茶叶价格不断上涨,当地的农民都富裕了起来,盖起了⾼楼,住宿环境还算可以。
当我们来到易武⼩镇上,左边有⼀条⼩路通往落⽔洞、⿇⿊、刮风寨等寨⼦的;易武⼭分布着七村⼋寨,沿着这条路可以到达好⼏个村寨,⾸先可以到达曼秀寨,曼秀获得2019年易武⽃茶⼤会⾦奖,品质也是相当不错,再往⾥⾛就是落⽔洞,落⽔洞位于⼭⾕中,之前的茶王树已经死亡了,这对落⽔洞是⼀个⾮常⼤的损失;⿇⿊是⼀个⾮常⼤的村寨,⼈⼝特别多;⿇⿊的茶树较多,茶王树往往是游客集中拍照的地⽅。
过了⿇⿊之后往前⾛往右的⼀条路通往刮风寨,但前往刮风寨的路现在还是⽐较难⾛,不是⽪卡车还是⽐较危险的,到达了刮风寨村庄⼏乎是看不到茶树的,易武茶树⼤部分⽣长深⼭⽼林之中,需要乘坐摩托车和⾛路才能前往。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一、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概述慢轮是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在学会用手捏制陶胚后,发明的最重要的制陶工具,时至今日,人们几乎看不到慢轮的身影。
在西双版纳的傣族地区,依然还完整的保留着相当于新石器时期这种古老的制作工艺。
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国内外著名的考古学家多次对傣族制陶进行专门调查,认为傣族传统制陶是我国原始陶艺的代表,是解开中国新石器时代烧陶之谜的钥匙。
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技艺逐渐为世人所认识,1992年,一名叫横山邦的日本学者到西双版纳考察时,偶然发现曼斗村傣族玉勐所制作的陶器与日本1991年在佐贺县吉野里等处遗迹出土的日本弥生时代的陶器极为相似,这一发现引起了有关人士的重视,遂派多批专家前来考察观摩玉勐的制陶、烧陶全过程;1996年7月,应日本东南亚文化振兴协会的邀请,景洪市曼斗村民间艺人玉勐、玉腊约、玉当罕赴日本九州地区参加了世界烧陶博览会,参加博览会的国家除了东道主日本外,还有中国云南、泰国清迈、越南平顺等国,在一个月的表演中,西双版纳代表团的精彩表演在日本引起了轰动,日本的考古学者认为西双版纳代表团所表演的“土馒头”式烧陶方法很可能是日本弥生时代烧陶方法的“源流”,这一学说已被逐步确立,这种“土馒头”式烧陶方法被认为是解开日本古代烧陶之谜的突破口,日本陶艺爱好者对2千多年前创造了这种烧陶方法的“古代云南人的高超智慧”赞不绝口,以当地佐贺县鸟栖市的“土烧会”为首,各地纷纷强烈希望学习云南的烧陶方法。
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及烧制技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见图1-3-1)。
图1-3-1 德国友人观摩傣族慢轮制陶(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珍贵遗产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时至今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曼斗寨、勐罕曼峦站寨、勐海曼扎寨及勐龙寨等地还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傣族制陶传统工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洱茶六大古茶山、茶马古道、传统制茶工艺、民族茶文化的遗产价值及申报文化遗产的意义(易武乡文化站:刀易学供稿)普洱茶六大古茶山是指西双版纳州东北部澜沧江支流椤梭江一带低纬度高海拔山区的各族人民利用“丰富的古茶树资源”、“山高雾浓,土质肥沃、适合茶树生长、茶叶品质优越”的特殊地理气候,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改造、开垦的上万亩古茶园农业生态奇观,并繁生出来的茶叶传统加工制作工艺,茶叶民族饮食、药用文化,与茶叶、茶祖有关的民族山歌传说文化、祭祀文化,承载茶叶贸易、运输、连接古今文明、传递各地文化的茶马古道文化,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遗产,是活的文化景观。
文化遗产类型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现在又有新的文化遗产类型如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受到世界遗产专家的关注。
六大古茶山、茶马古道属于文化遗产中的即属于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又属于文化景观、文化线路类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普洱茶六大古茶山、茶马古道历史悠久。
阮福箸《普洱茶记》称:“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
唐代樊绰在《蛮书》云南物产第七中写道:“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
蒙舍蛮以淑、姜、桂和煮而饮之”。
清人阮福《普洱茶记》载: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
南诏备考:普洱茶产于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漫撒六山,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逐痰下气,刮肠通泄”。
早在西周时期西南夷就已经引用野生茶,并以地方贡物“荼”上贡朝廷,荼即茶,西南夷上贡的也就是普洱茶;东汉末三国时期野生茶逐渐驯化实现人工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唐代虽然没有六大古茶山的确切名称,但普洱茶已经是士庶皆用,并且产茶的大致方位已经明确即银生城届诸山;明清时期普洱茶已经是名遍天下,并且明确了主产区即六大古茶山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漫撒(易武)。
二是普洱茶六大古茶山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普洱府志记载六大古茶山“周八百里、入山做茶者数十万”虽然几经沧桑,但仅核心区易武境内就有11430多亩古茶园,可谓是山山有茶园、处处有茶庄。
三是与自然环境结合得特别紧密。
茶叶是绿色生态农业,六大古茶山的古茶园都是在西双版纳这块北回归线以南唯一的绿洲的森林里面,就连村庄也是时隐时现以森林里面,形成森林—茶园—村寨,一者包含一者同构的生态系统,它既是人文景观,也是自然景观。
六大古茶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独特创造力,是西双版纳州六大古茶山各族人民的大地母亲,是中国生态绿色农业的优秀代表,被专家赞誉为人与自然和谐互动完美结合的典范。
四是文化内涵特别丰富。
生态与和谐是普洱茶六大古茶山文化最突出的特点。
传统制茶工艺、民族茶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对自然、茶树的深刻崇拜以及民居建筑、节日庆典、人生礼仪、服饰、歌舞、传说、故事和文学诗歌均以茶叶为核心,处处体现着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融的特点。
五是文化遗产价值特别突出。
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作为祖先的遗产,一个千年文明活的系统,是中国生态农业的优秀代表,是世界农业文明的典范,它具有丰富的多学科价值。
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历史价值:普洱茶六大古茶山是茶山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
茶山的兴衰昭示着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兴衰。
盛世兴茶、茶兴则茶山兴盛;茶山衰败则说明茶市衰、茶市衰则说明国家经济社会衰落,可以说,六大古茶山的发展史就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史,也是西双版纳州各族人民和谐发展的历史。
科学价值:古茶山不仅是茶山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内涵丰富的科学系统。
茶山各族人民关于人居环境选择、生态保护、社会结构、自然资源利用、传统茶叶加工制作、生产管理运输贸易、茶叶饮食、药用文化以及对大茶树的保护、管理、祭祀崇拜等方面创造了独特的方式和经验,处处体现着朴素而又严谨的科学精神。
经济价值:经济价值即实用价值。
六大古茶山自古至今始终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大系统,今天它仍然是西双版纳州山区各族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根本。
茶产业仍然是西双版纳州、云南省乃至中国山区人民的一大支柱产业,六大古茶山各族人民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向世界提供者茶叶这一绿色、健康的自然饮品,六大古茶山它不同于许多古迹古物,如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等等,已失去它们本来的功能,成为历史的遗存,它也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如泰山、黄山、尼加拉瓜大瀑布等等,或单纯的人文创造,如曲阜孔庙、拉萨布达拉宫、北京颐和园等等,它是茶山人民与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大自然相融相互促互补的天人合一的人类大创造,是文化与自然巧妙结合的产物。
美学价值:六大古茶山作为人与自然巧妙结合的典范,是个活的系统,又是美的化身。
千百年来,古茶山穿越了数不清的风雨,始终展现着她常绿常青的风姿。
古茶山里古木苍穹、绿意葱葱,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正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林下茶树或俊秀挺拔、或、或如星奇零落、或成行成排、错落有致。
宛如蝴蝶般的采茶少女穿梭期间,银玲般采茶山歌与周围的鸟语花香融为一体,这不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自然之美吗?古茶山她的自然美、内在美,形式美,她的节奏美、群体美、个性美,无不给人以美的震撼!这种大气的美,鲜活的美,使亲近她的人们得到无与伦比的陶冶和享受,激荡着人们的精神、洗涤着人们的心灵。
六大古茶山作为美丽、神奇的地方,已经成为国内外游客旅行的天堂,文学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宝库,媒体记者争相报道的自然素材。
保护价值:六大古茶山的文化内涵就是生态与和谐,文化多元、生物多样、和谐共融是古茶山最突出的特点。
从这个意义上讲,六大古茶山不仅是彝族(本人)和其他境内世居民族赖以生存的物质家园,也是向往和平与发展的人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构建当今和谐社会需要继承和发扬的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所以,六大古茶山值得全人类共同珍惜和保护。
六大古茶山作为中国绿色农业-茶业的优秀代表,世界农耕文明奇观,六大古茶山是我们祖国西南边疆的一块文化瑰宝,是老祖宗留给各族人民的宝贵财富,是彝族、基诺族等版纳州各族人民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六大古茶山申报国家文化遗产将是我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申遗成功”,将有利于滇西南边境的巩固;有利于解决六大古茶山片区农村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有利于促进境内彝、基诺、布朗、瑶、傣、拉祜、哈尼等少数民族的团结和进步;有利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旅游产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宣传、展示我州形象,促进我州持续快速发展。
以易武为代表的普洱茶六大古茶山调查、保护、宣传、管理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申遗”时机已经成熟。
宋后历代有关云南地方物产的史书都会有关于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的调查和记载,清代普洱府志、思茅厅志载:普洱茶原产于府属六山:一曰攸乐、二曰莽枝、三曰革登、四曰倚邦、五曰蛮砖、六曰漫撒(易名易武山)。
民国时期赵思志就任镇越县县长,对镇越县全境(境内包含五大茶山),主要是易武区进行了深入调查后主持修编了《镇越县县志》。
1994年修编勐腊县志以及列次修编文史资料,都对易武茶产业、茶马古道、易武老街、王少和故居、易武人民革命斗争等自然人文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
并有了详细记录。
自1994年普洱茶开始炒热以来,就有台湾、日本、韩国等国内外客商、专家学者、中央电视台、旅游卫视、法国电视台、香港电视台、台湾电视台、云南电视台、西双版纳州电视台及多家媒体记者到易武“寻香问茶”。
在央视二套、七套《农广天地》栏目、十套《探索发现》栏目、云南电视台《云南大不同》栏目等多个栏目组里都有关于古茶山易武的报道。
其中云南省政协报经济观察周刊记者詹英佩近十次到六大古茶山调查访问,写出了《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普洱茶的故乡西双版纳》。
易武乡本地居民张毅老乡长、高发昌、易武正山公司经理曾丽云等人也根据自己的调查研究,所见所闻写出了《古六大茶山纪实》、《古六大茶山史考》、《古茶第一镇——易武》等书籍。
同时,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古茶山的调查、文物收集、保护、和宣传展示工作,易武乡乡文化站在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做好文物普查工作,专门组织工作人员跋山涉水、走访群众,走遍了倮德旧衙门、大旧家、旧庙、大寨、一扇磨、漫撒、弯弓、麻黑等地。
对辖区内的古庙、古碑及其它实物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不可移动的也进行了登记造册,做出文物标签,并向老百姓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并筹资维护这些历史文物古迹。
对现存可移动的实物,想方设法收集保护。
2003年第二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科院勐仑植物园召开。
2004年普洱茶圣地易武古镇被列为云南省第一批特色旅游小镇。
2005年3月成立了易武乡文物陈列室,对外开放,宣传展示易武历史文化、茶文化。
2006年在易武关帝庙基础上建成了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博物馆。
于2006年10月30日正式开馆,馆内共收藏了石刻碑文12件,石刻图案5件,木匾5块,清代字据契约12份,当地百姓祖传的制茶、泡茶、马帮驮运茶工具等杂件203件,各茶庄、茶号生产的茶叶样品146份,有关茶文化历史的书籍23本,合计406件。
挂有宣传展幅20幅。
目前博物馆接待了云南省政协主席、国家文物局局长、云南省副省长孔垂柱、国家供销联社社长、省文化厅厅长、民政厅副厅长、省军区装备部长、普洱市市长、景洪市市长、文化厅文物处、计财处、省文物局、省考古所的有关领导和中外专家学者、游客、茶商及媒体记者65800余人次。
2007年易武古镇被列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
2009年4月24日,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亲临易武调研文物普查和管理工作,对易武的文物保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明确指出要组织将勐腊县易武茶马古道发源地申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普洱茶六大古茶山申报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
将勐腊县易武茶马古道发源地申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材料已经县、州、省三级人民政府审核通过,上报至中央;2009年5月由易武乡文化站、易武正山公司在勐腊县文体局的指导下组织将易武“七子饼”普洱茶传统手工技艺申报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继续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并制定计划,坚持不懈地做好(1)茶文化传播;(2)古茶树资源普查,古茶园的养护和改造;(3)进一步挖掘龙团凤饼、八色贡茶等传统形制的特色工艺;加大科研力度,不断总结,对每一个工艺环节进行数据研究和指标量化;(4)科学化、系统化整理制茶工艺流程,世代传承。
通过前期工作,当地党委、政府对普洱茶六大古茶山、茶文化的保护已经有非常好的基础,下一步要充分依托各方力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对外加强普洱茶六大古茶山申遗,对内强化保护,举全州之力,顺势而谋,乘势而上,将普洱茶六大古茶山申报农业文化遗产工作进行到底。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
申报农业遗产工作是保护好普洱茶六大古茶山文化和生态系统的战略选择,是版纳州边疆少数民族山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