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昆虫复习资料1—3章
森林昆虫复习资料1—3章

《森林有害生物控制》昆虫部分复习1发生与危害概况:我国森林害虫种类繁多,发生频繁,危害严重。
(食叶害虫:松毛虫、叶蜂、大袋蛾、叶甲、毒蛾、尺蛾、竹蝗、叶蜂钻蛀性害虫:天牛、小蠹、吉丁、象甲、长蠹;木蠹蛾、透翅蛾;树蜂等种实害虫:落叶松花蝇、落叶松种子小蜂、微红梢斑螟地下害虫:蛴螬、地老虎、蝼蛄、金针虫等枝梢害虫:板栗瘿蜂、叶蝉、蚜、蚧等)我国森林害虫发生的主要特征:•常发性重大害虫周期性发生•境外重大害虫不断传入,威胁剧增•因检疫不严,国内一些重大害虫分布区不断扩大•次要性害虫逐步演化成重要威胁•重大灾害基本发生在人工林,但近年来天然次生林和荒漠灌木林害虫发生呈加剧趋势•监测和预警水平较低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持续上升、损失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林业地位的提升人工林面积的急剧增加(但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森林资源只能主要依靠发展人工林,这是国情所定)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次期性病虫害的大发生关注种类和区域的增加,从重点到一般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加剧和重视程度的提升Increasing area of man-made forestCutting off excessively natural forest in past timeChemical pesticides used frequently and unreasonablyPassive control of Forest pestLow capability in survey and monitor to forest pests disaster2、森林害虫的主要控制策略的演变过程与主要内涵:害虫防治简史:自然防治到综合治理片面以来化学防治(3R)有害生物综合管理(40-50年代初期提出)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提出3种新策略:①害虫综合管理(IPM);②全部种群管理(TPM)③大面积种群管理(APM)森林有害生物控制策略发展历程:•综合防治(IC)•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害虫综合管理IPM是一套害虫管理系统,它按照害虫的种群动态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关系,尽可能协调地运用适宜的技术和方法,把害虫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失水平之下。
森林昆虫学章章节

距现在(亿 年)
39-43
地球的演化史及生物的进 化历程、特征
出现海洋
重要事件
18-35
原始藻类诞生
6-18
动、植物分界
2.8-5.7 2.3-1.35 0.65-0.06
陆生孢子植物、鱼类及海 生无脊椎动物和两栖 动物诞生
三叶虫产生 并绝灭
裸子植物及爬行羊膜动物 恐龙产生并
产生并发展
绪论
目的要求:
要求了解昆虫类群的生态功能和危害性,本课程的形成历
史、发展趋势及任务。
重点:
昆虫的分类地位和生物学特点;昆虫类群的生态功能和危
害性。
难点:
昆虫类群的生态功能和危害性。
一、昆虫的起源和发展 昆虫是古老、年轻又不断发展的生物类群。
生物产生与进化的地质年表
地质年代 上古代 太古代 元古代 古生代
护肤品,也是饲养动物的好 饲料。日本1992年昆虫食品 的产值达2600亿日元,是一 个很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
4、科学研究中的实验动物 昆虫生活周期短、易饲养、繁殖快,作为实验动物无社会
及法律反响,在遗传、发育生理、生理生化以及仿生研究中广 泛使用。
遗传学和仿生学研究材料: 如通过对果蝇唾腺巨型细胞的 巨大染色体研究,遗传学得以迅速发展。
昆 虫 分 类 学
昆
昆
虫
虫
生
生
理
物
学
学
昆 虫 生 态 学
昆 虫 毒 理 学
植 物 化 学 保 护
昆
昆
虫
虫
病
技
理
术
学
学
七、参考书: 南开大学等五校合编,昆虫学(上、下册)人民
教育出版社 萧刚柔主编,中国森林昆虫,中国林业出版社
森林昆虫学复习1

森林昆虫学复习1昆虫学昆虫纲主要分为无翅亚纲和有翅亚纲反射:是生命体对刺激的无意识反应。
本能: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昆虫体内生理活动过程所激发的相当复杂的神经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序列即为本能。
趋性:特定感受器对外界相应刺激所表现的强烈的不可抑制的定向反应或行为称为趋性。
拟态:昆虫的形态与环境中的其他物体如动物、植物和非生物体相似,借以逃避敌害保护自身的现象保护色:昆虫的体色与其生活环境中的背景颜色相似有利于躲避敌害保护自己的现象称为保护色。
世代:昆虫由卵到成虫产卵为止的个体发育周期称为一个世代。
休眠:当不良季节、气候或食物供给不足等情况到来时,昆虫就找到合适的栖息场所,停止活动,以减少不良环境的威胁,并把新陈代谢水平降到最低以节约能耗,渡过恶劣环境的这种蛰伏现象称为休眠。
滞育:昆虫在不良环境还未到来之前就进入停育期,在该停育期内即使给予最好的发育条件也不会恢复发育,必须进过一段时间再给予某种刺激才能重新恢复生长发育的这种现象称为滞育。
肌肉:分为体壁肌和内脏肌,按生理功能分为强制性收缩肌和周期性收缩肌足的类型及其举例:步行足(步行虫、瓢虫、蝽)跳跃足(蝗虫、蟋蟀和跳甲的后足)捕捉足(蟑螂和猎蝽的前足)开掘足(蝼蛄、金龟子等土中活动的动物前足)游泳足(仰泳蝽和龙虱等水生昆虫的后足)抱握足(雄性龙虱的前足)携粉足(蜜蜂的后足)消化道:前肠(口前腔、咽喉、食道、嗉囊、前胃、喷门瓣)、中肠(胃)、后肠(幽门瓣、小肠、大肠、直肠、肛门)昆虫的主要呼吸方式:体壁呼吸、气管腮呼吸、气泡或气膜呼吸、气门气管呼吸昆虫主要的内分泌腺:脑神经分泌细胞、心侧体、咽侧体、前胸腺和其他分泌囊雌虫生殖系统包括:卵巢、侧输卵管、中输卵管、生殖腔、受精囊、雌性附腺雄性生殖系统包括:睾丸、输精管、贮精管、射精管、雄性附腺腹部的生殖器:包括雌性外生殖器(腹产卵瓣、内产卵瓣、背产卵瓣)和雄性外生殖器(阳具和抱握器)昆虫的主要生殖方式:有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
园林昆虫学复习资料

林学与园林学院 彭
园林植物昆虫学
绪论 • 什么是昆虫? • 昆虫的近亲有哪些? •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园林植物昆虫学
一、昆虫的分类地位及主要特征
分类地位: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1、体躯由若干体节组成,这些体节集合成头、胸、腹3个体段; 2、头部是感觉与取食的中心,具有口器和1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 和单眼。 3、胸部是运动的中心,具有3对足,一般成虫期还有两对翅。 4、腹部是生殖与消化的中心,其中包含着生殖器官及大部分内脏。 5、有变态现象。即从卵孵出的幼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历一系 列内部和外部形态上的变化,才能转变为成虫。
3 昆虫的触角(antenna)
3.1 触角的基本构造
(1)柄节:为触角连接头部的基节,着生有肌肉,触角 的活动主要由此节来决定。
(2)梗节:为触角的第2节, 一般比较细小。
(3)鞭节:为梗节以后各节的统称,有感受器,司嗅觉、 触觉功能
触 丝状(蟋蟀、天牛)
角
刚毛状(蜻蜓、蝉)
类 型 :
念珠状(白蚁) 锯齿状(芫菁)
刺吸式口器主要特点: A、上颚和下颚延长,特化 为针状的构造,称为口针
B、下唇延长成管状分节的喙,将口针包藏 于其中。
C、食窦和前肠的咽喉部分特化成强有力的 抽吸机构—咽喉唧筒。
危害状: 1. 失绿斑点:在叶面上形成各种失绿褪色斑点,严
重时黄化。 2. 畸形:叶片卷曲、皱缩等。 3. 虫瘿:如榆瘿蚜与桃瘤蚜的危害状。 4. 传播病毒病
2)嚼吸式口器 (chewing-lapping mouthparts)
--膜翅目蜜蜂总科成虫特有
上颚发达 --咀嚼花粉、筑巢和御敌
下颚和下唇特化成临时的喙 --吮吸液体食物
《森林昆虫学(本科)》复习题

森林昆虫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题1、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两性生殖:是指需要经过雌雄交配、受精,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孤雌生殖:又称单性生殖或女性生殖,是指不经雌雄交配(或需经交配),卵不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完全变态:个体发育史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态;其幼虫和成虫之间不仅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迥然不同,且生活习性也常常不同。
不完全变态:个体发育只经历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无蛹期;成虫特征随幼虫的生长发育逐步显现。
3、积温与有效积温生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须从外界摄取一定的热量,其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称为积温。
积温是一常数。
表达式为NT=K。
一切生物(包括昆虫)只有在发育起点温度以上才能开始发育。
因此只有在发育起点以上的温度才是有效温度。
生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摄取的总热量应是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表达式为N(T-C)=K4、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控制害虫种群,使其不能造成损失的方法。
化学防治是用农药防治害虫、病菌、线虫、螨类、杂草及其它有害生物的一种方法。
5、趋光性与趋化性趋光性:昆虫视觉器官对光的刺激所产生的向着光源或背离光源的反应。
趋化性:是通过嗅觉器官对化学物质的刺激产生的向性反应。
6、周期性孤雌生殖与偶发性孤雌生殖周期性孤雌生殖:是指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随季节的变迁交替进行,亦称“异态交替”。
偶发性孤雌生殖:指在正常情况下行两性生殖,但由于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偶尔可能出现未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
7、性二型与性多型不同性别的同种个体间除了第一性征外,还有其它形态和习性差异,这种现象叫性二型。
性多型是指同一性别的个体存在形态和习性上差异,可分为多个类型。
8、补充营养与恢复营养补充营养:成虫期为了生殖细胞发育成熟而进行的营养活动。
恢复营养:有的昆虫能反复进行补充营养,每补充营养一次就有一批卵发育成熟而产出,这种特殊的补充营养称为恢复营养。
森林昆虫学复习资料

森林昆虫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0-15分):1.生物潜能: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生物间的繁殖达到相对稳定,保持相对平衡的力量称为生物潜能。
2.农药合并症:1)农药在人体内的积累和环境污染2)害虫再增猖獗3)害虫的抗药性。
3.经济阈值:是指为防止害虫密度达到经济受害水平而进行防治的害虫密度。
4.生物多样性: 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有规律的结合在一起的总称。
5.经济受害水平:是指引起经济损失的害虫最低虫口密度。
6.防治阈值:预测达到受害允许水平,并研究采取何种研究方法,确定防治的虫口密度即防治指标。
7.害虫:当一种生物的种群密度超出了某种允许的阈值水平而引起经济损害的时候。
8.同种异名:也就是同一个物种被取了两个名字。
如果一个物种有多个名字,那么,其中一个被确定为有效名,其他名字相应地就是同种异名。
9..雌雄异型:雌性成虫通常无翅,囊状。
雄性有翅,後翅大,扇状,前翅小,棒状;眼突出,触角梳状。
坑道的基本类型:10.单纵坑:一个母坑,纵向。
(松纵坑切梢小蠹)11.复纵坑:多个母坑,纵向。
(齿小蠹)12.单横坑:一个母坑,横向。
(松黄梢小蠹)13.复横坑:多个母坑,横向。
(松横坑切梢小蠹)14.星形坑:多个母坑,放射状。
(星坑小蠹)15.皮下共同坑:由于产卵成堆,所以子坑不分离。
(小柱材小蠹)16.梯形坑:母坑在木质部,横向,子坑短,垂直。
坑道的基本形式:17母坑:成虫所蛀的坑道。
18.卵室:雌成虫为产卵在母坑两侧所挖的小坑。
19.子坑:幼虫所蛀的坑道。
从卵室开始扩大,一般与母坑垂直或呈放射状。
20.蛹室:老熟幼虫在子坑末端所作的膨大的室。
21.羽化孔:一般在蛹室或蛹室附近。
(圆形)22.交配室:一般在母坑道的一端或多条母坑之间。
23.侵入孔:常在交配室的下方。
繁殖方式:24.有固定的配偶:单配偶制和多配偶制25.单配偶制:先由雌虫侵入树干,一般向上或向一侧开出一条母坑,然后招引雄虫交配。
森林昆虫学

§1 昆虫的头部头部分区1、额唇基区:额区+唇基2、颅侧区:头壳的侧面和颅顶(头顶部)3、后头区:次后头沟与后头沟之间的骨片4、次后头区:后头区后环绕头孔的拱形区5、颊下区:颊区与唇基之间的骨片头式:头部的形式按口器在头部的着生位置分三种:下口式:口器向下,与体躯纵轴几乎成直角。
(螽斯)前口式:口器向前,与体躯纵轴几乎平行或成钝角。
(步行虫)后口式:口器向后,与体躯纵轴几乎成锐角。
(蜡蝉,蝉)触角:着生于触角窝基本构造:1、柄节——短小,一节2、梗节——小,一节3、鞭节——由多节组成,是触角的主要变化部位触角的类型1、刚毛状触角:触角短小,形似刚毛。
蝉2、丝状触角:从基部向端部逐渐变细,又称线状。
螽斯3、念珠状触角:鞭节各节大小相近,形状如圆珠,整个触角看起来象一串佛珠。
白蚁4、锯齿状触角:鞭节各节的端部一角向一边突出。
芫菁雄虫、叩头虫5栉齿状触角:鞭节各节向一侧突出成细枝状,形如梳子。
绿豆象雄虫6鳃片状触角:端部数节(3-7)向一侧扩展成为片状,折叠在一起,形似鱼鳃,可以张开、闭合。
7、具芒状触角:短小,柄节梗节各一节;鞭节特别膨大,基部着生有1根刚毛(称为触角芒)蝇8、膝状触角:柄节特别长,相当于整个触角的1/3或1/2;梗节短;柄节与梗节之间弯曲成肘状或膝状。
8、环毛状触角:从第三节起,多数节上具有一圈细毛,越近基部毛越长,向端部递减。
雄蚊锤状触角:端部数节突然膨大成锤状9、球杆状触角:端部数节逐渐膨大,整个触角像一根球棒,又称棒状。
10羽状触角:鞭节各节向两侧突出成细枝状,形如羽毛。
雄蛾复眼一般位于颅侧区上方,多为圆形、卵圆形、肾形,形状各异。
由许多六角形的小眼面组成。
穴居性、寄生性、静止生活的种类,复眼趋于退化,有些则无复眼。
单眼背单眼一般是成虫与不完全变态昆虫的若虫所具有,一般有3个,多生于两复眼之间。
侧单眼是全变态昆虫的幼虫所具有的,位于头两侧,一般1-7对。
单眼近似于复眼的小眼,但不能呈像,只能感知光强度的变化。
森林昆虫基本知识

(5)双栉齿状(羽状):鞭节各亚节向两边突 出成细枝状,很象鸟的羽毛。例如雄性蚕蛾、 毒蛾等。
(6)棒状(球杆状):触角细长,近端部 的数节膨大如椭圆球状。例如蝶类(是 鳞翅目中蝶与蛾的主要区别特征之一)、 蚁蛉等。 (7)锤状:鞭节端部数节突然膨大,形状 如锤。例如瓢虫、郭公虫等。 (8)鳃叶状:端部数节扩大成片状,可以 开合,状似鱼鳃。这种触角为鞘翅目金 龟子类所特有。
触角
(1)线状(丝状):触角细长,呈圆筒 形。除第一、二节稍大外,其余各节大 小、形状相似,逐渐向端部变细。例如 蝗虫、蟋蟀及一些蛾类等。
(2) 念珠状:鞭节由近似圆珠形的小节组成, 大小一致,象一串念珠。例如白蚁、褐蛉等。 (3) 锯齿状:鞭节各亚节的端部一角向一边突 出,象一个锯条。例如叩头虫、雌性绿豆象等。 (4) 栉齿状:鞭节各亚节向一边突出很长,形 如梳子。例如雄性绿豆象等。
胸足的类型与功能
①步行足 ②跳跃足 ③捕捉足 ④开掘足 ⑤携粉足 ⑥游泳足 ⑦抱握足 ⑧攀缘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有害生物控制》昆虫部分复习1发生与危害概况:我国森林害虫种类繁多,发生频繁,危害严重。
(食叶害虫:松毛虫、叶蜂、大袋蛾、叶甲、毒蛾、尺蛾、竹蝗、叶蜂钻蛀性害虫:天牛、小蠹、吉丁、象甲、长蠹;木蠹蛾、透翅蛾;树蜂等种实害虫:落叶松花蝇、落叶松种子小蜂、微红梢斑螟地下害虫:蛴螬、地老虎、蝼蛄、金针虫等枝梢害虫:板栗瘿蜂、叶蝉、蚜、蚧等)我国森林害虫发生的主要特征:•常发性重大害虫周期性发生•境外重大害虫不断传入,威胁剧增•因检疫不严,国内一些重大害虫分布区不断扩大•次要性害虫逐步演化成重要威胁•重大灾害基本发生在人工林,但近年来天然次生林和荒漠灌木林害虫发生呈加剧趋势•监测和预警水平较低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持续上升、损失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林业地位的提升人工林面积的急剧增加(但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森林资源只能主要依靠发展人工林,这是国情所定)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次期性病虫害的大发生关注种类和区域的增加,从重点到一般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加剧和重视程度的提升Increasing area of man-made forestCutting off excessively natural forest in past timeChemical pesticides used frequently and unreasonablyPassive control of Forest pestLow capability in survey and monitor to forest pests disaster2、森林害虫的主要控制策略的演变过程与主要内涵:害虫防治简史:自然防治到综合治理片面以来化学防治(3R)有害生物综合管理(40-50年代初期提出)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提出3种新策略:①害虫综合管理(IPM);②全部种群管理(TPM)③大面积种群管理(APM)森林有害生物控制策略发展历程:•综合防治(IC)•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害虫综合管理IPM是一套害虫管理系统,它按照害虫的种群动态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关系,尽可能协调地运用适宜的技术和方法,把害虫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失水平之下。
马世骏(1979)对IPM作如下说明:综合防治是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易的原则,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运用农业的、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方法,以及其它有效的生态学手段,把害虫控制在不足危害的水平,以达到保证人畜健康和增加生产的目的。
•有害生物总体治理(TPM)彻底消灭害虫•有害生物区域治理(APM)害虫防治可分为3个阶段:⏹低级阶段:是局部种群管理IPM,以取得小面积上减轻受害程度为目的;⏹过渡阶段:是APM,是IPM和TPM的结合,目标是控制大面积内的害虫种群,使之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在经济阈值之下,并尽可能设法使之继续降低。
在技术措施上采用所有的防治方法,特别是TPM的方法,理论上采用IPM理论的生态系统和经济阈值的概念,但在经济上着重长期效益,面向整个社会;⏹高级阶段:是TPM,其目标是害虫种群灭绝,可取得长远效果。
•有害生物合理治理(RPM)•有害生物生态控制(EPM)•森林健康(Forest Health)•有害生物持续控制(Sustainable Pest Management,SPM)理论基础:横向:是可持续发展,这反映了不同学科甚至不同领域对有害生物治理策略的影响或促进,是外部动力;纵向:是人们对有害生物控制理论在认识上深化,是内部因素;其基石是IPM,但在策略上则更接近EPM。
•以森林生态系统特有的物种多样性、结构复杂性和时控稳定性为基础,•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功能,•协调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简言之,SPMF是一种融技术、社会和经济因素于一体的有关森林有害生物的协同御灾策略。
3、防控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森林害虫综合管理森林害虫综合管理,就是在林木一个轮伐期以至整个生命周期内,结合林木经营管理,有计划地应用各种经济、有效、安全的措施,使森林害虫种群维持在可以忍受的水平下,以保护森林资源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
防治技术与策略:用于调节、抑制或消灭害虫种群的各种技术措施及其组合即为策略生物的,如增加寄生昆虫,捕食性昆虫,食虫鸟兽和昆虫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化学的,如各种杀虫剂,行为化学物质——性激素、集合外激素、拒斥外激素等多种信息素;物理的如立即采伐利用或烧毁被害寄主,在楞堆上喷水雾防止小蠹定居,以及利用声、光、热、电能方法直接扑灭现有害虫种群以减免损失等法规防治(植物检疫)营林防治4、如何体会“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到“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5、森林害虫检测与预警的重要性及主要途径大尺度:遥感监测监测目标:●灾害发生动态监测,特别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动态变化;●灾害等级划分与损失评估(尤其对植被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动态评估,尤其是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重要性:明确了灾害的发生蔓延规律;揭示了灾害发生与生态环境因子变化,特别是年降水量,地貌地形等因子的的关系;提出了大尺度生物灾害的监测理论与预警体系;为灾害的预警和控制决策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中尺度:信息素监测信息素类型与监测对象:●昆虫性信息素→沙棘木蠹蛾、沙柳木蠹蛾、沙蒿木蠹蛾●昆虫聚集激素→八齿小蠹●植物源昆虫引诱剂→沙蒿钻蛀性害虫、多种墨天牛、双条杉天牛重大害虫的性引诱剂、(小蠹)聚集激素、引诱剂植物源引诱剂;信息素应用技术标准化(如剂量、组分与比例、缓释载体等);建立诱捕器的诱集数量与林分虫口密度的关系;有效诱集面的空间特征分析;(与坡向、海拔等因子的关系)小尺度:地面人工监测,如生命表监测对象:●前述主要钻蛀性害虫6、与农业与卫生害虫相比,森林害虫生态调控的优势与劣势有哪些?实现森林害虫生态调控的优势和基础:(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物种多样性丰富•群落结构复杂•时空上的稳定性•对生物灾害的补偿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强•类型多样化劣势:人工林生态系统一旦构建,其组成较难改变7、进行森林害虫生态调控的主要步骤和途径?EG:防护林杨树天牛灾害生态调控理论与技术1)提出了从“点状调控”上升为“网状调控”,即从单纯防治有害生物到“四位一体”调控的理念。
并以生态系统的主体…植被的时空结构和稳定性为主线进行调控。
2)系统地提出了多树种合理配置抗御人工林生物灾害的理论依据①生态系统稳定性原理:生态系统对生物灾害的调控能力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
②风险分散机制:人工林生态系统遭受某种毁灭性病虫灾害而被摧垮的风险,可因多树种的合理配置得到分散和降低。
③抗性相对论:同一树种对某种病虫害的抗性是相对的,在不同条件下(特别是不同的树种配置结构),其抗性可显著不同。
(3)经系统研究,基于群落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提炼出具有生态调控天牛灾害★树种选择:将天牛的嗜食树种选为诱饵树。
★较合理的配置模式:非寄主树种:抗性树种:诱饵树=45%:45%:10%;★诱饵树管理:应用简便实用的多种环境协调性化学控制技术,及时杀灭诱饵树所诱集的天牛。
(5)诱饵树的管理①喷洒触破式微胶囊—获国家发明专利②截干后在树干上施涂抹剂③树干基部注射高效内吸剂(6)招引与保护大斑啄木鸟实现防护林:肩星天牛灾害的生态控制害虫群落中优势种的生态调控入侵顺序,明确初期性和次期性种类复合生态位灾害发生与环境的关系,明确成灾主因优势种类,特别是初期性种类信息素的开发,特别是在监测和控制中的应用技术8、我国重要林业外来害虫有哪些?主要分布区与主要危害数种。
9、与本土害虫比较,外来害虫在控制策略上有哪些特点?10、在确定某种有害生物是否为检疫性对象时,判定原则和主要程序有哪些?植物检疫是以法规为依据,通过法律、行政和技术手段,对生产和流通中的某些感染特定病虫害的植物和植物产品采取禁止和限制措施,以防止这些病虫杂草和其它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保障国家农、林业生产安全的各种措施的总称。
又称法规防治。
植物检疫对象确定原则:局部地区发生的危险性大、能随植物及其产品传播(人为传播)的病、虫、杂草应定为植物检疫对象。
–是否有人为传带的可能–本地区是否有该虫的分布,或者具备适于该虫分布的自然条件–危险性害虫的危害性质及防治的难易程度植物检疫对象确定:凡危害严重,防治不易,主要由人为传播的国外危险性森林害虫应列为对外检疫对象。
–如地中海实蝇、欧洲榆大小蠹、美国榆小蠹。
凡已传入国内的对外检疫对象或国内原有的危险性害虫,当其在国内的发生地还非常有限时应列为对内检疫对象。
–如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红脂大小蠹《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各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建立无检疫对象的林木种苗基地。
⏹各级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应当依法对林木种苗和木材、竹材进行产地和调运检疫。
⏹发现新传入的危险性病虫害,应及时采取严密封锁、扑灭措施,不得将危险性病虫害传出。
11、如何更好地协调森林害虫的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措施?12、现代生物技术在森林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前景?•高效抗病虫基因的克隆、功能鉴定及应用–来源:植物、动物(昆虫)、微生物–应用:转基因抗病虫林木、转基因昆虫、昆虫病原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的遗传改良–生物安全性评价(食品安全、环境安全)•分子标记(SSR 、AFLP…)在有害生物分子生态学(如地理种群变异)、分子系统学中的应用•有害生物快速准确的检测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