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与中华文化

合集下载

北京中轴线的壮美秩序与文化魅力

北京中轴线的壮美秩序与文化魅力

北京中轴线的壮美秩序与文化魅力北京中轴线的壮美秩序与文化魅力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杰作,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天安门为中心,南起前门大街,北至鼓楼大街,贯穿北京市中心,串联起一系列宏伟壮丽的建筑和景点。

北京中轴线的壮美秩序与文化魅力令人沉醉,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作为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代表,北京中轴线的布局极富匠心。

它布满了一系列对称和均衡的建筑和景观,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和整体观念。

这种布局以宫殿、庙宇和陵墓为主,集中展现了古代统治者的权力和威严。

天安门是北京中轴线的起点,也是中国的国家象征。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门之一,以其庄严肃穆的建筑风格和辉煌壮丽的广场而闻名。

天安门广场见证了中国伟大的历史瞬间,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国内外的目光。

北起天安门广场的前门大街是北京中轴线的主干道之一,上面有许多古代建筑和传统商业街区。

这些建筑大多是兼具观赏价值和商业功能的古代庙宇、门楼和商铺。

在前门大街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京城繁荣时期的独特魅力,体验到传统工艺和美食。

继续北行,我们来到安定门。

安定门是明代城门的遗址,其雄伟庄重的建筑风格令人叹为观止。

在安定门周边,有许多古代社区、胡同和四合院,它们保存着北京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传统。

继续往北,我们来到钟楼。

钟楼位于北京古代城市的中心,它是古代时间的象征。

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建筑物高居四合院之上,它曾经是北京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标志,也是古代宫廷的官方时间。

在北京中轴线的南起点前门,有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天坛。

天坛是中国皇帝祭天祈福的场所,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极致之作。

天坛的建筑均完美地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和天地之间关系的理解,其圆形结构和严谨的布局令人叹为观止。

除了这些主要景点之外,北京中轴线还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

例如,作为中轴线的一部分,故宫是全世界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它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和艺术珍品。

走进北京中轴线

走进北京中轴线

走进北京中轴线目录一、北京中轴线概述 (2)二、北京中轴线的地理与文化背景 (2)2.1 地理概述与北京城的布局 (4)2.1.1 地理特点与环境影响 (4)2.1.2 北京城的规划与布局 (6)2.2 文化与宗教的融合与碰撞 (7)2.2.1 中轴线上的宗教建筑群 (8)2.2.2 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体现 (9)三、北京中轴线的主要建筑物 (10)3.1 天安门与长安街 (11)3.1.1 天安门的历史与象征意义 (12)3.1.2 长安街的现代与文化交流 (14)3.2 天坛与祈年殿 (15)3.2.1 天坛的历史与建筑设计 (15)3.2.2 祈年殿的建筑美学与文化涵义 (17)3.3 紫禁城与故宫 (17)3.3.1 故宫的规模与建筑特点 (19)3.3.2 太和殿的文化与历史意义 (20)四、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管理 (21)4.1 保护措施与现状评估 (23)4.1.1 中轴线保护的法律法规 (24)4.1.2 现存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25)4.2 管理策略与发展规划 (26)4.2.1 界面与区域划分管理 (28)4.2.2 协同发展与未来规划 (29)五、北京中轴线的当代价值与发展前景 (30)5.1 现代与传统相交融的新中轴线 (31)5.1.1 现代丘比特溢现代风貌 (32)5.1.2 文化遗产与当代艺术结合 (33)5.2 全球视野下的中轴线与城市发展 (34)5.2.1 与其他中轴线城市的对比 (35)5.2.2 全球文化交流的前景与中轴线未来的责任与挑战 (37)一、北京中轴线概述北京中轴线,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地带,是一条具有世界文化遗产地位的历史名街。

它北起钟楼,南至永定门,全长约公里,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典范之一。

中轴线的两侧分布着众多著名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天安门广场、故宫博物院、景山公园等,展示了中国古代都城的繁荣与辉煌。

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代,明清两代进行了多次修缮和扩建,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和格局。

写作素材: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中轴线

写作素材: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中轴线

中轴线: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开篇的话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从夏商周到元明清,出现过许多朝代,有的王朝一统天下,封疆万里;也有的王朝各自分立,割据一方。

不论是哪个朝代,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皆设置有自己的统治中心——都城。

这些都城是整个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王朝发展最繁荣的地方,也是社会影响最广泛的地方,如汉唐时期的长安和洛阳、元明清时期的北京。

作为统一王朝的都城,大多数都是经过精密规划才建造起来的。

而在古人的都城规划中,中轴线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如果说,一座都城是这个朝代的核心,那么,中轴线就是这座都城的核心,也就是一个朝代核心中的核心。

当然,历代都城的中轴线并不是同样的模式,而是随着历史文化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的。

今天北京的中轴线就是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发展变化的最终见证。

中轴线是北京城的生命线,在城市发展史与建筑艺术史上,为我们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给予其高度赞誉。

他说:“贯通全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

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

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申、一贯到底的规模。

”北京城的中轴线是一曲用建筑演绎的华丽乐章,这样的比喻恰当而富有意义。

当然,这样的优美乐章也是有其前奏的。

北京中轴线的完美呈现,离不开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的发展与积累,包括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探索。

何谓中轴线中国古代文献,并没有明确提及“轴线”一词,更别说“中轴线”了。

直到清末民初,著名建筑学家乐嘉藻在其代表作《中国建筑史》中提出,“中干之严立与左右之对称”。

这是在描述中国古代建筑布局的特点而涉及到后世所谓的“中轴线”。

而真正明确提出“中轴线”这一概念并阐释其文化内涵的,则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早在20世纪40年代,他在其所著的《中国建筑史》绪论中指出,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以多座建筑组合而成,其最突出的,就是主要中线的设计。

大家说:北京中轴线

大家说:北京中轴线

大家说:北京中轴线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北京中轴线的定义与特点 (3)二、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沿革 (4)2.1 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 (5)2.2 现代对北京中轴线的认识与发展 (7)三、北京中轴线的构成要素 (8)3.1 地理位置与空间布局 (9)3.2 建筑风格与文化内涵 (10)3.3 生态环境与保护现状 (11)四、北京中轴线的城市影响 (12)4.1 城市形象与品牌塑造 (13)4.2 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 (15)4.3 社会文化与旅游体验 (16)五、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传承 (16)5.1 保护规划与政策支持 (18)5.2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8)5.3 传承与发展策略 (20)六、结论与展望 (21)6.1 研究成果总结 (22)6.2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23)一、内容概括本文深入探讨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其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中轴线作为北京古城的核心规划,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卓越成就,也是北京城市规划的显著特色。

文章详细分析了中轴线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以及所承载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象征,揭示了中轴线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城市形象和推动城市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中轴线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唤起公众对这一文化遗产的关注与保护意识,并探讨其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未来发展方向。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地位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而在这座城市的中心,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它不仅是北京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北京中轴线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沿革、现状评估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期揭示其背后的深层价值,并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北京中轴线,这条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线路,起始于元大都的丽正门,终止于明清两朝的钟鼓楼,全长约公里。

北京中轴线14处遗产点对应的故事

北京中轴线14处遗产点对应的故事

一、故宫——"天子脚下的城"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故宫,是我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典范,也是明清两代的我国皇宫。

它不仅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更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

故宫以其雄伟壮丽的建筑、珍贵的文物和悠久的历史被誉为"天子脚下的城",其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二、天坛——"天人合一"的表现天坛是我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地方,也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遗产点之一。

其圜丘、祈谷神位堪称我国古代祭天文化之巅,展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天坛建筑融合了天文、地理、建筑、祭祀与艺术等知识,彰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独特的宇宙观念和人文思想。

三、景山公园——"拥有一座冬宫"位于北京中轴线的景山公园曾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园林,其主要景点为景山,山上有九曲晨钟、含芳观等景观。

在冬日的景山公园,可以一览北京城的全貌,雪后更是宛如一幅水墨画。

据说清代雍正皇帝曾在景山不远的地方建有一座私人别墅,被称为"冬宫",这也是景山公园的一个特殊之处。

四、敦煌医院——"共和国前辈的精神图腾"敦煌医院是一家拥有着丰富历史渊源的医院,也是中轴线上的文化遗产之一。

它见证了旧我国乃至共和国的历史沧桑变迁。

在这里,有许多医者仁心、大义凛然的感人故事,他们用医者的身份诠释着仁爱、勇敢与责任。

敦煌医院不仅是一所医疗机构,更是共和国前辈的精神图腾。

五、我国国家博物馆——"国家文明的载体"我国国家博物馆是我国的最高大文物收藏机构,也是中轴线上的文化遗产之一。

馆藏丰富多样的文物,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精髓。

在这里,可以看到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以及许多与中华民族历史相关的珍贵文物。

我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家文明的载体,见证着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

六、朝阳门——"城外寻历史"朝阳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北京城的古城门之一,也是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北京中轴线的三重社会价值

北京中轴线的三重社会价值

北京中轴线的三重社会价值北京中轴线的三重社会价值北京中轴线是中国首都北京市的一条重要历史文化街道,是北京城市规划中的核心轴线,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自古以来,中轴线一直是京城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重要中心,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本文将从历史保护、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探讨北京中轴线的三重社会价值。

首先,北京中轴线具有重要的历史保护价值。

中轴线是中国古代帝王们为了显示皇权而修建的,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其中的故宫、天安门、天坛等建筑群是明清时期的皇家宫殿和祭祀场所,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这些古建筑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是国家历史文化的瑰宝,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保护中轴线的建筑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举措。

其次,北京中轴线对于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轴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价值观。

在中轴线的保存中,古建筑被保留下来,不仅让后人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也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例如,保护中轴线的建筑群可以作为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用于展示和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

此外,中轴线上的传统庙宇和社区,也是传承中国传统信仰和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

通过举办传统节日庆典、展览和演出,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和谐发展。

最后,北京中轴线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轴线位于北京市中心区域,连接了政治、文化和商业的核心地带,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功能。

中轴线上有许多著名的商业街区和购物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流和消费。

这不仅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和生活的机会。

同时,中轴线周边的旅游业也得到了发展,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中轴线的名胜古迹,给当地的旅游行业带来了长期稳定的收入。

此外,中轴线还是政务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许多政府机关和文化机构都设在周边区域,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和服务。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彰显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成就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彰显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成就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彰显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成就》近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申遗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46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决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 13 世纪,形成于 16 世纪,全长 7.8 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

它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构建了北京城的空间规划之轴和文化之轴。

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描述其为“一根长约 8 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这条中轴线不仅是中国璀璨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也具有独特的世界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发文称,“北京中轴线”上的 15 个遗产构成要素共同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展示了中国王朝制度变迁和城市规划传统的演变。

《世界旅游画报》也指出,北京中轴线体现了文化遗产的“整合”特征,其是元、明、清和现代发展的结果,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文化传承。

西班牙埃菲社报道,该城市轴线的起源可追溯至 700 多年前,如今仍是中国首都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其视为一个完整的建筑群组,因为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的哲学思想。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46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其完整性、真实性和保护管理状况获得认可,其所代表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中轴线”也是北京城市现代生活中充满活力的一部分。

许多外媒报道了与它相关的生动故事,比如原联合国人居署专家唐华德,自2004 年便与家人居住在钟鼓胡同,生活沿着中轴线展开。

来自塞尔维亚的留学生尤瓦娜在游览天坛后,对中国的祭祀文化有了深刻认识。

“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更是引燃了外国游客的旅游打卡热情,不少游客对其附近景观的历史厚重感印象深刻,也对北京的城市环境和友好氛围赞不绝口。

中国在“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对北京中轴线的赞美

对北京中轴线的赞美

对北京中轴线的赞美
【引言】
北京中轴线,这是一条象征着我国首都北京的灵魂和脊梁,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作为一名职业写手,我深感荣幸能为这样一条伟大的中轴线献上赞美之词。

【历史背景和地位】
北京中轴线起源于元朝,经过明、清两代的拓展和建设,逐渐形成了如今规模宏大的城市格局。

这条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约7.8公里,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
沿着北京中轴线,分布着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如故宫、天安门、北海公园等。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还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

中轴线上的建筑严格遵循对称布局,呈现出一种庄重、威严的气氛。

同时,中轴线还融合了园林、庙宇、宫殿等多种文化元素,丰富了北京古城的文化内涵。

【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还在城市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将城市分割为东西两部分,为城市交通、绿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中轴线也为北京古城的空间组织提供了基本框架,使得城市呈现出和谐、协调的美感。

【结论】
总之,北京中轴线是我国乃至世界城市规划史上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遗产,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大地
北京中轴线与中华文化
中轴线凝聚了北京这座城市文化历史发展的精髓,它不仅仅是北京城市的脊梁,更是关于北京人文历史、道德教化、风俗民情乃至社会发展的一条命脉
文/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我们在探寻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的时候不难发现,在很早的时候,“中心”思想已经深入人心,甚至投射在城市规划的理念上。

而城市中心形似脊梁、贯穿南北的中轴线更是这种思想影响下最直观的外化表现形式。

中轴线的发展轨迹,不仅最直观地呈现了北京文化的发展历程,而且凸现了北京古都文化的显著特点,进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层智慧。

就某种角度而言,中轴线不只是北京文化实体性的中心标志,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尺。

“城市精髓”的中轴魅力
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晋宏逵说:“中轴线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形成于元大都时代。

1267年开始建造,一百年后南北延伸成为北京城市建设规划构图的中心,更是中华文明的中心。

其两侧的重要建筑同样是以这条轴线为中心对称分布的。


自古以来,北京城址虽有变迁异动,但基本格局始终由一个重要的原素——城市中轴线所控制,这是中国城市尤其是都城的突出特征。

正如史籍对北京地形城势的宏观描述:冀都是正天地之间,山脉从云中发来,前则黄河环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山为前案……故古今建都之地莫过于冀,形胜甲于天下。

正是源于府瞰国土疆域而形成的都城营建思维,“都为国中,中为城脉”延续千年。

北京在城市中轴线的规划建设中博采众长,让这条世界无与伦比,独一无二的的中轴线以历史向人类现代文明和未来不断延伸,让她成为承载历史、文化、生态、都市生活品质的现代轴线。

中轴线始于元朝对大都城的规划设计,至明清两朝形成了现有的规模。

明清时的北京城,皇宫居全城中心,受三重城垣包围,皇城是朝廷重地,禁止一般百姓进入;内城居住着官僚和商人;外城为一般平民居住。

整个北京城的布局体现了以皇室为主体的思想。

一条中轴线从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太和殿、景山到钟鼓楼,将外城、皇城和内城串联起来。

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平衡对称、高低有别、错落有序,形成一幅独有的壮美画卷。

新世纪之初,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奥运会址毫无争议地选择了北京中轴线北端。

而奥林匹克公园设计蓝本,正是由中外专家合作的“人类文明成就轴线”在众多竞争
方案中胜出。

现在的中轴线从北五环至南五环,全长25公里。

它以旧城的永定门——钟鼓楼的7.8公里的中轴线为依托,将北端的奥林匹克公园、南端的南五环首次纳入其中;朝阜大街从朝阳门至阜成门,横贯旧城。

该大街穿过北海、景山大街,沿线集中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和历史街区,如鲁迅故居、白塔寺、历代帝王庙等。

中轴线凝聚了北京这座城市文化历史发展的精髓,它不仅仅是北京城市的脊梁,更是关于北京人文历史、道德教化、风俗民情乃至社会发展的一条命脉。

某种程度上来说,把住中轴线,就把住了北京文化的生命之根。

“中正安和”的中轴理念
历史学家阎崇年提出中轴线正在逐渐形成“中正安和”的理念。

一是“中”。

《吕氏春秋•慎势》说:“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

”北京城设计与建设的法宝是一个“中”字,北京城居天下之中,皇城居京城之中,宫城又居皇城之中,而宫城又以子午线即中轴线为中。

二是“正”。

永乐朝建北京城,南面正门是丽正门,后名为正阳门。

正阳门突出一个“正”字。

《论语》里“正”字出现24次,如“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都是说做人做事,为官为政,都要讲求“中”。

三是“安”。

北京皇城的正门,明朝称承天门,强调“天”。

那么,“天”承接的是什么?清顺治朝改承天门名为天安门。

皇城的北门,明为北安门,清改为地安门。

天和地都突出一个“安”字。

皇城的六座门即天安、地安、东安、西安、长安左、长安右,都突出“安”。

这六个“安”字,反映人们的愿望和期待:个人安康,家庭安福,人我安和,自然安顺,社会安泰,世界安宁。

社稷江山,讲求永安。

四是“和”。

宫城外朝的三大殿,明初分别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突出“天”;明嘉靖重修三大殿后,依次改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突出“极”;清初重修三大殿后,依次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由神权的“天”到君权的“极”,再到社会的“和”,反映出帝制社会虽然发展缓慢,但思想理念却在不断进步。

还有太和殿前庭院通向东华、西华的两门,东面左顺门(后改名会极门,清改名协和门)、西面右顺门(后改名归极门,清改名熙和门)。

总之,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与太和、协和、熙和三门,都突出“和”字。

这六个“和”,反映人们的愿望和期待:个人和悦,家庭和睦,人我和敬,自然和顺,社会和谐,世界和平。

“中正安和”既是北京中轴线的核心理念,是中轴线的主旋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
魂,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当然,“中正安和”在帝制时代只能是一种理念,是不可能实现的。

“申遗修缮”的中轴保护
在中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北京中轴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工程正式启动。

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崭新的信号:这组珍贵的建筑与文化遗产或将从此多了一道“护身符”。

北京文物局文保处处长王玉伟表示,中轴线这种线性的文化遗产与以往世界文化遗产点的申报有所不同,首先确定中轴线文化保护规划和范围,之后将初步确定的申遗方案提交国家相关部门,才有可能进入申遗预备名单。

北京市将继续加大中轴线保护力度,先期开展的文物保护工程包括大高玄殿乾元阁文物修缮工程、北海万佛楼和阐福寺古建筑群修缮工程、地安门燕翅楼修复工程等。

北京中轴线的保护随着科技与文化进步正不断得到深化。

资料显示,北京近年来年均投入保护经费约1亿元,陆续开展了10余处中轴线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修缮和环境整治工作,如故宫修缮与周边皇城墙遗址公园环境整治工作、天坛神乐署搬迁修缮以及火神庙腾退修缮等。

与此同时,大栅栏、前门、什刹海、南锣鼓巷等纷纷进行了产业升级,不但利用新型产业激发地区活力,更使新时期的中轴线融入更多城市功能,市民化、开放化的包容性格得以展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