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故事

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故事
北京中轴线,或称北京中轴,是元、明、清等朝代北京城的对称轴线,始于元朝,形成于明朝,历经多个年代的建设和改造,成为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都标志之一。
在元朝时期,忽必烈为了纪念他父亲旭烈兀汗,决定在汗八里(今北京)建造一座大城。
他请来了阿拉伯天文学家和学者伊本·郭保等参与设计,最终确定了以汗八里城中轴线为中心的城市布局。
这条中轴线从南部的丽正门开始,经过皇宫正殿万寿山(今景山),再向北穿过钟鼓楼,最终到达大都城的北部边沿。
明朝时期,朱元璋将北京作为首都,对中轴线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修缮。
明朝时期的中轴线从南部的丽正门开始,经过皇宫正殿奉天殿(今太和殿),再向北穿过景山,最终到达鼓楼。
在这个时期,中轴线的地位逐渐得到巩固和完善,成为皇帝举行大典的重要场所,也是达官贵人聚居的地方。
清朝时期,中轴线成为了皇帝举行大典的重要场所,也是达官贵人聚居的地方。
清朝时期的中轴线与明朝时期的中轴线基本相同,只是在一些细节上有所改动。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中轴线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1950年开始,北京市政府对中轴线进行了多次修缮和保护。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轴线再次向北延伸,成为奥林匹克公园的轴线。
东边建造国家体育场(鸟巢),西边则是国家游泳中
心(水立方)。
再向北,穿过奥林匹克公园,到达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该公园中间的仰山、奥海均在中轴线上。
2018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已确定天安门等14处遗产点。
写作素材: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中轴线

中轴线: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开篇的话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从夏商周到元明清,出现过许多朝代,有的王朝一统天下,封疆万里;也有的王朝各自分立,割据一方。
不论是哪个朝代,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皆设置有自己的统治中心——都城。
这些都城是整个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王朝发展最繁荣的地方,也是社会影响最广泛的地方,如汉唐时期的长安和洛阳、元明清时期的北京。
作为统一王朝的都城,大多数都是经过精密规划才建造起来的。
而在古人的都城规划中,中轴线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如果说,一座都城是这个朝代的核心,那么,中轴线就是这座都城的核心,也就是一个朝代核心中的核心。
当然,历代都城的中轴线并不是同样的模式,而是随着历史文化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的。
今天北京的中轴线就是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发展变化的最终见证。
中轴线是北京城的生命线,在城市发展史与建筑艺术史上,为我们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给予其高度赞誉。
他说:“贯通全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
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
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申、一贯到底的规模。
”北京城的中轴线是一曲用建筑演绎的华丽乐章,这样的比喻恰当而富有意义。
当然,这样的优美乐章也是有其前奏的。
北京中轴线的完美呈现,离不开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的发展与积累,包括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探索。
何谓中轴线中国古代文献,并没有明确提及“轴线”一词,更别说“中轴线”了。
直到清末民初,著名建筑学家乐嘉藻在其代表作《中国建筑史》中提出,“中干之严立与左右之对称”。
这是在描述中国古代建筑布局的特点而涉及到后世所谓的“中轴线”。
而真正明确提出“中轴线”这一概念并阐释其文化内涵的,则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早在20世纪40年代,他在其所著的《中国建筑史》绪论中指出,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以多座建筑组合而成,其最突出的,就是主要中线的设计。
北京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元代在元代,元大都城墙即为左右对称,南边正门丽正门即在中轴线上。
皇城坐落在中轴线上,也是左右对称的。
但自皇城以北,中轴线向西偏斜2°。
在这个偏斜中轴线上的地安门向西偏离子午线200多米,而元大都的钟鼓楼已向西偏离子午线近300米。
这个偏斜的中轴线顺延270余公里后,即为忽必烈入主中原前的国都元上都(今锡林郭勒正蓝旗兆奈曼苏默)。
明清除西直门以北城墙的一角外,明清北京城基本按元代的中轴线对称(从卫星地图上看北京故宫可以明显发现其西斜),但北部偏斜的中轴线被矫正过来。
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建筑从南往北依次为,永定门箭楼(1957年拆除)、永定门城楼(1957年拆除,2005年重建)、天桥(1934年拆除)、正阳桥坊(五牌楼)、正阳门(前门)箭楼,正阳门城楼、中华门(明称大明门,清称大清门,民国时改为中华门,1954年拆除)、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钦安殿、顺贞门、神武门、北上门(1956年拆除)、景山门、绮望楼、万春亭、寿皇门、寿皇殿、地安门(1954年拆除)、万宁桥、鼓楼和钟楼。
从北往南依次为,钟楼、鼓楼、万宁桥、地安门、景山(寿皇殿、寿皇门、万春亭、绮望楼、景山门、北上门)、故宫(神武门、顺贞门、钦安殿、御花园、坤宁门、坤宁宫、交泰殿、乾清宫、乾清门、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太和门、午门)、端门、天安门、中华门、正阳门城楼、正阳门箭楼、正阳桥坊、天桥、永定门城楼和永定门箭楼。
从这条中轴线的南端永定门起,就有天坛─先农坛、东便门─西便门、崇文门─宣武门、太庙─社稷坛、东三座门─西三座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华门─西华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以中轴线为轴对称分布。
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经说:北京的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故宫的建筑多数东西对称。
太和殿等主要建筑坐落在中轴线上。
北京中轴线的介绍

北京中轴线的介绍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重要景观线之一,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
它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线路,东起景山公园的中轴线标志牌,西至天坛,全长约7.8公里。
中轴线贯穿了北京市的许多重要历史和文化景点,如天安门广场、故宫、天坛等,成为了北京古都的核心标志之一。
在北京古都的规划中,中轴线被视为天人合一的象征物。
相传,明代皇帝朱棣在建筑故宫时,曾亲自站在天安门上观察山水及道路的走向,根据风水学原理挑选而成。
中轴线被认为连接了人类与自然的纽带,也象征着君主的权力和统治地位。
明、清两代的皇帝们在这条线上修建了一系列宫殿、寺庙、坛亭等宏伟建筑,形成了一片古老而庄严的皇城文化。
中轴线上最重要的景点当属故宫。
故宫,原名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中轴线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殿之首。
故宫坐落在中轴线上,占地面积约为179公顷,建筑面积达到15.7万平方米。
它由外廷和内廷组成,外廷是行政办公区,而内廷是皇帝及其家族居住的地方。
故宫充满了古老的文化和历史底蕴,是游客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皇家文化的绝佳场所。
中轴线上的另一个重要景点是天坛。
天坛是明、清两代的皇家祭祀场所,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祭天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天坛占地面积273公顷,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祈年殿等。
圜丘坛是天坛的核心建筑,形似圆形坛,象征天地相合,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场所。
祈年殿是天坛的主殿,皇帝在此祈祷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以祈求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天坛以其庄严而庄重的气氛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朝拜。
除故宫和天坛外,中轴线上还有许多其他的景点,如天安门广场、景山公园、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
这些景点既有古代建筑的庄严肃穆,又有现代建筑的雄伟气势,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历史、文化和风貌。
总之,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古都北京的重要景观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游览中轴线上的景点,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皇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可以感受到现代北京的繁华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北京中轴线

前 门
中华门
中 华 门
中华门
• 明朝时期此门叫做大明门,后来清朝建立 以后,直接把牌匾翻过来,在背面写上了 大清门。到了民国时期,本想再反过来写 上中华门,结果发现背面已经用过,所以 重新做了一个牌匾,挂在了原来的位置上。 • 后来,因为天安门广场的修建,中华门被 拆除,1976年毛主席去世后,在中华门所 在地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毛主席纪念堂。
天安门
天 安 门
天安门
• 天安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 原名“承天门”。皇城城门的正门,即南 门。 • 最初时,它仅是一座三层五间式的木结构 牌楼,名字叫做“承天门”。天顺元年 (1457年),牌楼毁于雷火,八年后的成 化元年(1465年)重建为面阔九间、进深 五间的城楼。
•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 承天门再次被毁。清顺治八年(1651年)在 废墟上进行了大规模改建,重修为一座城楼, 名字也改成“天安门”,取满语“受命于天, 安邦治民”之意。 • 在天安门城台的下部开有城门五阙。正中的门 洞高大宽敞,专供皇帝出入。 • 城门上原挂“天安门”牌匾,1949年前,曾 挂过蒋介石画像,1949年以后改挂巨大的毛 泽东画像。
乾 清 宫
交泰殿
坤 宁 宫
后三宫
• 后三宫,是紫禁城内廷中最重要的三 座宫殿,依序为;乾清宫、交泰殿、 坤宁宫这三座宫殿的总称。 • 乾清宫和坤宁宫各为皇帝和皇后的正 式寝宫。乾清宫代表皇帝和天,是阳 的象征;坤宁宫代表皇后和地,为阴 的象征,配上交泰殿,后三宫所象征 的意义即为:“阴阳交泰,万世昌 隆”。
天 桥
天 桥
• 天桥原为汉白玉石桥,三梁四栏。因明清 两代皇帝祭天时必经此路而命名为天桥。 • 天桥是个罗锅桥,据说站在天桥南边你看 不见前门,站在天桥北边看不见永定门。 • 解放前,许多江湖艺人在天桥撂地,使得 杂耍表演成为天桥一大特色,不但项目繁 多,而且技艺超群。
北京中轴线原理

北京中轴线原理北京中轴线,是北京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城市规划的重要参考依据。
它是指从北京市南池子向北到北海一线的一条直线,连接了北京的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景点和建筑物,如天安门、故宫、北海等。
中轴线的设计原理是以天地人三合为基础,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城市规划的理念。
中轴线的设计原理中的“天”指的是北京城的北部,也是北京市的中心地带,代表着天上的皇家之地。
在这个区域内,有许多皇家建筑和陵墓,如紫禁城、圆明园等,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的权力和威严。
中轴线的设计将这些皇家建筑串起来,形成了一条贯穿北部的线路,使人们可以沿着这条线路游览皇家建筑,感受古代帝王的气息。
中轴线的设计原理中的“地”指的是北京城的中部,也是北京市的地理中心。
在这个区域内,有许多商业街区和市政建筑,如王府井、西单等,体现了现代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中轴线的设计将这些商业街区和市政建筑与皇家建筑相连接,形成了一条从北部到中部的线路,使人们可以在这条线路上感受到古代和现代的交融。
中轴线的设计原理中的“人”指的是北京城的南部,也是北京市的文化中心。
在这个区域内,有许多文化机构和艺术场所,如天安门广场、国家大剧院等,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艺术追求。
中轴线的设计将这些文化机构和艺术场所与商业街区和市政建筑相连接,形成了一条从北部到中部再到南部的线路,使人们可以在这条线路上感受到古代、现代和未来的交汇。
中轴线的设计原理不仅体现了天地人三合的思想,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理念。
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是以城市中心为基准,向外延伸,形成一条条主要街道和轴线,连接各个重要的建筑和景点。
这种城市规划的理念在北京中轴线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使得北京成为了一个历史文化名城。
除了体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城市规划理念外,中轴线还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
中轴线作为北京城市规划的重要参考依据,不仅将北京的历史文化串联在一起,也体现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北京中轴线讲解词

北京中轴线讲解词
北京中轴线,又称为皇城中轴线,是指北京市中轴线上集中了一系列历史名胜古迹,连接了故宫、天安门广场和天坛等重要景点的一条直线。
中轴线是北京城的核心轴线,也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布局设计的典范之一。
中轴线的起点是天坛,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地方,占地面积约为27.5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
的古代祭祀建筑群。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圜丘坛,它是天坛的核心建筑,以其独特的圆形设计和精美的建筑工艺而闻名于世。
从天坛出发,沿着中轴线向北行进,就来到了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
广场中央矗立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青铜像,旁边是紧邻着的天安门城楼,城楼上悬挂着中国国旗。
天安门广场是中国人民伟大历史事件的见证地,也是举行一系列国家庆典和重要活动的场所。
继续向北,就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故宫。
故宫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之一。
故宫占地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建筑群分
为外朝和内廷两个部分。
外朝是表示国家权力的地方,包括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等。
内廷是表示皇帝权力的地方,包括乾清宫、交泰殿和后宫等。
在故宫的北端,是景山公园,它是皇城的后花园,同时也是人们欣赏北京城全景的最佳地点。
从景山公园往北,就是中轴线
的终点了。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布局的杰出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游览中轴线,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宏伟之处,感受到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北京中轴线 ppt课件

旅游路线 一条笔直的
北京中轴线对城市空间 结构的影响和未来发展
• 北京申奥成功后,中轴线再次向北延 长,成为奥林匹克公园的轴线。东边建 造国家体育场(鸟巢),西边则是国家 游泳中心(水立方)。再向北,穿过奥 林匹克公园,到达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该公园中间的仰山、奥海均在中轴线上。
北京依托中轴线,发展多中心,从北到南形成三个独立中心。
布局
• 北京中轴线南起外城永定门,经内城正 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 和门,穿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 清宫、坤宁宫、神武门,越过万岁山万景 亭,寿皇殿、鼓楼,直抵钟楼的中心点。
• 在中轴线两旁对称排列各种坛庙建筑物。 天坛、先农坛、东便门、西便门、崇文门、 宣武门、太庙、社稷坛、东华门、西华门、 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以中轴 线为轴对称分布。这些建筑既是古都北京 的象征,又是中国文明的象征。
以北四环为南界、北六环为北 界,以相对松散而低密度的组
团为主体
以北三环为北、南二环为南 界,以相对紧凑而高密度的 延绵城市区为主体,保持了
相对传统的城市风貌
北京城的南北差异较大,南城 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情况落后 北城,但保留了广阔的土地资 源,为中轴线向南发展提供空 间。以南三环为北界、南六环 为南界,强调多样性,中等紧 凑度和中等开发度的城市形态
起源
布局
空间结构对 城市的影响 和发展
起源
元代
明代
体现唯我独尊的思想
• 中轴线正式形成,位置 在今旧鼓楼大街的中心 线及其向南的延伸线, 越过太液池东岸的宫城 中央。
• 统治者将北京中轴线向 东移动了150米,最终 形成现在的格局。
• 这条中轴线连着四重城, 即外城、内城、皇城和 紫禁城,好似北京城的 脊梁,鲜明地突出了九 重宫阙的位置,体现封 建帝王居天下之中“唯 我独尊”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城中轴线》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学会概括说明的内容。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北京中轴线的概况及特征。
(一)引入:
课文导读的引入就很精彩,可借鉴采用。
(二)指名朗读课文
1.扫除文字障碍
处理(chǔ)什刹海(chà)俯瞰(kàn)池沼(zhǎo)
对称(chèn )承袭(xí)峋峙(xún zhì)序幕(xù)俯瞰(kàn )累积(lěi )部署(shǔ)贯通(guàn)
抑扬顿挫(yìcuî)气魄(pî)
2.理解词语
部署气魄峋峙承袭俯瞰气魄
3.介绍作者:
梁思成中国现代著名的建筑教育家、古建筑文物保护与研究和建筑史学家。
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三)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思考并概括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
小结归纳:
第一段:介绍北京凸字形平面是逐步发展而来及对它的评价。
第二段:介绍北京中轴线的规模、价值、建筑布局,突出北京城的中轴线雄伟气魄的特征。
第三段:介绍中轴线东西两侧及北京城四周的建筑特色
(四)默读课文,思考
1.本文要说明的事物是什么?(北京中轴线)
2. 作者抓住了北京中轴线的什么特征进行说明的?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
3.中轴线伟大在何处呢?朗读课文第二段回答。
启发他们思考体悟中轴线蕴含的人文内涵:
(1)、看课文,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度都一样吗?高度相同和不同各给人什么感觉?
借助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中轴线的设计重点突出、起伏有致,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所以中轴线是伟大的。
(2)、看课文,注意“据为己有”这个词,是谁把谁的什么东西据为己有?
借助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中轴线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我们可以看出劳动人民伟大力量,所以说中轴线是伟大的。
(五)再读课文,体会北京中轴线的特征。
(六)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顺序,学会从这些方面把握说明文。
2、感悟北京中轴线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一)引入:
复习提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授:
一、齐读课文第二段:
1、根据作者介绍的中轴线的建筑布局,请同学们画一张平面示意图。
阅读说明文,目的不是掌握说明文用了什么方法,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等说明文文体知识,而是让学生读懂说明文,了解说明文中介绍的知识和信息,体悟文中渗透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
在这篇文章中,北京中轴线的平面图画出来了,文章的主体内容也就理解了。
2、让学生拿出来展示并做的讲解,作者介绍了中轴线上的哪些建筑?有何特点?(见课文研究第二部分)
3、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些建筑?是怎样加以说明的?
重点介绍的是中华门、天安门,突出创造性的设计和雄伟的气魄,有描写有议论,并且表达了赞美之情。
对其他建筑略写或一笔带过。
4、北京中轴线上有很多建筑,作者是怎样把它们说清楚的?
(由南到北的顺序)
按什么顺序说明的?明确:这种顺序属于空间顺序,它常用于说明建筑物,空间顺序还包括由东到西,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前到后等等。
5、“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的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这
句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对建筑布局及雄伟气魄加以高度评价和赞美)
(三)相关链接,知识拓展。
时代在发展,北京也在发展,北京中轴线有没有发展呢?请同学展示他们从网上搜集的材料。
(四)课堂练习:
按空间顺序说明一个建筑物(1)美丽的校园(2)我的小书房
课堂上说话练习,课下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