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
走进北京中轴线

走进北京中轴线目录一、北京中轴线概述 (2)二、北京中轴线的地理与文化背景 (2)2.1 地理概述与北京城的布局 (4)2.1.1 地理特点与环境影响 (4)2.1.2 北京城的规划与布局 (6)2.2 文化与宗教的融合与碰撞 (7)2.2.1 中轴线上的宗教建筑群 (8)2.2.2 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体现 (9)三、北京中轴线的主要建筑物 (10)3.1 天安门与长安街 (11)3.1.1 天安门的历史与象征意义 (12)3.1.2 长安街的现代与文化交流 (14)3.2 天坛与祈年殿 (15)3.2.1 天坛的历史与建筑设计 (15)3.2.2 祈年殿的建筑美学与文化涵义 (17)3.3 紫禁城与故宫 (17)3.3.1 故宫的规模与建筑特点 (19)3.3.2 太和殿的文化与历史意义 (20)四、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管理 (21)4.1 保护措施与现状评估 (23)4.1.1 中轴线保护的法律法规 (24)4.1.2 现存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25)4.2 管理策略与发展规划 (26)4.2.1 界面与区域划分管理 (28)4.2.2 协同发展与未来规划 (29)五、北京中轴线的当代价值与发展前景 (30)5.1 现代与传统相交融的新中轴线 (31)5.1.1 现代丘比特溢现代风貌 (32)5.1.2 文化遗产与当代艺术结合 (33)5.2 全球视野下的中轴线与城市发展 (34)5.2.1 与其他中轴线城市的对比 (35)5.2.2 全球文化交流的前景与中轴线未来的责任与挑战 (37)一、北京中轴线概述北京中轴线,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地带,是一条具有世界文化遗产地位的历史名街。
它北起钟楼,南至永定门,全长约公里,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典范之一。
中轴线的两侧分布着众多著名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天安门广场、故宫博物院、景山公园等,展示了中国古代都城的繁荣与辉煌。
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代,明清两代进行了多次修缮和扩建,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和格局。
北京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元代在元代,元大都城墙即为左右对称,南边正门丽正门即在中轴线上。
皇城坐落在中轴线上,也是左右对称的。
但自皇城以北,中轴线向西偏斜2°。
在这个偏斜中轴线上的地安门向西偏离子午线200多米,而元大都的钟鼓楼已向西偏离子午线近300米。
这个偏斜的中轴线顺延270余公里后,即为忽必烈入主中原前的国都元上都(今锡林郭勒正蓝旗兆奈曼苏默)。
明清除西直门以北城墙的一角外,明清北京城基本按元代的中轴线对称(从卫星地图上看北京故宫可以明显发现其西斜),但北部偏斜的中轴线被矫正过来。
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建筑从南往北依次为,永定门箭楼(1957年拆除)、永定门城楼(1957年拆除,2005年重建)、天桥(1934年拆除)、正阳桥坊(五牌楼)、正阳门(前门)箭楼,正阳门城楼、中华门(明称大明门,清称大清门,民国时改为中华门,1954年拆除)、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钦安殿、顺贞门、神武门、北上门(1956年拆除)、景山门、绮望楼、万春亭、寿皇门、寿皇殿、地安门(1954年拆除)、万宁桥、鼓楼和钟楼。
从北往南依次为,钟楼、鼓楼、万宁桥、地安门、景山(寿皇殿、寿皇门、万春亭、绮望楼、景山门、北上门)、故宫(神武门、顺贞门、钦安殿、御花园、坤宁门、坤宁宫、交泰殿、乾清宫、乾清门、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太和门、午门)、端门、天安门、中华门、正阳门城楼、正阳门箭楼、正阳桥坊、天桥、永定门城楼和永定门箭楼。
从这条中轴线的南端永定门起,就有天坛─先农坛、东便门─西便门、崇文门─宣武门、太庙─社稷坛、东三座门─西三座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华门─西华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以中轴线为轴对称分布。
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经说:北京的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故宫的建筑多数东西对称。
太和殿等主要建筑坐落在中轴线上。
北京中轴线名词解释

北京中轴线名词解释
北京中轴线是指横贯北京市中心的一条直线,连接了市区内的多个重要历史文
化景点和建筑物,形成了独特而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景观。
它是一条以故宫为中心向南北延伸的轴线,横跨北海、天安门广场、中南海、国家大剧院和西单等著名地标。
作为北京的地理和文化中心,中轴线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连接
了北京的北部和南部,也连接了东西两侧,将城市划分成了不同的区域和功能。
中轴线上的建筑物和景点代表着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政治、文化和艺术成就,展示了北京作为中国首都的重要地位。
中轴线的南端是故宫,是中国古代皇家宫殿,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
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典范,包括了数百间殿宇和庭院。
故宫内的文物和艺术珍品展示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从故宫向南延伸,就是天安门广场,是中国人民政治活动的中心。
广场上庄严
肃穆地矗立着天安门城楼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人民群众纪念和庆祝重要历史事件的地方。
中轴线北端的北海是一个古老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典范。
北海
园内有湖泊、岛屿、古建筑和幽静的花园,是人们休闲散步和欣赏自然风景的好地方。
中轴线上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建筑物,如中南海、国家大剧院、中国国家博物
馆等。
这些建筑物的存在丰富了中轴线的文化内涵和城市景观,成为北京独特的城市魅力之一。
北京中轴线作为一条成功的城市规划和文化遗产,不仅连接了北京市区的重要
景点,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底蕴。
它对于理解和欣赏北京的历史和文化,以及领略中国古代和现代的艺术成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家说:北京中轴线

大家说:北京中轴线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北京中轴线的定义与特点 (3)二、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沿革 (4)2.1 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 (5)2.2 现代对北京中轴线的认识与发展 (7)三、北京中轴线的构成要素 (8)3.1 地理位置与空间布局 (9)3.2 建筑风格与文化内涵 (10)3.3 生态环境与保护现状 (11)四、北京中轴线的城市影响 (12)4.1 城市形象与品牌塑造 (13)4.2 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 (15)4.3 社会文化与旅游体验 (16)五、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传承 (16)5.1 保护规划与政策支持 (18)5.2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8)5.3 传承与发展策略 (20)六、结论与展望 (21)6.1 研究成果总结 (22)6.2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23)一、内容概括本文深入探讨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其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中轴线作为北京古城的核心规划,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卓越成就,也是北京城市规划的显著特色。
文章详细分析了中轴线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以及所承载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象征,揭示了中轴线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城市形象和推动城市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中轴线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唤起公众对这一文化遗产的关注与保护意识,并探讨其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未来发展方向。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地位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而在这座城市的中心,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它不仅是北京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北京中轴线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沿革、现状评估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期揭示其背后的深层价值,并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北京中轴线,这条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线路,起始于元大都的丽正门,终止于明清两朝的钟鼓楼,全长约公里。
中轴线介绍五百一百五十字

中轴线介绍五百一百五十字中轴线是中国北京市的一个历史文化景观带,全长7.8公里,位于市中心,呈南北走向,以故宫为中心。
中轴线贯穿了北京的七个朝代,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政治和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的皇城脊梁”。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中轴线的特点。
一、中轴线的历史和文化价值:1.延续的历史纵深。
中轴线的起点是北京的南端,在古代就是天坛时的所在地,它历史悠久,自元朝开始,就经过明、清两代的建筑扩建和考古发掘,在中国的建筑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中轴线沿路的古建筑按照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建造,这些建筑都是历史上重要的皇家建筑物,建筑风格鲜明,意义深厚。
3.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雕刻和园林艺术。
中轴线沿途的建筑雕刻精美,园林景观优美,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
二、中轴线的政治和艺术价值:1.政治价值。
中轴线南起天坛,北至紫禁城,穿过了北京历史上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四个中心区,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政治价值。
2.艺术价值。
中轴线沿线历经多个朝代,上至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留下的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和景观,都是中国封建建筑与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三、中轴线的主要景点:1. 天坛2.大观园3.正阳门4.天安门5.毛主席纪念堂6. 北海公园7.故宫四、中轴线的今天: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轴线现在已成为北京市的重要历史文化区域和旅游景点,游客可以走访各个景点,体验这个唯一的中国古都。
同时,这里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中心,许多展览会、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等活动都在这里举办。
总之,中轴线是中国历史、文化、政治和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回顾了中国的七个朝代,在大程度上反映和阐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杰出体现。
北京中轴线概念的提出及意义

北京中轴线概念的提出及意义
北京中轴线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梁思成为代表的
学者们发现了北京城中轴线的存在,并开始对其进行研究。
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北京城这条居中而处的南北向轴线摆脱了有实无名、隐而不显的状态,成为可辨识的文化事象。
北京中轴线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北京市诸多其它建筑物亦位于此条轴线上。
它明确了北京中轴线作为城市空间之轴的性质,使其继续发挥统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作用。
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使北京中轴线成为一个文化实体和文化整体,深化了人们对中华文明历久弥新、多元一体的理解和认识。
其次,它影响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中轴线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延伸。
例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连接城市中心和亚运村,在二环路钟鼓楼桥引出鼓楼外大街,向北至三环后改名为北辰路,这条路成为北京中轴线的延伸。
北京申奥成功后,中轴线再次向北延长,成为奥林匹克公园的轴线。
这些发展都体现了北京中轴线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北京中轴线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不仅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为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北京中轴线的介绍

北京中轴线的介绍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重要景观线之一,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
它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线路,东起景山公园的中轴线标志牌,西至天坛,全长约7.8公里。
中轴线贯穿了北京市的许多重要历史和文化景点,如天安门广场、故宫、天坛等,成为了北京古都的核心标志之一。
在北京古都的规划中,中轴线被视为天人合一的象征物。
相传,明代皇帝朱棣在建筑故宫时,曾亲自站在天安门上观察山水及道路的走向,根据风水学原理挑选而成。
中轴线被认为连接了人类与自然的纽带,也象征着君主的权力和统治地位。
明、清两代的皇帝们在这条线上修建了一系列宫殿、寺庙、坛亭等宏伟建筑,形成了一片古老而庄严的皇城文化。
中轴线上最重要的景点当属故宫。
故宫,原名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中轴线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殿之首。
故宫坐落在中轴线上,占地面积约为179公顷,建筑面积达到15.7万平方米。
它由外廷和内廷组成,外廷是行政办公区,而内廷是皇帝及其家族居住的地方。
故宫充满了古老的文化和历史底蕴,是游客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皇家文化的绝佳场所。
中轴线上的另一个重要景点是天坛。
天坛是明、清两代的皇家祭祀场所,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祭天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天坛占地面积273公顷,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祈年殿等。
圜丘坛是天坛的核心建筑,形似圆形坛,象征天地相合,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场所。
祈年殿是天坛的主殿,皇帝在此祈祷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以祈求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天坛以其庄严而庄重的气氛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朝拜。
除故宫和天坛外,中轴线上还有许多其他的景点,如天安门广场、景山公园、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
这些景点既有古代建筑的庄严肃穆,又有现代建筑的雄伟气势,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历史、文化和风貌。
总之,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古都北京的重要景观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游览中轴线上的景点,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皇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可以感受到现代北京的繁华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北京中轴线

前 门
中华门
中 华 门
中华门
• 明朝时期此门叫做大明门,后来清朝建立 以后,直接把牌匾翻过来,在背面写上了 大清门。到了民国时期,本想再反过来写 上中华门,结果发现背面已经用过,所以 重新做了一个牌匾,挂在了原来的位置上。 • 后来,因为天安门广场的修建,中华门被 拆除,1976年毛主席去世后,在中华门所 在地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毛主席纪念堂。
天安门
天 安 门
天安门
• 天安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 原名“承天门”。皇城城门的正门,即南 门。 • 最初时,它仅是一座三层五间式的木结构 牌楼,名字叫做“承天门”。天顺元年 (1457年),牌楼毁于雷火,八年后的成 化元年(1465年)重建为面阔九间、进深 五间的城楼。
•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 承天门再次被毁。清顺治八年(1651年)在 废墟上进行了大规模改建,重修为一座城楼, 名字也改成“天安门”,取满语“受命于天, 安邦治民”之意。 • 在天安门城台的下部开有城门五阙。正中的门 洞高大宽敞,专供皇帝出入。 • 城门上原挂“天安门”牌匾,1949年前,曾 挂过蒋介石画像,1949年以后改挂巨大的毛 泽东画像。
乾 清 宫
交泰殿
坤 宁 宫
后三宫
• 后三宫,是紫禁城内廷中最重要的三 座宫殿,依序为;乾清宫、交泰殿、 坤宁宫这三座宫殿的总称。 • 乾清宫和坤宁宫各为皇帝和皇后的正 式寝宫。乾清宫代表皇帝和天,是阳 的象征;坤宁宫代表皇后和地,为阴 的象征,配上交泰殿,后三宫所象征 的意义即为:“阴阳交泰,万世昌 隆”。
天 桥
天 桥
• 天桥原为汉白玉石桥,三梁四栏。因明清 两代皇帝祭天时必经此路而命名为天桥。 • 天桥是个罗锅桥,据说站在天桥南边你看 不见前门,站在天桥北边看不见永定门。 • 解放前,许多江湖艺人在天桥撂地,使得 杂耍表演成为天桥一大特色,不但项目繁 多,而且技艺超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中轴线
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制时间:2002.7-2002.11
主管总工:王景慧
项目负责人:邓东朱子瑜
主要参加人:董珂张播范嗣斌陈振羽王宏杰
一、项目背景
中轴线核心区南起规划南五环路,北至北五环路,长度约25公里,宽度约1000米。
目前,传统的中轴线及其两侧的许多历史地段已被划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或保护区,并随城市的扩展向南北方向延伸,北端正在规划奥林匹克公园,南部也在逐步发展之中。
目前,无论是宏观上中轴线与城市整体的关系、核心范围内的功能与空间布局,还是微观上具体项目实例及重要节点的设计,还存在很多不明确、不完善之处。
北京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对城市面貌的改变使进一步明确中轴线在北京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确定空间形态等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规划构思
北京旧城曾被誉为是“古代中国都城计划的无比杰作”,以中轴线为核心的北京旧城的总体布局和城市艺术也赢得了各种赞誉。
项目组在分析研究国内外城市轴线的基础上,结合对北京城市发展的战略展望,得到这样的认识:中轴线是体现“中国气质”的精神象征,是包含世界文化遗产和体现北京职能的轴线,它整体代表了民族精神、大国气度,古都神韵,是集中展现着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精粹的一条轴线。
以此确定以“中国气质之体现,传统精髓之传承”为主题,并由此来确定空间布局方案、提出详细的设计要点以及建设实施项目建议。
三、空间布局
从城市宏观尺度上来看,北京中轴线与北京未来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和整体城市功能布局等功能因素密切相关。
从北京经济和社会现状发展条件来看,中轴线宜上收下展,轴线向南部的延伸,随着与两条轴向发展带联系趋弱,最终融入两带间的绿楔之中。
在这种模式下,中轴线将成为成未来北京城市的“双十字”功能与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南北中轴线与东西长安街构成的“大十字”轴,是未来北京城市功能结构中至为重要的政治文化核心轴线,它控制和组织了未来北京东西南北的各大城市主要功能片区;南北7.8公里传统中轴线与东西朝阜大街构成的“小十字”轴,是体现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中心轴线,它对北京名城的整体保护、古都神韵的展现具有重大意义。
具体到中轴线,其“中国气质”体现为“古都风采、时代精神和国际公园”三大设计主题。
它们贯穿于中轴线的北段、中段和南段三个不同空间区段之中,并总体展现出中轴线的整体气质。
北京中轴线中段的主题是“古都风采:永恒的民族精神的中轴线”。
建议7.8
公里长的北京传统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在整体保护的前提下,整合梳理城市格局结构并通过发展旅游赋予其活力,充分展示“古都风采”;恢复轴线结构性景物并以之为带动点组织设计积极的城市空间;以新的交通组织观念和更为宏观的分析来处理旧城的交通问题。
北京中轴线北段的主题是“时代精神:现代化的首都形象的活力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北段是魅力活力的中轴线,集中代表和展现了北京现代化的城市风貌。
北面奥林匹克公园内堆山作为中轴线的北面收尾,以体现古老中国的传统意识;将原规划方案国家体育场的位置调整
到邻近大屯路,使交通组织以及与城市的联系更为合理,也使其与公园内的山体及千年步道的关系更为密切;整治和控制北二环至土城段街景界面,加强绿化,建筑秩序化,并且整合设计公共开敞空间使其系统化。
北京中轴线南段的主题是“国际公园:未来的大国气度的国际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南段是属于世界每一个人的中轴线,是明日中国各种机遇和无限可能性的开放展场。
它的中国气质集中体现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北京形象,世界性和国家性的文化舞台和活动场地。
充分体现北城南野的、森林化、郊野气质的城市景观。
四、创新与特色
1.创造性地提出中轴线应当是具有国家的象征意义的物质载体,将“中国气质”贯穿于中轴线的设计之中;
2.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城市轴线营造手法(9大特质)的精髓运用于当代城市设计之中;
3.从城市战略发展的角度研究中轴线的宏观定位,创造性地提出北京“双十字”的功能与空间结构;
4.对比研究了国际大都市中心区的建设特点,提出了中轴线文化设施建设实施的若干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