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整合观

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整合观
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整合观

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整合观

什么是整合?

整合,顾名思义,就是把分开的部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

什么是整合课程?

整合课程就是把课程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整合,不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了,而是从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这样一个目标出发,把儿童需要学习的内容、需要获得的关键经验,回归儿童的生活当中,按照生活的逻辑来组织,来开展,这种组织和展开,强调自然性、强调有机联系,而不是硬要人为地把没有联系的东西拼凑在一起。

整合它要相互融合,按照一定的事物的内在规律、内在逻辑——儿童的生活来进行。整合的课程必然是生活化的,它要以儿童感兴趣的主题或是问题为中心。

“活动”的概念特别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习当中的主体地位。

课程改革中,儿童是课程中的核心要素,它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大家都非常关注孩子的兴趣。作为一个教育都他还有一个责任:要引导孩子有效地学习。即教育的、教学的效应问题,到底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我们怎么引导他更加有效的学习。

观察孩子成为有针对性指导的一个重要依据。

不断探究、发现事物的原因,这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解决问题在于尊重、顺应孩子的思考逻辑,允许孩子思考、尝试、失败、再思考、再尝试。儿童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想办法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然后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这个假设,证实或证伪,这个对方法的学习、方法的体验,仍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其本身就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课程、活动的进行就是顺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自然本性的逻辑来展开。不见得最后所得出的那个结论是最重要的。

一个高水平的整合课程必须是比较生活化的。是以儿童感兴趣的主题为中心的。所以它的进行就像日常生活中儿童去认识、探究事物一样,自然地发展。

为什么要倡导整合课程?课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一、从儿童发展和学习特点来看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本身具备整合特征,认知、情感、社会性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的有效运用需在丰富、具体的环境中实现,分科课程中儿童无法把经验与课程相联系。学习心理学也表明,只有当知识存在于情境中,跟生活实际有联系,且呈现方式是循序的、多层次的,儿童学习的内容和他的生活中面临的要解决的问题之间有关系,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儿童是在他已有的知识、背景、经验基础上,用整体、连续的方式建构,所以课程本身要围绕生活、实践问题、主题来组织。因为儿童的学习要有一定的背景,要有真实的情境,才更容易理解。所以课程本身应围绕生活、经验,用整体、连续的方式建构,应围绕生活、实际问题、主题实践来组织。以生活中的一些事件、中心议题来组织。这是现代学习理论的启示,课程只有组织在一起,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在一种情境中学习,效果才是最好。

脑科学研究表明,有相互联系的经验,易导致儿童完整的学习。这种完整的学习易使大脑在短时间里建立起更稳固、易提取的信息系统。

所以从儿童学习发展特点来说,整合课程给儿童提供完整的经验、学习方式,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二、知识观的变化

1.关于“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有价值的知识”“人是怎样获得知识的”三个问题。

2.新《纲要》在内容、基本特征等特点方面,体现新的知识观

1)情景化

幼儿与情景的相互作用

知识与情景的结合

2)活动化

活动本身既是教学载体,同时也是教学内容本身。

3)过程化

儿童学习大量存在于儿童活动当中,活动过程本身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4)经验化

强调注重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体验,即注重非语言形态的知识,

看到这类知识的价值。

3.新的知识观对课程观、课程实践的影响

课程是一种发展过程。

课程的内容与方法已变的不可分割。

课程是师生共同设计、建构的过程。

课程发展本身具有开放性、灵活性,既是不断发展的,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课程的组织向跨学科、综合化方向发展。

三、现代社会生活对人的发展的要求

1.解决复杂问题的需要

2.与他人合作的交往的需要

3.生存能力提升的需要

整合课程采用的是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整合课程与社区文化、环境相结合。

怎样整合?

体现广义的整合观。

内容的整合;

要素,经验、方法教育资源等整合;

不仅打破了学科界限,围绕主题,把相关的活动组织成一个边疆的生活事件,而且

把目标、情境、资源、内容、方式、方法途径等有机结合起来。

幼儿园课程改革

幼儿教育不断发展和幼儿园课程不断深入 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在“活动区与幼儿发展”的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获得了生活经验,其它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选择区角活动,往往只对社会性的区域感兴趣,如:建构区、角色区,对一些科学区、音乐区语言区的兴趣光顾很少,参与率低,但这些区域对幼儿智力的开展却有一定的作用。 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让孩子们的智力得到发展,我们就要引导、关注孩子们走进学习性区域,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发现,孩子们参与学习性区域的原因是有的活动内容单调,引不起幼儿的兴趣,如:科学区只投放一些塑料锤子、剪刀、螺丝刀、几辆破小车、还有一些成品的蒙台梭利玩具,音乐区教师就只贴上一幅跳舞的图片,再放上一个录音机就是音乐区了,孩子们有的连看也不看,一点也不感兴趣,语言区教师只投放上几个头饰,对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或许会感兴趣,但对大、中班的幼儿来说就太单调了,这些材料既引不起幼儿的兴趣,更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这样对幼儿智力的开发有一定的欠缺。 怎样才能开发幼儿的智力,让幼儿得到智力发展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开发幼儿的智力。 一、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 活动中一般是集体教育活动、小组教育活动和个别教育活动,这样就要将一些促进孩子智力发展、个性发展的课改内容融化到区角活动中,针对每个孩子智力发展的不同,针对每个孩子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如:大班幼儿学习10内数的加减运算,多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进行,作为教师一般以个别能力强的幼儿为标准,忽视了能力弱的幼儿和接受比较慢的幼儿,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活动区中不仅仅给孩子提供一些杯子、插花、更重要的是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感兴趣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材料,大班学习数字,教师就可以在益智区投放各种各样的数字游戏、数字棋,在美工区中投放材料让幼儿画有趣的数字,在语言区中让幼儿认识关于数字的成语,在探索区中让幼儿探索神奇数字变变变等等,教师指导孩子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不管是什么样的材料,不管是摆弄一次、两次,只要是安全、卫生、孩子喜欢,教师就要近距离的去指导,让孩子有成就感,能产生学习的兴趣。

多元整合幼儿园活动课程

幼儿园整合课的多元思考 老高川中心幼儿园武美荣 一、课程理念: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过程和趋势,我们不难发现: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幼儿主体建构,确立科学合理的以幼儿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的培养目标,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多元整合幼儿园活动课程》,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在对3-6岁儿童发展诸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上海市从一期到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的10年历程,尝试将正确的教育理念应用于学前教育的实践,在寻找适合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形成我们教育实践的智慧和具体操作策略。 (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众所周知,幼儿的发展始终是幼儿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幼儿园课程的建构以及由此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都是围绕着“儿童发展”四个字,即“怎样发展”,“如何看待发展”,“如何有效发展”。说到底是用什么样的教育观和儿童观进行幼儿教育的问题。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反复多次强调以“幼儿发展为本”,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我们在建构幼儿园课程时,努力把握好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考虑社会进步;汲取心理学、教育学多种理论的合理内核,由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内外分离走向内外结合;由重自然发展、或环境教育决定走向重相互作用。尊重幼儿的年龄特

点和认知特点,依据“0-3岁儿童是按自己的大纲学习”和“我们的大纲必须符合幼儿(3-6岁)发展的大纲”的思想设计本课程。主题从“我”(幼儿)--“小小的我”、“长大的我”、“了不起的我”出发,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少至多、由表及里。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教育的内容不断的丰富、拓展、深入,体现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学习特点的尊重。同时,我们还十分注重幼儿早期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化教育,正确把握幼儿发展的全面性、全体性、差异性和持续性:全面性--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全体性--所有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和特性的幼儿都应享有每天的优质教育。差异性--尊重有遗传携带和环境、教育不同所形成的个体特征。持续性--所有影响幼儿的活动,都应对其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起坚决的作用。努力使幼儿发展为本和社会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从对立走向渗透和整合,反映社会发展应有的价值取向与人的发展价值取向的合一,体现时代精神和优质整合的学前教育理念。 (二) 努力实现课程的整合与共生:当今,整合在学前儿童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为学前儿童提供整合的课程,成为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纲要》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幼儿园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强调“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将“整合”作为一条主线清晰地贯穿于所有的教育活动中。这是因为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必须是整体性的教育,幼儿教育需要高度的整合。这就意味着幼儿园课程设计

浅谈幼儿园主题活动开展中的课程游戏化

浅谈幼儿园主题活动开展中的课程游戏化 镇江新区大路中心幼儿园韦云勤教龄:29年职务:办公室主任无职称 摘要: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童年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园的重要教育手段。我国幼儿教育的《规程》也明确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不仅仅是一种玩耍,也是一种学习、工作和生活。幼儿通过各类游戏,不仅可以发展动作技能、语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想象和创造力,而且还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因此,缘于对生活、游戏、综合的思考,我们设想使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成为游戏活动展开的过程。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这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合理的。 关键词:主题活动开展课程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命题确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我们主题活动的开展确立了总的目标方向。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探索将教学游戏化、教育综合化的幼儿教育实践模式,把游戏融汇于主题活动开展中,充分体现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要为幼儿提供平等表现机会,使幼儿的能力、个性得到和谐发展,让幼儿在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中积极探索、主动活动、思维活跃。因此,在幼儿园适时、合理地开展主题活动过程游戏化是培养幼儿各种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在游戏过程中生成主题活动内容 春暖花开,最适宜外出踏青春游,孩子们手牵着手一起走出幼儿园寻找春天的足迹。寻找过程中,他们被粉红的桃花、金黄的油菜花、绿绿的小草、野菜陶醉了,纷纷议论起来:“这里的景色好美哦!”“我妈妈过两天带我去爬圌山去的,山上的景色肯定更好看。”“过年的时候我爸爸还带我去温泉度假村的,那里才漂亮呢!”听着孩子们的议论,我灵机一动,既然孩子们这么喜欢家乡的景色,何不开展关于家乡的主题活动。《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同时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于是“可爱的家乡——大路”这个主题活动就生成了。 二、环境创设中的游戏化 环境创设是主题活动开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幼儿日常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有时是活动的起始,有时是活动的延伸。为了让幼儿对教学活动有所了解,引发幼儿的学习探索兴趣,教师就必须将所要学的知识在环境中露出冰山一角。所以我们在环境创设中将主题分成了三大块,一是家乡的特产,二是家乡的名胜古迹,三是我心目中未来的家乡。这样孩子们即可以将自己教学活动中和游戏活动中的作品呈现在主题环境中,又能将自己玩过的名胜古迹通过照片、故事与老师、同伴交流,还能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把自己心目中的家乡通过美工区、建构区的游戏表现出来。由此可见,环境创设已不再是强调“美化、绿化、

幼儿园新课程改革汇总

幼儿园新课程改革汇总

————————————————————————————————作者:————————————————————————————————日期:

幼儿园新课程改革总结 幼儿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体现和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又要遵循和符合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规律,作为幼教工作者的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幼儿园课程改革实质性启动。几年来,我园全体教职工,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拓宽视野,准确定位,投身实践,用心体验,稳步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推动我园幼教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现将我们的几点做法进行总结: 一、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实施课改 执行新《纲要》,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理解新《纲要》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儿童观和先进的课程理念,是幼儿园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只有抓住关键环节,才能促进全体教师逐步形成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一)学习培训 《纲要》的基本精神是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追求每个孩子富有个性地发展,它强调的整体教育思想、环境育人思想、科学评价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等理念,是每位幼教工作者必须确立的核心理念。要想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幼儿,首先我们要做的是改变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想改变教师的观念,必须加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引导教师理解和掌握《纲要》的基本精神,确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现代课程观,我们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学习培训活动。 岗前培训。重视对教师的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让全员参与通识培训,在政治及业务学习会上学习课改的相关资料,撰写体会,对教师进行“充电”。

幼儿园课程整合

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的研究 李丽玲 内容提要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是指将幼儿园课程的各个部分要素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贯穿综合、主题、多元等教育思想,它通过全面、综合性的教育能进一步促进幼儿整体、和谐、自主的发展,为新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效途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树立一日活动均是课程的整合教育理念,从观念、目标、教育内容、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整合,融生活、游戏、学习为一体,努力探索课程与游戏的内在联系,找到课程与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幼儿在学习、生活、游戏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整合课程、学习、生活、游戏、资源 为了进一步深入贯彻新《纲要》精神,我园于 2001 年起开展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的课题研究,该课程贯穿了综合、主题、多元等思想来进行幼儿园教育教学,能进一步促进幼儿整体、和谐的发展,为新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效的途径,这是一个颇具理论价值、现实意义以及发展前景的课题。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将如何体现新《纲要》精神,探索融生活、游戏、学习为一体的整合课程做为课题研究的重点。 一、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的研究背景第一、顺应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的潮流。近十多年来,国外学前、新教育改革中,出现了许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如美国的“早期开端”西兰“新课程方案”,

特别是意大利的“瑞吉欧方案教学”,它强调的是从儿童出发,选择符合儿童天性的主题来实施活动整合课程,并在预设的计划中,根据儿童发展的需要允许生成课题。国内如南京、上海、台湾在几年前就开展了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的研究是以“活动”、“整合”来建构课程的主要形式依据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主张尊重每一个儿童的独特性,而不能将他们单一化。在新教材实施近两年来,各地幼教研究会及幼儿园也纷纷对“主题活动课程整合”进行探讨与研究,这些教育改革的共同点就是“以儿童发展为,将课程改革的研究视为教育研究、视课程为联结实践与理论的一本”“我们不能把幼稚园里的课程象大学个桥梁。伟大教育家陈鹤琴说过:的课程那样独立,什么音乐是音乐、故事是故事,相互间不发生影响。”因此,为顺应当今应把幼稚园的课程打成一片,成为有系统的组织。教育改革的潮流,立足于国际视野,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步伐,我园不失时机地提出“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的研究。第二、符合新《纲要》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新“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纲要》指出:应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各方面的发展。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注重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以上论述反映了幼儿教育课程整体观的导向。而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强调的是健康、语言、社会、认知、艺术五大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树立一日活动都是课程的整合观,将课程融入幼儿一日

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新观念

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新观念 (讲座稿) 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谈论有关幼儿教育的问题。 应该说,在座的老师是我们国家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后的第一届幼师,(《纲要》是年月起正式试行),可以说,你们是新《纲要》颁布后的新生儿,也就是说,我们在幼师的学习中接受的已经是新《纲要》的新理念,这对你们今后从事幼教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书本的学习与实践还有个距离,我今天想就大家所要面对的工作对象(幼儿与家长),我们因该怎样用用新《纲要》中的新理念指导我们的实践工作。 谈三大方面的问题: .孩子需要什么 .如何与家长沟通 .教师应有的工作态度 一.孩子需要什么 我们的教育对象首先是幼儿。新《纲要》在其各领域的目标、内容、要求和组织的实施、评价等部分的表述中,非常重视幼儿自身的“体验”、“感受”;强调“合作”、“参与”、“探索”、“自主选择”;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良好习惯”的形成;提倡教师通过“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的积极互动,让幼儿去“主动构建”……《纲要》为什么要强调这些问题,这里,很明显的一个问题是:《纲要》很强调“以幼儿为主体”这一问题,因此,我们要考虑的是“孩子需要什么”的问题。 (一)孩子到底孩子需要什么?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的新理念来说,幼儿有以下个需要 .关爱 .被尊重 .了解 .自由和探索 .合理而有弹性的规则 .互动 .秩序井然的环境 .时间制约 .成就感 .赞美和鼓励 (二)怎样满足幼儿的需要(我们应该怎么做) .关爱。 ①关爱的要求:“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②关爱的对象:不仅要爱聪明、活泼的、美丽乖巧的, 爱家庭富裕、条件优越的孩子,要更加关爱调皮捣蛋的、孤独内向的;更加关爱家庭贫寒、生活困难的。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的每一次过失,关爱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障碍(有轻度残疾的幼儿)。也就是说,我们幼儿教师对幼儿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位幼儿。 ③关爱的内容:幼儿的身体健康

家园合作走进幼儿园主题式课程

家园合作走进幼儿园主题式课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是家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纲要》的精神,让我们深知要使孩子健康成长,光靠幼儿园教育是不够的,需要的是家园双方的密切配合。幼儿园在实施主题式课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特别是家庭教育资源,形成家园互相合作的有力优势,我们孩子的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积极宣传,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家长观念的转变是关键,多数家长都是这样认为:我们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应该由幼儿园全权负责孩子的教育。因此,当老师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工作时,常常会听到一些家长的抱怨声。面对家长的这种错误意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1、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理念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等。在每学期的新生家长会上,我园都向家长发放《纲要》提纲,指导家长学习领会《纲要》精神,领会现代幼儿教育理念;讲解主题式课程是以《纲要》为依据,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配合来完成的。通过培训,家长的教育观念得到了很好大的转变,家们长都能积极地配合幼儿园的工作。 2、家长开放日。幼儿园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向家长开放,请家长来园观摩幼儿园的活动,让家长从中具体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亲眼看到自己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现,得知孩子的发展水平及与伙伴交往的状况 ,使家长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同时,家长在观摩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还可以观察到教师教养态度、教养方法、技能,对家长来说也是一种实地学习,有助于

改善家长的教养行为。 3、设计网络图。主题网络图是架起家园合作的桥梁,我园自实施主题式课程以来,每个主题实施前,都设计一个“主题活动网络图”,图中介绍了主题活动目标、网络框架、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及需要家长配合的内容等,张贴在班上的家园联系栏醒目的位置上,让家长直观地了解幼儿园教育动向,掌握主题课程的教育目标,懂得应该如何配合老师,向孩子提供哪些帮助等,还可以在家里巩固、延续或拓展主题课程的教育内容。 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家长对家园共育的益处有了一定的认识,教育观念渐渐地得到了改变,也产生了一定的参与意识,表现为他们会主动的与老师交流教育孩子中的经验、困惑,常问老师需要配合做什么的?等。 二、家园互动,丰富主题活动资源库。 任何一个主题活动的实施,都离不开信息资料的收集积累,信息资料的收集是一个大工程,信息资料包括主题相关知识的采集、实物、图片、照片等,对于整日在狭隘空间里的幼儿教师来说,这些信息资源是相对有限的。假如我们放眼每个幼儿背后的几个家庭,几十个家长,那将是一个巨大的潜力资源库,就看我们老师怎样去沟通去挖掘了。 1、挖掘幼儿玩具资源,丰富区域材料。 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限于与家人交往。特别是小班的幼儿年龄比较小,还不懂得与同伴交往、共同分享玩具,在玩玩具时经常出现抢玩具的现象。为了避免出现抢玩具的现象,让幼儿感受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我们班设置了一个玩具区,规定每周请家长让幼儿自带心爱的玩具来园,投放到玩具区里,大家互相欣赏,老师鼓励幼儿一起玩或交换玩,达到了资源共

幼儿园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幼儿园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幼儿园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课程建设是幼儿园此项工作的核心,也是幼儿教育工作成果重要、直接的体现,幼儿园课程不是静态的文本,而是动态的过程,这是 幼儿园课程的一个特质。 一、幼儿园选修的实质 幼儿园课程是什么? 是一件正在发生着的事。这是近年来为幼儿 教育界的很多人士所关注的一个课程。这个命题用在其他年龄段,可 能会产生不少争议,中同但在幼儿园课程中采用这个定义,可能会 得到较为最广泛的颇为认同。原因是,对于幼儿来说,学习是什么? 就是行动,就是有事可做。当然,我们并不持续提升反对理论知识的 总结和提升,并不反对必要的概念的获得。课程就是让幼儿依照一定 的目的做事。因此,课程就是正在发生着的事,现代人无论这些事 情是自然产生的还是人为仿造的。那么,什么是做事? 做事,就是多 感官的、全身心的投入和行动,以改变环境、改变自己。因此,幼 儿园课程的设计就是专业课程创造条件,让幼儿做得好适宜的事;或 者说,让适宜的事在非常适合幼儿身上发生。我们关注正在发生的事,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关心已经发生的事和将要发生的事,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聚焦现实的教学活动、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根据活动的状况,及时调整指导投资组合,而使活动取得更大的成效。也就是说,我 们追求在过程中把握阶段性成果成效。 二、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1. 思想到位:就是要确立科学的课程观和课程内容课程建设观。对课程和课程建设原核细胞要有明确的、正确的见解。所谓正确,就 是反映《少年宫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的精神。这是课程建设最核心 的要素。如果选择教师还是把幼儿园课程当做一些已经大部分好的待

传递的知识,那么,幼儿园课程完整的完整过程就无法得到先期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就得到真正地关注和展开。 2. 人员到位:这里所谓相关人员到位,上才不是从数量和生活 空间的意义上,而是从素养的意义上说的。也就是说,师资培养和培 训部门及幼儿园要培养各校一批能胜任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教师,让他们站在课程与教学的第一线。幼儿园教师的改革和建设意识、科 系与课程建设要求相符合的专业领域素养,开始实施以及实际的课程 实施能力等,含义都对课程改革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让 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水平上给与发展,让所有的教师都得到发展, 课程改革和建设需要不断进取的教师队伍。 3. 措施到位:课程建设是一项多样艰巨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托 儿所各方面的通力合作,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力量,吸纳各方面的积极性。因此,需要把具体措施落实到中其工作中,落实到实质处。与 课程建设相关人员的措施,既涉及课程与教学,主要包括也涉及教 师及其他工作人员,还牵涉到资源配备等相关的环境问题问题。建立 完善的措施,吸纳各方面的积极性,是课程建设破天荒的保证。 4. 成效到位:幼儿园须要课程建设应关注成效。在课程建设过 程中,不同的工作产生不同的成效,每一项工作即使都必须关注明显 成效。对于那些全部投入很大,成效不高的工作,就应该很好地思考。我们认为,课程建设的核心成效课程是小学生的发展。一切有助 于幼儿逐次和谐发展的工作婴儿就值得肯定;相反,一切无助于或有 碍于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工作,就应该坚决制止。在坚持小学生 发展的核心成效的前提下,确定不同工作的具体成效标准。有的幼儿 园过于关注特色,特色课程在整个幼儿园课程占的比重很大,干扰全 面发展目标的落实,那就是与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相矛盾的。有 的幼儿园将读经之类已经为现代教育灵修理念和实践所否定了的、违 背幼儿发展战略特点和规律的内容和方式引入幼儿园,这也是与幼儿 的全面和谐发展相抵触的。当然,还有一些幼儿园借国际化和赶先进

多元整合幼儿班下册教案

多元整合幼儿班下册教案 少年儿童出版社 教者:周艳辉

学前班班主任工作计划 学前班,是幼儿园与小学相互衔接的一年,幼儿将来能否较快适应小学生活关键还在于幼儿班的学习生活。本班幼儿经过幼儿园两年多的学习,已初步养成了许多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还具备了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诚实大方等各种文明行为,也有了相当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为了更好地教育、培养幼儿,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更加更加全面的发展,本学期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日常生活习惯方面: 1、学会清理个人卫生,并保持仪表整洁、大方。 2、进一步做到文明进餐,能自觉地进行餐后整理。 3、学会根据天气的冷暖及时增减衣服。 4、小朋友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谦让、礼貌待人,不惹事生非。 5、遇到事情应多用脑子想一想,还要去试一试,尽量自己想办法解决。 6、进一步提高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教育注意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幼儿,注意个别差异,不对任何一个孩子存在偏见。 今天的幼儿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是祖国明天的希望。要使之成为有用之材,需要老师和家长精心、科学、合理而又有针对性的教育。幼儿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一定要精心呵护每一朵小花,使他们快乐地成长,但是对幼儿也一定要严格要求,对他们的所作所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否定。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老师不能吝啬自己的表扬,哪怕是一句小小的夸奖也能让孩子兴奋上一整天。但是如果孩子犯了不可弥补的错误时,教师就应该视情况给予相应的惩罚,以此来让幼儿明确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为他们的将来打基础。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必须注意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绝不能把早期教育片面地理解为智育。 1、体育方面:十分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和正常发育。保证幼儿必要的营养,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基本动作,锻炼身体,以增强幼儿的抵抗能力,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 2、德育方面:幼儿期是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受熏陶和形成的重要时期。要抓住这个打基础的阶段,向幼儿进行初步的“五爱”教育,培养他们团结、懂礼貌、守纪律以及诚实勇敢、合作、有责任心等优良品德和文明行为,以及健康科学的生活态度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3、智育方面:创造各种机会,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教给幼儿有关自然的、社会的及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和技能,注重发展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4、美育方面:教给幼儿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粗浅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兴趣,初步发展他们对周围生活、文学艺术中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以上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不可偏废,我们对幼儿的教育应综合考虑到各个方面。本班有个别幼儿他们的自制能力较差,上课常常不能专心听讲,课后也常常惹事生非,是些使老师头疼的孩子。为了改变这些,首先要做好幼儿的思想工作,使幼儿了解幼儿园各项活动的重要性,然后使用观察法、游戏法等不断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加各项活动。我们还可以用奖励“小红花”的方法激励幼儿,如果一周表现良好,周五则能评到小红花。这样坚持几星期,基本上有所改进。我们对孩子既要关心爱护,也要严格要求,但爱和严都要适可而止。 (三)配合家长教育好幼儿。 充分利用家长早晚接送幼儿的短暂时间与家长交流、沟通。了解和介绍幼儿家园的表

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与发展

第八周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与发展 基本知识体系: 一、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 (一)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在理论上确认了儿童的主体性,认定了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生活,课程应包括儿童在幼儿园的一切活动,提出了课程的编制应依据儿童的心理水平。 (二)20世纪5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50年代,在教育全面学习前苏联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也全盘接受前苏联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教育部于20世纪50年代邀请两位苏联的幼教专家赴中国讲学,并在中国推广苏联的经验,主要表现为引进了“作业”,教学大纲为作业规定了内容和时间,通过作业对幼儿进行系统的教学。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学前教育虽然不再使用课程一词,实际上反映的是苏联教育学对课程的狭义的理解,即把课程看作是学科,通过幼儿园各科的教学对幼儿实施教育。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以幼儿园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展开了大规模的幼儿教育改革运动。来自国外的各种儿童发展和教育理论,诸如蒙台梭利、杜威、布朗芬勃伦纳、布鲁纳,特别是皮亚杰等人的思想开始广泛传播;我国近现代教育家们的思想,特别是陈鹤琴的思想再次受到重视,这些都为80年代以来的幼儿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背景。这场改革最具影响力的举措是国家教委 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简称《规程》),这项法规在试行七年以后,经过修订,正式颁发。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国家层面上对包括幼儿园课程在内的幼儿园教育进行了宏观指导,规定了幼儿园教育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原则,要求地方政府制定指导意见,而以幼儿园为主确定自己的课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幼儿园要全面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的保育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为幼儿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再谈幼儿园课程的整合

再谈幼儿园课程的整合 聊城大学周晴 摘要:从课程的发展历史来看,课程整合已经不是新生事物了。课程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不断的整合过程中。由于分科课程的长期存在,人们对分科课程的弊端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课程整合的呼声越来越高。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整合; 一、概念界定 整合,也称综合,是把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整合是整体形成的环节和过程。 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是将整合的观念渗透在幼儿园课程中,指课程目标的整合、课程内容的整合、课程实施途径的整合。课程目标的整合是将幼儿的发展目标加以整合,使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认知、社会性等方面得到完整和谐的发展。课程内容的整合是指各领域之间纵横双向的联系,其中纵向联系是某领域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横向联系是不同领域内容之间的联系。课程实施途径的整合是将教育活动的各种手段、方式有机结合,互相联系,通过生活、游戏实现课程的整合。① 三、幼儿园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1.整合化是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历史来看,我国幼儿园长期采用学科课程。学科课程过分强调系统的单科知识和技能,忽视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忽视儿童的实际生活和直接经验。后来国内幼儿园兴起了综合课程,综合课程的本意是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并与儿童的生活相联系。但在实践中,很多幼儿园对综合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并未真正理解综合教育的实质,结果在课程实施中只是变换了形式,并没有改变分科的本质,使综合教育变成了分科教育的简单相加,教育活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和必要的补充,所以并没有实现课程的综合。而课程的整合是当前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幼儿园课程必须顺应课程整合化的发展趋势。《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启蒙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可见《纲要》也强调幼儿园课程整合的理念,课程的整合 ①赵红霞.论幼儿园课程的整合[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10).

《幼儿园整合活动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幼儿园整合活动课程》培训 心得体会 《幼儿园整合活动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澄迈县马村中心幼儿园邱萍 在《幼儿园整合活动课程》培训前,我有困惑、有错解,但经过这次的培训,我对这套课程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当我们接触 到这套课程时,首先要对这套课程中的“整合”这个概念进行界定,如果连什么叫整合都没认识清楚,我想就无法去实施这套课程。当然存在此想法有它的根源性,长期以来,我一直将幼儿学 习的内容分为六科,课程观是以知识为中心,导致了只重幼儿的 知识与智力的发展,忽视了直接经验,因而也不利于幼儿情感的 陶冶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当我们能科学地认识课程整合观后,我对课程整合有了正确 的方向,在实践中我会多角度、多层面地对整合课程进行反思, 整合课程主题活动内容的选择、设置应依据孩子们的兴、生活, 在孩子们已有的经验上来安延伸。孩子们认识世界有其独特的方式,因此,我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来获得多方面的经验,从而使课程内容自然的整合。那么,课程内容的整合有领域 内的整合,也有领域间的整合。相对于以往的分科教育而言,领 域已经对教育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因此,领域的内容必然比

学科内容整合程度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领域的内容已不需要整合。要使领域真正成为领域,必须加强对领域内容的整合。在实 施这套课程中,我们应努力使这些内容之间尽可能地相互联系, 有机整合。 《幼儿园整合活动课程》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形成与方法上的整合需要教育实践的经验,需要对幼儿活动水平 的洞察能力、组织活动的应变能力。幼儿园活动的整合课程提倡 融生活、游戏、学习为一体。幼儿的学习是在游戏和生活中实现的,教师要充分挖掘过去被大家忽视的其他方面的教育价值。在 课程整合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供生活、游戏、学习为一体的 课程。 生活活动是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现实背景,是幼儿在园 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晨间活动、用餐、午睡、日常劳动等,都 是孩子们在园的生活活动。如果课程脱离了幼儿生活,就难以产 生教育。幼儿的生活能力与习惯的养成均是在生活活动中逐渐形成,慢慢积累的。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决定了幼儿园的课 程必须是与幼儿生活相关联系,我们应将课程尽可能纳入幼儿的 生活之中。在实施主题活动中要求教师善于捕捉幼儿生活中的教 育契机,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这次《幼儿园整合活动课程》培训,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整合课程”是一种课程模式,它倡导课程综合,是强调课 程内容的有机联系,把课程的各个部分要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我爱我的幼儿园主题方案

新蒙特梭利双语幼儿园 混龄班主题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我爱我的幼儿园》《我爱我的幼儿园》主题活动 设计思路 九月是幼儿来到幼儿园正式开学的第一个月,也是他们从各个家庭来到幼儿园开始他们集体生活的时间。或许有的孩子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离开自己的亲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难免会产生不安、焦虑、哭闹甚至是害怕,要想消除孩子的这一心理,帮助他们度过这一阶段我们要与家长携手共同营造家的温馨,让孩子爱幼儿园,爱上幼儿园的老师、朋友们,高高兴兴上幼儿园,让孩子用眼睛、手、口、耳等去感受幼儿园里人、事、物与气氛,渐渐熟悉集体生活并且遵守集体纪律。 单元核心经验:1、认识自己的幼儿园,认识幼儿园的老师及伙伴们。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做游戏。 2、喜欢幼儿园的生活,乐于参加集体活 动,遵守规则,懂礼貌 3、懂得保护自己,不做危险的事情。 主题目标:1、能快速的适应集体生活,消除紧张的焦虑情绪,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愉快的度过在幼儿园的每一天, 喜欢幼儿园。 2、喜欢幼儿园的环境、老师、小朋友、感受幼 儿园的美,爱护幼儿园的物品。乐于参加集体活动,体验幼儿园 生活的快乐。 3、遵守简单的集体规则,礼貌待人。学会基 本的自理能力。 五大区的规划

日常生活区: 提供幼儿园的整体图片,及一些漂亮的花草图,让孩子在图片上进行装饰,如:彩笔图颜色,贴花草图片。 文化区: 关于小朋友高兴上幼儿园的图片。 幼儿园的外观图片 幼儿园内部的一些图片。 一些山区的幼儿园图片。 语言区: 故事书《小乌龟上幼儿园》 关于爱幼儿园的儿歌和歌曲。 幼儿园的简介。 感官区: 投放一些幼儿园的花草树木,感受花草的味道,树木的粗细 数学区: 提供小朋友上幼儿园的工作,学会数数。 家长开展工作: 和孩子一起谈论在幼儿园的生活,学到的东西,给幼儿说说幼儿园的温馨。 让幼儿感受上幼儿园的快乐,有很多的小伙伴,有和蔼可亲的老师。 带领幼儿去参观一些其他的幼儿园,让幼儿感受我们幼儿园的美丽。 家长可以让孩子谈谈自己在幼儿园发生的一些趣事,体验幼儿园的快乐。 保育工作重点: 教育幼儿的基本日常规则,安抚幼儿的情绪。 根据气温情况,做好幼儿日常护理工作。 第一周活动掠影“我的幼儿园” 幼儿园的环境:漂亮的教室,大树,花,草,滑滑梯,小木马等。 教室的环境:老师,小朋友,玩具,故事书等。 (要求家长配合:与孩子说说幼儿园的温馨,有很多好玩的玩具,有可爱的小伙伴,有和蔼的老师。)

幼儿园课程改革路向何方完整篇.doc

幼儿园课程改革路向何方 幼儿园课程改革路向何方(三) 念。教师不是仅仅照护幼儿的生活,而是参与幼儿的生活,与幼儿共同生活,在此过程中理解儿童的生活需求和向往,把握幼儿的生活趣味,变审视儿童生活为体会和反思儿童与自己的生活。在与幼儿共同生活中,教师要充实幼儿的生活环境,扩展生活的范围,创造活动的机会和条件,让幼儿不断获得新的经验。共同生活意味着教师要感受幼儿的心灵,向幼儿学习,让幼儿成为课程的重要决策者之一。 其实,《指南》里面也有许多生活的观念:第一,发现生活中的事物和资源。生活中有许多生活的事物和资源可以用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要到生活中寻找和发现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第二,要努力让幼儿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这是重要的学习。许多学习只有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的过程当中,才真正是有效的。第三,要利用生活中的机遇和条件。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机遇,如交往的机遇、操作的机遇等,需要我们去充分把握和有效利用。第四,形成生活中的习惯和规则。幼儿园里的习惯和规则不是教师给予的,应该是跟幼儿共同商量决定的。 “我们提倡的幼稚园课程,首先应注意的是实际行为,凡扫地、抹桌、熬糖、炒米花以及养鸡、养蚕、种玉蜀黍和各种小花,能够实际行动的,都应让他们实际去行动。在行动中所得的认识,才是真实的知识;在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在

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制驭环境的能力。我郑重地再说一句,幼童一定先有了直接经验,然后才可以补充想象。”著名幼儿教育专家张雪门认为,“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这份课程也和一般的课程一样,包括了工作、游戏、音乐、故事等材料,然而这完全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在今日以教材为中心的气氛中,我们特别提倡行为课程。” 我曾经在一所幼儿园里看到一片竹林,离竹林很远的地方看到了一棵竹笋。一位教师带了一队孩子正在参观。我就问:“竹林在那边,为什么这个地方有一棵竹笋?”接下来,他们围绕我的问题开展了探索活动,他们发现越是靠近竹林竹笋越多,越是远离竹林竹笋越少。他们把地挖开,挖开以后在地里就看到了竹根,发现原来在地底下有竹根不断地往前延伸,所以其他地方才会出现竹笋。这些发现是孩子们通过动手、观察和推理去获得3 幼儿园课程改革路向何方 幼儿园课程改革路向何方(五)

【幼儿教育论文】幼儿园民间传统节日主题课程的构建

幼儿园民间传统节日主题课程的构建 一、确定节日的核心意蕴 也就是要找到各个传统节日最典型的习俗,结合节日的整体基调,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需要相结合,然后加以提炼、概括即可。如端午节,最典型的活动是:挂五端、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提炼的核心意蕴可以为:强身防病、弘扬爱国、增进亲情、团结向上。 二、围绕核心意蕴,选择活动内容 选择活动内容时,要注意从幼儿需要、兴趣出发,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关注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全部活动应该自节日内涵“取意”,以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创意”。利用节日的典型习俗(活动),由幼儿的视角层层展现不同活动中对于核心意蕴的理解。 三、设计多样的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的设计涉及的是要使用哪些教育策略和活动;哪种活动形式更便于幼儿学习;对于设计好的活动内容用什么形式来实现等等。在设计活动形式时,只有根据活动的目标、内容,根据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把感性形式与具体内容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活动形式,才能有效地完成节日主题活动。例如在“端午节”的主题中,关于粽子的活动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在小班开展《好吃的粽子》的活动,让幼儿参观大班亲子活动包裹粽子的现场,认识粽叶,知道粽子是怎样做出来的。午点时品尝粽子,闻闻粽子的味道,说说粽子的形状、大小,看看里面是什么馅的,尝尝是什么味道。在中班开展《我吃过的粽子》这一活动,主要通过“粽子”这一载体,以观察、谈话、分类、品尝等方式,让幼儿了解粽子有多种形状、多种味道,了解吃

粽子的由来等。 四、注重区角的渗透延伸 1.丰富游戏内容,增添新的主题。如在端午节主题中小班老师有意识地将包粽子、做豆糕等加入到点心店游戏中,让幼儿用彩泥做粽子、印制绿豆糕;还在娃娃家中增添虎衣、虎帽、小肚兜等材料让幼儿给娃娃打扮。在大班的角色区内新增游戏主题——小小五芳斋,让幼儿用粽叶、旧报纸、彩线等学包粽子,并在超市设立专柜,向顾客推销等。 2.让幼儿的兴趣在区角中延伸。在主题活动的实施中,幼儿往往会对老师组织过的精彩活动意犹未尽,为了满足幼儿不断探索的需求,我们就在区角游戏中提供相应的材料,让感兴趣的幼儿继续去玩一玩、做一做。如在全园举行的龙舟展示后,幼儿对龙舟表演充满了好奇,都想亲自去试一试,可真正轮到演出的只有部分幼儿,为了满足幼儿的需求,在展示结束后,我们将自制的龙舟放在了表演区,又提供了鼓、桨、绸带等材料,这下表演区可热闹了,成为大家争抢的区域。 3.根据幼儿的特长设置区角。每个班幼儿各方面发展都各有特色,我们可以利用幼儿的优势智能来设置区角,这样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如幼儿动手能力较强的班级,在端午节主题中设置的美工区就很有特色,我们根据端午节里有佩香囊、吃咸鸭蛋、挂彩粽等风俗习惯,在美工区里投放了海绵纸、卡纸、彩色纸、彩色丝线、鸭蛋壳、水粉颜料等素材。让幼儿用两块海绵纸订住中间填报纸的方法制作各式香包,并在香包上进行装饰。用多种水粉颜料在鸭蛋壳上装点各种图案做成彩蛋,再用彩色毛线编一个鸭蛋网将彩蛋装在网中,最后还可将香包和彩蛋等一起制成漂亮的挂饰装扮教室,让幼儿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豪。 五、利用多元的教育资源 1.幼儿园主题环境的创设。主题环境包括墙面布置、活动材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知识交流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2001年9月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可以说是我国这一个时期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结晶。它体现了幼儿园课程新理念,引导幼儿园课程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预设走向生成,从关注课程的结果走向关注课程行进的过程,关注过程中幼儿的经验、兴趣的需要,使课程有了不确定性。它以现代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理论为基础,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相一致,允许课程多元化和教法多样化,允许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园本课程三级并存,兼收并蓄,百花齐放。同时它确立了幼儿园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培养目标、组织实施及相关问题的评价等,给幼教工作者指明了实践和努力的方向。如何适应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这给幼儿园的教学研究提出了任务和挑战。 一、我园实践课程改革及其新变化 1、研究的目的是建立、改进和完善课程。 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就是在研究课程的不断构建和完善中进行的。因此我园将建立、改进和完善课程作为教研的重点进行研究。在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共同讨论幼儿课程方案,研究主题活动的推进;在学期末的教研活动中大家分享实施课程的经验和体会,并对课程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由于幼儿园教研目标明确,教研内容也就更加充实、有效,教研不再走形式,也不再枯燥乏味。 2、研究的起点是课程改革中的问题。 幼儿园教研就是要解决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研究的目的不是在验证某些理论假设,而是利用先进的理论,解决教育现实中的问题,反思和构建适合本园特点的园本课程。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促进了课程的深入发展。通过实践,教师们逐渐体会到,自己身边感到困惑的问题就是研究的内容,研究不再神秘,研究就在我们身边,将自己亲身体验到的感到困惑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才更有针对性,才能获得成效。 3、教师是课改的积极参与者和研究者。 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形成新《纲要》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课程改革成功关键所在。引导和鼓励教师从自己的日常教学、教育工作出发,找准课改的起点和切入点,从事教育的现场研究,案例分析,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不断的重新审视和调整,才能改变教育行为,提高教育水平,使避免唱高调,说空话,真正让课改落到实处,受到实效,使教师由课程忠实的执行者逐渐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建构者。 4、将农村资源优势纳入到课程中 农村幼儿园周边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花草树木,水土沙石、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将其纳入课程内,可使课程更加适合本地实际,使课程更贴近幼儿生活。我园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展课程研究,自制大量符合农村幼儿园特色的教玩具,既方便课程的开展,又为学校节约资金。同时有计划地举行家长半日开放活动,使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的意识得到了增强,家长的教育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园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作为一名幼教人更需要的是用踏实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它,少些急功近利的思想,真正落实好课程的精神实质 二、问题与困难 1、客观条件制约着教师实施新《纲要》的理念 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幼儿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幼儿,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

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

幼儿园日常主题教学活动的几点反思实施主题教学活动这么多年,我们正在以数千年文明史和现代教育理念接受它、延伸它、同化它,取其精华,形成新的生命,丰富和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体系。主题教学不是完全取代现有的幼教活动,它是课程的一部分,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它有助于孩子的发展,有助于课程的平衡。作为一线老师,我们经常在实践中不断地琢磨着:怎么更好地实施日常主题教学活动呢?在开展主题教学活动之前如何进行深刻的思考? 在书籍《向瑞吉欧学什么——“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解读》中提到,方案教学是以某一主题为核心向四周扩散编制主题网络,制作主题网络程序,然后根据儿童的兴趣、需要让儿童对主题网络中的不同小子题进行探索、研究的教学活动。主题教学活动课程是实践取向的,学科教学课程是认知取向的。作为一种崭新的形态,主题教学活动尤其注重孩子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从而改变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单一学习活动。实践是主题教学活动课程的本质属性,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幼儿扩散性思维,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创造型的新一代人才。 假如今天我们认识一个新朋友,认识一个人我们先会观察他的外表、五官,长得怎么样?了解他的年龄,是哪里人。继而我们还会主动与其交谈了解他的兴趣、爱好、特长。认识他的家庭成员,家里都有什么人?有几个兄弟姐妹?接着我们还可以通过了解他的社交圈子,他都跟一些什么人来往,通过他得朋友了解他的社交能力,或者

是待人处事的方式、方法。还可以通过了解他的工作判断他的为人,如果他是警察,那么他可能天生就有一种正义感;如果他是一名医生,那么他也许就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认识一个人我们要通过全面的分析得出来的结论才是比较准确的。了解一个人不是单单停留在外表上,还要了解他的兴趣、爱好、人品、为人等等,看似它们之间都是独立分开的,但是都存在内在的联系。了解、认识一个人的程度有多深?这也要看看观察、研究者的能力水平。同样以鸡蛋来举例,假如今天我们就是开展“鸡蛋”这个主题教学内容,一个鸡蛋也有很多学问,由浅入深,由观察、记录鸡蛋的外形、颜色、大小先着手,为了让小朋友更好地认识鸡蛋,可以放一个鸭蛋和鸡蛋在一起,让小朋友进行比对,分辨哪一个才是鸡蛋。层层递进,然后进行知识迁移,引发幼儿扩散性思维,鸡蛋有什么用?可以做蛋糕、面包和点心。鸡蛋又是怎么孵出小鸡的?小鸡长大了会是什么样?怎么分辨公鸡和母鸡?引发幼儿一连串的思考和探究。 为了提高个人的专业化成长,较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一线老师需要经常进行批判性的自我反思: 一、教学主题从何而来? 通常主题来源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与经验,来源于孩子的兴趣,来源于课程指导手册中教师为幼儿园选择的相关的主题路径,来源于老师对孩子的观察、倾听、了解,或来源于教师的经验与社区的资源,我觉得还应该来源于孩子的发展需求。在主题选择时,教师往往要考虑很多,如主题是否对孩子有吸引力,主题是否与孩子的生活(包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