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5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1)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基础知识精讲】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监督(dū)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四、词语积累失意:不得志。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五、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学者。
广东新会人。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
1889年中举人。
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学于广州万木学堂。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论》等。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合集》。
六、文章主旨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
这篇文章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人生的责任,本文思想深刻严密,格调高雅,语言凝重,谈到了除两三岁的孩子外,人人都有应尽的责任。
论证了一对姊妹命题: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七、结构分析全文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1、2自然段是第一部分,论述“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3自然段是第二部分,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4、5自然段是第三部分,论述“人生当勇于尽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第一部分的两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是主论,第2自然段是辅论。
文章开篇用了一串排比设问,提出了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贫、失意、老、死,然后一一加以否定,最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负了未了的责任。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导学设计新人教版

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 解和主张
形式:针对话题的带有明确的表态性的完整的判断句
1).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可以分出主从。
2).如何找中心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位置可分:文章标题、文章开头、文章结尾、文章中间,有的则需要读者概括 。
选用事实论据要注意:
①必须具有典型性。古今中外的都可以。是大多数人所知道的,最起码是登过报纸上过电视的。最好具有新颖性。③ 论据的表述要准确、叙述要概括,能证明论点即可。
2 ).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选用的道理论据注意: ①可以是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②要精确,不能篡改、歪曲。③和论点有必然联系,能证明论点的。
1、在线测学(时间:8分钟)
独立在平台完成“《最苦与最乐》必做自测题”,完成后点击提交。学有余力者可继续完成“《最苦与最乐》选做自测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恩惠(huì)缠着(chán)契约(qì)招lǎn(揽)
循环(xún) xiè(卸)却监dū(督)死而后yǐ(已)
2.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其意义。
议论文文体知识:
议论文定义: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认真概括,有实际意义,恰当地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论据基本要求是:真实可靠,充分典型;论证的基本要求是:推理必须符合逻辑。
七年级下语文《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学习目标:1.简要了解作者生平及为人处世态度;2.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教学重点:;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教学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全集》。
课前布置预习:通读课文,疏通文字。
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及词义,课上听写。
1.字音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悲天悯人()卸却()监督()2.词义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达观:教学过程:1在“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论述中,作者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如果不是,那么作者认为人生什么事最苦呢?为什么认为它最苦?2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3什么事最快乐呢?4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5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6作者对于责任未了的感觉,与尽了责任的感觉,各用了什么语句来形容?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7读完全文后,你觉得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对家庭、社会、国家应负有怎样的责任?一、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是哪种修辞手法。
(l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2)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3)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脱?()(4)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最苦与最乐”的基本概念。这是梁启超先生对人生责任和快乐的深刻阐述。责任是……(详细解释概念),而快乐则是责任履行的成就感。它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帮助我们塑造品格,提升自我价值。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课文中蜗牛背着重壳爬行的例子,展示了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坚持并最终获得快乐的过程。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对比和衬托手法,以及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应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具体语句分析和实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最苦与最乐”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模拟不同场景下的责任承担,体验责任带来的苦与乐。
-举例: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如“背着重重的壳,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蜗牛,让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最苦与最乐”的内涵。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衬托等,并能够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举例:对比“负着壳”的蜗牛和“没有壳”的蛇,衬托出作者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的精神。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正确书写、理解并运用。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苦与最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承担责任感到辛苦,但完成后感到快乐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最苦与最乐”的奥秘。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课文中的精彩语句,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表达,提升口语和书面语水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困境和挑战,以及对这些困境和挑战的积极面对和努力克服,传达了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着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挑战,同时也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阶段。
他们对于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有一定的认识和体验,但是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他们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积极面对困难的人生态度。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课堂上的朗读环节。
2.相关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环节。
3.教学PPT: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辅助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然后教师提问:“课文中讲述了哪些最苦和最乐的事情?作者是如何对待这些最苦和最乐的事情的?”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中的关键内容和重要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思想。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
「精品」初中人教版七级语文下册15、《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15、《最苦与最乐》导学案一、复习回顾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2、议论文的常用论证方法有:、、、。
二、填空1、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 ,字________,号________,别号_____________。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思想家、学者。
2、阅读全文,扫除字词障碍。
⑴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契.约()任重.道远()悲天悯.人()卸.却()如释.重负()⑵根据意思写词语。
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 )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 )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 )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
( )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 )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 )三、品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用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填空。
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书中批注)。
3、作者把苦乐和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结论是什么?4、细翻自己的人生扉页,想必有许多事令你痛苦或快乐,请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理解。
最痛苦的事:最快乐的事:。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凝重而又轻灵的语言表达风格。
3、领悟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章中“最苦”与“最乐”的内涵。
(2)掌握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难点(1)深入体会作者的责任感和价值观,形成自己对“苦”与“乐”的独特见解。
(2)理解文章富有哲理和逻辑严密的语言特点。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 年 2 月 23 日—1929 年 1 月 19 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2、写作背景本文发表于 1922 年 8 月 12 日《时事新报·学灯》上。
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梁启超先生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文章,从人生的苦乐角度探讨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四、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悲天悯人()卸却()监督()达观()海阔天空()2、解释下列词语(1)如释重负:(2)无入而不自得:(3)悲天悯人:(4)任重而道远:五、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认为人生最苦的事是什么,最乐的事又是什么。
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
人生最乐的事是:尽责任。
2、作者是如何论述“最苦”与“最乐”的?作者首先论述了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如“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通过这些具体的事例,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未尽责任所带来的痛苦。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教学设计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1.走近作者梁启超,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散文家。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曾师从康有为,与他一起成为我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并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共计149卷,1000余万字,被誉为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巨人。
2.主题解说本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尽到责任,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到了责任。
同时告诉我们,必须要对国家、社会、家庭乃至自己勇于担负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3.重点突破(1)课文为什么在第1自然段不直接提出观点,而先否定其他答案?提示:因为把贫、失意、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许多人的想法。
如果否定了这些答案,读者就会寻找新的答案。
否定其他答案,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不会显得突兀,有水到渠成之妙。
以设问开头,还能引发读者思索,激起读者的共鸣。
(2)在作者笔下,“最苦”与“最乐”之间是什么关系?依据是什么?提示: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未尽责等于痛苦,尽责等于快乐,相辅相成。
依据是“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4.难点攻克为什么文章的第一部分只谈痛苦就用了两个自然段,而第二部分痛苦和快乐都谈了却只用一个自然段?提示:只要看一看“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个分论点的论据就不难明白,第二部分中的痛苦是作者针对“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个分论点提出的。
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原来,作者所谈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或者说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之上的。
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就必须联系到痛苦。
也正因为这样,在谈痛苦的时候就必须联系到快乐。
第一部分已经用不少笔墨谈痛苦。
那么,第二部分来谈快乐就无须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就可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最苦与最乐基础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安分.()契.约()诸.圣诸佛()监督.() 卸.却() 悲天悯.人()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契约赔理死而后己B.排解坟墓任重到远C.监督恩慧忧国忧民D.循环豪杰如释重负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A.面对这一罕见病例,医院多位专家教授共同会诊,终于拿出了最佳方案,他们的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
B.爱迪生顽强搏击于科学海洋的精神和卓有成效的创造发明心安理得....地赢得同时代人的赞誉。
C.男孩子要有海阔天空....的胸襟,不要老在芝麻蒜皮的小事上斤斤计较。
D.文学作品不必非要悲天悯人....,表达好作者自身的情感即可。
4.联系语境,选出下面句中画线处应填入的内容()____________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A.痛苦和快乐是一对孪生姐妹。
B.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C.负责任乃人生最大的痛苦。
D.我们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5.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设问)B.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
(排比)C.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设问)D.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反问)6.解释下面名句的意思,并举例证明其蕴含的道理。
(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或词语)(1)无入而不自得(孔子)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子有终身之忧(孟子)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任重而道远(曾子)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为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前进中学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书法进校园”。
B.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
C.天门山中学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们的阅读热情。
D.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我在此次演讲中的不足。
语言运用8.(2016·四川广安中考)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实用的移动端软件也应运而生,针对学生群体的多款作业软件也异军突起。
因其强大的自动解题功能,受到学生的追捧。
不少学生将“帮做作业”软件视为一种快捷的学习方式。
材料二:“帮作业、火眼作业、作业通、问他作业、学霸君”……只要从手机应用商店搜索“作业”两个字,就能找到十几个解题的软件。
“10个伙伴9个都在用;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作文搜索,高分作文随手拈来”。
材料三:据一位初二学生小华说,他们班大部分有智能手机的同学都下载了这些作业软件,只要拿起手机对着题目拍个照,上传上去,快的话几分钟内就可寻求到最佳的解题方案。
用软件来问作业也成为时下学生交流的时髦方式。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述三则材料所表达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针对众多学生使用“作业软件”这件事,班委会准备开展“作业软件使用利弊谈”班会活动,请你从利弊两个角度各陈述一条理由。
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阅读你要学着自己强大毕淑敏①小时候学古诗,杜甫的这几句背得熟。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主要是它像童谣,或者说简直是句顺口溜。
②问过大人,“挽强”是什么意思。
大人说,强就是指弓很硬,拉这种弓要用大力气,好处是射得远。
从此把“强”和弓联系起来。
③渐渐年长,才知这个“强”字的根源,本意居然说的是一枚虫。
这要从“强”的繁体“強”说起,它原本的模样是在“弘”字右下角嵌进了个“虫”字组成。
“虫”指代的是单一的卑微生命。
不过若这小虫把体内的精神弘扬出来,就构成了坚强雄厚的力量。
“强”字像个微电影,描绘了一条卑微小虫的奋斗史。
而“大”的本意,其实就是非常单纯地独指一个人。
在甲骨文里,这个“大”字伸胳膊撂腿,就是一个人的体态临摹。
④“强大”是把“强”和“大”组成的一个铿锵有力的词。
你看到它,不由得会挺起胸膛浑身充满能量。
但倘若问某人,你觉得自己强大吗?大多数都会说,我还不够强大,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会强大起来。
⑤然而,错了。
我们每个人,本身就是强大的,强大的原意指的就是一个卑微如虫的生命,只要将精神弘扬出来,它就有力量。
只要你是一个人,天然就强大。
⑥爱因斯坦说过:有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
我们孜孜以求的强大,以为远在天边的强大,以为要靠什么人赐予或是襄助才能达到的境界,其实原驻自己身上。
⑦一个再弱小的人,也比一条虫子要有力量。
所以,强大并不难,难的是我们不自知自己的强大。
这真是天下第一悲剧。
我们四处寻找的东西,我们以为自己一生也不可能具备的东西,其实从未须臾离开过我们。
⑧我们要和命运厮杀,哪里能不受伤。
受伤不是羞辱,而是勋章。
强大也会受伤,只不过修复的能力比较强,速度比较快,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重上战场。
⑨据说每个人每天都会和自己进行5000次对话,其中极大多数话语都是在否定自己。
B10“你生而有翼,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进,形如虫蚁?”这是贾拉尔·阿德丁·鲁米的诗,每当读起,我都心生痛楚的觉醒。
B11希望从今天开始,我们对自己说的第5001次话是——我已学会了自己强大。
9.本文的观点是什么?(答题思路参考【考点解读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第⑧段画线句子有何含义?结合上下文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受伤不是羞辱,而是勋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选文思考并回答:一个人怎样才能学着强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