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2)
七年级下语文《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学习目标:1.简要了解作者生平及为人处世态度;2.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教学重点:;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教学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全集》。
课前布置预习:通读课文,疏通文字。
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及词义,课上听写。
1.字音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悲天悯人()卸却()监督()2.词义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达观:教学过程:1在“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论述中,作者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如果不是,那么作者认为人生什么事最苦呢?为什么认为它最苦?2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3什么事最快乐呢?4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5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6作者对于责任未了的感觉,与尽了责任的感觉,各用了什么语句来形容?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7读完全文后,你觉得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对家庭、社会、国家应负有怎样的责任?一、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是哪种修辞手法。
(l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2)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3)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脱?()(4)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教师寄语: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3、理解并体会本文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所认为的人生中最苦与最乐的事。
二、明确目标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大抵()契()悲天mǐn()人2、解释下列词语如释重负:悲天悯人:任重而道远:3、梁启超,代资产阶级者者、者。
字,号别号。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 ",著有《》4、请把下列语句和出处连接起来古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俗语无入而自得孔子任重而道远孟子如释重负曾子君子有终身之忧5、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并依此给课文划分段落是最苦,是最乐,人生应,而不应。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1、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
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联系的?结论是什么?2、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他又是怎样回答的。
3、朗读第①②段,划分每段层次,概括层意。
4、找出文段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2、用课文中的话将句子补充完整,并谈谈句子的特点和作用。
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吗?请找出来。
,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的日子;,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六、课堂小结1、学生自我总结我的收获我的不足2、师生共同总结七、当堂训练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①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②到了长城,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
()2、指出下列句子的论证方法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3、文中"最苦"指,"最乐"指,中心论点是。
第16课《最苦与最乐》精品导学案部编七年级下册(word版)02

从双基教学的产生,到素质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理念的提出、研究和实施,不难发现,在这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目标的实施一步步具体、明确、可操作,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体现了教育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们要深刻体会这种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
本课中,既体现出了双基教学,也在高效课堂上注重了重要环节的描写。
通用技术课程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融科学与人文于一体,课程学习与实践中,必然涉及相关的数学核心素养,与其它素养相辅相成,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学生用)学习目标: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悲天悯人()卸却()监督()二、词语积累失意:。
如释重负:。
无入而不自得:。
悲天悯人:。
达观:。
三、了解作者梁启超,字,号,别号。
近代改良主义家、家、学者。
著有《》。
四、感知主旨五、结构分析全文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自然段是第一部分,论述“”。
第自然段是第二部分,论述“”。
第自然段是第三部分,论述“”。
六、分析写作特色1.论点的命题。
2.文章语言既,既。
七、重点语句分析1.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赏析:2.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分析:3.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的了。
分析:八、问题探究讨论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a、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b、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第15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2-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内评价:主备教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2、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3、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学习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2、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学习过程一.走进作者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汉族,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将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这体现了多么惊人的勤奋和才华啊!二、课文导读(你了解课文的内容主旨吗?)本文论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本文的语言洗练简洁,表现在使用了概括力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也表现在该展开则展开,该收敛则收敛。
三、走进课文:㈠知识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循.环()圣贤.()卸.却()悲天悯.人()达guān() péi礼()qì约()监dū()2、解释下列词语,并选其中两个造句如释重负: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悲天悯人:3、本文的作者是,字任甫,号任公,他是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这篇文章是(文体),选自㈡整体感知4、本文结构严谨,线索清晰。
请你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出段意。
5、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
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他的观点是什么?(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5、拓展延伸课文内容:(四)资料链接①了解语言特色,锻炼思维能力:第一步: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点拨: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第十六课孩子与学校里的橡皮树】【导学目标】1. 了解橡皮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2. 理解文章中表达的“最苦”和“最乐”的含义;3. 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意识,培养对生活的感悟。
【导学过程】【导入】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一下自己生活中的重要的事情和努力做成的事情。
例如:你一生中克服了哪些困难?你通过什么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教学过程】1. 分析课文标题:《最苦与最乐》,你认为这篇文章会讲什么内容?2. 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橡皮树有什么特点?橡皮树给校园带来了哪些问题?(2)故事里的邵顺川和小男孩都经历了什么样的困境?(3)哪些人对橡皮树的问题表示了关心?3. 分组讨论橡皮树对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写下你们的观点和意见。
4.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下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最苦和最乐的事情是什么?你是怎样度过的?5.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交流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6. 分组讨论橡皮树对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写下你们的观点和意见。
7.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交流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8. 通过观察周围的植物,体验一下自然界的魅力。
例如:观察一棵树的生长情况,里面有什么现象?树长得慢,但它独特的形状和高大的身姿代表了什么?9. 思考一下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写下自己的感悟。
【导学反馈】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展示,了解学生对橡皮树的观点和对生活的感悟,并引导学生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导学延伸】1. 参观当地的公园或者植物园,观察不同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并写下自己的观察感悟。
2. 找一颗树,每天观察它的变化,写下你的观察日记。
3. 组织班级或者学校的环境保护活动,动员同学们行动起来。
【板书设计】最苦与最乐橡皮树的特点珍爱生命,爱护植物学生的感悟和建议【本课教学反思】通过该导学案,学生了解了橡皮树的特点和对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培养了学生保护植物和环境的意识。
并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体验了生活中的困难和乐趣,增强了对生活的感悟。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教学设计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1.走近作者梁启超,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散文家。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曾师从康有为,与他一起成为我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并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共计149卷,1000余万字,被誉为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巨人。
2.主题解说本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尽到责任,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到了责任。
同时告诉我们,必须要对国家、社会、家庭乃至自己勇于担负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3.重点突破(1)课文为什么在第1自然段不直接提出观点,而先否定其他答案?提示:因为把贫、失意、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许多人的想法。
如果否定了这些答案,读者就会寻找新的答案。
否定其他答案,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不会显得突兀,有水到渠成之妙。
以设问开头,还能引发读者思索,激起读者的共鸣。
(2)在作者笔下,“最苦”与“最乐”之间是什么关系?依据是什么?提示: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未尽责等于痛苦,尽责等于快乐,相辅相成。
依据是“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4.难点攻克为什么文章的第一部分只谈痛苦就用了两个自然段,而第二部分痛苦和快乐都谈了却只用一个自然段?提示:只要看一看“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个分论点的论据就不难明白,第二部分中的痛苦是作者针对“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个分论点提出的。
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原来,作者所谈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或者说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之上的。
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就必须联系到痛苦。
也正因为这样,在谈痛苦的时候就必须联系到快乐。
第一部分已经用不少笔墨谈痛苦。
那么,第二部分来谈快乐就无须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就可以了。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生字、词及文学常识;初步了解议论文知识;明确本文观点,能理清文章论述思路;领会本文平实又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基本掌握论述性文章的略读方法,了解论述性文章的结构思路,初步了解论据和论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培养自己对家庭、社会、国家及自己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课前预学一.识记文学常识。
《最苦与最乐》选自《》,作者是,字卓如,号,别号、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代表人物,思想家,学者。
他一生勤奋,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
二.识记字音字形。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恩huì(① ) chán着(②) qì约(③) 招lǎn(④) 悲天mǐn(⑤)人xún环(⑥) xiè(⑦)却监dū(⑧) 死而后yǐ(⑨)三.解释下列词语,并选其中两个造句如释重负: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悲天悯人:莫若:达观:契约:造句:四.查阅资料,了解议论文知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观点、看法、主张)、论据、论证(方法)。
论点:指作者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某人、某事或某问题所发表的总的看法(主张、观点)。
论点要求--正确、鲜明、新颖、概括简洁。
论据:指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证据,包括事实或理论两类。
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件,统计数据,公理定律等,理论证据包括名人名言、诗歌、比喻、自己独特的分析等。
论据要求--确凿、典型、新颖、简洁。
论证:指用论据来证明论点正确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喻证法、引证法、正反对比法、类比法、归谬法…五.学习论述性文章略读。
略读论述性文章着重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论点(观点),二是用了哪种论据,三是论述思路。
1.按每分钟400字的速度读完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找观点的步骤:(1)思考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本文针对“苦”“乐”问题;(2)始终想着“作者针对‘苦’‘乐’问题,他认为”,将文中句子代入上面空格;(3)读起来语意顺畅的,便是作者的观点;(4)重点关注文章开头、段首、段尾、文章结尾等处)。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部编版)

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1.运用略读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文中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3.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活动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1.有人说:“快乐和痛苦都是生活的孩子,他们是形影不离的一对,我们都是在快乐和痛苦的交织中感受着生活。
”那么,在这悲喜交织、苦乐参半的人生路上,究竟何为最苦,何为最乐?2.结合课前预习,交流作者信息。
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________主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学者。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____________”。
1898年参与____________,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全集》。
3.字词积累。
揽()失意达观契约()监督()排解()循环()如释重负()海阔天空悲天悯人()恩惠()赔礼()卸却()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而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活动二:了解文体,指导学法1.了解文体知识。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1)_______问题(引论)——是什么(2)_______问题(本论)——为什么(3)_______问题(结论)——怎么样2.学法指导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可以先阅读课后的“阅读提示”,了解文章要点,明确学习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最苦与最乐教案教学目标:(一)了解本文严密论证的方法。
(二)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动机。
(三)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约3分钟)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也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接下来,让我们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二、作者作品介绍(画面呈现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约2分钟)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
著有《饮冰室全集》。
三、配画课文朗读,预习指导。
(插入录音7分钟,学生完成练习再加8分钟:请学生边听录音,边把第1、2、题的答案记在笔记本上,第3题可以再让学生核对一下课文,第4题可以查字典。
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作些点评,共约17分钟。
)⒈根据朗读,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①契.( )约②揽.( ) ③悲天悯.( )人qìlǎn mǐn⒉根据朗读,填空:①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知足、安分、达观、责任⒊学生讨论,并完成下列练习:①用文中相关语句填空:对人的责任:对事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②什么事最快乐呢?(用原文语句回答)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③用文中语句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④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⒋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①失意②悲天悯人③如释重负④无入而不自得①不得志②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③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④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四、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整体理解(设计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插入画面)。
(约23分钟)(当场明确目标,先给10分钟独立思考解答后,再给5分钟进行学生讨论,接下来教师再用8分钟进行讲解。
)⒌在课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苦乐观的原句。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⒍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负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
或“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⒎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本文的论据是否具备这两种类型,请举例说明。
本文既有事实论据,又有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如:“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道理论据如:“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又如:“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
再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⒏结合以上论据的类型,你认为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此外还有对比论证(如第3自然段),引用论证。
⒐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提示:留意表明文意过渡、转折的标志性词语或语句,如“翻过来看”、“然则”等。
明确:全文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分论点1)第二部分(3):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分论点2)第三部分(4、5):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结论)五、课外作业,根据下列要求查找相关的资料作答:(第二课时,课堂上讲评归纳)⒔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⒕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可查资料)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或词语),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a、孔子:无入而不自得b、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c、曾子:任重而道远d、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e、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阅读下面几则材料,谈谈对人生的看法。
a、做一事,专一事。
每事勤,事事成。
b、对自己信心,对别人尽心。
对事情用心,对朋友诚心。
对亲情关心,对生命真心。
c、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
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
您虽不能逃避第二课时一、对课文重点语段的赏析。
(约15分钟)(①让学生先熟读课文第3、4段,约5分钟;②再放幻灯片,约3分钟;③教师加以分析讲述,约4分钟;④再放幻灯片,约3分钟。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
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一般说来议论文所要回答的问题无外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这两个自然段回答的就是“怎么办”的问题。
论述我们“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第一自然段论述“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其理由是“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
第二自然段论述“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其理由是“责任是逃避不了的”。
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论证更加严密。
第一自然段作者采用的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文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名言佳句充当道理论据,从理论方面论证了“人生当勇于负责”。
紧接着第二自然段指出“最苦”“最乐”的具体内涵,从而与题目构成一一呼应。
从而明确地指出了“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且进一步指出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相反“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二、知识归纳和复习、练习。
(约20分钟)(10、11题教师先归纳后,放幻灯片,约4分钟)⒑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⒒观点明确、脉络清晰、论证严密可谓本文的一大特色,足见议论文写作中,理清思路周全对文章的整体结构至关重要。
⒓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本题教师先放幻灯片,有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约7分钟,教师检查学生基本完成后,再放幻灯片,参考答案,教师需就学生较困惑的问题进行引导约4分钟)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
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⑴这两个自然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⑵请从这两段中找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道理论据:“君子有终身之忧”“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⑶文中划横线一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起强调作用,能引用读者的深思,增强语言论证力。
⑷“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卸却责任”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解除责任”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⑸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的意思是什么?表明这是假设的情形,而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⑹你认为作为学生应尽到什么责任?参考答案①培养热爱集体,自觉维护集体利益的责任感。
②建立自信,要有毅力,勇于面对失败。
③培养学习的责任感。
二、知识拓展与能力迁移。
(约15分钟)(第一课时后,可先作为作业形式布置学生课外搜集相关材料,此时进行交流,幻灯的内容作为参考,不是唯一答案。
)⒔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例: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⒕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可查资料)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或词语),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a、孔子:无入而不自得字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举例:如安贫乐道的颜回、笑口常开的弥勒佛……b、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字义:君子一生都有尚未尽完责任的忧虑举例: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c、曾子:任重而道远字义;任务繁重,而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举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父母终身为子女付出的那份“无私的爱”……d、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字义:我每天用下面三件事情来反省自己:①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力的地方?②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呢?③老师所教的课业,有没有认真复习呢?举例:桃园三结义、一诺千金……e、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字义:在天下人都尚未忧虑之前,就先忧虑;在天下人都觉得快乐之后,才觉得快乐。
举例:大禹治水、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3)阅读下面几则材料,谈谈对人生的看法。
a、做一事,专一事。
每事勤,事事成。
b、对自己信心,对别人尽心。
对事情用心,对朋友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