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18《陋室铭》导学案语文版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8课《陋室铭》导学案1

《陋室铭》导学案
年级学科
主备教师
审核人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பைடு நூலகம்室铭》
课时
1
学习
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10、本文写“陋室”为什么开篇要写“山”和“水”?最后为什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引用“孔子云”有何作用?
1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请概括。这些是写“陋室”的“陋”吗?为什么?
12、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联系全文可看出作者借“”赞扬“”(各填一个词语),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
例如:《陋室铭》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就是想说好,却先说差,反过来说
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772-842)字梦得,代著名诗人。人们非常熟悉的诗句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和《乌衣巷》中的名句,。本文选自《全唐文》。
二、自主学习
(一):读顺课文,积累文学常识,掌握生字词
1、了解本文的出处及作者,查阅有关资料弄清“铭”的含义。(检查预习)
2、熟读课文至背诵,默写两句自己喜欢对偶句。
(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方法:对照课下注释,参考资料与巳学过和知识,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陋室铭导学案语文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陋室铭导学案语文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学法指导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自主学习1.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刘禹锡(772-843)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唐顺宗时。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
这篇《陋室铭》是被他贬为地方官,在安徽和州刺史任上写的。
(2)“铭”:本文是一篇“铭”文,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形式短小,语言简洁。
修辞手法上多用比喻、对偶、排比,文句精美,句式整齐,讲究押韵,是典型的骈文。
本文除末尾句外,其余各句都押韵,文中押韵的字(韵脚)是: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韵美。
(3)托物言志写法:“托”借、假托的意思,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即借物言志,借物抒怀。
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借“陋室”扬“德馨”,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4)“赋、比、兴”表现手法: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比,比喻。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如开头写山、水的诗句是的手法,描述陋室环境及室内生活时用了的手法2.解释加点的词语(1)古今异义①惟吾德馨.古义:今义:芳香②可以调.素琴古义:今义:调整,调节③无丝竹..之乱耳古义:今义:丝绸和竹子④无案牍之劳形.古义:今义:形状,样子(2)词类活用①有仙则名.原意:名字,这里指②苔痕上.阶绿原意:方位名词,这里指③无丝竹之乱.耳原意:扰乱,这里指④无案牍之劳.形原意:劳累,这里指(3)一词多义可以..为师矣..调素琴可以可以调素.琴则素.湍绿潭无丝竹之.乱耳何陋之.有3.翻译句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导学案一、新课导入陋室,是刘禹锡的居室名,意思就是简陋的房子。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走进他的陋室,你一定会被刘禹锡的高风亮节所深深打动。
二、自学指导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德馨.(xīn)苔痕.(hén)鸿儒.(rú)案牍.(dú)西蜀.(shǔ)2.听老师范读,划出朗读的停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3.大声读课文,划出押韵韵脚。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4.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之:①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②何陋之有(倒装标志)往来:①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②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2)词类活用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有名)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灵验)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名词活用为动词,能散布很远的香气。
文中指德行美好)④无丝竹之乱.耳 (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受到犹乱)⑤无案牍之劳.形 (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感到劳累)5.作者链接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
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
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6.背景链接刘禹锡被贬期间,只有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陋室铭》导学案3篇

《陋室铭》导学案3篇《陋室铭》导学案3篇《陋室铭》导学案1导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一、自学反馈(自主完成,同桌互查)1、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二、合作探讨(交流互动,问题质疑。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巩固检测(重点突破,当堂训练。
)1、按要求默写①写出本文的中心句②写出表现陋室环境幽美的句子③写出表现陋室主人所参与事之雅致的句子四、拓展延伸(融会贯通,提高能力。
)1、对于作者的陋室以及他的生活方式你有什么看法?2、学习文章的写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或追求通过某些物品(体)表现出来。
《陋室铭》教学案(第二课时)

《陋室铭》导学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型默写。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2、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教学过程:一、复习:1、背诵。
2、翻译重点词、句。
二、研读课文1、文章开头从什么写起?起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并指出主旨句中哪个词扣题?哪个词统领全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来表现陋室不陋的:(1)作者笔下的陋室环境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陋室主人交往之人又是怎么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陋室主人的日常生活又怎么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结:作者是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一是;二是;三是。
《陋室铭》学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陋室铭》学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陋室铭》学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陋室铭》学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一篇诗文,描写了一个陋室贫家的困苦环境,但主人公却有一颗豁达向上的心灵。
这篇诗文和我们现在的生活关系密切,教育我们在任何困难面前都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
学案一:朗读诵读练习通过诵读练习,可以把学生感情融入到自己所朗读的语言中,促进语言的艺术感受、陶冶情操。
在朗诵《陋室铭》时,要求学生将自己融入到诗歌的氛围中,感受到作者所追寻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达到对读者情感的共鸣。
学案二:课内展示学生可以分组,对《陋室铭》进行深度解读,通过PPT、海报等形式进行呈现,展示自己的观点、体会和思考。
这种多角度的交流和互动有助于深化学生的理解和思考,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学案三:情感体验在进行情感体验时,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探究:1.思考生活中的不足,如何才能把握每一个机会,追求自己所向往的。
2.同学们共同发起一些公益项目,如义卖、捐赠等,这些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将所学的道义理念付诸行动。
学案四:作文练习通过作文练习,可以让学生对《陋室铭》中表现的精神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可以采用“仿写”方式,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所学道理用书写的方式表达出来。
以此进行拓展,让学生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陋室铭》的教育意义在于启发我们积极向上,不向境遇屈服,不怕困难艰苦,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与追求。
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通过对《陋室铭》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的追求和境界,并从中汲取力量,激发自己的奋发向上精神。
同时,采取多种教育手段,如课内展示、情感体验等,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领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中学语文:《陋室铭》导学案

22.《陋室铭》导学案2011.3.1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并背诵课文。
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4、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重点: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学习过程】一、读顺课文,积累文学常识,掌握生字词:1、了解本文的出处及作者,查阅有关资料弄清“铭”的含义。
2、查字典,积累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将重要的字词抄写在下面。
3、熟读课文至背诵,默写两句自己喜欢对偶句。
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1、写出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有仙则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鸿.儒可以调.素琴无丝竹..之..之乱耳案牍劳形.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①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
②何陋之.有?3、翻译句子: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孔子曰:“何陋之有?”三、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及托物言志的写法1、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一题2、想想本文托的是什么物,言的又是什么志?四、合作探究:1、本文写“陋室”为什么开篇要写“山”和“水”?2、最后为什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3、引用“孔子云”有何作用?4、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作者的陋室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吗?参考材料: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这种文体现代还用吗?——座右铭。
3、关于本文的“文外曲致”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
七年级《陋室铭》 导学案

《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能在教师的启发下辩解一词多义,初步理解词类活用,理解本课特殊句式。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以及“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二)能力目标 1、注意语言的音律节奏,体会作品的音乐美,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努力做到以音传情,以词达意。
2、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以声入情,因词求义,以此来感受作品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
2、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洁身自好的节操。
【学习重难点】1、重点:识记文言知识,了解古代文体,理解文意。
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前提下适当启发。
2、难点:在当代社会背景下,通过品味富有韵律的语言理解作者高洁伟岸的思想情操和安平乐道的思想情趣。
联系社会实际,重申社会价值观。
【课前预习区】【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洛阳人。
21岁中进士,授官监察御史。
他热心支持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
他的文才受到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和大诗人白居易的赏识。
他的散文清新活泼,富有韵味,著有《刘梦得文集》。
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到和州做官时在任上写的。
二、文体介绍“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居室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三、追溯背景相关趣闻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陋室铭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能记住相关的文言字词解释。
2.技能目标: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不慕荣利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学习重点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学法指导朗读法,导读法
【自主学习】
1、读一读,写一写(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惟吾德馨()鸿儒()调素琴()
案牍()西蜀子云亭()苔痕()
2、读一读,译一译(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4)何陋之有()
(5)苔痕上阶绿()(6)草色入帘青()
(7)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
(9)可以调素琴()(10)无案牍之劳形()
(11)惟吾德馨()()
3、读一读,理一理(整体感悟课文)
(1)《陋室铭》的作者是,他是代诗人,字。
题目中的“铭”是指:。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韵,有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2)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
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
接着以“”一句统领全篇。
下文则用“”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结尾再用
“”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
.........贫乐道
...的情
..怀.。
4、读一读,问一问
学习质疑:
【课堂探究】(合作学习最有效)5、读一读,品一品。
(1)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答:《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
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
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答:地方不大,但是整洁干净,有格调。
(3)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答: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即:(1)从自然环境的清幽。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 (2) 从交往人物的不俗。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从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4)有句古诗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
”课文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文章的开头三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文中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个典故有何作用?
答:表现了自己同诸葛亮和扬雄一样高洁而不受客观居住条件所困的高尚情怀。
(6)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主旨句是:。
②描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
③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的句子是:。
④反映作者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6、读一读,记一记(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答:。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答:。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答:。
(4)孔子云:何陋之有?答:。
【小结拓展】读一读,论一论
有人说,时代的发展,令许多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作者认为只要自己“德馨”,纵然身居陋室,也同样安贫乐道,心美如饴。
他要是生活在当代,纵然不是“傻帽”,也肯定是个迂腐不堪的社会“弃儿”----落伍者。
对此说法,你是怎样看待的?
答:身居陋室却惟吾德馨,若他出生在现在,这样的高贵品行定会被赋予时代的特殊色彩,原则上的观念与价值取向不会改变,但因为时代的不同,“谈笑有鸿儒”的他会在这个社会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