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学生版)

合集下载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导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

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3.理解并体会本文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

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以学习指导目标为导向,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和词语,并尝试独立完成第二步的思考题,准备展示和交流。

(2)记录难题,记录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以便在合作探究中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互相讨论。

如果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分组讨论;如果在小组内无法达成一致,小组长会记录下来,以便在班级讨论时交流。

(3)课堂讨论时,老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

学生的思维火花充分碰撞后,会给予一定的引导,启发他们的思维。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

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

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

(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监督(dū)(2)词义行为:用刀雕刻;出售、租赁、抵押等关系的证明。

;匹配。

失意:不得志。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同情心:对社会和人类的灾难和苦难表示焦虑和同情。

广阔的天空:形容大自然的辽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自由,没有界限。

安心:自信事情做得合情合理,感觉很平静。

《最苦与最乐》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最苦与最乐》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15《最苦与最乐》主备李万彬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有关知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明确论题,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学习过程】一、学【知识链接】1.《最苦与最乐》的作者是,字,号,别号,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曾参与过“戊戌变法”。

本文选自。

(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契.约( ) 揽.( ) 悲天悯.人( ) 卸.却()2.解释下列词语(在书上勾画、《同步练习》上完成,全班展示。

)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达观、契约、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仁人志士、心安理得、3.自读课文3遍,感知课文内容。

(二)合作学习师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步: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然后互相交流订正。

作者认为: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作者认为: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而不能第二步:根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1、2自然段)论述。

二、(3自然段)论述。

三、(4、5自然段)论述。

第三步: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2.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3.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二、展1.组内展示 2.全班展示三、点1.学生点评 2.教师点评四、练1.当堂练习(1)下列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如释重负悲天悯人缆绳契约B.卸却失意良心纠缠C.任重道远监督圣贤豪杰D.自头苦海逃避解除赔礼(2)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词语。

A.分内应做的事。

()B.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C.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2.当堂测试完成《同步联系》基础知识部分。

【课后反思】15《最苦与最乐》主备李万彬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第2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和道理论证的运用2.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08

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08

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学生用)学习目标:•学习本篇课文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

•学习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及语言表达能力。

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社会及自己的责任感。

一、预习二、导入二、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号,一字,别号,近代改良主义家、家。

著有《》三、整体感知:•①注音:契约( ) 揽( ) 悲天悯人( )②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③补充解释词语:•莫若:。

•达观:。

•契约:。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四、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

⑴全文有几个自然段?⑵哪几个自然段写最苦?⑶哪几个自然段写最乐?⑷全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五、分析结构:(一)、( 自然段)论述“”。

(二)、( 自然段)论述“”。

(三)、( 自然段)论述“”。

(四)、全文按的结构来写。

六、自主探究: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答:2、作者为什么说贫穷、失意、死亡不算苦呢?答:3、责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答:5、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答:6、作者引用古语“如释重负”、俗话“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其目的是什么?答:7、作者认为那些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是苦还是乐?答:8、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答:结论:七、小结:中心论点: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八、拓展训练:在生活中你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了吗?九、小结:课堂检测一、基础题(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1.失意,会使你冷静地反思自责,使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努力克服不足,从而驾驭生命的帆船,乘风破浪,以求一搏,从失意的废墟上重新站起。

失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昨天是今年高考的最后一天,经历了几天紧张拼搏的考生们如释重负,开始设计自己轻松的假期。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2)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2)

《古文二则》导学案湄江中学备课组长:吴建容主备人:李菊芳审核:班级:小主人:【学习目标】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⒉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正确地翻译课文。

⒊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相长”的道理,学习本文多种论证方法。

【学时】2课时【学习过程】课前一得: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受宫刑而著《史记》,曹雪芹晚年衣食不保而留《红楼梦》。

第一课时:预习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导入课题: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这个成语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当中矢志不渝,立志报仇,终于打败吴国,重振了越国的雄风。

然而在此以后,他却沉溺于安乐享受之中,以至于最后重蹈覆辙,落得了一个可悲的历史下场。

那么,越王勾践的经历,又给了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呢?二、走近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年,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

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提倡“仁政”、“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曾以所学游说诸侯,但不为所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作《孟子》七篇,计261章。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结合注释默读课文,完成批注。

四、自由朗读课文至少三遍。

五、自主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1、《孟子二章》选自《孟子》。

孟子,名_____,字______,是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

《孟子》是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书,而另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_____》。

我们曾学过其中几则语录,如"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 ";"_________,不亦说乎?"2、给生字注音并对加横线解词。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部编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部编版)

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1.运用略读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文中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3.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活动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1.有人说:“快乐和痛苦都是生活的孩子,他们是形影不离的一对,我们都是在快乐和痛苦的交织中感受着生活。

”那么,在这悲喜交织、苦乐参半的人生路上,究竟何为最苦,何为最乐?2.结合课前预习,交流作者信息。

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________主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学者。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____________”。

1898年参与____________,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全集》。

3.字词积累。

揽()失意达观契约()监督()排解()循环()如释重负()海阔天空悲天悯人()恩惠()赔礼()卸却()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而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活动二:了解文体,指导学法1.了解文体知识。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1)_______问题(引论)——是什么(2)_______问题(本论)——为什么(3)_______问题(结论)——怎么样2.学法指导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可以先阅读课后的“阅读提示”,了解文章要点,明确学习目标。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含答案)

最苦与最乐(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有关知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明确论题,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学习重点】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习难点】理清文章整体结构【课前积累】1.《最苦与最乐》的作者是,字,号,别号,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曾参与过“戊戌变法”。

本文选自。

2.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契.约()揽.()悲天悯.人()卸.却()3.解释下列词语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达观:契约: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仁人志士:心安理得:【课上突破】(一)师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步: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填写后互相交流订正。

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而不能。

第二步:根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1、2自然段)论述。

二、(3自然段)论述。

三、(4、5自然段)论述。

第三步合作探究:分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课后提高】1.下列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如释重负悲天悯人缆绳契约B.卸却失意良心纠缠C.任重道远监督圣贤豪杰D.自头苦海逃避解除赔礼2.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词语。

(1)分内应做的事。

()(2)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3)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课后反思】最苦与最乐(第2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和道理论证的运用2.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1.理解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和道理论证的运用【学习难点】2.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七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导学案(生)

七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导学案(生)

课题:15、最苦与最乐【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3、理解并体会本文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课时:2课时【学习过程】一、展示目标,明确任务。

二、自主学习,交叉检查1、给加点的字注音契.( )约揽.()悲天悯.()人恩惠.( ) 卸.却( ) 纵.然( ) 监督.( ) 循.环( ) 如释.重负()2、解释词语达观:如释重负:心安理得:无入而不自得: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仁人志士:苦海:3.用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填空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

4.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一)研读课文谈苦部分回答: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3.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4.作者认为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二)研读课文论乐部分回答:1.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请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2.作者认为这种乐的决定权在谁呢?结合文中语言谈谈你的理解。

(三)研读课文担责任部分回答: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的含义以及要证明什么。

2.作者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3.最后一段证明了什么内容呢? “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四、当堂训练拓展延伸1.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最后一段中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2.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和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3..本文还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第十六课孩子与学校里的橡皮树】【导学目标】1. 了解橡皮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2. 理解文章中表达的“最苦”和“最乐”的含义;3. 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意识,培养对生活的感悟。

【导学过程】【导入】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一下自己生活中的重要的事情和努力做成的事情。

例如:你一生中克服了哪些困难?你通过什么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教学过程】1. 分析课文标题:《最苦与最乐》,你认为这篇文章会讲什么内容?2. 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橡皮树有什么特点?橡皮树给校园带来了哪些问题?(2)故事里的邵顺川和小男孩都经历了什么样的困境?(3)哪些人对橡皮树的问题表示了关心?3. 分组讨论橡皮树对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写下你们的观点和意见。

4.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下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最苦和最乐的事情是什么?你是怎样度过的?5.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交流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6. 分组讨论橡皮树对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写下你们的观点和意见。

7.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交流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8. 通过观察周围的植物,体验一下自然界的魅力。

例如:观察一棵树的生长情况,里面有什么现象?树长得慢,但它独特的形状和高大的身姿代表了什么?9. 思考一下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写下自己的感悟。

【导学反馈】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展示,了解学生对橡皮树的观点和对生活的感悟,并引导学生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导学延伸】1. 参观当地的公园或者植物园,观察不同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并写下自己的观察感悟。

2. 找一颗树,每天观察它的变化,写下你的观察日记。

3. 组织班级或者学校的环境保护活动,动员同学们行动起来。

【板书设计】最苦与最乐橡皮树的特点珍爱生命,爱护植物学生的感悟和建议【本课教学反思】通过该导学案,学生了解了橡皮树的特点和对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培养了学生保护植物和环境的意识。

并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体验了生活中的困难和乐趣,增强了对生活的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谈苦
1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2、作者认为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二)谈乐
3、【合作学习】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请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4、文中是如何具体阐释“如释重负”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无入而不自”三句话的含义的呢?
(三)担责任
4、【合作学习】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的含义以及要说明什么。

6、【拓展延伸】请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7、【铭记责任】鲁迅先生说过:“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的滴过去,以饲别人。

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乐。

”英国文学家狄更斯也说过:“人能尽自己的责任,就可以感觉到好像吃梨喝蜜似的,把人生这杯苦酒的滋味给抵消了。

”我们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我们也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

让我们铭记责任,因为“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

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

您虽不能逃避现实,但您可以勇敢面对。

您虽不能样样如意,但您可以事事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