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有答案)

合集下载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最苦与最乐》学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最苦与最乐》学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有关知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明确论题,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学习重点】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习难点】理清文章整体结构【课前积累】1.《最苦与最乐》的作者是,字,号,别号,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曾参与过“戊戌变法”。

本文选自。

2.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契.约( ) 揽.( ) 悲天悯.人( )卸.却()3.解释下列词语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达观:契约: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仁人志士:心安理得:【课上突破】(一)师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步: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填写后互相交流订正。

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而不能。

第二步:根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1、2自然段)论述。

二、(3自然段)论述。

三、(4、5自然段)论述。

第三步合作探究:分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X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课后提高】1.下列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如释重负悲天悯人缆绳契约B.卸却失意良心纠缠C.任重道远监督圣贤豪杰D.自头苦海逃避解除赔礼词语。

(1)分内应做的事。

()(2)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3)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课后反思】第11课最苦与最乐(第2课时)【学习目标】2.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学习难点】2.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课前积累】提问并听写文章常识内容【课上突破】(一)研读课文。

讨论第一部分:(1-2自然段)第1自然段:1.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2.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最苦与最乐》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最苦与最乐》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15《最苦与最乐》主备李万彬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有关知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明确论题,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学习过程】一、学【知识链接】1.《最苦与最乐》的作者是,字,号,别号,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曾参与过“戊戌变法”。

本文选自。

(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契.约( ) 揽.( ) 悲天悯.人( ) 卸.却()2.解释下列词语(在书上勾画、《同步练习》上完成,全班展示。

)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达观、契约、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仁人志士、心安理得、3.自读课文3遍,感知课文内容。

(二)合作学习师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步: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然后互相交流订正。

作者认为: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作者认为: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而不能第二步:根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1、2自然段)论述。

二、(3自然段)论述。

三、(4、5自然段)论述。

第三步: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2.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3.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二、展1.组内展示 2.全班展示三、点1.学生点评 2.教师点评四、练1.当堂练习(1)下列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如释重负悲天悯人缆绳契约B.卸却失意良心纠缠C.任重道远监督圣贤豪杰D.自头苦海逃避解除赔礼(2)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词语。

A.分内应做的事。

()B.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C.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2.当堂测试完成《同步联系》基础知识部分。

【课后反思】15《最苦与最乐》主备李万彬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第2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和道理论证的运用2.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的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达,体会其论述的严密性。

3、领悟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责任的正确认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中苦乐与责任的关系。

(2)学习本文清晰严谨的论证思路。

2、难点(1)深刻领会作者对责任的理解,增强责任意识。

(2)体会本文语言的平实与恳切。

三、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 年 2 月 23 日—1929 年 1 月 19 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四、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悲天悯人()2、解释下列词语。

(1)达观:(2)契约:(3)海阔天空:(4)心安理得:(5)任重道远:(6)悲天悯人:五、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认为人生最苦与最乐的事情分别是什么。

人生最苦的事:_____人生最乐的事:_____2、作者是如何论述“最苦”与“最乐”的?六、文本精读1、阅读第 1-3 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述人生最苦的事是“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的?作者先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开头,连续发问,否定了一些关于人生苦事的答案,引起读者的思考。

然后从“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进行论述,阐述了知足者、安分者以及达观者对于贫、失意、老、死这些常见苦事的看法。

接着,作者通过对比,指出“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从而得出“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的观点。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15最苦与最乐根底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安分.()契.约()诸.圣诸佛()监督.() 卸.却() 悲天悯.人()2.以下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契约赔理死而后己B.排解坟墓任重到远C.监督恩慧忧国忧民D.循环豪杰如释重负3.以下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面对这一罕见病例,医院多位专家教授共同会诊,终于拿出了最正确方案,他们的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

和卓有成效的创造创造心安理得....地赢得同时代人的赞誉。

海阔天空....的胸襟,不要老在芝麻蒜皮的小事上斤斤计较。

悲天悯人....,表达好作者自身的情感即可。

4.联系语境,选出下面句中画线处应填入的内容()____________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A.痛苦和快乐是一对孪生姐妹。

B.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C.负责任乃人生最大的痛苦。

“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5.对以下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设问)B.容许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

(排比)C.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设问)D.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反问)6.解释下面名句的意思,并举例证明其蕴含的道理。

(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或词语)(1)无入而不自得(孔子)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子有终身之忧(孟子)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任重而道远(曾子)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以下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A.为创立省级标准化学校,前进中学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书法进校园〞。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doc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doc

课时计划授课口期年月R 总笫15课时课题最苦与最乐课型新授教沖目的要求1、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2、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3、学习文章流畅而乂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教具准备课件教学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丿J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导入新课作者简介新授1、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

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吋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述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2、展示冇关报道:冇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 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两则报道,使学生明确: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家主人,曾参与“戊戍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作:《饮冰室合集》1、课文朗读: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1注音:契约(qi)揽(lan)悲天悯人(min)%1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H得、悲天悯人%1补充解释词语: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己: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徳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课前布置学牛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冇关梁启超的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2、师牛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第一步:先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填写以下空格:是人牛•最大的痛苦。

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牛当,而不能O 师生讨论课文内容笫二步:根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1.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2.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学习难点】利用本文的教育价值,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课时】2课时【课前预习】1.易错字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监督(dū)凡属(fán)纵然(zòng)循环(xún)2.词语释义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买卖房地产等的文书,也是所有权的凭证。

监督:察看并监督。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循环: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

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

仁人志士:仁爱而有节操的人。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3.走进作者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

1889年中举人。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合集》。

4.文题解说文题中的“苦”与“乐”是文章论述的两个方面,文题把这两个意义相反的词放在一起,互相对比,互相反衬,并分别以“最”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引发读者强烈的探知欲。

6.创作背景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

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此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精品】2020秋语文版语文八上第11课最苦与最乐word导学案

【精品】2020秋语文版语文八上第11课最苦与最乐word导学案

【关键字】精品第11课最苦与最乐【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有关知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明确论题,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学习重点】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习难点】理清文章整体结构【课前积累】1.《最苦与最乐》的作者是,字,号,别号,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曾参与过“戊戌变法”。

本文选自。

2.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契约( )揽( ) 悲天悯人( )卸却()3.解释下列词语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达观:契约: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仁人志士:心安理得:【课上突破】(一)师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步: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填写后互相交流订正。

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而不能。

第二步:根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1、2自然段)论述。

二、(3自然段)论述。

三、(4、5自然段)论述。

第三步合作探究:分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课后提高】1.下列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如释重负悲天悯人缆绳契约B.卸却失意良心纠缠C.任重道远监督圣贤豪杰D.自头苦海逃躲解除赔礼2.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词语。

(1)分内应做的事。

()(2)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3)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课后反思】第11课最苦与最乐【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和道理论证的运用2.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1.理解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和道理论证的运用【学习难点】2.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语文版

南侨中学语文导学案八年级(上) 班级座号姓名编号课题11、最苦与最乐执笔人周美香课型新授课备课时间2010-10-25审核人课时安排二课时上课时间2010-10-导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教学重点1、3教学难点2教学过程与步骤二备走近作者:(启动你的搜索引擎吧!)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汉族,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将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这体现了多么惊人的勤奋和才华啊!课文导读:(你了解课文的内容主旨吗?)本文论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本文的语言洗练简洁,表现在使用了概括力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也表现在该展开则展开,该收敛则收敛。

走进文本:(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㈠知识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ABC)循.环( xún )圣贤.( xián )卸.却( xiè)悲天悯.人( mǐn )达guān(观)péi礼(赔)qì约(契)监dū(督)2、解释下列词语(ABC)并选其中两个造句(AB)如释重负: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悲天悯人:语林拾贝:1、做好每一件该做好3、本文的作者是梁启超,字任甫,号任公,他是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这篇文章是议论文(文体),选自(ABC)㈡整体感知4、本文结构严谨,线索清晰。

请你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出段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有答案)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有答案) 11.最苦与最乐【学习任务】1.掌握“恩惠、赔礼、契约、卸却”等词语的正确写法。

2.掌握“如释重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悲天悯人”等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3.正确理解课文的中心论点,辨析课文的论证方法,理清课文的论述层次和论述角度。

4.感悟课文整句的特点和作用,理解设问、反问在课文中的作用。

5.结合现实理解课文的苦乐观点。

【知识储备】1.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主办了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

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主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继续宣传他的政治改革主张,宣传西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学说。

2.整句和散句: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致相等,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组句子,主要表现为排比句、对偶句、近似于对偶或者排比的两个句子等。

散句,指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

比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后面两个句子,不是排比,也不是对偶,但他近似于这这两种句式,就是整句中的一种形式。

比如:“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地头树荫下坐着一群歇晌的人,忽然从大路上老远走过来一个人,大伙挺纳闷:是谁呢?顶着这么毒的日头走路?”这组句子就没有整句的三种形式,它是散句。

3.对举和对比:对举和对比都是指内容安排方面的方法,而不是指句子的形式特点。

对举,是指列举出的两个并列的事物,相互映衬;对比,是指列举出的相反性质的两个事物,突出的是事物的不同。

【自主学习】1.找出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A.受了人家的恩慧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陪礼,这就连这个人地面也几乎不感见他。

B.凡嘱我自己打主意要作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已立了一种锲约。

C.即然这苦是从付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御却,且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D.越是圣贤毫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拦在身上,肩头的担子重没有放下的时节。

2.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1)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2)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

()(3)一直走到死的时候才放得下,指不辞辛苦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到死为止。

()(4)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

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

(1)人生什么是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2)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3)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也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4)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合作学习】1.课文论述的问题是什么?根据课文内容归纳出中心论点。

课文标题是论点还是论题?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课文论点的?用拟分论点的方式,归纳出每一方面的内容。

3.课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例句,结合具体内容领悟论证方法的作用。

4.观察下列句子的特点,体会它们的作用。

(1)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2)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

(3)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4)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痛苦往坟墓里去。

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巩固强化】(一)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2011年湖南省张家界市中考题)最苦与最乐梁启超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

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选自《饮冰室全集》)1.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2分)2.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2分)⑴“卸却”责任指。

(10字以内)⑵“解除”责任指。

(10字以内)3.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10字以内)(2分)4.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5.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2分)(二)阅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完成下列各题。

(9分)①我们活在世上,免不了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朋,大至对国家、社会。

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

不过,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种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世间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③不止于此,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还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树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才能由此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因为有这种爱,所以尽责任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

相反,一个不爱自己人生的人怎会爱他人、爱事业?一个在生活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会坚定地负起人生的责任?这样的人常常把尽责任看成是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也就无法弄清他对这个世界负什么责任。

现实中,某些人虽然正承担着一些责任,但却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

譬如说,他们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他们一发现社会上流行什么,就觉得自己应该紧紧跟上去;他们十分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活着。

由于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一个人如果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持一种负责的态度。

一个社会如果由这些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那么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在证明过程中引用过的道理论据是:答:。

(2分) 2.第③段除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外,还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答:3.结合上下句看,第④段中画横线的三个分句的顺序可否调换?为什么?(2分)答:4.联系生活实际,你认为怎样做才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3分)附答案:【自主学习】1.A.恩惠赔礼这个人的面不敢B.凡属要做(第二个)自己契约C.既然负责任卸却岂不是D.豪杰揽在从没有2.如释重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悲天悯人3.(1)举例论证、对比论证(2)举例论证(3)道理论证、比喻论证(4)道理论证(提示:该题的句子还可进行标点符号的复习)【合作学习】1.论述的问题是人生最苦和最累的是什么;中心论点是“负责人(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课文标题是论题,因为它只提出了课文讨论的对象,没有标明对讨论问题的看法。

2.三个方面:第一方面(1、2自然段)的观点是“背负(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二方面(3自然段)的观点是“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三方面(4、5自然段)的观点是“人应该勇于背负责任,而不是逃避责任”。

(如果学生只归纳出两个方面,只要理由充分,也应该肯定,就是一二自然段论述“背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三四五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如果能分析出每一个自然段的论述角度更好,这更有利于读懂课文,领悟议论文写作的结构安排技巧。

)3.比如:(1)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