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2)(有答案)
15、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3)作者由生活情境展开论述,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然后将 责任的范围逐渐扩大,再用两个“凡属”对所有的责任进行概括,这 样由浅入深,能使文章层次清晰,论证有力。
3.精读第 4 段,领会“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 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 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段话的含义和在整段中的 作用。
第二课时
◉重点: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梁启超名言 1.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步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 2.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 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 之。 3.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 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 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4.磊磊落落,独往独来,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 5.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志当世 之务者,不可不戒,不可不勉。 6.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 7.心口如一,犹不失为光明磊落丈夫之行也。
一、活动:精彩语段赏析。 1.读下面的句子及赏析,思考: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风格?
句子: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 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 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赏析: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 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 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 教口吻。
可以回忆历史书中学过的知识或者在平时读书 的过程中积累的知识。
七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导学案(生)

课题:15、最苦与最乐【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3、理解并体会本文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课时:2课时【学习过程】一、展示目标,明确任务。
二、自主学习,交叉检查1、给加点的字注音契.( )约揽.()悲天悯.()人恩惠.( ) 卸.却( ) 纵.然( ) 监督.( ) 循.环( ) 如释.重负()2、解释词语达观:如释重负:心安理得:无入而不自得: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仁人志士:苦海:3.用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填空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
4.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一)研读课文谈苦部分回答: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3.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4.作者认为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二)研读课文论乐部分回答:1.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请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2.作者认为这种乐的决定权在谁呢?结合文中语言谈谈你的理解。
(三)研读课文担责任部分回答: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的含义以及要证明什么。
2.作者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3.最后一段证明了什么内容呢? “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四、当堂训练拓展延伸1.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最后一段中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2.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和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3..本文还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初一最苦与最乐导学案答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答案
【预习积累】1略
【感知探究】
1.人人人必须尽责任(或“人必须对生活负责”“尽责虽苦却乐”)。
2.作者并列地安排了两个论证层次。
首先分别提出两个问题:人生什么事最苦呢?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然后分别论述,明确了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并然有序地进行论证。
3.①举例论证,如第一自然段拿“称、失意、老、死”做例子,论证什么是苦,第五自然段中,列举“仁人志士”“诸圣诸佛”的苦中得乐,证明他们是“乐”而不是“苦”②对比论证,如第二自然段把“贫、老、病、死”之苦与“应尽的责任没尽”之苦相比较,突出
后者才是最苦的事,再如课文最后一段把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没有苦、与“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进行对比;③引用论证,引用古语、俗语如孔子、孟子、曾子等人的名言论证自己的观点;④道理论证,各个段落基本都是在讲道理。
4.人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人应尽的责任尽了。
5.提示:可以就自己苦乐观的改变去谈,可以就自己准备怎样去尽职尽责去谈,也可以从如何对待人生的苦与乐去谈。
【学习测评】
1.(1)qì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合同、文书、字据。
(2)huì好处(3)mǐn同情(4)xìe 解除(5)shì放开,放下
2.(1)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责任已尽,身心轻快。
(2)指哀叹时世的
观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3)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4)君子有终身的忧虑。
3.(1)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2)便处处快乐便时时快乐
4.(1)对(2)错(3)对(4)对。
第15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2-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内评价:主备教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2、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3、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学习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2、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学习过程一.走进作者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汉族,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将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这体现了多么惊人的勤奋和才华啊!二、课文导读(你了解课文的内容主旨吗?)本文论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本文的语言洗练简洁,表现在使用了概括力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也表现在该展开则展开,该收敛则收敛。
三、走进课文:㈠知识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循.环()圣贤.()卸.却()悲天悯.人()达guān() péi礼()qì约()监dū()2、解释下列词语,并选其中两个造句如释重负: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悲天悯人:3、本文的作者是,字任甫,号任公,他是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这篇文章是(文体),选自㈡整体感知4、本文结构严谨,线索清晰。
请你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出段意。
5、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
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他的观点是什么?(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5、拓展延伸课文内容:(四)资料链接①了解语言特色,锻炼思维能力:第一步: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点拨: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部编版七下语文《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15.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教学目标:(一)了解本文严密论证的方法。
(二)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动机。
(三)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约3分钟)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也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接下来,让我们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二、作者作品介绍(画面呈现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约2分钟)梁启超,字,号,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
著有《》。
三、配画课文朗读,预习指导。
⒈根据朗读,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①契.( )约②揽.( ) ③悲天悯.( )人⒉根据朗读,填空:①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⒊学生讨论,并完成下列练习:①用文中相关语句填空:对人的责任:对事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②什么事最快乐呢?(用原文语句回答)。
③用文中语句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④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⒋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①失意②悲天悯人③如释重负④无入而不自得①不得志②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③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④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四、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整体理解(设计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插入画面)。
(约23分钟)(当场明确目标,先给10分钟独立思考解答后,再给5分钟进行学生讨论,接下来教师再用8分钟进行讲解。
)⒌在课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苦乐观的原句。
⒍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⒎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本文的论据是否具备这两种类型,请举例说明。
「精品」初中人教版七级语文下册15、《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15、《最苦与最乐》导学案一、复习回顾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2、议论文的常用论证方法有:、、、。
二、填空1、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 ,字________,号________,别号_____________。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思想家、学者。
2、阅读全文,扫除字词障碍。
⑴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契.约()任重.道远()悲天悯.人()卸.却()如释.重负()⑵根据意思写词语。
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 )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 )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 )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
( )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 )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 )三、品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用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填空。
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书中批注)。
3、作者把苦乐和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结论是什么?4、细翻自己的人生扉页,想必有许多事令你痛苦或快乐,请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理解。
最痛苦的事:最快乐的事:。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第十六课孩子与学校里的橡皮树】【导学目标】1. 了解橡皮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2. 理解文章中表达的“最苦”和“最乐”的含义;3. 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意识,培养对生活的感悟。
【导学过程】【导入】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一下自己生活中的重要的事情和努力做成的事情。
例如:你一生中克服了哪些困难?你通过什么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教学过程】1. 分析课文标题:《最苦与最乐》,你认为这篇文章会讲什么内容?2. 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橡皮树有什么特点?橡皮树给校园带来了哪些问题?(2)故事里的邵顺川和小男孩都经历了什么样的困境?(3)哪些人对橡皮树的问题表示了关心?3. 分组讨论橡皮树对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写下你们的观点和意见。
4.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下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最苦和最乐的事情是什么?你是怎样度过的?5.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交流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6. 分组讨论橡皮树对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写下你们的观点和意见。
7.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交流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8. 通过观察周围的植物,体验一下自然界的魅力。
例如:观察一棵树的生长情况,里面有什么现象?树长得慢,但它独特的形状和高大的身姿代表了什么?9. 思考一下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写下自己的感悟。
【导学反馈】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展示,了解学生对橡皮树的观点和对生活的感悟,并引导学生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导学延伸】1. 参观当地的公园或者植物园,观察不同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并写下自己的观察感悟。
2. 找一颗树,每天观察它的变化,写下你的观察日记。
3. 组织班级或者学校的环境保护活动,动员同学们行动起来。
【板书设计】最苦与最乐橡皮树的特点珍爱生命,爱护植物学生的感悟和建议【本课教学反思】通过该导学案,学生了解了橡皮树的特点和对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培养了学生保护植物和环境的意识。
并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体验了生活中的困难和乐趣,增强了对生活的感悟。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2022学年)

第15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1.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
现代文自读课课时1课时备习备习内容:1.朗读课文。
2.辨明字音并抄写3遍:课后练中“读一读,写一写"3.词义理解:如释重负:悲天悯人:任重而道远4.梁启超5.古代著名思想家及其思想.备习检测内容: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大抵( ) 契()悲天mǐn( )人2.解释下列词语如释重负:悲天悯人:任重而道远:3.梁启超, 代资产阶级者者、者。
字,号别号。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著有《》4.请把下列语句和出处连接起来古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俗语无入而自得ﻬ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老师认为,最痛苦的是失去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而最快乐的就是旅游看风景。
同学们也来说说,你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屏幕出示检测学案;点拨纠错。
1.作者的哭乐观,哭乐观的联系。
2.作者关于哭乐观的问题。
3.文章的结构和层次。
4.论证方法。
1.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联系的?结论是什么?2.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他又是怎样回答的。
3.朗读第①②段,划分每段层次,概括层意。
4.找出文段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出示学习目标.1、交代学习任务。
2、巡视、参与交流。
3、组织报告并评价指导。
4、小结。
读文时,先概括各自然段内容,将文章读短,再分析联系,思路就清晰了,结构也易于划分。
1、明确学习目标。
2、根据学习任务自主学习。
3、小组合作交流,理出文章思路、划分结构层次.4、教师提示后,反思、纠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最苦与最乐教案教学目标:(一)了解本文严密论证的方法。
(二)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动机。
(三)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约3分钟)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也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接下来,让我们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二、作者作品介绍(画面呈现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约2分钟)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
著有《饮冰室全集》。
三、配画课文朗读,预习指导。
(插入录音7分钟,学生完成练习再加8分钟:请学生边听录音,边把第1、2、题的答案记在笔记本上,第3题可以再让学生核对一下课文,第4题可以查字典。
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作些点评,共约17分钟。
)⒈根据朗读,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①契.( )约②揽.( ) ③悲天悯.( )人qìlǎn mǐn⒉根据朗读,填空:①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知足、安分、达观、责任⒊学生讨论,并完成下列练习:①用文中相关语句填空:对人的责任:对事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②什么事最快乐呢?(用原文语句回答)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③用文中语句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④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⒋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①失意②悲天悯人③如释重负④无入而不自得①不得志②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③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④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四、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整体理解(设计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插入画面)。
(约23分钟)(当场明确目标,先给10分钟独立思考解答后,再给5分钟进行学生讨论,接下来教师再用8分钟进行讲解。
)⒌在课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苦乐观的原句。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⒍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负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
或“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⒎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本文的论据是否具备这两种类型,请举例说明。
本文既有事实论据,又有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如:“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道理论据如:“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又如:“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
再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⒏结合以上论据的类型,你认为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此外还有对比论证(如第3自然段),引用论证。
⒐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提示:留意表明文意过渡、转折的标志性词语或语句,如“翻过来看”、“然则”等。
明确:全文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分论点1)第二部分(3):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分论点2)第三部分(4、5):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结论)五、课外作业,根据下列要求查找相关的资料作答:(第二课时,课堂上讲评归纳)⒔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⒕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可查资料)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或词语),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a、孔子:无入而不自得b、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c、曾子:任重而道远d、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e、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阅读下面几则材料,谈谈对人生的看法。
a、做一事,专一事。
每事勤,事事成。
b、对自己信心,对别人尽心。
对事情用心,对朋友诚心。
对亲情关心,对生命真心。
c、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
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
您虽不能逃避第二课时一、对课文重点语段的赏析。
(约15分钟)(①让学生先熟读课文第3、4段,约5分钟;②再放幻灯片,约3分钟;③教师加以分析讲述,约4分钟;④再放幻灯片,约3分钟。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
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一般说来议论文所要回答的问题无外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这两个自然段回答的就是“怎么办”的问题。
论述我们“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第一自然段论述“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其理由是“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
第二自然段论述“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其理由是“责任是逃避不了的”。
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论证更加严密。
第一自然段作者采用的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文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名言佳句充当道理论据,从理论方面论证了“人生当勇于负责”。
紧接着第二自然段指出“最苦”“最乐”的具体内涵,从而与题目构成一一呼应。
从而明确地指出了“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且进一步指出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相反“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二、知识归纳和复习、练习。
(约20分钟)(10、11题教师先归纳后,放幻灯片,约4分钟)⒑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⒒观点明确、脉络清晰、论证严密可谓本文的一大特色,足见议论文写作中,理清思路周全对文章的整体结构至关重要。
⒓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本题教师先放幻灯片,有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约7分钟,教师检查学生基本完成后,再放幻灯片,参考答案,教师需就学生较困惑的问题进行引导约4分钟)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
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⑴这两个自然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⑵请从这两段中找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道理论据:“君子有终身之忧”“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⑶文中划横线一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起强调作用,能引用读者的深思,增强语言论证力。
⑷“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卸却责任”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解除责任”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⑸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的意思是什么?表明这是假设的情形,而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⑹你认为作为学生应尽到什么责任?参考答案①培养热爱集体,自觉维护集体利益的责任感。
②建立自信,要有毅力,勇于面对失败。
③培养学习的责任感。
二、知识拓展与能力迁移。
(约15分钟)(第一课时后,可先作为作业形式布置学生课外搜集相关材料,此时进行交流,幻灯的内容作为参考,不是唯一答案。
)⒔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例: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⒕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可查资料)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或词语),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a、孔子:无入而不自得字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举例:如安贫乐道的颜回、笑口常开的弥勒佛……b、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字义:君子一生都有尚未尽完责任的忧虑举例: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c、曾子:任重而道远字义;任务繁重,而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举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父母终身为子女付出的那份“无私的爱”……d、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字义:我每天用下面三件事情来反省自己:①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力的地方?②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呢?③老师所教的课业,有没有认真复习呢?举例:桃园三结义、一诺千金……e、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字义:在天下人都尚未忧虑之前,就先忧虑;在天下人都觉得快乐之后,才觉得快乐。
举例:大禹治水、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3)阅读下面几则材料,谈谈对人生的看法。
a、做一事,专一事。
每事勤,事事成。
b、对自己信心,对别人尽心。
对事情用心,对朋友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