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煤炭》教案
咏煤炭教案

咏煤炭教案咏煤炭教案一、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煤炭的起源、用途和重要性。
2. 学生将学会运用诗歌形式表达对煤炭的赞美和敬意。
3. 学生将培养对环保意识和资源的珍惜。
二、教学内容1. 煤炭的起源、用途和重要性;2. 诗歌创作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煤炭的一些基本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煤炭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和用途?2. 知识传授(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煤炭的起源、用途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到煤炭是一种化石燃料,广泛应用于发电、加热、冶炼等领域。
同时,教师也向学生展示煤炭对环境的影响,提醒他们煤炭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创作诗歌(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如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煤炭的赞美和敬意。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煤炭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以帮助他们创作诗歌。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发挥创作。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诗歌可以包含煤炭的用途、性质、历史或与自然的联系等内容。
4. 学生表达(15分钟)鼓励学生上台或在班级内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是否表达,教师可以提供鼓励和帮助,引导学生正确表达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5. 总结(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诗歌进行点评和总结。
欣赏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提醒学生在表达时注意诗歌的格式和韵律。
总结煤炭的用途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资源。
四、教学方式1. 图片或视频展示;2. 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3. 学生创作和表达。
五、教学评估1. 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度和创造性进行观察;2. 学生通过创作诗歌和表达来展示对煤炭的理解和感受。
咏煤炭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咏煤炭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咏煤炭》是明代大臣于谦创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描写了煤炭的形象以及煤炭的一生;后四句抒发了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咏煤炭初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于谦《咏煤炭》教案一、教学目的:1、通过朗诵、感悟,掌控作品的意旨,在整体感悟基础上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培养古代诗词的浏览、鉴赏能力,在诵读中陶冶情操,遭到启发。
3、背诵积存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二、重点、难点: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存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三、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二、反复朗诵,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诵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诵,然后教师指名朗诵,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诵到位?如果不合适,应当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学生自主朗诵,疏通、知道全诗学生以个人朗诵、小组内互读等情势尽量有感情地朗诵本诗。
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
对不知道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换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4、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掌控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应的问题集中展现,师生共同探究。
教师集中点拨学生疑而未决的主要问题。
(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2)《咏煤炭》这首诗表面上是咏煤炭,实际上是明志向。
试结合诗句,说说诗人的志向。
要点以下:(1)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
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
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这首诗是诗人托物言志之作。
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
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
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固,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巨,舍身为国为民效率。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第30课 咏煤炭 (2)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这首诗是诗人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一生 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 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 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 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 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 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 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咏煤炭》中托物言志,借以明志的名句是: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凿开混沌得乌金, 藏蓄阳和意最深
以“乌金”称煤炭,以“阳和”借指煤炭,表 现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喜爱。 第一句:咏煤炭点题。
第二句:正面抒怀,说这里蕴藏着治国安民 的阳和布泽之气。“意最深”,特别突出此重点 的深意。“春浩浩”承接“阳和”,“照破夜沉 沉 ”,对照着写,显示除旧布新的力量。古人 称庙堂宰相为鼎鼐,这里说宰相的作为,有赖于 其人具有生成万物的能力,仍从煤炭的作用方面 比喻。
含义:朝廷必须依靠 臣民的忠心。
铁石犹存死后心。
└ 喻指甘于为国家利益而自我牺牲的人。
名句。寓意甘于为国家利益而自我牺 牲的人,乃国之根本,民之福星。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但愿苍生俱饱暖”,从煤炭进一步生发,
即杜甫广厦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之意而扩大 之。末句绾结到自己出山济世,一切艰辛 在所甘心历之的本意,即托物言志。 直抒胸臆。表达了为了老百姓能享温饱, 愿意像“出山林”的“乌金”一样熊熊燃 烧自己,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诗人至死也要 为国家出力的志向。
前
言
高考状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许多 人的眼中,他们就如浩瀚宇宙里璀璨夺目 的星星那样遥不可及。但实际上他们和我 们每一个同学都一样平凡而普通,但他们 有是不平凡不普通的,他们的不平凡之处 就是在学习方面有一些独到的个性,又有 着一些共性,而这些对在校的同学尤其是 将参加高考的同学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咏煤炭全文阅读教学设计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调整教学策略
学生的学习情况: 掌握咏煤炭全文 的阅读技巧和内 容,但存在理解 深度不够的问题
调整教学策略: 加强背景介绍和 文本解读,引导 学生深入理解诗 歌主题和情感
教学方法的反思: 采用多种教学方 法,如小组讨论、 角色扮演等,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参与度
复习导入: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呈现:教师展示PPT或板书,辅助讲解
介绍咏煤炭的背景和作者 呈现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展示PPT或板书,辅助讲解咏煤炭的诗意和主题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题的设计应紧扣课文内容,旨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改进和创新:不 断探索新的教学 方法和手段,以 适应学生的学习 需求和变化,提 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注重 教学质量评估和 反馈,及时调整 教学策略和方法, 以提高教学质量。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X
目的: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步骤: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评价 注意事项: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优点: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提问或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提问导入:教师提出与煤炭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进入学习状态 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展示煤炭的开采、利用等场景,引导学生 进入学习状态 故事导入:讲述与煤炭相关的故事或历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练习题的难度应适中,既要有基础题目,也要有挑战性的题目,以满足 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练习题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等,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咏煤炭

咏煤炭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朗读、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在整体感悟基础上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过程与方法:对照注解疏通诗意,不懂的地方同桌、小组讨论交流,疑而未决的由老师汇总,全班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古代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受到启迪。
教学重点、难点: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教学课时:教学过程预习检测检查背诵诗歌情况一、导入新课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
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
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质疑释疑4、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展示,师生共同探究。
教师集中点拨学生疑而未决的主要问题。
(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2)《咏煤炭》这首诗表面上是咏煤炭,实际上是明志向。
试结合诗句,说说诗人的志向。
要点如下:(1)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
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
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这首诗是诗人托物言志之作。
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
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
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石灰吟》《咏煤炭》《竹石》对比阅读——兼谈咏物类诗文的教学

验 , 养 一 种 奉 献 精 神 、 牲 精 神 的 培 牺
通 过 对 竹石 的生 长 环 境
通 过 三 首 诗 的 比较 ,我 们 还 可
崇 高 精 神 境 界 和 人 格 追 求 。 《 石 》 以 归 纳 出 咏 物 诗 的 基 本 表 现 手 法 。 较 阅 读 的 好 处 ,才 能 培 养 学 生 通 过 竹
酷 考 验 的 思 想 , 《 煤 炭 》 侧 重 重 形 象 描 写 ,而 是 指 不 拘 守 于 外 形 在 咏 中
表 现 了 一 种 奉 献 精 神 。 同作 者 , 不 在 的 相 似 ,着 力 表 现 描 写 对 象 的精 神 选 择 咏 物 对 象 和 寄 托 情 感 方 面 , 品 格 。 比如 《 煤 炭 》 写 了 煤 炭 的 也 咏 也 会 迥 然 有 别 。 了解 了 咏 物 诗 的 这 一 “ ” “ 金 ” , 点 到 为 止 , 力 通 形 (乌 )但 着
任 尔东西 南北风 。
在 作 者 的 笔 下 , 灰 、 石 、 共 性 特 点 ,我 们 就 明 白 了 在 解 读 这 过 形 象 化 的描 写 ( 联 ) 双 关 的 手 石 竹 煤 颔 和
炭 不 仅 具 有 自然 物 本 身 的 特 性 , 类 作 品 时 ,一 定 要 分 析 所 咏 之 物 的 法 ( 联 ) 达 煤 炭 甘 愿 奉 献 的 高 贵 更 颈 传 因 为 他 们 的特 性 与 作 者 的 人 格 特 征 特 点 ( 形 、 用 、 长 环 境 、 作 者 品格 。 竹 石 》 样 如 此 。 中 根 本 没 外 功 生 与 《 同 诗 相 契 合 成 为 了 吟 咏对 象 。 《 灰 吟 》 的 特 殊 关 系 等 ) 这 些 特 点 与 作 者 赋 有 写 竹 子 的 外 形 特 点 , 而 是 着 力 描 石 ,
九年级语文 19.咏煤炭课件

原文: 注释: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混沌:这里指大地。 乌金:指煤。
阳和:春气融和,这里指煤炭所蓄藏的热能。
浩浩:本义是形容水势大,这里引申为“广大”。
部分来自《点拨》
【难点探究】《咏煤炭》这首诗表面上是咏煤炭,
实际上是明志向。试结合诗句,说说诗人的志向。 【答案】明确:这首诗是诗人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一
生忧国忧民 , 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
出 , 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 合全诗 ,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 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 ,即使历尽千辛万苦 ,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译文: 凿开深深的土层才能挖到煤炭 , 煤炭中储藏着极
大的热能。一小块煤炭就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大
火炉的火焰能把沉沉的黑夜照亮。
原文: 注释: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元:原本。 赖:依赖。
铁石:古人误以为铁石久埋地下也可变成煤炭。
译文: 鼎彝这类器具也要依赖煤炭的火力才能熔铸而成,
2. 细读品味,体会诗中所流露出的诗人托物言志、 为国为民的抱负。 (难点)
来自《点拨》
于谦( 1398 ~ 1457 ) , 明代政治家、军事家。 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代表作有
《石灰吟》《北风吹》等,语言质朴 ,不事雕
有 《于忠肃集》。
琢。
来自《点拨》
《咏煤炭》
于谦曾任山西、河南等地巡抚,为官清
语文版(2018)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9课《咏煤炭》课件(22张ppt)

表现作者为国为民的抱负 。表达了为了老百 姓能享温饱,愿意像“出山林”的“乌金”一样 熊熊燃烧自己,至死也要为国出力的决心。
全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 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诗人托什么物言了什么志?
为国出力的人
“鼎彝”指帝王宗庙的祭器;“铁石”,古
人认为煤炭是铁石变的。“鼎彝元赖生成 力,铁石犹存死后心”这两句的寓意是: 人要以国家社稷为己任,就是死了也要为 国家做贡献。
甘为国家利益而自我牺牲的人乃国之根本、 民之福星。 象征意义: 另一层意思:朝廷必须依靠臣民的忠心。
在尾联中,作者把煤炭比喻成什 么人?
这首咏物诗,是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 言志,表现其爱国忧民的思想和甘愿为国为
民出力献身的高风亮节。于咏物中巧妙结合
着抒怀。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凿开混沌得乌金, 埋藏之深 藏蓄阳和意最深。 热量之大 爝火燃回春浩浩, 带来温暖 洪炉照破夜沉沉。 带来光明 鼎彝元赖生成力, 甘于为国 铁石犹存死后心。 自我牺牲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为了苍生 不辞辛苦出山林。 燃烧自己
咏 托物言志 物 甘愿为国 为民出力 献身精神 抒 爱国忧民 情 的思想
21
《咏煤炭》中托物言志,借以明志的名句是: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诗人爱国忧民的思想以及甘愿为民出 力献身的心迹。 由此你会想到哪位诗人的哪句诗?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 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有深层的பைடு நூலகம்情意。
课文分析
诗意探究
咏煤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煤炭》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朗读、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在整体感悟基础上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培养古代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受到启迪。
3、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重点、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
3、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
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
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4、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展示,师生共同探究。
教师集中点拨学生疑而未决的主要问题。
(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
(2)《咏煤炭》这首诗表面上是咏煤炭,实际上是明志向。
试结合诗句,说说诗人的志向。
要点如下:
(1)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
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
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这首诗是诗人托物言志之作。
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
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
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5、学生齐读全诗
三、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于谦的《咏煤炭》首诗,了解了诗人的心志,和人生情怀,领略了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学会了阅读把握诗词的一般方法,体会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诗。
2、把读完该词后的感悟用一段话表达出来。